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思想的相似性比较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在海德格尔看来,思想只有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桎梏,才能真正地达到澄明之境。
而马克思与尼采正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者。
可以说,海德格尔是深谙马克思哲学的。
如果比较性地阅读《存在与时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透过海德格尔哲学中富于特色的语言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在海德格尔哲学运思中,其理论的内在结构,竟有许多与马克思哲学的相似之处。
正是由于这一点,在国外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才有把马克思哲学海德格尔化的理论倾向(如日本哲学家广松涉);而在国内,不仅在哲学史研究中,海德格尔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且在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学者试图用海德格尔的思想来阐释马克思哲学,其文本依据主要就是《存在与时间》与《形态》,而‚此在‛与‚现实的个人‛分别是这两个文本中的重要概念。
因此,比较这两个概念,进而分析这两个文本,深入剖析两者哲学的内在异同性,对于研究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哲学,澄清哲学研究中的思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正是立足于此,作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一海德格尔认为,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探索中,存在的意义被当作一个不言自明的理论前提,究竟什么是存在的意义,却并未得到真正的思考。
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就是要追问存在的意义,使这一被遮蔽的境域开启出来,达到澄明之境。
而对存在意义问题的追问是由‚此在‛实现的,因此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便成为追问存在意义问题的前提。
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此在‛的分析,就像康德认为,对认识可能性的分析是达到哲学形而上学的前提性条件一样,海德格尔也认为,对‚此在‛的分析,才能为追问存在意义问题,清理出一条可能的道路。
尽管海德格尔的‚此在‛也是在谈论人,但与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即人并不是孤零零地存在在那里,成为对象性的存在,而是人寓于世界之中,人正是在寓于世界中生活的同时,领悟着存在的意义,正是在这种前理论性的整体领悟中,使人同其生活的世界同时绽现出来。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一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两个哲学史上的革命家,一个在20世纪通过对‚忘在状态‛的揭示追根究底地批判了西方千年之久的形而上学传统,一个在19世纪以人在感性活动中的异化揭露了一切既往的‚哲学真理‛和其他‚意识形态‛都是这种异化的观念的回声。
在这两位思想大师之间虽有时间上的百年之隔,虽在哲学的述说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但他们各自所发动的革命,是同一性质的思想大事变,并且都是对人类当代状况及其根本问题的击中要害的阐明。
因而,他们之间在思想上的相遇本是题中应有之义。
他们的哲学革命都是对形而上学藩篱的挣脱,所以必然导致对人类历史之意义的新的存在论阐释。
事实也正是如此:他们在历史之思中相遇。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上世纪所实行的哲学革命的真实成果。
这一成果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震动,成为诋毁或颂扬、歪曲或尊奉的对象。
一句话,不管怎么说,它成了任何思想者、学派或思潮都无法忽视的学说,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萨特赞扬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他所指的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而哈贝马斯则提出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
凡此种种理论现象都表明:经过了现象学运动、而后开出了一条存在论上的新路的当代西方思想(主要表现在欧陆哲学中),仍然在历史唯物主义面前觉察到了自身的某种空缺。
因此,产生于19世纪的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当代西方思想中的强有力的对话者和参与者。
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重要性和地位,是由当代状况所引起的当代问题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洞见超出了近代哲学的思想范畴,它对人、自然和历史的看法,对于人类的当代状况及其问题的根由具有深刻的揭示作用。
如果对当代问题采取在近代哲学视野范围内的理解,那么,就不能理解这些问题本身真正的当代性,因此也就不需要重返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只需要坚持被近代化了的历史唯物主义,更毋庸提什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之比较(一)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之比较(一)在众多的技术批判理论中,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就技术、机器对人的奴役状态及其出路作了极富创见性的揭示。
继马克思之后,海德格尔以其独特视角,对现代技术也作出了倍受关注、影响深远的批判。
在那个人类技术活动还未极度发展和地球生存问题尚未完全暴露的时代,他们的批判无疑都具有超前性,但他们在关于技术的许多根本性问题的认识上却是大异其趣的,因此,对他们的技术批判思想作一比较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技术时代及其对人的奴役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不管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他们对于其生活的时代的技术特征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批判力。
马克思明确地把18世纪末以来机器出现的时代称之为“机器大工业时代”,以区别于“手工业时代”。
机器大工业的特征就是机器生产机器。
它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较大规模地使用技术,使用机器制造机器时候的产物。
虽然大工业使用的机器最初是由手工制造业生产的,但只有用机器制造机器才是真正的大工业。
因此,它必须有适当的技术基础作为立足点。
手工业时代的生产工具是简单的工具,合成的工具,是仅仅由人作为动力,即由人推动合成的工具,由自然力推动这些工具,而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机器则是由技术发明的发动机、传动机和工作机构成。
