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
两晋士族文学的特征
两晋士族文学的特征作者:孙明君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02期两晋是士族文人最为活跃的时代,士族文人是当时文坛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情感可以左右文坛走向,他们的审美风尚可以引导时代潮流。
所以,从文学的角度看,两晋时代可以看作士族文学的时代。
此前的汉魏是士族文学的萌生期,此后的南朝则是士族文学的式微期。
两晋士族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或者说三次高潮。
第一个阶段是西晋时期,这个阶段有两个士族群体活跃在洛阳地区,一个中原士族群体,代表人物是潘岳和石崇;一个是东南士族群体,代表人物是陆机陆云兄弟。
两个群体之间有一定交往,二陆兄弟都参加了贾谧的“二十四友”集团。
第二个阶段是东晋中期,这个阶段活跃在文坛上的是侨姓会稽士族群,代表人物有孙绰、王羲之、谢安等人。
此期盛行玄言诗。
第三个阶段是东晋末期及刘宋初年,此期活跃在文坛上的是谢氏家族群体。
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一段的代表人物是谢混,后段的代表人物是谢灵运。
此期山水文学开始兴盛。
三个阶段各有自己的特色,但从总的方面看也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就构成了士族文学的主要特征。
两晋士族文学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强烈的门第观念和鲜明的贵族志趣。
文学作为情感的载体,应该表现思想情感的所有方面。
然而在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要求文人把文学与政治联系起来,主张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
许多士大夫阶层的文人也会自觉的、主动的去迎合最高统治者。
汉武帝时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者倡扬“诗教”。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其实,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而言,是有不同内涵的。
就汉晋文学而言,我们至少能够看见从属于国家政治与封建道德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看见表现士人天下意识的作品,还可以看见表现家族意识、门第观念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详细讲义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时代和建安作家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年间是从公元196年到220年。
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大体上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间,即汉末魏初以建安为中心的这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由战乱分裂走向相对安定。
在这样一个时代,文人亲身经历了现实的苦难,同时又怀抱建功立业,削平战乱的理想。
建安文学主要集中在北方。
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文人以三曹为领袖,主要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及蔡琰、繁钦、杨修、吴质、应璩、祢衡、缪袭等。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
二、建安风骨“风”主要指内容方面的感染力,“骨”主要指语言方面刚健有力。
“建安风力”具体来说,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当时的作家在作品中大力表现时代苦难、民生忧患以及自己削平战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作品内容充实,感情浓郁,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清新的风格。
三、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1、崇尚自然通脱2、追求华丽文风3、浓厚的生命意识4、任气使才的创作方法四、曹操与建安文学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
曹操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
五、曹操的诗歌1、曹操诗歌今存二十余首,这些作品的总特点是慷慨悲凉,古直沉雄。
2、曹操开创了建安诗人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传统。
3、曹操乐府诗各体皆工,但以四言最佳。
PS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六、曹操的散文曹操的散文散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的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清峻、通脱,表现了曹操的思想和人格。
曹操的与政治无大关系的文章笔锋便常带感情。
曹丕一、曹丕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曹丕,字子桓,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一子,建安十六年,任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自立,死后谥为文帝。
曹丕崇尚自然,但也善于机变。
二、曹丕的诗与赋一类写军旅生活、民生疾苦,现实感很强,包含着浓厚的人生忧患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详细讲义
曹丕
一、曹丕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曹丕,字子桓,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一子,建安十六年,任五官中郎将, 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自立,死后谥为 文帝。曹丕崇尚自然,但也善于机变。
曹植 一、曹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他一生的经 历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个贵公子。后期受曹丕父子打击限 制,在恐惧和痛苦之中度日,郁郁而终。
曹植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前期创作,多表现其宏伟抱负 及游宴生活,兼及记时伤乱,往往意气风发,文采飞扬;后期作品多抒 发内心忧惧苦闷,深沉而凄婉。 二、曹植的诗歌 曹植的诗众体兼擅,尤其在两个方面有突出成就: 一是乐府诗。这些作品有的用旧题或旧曲另作新辞,如《薤露行》、 《陌上桑》、《平陵东》、《怨歌行》《浮萍篇》等;有的则离开旧题 或旧曲自拟新辞,如《远游篇》、《驱车篇》、《名都篇》、《白马 篇》等。
