经络腧穴 (1)
经络与腧穴1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末端(陷白穴), 沿足背内侧,至内踝前向上, 过胫骨内侧后方上行,在内 踝上8寸处交叉到足厥阴肝 经前面,再经大腿内侧前面 上腹、达胸。 由胃分出1支脉上过膈肌流 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手少阴心经
起于腋窝的极泉穴→上 肢内侧后缘→止于小指 桡侧端少冲穴(交小 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足) (手足)
阳明 太阴
少阳 厥阴
太阳 少阴
腑主表 脏主里
循行走向特点“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经路
头
( 手三阳) (手三阴) (足三阳)
手
胸 腹 (足三阴) 足
循行走向特点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底涌泉穴→绕内 踝后→下肢内侧后缘→腹 正中线旁开0.5寸→胸正 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 下缘的俞府穴(分支从肺 中分出交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乳头外侧天池穴→上肢内侧 正中→掌中→止于中指尖端的中 冲穴 ↓ 从劳宫分出至无名指端交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 冲穴→手背→上肢外侧正 中→肩→颈→耳后→耳前 →止于眉梢的丝竹空穴→ 目外眦交胆经
中医护理学基础
第三章 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经络
一、二、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十二经脉名称、分布、 走向和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
名称
阴
太阴 少阴 厥阴
阳明 太阳 少阳
阳
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
中医-针灸-经络-腧穴-1课件
保健强壮穴:足三里、大椎、关元
第二部分
腧穴
一、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 表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四、腧穴定位
1、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
部.
四、十二经脉概念
“十二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经----凡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 侧的经脉。 阳经----凡与腑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外 侧的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规律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
2、通过对腧穴疗效的总结 3、通过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从解剖生理知识得到启发
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
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
•
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
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布
•
在较深部;络,有网络的含义,
•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分布在较浅
复习思考题
1、经络系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2、十二经脉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的特点是
什么? 5、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是什么?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4、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十四经经络腧穴名称及读音(穴位拼音)
十四经经络腧穴名称及读音手太阴肺经:本经一侧11 穴(左右两侧共22穴)本经穴位:中府zhōngfǔ、云门yúnmén、天府 ānfǔ、侠白xiábái、尺泽chǐzé、孔最kǒngzuì、列缺lièquē、经渠jīngqú、太渊tàiyuān、鱼际yújì、少商shàoshāng 手阳明大肠经:本经一侧20 穴(左右两侧共40穴)本经穴位:商阳shāngyáng、二间èrjiān、三间sānjiān、合谷hégǔ、阳溪yángxī、偏历piānlì、温溜wēnliū、下廉xiàlián、上廉shànglián、手三里shǒusānlǐ、曲池qūchí、肘髎zh ǒuliáo、手五里shǒuwǔlǐ、臂臑bìnào、肩髃jiānyú、巨骨jùgǔ、天鼎 āndǐng、扶突fútū、口禾髎kǒuhéliáo、迎香yíngxiāng 足阳明胃经:本经一侧45 穴(左右两侧共90穴) 本经穴位:承泣chéngqì、四白sìbái、巨髎jùliáo、地仓dìcāng、大迎dàyíng、颊车jiáchē、下关xiàguān、头维tóuwéi、人迎rényíng、水突shuǐtū、气舍qìshè、缺盆quēpén、气户qìhù、库房kùfáng、屋翳wūyì、膺窗yīngchuāng、乳中rǔzhōng、乳根rǔgēn、不容bùróng、承满chéngmǎn、梁门liángmén、关门guānmén、太乙tàiyǐ、滑肉门huáròumén、天枢 ānshū、外陵wàilíng、大巨dàjù、水道shuǐdào、归来gu īlái、气冲qìchōng、髀关bìguān、伏兔fútù、阴市yīnshì、梁丘liángqiū、犊鼻d úbí、足三里zúsānlǐ、上巨虚shàngjùxū、条口 áokǒu、下巨虚xiàjùxū、丰隆fēngl óng、解溪jiěxī、冲阳chōngyáng、陷谷xiàngǔ、内庭nèitíng、厉兑lìduì足太阴脾经:本经一侧21 穴(左右两侧共42穴) 本经穴位:隐白yǐnbái、大都dàdōu、太白tàibái、公孙gōngsūn、商丘shāngqiū、三阴交sānyīnjiāo、漏谷lòugǔ、地机dìjī、阴陵泉yīnlíngquán、血海xuèhǎi、箕门jīmén、冲门chōngmén、府舍fǔshè、腹结fùjié、大横dàhéng、腹哀fùāi、食窦shídòu、天溪 ānxī、胸乡xiōngxiāng、周荣zhōuróng、大包dàbāo 手少阴心经:本经一侧9 穴(左右两侧共18穴) 本经穴位:极泉jíquán、青灵qīnglíng、少海shàohǎi、灵道língdào、通里tōnglǐ、阴郄yīnxì、神门shénmén、少府shàofǔ、少冲shàochōng 1 手太阳小肠经:本经一侧手太阳小肠经:本经一侧 19 穴(左右两侧共左右两侧共 38穴) 本经穴位:本经穴位:少泽sh ào z é、é、 前谷qi án gǔ、后溪h òu x ī、腕骨w àn g ǔ、阳谷y áng g ǔ、养老y ǎng l ǎo 、支正zh īzh èng 、小海xi ǎo h ǎi 、肩贞ji ān zh ēn 、臑俞n