不仅如此,在机器生产中,工场手工业中按照工具的不同来分工的主观性分工原则消失了,“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
”1]显而易见,机器大工业的基础是“直接的技术基础,”因此,机器大工业时代本质上就是一个技术时代。
海德格尔比马克思更进一步,他明确认为技术的统治是大工业时代的根本现象,他把他的时代称之为“技术的时代”,并认为不是机器产生出技术时代,而是技术产生出机器时代。
他在《什么叫思想》中写道:“生产动力的那种机器归属何在?现代技术并不立足于电动机、涡轮机及类似的机器被开动,而是这类东西只有在下述情况中才能被制造,即现代技术的本质已经达到了统治。
两种不同的终极关怀——海德格尔的哲学主旨与马克思的哲学主旨比较
[ 摘 要 ] 海德 格 尔哲 学的 主 旨和 马克 思主义 哲 学的主 旨存在 密切 的 关 系: 海德 格 尔哲 学 的主 旨是 探寻存 在 , 克思主 义哲 学的 主 旨是 建 立共产 主 义社 会 , 者都 是 对人 的 终极 关怀 。 是 马 二 都 对精神 家 园的 追 求。但 二 者是截 然 不 同的。 [ 关键 词 ] 海德格 尔 ; 马克 思 ; 精神 家 园; 想精神 家园 理 [ 中图分 类号 ] 0 [ B 文献 标 识码 ] [ A 文章编 号 ]6 1 5 6 2 0 )3 0 2 4 17 —74 (0 6 0 —0 1 —0
Ma , 2 0 y 06 Vo . No 3 I5 .
两
— —
种
不
同 的 终
王 贵 喜 李永 杰 ,
极 关
怀
海德 格 尔 的哲 学主 旨与马克 思 的哲 学 主 旨比较
(. 1 重庆 邮 电大 学
法学院, 庆 重
南岸
406 ;.中 央党 校 00 52
哲 学 部 , 京 109 ) 北 00 1
维普资讯
2O O 6年 5月 第 5卷 第 3期
重 庆 文 理 学 院学 报 ( 源自 科 学 版 ) 社 J unl f h n q gU ie i f r n cec s( o i c ne dt n o ra o o g i nvr t o t a dS i e S ca S i c sE io ) C n sy A s n l e i
程 中领 略其 本 真 的存 在 , 后 对 存 在 进 行 描 述 , 他 抛 弃 然 即 传 统 的形 而 上 学 方 法 而 以现 象学 方 法 追 问形 而 上 学 。张 世 英 教 授 在 其 著 作 < 入 澄 明 之 境 》 , 前 者 对 现 实 的 进 中 将 超 越 称 作 “ 向的 超 越 ” 即层 层 深 入 地 追 问 世 界 本 原 的 纵 , 超 越 方 法 , 后 者 称 作 “ 向 的 超 越 ” 即 超 越 “ 场 ” 现 将 横 , 在 的 实( 在 ) 达“ 在场” 此 而 不 的现 实 ( 在 ) 。海 德 格 尔 追 问 存 … 存 在 的方 式 是 横 向地 超 越 现 实 , 图 以 此 方 法 为 人 类 生 试 存 寻找 稳 固的 精 神 家 园 。精 神 家 园在 这 里 是 指 使 人稳 固 下 来 不 致 漂 泊 不 定 , 人 带 来 安 全感 , 人 处 于“ 家 ” 给 使 在 状 态 的终 极 存 在 , 就 是 人 存 在 的 终 极 根 据 。海 德 格 尔 曾 也 说 “ 在 是 存 在 者得 以存 在 的根 据 ” 那 么 存 在 也 是 此 在 存 ,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摘要】本文旨在比较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对艺术作品本源的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在于其揭示出世界的意义和真理,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而马克思则将艺术作品本源置于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中,视之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通过对两者思想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二者在对艺术作品本源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差异与共通之处。
海德格尔注重艺术作品的存在意义,马克思则更侧重于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最终,本文得出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对艺术作品本源有着不同的视角和启示,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海德格尔、马克思、艺术作品、本源、美学思想、比较、分析、异同点、启示、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艺术作品是人类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结晶,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内涵。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作为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对待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
海德格尔强调艺术作品的本源源自于其与人类存在的关系,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揭示人类存在意义的方式;而马克思美学思想则更注重艺术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联,将其视为反映社会矛盾和批判现实的工具。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美学思想在艺术作品本源上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二者所呈现的异同点,并从中寻找对我们当代艺术审美与人类存在意义的启示。
通过对这两位思想家的探讨,我们或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奥秘所在,以及人类对于美与存在的永恒追求。
2. 正文2.1 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理解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在于它的“真相性”或“真理性”。
他将艺术视为一种揭示真相的方式,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对世界的解释和揭示。
在他看来,艺术家通过作品所展现的世界,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现实并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强调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揭示性”,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为了美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所呈现的真理和存在。
海德格尔日常生活观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之辩析——基于生存论视角
海 德格 尔 日常 生 活观 与 马克 思 交 往 实践 观 之 辩 析
基 于 生存 论 视 角
王 萍 素
( 苏州 大 学 政 治与公 共管 学 院 ,江苏 苏州 2 5 2 ) 理 1 1 3
[ 摘 要 ]从 生存 论 哲 学视 角 来 看 , 日常 生 活世 界本 质上 是 一 个主 体 间 共 享 的 交往 世 界 , 海德 格 尔的 日常 生 活 理 论
