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时代下媒介暴力产生的影响及对策

合集下载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与应对措施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与应对措施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与应对措施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然而,这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现象愈发严重。

网络暴力是指在社交媒体上,一些人通过发表攻击性、侮辱性或恶意的言论,对他人造成心理和情感上的伤害。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例如发布恶意评论、散布谣言、人肉搜索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伤害受害者的感情,还可能导致他们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更严重的是,网络暴力还可能引发一些极端事件,如自杀等。

为了应对网络暴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惩罚,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2.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媒体、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公众对网络暴力的认识,倡导文明上网,尊重他人。

3. 平台管理: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对恶意言论的监管,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及时删除不良内容。

4. 个人防范:受害者在受到网络暴力时,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保留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应对网络暴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法律法规、提高公众意识、平台管理和个人防范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和心理健康。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自媒体的发展,网络暴力现象在国内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精神伤害,也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成因分析1. 匿名性的影响网络暴力在社交自媒体上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匿名性。

在一些论坛、微博等社交自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随意注册账号,使用虚假身份进行言论攻击,而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匿名性让一些人产生了对法律、道德的放任,导致他们在网络上进行言语暴力。

2. 信息过载导致焦虑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负面的新闻、言论。

这些负面信息容易导致人们的情绪低落,产生焦虑和不安,从而在网络上发泄自己的情绪,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网络暴力行为。

3. 角色转换的影响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身份进行社交。

有些人在现实中可能是优柔寡断、内向的人,但在网络上可能会变得言辞刻薄、冷酷无情。

这种角色转换让一些人产生了对网络行为后果的思考,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

4.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网络暴力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包容。

社会上对于网络暴力的谴责力度不够,甚至有一些人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正当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化环境的存在,让网络暴力现象在这些地区或国家得以滋生和蔓延。

二、对策研究1. 完善网络监管制度加强网络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惩。

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督,对于发布网络暴力内容的账号进行封禁处理,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2. 提高素质教育和舆论引导加强对网络素质的教育,提倡网络道德,引导人们文明上网、文明发言。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减少负面信息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缓解人们的焦虑和不安。

3. 加强社会监督和道德约束倡导公民自律,加强社会监督,对于网络暴力行为及时举报和揭露。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现状、成因及治理之道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现状、成因及治理之道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网络暴 力现象与媒体呈现、社会压力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四、应对措施
针对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问题的成因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应 对措施:
1、媒体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提高网民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抵制能 力,引导网民理性使用网络,避免参与网络暴力的行为。
一、网络暴力行为的成因
1、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往往 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种匿名性可能导致一些人 在网络上表现出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行为,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和侮辱。
2、社会压力和心理诉求
一些网络暴力行为源自于社会压力和心理诉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 受到各种压力,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他们可能会寻找发泄和释放的出口。 此外,一些人可能出于对某种事物或观点的强烈支持或反对,而采用过激的行为 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2、法律规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严 惩施暴者,切实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3、社会共治: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网络行为 追踪机制,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4、心理干预:对于遭受网络暴力的个体,及时提供心理干预和援助,减轻 其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问题:
首先,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普及,提高公众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让人们明白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后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其次,加强网络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和法律制度,严 厉打击网络暴力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避免因为 心理问题或情感困扰而导致的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现象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网络暴力的存在更是不容忽视。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整治,包括法律制度的健全、社会文化的引导、网络平台的管理等方面,共同努力,以期达到降低网络暴力现象的目的。

我们需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健全,严惩网络暴力行为。

目前我国已经有相关法律规定了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和相应的处罚措施。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需要对相关法律进行不断完善,同时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给予其严厉的法律制裁。

这样才能让犯罪分子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从而达到威慑和遏制网络暴力现象的目的。

需要加强对社会文化的引导,促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现象的滋生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影响,当下社会风气的杂乱和道德水平的下降,极大地助长了网络暴力的蔓延。

我们需要从各个角度出发,引导社会文化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共同为有效减少网络暴力现象提供有力保障。

网络平台需要加强管理,规范网络言论环境。

作为网络暴力的主要舆论传播渠道,网络平台在此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很多网络平台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处罚。

网络平台需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言论审查机制,对网络暴力行为及时予以处理和处罚,保障良好的网络言论环境。

网络平台还需要积极引导和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提倡积极正能量的网络互动,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

教育部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年轻人是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和施害者,而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也直接影响着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教育部门需要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媒体也有责任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摘要】网络暴力现象是指在网络上出现的言语或行为对特定个人或群体进行恶意攻击、侮辱、谩骂或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

这种行为具有匿名性、蔑视规则、泛滥传播等特点,对被攻击者造成心理和社会影响。

网络暴力危害严重,可能导致受害者心理扭曲、自尊心受损甚至自杀。

网络暴力的原因主要包括网络匿名性、人性恶的表现、网络群体化等因素。

对于整治网络暴力现象,可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倡网络文明素质教育,加强网络监管和舆情引导,建立网络道德约束机制,弘扬网络正能量。