阮籍是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在表面上,他率性而行,不拘礼法。但 他又极为谨慎,“喜怒不形于色”,他对司马氏极为厌恶,但又不公开得 罪,常借醉酒避开麻烦,在实在避不开时,也违心屈从。因此,内心极 为痛苦。 三、阮籍的诗歌 1、浓重的忧惧和苦闷。 《咏怀》中有不少作品暗示了现实环境的丑恶和残酷,从不同角度表现 世态人情以及身处其间的苦闷焦虑。在阮籍的笔下,世路险恶,人情浇 薄,在名利物欲的驱动下,亲友反目,骨肉成仇。这种情况正是当时的 黑暗政治局面下腐败世风的写照。 3、感慨生命短暂,思考人生出路 4.对奉行礼法纲纪的儒家人物,阮籍也予以否定。 在此基础上,他描写了自己的生活理想。
【诗歌专题复习】——陶渊明
【诗歌专题复习】——陶渊明陶诗标志诗歌古朴风格最高成就;创新: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结合开创田园诗题材。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一、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二、陶集版本和作品。
据梁萧统整理,编《陶渊明集》(已佚),并写序、作传;此后的陶集,如已佚北齐阳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悦本,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阁藏十卷本、曾集刻本。
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
三、思想。
(一)儒家入世精神,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通脱而不拘泥。
赞扬孔子,又有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二)受老庄思想和魏晋玄学影响,但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实际、脚踏实地。
(三)偶尔也有类似佛教的词语,佛教是对人生的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有时与佛教暗合,但他是从现实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与佛教迥异;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与佛教虽近似,但思想底蕴不同,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待死亡。
(四)其思想既融会儒道两家,又来自个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五)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主要结论:1、“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其“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不肯同流合污,不为追求高官厚禄玷污自己,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贫富问题上,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2、崇尚自然思想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思想是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1)“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变化,无须外在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含真。
(2)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论陶渊明的饮酒诗毕业论文
渊明的很多诗在描写和情感上显得平平淡淡,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在诗中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诗人的情感像一股清泉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平静而又朴素的表现生活。但通过诗人的饮酒诗,我们会在诗人平淡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感之外,体会到这种感情深处积聚着火一般的情感。可以说,诗人的饮酒诗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是复杂的、多元化的。
作者签名:日期:
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了解并遵守学院有关保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或向有关部门送交毕业论文的原件或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与相关资料。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论渊明的饮酒诗
摘要: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就其饮酒诗而言,它的成熟就是以渊明创作的大量以酒入诗的诗歌为标志。渊明是在继承前代文人借酒写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深化和发展,进而创作出的一类新的诗歌即饮酒诗。所以,渊明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以酒大量入诗的第一人。他所创作的饮酒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同时也折射出了诗人高尚的人格与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人生态度。正是基于这几点,他的饮酒诗不仅自身有着独特的意蕴,而且对后代文人尤其是唐宋诗人的饮酒诗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又如《饮酒》其十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作者仅以喝醉酒的醉客自居,对趋炎附势之徒进行了极力的讽刺。由于作者没有办法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只好退隐、逃避、躬耕、自责,然而他最终却难以平静心里的愤懑之情,所以借酒抒发。
论酒于陶渊明诗文中的典范意义
论酒于陶渊明诗文中的典范意义作者:许可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5期内容摘要:《饮酒》诗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句成为历来阐释陶渊明思想的根源所在,“菊”亦成为渊明之“真意”。
不能否认,“菊”代表了渊明思想中“归隐”、“独善其身”、“自然平和”的方面,但是并不能够概括渊明思想的全部“真意”。
本文试图以“酒”为眼,试图对渊明诗文做出整体的观照,探讨“酒”对于渊明思想的典范意义。
关健词:菊酒陶渊明梁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此说法虽夸张,但却点出了渊明诗文中别有特色之处。
其实渊明一百二十首诗文中,提到“酒”的不过七十余首。