第 9 第 2期 卷
21 0 0年 4月
江南大 学 学报 ( 文社 会科 学版 ) 人
J u n lo in n n Un v r i ( ma iis& S ca ce c s o r a fJ a g a i est Hu n t y e o i l in e ) S
Vo . N O 2 19 .
[ 中图 分 类 号 ] 2 B0 3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 6 16 7 (0 0 0 —000 文 1 7 —9 3 2 1 )20 1 ~5
Re e r h o he He de g r iy Lie Ou l o n s a c n t i g e ' Da l f to k a d s M a x s m m u c to a tc to k r i tCo ni a i n Pr c i e Ou l o
Ab t a t s r c :Fr m he p r p c i eofe i t nta io o y,t s e e o he d iy lv n rd i o t e s e tv x s e i lph l s ph he e s nc ft a l i i g wo l s a s a e n e c ur eword The e i l e c nn c i n be we n H ed g rS d iy lf uto k a h r d itr o s l. r s a cos o e to t e i e ge a l ie o l o nd M a x s o r itc mm u c to a tc l k H o ve ,d fe e ee s si ie ton e we n t m. nia i n pr c ieoutoo . we r if r nc xit n d r c i s b t e he Hede e ' o l o bo t d iy l e i n a t a t c iii m f e s e ilph l o y whih lc i gg r uto k a u al i s a bs r c rtcs o xit nta ios ph s f c a ks t i nso fhit r he d me i n o s o y.I r i u a ,i e c u s a y hit rc lc nno a i n wh c Si n pa tc l r t x l de n s o i a o t to i h i mpo t n ra t f r d iy l e By c nta t r m t oi t o he uma i o a l i . f o r s ,f o he p n f t h n beng, p a tc o il ie,M a x s r c i e of s c a lf r it
存在的澄明与人类的解放——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之比较
存在的澄明与人类的解放——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之比较作者:王庆丰内容提要: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进行重新理解的基础上,都实现了存在论的革命,他们不再去追求脱离了人的‚超验本体‛,而是关注基于人的生存的存在,海德格尔追寻人的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关注人的存在的样态。
海德格尔运用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方法,认为此在作为‚常人‛沉沦于世,存在被遮蔽了,他要寻求一种存在的‚澄明之境‛;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批判地继承了辩证法,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样态,必须对这种生存样态进行扬弃,达到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存样态,即共产主义。
关键词:此在实践澄明解放存在论在西方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根本性变革,他们认为自己终结了以往的全部形而上学,并认为自己的哲学‚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
[1]海德格尔也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展开了激烈地批判,以‚此在‛的形而上学代替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并一再宣称自己只是思想家,而不是哲学家。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他们之所以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就是想把自己的哲学和以往的哲学区别开来,因为整个现代西方哲学已经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思辨之上,而是关注人的存在和生存问题。
这里面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转换了对人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实体’不是综合灵魂与肉身的精神,而是生存。
‛[2]马克思也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对‚人的本质‛的重新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共同的前提,但是由于二者哲学理论旨趣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哲学道路,呈现出不同的哲学理论形态。
但是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是在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哲学本体论追求,从而开启了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所以我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最大问题归根结底还在失落了人和人的主体性这一根本点上‛。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摘要】本文将对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关注他们对艺术作品本源的看法。
文中介绍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并概述了两者对艺术作品本源的看法。
接着,分别探讨了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对艺术作品本源的理解,比较了两者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两者的见解,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他们对艺术创作与审美的独特贡献。
结论部分总结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对艺术作品本源的看法,同时探讨了两位思想家的美学思想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比,可以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关于艺术创作与审美的议题。
【关键词】海德格尔、马克思、美学、艺术作品、本源、比较、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当代艺术、影响。