加强对网络暴力现象的警示和谴责,营造和谐网络氛围,建立文明上网的风气,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和谐。

【关键词】网络暴力、定义、特点、危害、原因分析、整治对策、法律法规、网络文明素质教育、网络监管、舆情引导、网络道德约束、网络正能量。

1. 引言1.1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攻击、谩骂、威胁等恶劣行为的现象。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日益凸显。

网络暴力不仅仅是一种言语暴力,更可能演变为实体暴力。

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应对网络暴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明确的网络暴力行为界定和惩处机制。

提倡网络文明素质教育,培养公民的网络道德观念和素养。

加强网络监管和舆情引导,引导网络舆论正能量的传播,遏制网络暴力言论的蔓延。

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约束机制,促使网络用户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要弘扬网络正能量,让网络空间成为一个和谐、理性、健康的环境。

通过这些整治对策,我们可以有效打击网络暴力现象,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让网络空间成为人们交流和学习的乐园,而不是言语暴力的沼泽。

2. 正文2.1 网络暴力现象的定义与特点网络暴力现象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个人或组织通过网络工具对特定对象进行持续性、规模化的攻击、侮辱、谩骂、诋毁、散布谣言等行为。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匿名性:网络暴力行为者往往可以隐藏在虚拟身份背后,凭借匿名性实施攻击,降低了受害者追究其责任的难度。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兴现象,已经成为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网络暴力具有即时性、广泛性和隐蔽性,其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密切相关。

由于网络暴力的存在,虽然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旨在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以期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应对之策。

一、网络暴力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原因1.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人身攻击、谣言传播、群体攻击等。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网民利用匿名性和虚拟身份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和辱骂,给被攻击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此外,网络暴力还表现为散播谣言、造谣生事,给被害者带来名誉损失和不良影响。

2.网络暴力的原因网络暴力的出现有多种原因。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一些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其次,个人隐身和匿名化的特点使一些网民在网上敢言敢做,更容易变成网络暴力的行为者。

再者,一些网民缺乏网络伦理和道德意识,对他人的言论和行为缺乏尊重,容易陷入网络暴力的行为中。

二、网络暴力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及危害1.对个人的影响网络暴力对个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人身威胁,使被害者产生恐惧和焦虑感。

一些被攻击者因为受不了网络暴力的打击而选择自杀,造成社会的悲剧。

此外,网络暴力也给被害者的家庭带来困扰,甚至导致家庭矛盾和家庭关系的破裂。

2.对社会的危害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造成危害,还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存在导致社会风气恶化,伤害了社会道德底线和公共秩序。

同时,网络暴力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平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网络暴力还使公共舆论受到极大的影响,造成舆论的负面导向,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三、针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对策研究1.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针对网络暴力现象,首先要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水平。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诽谤、污蔑、侵犯名誉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他人造成名誉、权益或精神上的损害。

这种现象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深入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匿名性带来的责任缺失在网络环境中,用户往往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觉得无需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发表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

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隐藏在虚拟的身份背后,逃避现实中的法律和道德约束。

2、信息传播的快速与失真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传遍网络。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可能被误读、夸大或歪曲,从而引发公众的愤怒和不满,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

3、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当一部分人的言论形成一种主流观点时,其他人往往会受到影响而跟随。

在网络上,这种群体效应更为明显。

一些人可能原本没有明确的立场,但看到多数人的言论后,为了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加入到攻击的行列中,从而使网络暴力的规模不断扩大。

4、现实压力的宣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

网络成为了一些人宣泄压力的渠道。

他们将现实中的不满和愤怒转移到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释放。

5、法律监管的不足目前,针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不够明确。

这使得一些实施网络暴力的人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6、媒体的不当引导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对一些事件进行过度炒作和片面报道,误导公众的判断和情绪,从而引发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1、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网络暴力往往会使受害者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暴力言论或攻击性言论,对特定对象进行人身攻击或精神伤害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问题愈发突出,给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网络暴力的影响及对策展开讨论。

网络暴力的影响1. 个人层面网络暴力不仅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也可能对受害者的生活、工作等方面造成困扰。

长期遭受网络暴力攻击的人往往感到无助、失落,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2. 社会层面网络暴力造成社会风气恶劣,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一些网络暴力事件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虚假信息、谣言往往会通过网络暴力的传播加大其影响范围,破坏社会公共秩序。

3. 国家层面网络暴力也会对国家形象、社会治安等方面造成影响。

国家亦需要关注网络暴力现象,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规范与控制。

针对网络暴力的对策1. 加强立法国家应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明确规定网络暴力的定义、类型及处理办法,建立健全网络暴力监管体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对于违法行为及时、严厉地惩处,起到震慑作用。

2. 提升网络素养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其辨识虚假信息和抵制网络暴力的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和正确的网络行为准则。