ào sh ū、天宗 ānz ōng 、 秉风b ǐng f ēng 、曲垣q ūyu án 、肩外俞ji ānw ài sh ū、肩中俞ji ān zh ōng sh ū、ū、 天窗 ān chu āng 、 天容 ān r óng 、 颧髎qu án li áo 、 听宫t īng g ōng 足太阳膀胱经:本经一侧足太阳膀胱经:本经一侧 67 穴(左右两侧共左右两侧共 134穴) 本经穴位:本经穴位:睛明j īngm íng 、攒竹cu án zh ú、眉冲m éich ōng 、 曲差q ūch ā、ā、 五处w ǔch ù、承光ch énggu āng 、通天t ōng ān 、络却lu òqu è、玉枕y ùzh ěn 、天柱 ānzh ù、大杼d àzh ù、风门f ēngm én 、肺俞f èish ū、厥阴俞ju éy īnsh ū、心俞x īnsh ū、督俞d ūsh ū、膈俞g ésh ū、肝俞g ānsh ū、胆俞d ǎnsh ū、脾俞p ísh ū、胃俞w èish ū、三焦俞s ānji āosh ū、肾sh èn 俞sh ū气海俞q ìh ǎish ū、大肠俞d àch ángsh ū、关元俞gu ānyu ánsh ū、ū、 小肠俞xi ǎoch ángsh ū、膀胱俞p áng gu āng sh ū、中膂俞zh ōng l ǚsh ū、白环俞b ái hu án sh ū、上髎sh àngli áo 、次髎c ìli áo 、中髎zh ōngli áo 、下髎xi àli áo 、会阳hu ìy áng 、承扶ch éngf ú、殷门y īnm én 、浮郄f úx ì、委阳w ěiy áng 、 委中w ěizh ōng 、附分f ùf ēn 、魄户p òh ù、膏肓g āohu āng 、神堂sh ént áng 、譩譆y ìx ī、膈关g égu ān 、魂门h únm én 、阳纲y ángg āng 、 意舍y ìsh è、è、 胃仓w èic āng 、肓门hu āngm én 、志室zh ìsh ì、胞肓ì、胞肓 b āohu āng 、秩边zh ìbi ān 、合阳h éy áng 、承筋ch éngj īn 、承、承 山ch éngsh ān 、飞扬、飞扬 f ēiy áng 、跗阳f ūy áng 、昆仑k ūnl ún 、仆参p úc ān 、申脉sh ēn m ài 、 金门j īn m én 、京骨j īng g ǔ、束骨sh ùg ǔ、足通骨z út ōngg ǔ、至阴zh ìy īn 足少阴肾经: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足少阴肾经: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本经穴位:本经穴位:涌泉y ǒngqu án 、然谷r áng ǔ、太溪t àix ī、大钟d àzh ōng 、水泉shu ǐqu án 、照海、照海 zh àoh ǎi 、复溜f ùli ū、交信ji āox ìn 筑宾zh ùb īn 、阴谷y īng ǔ、横骨h éngg ǔ、大赫ǔ、大赫 d àh è、气穴q ìxu é、四满s ìm ǎn 、中注zh ōngzh ù、ù、 肓俞hu āngsh ū、商曲sh āng q ū、石关sh ígu ān 、阴都y īnd ōu 、腹通谷f ùt ōngg ǔ、幽门y ōum én 、步廊b ùl áng 、 神封sh énf ēng 、灵墟l íngx ū、神藏sh énc áng 、彧中y ùzh ōng 、俞府sh ūf ǔ手厥阴心包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手厥阴心包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本经穴位:本经穴位:天池 ān ch í、天泉 ān qu án 、曲泽q ūz é、郄门x ìm én 、间使ji ān sh ǐ、ǐ、 内关n èigu ān 、大陵d àl íng 、劳宫l áo g ōng 、中冲zh ōng ch ōng 手少阳三焦经: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手少阳三焦经: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本经穴位:本经穴位:关冲gu ānch ōng 、液门y èm én 、中渚zh ōngzh ǔ、阳池y ángch í、外关w àigu ān 、支沟zh īg ōu 、会宗hu ìz ōng 、三阳络s āny ánglu ò、四渎s ì d ú、天井 ānj ǐng 、清冷渊、清冷渊 q īngl ěngyu ān 、消泺xi āolu ò、臑会n ào hu ì、肩髎ji ānli áo 、天髎 ānli áo 、天牖 ān y ǒu 、翳风y ìf ēng 、瘛脉ch ìm ài 、颅息l úx ī、角孙ji ǎo s ūn 、耳门ěr m én 、耳和髎ěr h éli áo 、丝竹空s īzh úk ōng 足少阳胆经:本经一侧足少阳胆经:本经一侧 44 穴(左右两侧共穴(左右两侧共 88穴)穴) 本经穴位:本经穴位:瞳子髎t óngzili áo 、听会t īnghu ì、上关sh ànggu ān 、颔厌h àn y àn 、悬颅xu ánl ú、悬厘xu ánl í、曲鬓q ūb ìn 、率谷shu àig ǔ、天冲 ānch ōng 、浮白f úb ái 、头窍阴t óuqi àoy īn 、完骨w áng ǔ、本神b ěnsh én 、阳白y ángb ái 、头临泣t óul ínq ì、目窗m ùchu āng 、正营zh èngy íng 、承灵ch éngl íng 、脑空n ǎok ōng 、风池f ēngch í、肩井ji ānj ǐng 、渊腋yu āny è、辄筋zh éj īn 、日月r ìyu è、京门j īngm én 、带脉d àim ài 、五枢w ǔsh ū、维道w éid ào 、居髎j ūli áo 、环跳hu án ào 、风市f ēngsh ì、中渎zh ōngd ú、肆膝阳关x īy ánggu ān 、 阳 陵 泉y ángl íngqu án 、 阳 交y ángji āo 、外丘w àiqi ū、光明gu āng m íng 、阳辅y ángf ǔ、悬钟xu ánzh ōng 、丘墟qi ūx ū、足临泣z úl ínq ì、地五会d ìw ǔhu ì、侠溪xi áx ī、足窍阴z úqi àoy īn 足厥阴肝经:本经一侧足厥阴肝经:本经一侧 14 穴(左右两侧共穴(左右两侧共 28穴)穴)本经穴位:本经穴位:大敦d àd ūn 、行间x íng ji ān 、太冲t àich ōng 、中封zh ōngf ēng 、蠡沟l íg ōu 、中都zh ōngd ū、膝关x īgu ān 、曲泉q ūqu án 、阴包y īnb āo 、足五里z ú w ǔ l ǐ、阴廉y īnli án 、急脉j ím ài 、章门zh āngm én 、期门q īm én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人体奇经八脉之一,本经穴1 名 1 穴,计穴,计28 穴 本经穴位:本经穴位:长强ch ángqi áng 、 腰俞y āo sh ū、ū、 腰阳关y āoy ánggu ān 、命门m ìngm én 、悬枢、悬枢 xu ánsh ū、脊中j ǐzh ōng 、中枢zh ōngsh ū、筋缩j īnsu ō、至阳zh ìy áng 、灵台l íngt ái 、神道sh énd ào 、身柱sh ēnzh ù、陶道t áod ào 、大椎d àzhu ī、哑门y ǎm én 、风府f ēng f ǔ、脑户n ǎoh ù、强间qi ángji ān 、后顶h òud ǐng 、百会b ǎihu ì、前顶qi ánd ǐng 、囟会x ìn n huhu ì、上星sh àngx īng 、神庭sh ént íng 、素髎s ùli áo 、水沟shu ǐg ōu 、兑端du ìdu ān 、龈交y ínji āo 任脉:“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人体奇经八脉之一,本经穴 1 名1穴,计 24穴本经穴位:本经穴位:会阴huìyīn、曲骨qūgǔ、中极zhōngjí、关元guānyuán、石门shímén、气海qìhǎi、阴交yīnjiāo、神阙shénquè、è、 水分shuǐfēn、下脘xiàwǎn、建里jiànlǐ、中脘zhōngwǎn、上脘shàngwǎn、巨阙jùquè、鸠尾jiūwěi、中庭zhōng tíng、膻中tán zhōng、玉堂yùtáng、紫宫zǐgōng、华盖huágài、璇玑xuán jī、天突ū、 廉泉ī、天突 ān tū、ū、lián quán、承浆chéng jiāng 。
