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案

合集下载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一、课标要求: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4、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5、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内容概述: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

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要点整理: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介绍: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一《包身工》word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包身工》word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一、学习目的:1.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既以问题为中心,又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学习重点、难点:1.概括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2.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预习指导1、利用手头资料,了解作者、背景知识及报告文学的特点。

2、筛选积累重要字词3、带着问题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画。

4、①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标记相应的段落。

5、②与“外头工人”相比,包身工具有什么特点?试给包身工下定义。

6、③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四.【知识链接】1.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因此,报告文学是一种既具有______,又具有______的体裁。

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择______;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______的表现方法,______和______是报告文学的两大特征。

2.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包身工》 导学案

《包身工》 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作者以及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建立正确情感价值观。

3、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障碍点、麻烦点:1、揣摩语言,总结人物形象,体悟作者情感。

2、学习写作手法学(一)作者: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男,汉族,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人,毕业于明治专科学校,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他曾获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的荣誉,第30届华鼎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电影编剧奖。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

相关评价:沈芸:我祖父一生都被家国情怀萦绕,历经磨难而不悔,不止他一个人,还有那一代人。

李月红:戏里戏外皆传奇。

(二)作品背景:1.包身工制度(Peonage) 起源于殖民地时期西班牙统治下的拉丁美洲地区和美国内战后的美国南部地区,是美国奴隶制度废除后美国资产阶级建立的一种变相奴隶制度。

英文包身工(Peon) 和包身工制度(peonage) 衍生自西班牙语,基本意思是指强制劳动力,从事简单劳动的下贱人士,在美国英语中,包身工的历史和法律含义特别指在不自由劳动制度下工作的人士,美国的包身工制度通常是指债务奴工制度(Debt Bondage) 或契约奴工制度(Indentured Servitude) 。

包身工制度引发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由此触动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但美国利益集团通过黑人管制法典系列(Black Codes in the USA),使得包身工制度得以变相延续。

2.中国的包身工制度是近代西方资本家引进到中国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西方资本家在上海纷纷创办企业,并建立包身工企业制度。

在讲英语的外国企业中,外方管理人员用Peon 一词称呼中国工人,往往故意发成(Pee-on),字面意思是在其头上撒尿,引申为下贱人士,有明确的侮辱性。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包身工》。

该文为报告文学,作者夏衍通过实地调查,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2. 通过阅读和分析,感受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对包身工制度的深入剖析。

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反映旧社会工人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与分析:(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等。

(3)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解释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例题,分析文章中的另一段描写。

6. 小组讨论:针对包身工制度,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3. 语言特色:生动描绘、对比手法、深刻剖析。

4. 作者观点:批判包身工制度,关注底层人民命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包身工的生活描写,展现了这一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我认为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一种表现,它让工人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资本家谋取利益的工具。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报告文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导学案(含答案)

14 包身工 2 二中徐长生《包身工》导学案巩义三中徐长生【学习目标导航】一、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要求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

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资料窗】作者介绍1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

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完成下列习题【A级】1.给加黑字注音:衍()汀()游说()辊()栅()趾()骷髅()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吆喝:()生杀予夺:()一听天命:()契据是实:()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B级】1.要求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布置作业: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阅读并分析讨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以及最后部分的议论,体会作者感情【C级】一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包身工导学案及答案

包身工导学案及答案

3、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包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揭示。
4、《西游记》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包括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
四、学习步骤
1、预习:阅读《西游记》原著, 了解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
1、预习:阅读《西游记》原著,了解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
2、导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游记》 的人物、主题和艺术特点。
二、阅读《包身工》完成下列题目
1、本次演示作者用提行分段来标示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有下列作用:按时间顺序,将包身工的种种活动凝聚在一天的特定的 时间段内,以点带面,以群体揭示个体的惨状;全文用这种写法将包身工的
二、阅读《包身工》完成下列题目
不幸连缀起来,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这样的结构安排有利于作者从不同角 度作描写和说明。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西游记》的故事情节 和人物特点。
2、探究《西游记》的主题和思 想内涵。
3、领略《西游记》的艺术风格 和文学价值。
三、学习内容
1、《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和情 节梳理。
2、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 历程和人物关系。
3、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包 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揭示。
4、简述作者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分钱一斤的猪油全家吃”,年底还“红烧烤鹅的盛宴”。鲜明的对比揭示了 包身工制度的实质是残酷的压榨。
4、简述作者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又如拿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对比:同是受剥削压迫者——“外头工人”处 境稍好——“住的是洋式的门面和小房子和三层楼二层楼的厂房”;“穿的是工 厂里特有的白制服或蓝制服”;年底有“双诛三奖”等;而包身工则相反—— “住的是凶灾鬼、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本文是针对高一语文课程中的《包身工》这篇课文所编写的导学案。