3. 强化网络监管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举报制度,及时删除违规言论及内容,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网络公共秩序。

此外,加强对网络用户的实名制管理,降低匿名网络暴力的发生频率。

4. 倡导网络文明社会各界应共同倡导网络文明,推动网络公德建设,提倡理性交流,弘扬正能量,使网络成为促进交流、传播正能量的健康平台。

结语通过对网络暴力的影响及对策的探讨,我们意识到网络暴力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是社会共同责任。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网络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以上就是针对“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共同致力于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社交媒体行业中的网络暴力现象和打击措施

社交媒体行业中的网络暴力现象和打击措施

社交媒体行业中的网络暴力现象和打击措施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让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分享生活点滴、表达观点以及建立联系。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网络暴力现象的增加。

本文将就社交媒体行业中存在的网络暴力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打击措施。

一、网络暴力现象简介1. 定义:网络暴力指在互联网上通过言语、文字、图片等方式故意伤害他人名誉、尊严或感情,并对受害者进行攻击或诽谤。

2. 表现形式:网络暴力包括但不限于辱骂、恶意评论、人身攻击以及散布谣言等。

3. 影响:网络暴力严重侵犯个人隐私权和自由,并导致受害者心理健康问题、自尊心受损甚至引发自杀等悲剧。

二、社交媒体行业中存在的网络暴力原因分析1. 用户匿名性: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实现匿名操作,一些人利用这种特性以防止个人行为被追责,从而肆无忌惮地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2. 缺乏监管机制:社交媒体平台面临巨大的用户数量和信息量,在如此庞大的流量下监管难度加大,导致网络暴力行为得不到有效打击。

3. 情绪宣泄需求:有些人将社交媒体作为情绪宣泄的出口,他们通过攻击他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愤怒或压抑等情绪。

三、社交媒体行业打击网络暴力的措施1. 强化用户认证机制: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要求用户进行真实身份认证,并对实名认证用户给予更多权益。

这样可以降低匿名账号发起网络暴力行为的比例,并增加其追责难度。

2. 加强内容审核和过滤技术:建立更完善的内容审核与过滤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和屏蔽含有侮辱言论及攻击性内容的帖子。

同时还应提高处理速度,加快删除违规内容,以减少网络暴力的泛滥。

3. 加大打击力度和法律制裁:社交媒体平台与政府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建立更严格的监管机制,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从事网络暴力行为者进行追责和法律惩罚,形成威慑效应。

四、社交媒体用户如何自我保护1. 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用户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在设置社交媒体账号时避免过多透露个人信息,并定期修改账号密码。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篇文章将聚焦于网络暴力的影响和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加强对网络暴力的防范和处理,维护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言论、图像、视频等形式对个人或群体进行侮辱、恐吓、诽谤等侵权行为。

网络暴力表现形式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辱骂、威胁、泄露隐私、造谣传谣、恶意举报等。

网络暴力的影响1. 心理健康的影响受到网络暴力攻击的个人容易受到心理伤害,如焦虑、抑郁、自卑等,严重者还可能引发自杀等极端事件。

2. 社会效应的波及网络暴力言论传播迅速,一旦产生舆论效应,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导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3. 影响公共秩序网络暴力扰乱了公共秩序,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一些恶意攻击煽动了更多人参与网络暴力行为。

对网络暴力的策略与对策1. 加强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遏制网络暴力的关键。

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媒体等渠道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网络暴力的认识和警觉性,减少受害者受到攻击的可能性。

2. 建立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言论管理和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制止网络暴力的必要手段。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明确界定网络暴力行为,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3. 提升技术手段利用科技手段对抗网络暴力。

通过自动屏蔽关键词、语义分析技术等方式,及时发现并过滤有害信息,降低用户受到攻击和侵害的风险。

4. 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管理社交媒体平台要主动承担起责任,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建立有效投诉机制,并迅速对涉及侵权行为的帐户进行处理。

5. 实施心理辅导和援助措施针对受到网络暴力攻击的个人,应提供心理辅导和援助服务。

政府部门、学校以及相关民间组织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援助工作。

结论由于网络暴力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困扰和威胁,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共同应对这一问题。

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制定法律法规、提升技术手段、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管理以及实施心理辅导援助措施等多方面综合应对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遏制网络暴力并保护我们共同构建起来的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问题及应对措施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问题及应对措施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问题及应对措施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率增加,网络暴力问题也日益突出。

无论是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还是在Facebook、Twitter等国际社交媒体上,都存在大量不文明言论、恶意攻击和人身威胁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声誉和尊严,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网络暴力现状及其影响1.1 现状描述当前,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都有涉及辱骂谩骂、人肉搜索以及恶意爆料等违法行为。

其中包括对公众人物进行诋毁抹黑,以及未成年人遭受欺凌等情况。

1.2 影响分析- 个人层面:被攻击者可能承受心理压力、焦虑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 社会层面:损害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环境和公共秩序,导致社会道德底线降低。