经络腧穴学
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
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
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深层走向浅层),4、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
伸肌腱之间(阳溪),5、沿着前臂上缘(阳溪穴
与曲池穴连线上)
(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6、进入
肘外侧缘(肘髎穴),7、向上沿着上臂前线(曲
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手五里、臂臑)。
8、从肱骨头前缘出来(肩髃、巨骨),9、(向
后上、向内)从脊柱大椎(诸阳之会)穴出来,
阳
胸
手三阴
手三阴交给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交给足三阴
足
足三阴交给手三阴
三、
十
二
正
经
交
接
规
律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阳
足三阴
十二正经交接
手三阳:手
足三阳:头
足三阴:足
手三阴:胸
手太阴
手阳明:商阳
手少阴
手太阳:少泽
手厥阴
手少阳:关冲
手阳明
足阳明:迎香
手太阳
足太阳:晴明
手少阳
足少阳:丝竹空
足阳明
足太阴:隐白
足太阳
经络腧穴学
第
经
一
章
络 总 论
第一节
概
念
运行气血,联结脏腑肢节,沟通上下、表里、内外的通
第三章 经络腧穴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 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 出颈项浅部。阳经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 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经 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 及相表里的阳经相合
6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的组成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 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 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约束骨骼、 主司筋肉关节运动的作用
30
一、手太阴肺经及其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中府 LU1
正坐或仰卧,在胸前壁外上方, 云门穴下1寸,平第1肋间隙, 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
✓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肘臂外侧 痛,肩内侧痛,四肢肿痛,手 不能伸,上肢麻木
✓ 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 所致呼吸功能障碍
31
一、手太阴肺经及其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尺泽 LU5
主治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心绞痛、冠心病、心悸
40
二、手厥阴心包经及其常用腧穴
间使 PC5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及大陵的 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 腱及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运动系统病症:上肢运动功能 障碍、废用性肌萎缩、肌力减 退、挛缩疼痛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绞痛、冠 心病、心悸
消化系统病症:胃肠功能紊乱 其他:情绪不稳定的癫狂痛患
主治
运动系统病症:手部肌肉痉挛 消化系统病症:膈肌痉挛,呕
吐 心血管系统病症:冠心病、心
绞痛、心悸 其他:口疮,口臭,鼻腔出血 急救穴:昏迷,中暑
44
三、手少阴心经及其常用腧穴
经脉循行
1.起始于心中,循行出于心系 2.下行过膈,络于小肠 3.心经的支脉,从心系上行于咽部 4.联系于目及周围组织 5.心经的直行主干,再次从心及周 围组织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 6.向下沿上臂内侧后缘,循行于手 太阴经、手厥阴经之后 7.向下行至肘内,沿前臂内侧后缘 8.到掌后豌豆骨部 9.进入掌内后缘 10.沿小指桡侧出于末端
经络腧穴总论1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 手太阴肺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 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 足太阴脾经 ▪ 足厥阴肝经 ▪ 足少 阴肾经 足三阳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太 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
腧穴定位
人体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腧穴定位 的准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现代 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法有骨度折量 法、体表标志法和手指比量法。
骨度折量法
骨度折量法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成若干 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为一寸
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各种体表解剖标志作 为取穴的依据。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 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 。
