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三个特征4. 声音的单位5. 声音的应用和环保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声音的三个特征。

2.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定量理解,声音特征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问题引导、小组讨论、PPT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讲解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声音的单位:分贝(dB)。

讲解分贝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声音强度的计量单位。

6. 声音的应用和环保:讲解声音在科技、生活、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控制噪声污染,保护听力。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讲解声音的共振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共振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2. 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在医学、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3. 探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声音特征和单位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物理特性。

1.2 教学内容1.2.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1.2.2 声音的物理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2.3 声音的产生原理: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

1.4.2 讲解声音的定义和物理特性。

1.4.3 演示实验:让学生亲手体验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1.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振动方式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掌握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液体、固体。

2.2.2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2.2.3 声音的传播损失: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衰减。

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传播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的兴趣。

2.4.2 讲解声音的传播介质和传播速度。

2.4.3 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2.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声音传播损失的原因。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3.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反射现象,掌握回声和混响的区别。

3.2 教学内容3.2.1 声音的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产生的反射现象。

3.2.2 回声:声音反射后返回原点的现象。

3.2.3 混响:声音在多个反射面之间反复反射的现象。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反射现象。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回声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反射的兴趣。

3.4.2 讲解声音的反射、回声和混响的定义。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传播的方向跟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物、实验和图表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运用归纳法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

2.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的理解和归纳。

(2)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敲击物体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学习探究(1)自由学习阶段:让学生自由探索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手持铃铛等实物,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师应提供相关的观察问题和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相关观察结果和规律。

(2)教师引导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和观察。

3.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传递到人的耳朵时,人才能感知到声音。

(2)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声音的传播方向与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4.知识运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夜晚在山上能听到更远的声音?为什么在太空中是听不到声音的?(2)学生演示:让学生上台模拟声音的传播过程,表演不同的传播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激发学生与声音有关的经验和思考。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介绍声音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振动有关等基本知识。

3.讨论与实验(25分钟)3.1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观点。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操作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铃铛、弦乐等制造声音,并分析声音产生的原理。

3.2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等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振幅、频率等因素的关系。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如需振动源、介质和传播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并由教师提问,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5.拓展应用(2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些拓展应用,如设计比赛、制作音乐乐器等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6.提升应用(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实践经验,解决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时,拓展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2.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将声音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为切入点,如雷声、电话铃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
2.实验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敲击音叉、拨动吉他弦等,观察声音的产生;通过比较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让学生亲身感受声音传播的规律。
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2.声音为什么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中能否传播声音?
3.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影响声音的传播?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阐述。我将在各组间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1.请列举三个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产生实例,并说明其产生原理。
2.解释为什么在水中我们能听到岸上的声音?
3.假设声速在空气中和水中分别为340m/s和1500m/s,如果一个声源距离你1000m,在水中的传播时间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我将对答案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已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他们能够辨别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了解不够深入。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具备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他们对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速等概念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

1.2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点。

1.3能够运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2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

1.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点。

2.教学难点: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计算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动听的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2.声音的发生利用实验装置(如音叉、鼓等)进行演示,展示声音的发生过程。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补充讲解: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3.声音的传播利用实验装置(如抽气泵、水槽等)进行演示,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补充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温度有关,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计算和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讲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是液体,是气体。

举例: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约为1500m/s,在钢铁中约为5000m/s。

5.声音的应用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通信、音乐、医疗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为人类服务?6.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7.作业布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有何特点?3.如何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为人类服务?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6.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声音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减少噪声污染,提高生活质量。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提问,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 Nhomakorabea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信心。
3.通过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等知识点进行梳理。
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但对于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的细节了解尚浅。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前,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力学知识,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分析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理解声音的特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2.能够描述声音的传播过程。

3.能够用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特点,并分析实验结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过程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音的传播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鼓掌声,告诉学生鼓掌声产生了声音。

请学生发言鼓掌声传播的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包括声音通过空气、通过地面、通过物体等,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经过讨论到一致的观点是:声音是通过能够传播机械波的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物体)传播。

2.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摸自己的喉咙,让他们感到喉结的震动,告诉学生喉结是声音的产生器官。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学生可以说是人的声带震动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传播的实验验证:设计实验,验证声音传播的方式。