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应对措施2.1 教育宣传教育是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根本途径。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明确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言行,分享正能量和友善之间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案例进行警示。

2.2 平台管理与监管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信息发布渠道,有责任制定严格而公正的用户协议及规则,并建立完善的举报机制。

同时应加强人工审核和技术过滤手段,并采取实名认证等措施提高用户发帖认真负责。

2.3 消息监测与处理社交媒体平台应具备良好并高效率地处理来自用户举报或人工检测系统发现的恶意攻击信息。

关注热点话题下激烈讨论氛围并及时回怼散播谣言者以稳定舆论情绪。

2.4 增加法律保护力度政府部门需要修改或出台相应法律来明确网络暴力行为违法性质以形成强大的法律约束力。

并增加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规者追责。

2.5 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个人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信息保护意识。

定期检查个人隐私设置,并避免分享过多私密信息以降低风险。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3.1 案例:中国"海豚帮"事件2016年,一位孕妇在微博上传了她亲密搂着巴黎铁塔照片发文内容称怀孕了并非她所愿但是一直想要一个缺爱女孩显然这只是炒作其中发文后网友纷纷指责其虚伪不负责任无耻等证据显示该事件为"海豚帮"背后策划黄晓明团队炒作而且获得国内好评由此可见社交媒体中网络暴力问题日趋严重。

如何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暴力事件

如何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暴力事件
等多方面因素。
研究网络暴力事件对于防范和应 对网络暴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个
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事件 的成因、表现形式、影响及应对 策略。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案例研究、 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网络暴力事 件进行深入剖析。
02
新媒体击,导致受害者受到身心 伤害。
造谣诽谤
编造虚假信息、传播谣言,恶意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 和信誉。
网络暴力事件的成因和影响
成因
网络暴力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面临来自社 会、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网 络成为他们发泄情绪、释放压力的 途径。
03
网络暴力事件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公众人物遭遇网络暴力事件
总结词
公众人物在网络环境中遭受网络暴力, 遭受恶意攻击和诋毁,影响其形象和名 誉。
VS
详细描述
公众人物作为网络用户中的一部分,经常 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这些暴力事件表 现为对公众人物的恶意攻击、诽谤、造谣 等,形式多样且影响恶劣。例如,某些网 络用户可能会发布不实信息,恶意中伤公 众人物的形象和名誉,导致其社会评价下 降,甚至遭受经济损失。
如何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暴力事 件
汇报人: 2023-12-02
目 录
• 引言 •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事件概述 • 网络暴力事件的案例分析 • 网络暴力事件的应对策略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事件频发 ,对个体和社会都造成了不良影
响。
网络暴力事件的成因复杂,包括 个体心理、社会文化、技术环境
案例三:企业遭遇网络暴力事件

信息传播中的网络暴力问题该如何应对

信息传播中的网络暴力问题该如何应对

信息传播中的网络暴力问题该如何应对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让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和分享信息。

然而,这种自由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暴力便是其中之一。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诽谤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他人造成名誉损害、精神伤害甚至威胁到其现实生活的行为。

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部分网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是导致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受到各种压力和挫折,在网络上便肆意宣泄情绪,将他人作为攻击的对象。

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认为自己可以逃避责任,从而更加放纵自己的言行。

此外,媒体的不当报道和舆论引导也可能引发网络暴力。

某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故意夸大事实、制造噱头,引发公众的愤怒和不满。

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可能会遭受心理上的创伤,如焦虑、抑郁、自卑等,甚至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

网络暴力还会影响到受害者的现实生活,如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

对于社会来说,网络暴力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与稳定,降低了社会的信任度,影响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网络暴力呢?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是关键。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但在网络暴力的界定和处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对于那些恶意实施网络暴力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让违法者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提高网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至关重要。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网民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文明上网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网民自身也应该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随意发表攻击性言论。

平台的监管和管理也不能忽视。

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理违规内容。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与应对措施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与应对措施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与应对措施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是一种在数字平台上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攻击、骚扰、辱骂和恶意传播信息等行为。

对于网络暴力,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帮助应对和减少其负面影响:
1. 加强教育和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网络暴力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良好的在线行为和尊重他人的意识,鼓励友善、包容和建设性的沟通。

2. 强化监管和法律保护:建立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制裁和追究。

同时,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审核和管理,禁止、删除或限制恶意内容和用户。

3. 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社交媒体平台应提供举报和投诉机制,让用户可以轻易地举报网络暴力行为,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4. 加强用户安全和保护: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保护,确保用户信息不被滥用。

采用技术手段,如过滤和屏蔽恶意内容,保护用户免受网络暴力的侵害。

5. 协同合作:政府、社交媒体平台、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需要
加强合作,共同努力解决网络暴力问题。

共同制定指导方针、举办培训和宣传活动,促进社会共识和合作。

6. 提供心理支持:对遭受网络暴力的个人或群体,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社会应加强对网络暴力受害者的关注和帮助,减少其心理和情感伤害。

