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地球的南极直穿地心轴到达北极 他的感觉是怎样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从地球的南极直穿地心轴到达北极他的感觉是怎样的
当你在南极的时候:寒冷,季节不同可能还会有风暴,极昼或者极夜,甚至极光欣赏。

你当然也有可能看到企鹅。

下面的过程要考虑到地球的内部结构了,可参见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震产生的原因以及火山爆发一文。

从南极进入地球到达地心:先穿过厚厚的冰层,温度依然很低;然后进入岩石圈,温度会逐渐升高,你可能会看到周围的化石;接着你进入了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温度很高,里面是熔融的岩浆,气味也很难闻,可能有硫磺的味道;跟着你穿过软流层进入地幔和地核,越靠近地核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金属,温度也越来越高,具体数据参考:
地球由于不同的化学成分与地震性质被分为不同的岩层(深度:千米):0~40 地壳40~ 400 Upper mantle 上地幔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过渡区域650~2700 Lower mantle 下地幔2700~2890 D'' layer D"层2890~5150 Outer core 外核5150~6378 Inner core 内核
地核中心的温度可能高达7500K,比太阳表面还热;下地幔可能由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构成;上地幔大多由铁/镁硅酸盐,钙,铝构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你感受到的重力也会越来越小,在接近的地心(由于地球质量分布并不均匀,所以极有可能不是正好地心(几何意义上)的位置)的位置甚至会完全失重。

在重力逐渐失去的过程气压也会逐渐减小(如果你是钻洞进去的话)。

从地心进入到北极地表:是一个上面“从南极进入地球到达地心”的相反过程。

当你在北极的时候:寒冷,但是你进入的是北冰洋,你要穿越海水才能达到冰层,穿越冰层达到冰面你才能看到太阳,当然季节不同也会让你看不到,也可能还会有风暴,极昼或者极夜,甚至极光欣赏。

你当然也有可能看到北极熊。

或者在北纬78度55分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看到中国北极黄河站。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几十亿年来,来自陆地的大量化学物质溶解并贮存于海洋中。

海洋就是个大洼地,陆地上的东西都随着河水进去了。

什么是盐度?
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影响盐度的因素?
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气候与大陆的影响。

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

蒸发量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

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比较低。

海水盐度的特点和规律?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地球上盐度最高的海域:红海,盐度在3.6 ~ 3.8%之间;盐度最低的海域:波罗的海,盐度只有7 ~ 8‰
南北纬30~40度为全球最高,赤道较低。

因为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赤道地区,虽然受赤道低压影响,气温较高,但降水量大,所以盐度低。

极地地区全年封冻,水分不易蒸发,也没有多少降水,所以盐度也高。

兴建水库的好处:
主要作用:防洪抗旱/防汛抗旱(最主要)、发电
次要作用:灌溉、供水、航运、渔业、旅游。

最主要的防洪抗旱作用的原理是:由于河川径流具有多变性和不重复性,在年与年、季与季以及地区之间来水都不同,且变化很大。

导致时而洪水泛滥时而干旱断流,于是水库可以在洪水泛滥的时候将水蓄积起来,在干旱断流的时候把水放出来,从而起到防汛抗旱的作用,这个就叫做调节河流的季节径流量。

其他多数用水部门例如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都要求比较固定的用水数量和时间,它们的要求经常不能与天然来水情况完全相适应。

人们为了解决径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重新分配问题,同样需要水库来调节河流的季节径流量。

兴建水库的弊端
1、增加库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影响
兴建水库可能会诱发地震,增加库区及附近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

山区的水库由于两岸山体下部突然未来长期处于浸泡之中(以前没有水浸),发生山体滑
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山体滑坡,山体崩塌的原因分析)。

这种增加导致水库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而一旦水库出现安全事故,那么对下游的影响比没有水库要大很多倍,等于是把水蓄起来一下子冲到下游,对下游的损害将是巨大的。

2、造成库区泥沙淤积
由于受水坝的拦截,受水势变缓和库尾地区回水影响,泥沙必然会在水库内尤其是大坝和库尾(回水的影响)淤积。

库区泥沙淤积造成水库的实际库容不断减小,好处随年递减。

并且直接导致对下游河道的影响。

3、下游土地的土壤盐碱化
不断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盐分和各种化学残留物的高含量,导致了土壤盐碱化。

4、库区及下游的水质恶化
库区水面面积大,大量的水被蒸发,土壤盐碱化使土壤中的盐分及化学残留物增加,从而使地下水受到污染,提高了下游河水的含盐量。

5、下游水环境的改变及影响
由于水质的恶化及水流流速的减慢,使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蔓延,不仅蒸发掉大量河水,还堵塞河道灌渠等等。

