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层控构造与油气资源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康玉柱【摘要】中国主要发育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东部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这3大类型盆地控制了全国油气资源的85%左右,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这些盆地中。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这3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以期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油气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developed in China. They are the Paleozoic cratonic basin, the east-central Meso-Cenozoic fault basin and the western Meso-Cenozoic foreland basin, about 85% of domest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controlled by them, and the oil and gas fields' discovered up to now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in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basins through several years of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purpose of playing a certain role in guiding the current and future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5页(P635-639)【关键词】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中国有各类盆地约400多个,现已发现500多个油气田,其中特大和大型油气田约55个。
第9章 油气资源分布
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提要在学习完第一至八章石油地质学基本原理后,尚需了解中国及世界油气资源的分布轮廓,以及前陆、裂谷、内克拉通等主要类型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毕业后投身国内外油气勘探及综合研究奠定必要的石油地质知识基础。
在学完油气成因、油气藏形成、油气聚集单元等石油地质学核心内容后应该结合已学的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基础地质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探讨中国及世界油气分布规律,以便有效地用来指导油气勘探及开发工作。
第1节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廊我国位于亚洲东部西伯利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东临太平洋板块,面积约960³104km2。
新中国诞生以来,石油勘探成效显著,已在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发现了油气田,原油年产量已突破一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六位,由昔日的所谓“贫油国”,变成今日的石油输出国。
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直接受区域大地构造特征所控制。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和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的长期作用,造成中国板块的地壳结构及大地构造性质东西差异悬殊。
以六盘山-龙门山深断裂带为界,西部地壳厚约70km,属全球地壳最厚的区域,巍峨高山矗立入云,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都集中在这里;东部地壳厚约30~35km,包括黄汲清教授所称的“中朝准地台”,整体升降明显,形成辽阔的平原、丘陵及东南海域岛群。
我国西部构造线,以北西西向为主,构造活动性大,由北向南分布着准噶尔盆地中间地块、塔里木陆块-河西走廊、柴达木中间地块和藏北中间地块等坳陷带,其间隔以阿尔泰海西褶皱带、天山海西褶皱带、阿尔金-祁连加里东褶皱带、昆仑海西褶皱带、喀喇昆仑-唐古拉燕山褶皱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燕山褶皱带、川滇印支褶皱带及喜马拉雅褶皱带。
构造线排列向南越趋紧密,构造活动及岩浆活动均有向南增强之势,这都表明是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的结果。
我国东部构造线,古生代以东西向为主,中、新生代以北北东向为主。
古生代构造活动性弱,沉积较稳定。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等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未熟—低熟油:
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模式可能是常规的生烃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生烃模式。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特别在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流体封存箱:
沉积盆地纵向沉积剖面上封隔层分开,形成的相互独立的互相不连通的流体密封压力系统单元。
●油气聚集:
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经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从分散的状态逐渐在圈闭中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
●生烃强度:
单位盆地面积内某一层系内的烃源岩的生烃量。