7. 提倡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网络素养,让他们了解网络暴力的风险并掌握自我保护的能力。

教导人们如何安全使用社交媒体、处理威胁和恶意攻击。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问题与整改措施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问题与整改措施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问题与整改措施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可以分享观点、建立联系和获取信息。

然而,在各种好处背后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网络暴力。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便利性,许多用户因言论不当遭受到网络上的攻击和恶意行为。

本文将探索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问题,并介绍一些应对这一问题的整改措施。

一、社交媒体中出现的网络暴力问题1. 辱骂和人身攻击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可能因其个人观点或身份而成为其他用户攻击对象。

辱骂、诋毁甚至人身攻击都是常见形式,在Social Media上迅速传播,对被攻击者造成严重心理伤害。

2. 愿打愿挨现象有时候,网民主动参与到网络暴力行为之中并称之为“网友团战”。

他们故意释放负面情绪来表达对特定对象或事件不满。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恶劣影响,甚至在扩大的过程中演变成针对特定个人或群体的狂热仇恨。

3. 暴力威胁和恐吓社交媒体上常见的问题之一是暴力威胁和恐吓。

发帖人可能通过言语或图像表达出对他人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伤害的意图。

这种行为不仅对受害者构成身体上的威胁,还会导致心理方面的困扰。

二、社交媒体平台应对网络暴力问题采取的整改措施1. 强化用户教育与规范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用户教育,提高用户意识,明确告知其不能发表侮辱性言论、进行人身攻击或传播仇恨信息等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并设立操作标准。

引入更严格审核措施,以防止有害内容发布。

2. 完善举报机制与处罚系统有效并快速反馈拟议法律违规行为已是解决网络暴力问题首要任务之一。

建立一个完善而高效的举报机制,并健全相应处罚系统来处理涉及网络暴力行为的用户。

此外,对于频繁从事网络暴力行为的用户进行永久封禁等严厉惩罚也是必要的。

3. 支持信息验证与合理限制由于社交媒体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和假新闻,平台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来认证发布者身份,并限制匿名账户。

通过识别可信源和其它工具来减少虚假或恶意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蔓延,进而削弱网络暴力泛滥。

社交媒体行业中网络暴力问题的整改措施

社交媒体行业中网络暴力问题的整改措施

社交媒体行业中网络暴力问题的整改措施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不仅伤害了个人的情感和尊严,还破坏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社交媒体平台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来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整改措施,并讨论其可能的影响。

一、加大监管力度1. 制定严格规则:社交媒体平台应制定明确而严格的规则,禁止用户发布涉及恶意攻击、侮辱、恐吓等内容。

这些规则应当清楚地表明平台对于网络暴力零容忍的立场。

2. 引入先进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自动检测并屏蔽具有潜在网络暴力风险的帖子或评论。

这样可以迅速识别并删除违规内容,并防止其对其他用户造成伤害。

3. 加强审核团队:增加社交媒体平台的审核团队数量,提高审核效率和质量。

招聘专业人才,培训他们识别和处理网络暴力事件,并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判断何时需要采取行动。

二、建立系统反馈机制1. 鼓励举报:社交媒体平台应鼓励用户积极举报网络暴力行为。

建立匿名举报渠道,并对举报者保密,以免受到报复或进一步伤害。

2. 快速响应:一旦接到举报,社交媒体平台应尽快进行调查,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处理问题。

这包括删除违规内容、禁止违规用户或向警方报案等。

三、加强用户教育与意识1. 提供教育资源: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推出相关教育资源,如在线课程或短视频,向用户普及网络暴力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此类情况。

这有助于提高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

2. 主动提示风险信息:在用户发布评论或帖子时,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弹窗或提醒框向其提示潜在的网络暴力风险,比如是否存在侮辱或攻击他人的用语。

四、加强合作与跨领域联动1. 与执法机构合作:社交媒体平台需要积极与执法机构合作,以共同打击网络暴力。

定期举办联合培训,提升对于网络暴力事件的应对能力,并及时向警方报案。

2. 开展行业交流:社交媒体平台可以组织行业内的交流研讨会或论坛,为相关机构和专家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分享经验的平台。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在当今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交流与分享。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暴力的问题。

网络暴力以其隐蔽性、传播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广等特征,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网络暴力的影响以及应对对策。

一、什么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对个人或群体实施的恶意攻击行为,包括侮辱、诽谤、威胁及恶性评论等。

这种行为常常在匿名状态下进行,受害者很难辨别攻击者,导致心理和情感上的重创。

网络暴力不仅限于个人,也可以涉及单位、团体等,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

二、网络暴力的影响1. 对受害者的心理影响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理影响是最直接的体现。

许多受害者往往由于受到恶意攻击而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一些人甚至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部分受害者在经历长时间的网络暴力后,会出现自我否定、社交恐惧和孤独感,导致他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2. 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网络暴力不仅仅影响个体,更波及到家庭和社会。