人们向来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作为渊明个性的典型代表。
但“菊”并不能够代表渊明思想的全部精华,然而“酒”却能够很好地来诠释渊明思想之深意。
渊明的饮酒其实与前人的饮酒渊源密不可分。
一.渊明之“酒”对魏晋饮酒传统的续接与分野渊明的诗歌中“酒”意象并非其独创,在魏晋之世已然大为兴盛。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已提出“服药”与“饮酒”是当时两大社会风尚,到了陶渊明虽然也饮酒,但平淡了许多。
[i]不论是阮籍,刘伶还是渊明,他们的饮酒都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对于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无奈与抗争以及逃避,这是典型意义上饮酒的价值所在。
但我们不能忽略,不论是陶渊明还是魏晋士人,他们都把“酒”上升到一种自在自为的生活状态。
两者都感受到了知识分子价值的衰落,世道的变迁,酒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良药。
这种社会环境迫使他们处在一种十分尴尬而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被迫无所作为。
由此,他们在无所事事的深刻失望情绪中体会到了生命中的空漠之感,正如渊明所言“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ii]而“酒”成为他们的一剂良药,他们借酒来对抗生命之中的虚空。
诸如“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iii],“旨酒盈樽,莫与交欢”[iv]之类的诗句以及其醉酒后的轶事在诸典籍中屡见不鲜。
论述陶渊明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352-427),字元亮,一般被誉为东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以田园诗、散文闻名,被誉为“陶然之文”之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文学思潮开始向着自然、纯真、真情流露的方向发展,而陶渊明正是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契机。
本文将从陶渊明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论述。
一、陶渊明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陶渊明作为东晋时期的一个文学家,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标志着一种文学风格的新生。
他的田园诗和散文以自然、真情为题材,深受后人喜爱。
他以自然、真情为主题,提出了“清心寡欲”的人生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再次,他对我国文学进行了重要的推动,开拓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局面。
二、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风格影响陶渊明以自然、真情为主题的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田园诗和散文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风格,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风格之一,并影响了我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2. 人生观影响陶渊明以“清心寡欲”的人生观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生观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对后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文学思想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以自然为师、以真情为本,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对后世的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风格、人生观和文学思想,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拓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指导作用。
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显赫,他的杰出成就为我国文学迈出了新的步伐。
他的文学风格和人生观念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及序言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及序言---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
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
第二年又攻克长安。
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
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
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
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
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
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
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
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序言是:-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
乱世酒----从《世说新语》看酒的现实意义和超现实意义
乱世酒----从《世说新语》看酒的现实意义和超现实意义发表日期:2006年10月6日已经有272位读者读过此文作者按:大四时的论文,得过优秀的奖学金,却一直躲在硬盘的角落里;如今有了博客,拿出来晾一晾,以博各位一哂:)引言上起建安,下迄隋朝建立前夕,近四百年的时间里,虽然也有西晋短暂的统一,但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在这期间,各地割据势力为争权夺势而挑起的战乱不断,各种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导致人口大规模的死亡;即使生者,也过着一种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生活。
乱世之乱更在于思想上的混乱。
汉末以来,社会动乱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和死亡恐惧,使儒学日衰,与道、佛两教三足鼎立;而法家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逍遥论、养生论、纵欲论等各种思想也乘机流行。