●圈闭的有效性:
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xx(层):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都成为储集岩(层)
●盖层:
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油气向上散逸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
●储集物性: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反映岩石储存流体和运输流体能力的重要参数,通常把它们称为储集物性。
●(绝对)总孔隙度:
岩样中所有空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有效烃源岩:
指现在仍处于生排烃过程或现在也许已不再生烃或已消耗殆尽而地质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生排烃的烃源岩。
●油气系统:
指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凹陷)内,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其顶为区域性盖层所限制,底为底层烃源岩所覆盖的储集层。
石油地质学-11.油气资源分布
舌状砂岩体可以分为主体、核部、前缘、断续分布 带四部分。
Clq 2019/7/7
其中,主体部分,虽然储层厚度大,储油条件好,但 距生油区较远。所以其内的圈闭不易形成有效的。
在断续分布区,砂层总厚度小,连通性差。储油特性 不好。
在砂岩体前缘及核部,特别是前缘带,砂岩有一定厚 度,且连通性较好,距生油区近,油气生成后,砂岩前缘 首先获得油气,聚集成为油气藏,而后是核部聚集油气藏。
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以来,在墨西哥湾沿 岸及加里福尼亚等地,第四系中相继发现了油藏。不 过这些油藏的油源问题、仍有争论。
Clq 2019/7/7
由上可见,就油气储量的时代发布而言,中新生 代油气最多。
据1983年8月,日本《石油开发时报》统计,古生 代石油占14%,天然气点25%,中生代石油占54%, 天然气占14%,第三纪石油占32%,天然气27%
我国在第一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中,以油气地质特征和 分布规律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经济地理条件和能源供 销规划配置,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江淮区、南 方区、西北区、青藏区和海域七个评价区。
含油气大区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资 源量预测和经济决策分析三部分。
Clq 2019/7/7
2. 盆地评价
第八章 油气资源分布
Clq 2019/7/7
Clq 2019/7/7
最大的石油开采国列表(EIA,2019)
Clq 2019/7/7
第一节 油气时间上的分布
事实表明,从震旦纪至第四纪的各个地质时代 都是可能生油的。每个时代的储集层中都找到了工 业性油气藏,但各个时代油气藏出现的规模和频率 却变化甚大,下面按储集层的年代顺序,将其含油 情况作一介绍。
陆相生油理论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论述陆相生油理论地质1201班李楠032120113简述20世纪初,中东、北美、欧洲及前苏联的油气大多是在海相地层中发现的,因此,那些地方的石油地质学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只有海相沉积地层才能生成油气,这便是所谓的海相地层生油论。
其中有一些石油地质学家(如富勒、克拉普等)还来中国作过石油地质调查,当看到中国大陆地表地层大多为陆相地层时,便认为“中国自石炭纪以后的地层主要是陆相成因,绝大部分地层缺少能够生成大量石油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出版物中把中国与日本、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列为石油远景最差的国家。
这种观点一度影响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界,几乎阻碍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正常发展。
可幸的是中国石油地质学家没有被海相生油论所禁锢。
潘钟祥、谢家荣、翁文灏、孙健初等对“非海相不能生油”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的是潘钟祥,而后黄汲清、翁文波、李春昱、陈贲、尹赞勋、阮维周、王尚文、高振西等学者先后都论述了石油同陆相沉积的关系。
解放后,我们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终于在陆相地层中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油田,用勘探实践确立了陆相地层生油论,这是中国石油人对世界石油地质学理论的重大贡献。
一、陆相地层的特点陆相层序地层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层序地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陆相盆地沉积受多种因素控制,而且不同类型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又各不相同,造就了陆相盆地沉积类型多、相变快、横向连续性差、纵向上层序厚度变化大,频繁的湖侵湖退使湖盆沉积垂向上韵律变化快;因此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结构和模式更为复杂,研究更为困难。
在研究与实践中,中国学者根据陆相盆地的边界特征、体系域边界特征、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否有坡折带等因素,建立了符合中国盆地沉积实际的坳陷型盆地和断陷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和模式。
控制陆相地层层序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湖平面的变化、构造、气候、基准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特别是构造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它们直接控制了湖平面的变化。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与中国油气资源分布共54页文档