《包身工》是当代作家李继宏创作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纯真善良的包身工孩子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丑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阅读策略、重点词语解析、文本理解和拓展阅读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篇课文。

一、背景介绍《包身工》是李继宏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包身工家庭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少年包身工的成长过程进行描绘,反映了包身工家庭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展示了包身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深受读者喜爱和肯定。

二、阅读策略在阅读《包身工》这篇课文时,同学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通读全文,把握全局:先通读整篇文章,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把握整体结构,抓住主线思路。

2. 注重细节,品味细节:注意细节描写,品味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人物性格塑造,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3. 理清逻辑,深入思考: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三、重点词语解析1. 包身工:指以包修锅、包补瓦为生的农村工匠。

2. 老古董:指年纪大、思想保守而又固执的人。

3. 干劲:指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4. 偏见:对人或事物的主观看法和片面观点。

四、文本理解在阅读《包身工》这篇文章时,同学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1.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包身工的艰辛生活?2. 文中的包身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3. 文中揭示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我们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4.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和启发?你愿意向身边的包身工伸出援手吗?五、拓展阅读1. 《小兵张嘎》:一部以农民军出身的少年张嘎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与敌人浴血搏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故事。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包身工》,使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作者夏衍的文学表达,培养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剖析课文内容,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育文化意识: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包身工》这篇文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章中所揭示的包身工制度的不公平现象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同情心。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需要用更多具体的例子和对比分析来帮助他们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我也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包身工》的背景和主题。这篇文章揭示了旧社会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不公,反映了作者夏衍对这一制度的深刻批判。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描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以及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强化主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包身工1

包身工1

《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

2.理解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3.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4.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的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一.背景搜索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二.关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绞刑架下的报告》、《包身工》、《哥德巴赫猜想》、《唐山大地震》、《抗非典实录》等。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1.注音:衍汀咳嗽褴褛籼米揩锭辊谄媚虐待噩梦2.解释褴褛:吆喝:蹒跚:游说:见机:二,课文研讨1,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叙事的?分别写到了哪些生活场景?2.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3,作者在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4,文章实际写了两部分内容,即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议论和说明。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感受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激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珍惜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梳理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2、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探究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和社会影响。

三、知识链接1、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特点。

新闻性要求真实、及时;文学性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政论性要求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

2、作者简介夏衍(1900 年 10 月 30 日-1995 年 2 月 6 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蠕动()拎着()弄堂()游说()赚()骷髅()簿子()谄媚()2、解释下列词语。

吆喝:执拗:揩油: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2、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

六、文本探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的?(1)居住条件恶劣:“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2)饮食条件差:“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3)劳动强度大:“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包身工导学案及答案

包身工导学案及答案

《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3、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培养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找出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筛选课文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反复诵读文章,提取关键语句;品析重要语句,联系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

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2.背景资料:《包身工》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

它反映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这个时期,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

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3.关于报告文学:1、《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导学案(一)2012-10-03 15:34:02|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包身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感受新社会的美好。

2.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2【学习方法】课文篇幅较长,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后,采用小组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探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

同时,采取以练代讲,老师将适当点拨,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课前活动区:(自主学习。

独立完成。

)1.作者介绍:(参见《倍速学习法》)P114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3.初读(轻声读)课文:试试25分钟(最多不超过28分钟)能不能读完全文,并打记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可参见《倍速学习法》“字词积累·正字音”及“多音字”’、“形近字"),同时标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找时间做在摘抄本上,积累你的文学底蕴。

(A级)课堂活动区:(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题)再读(浏览)课文,标出每个自然段,整体把握,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B级】1.请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请在课文相应地方作批注,作笔记。

这两个题是训练同学们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2.课堂检测:完成《课时详解》基础自主初探。

课后活动区:1.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2.欣赏《课时详解》P74“经典美文”《端午节》。

《包身工》导学案(二)【学习要点】阅读并分析讨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以及最后部分的议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堂活动区:(小组合作探究,准备展示与点评)品读(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C级】一、从文中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1~3处),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课堂小结:阅读下面对课文写作特色的概括,给每段短文写上一个小标题。

(1) 。

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

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

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 。

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

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 。

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

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

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

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

”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

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

”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

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

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

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

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课堂检测:先独立完成《课时详解》“智能达标演练”第一题基础积累,第二题课内阅读,再小组讨论纠错。