在这样一种大变动中,人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个人价值被史无前例地提升至最高点。
文学从此不再是政治的附庸,史传的主流,正如鲁迅所评价的,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世说新语》记述的就是后汉至东晋三百年间的文人名士及政府官员在特定情况下的神情举止和只言片语,由南朝刘义庆及其门人搜集整理而成,是笔记小说的先驱和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者。
全书按人品行为分三十六门,只一个两镜头简洁地表现人物的品貌精神和内在人格,遵循着一种"以行写神"的美学原则。
在《世说新语》中,与酒有关的小故事竟占了近十分之一!酒虽然一向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跃份子,但似乎还从未有过如此重要的地位。
酒中包含了人间百态、世中万象,它在自由地表达了自我选择的同时,更体现出复杂的社会集体无意识。
因此,本文将《世说新语》中的"酒"独立出来,分魏晋之际、西晋及东晋三个历史阶段,从饮酒行为、历史背景、以及酒中的追求,来考察酒在乱世中的现实意义;而在其超现实意义上讨论个人追求和魏晋风度的流变。
前人论述酒在社会生活中虽然是个主角,然而在清代以前的文学批评中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饮酒·其四》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其四》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其四》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饮酒·其四》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作品。
此诗篇通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鸟的失群离所至托身孤松来暗喻自己从误落尘网到归隐田居的过程,由此表明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远离尘嚣的田园生活的歌颂。
作品原文饮酒陶渊明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作品译文黄昏时分,一只离群的鸟还在独自飞翔,它形单影只,栖栖惶惶,疑惧不安地在天际徘徊,始终找不到可以栖止休息的地方,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它的啼声也越来越悲凉感伤。
在它那凄厉的叫声中可以听到思慕清深高远之地的理想,它飞来飞去却无处可依。
它遇到一株孤生的松树,于是收起翅膀,从辽远的地方来此栖息,在强劲的暴风下本不会有茂盛的树林,唯独孤松的浓荫却永不衰败,只有隐居田园才可栖身。
作品鉴赏上半部诗的前六句极言失群之鸟的茕独与徬徨。
翻译:黄昏时分,一只离群的鸟还在独自飞翔,它形单影只,栖栖惶惶,疑惧不安地在天际徘徊,始终找不到可以栖止休息的地方,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它的啼声也越来越悲凉感伤。
在它那凄厉的叫声中可以听到思慕清深高远之地的理想,它飞来飞去却无处可依。
评析:这里的飞鸟象征着诗人自己前半生的栖栖惶惶。
陶渊明自二十九岁开始,断断续续地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这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又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由于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解绶弃职。
诗人的这些生活经历便是此诗前半所暗示的事实。
下半部此诗的后半写鸟之得栖身之所,矢志不再离去。
翻译:它遇到一株孤生的松树,于是收起翅膀,从辽远的地方来此栖息,在强劲的暴风下本不会有茂盛的树林,唯独孤松的浓荫却永不衰败,只有隐居田园才可栖身。
评析:这里诗人以孤松比喻自己的归隐之所是不无道理的,渊明对于松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像他对待菊花一样,如《饮酒》的第八首《饮酒·青松在东园》就歌颂了孤松,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陶渊明饮酒诗文化意蕴
陶渊明饮酒诗文化意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归隐田园后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然,抒发个性,赞美劳动的诗歌,在中国田园诗派中占有重要一席地位。
同时,陶渊明也是善于以酒入诗的一位诗人。
桃源明现存诗歌一百二十四首,其中饮酒诗就有二十首,占他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
其饮酒诗包容的社会生活面很广,思想性深刻,艺术造诣也很高,尤其是饮酒诗所包含的文化意蕴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梁昭明太子萧统曾说:“有疑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序)。
萧统的话说得很好,我们应该透过陶渊明饮酒诗的表面现象,来分析其饮酒诗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一、对农村风物的热爱和赞美。
陶渊明作《饮酒》时正值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
当时,东晋王朝正处于即将灭亡的大变乱中,在镇压农民起义和铲除异己势力中兴起的军阀刘裕,先派人缢死晋安帝,扶司马德文上台当傀儡皇帝,是为恭帝。
后刘裕又自称帝,杀死恭帝。
从此,东晋灭亡,刘宋易代。
《饮酒》就是诗人在晋宋易代前夕写的。
这组诗前有小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序言虽表明了诗人当时写诗时的心情是抑郁寡欢、孤独苦闷的。
他在借酒浇愁,借醉后题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由于陶渊明几经仕宦,谙知社会,仅做了八十一天彭泽县令便毅然辞官归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说明他从小就没有出仕为官的世俗欲望,本性爱好大自然的山山水水。
因此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往往是宁静、淳朴而美好的,无论是春游、登高、饮酒、读书,还是与家人欢聚,与朋友谈心,心情都是十分愉快的。
与浑浊的官场相比,这里的一切是那么宁静、美好,因此,他笔下的那十几亩田地,远离尘嚣的八九间草庐、无车马喧闹的住宅,房前屋后茂盛的桃李和榆柳,还有深巷中的狗吠、桑树巅的鸡鸣,以及那远处隐隐的村落,近处农舍袅袅的炊烟,都充满盎然的生机和恬静的情趣。
2019精选教育陶渊明及东晋诗文.doc
陶渊明及东晋诗文中原战乱,北方士族纷纷南下,一般民众也潮涌而至。
西晋覆灭后,公元三一七年,镇守建业(今江苏南京)的琅琊王司马睿称帝,这以后的晋王朝,史称东晋。
司马睿(元帝)建国,完全依赖北方南下的大士族和当地土著士族的支持,皇室的力量,远不能与西晋相比。
门阀势力,更为强大,对于皇权的相对独立性,也更其明显。
丞相王导曾向明帝历数司马懿父子“创业之始,诛夷名族”之事,用意即在于要求尊重士族的地位。
自东晋迄陈,江南五朝的政权实际是由士族和皇室共享的。
永嘉时,玄学清谈十分盛行,南渡后,势力有增无减。