• 在各板块之间常为地壳的活动带,地壳升降、挤压、断裂、 岩浆、地震等各种活动异常剧烈,经常出现各种岩石乱七 八糟混在一起的所谓“混杂岩”,这正是板块之间相互碰 撞,在俯冲带内将不同环境的沉积、不同成因的岩石挤压 搅拌、破碎穿插混杂形成复杂褶皱的结果,显然这里不利 于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但是,在褶皱带的前缘或内部,常 伴生山前坳陷、山间坳陷及中间地块,沉积岩系发育,厚达 数千至万余米,高角度背斜构造带甚多,有利于形成油气藏, 惟保存条件有时较差。中东扎格洛斯山前坳陷的伊朗、伊 拉克及委内瑞拉马拉开波中间地块玻利瓦尔湖岸区的许多 特大油田,都分布在这些区域。上述地壳上稳定区与活动 区的大地构造特征,控制了世界含油气盆地的分布。
吉林化工学院 油气储运工程系
新区勘探仍将是最具活力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世界油气勘 探热点主要集中在深海、极地、荒漠以及偏远地区,并取得了 墨西哥盐下、西非海上等一个又一个另人鼓舞的重要发现。
从未来新区油气发现的地区分布上来看,据美国联邦地质 调查局2000评价结果,中东、格陵兰陆架东北部、前苏联的 西西伯利亚和里海地区以及非洲的尼日尔和刚果三角洲等地区 为待发现的石油资源量的重要分布区。在格陵兰东北部和苏里 南海区等许多没有重要油气生产史的地区证实有新的重要的潜 在石油资源。
吉林化工学院 油气储运工程系@
吉林化工学院 油气储运工程系
(一)世界油气资源总量
石油(亿吨) 天然气(万亿米3)
世界石 油大会 是评价 和发布 全球油 气资源 评价结 果的最 权威机 构。
1700
180
1600
170
160 1500
150
1400
140
1300
130
石油地质学--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 ppt课件
980-1180
200-1810
储地层及油层气
年代 厚度 (M烃a源)岩(米)盖 层
岩主 性要剖油面 气田
沉积储 环境 层和油气 构造事件
烃源岩
岩性 盖层
含
N 2
N1
第 E3 三 系
E 2
50
E1 m
cp
Ks 2
白次 要
Kt 2
垩的
s- cn t c
ПК 系1 -6
主要a l的
ПК 7-17 a次
13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2)断陷型裂谷盆地:储集体规模较小,横向变化大,储 集体成因类型多,有河道、 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 三角洲、滩坝、湖底扇、浊积扇等砂体
1000 2000
河道砂
3000
4000 扇三角洲
5000
湖底扇
6000
陡坡带
前三角洲、前缘砂
SB
体
缓坡带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坳陷 断陷 裂谷盆地发展的两个阶段:断陷和坳陷
8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单断型断陷盆地,新近纪和第四纪坳 陷型裂谷盆地
松辽盆地:侏罗纪断陷盆地(双断),白垩纪坳陷型盆地 9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3)单断型裂谷盆地的构造分带
缓坡带、中央构造带、洼陷带、陡坡带
10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冲积平原
在西部为 相对深海、
在东部较
浅并发育 水下侵蚀
西部被动沉 降、沉降速 率向东增加
西 图尔塔斯、新米哈伊洛 塔夫达
伯柳林沃尔
利 伊尔比特
塔里茨
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地质与油气资源储量
发要求其采收率必须超过 20% 。因此首先需要全面研 究重油带的石油地质特征和各区块储量分布特点, 才 能针对各种油藏特点和采收率超过 20% 的要求, 优选 一套经济有效的 开发方 式以适应 整个区块 的重油开 发, 这也是重油带开发成败的关键。
石油 勘探与开发 PET RO L EU M EX PL OR AT ION A N D DEV EL O PM EN T
V ol. 36 N o. 6
文章编号: 1000 0747( 2009) 06 0784 06
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地质与油气资源储量
穆龙新, 韩国庆, 徐宝军
( 中国石油南美公司)
常温压系统。岩石固结程度差, 非均质性强。重油带油 藏以岩性圈闭为主, 局部受断层控制。
图 6 奥里诺科重油带油层总体分布特征图
重 油带储量具有∃ 三高一低% 可流动 的特点, 即: 高比重 ( 重 度 一 般 为 7 ~ 10 ∀AP I, 密 度 大 于 1 000 kg / m3 ) , 高含硫( 含量为 3% ~ 4% , 平均 3. 5% ) , 高含 重金属钒和镍 ( 含量大于 500 10- 6, 其中钒占 80% , 镍占 20% ) , 低黏度( 5 000~ 50 000 mPa # s, 一般小于 20 000 mP a # s) , 原始 溶解 气油比 为 0. 251~ 0. 629 m3/ m 3, 饱和压力为 2. 756~ 6. 890 M Pa, 可 形成泡沫 油, 冷采条件下可流动并能获得很高的单井产能( 水平 井冷采产量 一般可 达 200 t / d) , 冷 采采收 率较低 ( 为 5% ~ 10% ) 。
幔源油气:喷薄欲出的非化石能源——将给人类带来光明和美好远景的朝阳产业
并 也 从 地 质 学 理 论 , 地 质 科 学 和 国 民 经 济 的 运 动 是 多元 的 , 是 有 序 的 和 谐 的 , 中 脊 板 块 构 造 。 认 为 该 塑 性 层 是 许 多 为 、 于 发 展 作 出 了不 朽 的 贡 献 。 中 近 代 构 造 而 得 到 了 美 的 享 受 。 是 他 提 出 了多元 动 内外 生矿 藏 的 矿 源 层 ” 地 热 的重 要供 其 震 力成 因观 、多层 次 构 造 观 和 多阶 段 演 化 给 层 、 源 的 集 中 层 对 大 陆 构 造 演 化 过 以 创 张 文 佑 先 生 的 断 块 构 造 理 论 陈 国 达 先 观 , 东 方 人 的 整 体 思 维 , 立 了大 陆 层 程 和 大 陆 地 壳 的 稳 定 性 起 着 关 键 性 的 重
论 谁 解 大 陆构 造 之 迷
:
已有百年历史
与烃碱流体 地球化学理 论
油气无 机成
.
7
.
: 想
到地 震地 质条 没 想 到资料采
因 理 论 相结 合而 形 成 的幔 源 油 气 理 论
人 们 常 把 地 球 比作 鸡 蛋
地壳即蛋 地 壳 有3 3
.
g
.
犹 如 将要 出生 而 躁 动于 母 腹 的婴 儿 和 将
维普资讯
域正在吹起
j气
一
股
国 东秦 岭 大 别 造 山带 石 油 资源 前 景 评
,
要 好 好 地 爱 护 这 个 家 园 了解 这 个 星 体
、
.
理论 与实践相结
价 不 久 前 已 拉 开 惟 幕 油 气 资源 蕴 藏丰 富
,
因为这 样
,
她 或许 可 以 源 源 不 断 地 再 生
《化工矿产地质》第30卷(2008年)总目次
第4期
化
工
矿
产
地
质
、 l O NO 4 ,- 0 3 .