课后活动区:1.做做课后“研讨与练习”三,然后熟读这些句子。

2.上网或读报找找关于农民工的话题,试比较包身工与农民工,结合课文内容和现代社会发展状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D级】提示:发表自己看法时,要有理有据,不能想当然;言辞不能偏激,要中肯。

网络文章借鉴包身工之黑砖窑版作者:白一丁 2007-07-02 22:56 星期一晴最近以来关于黑砖窑的议论似乎已经接近尾声,所谓尾声是指人们当初的愤怒如今似乎已经在情绪反复的发泄中变成了无语。

是呀,说什么好呢?太多的职能部门的缺位,让人不禁疑问:当初的追凶热情真的会因为窑主的被抓,窑工的解散就息事宁人了吗?事实是,窑主被捉并没有平息人们心头对用黑工的现象不会东山再起的疑惑。

无语中还想找点话说,聊以慰藉那些在无语中一样不能让心情释然的人们。

《包身工》写于1936年,黑窑工被发现于2007年。

向世人展现包身工的悲惨境遇的是夏衍,他在当时是一位有觉悟的文学青年,他每天很早混入进厂工人的队伍中调查了解,最终发现了在帝国主义的纱厂里生活工作着一群被称为“猪猡”的十五六岁的包身工,并指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帝国主义用血汗工厂进行资本扩张的野心。

黑窑工被世人皆知是源于想找孩子而不得,黑窑主不让进入,无奈之下求救于报纸的家长们。

他们还用血泪上书总理,这才让世人在轰轰烈烈中看清了黑窑主的真面目。

点评:铁肩担道义的记者呢?是夏衍进步了还是当今记者失察了?包身工来自于当时的农村,灾荒年间孩子们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于是包工头回到自己的家乡向乡亲们游说,用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嘴巴把孩子用二十块块大洋包三年就带到了城里,并和孩子的家人签有契约,做工期间生死疾病一由天命。

黑窑工也多来自农村,进入窑厂的手段当然也是欺骗,同时更是以强制要挟的手段。

大洋?那是政府部门送这些黑窑工回家时的点缀(每每被解救,总有政府部门给苦难的人们送去回家的路费,替换的新衣)。

同样没有人生自由,虽没有被称为“猪猡”,但是正常人到了那里已经变得不正常,或者想通过表现的不正常来摆脱所受到的非人待遇。

点评:包身工是日本人转嫁经济危机把工厂开到中国上海,不愿意用男工改用女工,后来连成年女工的报酬也不想付,于是就有了“管吃住”的包身工。

两个时代的包工头都有一个共同的仁慈:知足吧,都管你吃住了,干嘛还希望别的呢?包身工最初的工钱是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黑窑工工作超过十二小时,工钱全无。

点评:鲁迅最初非常寄希望于进化论,认为只要新的年轻的就是好的进步的,后来目睹周围的一切之后发现并非如此,可能是越来越糟的;于是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可靠、安全、价廉,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黑窑工出现的原因:可靠、安全、价廉,所以黑窑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点评:黑窑主们绝想象不到上个世纪上叶就有人也这样“聪明”,没了道德的支撑,人类“恶”的基因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进化的。

包身工在日本纱厂所受到的威胁是超常工作时间,成人才能做的高强度劳动,粉尘,噪音,湿气。

黑窑工也是超常的工作时间,被烫伤的双手和背脊,被授意用黄土覆盖烫伤处的“医疗待遇”被打伤的肢体,致残的眼睛。

点评:当在湖南卫视的《真情》节目中看到黑砖窑的包工头老婆那“柔和”的话语,处变不惊的态度和用一副劣质的墨镜装点“尊严”的打手时,让人总想发问,谁给了他们这股勇气?上个世纪的血汗工厂是日本人所为,21世纪的血泪工厂是自己同胞所为。

点评:近一个世纪了为什么人道主义在国人心中依然只是水面的浮萍?当我们好笑美国人因为邻居打孩子而报警时候,可能想象不到我们的人性指数降到何等地步,所以村民村官们看着众多智障者在砖窑干活的时候都以为这种干活给饭吃的行为是一种正常。

“在一种特殊的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

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一九○二年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在一种特殊的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黑砖窑飞跃地膨大了。

在洪洞当地不仅砖窑连成了片,连使用交换黑窑工也上规模成网络。

点评:地方政府的所谓“不知道”就是不作为,不作为就是保护!“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在这众多的被压榨的黑窑工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原始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点评:在看似不同的背景和身份中有着太多的相似!日本纱厂飞速庞大,锭子不断增加说明利润的最大化,《包身工》的结尾夏衍套用美国作家索罗的一句话:“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

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那么由此推想下去:每一块黑窑的砖上都萦绕着一个个对人性呼唤的悲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