2、协助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 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 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 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 行之处。近年来,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 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 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 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 穴可有压痛。
分类
①经穴。又称十四经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 督二脉上的腧穴,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 ②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凡有一定的穴名,又 有明确的部位及治疗作用,但尚未归入十四经 脉系统的腧穴,称为奇穴。 ③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它既无具体的名称, 又无固定的位置,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 为腧穴用以治疗的。腧穴虽有分类,但它们之 间又相互联系,构成了腧穴体系
经络腧穴
常用腧穴手太阴肺经:尺泽: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可摸到肱二头肌腱,其桡侧凹陷处为穴。
操作:直刺0.5~0.8寸。
或点刺出血。
可灸。
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法:两手虎口垂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为穴。
⏹操作:针尖向上斜刺0.3~ 0.5寸。
可灸。
少商:定位:拇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取法:沿甲底部引水平线与沿指甲桡侧缘引垂线交点处。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可灸。
注意:胸背部的腧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少商治疗实热证时,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关节部位腧穴不宜用直接灸。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取法:将对侧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处为穴。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孕妇慎用。
曲池: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刺灸:直刺0·8~1·5寸。
可灸肩髃: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
取法:上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迎香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刺灸:斜刺或平刺0·2~0·5寸;可灸(不宜疤痕灸)⏹三、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眶下缘(承泣穴)→嘴角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下颌角前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体内:属胃,络脾。
入上齿龈。
地仓定位: 口角旁0.4寸,上直瞳孔。
操作: 向颊车方向平刺0.5~1.5寸。
⏹ 2.颊车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腧穴总论习题及答案_经络腧穴学
一、选择题(一)A型题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载的经穴名有( )A.341个B.354个C.349个D.361个E.365个2.《针灸逢源》中所载的经穴名有( )A.349个B.354个C.361个D.345个E.365个3.《内经》中所载的经穴数名约为( )A.365个B.354个C.359个D.160个E.361个4.《针灸甲乙经》所载的经穴名是( )A.341个B.354个C.349个D.361个E.365个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A.4寸B.5寸C.6寸D.8寸E.9寸6.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A.8寸B.6寸C.12寸D.9寸E.10寸7.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B.15寸C.12寸D.9寸E.13寸8.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 4寸B.1 5寸C.1 8寸D.1 9寸E.13寸9.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高点的骨度分寸是(A.12寸B.13寸C.14寸D.15寸E.16寸10.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B.15寸C.1 3寸D.1 4寸E.1 6寸11.前发际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 )A.8寸B.9寸C.10寸D.11寸E.12寸12.天突至歧骨的骨度分寸是( )A.6寸B.5寸C.7寸D.8寸E.9寸13.前发际至大椎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B.15寸C.12寸D.13寸E.10寸14.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A.4寸B.5寸C.6寸D.8寸E.9寸15.两前额发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A.8寸B.6寸C.12寸D.9寸E.10寸16.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的骨度分寸是( )A.10寸B.15寸C.12寸D.13寸E.10寸17.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A.14寸B.15寸C.18寸D.19寸E.13寸18.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A.6寸B.5寸C.8寸D.9寸E.10寸19.胭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B.16寸C.18寸D.19寸E.13寸20.三焦的下合穴在( )A.胃经上B.胆经上C.膀胱经上D.三焦经上E.大肠经上(二)B型题A.皇甫谧B.滑伯仁C.杨继洲D.王惟一E.高武1.《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是( )3.《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A.1 6寸B.1 7寸C.1 8寸D.1 9寸E.1 3寸4.