1. 引言1.1 介绍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而马克思则更加强调艺术作品的本源在于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思想觉醒和社会变革的工具,通过揭示社会矛盾和不义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马克思强调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唤起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他们来说,艺术作品不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表达形式。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具体分析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对艺术作品本源的具体理解,并比较两者的见解。
1.2 概述比较两者对艺术作品本源的看法海德格尔和马克思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都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海德格尔强调艺术作品的本源在于其所表达的“真理”,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揭示”,能够让人们超越日常的表象,直面存在的本质。
而马克思则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来自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通过艺术作品可以看到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火花。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在对艺术作品本源的看法上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他们都认为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引领人们超越日常的经验世界,进入更加深刻的存在领域。
他们也都强调艺术作品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密切联系,艺术作品不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对存在本质的思考和探寻。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之比较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之比较在众多的技术批判理论中,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就技术、机器对人的奴役状态及其出路作了极富创见性的揭示。
继马克思之后,海德格尔以其独特视角,对现代技术也作出了倍受关注、影响深远的批判。
在那个人类技术活动还未极度发展和地球生存问题尚未完全暴露的时代,他们的批判无疑都具有超前性,但他们在关于技术的许多根本性问题的认识上却是大异其趣的,因此,对他们的技术批判思想作一比较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技术时代及其对人的奴役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不管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他们对于其生活的时代的技术特征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批判力。
马克思明确地把18世纪末以来机器出现的时代称之为“机器大工业时代”,以区别于“手工业时代”。
机器大工业的特征就是机器生产机器。
它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较大规模地使用技术,使用机器制造机器时候的产物。
虽然大工业使用的机器最初是由手工制造业生产的,但只有用机器制造机器才是真正的大工业。
因此,它必须有适当的技术基础作为立足点。
手工业时代的生产工具是简单的工具,合成的工具,是仅仅由人作为动力,即由人推动合成的工具,由自然力推动这些工具,而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机器则是由技术发明的发动机、传动机和工作机构成。
不仅如此,在机器生产中,工场手工业中按照工具的不同来分工的主观性分工原则消失了,“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
”[1]显而易见,机器大工业的基础是“直接的技术基础,”因此,机器大工业时代本质上就是一个技术时代。
海德格尔比马克思更进一步,他明确认为技术的统治是大工业时代的根本现象,他把他的时代称之为“技术的时代”,并认为不是机器产生出技术时代,而是技术产生出机器时代。
他在《什么叫思想》中写道:“生产动力的那种机器归属何在?现代技术并不立足于电动机、涡轮机及类似的机器被开动,而是这类东西只有在下述情况中才能被制造,即现代技术的本质已经达到了统治。
马克思实践自由观与海德格尔诗意境界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
马克思实践自由观与海德格尔诗意境界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马克思实践自由观与海德格尔诗意境界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马克思主张实践自由,海德格尔认为诗意境界是人的终极存在感。
这两种思想背景虽然相差甚远,但是在现实性终极关怀上却存在共通点。
马克思认为实践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社会应当为人们提供更大的自由度,让人们发挥自己的价值。
他不认为人是别人的道具,在社会关系中应该实现平等和自由。
海德格尔则重视人的存在感,他认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人们应该思考自己的存在,并通过自己的存在来实现与世界的连接。
诗意境界是人的内心态度与外部世界相连结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终极存在感。
然而,这两种思想背景的目标是相同的,即使在现实性终极关怀方面也是如此。
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解释这一观点。
1.实践自由与诗意境界的共同之处实践自由注重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和平等。
它认为,人们应该有一定的自由度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实践自由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不必要的压力和束缚。
这种自由度的追求也可以帮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这与海德格尔在诗意境界中所提倡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是相匹配的。
在诗意境界里,人们需要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不断接触来发掘自己的本性,进而让自己与世界相连。
同样地,在实践自由中,人们应该有机会发掘和展示自己的长处,让自己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自由程度应该由社会来实现。
两种思想背景都主张人类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