D e .00 c2 8
20 0 8年 1 2月
GE OLOGY 0F CHEM I AL I RALS C M NE
《 化工矿产地质 》第 3 O卷 ( 0 8年 )总 目次 20
第 1期 地 质 ・ 床 矿
2 0 年中国矿业十大新 闻揭晓………………………………………………杨 玲 供稿 ( 0 07 4)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 2 0 年经营业绩大幅提升……………… 王庚亮 供稿 (4 07 4) 中化地质矿 山总局 20 地质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08 化工矿产地质 编辑部 ( 封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化 工 矿 产 地 质
20 0 8年
我 国九种矿 产资 源严重 短缺 … ……… ……… ……… ……… …… …… ……杨 玲 供稿 ( 0 12) 老矿 山— — 南京云 台山集 团…… … …… … ”… ……… ……… …… … …… ……… …・( 2 ) 1 4 欢迎使用 《 化工矿产地质》电子信箱……………………… 化工矿产地质》编辑部 ( 封底 ) 第 3期 地质 ・ 矿床 基于河口坝砂体构型分析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 辛治国 ( 2 ) 19 从火山岩勘探到基底勘探………………………………………………邵英梅 崔永强 ( 3 ) 17 湖南保靖县且溪科铅锌矿地质特征………………………………………………毛党龙 ( 4 ) 13 昆明滇池周围磷矿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薛步高 ( 4 ) 9 1 广西佛子冲矿铅锌矿体定位预测研究………………………罗俊华 王建辉 韦昌山 等 ( 5 ) 15 龟 裂系数 法在 安达地 区火 山岩储 层裂缝研 究 中的应用 ……………………………周 弱 ( 6 ) 13 信 息技 术 利用A tC D ̄次开发功能实现 自动提取点坐标……………………姜祖迎 么作庚 (6 ) uo A 16 技术方 法 碳酸盐型磷矿的反浮选工艺研究………………………………吴艳妮 陈南华 李 艳 ( 6 ) 19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 、水系沉积物中二价锰的研究……… ……王玉红 姚桂莲 ( 7 ) 13 综 述 ‘ ’ 20 首届世界钾盐大会综述………………………………………………王炳铨 贺孟清 ( 7 ) 08 17 大陆层控构造学说的内容 、由来及意义……………………………………………李钟模 ( 8 ) 1 1 信息报道及其它 我 国矿业权 评估 九项准 则发 布 ……………………………………………………杨 玲 供 稿 ( 6 12) 今年 上 半年 地 质调 查取 得一 批成果 ………………………………………………杨 玲 供稿 ( 10) 8 6 月份我国出口磷矿石形势分析………………………………………………杨 玲 供稿 ( 9 ) 12 精诚合作 共同成功………………………………………… 化工矿产地质》编辑部 ( 封底 )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与中国油气资源分布
吉林化工学院 油气储运工程系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丌 均。从对常规油气剩余探 明可采储量的权威评估结 果来看,中东、前苏联、 中南美、非洲、欧亚大陆 等地区是已知的油气资源 最为丰富的地区。
吉林化工学院 油气储运工程系
石油 位次 1 2 3 国家 沙特阿拉伯 伊朗 伊拉克 亿吨 36.10 18.20 15.50 储采比 67.8 88.7 ﹥100 位次 1 2 3 国家 俄罗斯 伊朗 卡塔尔
世界各地区石油产量比例变化图
世界石油产量及其分布
单位:亿吨 北美 中南美 欧洲 中东 非洲 亚太 世界 1996 6.6 3.13 6.8 10.01 3.56 3.67 33.77 2006 6.46 3.46 8.47 12.22 4.74 3.8 39.14 十年产量变化比例 -2.12% 10.54% 24.56% 22.08% 33.15% 3.54% 15.90% 2006年占总产量比重 16.50% 8.80% 21.60% 31.20% 12.10% 9.70% 100.00%
天然气 万亿方 48.00 27.50 25.78 储采比 81.5 ﹥100 ﹥100
4
5 6 7 8 9 10 11 12
科威特
阿联酋 委内瑞拉 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利比亚 尼日利亚 美国 加拿大
13.60
13.00 11.10 9.90 5.40 5.10 4.80 3.60 2.40
﹥100
吉林化工学院 油气储运工程系
世界石油产量及其分布
尽管各年的世界石油产量有所波动,但 总体上石油产量处于缓慢的增长态势。 20 07 年 世 界石油产量为 3 9.0 5 亿吨, 较 2 0 0 6 年 的 3 9 . 1 4 亿 吨 增 长 了 - 0 .2 % ; 较 1997年的34.79亿吨增长了12.2%;较 1987年的29.46亿吨增长了32.5%。从 1986年到2006年的20年间,产量年平均增 长1.45%。
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卷(Volu m e)33,期(Numb er)1,总(S UM )120页(Pages)1~9,2009,2(Feb ruary ,200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Geotecton ica etM eta ll o genia收稿日期:2008-12-02基金项目:国家油气专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8ZX0032005201)资助.作者简介:贾承造(1948-),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本刊副主编.长期从事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研究.Em a i :l ji acz @petroch i na .co m .cn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贾承造(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11)摘 要:中国中西部受控于喜山期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北、向东的推挤,在其外围形成一个巨型的盆山构造体系,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主要由复活后的古造山带、前陆冲断带和小型克拉通盆地三个基本的构造单元组成,其中古生界小型克拉通与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是重要的含油气单元,它决定了中国中西部油气分布主要受古生界克拉通古隆起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的控制。