这些水生植物不仅遍布灌溉渠道,还侵入了主河道。

它们阻碍着灌渠的有效运行,需要经常性地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清理。

这样,又增加了灌溉系统的维护开支。

6、对下游河道的影响
由于水势和含沙量的变化,还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冲积程度,造成河床被严重冲刷侵蚀,入河(海)口向陆地方向后退。

7、对疾病传播的影响
由于水流静态化导致下游血吸虫病等流行病的发病率增加,库区也会更容易滋生蚊蝇及其他致病微生物。

8、移民问题和对库区风景、文物的影响
由于水位上升使库区被淹没,需要进行移民(大问题)。

并且由于兴建水库导致库区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被淹没,需要进行搬迁、复原等。

9、对气候的影响
库区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蒸发量上升,因此会造成附近地区日夜温差缩小,改变库区的气候环境。

10、外交上的影响
在国际河流上兴建的水库,等于重新分配了水资源,间接的影响了水库所在国家与下游国家的关系。

11、价值的损失
淹没文物古迹或造成原有自然景观观赏价值的损失,如果仅就自然景观而言,当然水多了也有对景观加分。

峡谷没了,但是高峡出平湖嘛。

12、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水温和水质的变化会影响原先水生生物的生存,需要进行生殖洄游的鱼类如果被水库阻挡更是面临灭绝的危险。

13、对库区陆生生物的影响
淹没土地并非只是造成移民,陆生动物会被驱逐,陆生植物会被淹没。

陆生动植物可能会有大批死亡,如果有濒危物种后果更甚。

植物被淹还会发酵形成沼气,排入空气会导致大气污染和气候变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修建水库的利弊互相联系,各种弊端也是互相影响。

这里提醒了我们一个基本的地理观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文章的最后,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华尔街日报】中国:为全球新建水坝,文章来源于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大坝安全中心的网站
/news/view.jsp?id=4576
前面的两段内容是这样的:
全世界45,000座大型水坝几乎有一半在中国,中国已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水电技术,虽然它自己还在努力应对着三峡大坝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社会问题。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已开始对修建大坝敬而远之。

但中国公司和中资银行现在却至少参与了27个国家47座大坝的建造,这些大坝的造价总计高达数十亿美元,其中一些位于因侵犯人权和环境记录恶劣而饱受批评的苏丹和缅甸。

台风的益处:
在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两季都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台风的侵袭,因此而遭受的生命财产损失也不小。

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

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

科学研究发现,台风对人类起码有如下几大好处:
其一,台风这一热带风暴却为人们带来了丰沛的淡水。

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约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
1/4以上,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

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

我国将没有昆明这样的春城,也没有四季长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

其三,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所到之处,摧枯拉朽。

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但也全凭着这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着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其四,台风还能增加捕鱼产量。

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获量自然提高。

台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

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
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

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

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

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

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以上的说法又证明了我的灾害观:任何一种自然现象,仅仅在它危害了人是我们就叫做灾害,这样的定义是非常有意思的。

台风没有登陆,并且没有碰到海上的船只,或者登陆的地方没有人,也没有人的经济作物或者其他形式的财产,那么这个时候的台风就不是灾害,而且是一种自然景观,甚至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当然他本来就是这样)。

好和坏是如此的容易混淆,这种仅凭结果得出的评价是如此的不确定,但是却.......真的有意思
首先,让大家对台风有个感性的认识。

我们平时从电视上看到,只知道台风就是很大的风。

我先上一张图,只需要大家看到台风有多大。

网上找到的数据:台风直径大多达到1,000公里以上。

这个是台风的大小,台风的强度是“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级。

”比这个档次低的台风就不能叫台风了,只能由强到弱用“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热带低压”来称呼。

这四种都从属于一个天气系统——“热带气旋”。

台风的形成原因是这样的: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

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

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热带气旋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static/html/article/20081111/17582.shtml)
1)广阔的暖洋面(不大不行,太小了就算有台风的样子也不稳定马上就会消亡;不暖不行,不然近洋面空气不会上升;不是洋面不行,陆地摩擦力大,外围空气补充会遭遇较大阻力),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不湿的话,上升冷却后就没有这么大的雨了。

);
2)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垂直风速大的话,下面的暖空气上升时,热量没有在上升途中留下来,直接跑到顶上和外侧与冷空气进行热交换了,这样就不能保持原来的垂直温度差了。

也不能保持暖中心的结构。

);
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

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
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
4)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大洋面的好处啊)。