士人为了在心理上逃避惨痛的现实,普遍将热情贯注于哲学领域,对文学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虽说,如果追本溯源,玄学影响文学,实起于正始,但阮籍他们(包括后来的郭璞)的作品,尽管哲理成分浓厚,却并不脱离文学的基本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
而东晋文学,却普遍使用抽象语言来谈论哲理,使文学成了玄学的牺牲,变得枯燥无味。
对此,稍后的各种典籍有一致的批评。
如《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有晋中兴,玄风独振。
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于七篇,驰骋文词,义殚乎此。
自建武暨于义熙,历载将百,虽比响联词,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词,无闻焉耳。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
试以孙绰的《答许询》为例:仰观大造,俯览时物。
机过患生,吉凶相拂。
智以利昏,识由情屈。
野有寒枯,朝有炎郁。
失则震惊,得必充诎。
这种诗已经完全失去文学趣味,几乎不成其为诗了。
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
而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
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
关于陶渊明诗歌的历史意义
关于陶渊明诗歌的历史意义陶渊明诗歌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陶渊明诗歌的历史意义。
欢迎欣赏阅读。
一、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和历史意义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
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
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
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
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
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酒诗既不同于《诗经》礼酌型酒诗,也不同于建安、正始的忧愤格与李白的狂歌型模式,而属于“旷达酣适”模式,其特点是将儒玄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于酒中,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并进而将酒味升华到一种冲和平淡的味道,大大淡化、稀释了魏晋文士的生死痛苦。
陶渊明范式的确立反映了从建安、正始到东晋饮酒心态、酒诗创作风貌的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笙磬既设,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咀嚼清商(曹植《正会诗》)嘉肴充圆方,旨酒盈余皅。
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
(王粲《公皉诗》)高会时不娱,羁客难为心。
殷怀从中发,悲感激清音。
投觞罢欢坐,逍遥步长林。
(陈琳《诗》)饮酒行乐,却欣赏哀情,一方面来自于对人生短暂和死亡来临的无奈,一方面来自于对人生坎坷、壮志不酬的悲伤。
两个方面渗入到饮酒赏乐活动中,配上哀感音乐的特殊感染力,加上酒精的刺激,激发作家强烈的情感冲动和灵感来临,所谓“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曹植《赠徐干诗》),形之歌诗,发为慷慨之音。
曹魏之末,竹林七贤掀起新一轮饮酒高潮,他们的诗歌也颇能继承建安风骨,形成了正始诗风。
正始文坛上,宴饮文学有刘伶的巨著《酒德颂》,那是以酒抗礼的宣言。
与之相形见绌的是,酒诗数量少,份量小,与饮风不称,岂是“纵饮酒,慎言语”欤?然而仅存的几首涉酒诗也不乏慷慨悲怆之音。
如阮籍《咏怀》其六十四:“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
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还有《咏怀十三首》之三:“清风肃肃,修夜漫漫。
啸歌伤怀,独寐寤言。
临觞拊膺,对食忘餐。
世无萱草,令我哀叹”,都是一代诗人饮酒心态的写照。
汉末曹魏时代,文士的社会作用开始增大。
他们的饮酒抗礼,不再是个别行为,而是群体行为、时代风气;不仅具有奇特不常的狂达行为,而且表现出对一种精神、个性的追求。
首先以酒抗礼的是孔融。
《难曹公禁酒书》透过历史人物因酒成就的事迹来歌颂酒德酒功,反对强行命令、群体规范对个体自由、个性张扬的压抑,为魏晋文士以个体、个性走上社会舞台张目张本。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付晶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诗歌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被域内外学者称为“隐士之宗”,影响着许多中外文人墨客。
本文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入手,结合渊明的政治生涯与心境变化,试论渊明选择归隐的无奈与自觉追寻。
《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组组诗,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出自《饮酒》组诗中受关注度最高、也是被学者们讨论最多的第五首。
陶渊明在其文学中创造出了许多种意象,比如“悠然采菊人”“悠然望山人”等体现渊明冲淡自然、怡然自得心境写照的意象,还有其他的比如具有象征“寒素的意义”的意象,比如《饮酒》四中的“失群鸟”“孤生松”等,而这些则表现出渊明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孤贞的寒素情怀: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其四一、渊明的孤独——“栖栖失群鸟”“自古时起就已有吟咏鸟的文学传统,如曹植‘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赠白马王彪诗)’就曾用‘鸟’来抒发苍凉悲壮的情怀”。
陶渊明的诗歌中也多次出现了“鸟”这一意象,如“翼翼飞鸟(归鸟)”、“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宏罗制而鸟惊(感士不遇赋)”等等诗篇。
细细品读《饮酒·其四》这几句诗,诗歌开篇以写实入题,运用比兴手法,用“栖栖”“独飞”刻画出了一只落单的在日夜寻觅的鸟儿,想努力找寻群鸟的踪迹、无比恓惶的鸟儿,其孤独的情境可想而知。
细读此句能读出:渊明选择辞官归隐、离群索居,这里面其实有社会的排斥、有渊明悲观的无奈,“并不完全是他的主动选择”。
“渊明深处东晋末年,门阀制度日趋腐朽”,六朝社会可以说是门第社会,社会中的一切都与门第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在东晋南朝两代,父祖两代是决定一个人命运及前途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渊明在当时严分流品的门阀社会里显然是不得志的。
