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9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传播的方向跟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物、实验和图表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运用归纳法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

2.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的理解和归纳。

(2)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敲击物体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学习探究(1)自由学习阶段:让学生自由探索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手持铃铛等实物,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师应提供相关的观察问题和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相关观察结果和规律。

(2)教师引导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和观察。

3.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传递到人的耳朵时,人才能感知到声音。

(2)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声音的传播方向与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4.知识运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夜晚在山上能听到更远的声音?为什么在太空中是听不到声音的?(2)学生演示:让学生上台模拟声音的传播过程,表演不同的传播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原理,了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其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原理。

2. 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尺子等)、接收器(如耳朵、麦克风等)、不同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导入】(简洁引入本节课主题,激发学生兴趣)【新课导入】1. 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展示相关实验,如扬声器振动产生声音。

(2)引导学生分析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展示相关实验,如空气中的声音传播、水中的声音传播、固体的声音传播。

(2)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特点。

【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2.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

【拓展延伸】1. 探讨声音传播的其他因素,如温度、湿度等。

2. 介绍声波在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2. 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实验。

【作业布置】1. 根据课堂实验,完成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观察报告。

2. 查找资料,了解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题:如何利用声波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比如敲击一个铃铛,让学生听到声音,并提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就是声音部分的第一节,又就是初二学生刚刚步入物理自学的初始阶段,因此加深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引起学生自学物理的兴趣就是非常关键的。

而这文言的内容特点同意了它和学生的生活密切有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启程,在教师鼓励下,并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搜集的信息展开对照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缔造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锻炼身体,同时也深感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质疑、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2、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难点】:主要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对学生学情实际的分析,本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知识。

(2)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交流、表达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唤起自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性欲,并使学生乐意积极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声波的特性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和声波的特性。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振动盘、真空泵、声音传播演示装置。

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玻璃杯、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演示:将音响放在桌子上,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响振动。

(2)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3)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产生的声音。

(2)让学生向玻璃杯中倒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击杯壁,观察声音的变化。

4. 知识拓展(1)介绍声波的特性。

(2)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条件3. 声音的传播速度4. 声波的特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较为深刻,但对声音传播条件掌握不够扎实。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电话、广播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2. 声音传播条件的掌握。

3. 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引入的有效性。

4. 作业设计中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经典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经典教案教学设计
(提问)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声音是以怎样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
类比说明:引导学生看图,结合水波来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研究方法:类比法)
(三)声速
(提问)闪电与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吗?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学生)讨论
(教师结合速度的知识讲解)板书
1.声速:表示声音的传播快慢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物理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总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
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老师)声音的记录: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定义: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
(提问)声音的传播有快有慢,是什么因素来影响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的?
老师:结合课本中的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来讲解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影响声速的因素:
1.介质的种类 2.介质的温度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四)回声
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可以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发声体振动发声的实例。

2、学生要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能够记住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学生能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声现象,如为什么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经历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这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非常熟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经验。

例如,他们知道说话能发出声音、喇叭能播放音乐、打雷时会听到轰隆隆的声音等。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本质原因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他们这个年龄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究新鲜事物,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现象来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在学习方法上,部分学生已经逐渐适应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还有一些学生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发声现象中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本质特征。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相关的声现象。

四、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教学。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提醒注意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会立即停止
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

最后简单介绍声音的保存:就是保存振动规律
(一)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真空演示实验(视频)
根据视频里提出问题,并得到结论
1.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当空气被逐渐抽去时,闹铃声会(“减弱”或“变得更响亮”)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你仍然能听到声音吗?。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2.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

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
结论: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真空不能传声。

从敲桌子和钓鱼要安静的例子引出空气可以是介质,液体固体也可以是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统称为介质。

声音的传播形式:以水波为例,从中间发出向四周散开,类似水波。

所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
(三)声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汤殿兴 13595274636【整体设计思路】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主要是了解声音如何产生,如何传播,这个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鉴于以上原因,这节课我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分别从演示实验,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等方面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实验或实验视频从固、液、气体多方面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

真正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后,研究的第二个具体内容,这节实验探究课,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进入青春期,加之新学习物理一段时候后,开始有一些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活动式、讨论式、探究式、归纳式教学法【教学仪器】音叉,小锤,铁架台,乒乓球,一杯水【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教学3、通过敲桌子活动,让学生明确固体也能传声。

并给学生介绍土电话的传声原理。

4、教师介绍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的现象。

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习声音产生的条件并提出问题:在太中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他们近在咫尺,为什么不直接对话却靠无线电进行交流呢?(因为听不见对方的声音)引导:声音是怎么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的人耳呢,需要什么媒介呢?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的第二课声音的传播。

环节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传播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教师演示: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其声音的变化。

学生听声音的变化并记录:①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闹钟的声音明显变小。

②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

③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的闹钟声逐渐变大。

实验结论: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的呢?多媒体出示动画:音箱设备上面放的小颗粒物质随着音乐舞蹈。

教师讲解:音箱面的振动带动小颗粒物质的振动同时带动我们看不见的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进行传播,与水波类似,所以声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把它叫做声波。

实验2:固体传声实验教师引导:用一张桌子做实验,教师引导同桌为一组:一人轻敲桌子(不能使附近的学生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是否能听见敲击的声音。

学生总结:固体可以传声。

生活实例:为什么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和脚步声吓跑?为什么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可以听到音乐?(液体可以传声)教师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真空中不能传声。

2.声速提出问题:为什么先看到闪电,过一会才能听见雷声呢?(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绘,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2.能够描述声音的传播过程。