每到夏天,城市变得炎热无比,甚至到了发布高温某种颜色预警的地步,火炉城市也越来越多。

到底为什么城市会这么热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北半球夏天嘛,北半球哪里温度都高,原因是日照时间长,太阳高度角大。

2:热岛效应从理论上讲,‘热岛效应’让气温增加的幅度,至少在3℃以上。

2.1 城市地面覆盖物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升高得快。

2.2 城市水体少,裸露地表少,植物少,通过土壤,水体,植物中水分蒸发吸收热量的作用小。

2.3 城市热量排放大,汽车,空调,煤炉,煤气灶,锅炉,工厂,办公室,电视机,灯,甚至是人。

3:全球气候变暖,不过一般认为,冬天比夏天变暖的作用要强些。

怎么样让城市冷下来呢?
只有一招:节能减排。

另外一招:turn off the sun.
一到夏天,很多城市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本人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夏天雨水多。

2:城市雨水比农村多。

城市的“雨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多),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到10%。

3: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

雨水多了后排不掉。

4:虽然有下水道,但是“国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车”(不信,去看美国大片),我们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

地上21世纪,地下上世纪50年代。

城市规划建设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轻地下,轻基础,轻底子。

5:城市地势低,外来洪水容易入侵。

城市往往建设在地势地平的地方,导致外来水量多,自然排水不易。

6: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

城市洪涝解决方案:
2009日7月22日全食,长江大全食宣传片。

非常精彩!
2009年7月22日,在桐城、无锡、苏州等城市能看得到本世纪最完美的日全食,长江大全食。

“日全食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在那几分钟里,天空亮度会突然下降一百万倍,就连温度都会骤然暴跌。

而且日全食时间越长,温度下降越明显。

”中科院院士、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方成在“美妙而壮丽的日全食”报告中称,7月22日早上9点半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日全食时间将长达5至6分钟,届时预计当地温度会下降15℃至20℃。

据介绍,上一次出现在长江流域的日全食发生在1575年, 434年过后才再次迎来日全食,而下一次需等到2309年才可以看到。

方成介绍,日全食发生时天空亮度会骤然下降一百万倍。

原来太阳的位置,会变成暗黑的圆面,刹那间天地一片漆黑。

这时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昏暗的大地上凉风习习,鸡犬惊叫着逃回自己的巢穴,有时天空中的飞鸟还会失去自控而坠落到地上。

此外,日全食发生时,还会伴随发生很多奇特的“气象现象”。

方成拿出了一张国外专业考察团队在2006年土耳其日全食做的测试表介绍,日全食发生时,温度会突然下降,湿度会突然增大。

而且日全食持续时间越长,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幅度也越大。

他表示,按照今年7月22日日全食持续的时间来看,估计到时候温度将会骤降15℃至20℃,湿度也会增大很多。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专家25日在杭州宣布,本世纪最为壮观、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将于7月22日在中国长江流域一带出现,浙江舟山将是本次日全食的最佳观测点。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研究院、天文学家姚进生在“日全食最佳观测点——舟山群岛推介会”上说,根据天文数据显示,此次日全食国内主要有42个可观测城市,舟山作为其中最东面的城市,全市均在可观测范围之内,具备可观测时间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海面上没有任何遮拦物等优势。

姚进生介绍说,理论上位于日全食带越东面的地方,日全食的时间最长,而舟山恰巧是本次日全食带在中国最东部的城市,观测时间从“初亏”到“复圆”历时2小时40分。

其次,日全食发生时,舟山的太阳高度角是所有42个城市中最高的,达到57度,是很理想的观测角度。

以上问题一一解决即可。

观测日食注意事项
观察太阳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太阳放射出强烈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光。

紫外光不但可以晒伤皮肤,它也会对眼睛的视网膜迅速造成伤害。

人类的眼睛只要直接观看太阳几秒,就可能造成永久伤害,甚至眼盲。

如果透过没有适当减光设备的望远镜观察太阳,后果更不堪设想。

日偏食及日环食就不能在没有采取特安全范措施观看。

在日全食的偏食阶段,即使太阳的表面被月球遮掩了99% 时,剩下新月形成的光球层,也可以对眼睛造成伤害。

不要试图用肉眼观察任何日偏食或环食阶段的太阳。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科学的观测方法:
墨水观测法
可以取一盆清水,加入墨汁,通过水面的反光看太阳。

针孔投影法
利用两块板子,在其中一块板子上挖一个小洞,让阳光穿过这个小洞投影到另一块板子上。

望远镜投影法
手可不要乱晃,否则太阳的影子会来回跑。

并且千万不要拿着望远镜直接看太阳,如果用望远镜直接看太阳,一定要用滤光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