大学语文第8讲:陶渊明归园田居和饮酒
大学语文第9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及《饮酒》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为东晋名臣之后(其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最高法院院长],祖父陶茂、父亲陶逸均做过州太守和县令一类的官),他自己年轻时也有辅佐君王干一番事业的政治抱负。
他从29岁起开始出仕,先后做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和彭泽县令等小官。
他是抱着理想出仕的,但不久就碰了壁并因此而退隐。
他不死心,仍抱着希望出仕,却又再次碰壁,再退隐。
如此反复数次。
直到41岁,在丑恶现实的强烈刺激下(其时,有一位督邮官来彭泽,要县令陶渊明去迎接并招待,渊明叹息道:“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遂交出官印、摘掉官帽,辞掉了刚任八十几天的县令职务),他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出仕是个错误,因而毅然辞官归隐,躬耕自资。
他的诗大多表现农耕和田园生活,情趣纯正,意味隽永,不假雕饰,恬淡自然。
陶渊明是东晋时代颇有个性的大诗人,开创了我国的田园诗体,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一)①少无适俗韵②,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③中,一去三十年④。
羁鸟⑤恋旧林,池鱼⑥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⑦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⑧远人村,依依墟里⑨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⑩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①《归园田居》共五首,约写于归田后的次年(晋安帝义熙二年即406年),这是第一首。
②适俗韵:适应(追名逐利、钻营拍马等的)世俗生活方式的情怀或气质(志向与能力)。
③尘网:尘世的罗网。
喻指仕途或官场。
④三十年:(教材上的解释:)疑当为“十三年”。
陶渊明从初仕到辞归前后约十三年。
[其实,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不能或不必拘泥于其中出现的数字的字面意义。
这里的“三十年”其实完全可以或者应该理解为泛指的“很多年”。
]⑤羁(ji基)鸟:被关在笼中的鸟。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酒”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酒”摘要:陶渊明在诗歌意象艺术创造上具有极高的造诣,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出现在诗歌中的鸟、松、菊、酒等意象。
意境深邃,含意隽永,使诗人的清闲雅俊的性格在这几种意象的营造下的到了完美的体现。
陶渊明不仅独创了田园诗歌,更因诗歌中酒的意象,使饮酒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美。
在此之后,酒作为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情感的载体,引领着诗歌史中其他诗人的脚步,同时陶渊明的饮酒精神也得以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酒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的诗人。
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农田、山丘、闲适恬淡的生活便是他最喜欢和向往的生活。
后来的他因家里拮据而不得不出仕谋生,“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最初入仕是因为家里的经济问题,可是作为有识之士的他还是保有一颗建功立业之心。
他接连担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职,自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便归隐了田园,成为了诗歌史中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行役诗,赠答诗等,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将酒作为诗歌主题的诗人。
在此之前的诗歌中,最为人们乐道的是魏晋时期与竹林七贤有关饮酒的轶事,例如竹林七贤中刘伶醉酒、阮籍大醉六十日等。
而陶渊明诗歌在写饮酒方面进行了创新。
饮酒形成了一种文学的主题,应当是从陶渊明开始的,酒,似乎已经成为陶渊明的生活和文学的标志。
逯钦立在《陶渊明集》中说他“现存诗文一百四十二篇做过一次统计,凡说到酒的共五十六篇,约占全部作品的百分四十四。
”这仅仅是说有酒出现的诗文,据后来有些学者统计,陶渊明的酒诗应该是六十二篇,相对于一百二十五首诗歌来说,这占了将近一半的比例。
后世也有很多诗人写过酒诗,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陶渊明,但是酒诗在他们诗歌中的比例要达到一半还有很大的距离。
陶渊明诗歌中的酒在他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可谓是空前绝后。
在陶渊明诗歌作品中,除了酒作为高频的意象经常出现之外,饮酒的形式还颇具变化,有独自饮酒的诗歌;有时挈酒相与则共饮;邻居过门则招饮;亲旧置酒则群饮;按照他饮酒的形式来说,可以分为独饮、对饮、群饮。
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饮酒》诗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1《饮酒其四》魏晋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赏析】这首诗表面写饮酒的悠闲自在,实际却隐藏着作者深沉的哀伤。
秋天是菊花开得最美的季节,在众芳摇落之时,它傲立枝头,尽情绽放自己的美丽。
正因为菊花具有不媚俗不趋时的高尚节操,陶渊明才如此喜爱菊花,“秋菊有佳色”,“佳色”不过是“浅红淡白间深黄”,它的颜色并不十分绚丽,作者之所以称“佳”,那是因为菊花的内在品格之美。
“裛露掇其英”,作者趁菊花沾满露珠之时采摘菊花瓣,真是色香俱佳。
晋代有服食菊花的习俗,据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然而,作者服食菊花不仅在于强身,还代表了其高洁的志趣与操守。
屈原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正是如此。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作者将菊花瓣泛于酒中饮下,就觉得突然间忘却了世间的烦恼,而且饮下这菊花泡的酒,就使我远离了官场是非,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忘忧”,如果心中无忧,自然不会“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郁积的幽愤之情;“遗世”,超脱俗世,主要是指远离官场,隐居避世。
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