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5.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6.胭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肝经B.肾经C.胃经D.膀胱经E.胆经7.胃的下合穴位于( )8.小肠的下合穴位于( )A.1 2个B.1 5个C.16个D.1 8个E.20个9.络穴共有( )10.郄穴共有( )A.滑伯仁B.皇甫谧C.杨继洲D.李学川E.徐凤11.《针灸大全》的作者是( )1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13.《针灸逢源》的作者是( )A.12寸B.15寸C.18寸D.19寸E.13寸14.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的骨度分寸是( 1 5.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16.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胃经B.胆经C.膀胱经D.三焦经E.大肠经17.胆的下合穴位于( )18.大肠的下合穴位于( )A.1 6个B.1 5个C.8个D.1 2个E.10个19.八会穴共有( )20.八脉交会穴共有( )(三)D型题1.下列穴位中,利用天体地貌命名的是( )( )A.腕骨B.水分C.合谷D.曲池E.少商2.骨度分寸为9寸的是( )( )A.肩峰缘至后正中线B.肘横纹至腕横纹C.前两额发角之间D.两乳头之间E.耳后两乳突之间3.下列特定穴中,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是( )( )A.五输穴B.络穴C.下合穴D.募穴E.交会穴4.下列穴位中,分布在躯干部的是( )( )A.原穴B.俞穴C.八脉交会穴D.募穴E.郄穴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出为井B.所注为荥C.所溜为输D.所行为经E.所进为合6.下列穴位中,利用天体地貌命名的是( )( )A.太溪B.太渊C.商阳D.三阴交E.百会7.骨度分寸为8寸的是( )( )A.肩峰缘至后正中线B.肘横纹至腕横纹C.前两额发角之间D.两乳头之间E.耳后两乳突之间8.下列属特定穴的是( )( )A.奇穴B.阿是穴C.原穴D.络穴E.天应穴9.下列穴位中,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是( )( )A.络穴B.八会穴C.五输穴D.募穴E.原穴10.骨度分寸为1 2寸的是( )( )A.肘横纹至腕横纹B.前发际至后发际正中C.胭横纹至外踝尖D.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E.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四)X型题1.骨度分寸为9寸的是( )( )( )( )( )A.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B.耳后两乳突之间C.腋前、后横纹头至肘横纹D.两乳头之间E.前两额发角之间2.根据骨度分寸法,以下正确的是( )( )( )( )( )A.印堂至后发际正中为15寸B.胭横纹至外踝尖为14寸C.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为18寸D.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6寸E.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为9寸3.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是( )( )( )( )( )A.募穴B.五输穴C.原穴D.八会穴E.下合穴4.腧穴的分类可分为( )( )( )( )( )A.交会穴B.经穴C.奇穴D.特定穴E.阿是穴5.属于特定穴的是( )( )( )( )( )A.五输穴B.奇穴C.阿是穴D.八会穴E.交会穴6.骨度分寸为8寸的是( )( )( )( )( )A.肩峰缘至后正中线B.肘横纹至腕横纹C.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D.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E.肩峰缘至后正中线7.根据骨度分寸法,以下正确的是( )( )( )( )( )A.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侧髁上缘为19寸B.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为13寸C.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D.耳后两乳突之间为8寸E.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为12寸8.手指同身寸包括( )( )( )( )( )A.拇指同身寸B.食指同身寸C.中指同身寸D.横指同身寸E.小指同身寸9.有固定名称和固定位置的是( )( )( )( )( )A.奇穴B.阿是穴C.募穴D.十四经穴E.交会穴10.属五输穴的是( )( )( )( )( )A.井穴B.输穴C.原穴D.下合穴E.经穴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腧穴2.十四经穴:3.募穴:4.特定穴:5.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6.八会穴7.骨度折量定位法8.八脉交会穴9.奇穴10.指寸定位法(二)填空题1.体的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的施术部位。
经络腧穴学
` 1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膝盖骨)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足背部),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
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7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经络腧穴课件
●
内分泌科: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
泌尿科:治疗肾病、膀胱炎等
●
心血管科: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
●
呼吸科:治疗哮喘、肺炎等
●
消化科:治疗胃病、肠炎等
●
血液科:治疗贫血、白血病等
●
风湿科:治疗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传染病科:治疗肝炎、结核病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效
阴跷脉与腧穴
阳维脉与腧穴
● 阳维脉: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 阳维脉腧穴:位于人体背部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 阳维脉腧穴分布:包括肩井、肩髎、肩髃、肩外俞、肩中俞、肩内俞、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主治:心、胸、神 志等疾病以及与心 、小肠、心包络、 三焦等脏腑相关的 疾病