塔里木盆地在纵向上由发育齐全的下古生代碳酸盐岩、上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等构造层序叠置而成,在平面上以较稳定的小型克拉通为核心,边缘环绕库车、喀什、塔西南、塔东南等褶皱或冲断变形的前陆冲断带。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小型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逆冲带叠合-复合的构造特征,以及演化的多阶段性,决定了这类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储盖组合、多含油气系统0的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油气分布受小型克拉通盆地中的古隆起控制,形成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盆地中的冲断带构造控制形成背斜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并存与晚期成藏为主的特点。
关键词: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小型克拉通盆地;前陆逆冲带;油气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P 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552(2009)0120001209我国中西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与我国东部盆地和世界其他主要含油气盆地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与油气
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与油气【摘要】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位于中国西部,具有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特征。
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阐述了克拉苏构造带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资源分布特征,探讨了构造特征对油气勘探潜力的影响,并分析了控制因素。
通过对勘探开发现状的调研,揭示了克拉苏构造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性。
本文总结了克拉苏构造带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化对克拉苏构造带的认识,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地质特征、油气资源、油气勘探、勘探潜力、控制因素、勘探开发、意义、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库车前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集中区域之一。
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前陆盆地内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对整个盆地内的地质演化和油气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对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与油气资源进行深入探讨,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克拉苏构造带地处古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的构造变形区,受燕山运动和喀喇昆仑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构造形态。
在该区域,发育有多期构造运动,造就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油气资源分布特征主要受构造控制,随着构造的不断演化,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
为了更好地开发这一区域的油气资源,需要深入研究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勘探潜力的关系,分析控制因素,总结勘探开发现状,以期挖掘出更多的油气资源,为我国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The study of the Kuqa Foreland Basin Kulasu Structural Belt ha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of geology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 Understanding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is region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edimentary processes that have shaped the area over millions of years. By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Kulasu Structural Belt, researchers can identify potential areas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 正文2.1 克拉苏构造带的地质特征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盆地西部,是一个重要的构造带,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