因为陶渊明本不想隐居,他有志“大济于苍生”,只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才决定退隐。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表达了终生隐居的决心。
这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做法,作者心有壮志,却不满这黑暗的现实,他的饮酒看似是怡然自乐,其实也是一种宣泄激愤的方式。
扩展阅读:陶渊明的早年生活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论魏晋南北朝诗酒风流的演变-精品文档
论魏晋南北朝诗酒风流的演变魏晋南北朝,诗酒成为名士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这一风尚的出现与汉魏晋六朝政治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简而言之,诗酒风流是汉末经学思想束缚解除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结果。
汉代文士没有独立地位,犹如俳优,诗酒风流难以成为文士人格气质之高标,汉末以后,士人不再受大一统的专制政权和儒家伦理思想的束缚,人格意识开始独立,才会将酒和诗紧密联系,作为其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且魏晋玄学兴起,率真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越的境界,与饮酒致醉所达到的形神相离、超脱现实的境界是一致的,这正是文人与酒紧密联系的精神基础。
另外,动乱的社会环境,东晋后偏安的政局,使得士人借诗酒自娱,或逃脱现实困境,或追求闲适情怀,无疑是魏晋南北朝诗酒与文士风度紧密相连的社会基础。
魏晋南北朝文士的诗酒风流成为名士风度的典范,其精神韵致为后人所仰慕和效仿。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文人诗酒风流演变的轨迹。
一、诗酒雅集汉代大一统政权灭亡,儒学失去了一尊之位,对文人的礼法束缚逐渐解除。
建安时,先秦儒家形成的酒以成礼的传统观念,正自上而下地被打破,故从帝王到文士多饮酒违礼事。
《三国志・武帝纪》引《曹瞒传》云曹操饮酒不拘行:“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
被服轻绡,身自配小铤,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
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于巾幢。
” 再如曹植,《三国志・曹植传》载其“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还有刘桢饮酒违礼事,《世说新语》引《典略》曰:“建安十六年,世子为五官中郎将,妙选文学,使桢随侍太子。
酒酣坐欢,乃使夫人甄氏出拜,坐上客多伏,而桢独平视。
他日公闻,乃收桢,减死输作部。
”曹操对刘帧饮酒违礼事的宽厚处理,正说明了当时礼制的疏落。
宴饮礼的疏落,使得诗与酒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曹皆好文学,组织邺下文人集团宴而赋诗,如《文心雕龙・明诗》曾论:“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维普资讯http://cqvip: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一万伟成陶渊明酒诗既不同干《诗经》礼酌型酒诗,不同干建安、也正始的忧愤格与李白的狂歌型模式,而属于“旷达酣适”式,特点是将儒玄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干酒中,求形神合一的境界,模其追并进而将酒味升华到一种冲和平淡的味道,大大淡化、稀释了魏晋文士的生死痛苦。
陶渊明范式的确立反映了从建安、正始到东晋饮酒心态、酒诗创作风貌的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陶渊明;酒诗;旷达酣适【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1X(06l—29—5105820)1030万伟成(94)江西进贤人,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6一,佛文学博士。
(东佛山580)广200陶渊明的酒诗是建安、正始、永和以来魏晋酒诗发展的产物,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色彩。
那么在魏晋文学发展的座标体系中,陶渊明酒诗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具有哪些特以挽歌”挽歌已成为人们饮酒行乐的情绪渲泻。
的工具。
汉乐府如《将进酒》《、艳歌》《、古歌》,《古诗十九首》中如《日良宴会》三曹、今,七子如《短歌行》《、大墙上蒿行》《、七哀诗》以酒为题等材的诗,普遍存在生命短暂、及时行乐的情结,这正是汉末以来饮酒生命意识觉醒的文学反映。
曹植诗《篌行》型地道出了一代士人饮箜典酒挽歌心态。
此诗开头以嘉宾、美酒、音乐、歌舞来极力渲染眼前的盛况,归结到“华屋”二字后笔锋忽而转到死亡、山丘(坟墓)这正是那时风,气的反映。
曹植后期诗歌,充斥着转蓬、浮萍、惊点?在酒诗发展模式上有什么意义?本文试图探讨这些问题。
一、建安、正始饮酒及酒诗创作的慷慨-陇愤借酒表达对建功立业、淑世情怀及理想不获实现的痛苦,是建安、正始酒诗的一个内容。
如曹植《白马篇》就借侠来表达自己的报国雄心与英雄壮志,名都篇》《直接将酒与侠联系起来,“怅功业之未建,故以驰逐燕饮为乐”(王尧衢风、悲风、山丘、孤兽、归鸟、朝露、朝霜、荒畴等意象和无恒、无常、不常、不再、不永、长违、零落、未达、失群、靡通、见弃、中绝等否定性用词,用过去诗谶分析,这不是寿者之相。
欢情与悲情统一在乐极生悲、张扬宣泄的情绪发展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魏晋时期,人们在饮酒时,所欣赏的音乐也是以悲为美的: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悲弦激新声,笛吐清气(长曹丕《善哉行》)乃为嘉会,此高堂。
……笙磬既设,宴评)大有荆轲、,高渐离酒后悲歌之遗意。
由于政治高压和功名不就,以及时光流逝、生命短暂,当时文人饮酒,普遍表现出生命意识的觉醒,最突出的就是挽歌悲情的发生。
据《后汉书? 周举传》顺帝永和六年,,梁商宴宾客于洛水,阑倡罢,酒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
此为酒后挽歌载籍之始。
至汉末蔚然成风,续汉书-《五行志一》注引应劭《风俗通义》:“时京师宾昏()婚嘉会,皆作傀垒。
酒酣之后,继维普资讯http://cqvip江西社会科学20.1061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咀嚼清商(曹植《正会更为放达了,抨击名教更为尖锐了。
象刘伶《酒德颂》中的大人先生与贵介公子、缙绅处士的对峙,大人先生传》中的大人先生与世之君子的《对峙,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简与礼的对峙,其实都是“自然与名教”之争的态势,即刘、、阮嵇为代表的“自然派”以真诚、达、迈的自然之性任超诗》)嘉肴充圆方,旨酒盈余幕。
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
(王粲《公秣诗》)高会时不娱,羁客难为心。
殷怀从中发,悲感激清音。
投觞罢欢坐,逍遥步长林。
(陈琳《)诗》饮酒行乐,却欣赏哀情,方面来自于对人生短一对抗司马氏集团为代表的“名教派”的虚伪、刻板、残酷的名教之性。
由于建安、正始时代人对酒与礼(名教)的暂和死亡来临的无奈,一方面来自于对人生坎坷、志不酬的悲伤。