2.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关注马克思主张实践自由时,特别注重人类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和平等。
这是因为,社会关系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社会关系不能完全阻挡人的自由,并且应该有助于推动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在这一点上,诗意境界也有类似的关注点。
诗意境界重视个体与世界的连接,而这种连接通常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实现的。
诗意境界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也意味着要重视自己与社会关系。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种对比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种对比(一)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载《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中,提出了一个既是美学的、在他看来根本上又是哲学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即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然而,经过绕圈子的一场讨论,他在文末的“后记”中却承认这个问题是一个“艺术之谜”,“这里绝没有想要解开这个谜。
我们的任务在于认识这个谜”(第63页);而在“附录”中也谈到:“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是本文中没有给出答案的诸种问题之一。
其中仿佛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而其实乃是对追问的指示”(第69页)。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将海德格尔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作一个比较,来说明海德格尔为什么最终未能解开这个艺术之谜,并对海德格尔的一般美学的思路作出一个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海德格尔在这篇文章中,开宗明义就说道:“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并提出,既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互为本源,那就必须为双方寻求一个“第三者”,即“艺术”,作为两者的共同本源,“艺术以另一种方式确凿无疑地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第1页)。
但由于“艺术”这个词太抽象,它的意思“恐怕也只能在作品和艺术家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存在”(同上),他又许诺说,他将“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第2页)。
由此观之,读者一定会以为他将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讨论艺术本身的本质问题。
然而接下来,他一直讲的只是艺术作品是什么的问题,而对艺术家如何体现艺术这个本源的问题置之不顾。
在他看来,艺术作品是一独立自存的“纯然物”,作为“物”(Ding),它“物着”(dingt,或译“物起来”);固然,“作品要通过艺术家进入自身而纯粹自立”,但“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中(本文只谈论这种艺术),艺术家与作品相比才是无足轻重的,为了作品的产生,他就像一条在创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第24页)。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技术本质观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技术本质观的比较研究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对“技术”,尤其是对技术的本质,这一对社会起重要作用的现象进行了深入思考,故从技术的存在论视野和技术的异化与座架两个角度来比较二人的技术本质观,能够促进对二者技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标签:马克思;海德格尔;技术本质观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里,技术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人类所具有的一切也都打上了技术的烙印。
针对技术的巨大作用,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因此,进一步对他们关于技术本质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寻找他们的共性与视角的差异之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技术的存在论视野马克思的技术本质观是立足在实践技术基础上的,这一实践活动将人、人的对象以及实施的工具囊括其中,由此表明技术活动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人与事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即要通过工具来揭示出人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
最能体现工具这种生存论分析的一个理论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工具是人肢体的延伸”的观点。
这表明,人与其世界中的物,特别是工具在某种意义上是浑然一体的,某物之所以是人的世界中的物,就在于其与人发生着某种关系,而我们通过工具活动所展示的世界则是与对象性活动相比具有背景性意义的世界,是在非对象性层面上来理解的,而工具活动也就成了我们进入生活世界的入口。
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劳动资料在人们生产过程中的中介性作用来阐明技术的存在论意义的。
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正是表明了工具活动对人类社会生活世界的改变作用,并揭示出劳动资料作为社会形态指示器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2]。
马克思还指出,“尽管直到现在,历史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即对整个社会生活从而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了解得很少,但是,人们至少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所谓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把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3]。
海德格尔日常生活观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之辩析
A r 0 1 0 2 p.