大陆层控构造学说的内容、由来及意义
合面控制的盖层构造 , 为薄皮构造 ; 受中地壳塑
性层控 制的上 地壳构造 ,为厚皮构 造 ; 异常地 受
晶基底 , 便于应力的积累和传递 , 又拥有上覆大 气层和下伏中地壳塑性层应变空间, 故在地球 自 转速度变化派生的惯性力 , 或在板块碰撞 、 汇聚 力作用下, 该层圈首先发生形变 , 然后才引起下
0 前 言
中化地质矿总局地 质研究院李扬鉴教授等
的《 大陆层 控构 造导 论》 …这 部“ 闪烁 着创 新精 神
1大 陆 层 控 构 造 学 说概 述
2 世纪 9 年代中期 ,李扬鉴根据他多年来 0 0
精 心研 究成 果 并融会 当代 科 学的新 成就 , 分发 充
光辉的重要著作” 许靖华语 ) 19 年在作为国 ( , 96
义 的理 性 认 识 ,作 为 解 决 也 呈 上硬 下 软 层 圈 结构 特 点 的 大 陆 岩 石 圈种 种 构 造 热 点 问题 的钥 匙 ,创 立
了一 系列新概念新模 式。在这些丰硕成 果的基础 上 ,吸取 了有 关科 学领 域的新成就 ,充分发挥 东方
人整体思维 的优 势,从 多元角度创立 了大陆层控构造 学说 。该 学说主要 意义在于:①提 出 了多元 动 力成 因观 ,把地球 自转力 、陨星撞击 力、重力和热力对地 壳运动 所起 的作 用 ,作 出了统 一的说 明 ,
收 稿 日期 :20 -0 -2 :改 回 日期 : 08 6 1 08 4 0 20 -0 一l
化
工
矿
产
地
质
20 0 8年
覆刚硬 层的构 造运动 起控制 作用 , 从而把 岩石 圈
构造分 成 4个 层次 : 受上地 壳结晶基 底顶部 不整
构造运动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
构造运动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构造运动是地壳中重要的地质现象之一,对油气藏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地球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构造运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构造单元,如地块、地堑、断层等,这些构造单元在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下,成为了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
首先,构造运动对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具有直接的影响。
地壳的构造运动会导致地壳的隆升抬升和沉降,从而影响储集层的形成。
例如,地壳的隆升和抬升会使得原本埋藏在地下的岩石进一步上升到地表,形成露天储油气藏。
而地壳的沉降则可能使得原本露天的储集层被埋藏,形成埋藏式的储集层。
构造运动还会导致地层的折叠、断层和叠置等变形,从而对储集层的存储容量和连通性产生影响。
其次,构造运动对流体运移的控制也不可忽视。
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断层和裂隙是流体运移的重要通道,对于油气的分布和迁移具有重要作用。
断层和裂隙的存在,使得岩石中的储集层能够与上下层之间的储集层发生交流和补注,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流体运移系统。
此外,构造运动还对流体运移的速度和方向产生影响,例如,断层的存在使得流体运移的速度加快,而构造单元的倾斜则可能会改变流体运移的方向。
另外,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
油气成藏的条件主要包括储集层、母质层、盖层和构造控制等因素。
构造运动所形成的裂隙和断层是储集层的重要特征,其存在提供了油气储藏的有效空间和储集条件。
盖层起到了保护和封闭储集层的作用,而构造运动可以改变盖层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影响其封闭性能。
因此,构造运动对于油气成藏条件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构造运动还可以影响油气藏的演化和改造。
随着地球的演化和构造运动的持续发展,油气藏会受到构造变形的影响,从而发生演化和改造。
例如,构造运动可引起油气藏的压力和温度等物理条件的变化,从而导致油气的运移和赋存状态的改变。
同时,构造运动还可能导致储集层的破裂和变形,形成新的流体通道,或者改变原有流体通道的连通性。
这些演化和改造过程,会进一步影响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形成的关系分析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形成的关系分析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物质的空间分布和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构造特征,包括岩石构造、地貌构造和构造变形等。
矿产资源是指地球内部或地球表面存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煤炭、金属矿产等。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生成、富集和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一、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生成影响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有关,这些构造运动包括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和火山活动等。
这些构造运动会导致岩石的破裂、变形和熔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床。