两个方面渗入到饮酒赏乐壮活动中,配上哀感音乐的特殊感染力,上酒精加极端对立的观念,导致了饮酒派“得意忘形”的观念及非道德倾向的产生。
《晋书》言阮籍嗜酒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这种境界是纵酒,派的普遍追求。
最能体现名士们饮酒审美上的“得意忘形”,并将其发展到极端的就是裸饮风潮,并使之从单纯的纸醉金迷发展成为任性旷达的名士风流。
阮刘的裸饮,以返朴归真为美,率情任性为得大道之本,追求一种淳真自然的趣味。
《世说? 任诞》“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日:以天地为栋伶我的刺激。
激发作家强烈的情感冲动和灵感来临,所谓“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曹植《(http://unjs赠徐干诗》,)形之歌诗,发为慷慨之音。
曹魏之末,竹林七贤掀起新一轮饮酒高潮,他们的诗歌也颇能继承建安风骨,形成了正始诗风。
正始文坛上,宴饮文学有刘伶的巨著《酒德颂》那是以酒抗礼的宣言。
与之相形见绌的,是,酒诗数量少,份量小,与饮风不称,岂是“纵饮酒,慎言语”欤?然而仅存的几首涉酒诗也不乏慷慨悲怆之音。
如阮籍《咏怀》其六十四: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
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宇,屋宇为裨衣,诸君何为人我裨中?指责那些”礼法之士,表现出以酒对抗礼教的强烈的叛逆倾向。
因此,饮酒派的“得意忘形”对于“外厉贞素淡,户内灭芬芳”阮籍《(咏怀》其六十七的虚伪礼教来说是一种反动,具有解放意义。
酒与礼制的严重对立,欢场与悲情的和谐统一,成建安、构正始名士饮酒作诗的一个重要内容与特点。
辛”还有《,咏怀十三首》之三:清风肃肃,“修夜漫漫。
啸歌伤怀,独寐寤言。
临觞拊膺,对食忘餐。
世无萱草,令我哀叹”都是一代诗人饮酒心,态的写照。
汉末曹魏时代,文士的社会作用开始增大。
他们的饮酒抗礼,不再是个别行为,而是群体行为、时代风气;不仅具有奇特不常的狂达行为,而且表现出对一种精神、个性的追求。
首先以酒抗礼的是孑融。
《L难曹公禁酒书》透过历史人物因酒成就的事迹来歌颂酒德酒功,反对强二、从忧愤格到平淡格转变的关捩:金谷、兰亭二宴诗心比较两晋文士缺乏建安正始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功名心,玄学也发生了从正始“越名教而任自然”为主到“名教、自然合一”为主的变化。
因而到了东晋兰亭之会时,出现了以山水之乐、行命令、群体规范对个体自由、个性张扬的压抑,为魏晋文士以个体、个性走上社会舞台张目张本。
三曹、七子踵其后,任性纵酒,时无礼制。
至阮籍、刘伶、嵇康辈饮酒,高扬着“越名教而任玄淡之趣作为消释生死痛苦的重要因素而寓之于酒的新的创作态势,清晰地反映了文人饮酒从忧愤格到平淡格的心路历程的转变,为陶渊明酒诗之先声。
自然”嵇康《(释私论》的时代主旋律,)肆意酣畅维普资讯http://cqvip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金谷之宴和兰亭之宴,分别是西晋、东晋两醇醪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复觉彭殇。
(安谢安诗)激水流芳醪,豁尔累心散。
退想逸民次著名的文酒之会。
两会都有酒、、,诗序金谷之会3人皆有诗作,O大多亡佚,仅存潘岳《金谷集作诗》兰亭之会2人的诗作大多留传下来,;6共计3首诗。
7平心而论,后者韵致实胜前者。
前者虽有名胜山水,却乏胜情,其人员构成与感慨内容,无不体现出西晋文人徘徊于《庄子》之无功无名与现实名利诱惑之间,容与乎庙堂与山林之中,傍徨于趋炎附势与吟山咏水之际,矫情于清流与女色之侧,挣扎于杀伐与邀赏之间,反映了人格上的分离。
如石崇、潘岳巴结权贵贾谧,轨,遗音良可玩。
(袁峤之诗)茫茫大造,万化齐轨。
罔悟玄同,竞异标旨。
平勃运谋,黄绮隐机。
凡我仰希,山期期水。
(孙统诗)诗人仰观俯察,一觞一咏,通过对山水、生死两忘的“”“、散”“的态度,极、畅”“、寄”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死两忘的境地,就是一种与道同体生这的境界,把儒玄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于酒中了。
从诗史来看,兰亭诸作中山水、酒中的玄思,既含有理致,富于景致,又体现了东晋诗歌招来元好问“拜路尘”之讥(:按石亦拜路尘)但;两人都好附庸风雅,文行不一。
而兰亭之会不同:由于东晋玄学基本上调和了本无与末有、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人生出处上也泯灭了朝隐与市隐、庙堂与山林之别,玄学上名教、自然合一和人格上儒道合一的结果,将导致对生死、必出创作的新追求。
尽管它们属于《诗品》所归纳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而且钟嵘所批评的“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中的孙绰等又是兰亭酒会的处、静躁、雅俗等矛盾的淡化,最终导致陶渊明的出现。
而兰亭宴集诗作正反映了从金谷到陶渊明的一种过渡式人格和心态。
从潘岳的《谷金主要作家,但兰亭诸作所表现的化生死之忧为山水、觞咏之乐的乐观情怀,山水、将觞咏与玄思联系了起来,一洗建安、西晋的哀怨悲凉之美,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境界与精神境界,对于陶渊明诸人的饮酒诗来说,起到了先驱作用。
三、陶渊明“平淡格”诗:达酣适型酒诗酒旷的审美境界集作诗》与兰亭集诸作比较中,不难看到:尽管两会都有山水描写和生死情结,但山水描写与生死情结不同。
今存的潘岳,虽效建安公宴诗,徒作泛语,景不关情,故无风致,以推知流风可如此。
至兰亭诸作,自然山水与玄远情趣融为一体,加上一觞一咏,被江左名士用以消释包括“生死之大痛”内的现实焦虑,序所谓“知在王固一从建安、正始到陶渊明,酒审美发生了重饮大变化,酒诗也相应变化:一是在饮酒赏乐上,由悲情转变为一种象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不仅否定了张征符号。
建安饮酒赏乐诗所表现出乐极生悲的情怀,成这时期的感情主基调。
之后以阮籍、构华《游猎篇》至人同祸福,“达人等生死”《的庄子》的齐同生死的解脱方式。
式而且与金谷之诗忽略山水的消释作用也不相同。
这正反映了西、东晋饮酒生命意识的不同。
兰亭诸诗或全说理,或全写景,或理中见景,景中杂理,常常可以见到一个“”散字将情、联系起来,“散”“理如寄、消嵇康、陶渊明为代表,以琴酒活动为载体,把音乐与酒融为一体并使得琴酒之趣成为文士风雅的一个组成部分。
阮籍嗜酒善琴,得意忘形,人多谓之“,痴”他的琴曲《酒狂》泄发郁积,,张扬个性,与崇尚中和的乐教异趣,成为音乐史上奇散”“、散怀”“、散豁”“、神散”,等既有景致,又有玄思;既有消解,又有重构,将山水玄远与生死焦虑联系了起来:作;嵇康“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
”江淹《(恨赋》如果说嵇阮的琴酒还有抗)世、叛逆的味道在内的话,那么陶渊明的琴酒经维普资讯http://cqvip江西社会科学20.1061历了“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的阶段,反而趋忧物,远我遗世情”的功利超越、个体自由的境向和平,成为得意忘言、得鱼忘筌的典型。
他虽不懂音声,但蓄有素琴一张,醉后总要抚弄一番,历来被视为风流,琴酒只是他得意忘言、适界。
渊明诗中的酒味,首先是一种道味,无论从其“散忧驱烦”的消极反抗现实法则来说,式还是从个体自由式的复归自然的审美境界来说,都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这是魏晋时期文士饮酒味觉审美的一种抽象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