让学生准备一个音箱和一根导线。

在教室内设置实验场地。

学生分为几组,每组两人。

一人站在实验场的一端,用手握住导线的另一端。

另一人站在教室的另一端,用手接触导线。

一人向导线传递声音,另一人观察是否能听到声音。

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通过固体(导线)传播。

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到声音的传播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4.音的传播速度:请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敲击几个材料,让学生听觉注意,发现不同材料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实验验证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实验材料:木板、铁板、塑料板。

实验方法:用同样的材料敲击,让学生观察声音传播的速度。

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出话题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

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

想不想听?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谈话: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等皮管冒白气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二、探究问题(一)活动一: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1、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2)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动态演示。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泡沫球、扬声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

2. 提问:你们对声音有什么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选择一种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泡沫球、扬声器),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产生过程。

三、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2. 演示实验: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的溅起,说明声音通过水传播。

3. 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声音的特征(15分钟)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 示例:区分不同乐器演奏时的音色。

3. 小组活动:用尺子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五、生活中的声音现象(10分钟)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回声、隔音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掌握了声音的三个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声音的测量(15分钟)1. 讲解声音的单位:分贝(dB)。

2. 演示实验:使用分贝仪测量不同声音的分贝值。

3. 小组活动:调查并记录校园内的声音分贝值。

七、声音的应用(15分钟)1. 讲解声音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超声波、噪声控制等。

2. 示例:展示超声波在医学和工业领域的应用。

3. 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解决问题。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波的特性及其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声音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波的特性及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1.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

2. 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声源(如铃铛、鼓等)、振动传感器、扬声器、麦克风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 学生分享想法,教师总结并板书: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传播。

2. 演示实验:振动传感器接触发声物体,观察声波的产生。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三、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讲解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声波以波的形式向前传播,速度受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

2. 演示实验: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观察声波的传播。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声波传播的规律。

四、生活中的声音现象(10分钟)1.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回声、隔墙有耳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并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波的特性及传播规律。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掌握了声波的特性及传播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声音的强度与音调(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强度与音调的概念:声音的强度指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特征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特征。

2. 难点:声音特征的实验验证。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弦乐乐器、鼓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名学生轻敲桌子,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传播。

4. 实验验证声音特征: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用弦乐乐器、鼓等器材,观察和记录音调、响度和音色变化,验证声音的特征。

5. 总结与拓展: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强调声音的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声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特征。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观察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事物,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九、课堂评价1. 学生参与实验和观察的情况。

2. 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年级物理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9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2、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时的声速。

3、解回声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及速度。

教学方法谈话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教学准备音叉2只、小重锤1只、小乒乓球1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1只,磁带1盒。

教学过程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又是怎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引出课题。

教师设疑: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

(板书)学生实验:1、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 morning","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2、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

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

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板书)。

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又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中的呢?(板书)二、声音的传播演示课本P48图3-3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1、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又有什么变化?2、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不能传声。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原理。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原理。

2. 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介质。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教具准备:1. 演示用的音叉、鼓等乐器。

2. 示波器、声音计等实验设备。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经验。

3. 教师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振动。

2. 演示音叉、鼓等乐器的声音产生过程。

3. 学生实验:用示波器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

三、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需要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2. 演示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3. 学生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声音的三个特征(10分钟)1.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2. 响度:声音的强弱,由振动幅度和距离决定。

3. 音色:声音的质感,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五、声音的应用(5分钟)1.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声音应用的例子。

3. 教师总结: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声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了声音的三个特征。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知识。

六、声音的测量(10分钟)1. 介绍声音计等实验设备的作用和原理。

2. 演示如何使用声音计测量声音的响度。

3. 学生实验:用声音计测量不同声音的响度。

七、声音与人类生活(10分钟)1. 讲解声音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语言交流、音乐欣赏等。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教案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教案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教案第一章:声音的发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掌握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发生。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室进行声源实验,观察和记录振动物体与声音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定义和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实验法:进行声源实验,观察和记录振动物体与声音的关系。

1.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声音的产生,如敲击物体、拨动琴弦等。

讲解:讲解声音的定义和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实验:进行声源实验,观察和记录振动物体与声音的关系。

总结:归纳声音的发生原理和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掌握固体、液体和气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室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声音的传播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实验法: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声音的传播,如两个人之间的对话。

讲解:讲解声音的传播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实验: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总结:归纳声音的传播原理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第三章:声音的强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响度。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强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强度。

3.2 教学内容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初二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查字典物理网中考频道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中考语文复习指导:2019年初二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
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
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
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
左边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
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FormatImgID_2#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
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以上就是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提供的2019年初二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查字典物理网中考频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