1. 断裂构造与矿床形成断裂是指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发生的破裂现象,常常伴随着断层的形成。
断裂构造的存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通道,使得地下的矿质和矿液能够顺着断裂面迁移和富集,形成矿床。
例如,在断裂带附近,常常形成金属矿床,如黄金、银、铜等金属矿床。
这是因为断裂带提供了物质迁移的通道,使得地壳中的金属元素能够沿着断裂面迁移,最终形成富集的金属矿床。
2. 变形构造与矿床形成变形是指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发生的形态、体积或内部结构上的变化。
变形常常伴随着应力的作用,导致岩石发生断裂、褶皱和变形等。
这些变形构造对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例如,在褶皱和逆冲断层带附近,常常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等油气田。
这是因为逆冲断层和褶皱的形成使得富含有机物质的岩层被挤压和堆积,形成了含油气的沉积岩层。
二、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富集影响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富集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壳的变形会导致矿质和矿液的迁移和富集,从而形成富集的矿产资源。
1. 断裂与矿床的富集断裂构造是矿产资源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断裂的存在使得地下的矿质和矿液能够沿着断裂面迁移和富集,形成矿床。
例如,在断裂带附近常常形成金属矿床,因为断裂提供了金属元素迁移的通道,使得金属元素能够沿着断裂面迁移,最终形成富集的金属矿床。
2. 褶皱与矿床的富集褶皱构造也是矿产资源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断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几点探讨
断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几点探讨断层是地球地壳中常见的构造要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也是非常复杂且重要的。
断层可以对油气的成藏和运移产生多种影响,本文将就断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进行探讨。
1. 断层对储层的选择和发育有重要影响在地质构造活动作用下,地壳发生断裂形成的裂隙和空间非常有利于油气的成藏。
断层在地壳运动中形成了各种储层圈闭,不同的断层类型有不同的储集空间构造特征,这些构造特征对于油气的成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断层对储层的选择和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 断层对油气运移的影响断层在地球地壳构造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和状态,这就决定了断层对于油气的运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断层可以形成连通性好的裂隙、节理和孔隙系统,利于油气的运移到储层中。
断层本身也可能成为有效的导水和导气带,对于地层中的油气成藏和运移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断层在地质构造过程中的作用,不仅影响了油气的成藏和运移,还会对地层的封闭性产生影响。
一些断层在构造活动后可能会在裂缝和断裂处形成新的封闭圈闭,这对于储层的封闭性有积极的影响。
一些断层在构造运动中也可能破坏原有的封闭性,导致地层的漏失,使得原本应该储留的油气逸散而无法聚集。
二、断层类型对油气成藏的不同影响活动断层是指在地质构造活动过程中仍然保持有一定的位移和运动能力的断层。
这类断层在地壳运动中具有较高的活度,它们可以不断地形成新的储集空间,并对储层的选择和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活动断层大多数情况下会破坏储层的封闭性,形成地层漏失。
活动断层也可以在地质构造活动中形成新的封闭环境,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可能。
三、断层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断层对于油气的成藏和运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油气勘探中必须对断层做出充分的认识和评价。
通过研究断层的类型、性质、位置和构造特征,可以了解断层对油气的成藏与运移有怎样的影响。
在实际的勘探工作中,可以利用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等数据对断层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之争不仅仅是理论之争
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之争不仅仅是理论之争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
会上,来自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崔永强博士的《用幔源油气理论指导石油工业》报告引起与会者热烈反响,再次引发理论界对石油成因是无机还是有机的深入探讨和关注。
石油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之争不仅仅是理论之争,还涉及到国家石油战略和石油安全。
为了让读者对石油成因理论有更多的了解,中国化工报记者对崔永强博士等业界专家进行了采访。
有机成因理论被质疑“石油有机成因的3个主要理论依据已经动摇,即石油具有生物分子特有的旋光性,石油具有生物分子特有的生物标记化合物,99%的石油发现于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盆地。
因为在地幔岩捕虏体和陨石中萃取的有机分子同样发现了旋光性和生物标记物,这说明所谓的生物标记物及有机分子的旋光性并非生物所特有。