手太阳小肠经与腧穴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沿手臂外侧上行止于耳前 腧穴:手太阳小肠经共有19个腧穴分布在手臂外侧、肩部、颈部和头部 功能:手太阳小肠经具有调节小肠、膀胱、心、肺等脏腑的功能 主治:手太阳小肠经主治肩背痛、颈项强直、耳鸣、耳聋等病症
阴维脉与腧穴
阴维脉:人体十二经脉之一与阳维脉相对应 阴维脉的循行路线:从胸中出发沿胸腹两侧下行至下肢内侧 阴维脉的生理功能:调节气血维持阴阳平衡 阴维脉的腧穴:主要有天池、天泉、曲泽、内关、劳宫、大陵等 阴维脉腧穴的临床应用:治疗胸闷、心悸、失眠、胃痛、腹痛等病症
经络腧穴各论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主治 头痛、牙痛、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喉 肿痛、口眼歪斜。 操作 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下关 定位 在颧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 闭口取穴。 主治 牙痛、下颌关节痛、三叉神经痛、耳鸣、耳 聋、面瘫。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头维 定位 在头侧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迎风流泪。 操作 向后平刺0.5~0.8寸;不宜灸,
梁门 定位 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 脐中旁开2寸。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月
经不调、肠痈。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犊鼻 定位 屈膝,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主治 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操作 向内上方斜刺0.5~1寸;可灸。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泄泻、肠鸣、便秘、痢
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 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 二十穴。
商阳(井穴)
定位 食指桡侧端,距指甲角约0.1寸。
主治 咽喉肿痛、热病、中风、昏迷、鼻衄、耳鸣、 耳聋、齿痛。
操作 向上斜刺0.1~0.2寸,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
合谷(原穴)
定位 屈指立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 中点。
经络腧穴(全)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如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经穴歌:手太阴肺中府始,云门天府侠白尺孔最列缺与经渠,太渊鱼际少商止手太阴腧穴: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云门:【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3.天府:【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4.侠白:【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问上5寸处。
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6.孔最:郄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通任脉【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之间。
8.经渠:经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10.鱼际:荥穴【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1.少商:井穴【定位】在手拇桡甲角0.1寸。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经穴歌:阳明商阳起步,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二廉三里入肘,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上接扶突,禾髎迎香结束。
手阳明腧穴:1.商阳:井穴【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2.二间:荥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经络以及经络上的腧穴。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经脉分布的通路。
而腧穴则是经络表面的一些特定穴位。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联系内外、运行气血的重要通道。
经络系统保持着人体整体内外运行的协调平衡,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腧穴则是经络上具有特殊功能的区域,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经络腧穴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当时的医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了人体经络系统和腧穴的存在,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经络腧穴学成为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理论和腧穴理论。
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起到调节内外、承接气血的作用。
腧穴理论则是指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刺激可以采用推拿按摩、针灸、拔罐、艾灸等方法。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涉及经络的循行路径、腧穴的位置及特性、经络和腧穴的生理功能等方面。
经络的循行路径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其中经脉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互联系,而络脉分布在经脉之外,作为经络的辅助通道。
腧穴的位置是经络腧穴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准确地确定腧穴的位置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经络腧穴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临床治疗、保健养生、美容美体等方面。
在临床应用中,经络腧穴学常常与其他疗法结合起来,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以加强治疗效果。