V o l . 9 N o . 2
海德格尔日常生活观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之辩析
— — — 基于生存论视角
王素萍
( 山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 ) 3 0 0 0 6
[ 摘 要 ]从生存论哲学视角来看 , 日常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主体间 共 享 的 交 往 世 界 , 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 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 但二者在指向上存在着差异 。 海德格尔的日常生 活 理 论 是 一 种 抽 象 的 生 缺乏历史的维度 , 尤其对日常交往更为丰富和 重 要 的 生 存 和 历 史 内 涵 没 有 展 开 。 而 马 克 思 的 交 往 实 践 存论批判 , 观立足于全人类 , 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 , 实现了人与自然 、 人与人 、 人与世界的对话 , 并指出 人 的 本 质 是 其 在 交 往 实 践中日益拓展的动态交往关系的总和 。 [ 关键词 ]日常生活观 ;交往实践观 ;生存论 [ 中图分类号 ] B0 2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 ) 1 6 7 1 6 9 7 3 2 0 1 0 0 2 0 0 1 0 0 5
犚 犲 狊 犲 犪 狉 犮 犺狅 狀狋 犺 犲犎 犲 犻 犱 犲 犲 狉 ' 狊犇 犪 犻 犾 犻 犳 犲犗 狌 狋 犾 狅 狅 犽犪 狀 犱 犵 犵 狔犔 犕 犪 狉 狓 犻 狊 狋犆 狅 犿犿 狌 狀 犻 犮 犪 狋 犻 狅 狀犘 狉 犪 犮 狋 犻 犮 犲犗 狌 狋 犾 狅 狅 犽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思想研究--海德格尔与马克思思想路线之比较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思想研究--海德格尔与马克思思想路线之
比较
周爱国
【期刊名称】《湖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4(000)012
【摘要】海德格尔从抽象的人出发,把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主客分离的西方思维模式,由此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这种分析有一定的意义,但不完全.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才能对环境问题作出深刻的反思: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拥有资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拥有资源的人与全人类利益的对立.
【总页数】4页(P97-100)
【作者】周爱国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部,江苏,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的比较 [J], 周爱国
2.回顾与展望:海德格尔环境哲学思想研究 [J], 包庆德;陈艺文
3.环境哲学研究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述评 [J], 刘福森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开拓性著作——评卢国琪教授新著《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教育思想研究》 [J], 吴汉全
5.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一部力作——评章海山教授的《经济伦理——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J], 朱春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 哲学 与海 德格尔哲 学都 是具 有广 泛而 深刻 影 响的重要 思 想 。马克 思主义 的世 界历 史性 意义 是
人所共知的, 而海德格尔也被称作二十世纪最具原创性的两位哲学家之一( 另一位是维特根斯坦) 其深 ,
邃 的哲 思对法 国存 在 主义 、 方马 克思 主 义 ( 重要 代 表 人 物之 一 马 尔库 塞 是 海德 格 尔 的 学生 )解 释学 西 其 、
了海德格尔所运用的方法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方面是结合在一起 的, 生活是人源始性 的存在状态 , 它敞 现 着最超 越 的“ 在 ” Si) 存 ( e 本身 (e ) 同时又 只有通 过 现象学 的方法 才 能真 正 “ n Si ; n 回到 事情 本身 ” 去把 握 生活, 并领会、 解释存在本身的意义。因此关于此在的存在论就是最终能使人们通达存在本身意义 的“ 基 础存在论” 。 海德格尔通过基础存在论的研究表明, 此在 的生存结构是“ 在世界 中存在” 这种存在 的整体现象与 , 意义 即“ 心” Sre 。这 是对传 统哲 学 的突破 , 马克思 的有 关思 想有 着深 刻 的相似性 。下 面我 们 就将 操 (og) 与 对二者的相似性进行一些比较 , 我们试图指出: 它们同样作为现代哲学 , 在理论前提上具有深刻 的相似性 , 这表现在: 它们都强调世界本身存在 的优先性 ; 它们都将世界的存在与人 的实践活动紧密联 系起来 ; 它们 都指出人在世界之 中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的 ; 它们都认 为世界与人的存在是一种历史性 的过程。