受害者因为精神压力而出现情绪波动,可能会与家人产生摩擦,从而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此外,长期的网络暴力事件还会让周围的人感到恐慌和不安,使整个社会关系变得紧张,对公共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3. 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如果遭遇网络暴力,可能会严重影响其学业及心理健康。

一些青少年甚至可能会因遭受持续的网络攻击而选择辍学或自残。

更严重的情况是,部分青少年因无法恢复心理创伤而走向极端,自杀事件也频频出现。

4. 对社会风气的侵蚀网络暴力现象的泛滥,还会对社会风气造成危害。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进行攻击和背叛时,社会道德底线将被不断挑战,从而导致信任缺失、人际关系疏远,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恶化。

三、应对网络暴力的对策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针对网络暴力现象,各国都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社交媒体行业中的网络暴力问题与整治方案

社交媒体行业中的网络暴力问题与整治方案

社交媒体行业中的网络暴力问题与整治方案引言: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分享信息和与其他人进行互动。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暴力问题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行业中的网络暴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方案。

一、背景:网络暴力成为世界性问题在过去几年里,因为匿名性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社交媒体上发生了大量涉及辱骂、恶意攻击和虚假信息等不良事件。

这种现象不仅对个人造成心理伤害,还会影响公共秩序和民主价值观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并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网络暴力可能造成的危害1. 个人心理健康受损:被恶意攻击、指责或羞辱可能导致受害者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产生焦虑、抑郁或甚至自杀倾向。

2. 社会凝聚力破裂:网络暴力的扩散容易引发社会对立和仇恨,破坏社会凝聚力,危及民族团结和和谐。

3. 影响言论自由:虽然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价值观,但当网络暴力泛滥时,人们可能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或观点,导致公众讨论环境变得贫瘠。

三、原因分析1. 匿名性:社交媒体上的匿名账号使得肆意攻击更容易,并让施暴者感到无所顾忌。

2. 缺乏监管机制:现有的监管机制未能跟上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在技术层面以及立法层面都显得捉襟见肘。

3. 社交媒体算法:某些社交媒体平台将更多关注放在用户点击量增长等目标上,而缺乏对内容真实性以及潜在危害的评估。

四、整治方案1. 提高用户意识与素养:- 教育用户如何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并告知他们相关规则;- 呼吁用户行为规范化,并通过宣传活动提升用户对网络暴力的敏感度。

2. 强化社交媒体平台责任:- 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机制,要求社交媒体公司加强审核和管理;- 将违规行为列入黑名单,并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加强法律保护:- 制定相关网络暴力防控法律,明确社交媒体平台在内容发布中所承担的责任;- 提高打击网络暴力犯罪行为的司法效率,有效维护公共利益与人民权益。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问题与整改措施 (3)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问题与整改措施 (3)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问题与整改措施一、引言社交媒体在当代信息时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沟通和表达渠道。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络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其中存在的网络暴力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中网络暴力问题的根源以及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网络暴力问题的根源1.1 匿名性导致攻击性言论泛滥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常常能够以匿名方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给了某些人恶意攻击他人或传播仇恨言论的机会。

因为没有身份认证,个别用户便可以逃避法律责任,放肆地辱骂、散布谣言、鼓动仇恨等行为频繁出现。

1.2 隐藏屏幕背后缺乏责任感由于使用键盘和屏幕进行互动,网络暴力行为者可能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任的意识。

他们可能认为,在虚拟空间上进行的行为不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

这种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分离感使得网络暴力问题更加棘手。

1.3 社交媒体算法强化极端化观点社交媒体平台通常通过算法来推动用户参与度,但这种算法也容易将用户推向自己已有观点的极端化。

当一个用户被社交媒体不断地暴露于相似观点和内容时,他们可能变得更加极端化,并对异议存在攻击性。

三、网络暴力问题的现状2.1 言语暴力成为主要表现形式在社交媒体上,“键盘侠”、“网络喷子”等称谓频繁涌现,仇恨言论、辱骂和人肉搜索等行为屡见不鲜。

各类社交平台经常受到抨击和谩骂,并让成千上万的网民陷入困境。

2.2 个人隐私权受到冲击网络暴力通常伴随着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追踪个人信息、传播造谣文章等行为成为了一种手段,给当事人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和痛苦。

四、整改措施3.1 强化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责任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管,建立起更为严格的准入制度,并完善举报机制。

针对恶意攻击行为,要快速处置和封禁相关账号,增加罚款和刑事处罚力度,以降低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频率。

3.2 提高网络素养和道德观念教育工作者、家长等重要社会角色需要加大对网络文明和道德观念的普及。

网络暴力对公众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网络暴力对公众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网络暴力对公众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网络暴力是指通过互联网渠道对个人、团体或组织进行侮辱、谩骂、恐吓或其他侵害行为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暴力问题日益凸显,给公众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暴力对公众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网络暴力对公众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受网络暴力攻击的个人或团体往往会受到严重的心理打击,产生焦虑、抑郁甚至悲观绝望的情绪,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二、对受害者形象和社会评价造成影响。