在保健养生方面,可以通过按摩腧穴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起到保健、强身健体的作用。
而在美容美体方面,经络腧穴学也常常被用于面部护理、减肥、瘦身等方面。
虽然经络腧穴学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尚不够明确,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支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经络腧穴学,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9页开始-总)
阳溪
曲池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 指甲角0.1寸。
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 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
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
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
01
02
03
04
承泣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 眶下缘之间。
要点三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 ,出踝 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 之间 ,上循臑外后廉 ,出肩解 ,绕肩 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络心 ,循咽 下膈 ,抵胃属小肠。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 ,挟脊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属膀胱 。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 ,挟脊 内 ,过髀枢 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踹内 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案例三
针灸治疗面瘫成功案例分享。针灸治疗可以促进 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 使患者面部恢复正常。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经络腧穴基本概念和特点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 调控系统;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系统的组成
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它们纵横交贯, 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腧穴的定位方法(1)
头部骨度分寸-9寸-12寸
胸腹胁部骨度分寸-9寸-12寸-8寸-6寸
大杼-风门-厥阴俞-肺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前-背腰部定位法-肾俞-气海俞-大 俞„-上骨餐„-关元俞-„小肠俞-次骨器--膀胱俞-中器„-下馨-„中膂俞-„白环俞-会阳
上肢部骨度分寸-9寸-8计-12寸-:5-18寸
耳利和修-迎香-丝竹空-,扶突-天-中-天容-肩外命、秉风-曲面-天肉-居会-手五里-时帽-消泺-清冷渊天 -下廉-小海-四读-支正-养老-支沟!三阳路-外关会宗-阳容-合谷-三间-阳池-腕谷-中诸-后溪-商阳-液 -前谷-少泽-关冲-手阳明大肠经穴-手太阳小肠经穴-手少阳三焦经穴
俞府-或中-神藏-灵墟-期1-神封-包-倒门-腹通谷-章门-阴都-百-商曲-大横,-腹结-中注-急脉-神门 阴廉-大赫-足五里-横骨-箕门-·阴包-血海-自外族类-阴谷-阴那陵泉-地机-中都-筑宾-漏容-交信,复溜 三阴交-太溪-中封-照海大钟-商丘-太冲-然谷-水泉-公孙-行间-太。-足太阴脾经穴-足厥阴肝经穴-大都隐 -大敦-足少三阴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阳经-手少阳三焦经-手 阳小肠经-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内在-正经十二-足太阴脾经-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十二经脉-足三阴经-足厥 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三阳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 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的作用-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以外的另一些重要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五别络—-从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各分出 支别络,在加上脾之大络。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 于体表的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关节的体系。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 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OF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②循行走向特点(流注):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③内属-定的脏腑: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④有表里络属关系: 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 有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 在四肢有络脉沟通。 ⑤十二经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 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 ⑥交接部位: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 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 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阴
经 络 系 统
络脉
外连
十二皮部
1)十二经脉:
⑴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的总称。 ⑵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⑶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规律的循行路线,
其特点是:
① 分布规律: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2、腧穴的分类:
腧穴分为:经穴
奇穴 阿是穴
⑴经穴
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 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 单穴(任、督脉)52穴
⑵奇穴
十四经穴以外,而临床逐渐
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 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 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
⑶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当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某些穴位 (同一穴位)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 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 髎升压
3、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
穴。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 不同的名称。
1)原穴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30
2016/7/30Fra bibliotek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31
2016/7/30
四、简便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32
2016/7/30
2016/7/30
腰背 上肢
下肢
28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 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1).固定标志 2).活动标志
29
2016/7/30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 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3 种。
⑶阿是穴
以 痛 点 为 穴 位 , “ 以 痛 为
腧”。
并有“天应穴”、“不定穴”
等之称。
3、腧穴的治疗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殊作用
⑴近治作用:
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
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 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 点。
⑵远治作用:
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
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 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 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经络腧穴
雅安市中医院 刘云萍
一、经络总论
1、经络的含义: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 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 ——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 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 —— 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之意, 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2、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正经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4、经络的病理反应 ⑴反应病候: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 ⑵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病邪传注 的途径 ①经脉病变可以传入内脏 ②内脏病变可累及经络 ③脏腑之间病变通过经络相互影响
二、腧穴总论
1、腧穴的含义:腧穴是人体脏
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 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 针灸和其他疗法施术的部位。俗 称“穴位” 。
共十二原。分布于腕踝关节 附近。阴经以输代原。治脏 腑病变。
2)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
布于背腰部。共十二俞。
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
官病变,多用于脏病。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 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 便定位法4种。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取 穴的定位方法
25
2016/7/30
雅职院骨伤康复科 、中医教研室 孟 伟 26
2016/7/30
电话 : 13
雅职院骨伤康复科 、中医教研室 孟 伟 27
2016/7/30
电话 : 13
常用骨度简表
部位 头部 胸腹 起止点 前发际至后发际 胸剑联合至脐中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两乳头之间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臀横纹至腘横纹 外膝眼至外踝 长度 12寸 8寸 5寸 8寸 6寸 9寸 12寸 14寸 16寸
⑵特点: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⑶作用: ①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沟通十二经脉 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调节作用
3、经络的生理功能 ⑴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和肢体 ⑵ 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⑶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