的认识 态度里 ; 另一 方 面 , 现代 现象 学 的创 立者 胡塞 尔提 出“ 回到事 情本 身 ” 的原则 , “ 象学 还 原 ” 用 现 彻底 悬 置掉 了实证 主义 的心理 主 义 等态 度 , 而要 求 通 过 纯 粹 的 “ 述 ” 描 以构 造 出逻 辑 、 学 等先 验 的存 在 物 。 数 海德格 尔吸 收 了这 两方 面成果 , 他说 :在 我求 索 的途 中 , …克 尔 凯郭 尔 提供 了动力 , 胡 塞尔 则 给 了我 “ … 而 眼睛 ”1 l 蹦)前一句 话表 明了海 德 格尔所 关注 的 问题是 作 为 真 正 的实 际 性经 验 的 “ 活 ” 后 一 句话 表 明 , 生 ,
第2 7卷第 6 期
20 09年 l 1月
贵州大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社 J U N LO U Z O N V R IY Sca Sine) O R A FG IH U U IE ST ( oi c cs l e
V0 . 7 N . 12 o 6 NO . o 9 V2 0
物主义“ 基本内核” 及批判地吸收 了黑格尔辩证法 “ 合理 内核” 的马克思主义外, 当时还涌现 了许多思潮,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喊 出“ 回到康德去” 口号的新康德 主义与试图把 自然科学方法引入哲学 的实证 猛 发展 , 反对 纯 粹地 通 过思 辩 来进 行 形 而 上学 的建 构 。但 它 而 们也有共同的致命缺陷, 那就是不能正确对待人们 的实际生活体验。因此随后 , 一方面 , 存在主义 的先驱 克尔凯郭尔大力提倡真正的体验或经验应当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而非存在于仅仅作为一种生活变样
存在的 ; 它们 都 认 为 人 的 在 世 生 存 是 一 种 历 史 性 的 过 程 。
关键词 : 存在 ; 生存 ; 在世界之 中存在 ; 实在性 ; 实践 ; 共在 ; 史性 历 中图分类 号 :0— 1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0—59 (09J6— 0 1 5 10 0 9 20 o 0 0 —0
固然事物的存在会被人们所领会即对rescogitansp239也就是说强调意识固然比只从现成静止的事物出发有更大的超越性能动性但对意识与我思本身也要从现实生存活动出发来加以理解否则如果唯心论意味着把一切存在者都引回到主体或意识而主体与意识就它们的存在来说始终表现为无所规定的或最多只被消极地标画为非物质的那么这种唯心论在方法上就恰如最粗糙的实在论一样幼稚有趣的是马克思也认可唯心论在反对旧唯物主义时有某种合理性优越性在被恩格斯称作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就说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是马克思也同样指出唯心主义却不能正确理解这种能动的意识本身因此紧接着他就说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收 稿 日期 :0 9—1 20 0—1 0
作者简介 : 李兆勇( 90一) 男 , 17 , 江苏淮安人 , 北京 大学哲 学系外国哲 学专 业 o 7级博士研究生。
一
、
首 先 ,在 世 界 之 中存 在 ” 生 存 要 坚 持 世 界本 身 的 实在 性 。 “ 的
实 际上 , 海德 格尔在 最早 期 的文章 里 就 为外 部 世 界 的实 在 性进 行 辩 护 。11 , 92年 年轻 的海德 格 尔 在 《 o ̄ s 会哲 学年 鉴》 发表 了题 为 《 代科 学 中 的现实 性 问题 》 Gee协 上 近 的文 章 , 他在 开 头 就 引用 了法 国作 家 布 伦 蒂埃 的话 以表 明了立场 :我 十分想 知道 , 种病 态 的愉 悦是 一种 什 么样 的 病态 。从根 本上 怀 疑外 部 “ 这 世 界 的实在 性 , 将 它弄成 哲学 问题 的观 点 , 并且 我不得 不 说 , 十 分 愚蠢 的 。难 道 这样 的问题 会有 什 么 意 是
马 克 思 与 海 德 格 尔 思 想 的 相 似 性 比较
李 兆 勇
( 京大学 哲学系 , 京 北 北 10 7 ) 0 8 1
摘
要: 马克思哲 学与海德格 尔哲 学同作为有重 大影 响的现代 哲学具有深刻的相似 性。它们都 强调世界 本
身的 实在 性 ; 它们都表明人的源始存在方式是在世界之 中的 实践 活动 ; 它们都 指 出人在 世界之 中是 与他人共 同
等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 , 对马克思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这两个重要的哲学理论进行 比较无疑有着重
要 的理论 意义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都产生于以黑格尔为顶峰的德国唯心论体系崩溃之后 , 而人们一般
将 黑格尔 之后 的哲学 (hlspyae ee) 为 现 代 哲学 。黑 格 尔 之 后 , 了继 承 、 造 了费尔 巴哈 唯 P i oh frH g1称 o t 除 改
义 吗 ? ‘ ”
在其代表作《 存在与时间》 之第一篇 的带有总结性意味的最后一章中, 海德格尔设专节 ( 第四十三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