3.能够用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特点,并分析实验结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过程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音的传播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鼓掌声,告诉学生鼓掌声产生了声音。

请学生发言鼓掌声传播的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包括声音通过空气、通过地面、通过物体等,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经过讨论到一致的观点是:声音是通过能够传播机械波的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物体)传播。

2.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摸自己的喉咙,让他们感到喉结的震动,告诉学生喉结是声音的产生器官。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学生可以说是人的声带震动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传播的实验验证:设计实验,验证声音传播的方式。

让学生准备一个音箱和一根导线。

在教室内设置实验场地。

学生分为几组,每组两人。

一人站在实验场的一端,用手握住导线的另一端。

另一人站在教室的另一端,用手接触导线。

一人向导线传递声音,另一人观察是否能听到声音。

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通过固体(导线)传播。

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到声音的传播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4.音的传播速度:请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敲击几个材料,让学生听觉注意,发现不同材料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实验验证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实验材料:木板、铁板、塑料板。

实验方法:用同样的材料敲击,让学生观察声音传播的速度。

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课程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绘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照和概括才能。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才能。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深化考虑,进展猜测。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考虑、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探究声音的产生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展探究。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八班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本节是同学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体会到物理学问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育同学动手试验、观看比较、归纳总结的力量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学问传授向重同学进展转变;2)由重老师“教”向重同学“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详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爱好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同学的学习热忱和才智活动的乐观性,才能使同学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所以,让“课堂布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现与之相全都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同学感悟到声音的美妙,并激发起同学学习的爱好;二是通过播放一些好玩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学问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讨论爱好;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试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试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同学逐步深化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讨论,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意同学的亲身体验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同学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看、分析、思索、试验才能真正汲取学问,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转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看和试验为主,设计了一个老师演示试验、三个同学试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同学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动身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试验,让同学通过观看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同学依据问题自主设计试验并尝试试验,最终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同学自学声速这一部分学问并相互沟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体验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2.声音的传播: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回想一下,平时我们常常听到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引导学生思考:请学生在脑海中构思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二、声音的产生(30分钟)1.实验:用钢琴键盘敲击不同弦长的钢琴弦,并观察声音的变化。

2.分析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与弦长的关系,并让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并将讨论结果呈现给全班。

三、声音的传播(30分钟)1.观察实验:在实验室中设置多个点,让学生用手机或录音笔在不同的点处录制声音,然后一起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2.分析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并让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定向传播实验:在实验室中设置一个声源,让学生通过改变声源的位置和方向,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四、小结与归纳(20分钟)1.教师进行小结: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澄清一些概念的误区。

2.学生归纳:让学生在小组内归纳整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过程和特点,并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学生自由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并解释一些常见的声音现象,例如:回声、共鸣等。

2.学生展示: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拓展应用,进行展示,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解释。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知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学生能够解释生活中与声音产生和传播有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经历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条件。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1)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设计及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钢尺、音叉、悬挂的乒乓球、水槽、水、闹钟、玻璃罩、抽气机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相关视频、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提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一:钢尺发声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手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和听到的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比较声音的变化。

(2)实验探究二:音叉发声用小锤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

将悬挂的乒乓球靠近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3)实验探究三:声带发声让学生把手放在喉咙处,发声时感受声带的振动。

通过以上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1)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实验探究四:水中的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塑料袋密封好放入水槽中,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声音的生成、传播和特性。

(2) 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 进一步了解声音的各种现象:共振、回声等。

2. 能力目标(1)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观察、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解释汽车噪音、喇叭声等日常生活现象。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特性、产生与传播。

2.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 回声和共振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反复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和物体振动之间的联系。

2. 回声和共振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述法。

2. 实验探究法。

3. 课外实践和调查法。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阅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文,学习声音、噪音、声音的产生方式、物体振动和振动的特性。

(2) 实验探究:(1)自制简单发声器材料:瓶盖、橡皮筋。

(2)实验过程:将橡皮筋缠在瓶盖上,拉动橡皮筋,让其震动,同时保持瓶盖接触某个物体表面使器件完成回路,听到发出的声音。

(3)实验记录:针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让学生自主记录实验过程并发现问题以及实验过程的仪器说明。

(3) 学生探究:课外实践和调查:调查周围的声音和噪音源,制作一份记录和分析报告。

2.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1) 阅读《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课文,学习声音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1)自制简易共振仪,材料:橡皮木板、心形弹簧。

实验过程:将弹簧挂在橡皮木板上,用钢珠敲击弹簧,听到其产生共振声音。

(2)实验记录: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思考共振现象其实现的原理。

(3) 学生探究:示范调查家用音响等设施的原理和构造,各种声音的特点和用途,制作记录和分析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白纸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和有关声音的图片。

引导提问:我们说话的声音及大千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2
分小组探究: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拿一张白纸,用手捏紧纸的两端,用嘴吹纸的边缘,观察比较白纸发声与不发声的情况。

(这三个实验大家可以直接感知,有利于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
振动之间的联系。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接着让学生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把以上实验对比分析如下:
发声体发声时现象无声时现象结论
声带喉咙部位在振动不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直尺在振动不振动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白纸白纸在振动不振动发声的白纸在振动
音叉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不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手感觉发麻不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不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我们还有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回答如:狂风吹过树叶会发出“呼呼”的声音,树叶在振动(老师:你真棒!观察仔细!)……。

引导解决: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拨)
知识应用:
1.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
3.____体、_____体_____体都能发声。

探究二: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课件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