”崔永强开门见山地说,而99%的石油发现于沉积盆地,是因为发现石油的沉积盆地对应巨厚的上地幔软流层隆起,且软流层隆起幅度越高,上覆盆地含油性越好;上地幔软流层隆起幅度低或不隆起,其上覆沉积盆地则是贫油盆地。
上地幔软流层隆起幅度与盆地含油性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决定盆地油气丰度的根本原因是地幔流体而非沉积层中的有机质。
崔永强还表示,石油有机说最具代表性的是干酪根热降解生油模型,需要将干酪根加热到200~250℃以上。
这在沉积盆地的沉积层中是难以实现的,大庆油田的所谓生油层温度只有60℃,有的盆地更低。
而且,干酪根热降解模型是一个吸热模型,而这又不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
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要求自然发生的过程必须是放热的、熵增的,但干酪根本身作为异常复杂的高分子团,通过吸热形成高度有序的烃类、石墨,是个熵减的过程。
此外,干酪根热降解模型把干酪根描述为分散有机质,它在沉积层中是高度分散的,它形成的烃类也是高度分散的,而我们在油气藏中看到油气是高度集中的,由地层中高度分散的有机质到高度集中的油气藏,这个过程仍然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化 地质 矿 山总局 地质 研 究 院 ,河北涿 州,0 2 5 冲 7 74
2大庆 油 田有 限责任公 司勘 探 开发研 究院 ,黑龙 江 大庆 , 13 1 . 6 72
提 要 按 大陆层控构造观点,控制油气资源的大陆构造主要有 3种类型,即盆一 山系,冲叠造 山带和
关。 演变成有机质的生物 , 其大量繁殖离不开地幔 流体提供充足的养分 ; 而且许多黑色页岩实际上还
是内生碳交代矿床或与内生碳喷流有关 】 。 由此 可知 ,地 幔流 体的 聚集 、上 升和侧 迁 ,
受中地 壳塑性层控制的上地壳构造 ,为厚皮构
造 ;受异 常地幔 控制 的地 壳构 造 ,为过渡 壳 构造
地幔流体中各种金属元素 , 则是碱型地幔流体从 岩浆和岩石中浸 出 、 萃取清扫 出来的垃圾成分 。
无机 成 因的石 油 , 高温 的地 幔流 体带 来的 是
条件 是温 度 为 2 0- 0 ℃ 、压力 为 5MP ,且 0-4 0 - 0 a
有 Ni e —F 合金作催化剂 ¨。由于形成条件不苛
( 优地槽 ) 受软流层控制的岩石圈构造 ,为板 ;
块 构 造 。大陆构 造 主 要为 厚 皮构 造和 过渡 壳构
是形成不同成因类Biblioteka 油气资源的共同前提 。 与地幔 流体侵入 有 关的 中地壳 低速 低阻层 , 则成 为 地幔流 体富集 程度 的标 志 。 以 研 究一 个地 区 所
维普资讯
第3 0卷
第 2期
化
工
矿
产
地
质
V_ .0 No 2 0 3 I . J n2 0 u .0 8
20 0 8年 6 月
GEOLOGY OF CHEM I CAL I M NERALS
地 质 ・ 床 矿
大 陆层 控 构 造 与油 气 资 源 。
业 生产 。
多层 次 构 造 观 认 为 ,上 覆 刚 硬 层 的 构 造运 动 ,受下伏 软弱 层控 制 ,从 而 从流 变 学角度 ,把
大陆岩石圈构造 分成 4个层次 : 受上地壳结晶基 底顶部不整合面控制的盖层构造 ,为薄皮构造 ;
“ 生油岩” 中的有机质, 也与地幔流体活动有
与碳 酸 盐岩 合成 反应 的关 系式 是 :
HCO。 3 +4H2 CH4 — +OH。 H2 +2 0
天 的 研 究 ¨,来 自地 球 深 部的 地 幔 流 体 ,富含 H O AC NS幔 汁 。其中 H 是氢 、卤素和 热 ,A 是 碱 金属族 ,c是碳 ,O是 氧 , 是 氮 ,s是 硫族 。 N
O本 文主 要内容 ,应 北京 石油 学会邀 请 ・ 曾于 20 08年 3月在 中 国石 油大学 ( 京 ) 北 、中国地 质 大学 ( 北京 ) 、中 国矿 业大 学 ( 京 )和北 京 北 大学举 办的 “ 幔源 油 气与 深部构 造 ”系 列学 术讲座 上 作过 专题 演讲 第 一作 者简 介 :李扬 鉴 f94 ) 3 ̄ ,男 .长 期 从事地 质构 造研 究 ,教授级 高 级 工程师 1
较丰富。
关键词 大陆层控构造
地幔流体
油气资源 盆一 系 冲叠造 山带 厚皮 纵弯隆起 带 山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5 9 2 0 ) 2— 0 5— 2 0 6— 2 6( 0 8 0 0 6 0 0
中图分类号: P 5 : 6 81 52 P 1 . 3
1 油气资源的形成
收 稿 日期 : 08 3 1;改 旧 日期 : 0 8 4 1 2 0 —0 — 5 2 0 —0 — 6
维普资讯
化
工
矿
产
地
质
20 0 8芷
要大大加氢 H 。 费一托合成反应证明了这点, 煤 (‘ C)的天然气 ( I )的氢化也早 已大规模工 C- h
没 有地幔 流体 ,便 没有 油气 资源 。根据 杜 乐
的 中地 壳低 速低阻 层 中 , 幔流 体 中的碳 和氢 可 地 以合成 无机 成 因石油 ,其 反应 式 为 :
n O (n 1H2 C H2 2n 0 C + 2 + ) n n + H2 +
室 内实验 也 证实 ,在 这样 的温 度 、 力和 有 压 F 、 r c Ni e C 、 o、 的催 化 条件下 , 以合成石 油 。 可
刻 ,所 以全 世界一 半 的石油 与碳 酸 盐岩 有关 。 “ 机 ” 因的 石油 ,也 是地幔 流体 对 岩层 中 有 成
氢、 碳和起催化作用的金属元素, 在中地壳塑性
层适 宜的温 压 条件下 , 进行 费 一托 合成 反应 形成
的 ,或进 入上地 壳 与碳 酸 盐岩 合成 反应 的产 物 。
厚皮纵 弯隆起带。油气资源与地幔流体息息相 关。盆一 山系油气的产生始于地幔流体作用 下形成的玄 武岩 浆活动时期 ,集 中于富含地幔流体 的中地 壳塑性层变厚 、上拱的断隆 山及其上覆盖层 ,如 中国大
陆 东部 中 新生代盆一 山系。冲叠造 山带前陆 盆地油 气,以有 利于地幔流体上涌的仰 冲型冲叠造 山带 较佳,如鄂 尔多斯盆地 中 西部;俯 冲型冲 叠造山带次之,如秦岭印支造 山带 南缘。厚皮纵弯隆起带 核部 巨大的潜在虚脱 空间的强烈吸入作用 ,引起地 幔流体大规模上涌,为其隆起 带顶部和周边前陆盆 地油 气资源的形成,提供 了丰 富的物质和热能来源,如青藏高原和天 山地 区,所以这些地 区油气资源
有机质加氢 、 加热和催化合成的 。 石油中氢原 子数为碳原子数的 1 倍 。 . 8 然而所谓的生油母质
干酪 根或地 层 中的有 机 质 ,几乎 全部是 c ( c约
为 9 %) 3 。所 以有机 质或 干酪 根演 变成石 油 ,需
根 据 莫斯科 全 俄地 球 物理 研 究院 B. 库 多 M. 莫夫的研 究 , 温度 30 ̄ 0 ℃ 、 力约 2 0 a 在 0 -4 0 压 - 0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