网络暴力往往以虚假信息或歪曲事实的方式对受害者进行攻击,影响公众对其的认知和评价,甚至导致受害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和排斥。

三、对公众舆论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行为会引发舆论的负面情绪,形成恶劣的社会氛围,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引发社会治安事件。

一、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和机制,加强网络监管,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针对网络暴力问题,应出台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暴力行为,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制裁力度,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素养,增强公众对网络暴力的警惕性,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和价值观念。

四、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

社会各界应加强监督,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舆论谴责和声援,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引导公众理性、公正地对待网络暴力问题。

五、加强受害者心理疏导和帮助。

对受网络暴力攻击的个人或团体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帮助,帮助他们重建自信,走出心理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网络暴力行为对公众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希望通过各方努力,能够净化网络环境,消除网络暴力行为,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时代下媒介暴力产生的影响及对策作者:秦培玲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0期
【摘要】大众媒介是社会的公器,媒介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惑,媒介逼视、人肉搜索等媒介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当事人的生活甚至整个社会的安宁,文章将通过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对网络传播时代下媒介暴力的含义、产生的影响及如何应对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媒介暴力;媒介逼视;人肉搜索
日本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是根据日本推理小说家凑佳苗的作品改编,电影讲述了“白雪公主香皂“公司的美貌职员三木典子离奇被害,郁不得志的电视台员工赤星雄志得到与死者共事的大学同学狩野里沙子的关于案情的小道消息,赤星雄志根据猜测以及采访死者的同事,断定凶手就是被害人死后失踪的同事城野美姬。

揣测城野美姬是凶手的节目播出后,在网络上引起了空前热议,更加大了社会对杀人案件的高度关注,赤星雄志的工作受到重视与认可,但是城野美姬却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处,一时间杀人嫌疑的矛头全部指向她,城野美姬的个人情况、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个人隐私遭到“人肉搜索”全部曝光。

被冤枉陷害的城野美姬在看到铺天盖地的不实报道与指责谩骂后精神崩溃,写下遗书道出事情经过后准备自杀。

就在此时,电视上又报道了真正的凶手其实是死者同事狩野里沙子,一时间舆论的导向急转,城野美姬在关键时刻洗刷了冤屈,没有含冤而死,而报道失实的赤星雄志则自食恶果反被推上舆论风口。

电影反应的媒介暴力问题是全球范围的问题,电影中把所有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一起杀人事件的报道,虽然电影的结尾处城野美姬并没有因流言而死,报道失实的赤星雄志也自食恶果,但不实报道带来的怀疑揣测、指责谩骂已经对城野美姬造成了莫大的伤害,随着社会对案件的高度化关注,由此造成的媒介逼视、人肉搜索,更是对其造成了第二次伤害。

暴力化的媒介产生了媒介暴力,这种隐形的暴力,会悄无声息的对受害者乃至全社会产生负面效应,其危害性值得我们去关注、深思。

一、媒介暴力的含义
媒介暴力包含两种含义。

一种含义是指“内容暴力”,即指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播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

另一种含义是指“媒体暴力”,它显著区别于第一种含义,是一种更为隐蔽的、极易被人们忽视的隐性媒介暴力——“媒体行为本身的暴力”,即媒体利用议程设置和话语霸权造成的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损害。

大众传媒利用“把关人”这一特殊地位实现了对话语权的控制,普通民众不通过大众传媒就很难找到表达观点的切口,这就逐渐形成了以传媒尤其是主流传媒对于话语的“极权主义”,在很多时候会体现为一种“多数人的暴政”。

文章着重研究第二种“媒介暴力”,据此我们可以将媒介暴力理解为,媒体报道及受媒体报道所影响的大众或网众对媒介报道的事件行为,包括媒介报道过程中对被报道对象的身份、家庭背景、工作情况等隐私的过度曝光,对事件的各种评论、深挖等行为,造成陈力丹教授所说的“媒介逼视”,侵害被报道对象的隐私,对被报道对象造成舆论压力等二次伤害。

二、媒介暴力产生的影响
(一)媒介暴力侵犯受害人隐私对其带来巨大伤害
媒介暴力造成的媒介逼视的主要方式是人肉搜索,这可以和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联系在一起。

戈夫曼认为,人的活动分为“前台”和“后台”。

媒介报道的事件发生在公共场合,因此属于“前台”,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应当受到公众的谴责。

但是在人肉搜索中,当媒体将原本属于“后台”的私人行为,例如生活工作的状况等展示给公众时,这种情境的打破就会使报道个体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体验。

尤其是在网络传播中,媒体新情境可以轻易聚集起海量观众,并且具有“舞台化”效果。

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中被害人死后失踪的城野美姬被认为是杀死死者的嫌疑人,电视台将这种怀疑编录采访成节目播出,造成媒介逼视,继而掀起疯狂的网络“人肉搜索,将城野美姬原本属于“后台”的个人隐私全部暴露在公众之下,造成其精神崩溃想要自杀。

这种关乎社会道德的议题很容易形成“得势舆论和得势感想的暴虐”,社会作为集体凌驾于个人之上,剥夺了阿伦特所谓的“私人拥有的可以藏身的地方”,这种对私人领域的过度侵犯会将被报道者卷入在正常情境中不应该承受的巨大压力之下。

(二)媒介暴力滥用权力,失去媒体公信力
媒介滥用权力跨过道德界限,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素材或依靠话语权滥用监督职能,将权利触角肆意地伸向私人领域,将个人隐私置于“探照灯”下,呈现出个人信息的公众化,从而达到消遣受众,争夺眼球的目的,不但对被报道者形成本不该有的舆论压力,更会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巨大破坏。

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中,电视台两次针对城野美姬的节目报道均涉及其私生活,尤其以第二次节目报道为甚,节目组为站在舆论制高点,博取受众眼球,不惜挖掘其童年经历,对其贴上“不祥”、“诅咒”的标签哗众取宠。

但当真相大白,一切水落石出之时,电视台虽向公众道歉,但电视台俨然已经丧失受众对其的信任,长此以往最终只能丧失权威、信誉和社会影响力,并最终失去存在的价值。

三、如何应对媒介暴力
(一)媒介从业者要当好“把关人”
假如电影中电视台职员赤星雄志没有听取大学同学狩野里沙子及死者一干同事的片面主观之词就断定城野美姬是杀人凶手,而是从正规司法机关处获取信息,不追求所谓的“独家新闻”、“内幕消息”,及时在二次报道中摆正舆论态度,那么就不会造成对城野美姬的伤害。

赤星雄志报道失实没有肩负起“把关人”的责任,同时反映了其作为媒体人媒介素养的缺失。

媒介
从业者把握着媒介暴力的源头和渠道,他们的工作态度、专业修养、甚至自身道德水平,都直接影响着媒介暴力的社会控制。

因此,大众媒介从业者自身职业道德、专业修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应严守媒介自身角色,既不缺席,也不越权。

第一,媒介从业者不要被主观的新闻常识、泛滥的感情或道德正义所蒙蔽,而要学会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第二,媒介从业者不要滥用话语权利及其优势,对当事人的报道要守住最后的伦理底线,肩负起“把关人”、“引路人”的责任,不要忽略了媒介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第三,媒介从业者在对事件进行播报的时候,首先应该协调好新闻“真实性”与“时效性”之间的关系,不要盲目追求实效,而忽略了新闻本身深层次的真相。

(二)政府部门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控制网络
在媒介暴力的社会应对中,政府的行政部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行政部门的措施也许不如立法部门那般立竿见影,但却可以在宏观角度上实现更全面更长远的监管。

首先,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

媒介暴力是全球范围的问题,影片背景的日本社会是大众媒介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其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形成了较成熟体系: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着力点已经从以前的学校教育转为社会学习,并由此形成一张各社会主体相互协作的媒介素养社会协力网络。

这个网络是由日本各级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学界、企业界等各个主体共同构筑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实践的“社会行动者网络”。

对日本已经形成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或是以学校教育以及民间机构等为阵地,如果我们将日本的经验借鉴过来,自下而上建立一个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启蒙,继而利用民间机构进行普及,让人们对大众媒介的正确认知成为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媒介暴力的破坏力就会大幅减弱。

其次,政府可以利用新闻规律的相关理论进行媒介监管。

根据“二级传播”理论,在我们的社会当中活跃着一群可以被称为“舆论领袖”的人,他们积极地给予社会的其他分子以信息、建议。

意见从媒介先到舆论领袖再到受众,舆论领袖在社会传播中起着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在社会民众中亲自扶持部分舆论领袖,面对媒介暴力的扩散,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的传播中,能够迅速反应进行相应的舆论引导,积极引入主流话语,利用媒介暴力自身的流通渠道对其进行控制甚至消解。

参考文献
[1] 兰刚.试析当前语境下的媒介冷暴力[J].消费导刊,2009 (22).
[2] 陈敏直,王晶.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冷暴力——从深圳宝安区入室强奸案说起[J].新闻知识,2012(6).
[3] 王亚鹏.新闻伦理与新闻伤害——以“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的报道为例[J].声屏世界,2013(9).
[4] 米惠惠.从网络传播时代的媒介逼视看媒介伦理的建构——以“丁锦昊到此一游” 事件为例[J].新闻世界,2014(4).
[5] 邱广宏.对媒体暴力事件的反思[J].新闻研究导刊,2013 (1).
[6] 郝雨,王祎.媒介暴力的正负效应及社会控制[J].南通大学学报,2009(5).
作者简介:秦培玲(1989- ),女,山东青岛人,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