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补液

合集下载

临床执业医师《儿科学》辅导:小儿缺水补液详解

临床执业医师《儿科学》辅导:小儿缺水补液详解

临床执业医师《⼉科学》辅导:⼩⼉缺⽔补液详解 问题:6个⽉患⼉,腹泻⽔样便,每天10余次。

为稀⽔样便。

今⽇病⼉昏睡,呼吸深快,尿量极少,查体:四肢厥冷。

⼆氧化碳结合⼒8mmol/L.⾎钾4.0 mmol/L,⾎钠:140mmol/L该患⼉第⼀天补液的总量是 A.720ml B.800 ml C.800 ml D.980ml E.1080 ml 公式怎么计算啊?什么时候⽤4:3:2张的溶液啊?什么时候⽤3:2;1的呢?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E. ⼩⼉补液详解通过题⼲可推出患⼉是重度脱⽔,有循环衰竭表现,未告知体重。

所以我们先估算体重。

⼩于6个⽉时体重=出⽣体重+⽉龄×0.7 7-12个⽉时体重=6+⽉龄×0.25 6个⽉时体重,暂估成7.5Kg. 重度脱⽔第⼀天补液总量为=7.5×150 或 180 = 1125 或 1350 ml 因有循环衰竭表现,故先要扩容,⽤2:1液,20ml/kg,⼤概要150ml. ⼩⼉缺⽔补液详解 ⼀、第⼀天补液计划:三定,三先及两补原则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理需要量 轻度缺⽔:90~120ml/kg 中度缺⽔:120~150ml/kg 重度缺⽔: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2/3张含钠液(4:3:2) ⾼渗性缺⽔——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程度和⼤便量,三个阶段。

定速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伴循环障碍者,⽤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

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时滴⼊,8~10ml/kg.h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时或5ml/kg.h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5%NaHCO3:3-5ml/kg,提⾼HCO3- 5mmol/L粗略计算。

关于儿科补液计算方法

关于儿科补液计算方法

关于儿科补液计算方法在儿科医学中,补液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治疗手段。

补液的目的是维持或恢复儿童的体液平衡,补充因呕吐、腹泻、发烧等导致的体液丢失,以防止脱水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儿科补液计算方法是根据患儿的丢液量、丢液成分和丢液时间来合理地计算和调整补液的剂量和速度。

首先,计算儿童的丢液量是确定补液的第一步。

儿童的丢液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评估:1. 估算法:根据患儿体重和丢液导致的增加倍数,通常使用以下公式:估计的丢液量(mL)= 基础需求(mL/kg)× 体重(kg)× 增加倍数。

2.精确测量法:通过秤量估算患儿体重,并根据患儿实际丢失的体液来计算丢液量,如呕吐量、腹泻发生时间和次数、小便量等。

其次,确定补液的成分是计算补液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丢液成分的不同,补液可以分为生理盐水(等渗性补液)和特殊液体(等容性补液)。

1.生理盐水:用于普通的补液治疗,其成分为氯化钠(NaCl)0.9%。

根据计算的丢液总量和正常体液的组成,可以合理地计算出补液所需的生理盐水的总量。

2.特殊液体:适用于特殊情况下的补液,比如重度脱水、失血、高渗性脱水等。

特殊液体的成分包括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乳酸钠等。

根据患儿的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合理地计算出特殊液体所需的剂量和比例。

最后,根据儿童的丢液时间和病情的稳定程度,确定补液的速度也是计算儿科补液的关键因素之一1. 快速补液:适用于严重脱水或急性失血的情况下,速度为20-40mL/kg每小时。

2. 正常速度:适用于轻度的脱水和常见的呕吐、腹泻情况下,速度为10-20mL/kg每小时。

3. 缓慢补液:适用于稳定的患儿,速度为5-10mL/kg每小时。

补液的速度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丢液程度和病情来调整,需密切监测儿童的丢液量、尿量、体重变化和生命体征,以确保补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儿童的补液方案也需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和特殊情况进行调整。

儿科补液计算公式大全

儿科补液计算公式大全

儿科补液计算公式大全
1. Holliday-Segar公式:
补液总量(ml)= 100ml/每千克体重/天× 体重(kg)
这是最常用的儿科补液计算公式,适用于儿童体重大于10kg的情况。

2.同时考虑体重和体表面积的公式:
补液总量(ml)= 1000ml/m²/天× 体表面积(m²)
体表面积可以根据Du Bois公式计算:
这个公式适用于儿童体重在10kg以下或者肥胖儿童。

3.考虑液体丢失量的公式:
补液总量(ml)= 润肠液体需求 + 皮肤液体需求 + 应急液体需求 + 输液需求
a.润肠液体需求:
这是指儿童口服补液的液体需求。

根据润肠剂包装上的说明计算。

b.皮肤液体需求:
一般情况下,每天的皮肤失水量为60-100ml/m²/天。

根据体表面积
计算。

c.应急液体需求:
如果儿童出现呕吐、腹泻、高热等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应急
补液。

d.输液需求:
如果儿童体液丢失较多,需要通过静脉输液进行补液。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输液速率和时间。

这些是一些常用的儿科补液计算公式,但是具体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补液,以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补液过程中应及时观察儿童的生理指标和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儿科补液方法详解小儿补液

儿科补液方法详解小儿补液

儿科补液方法详解小儿补液儿科补液是指给患儿输注液体以维持体液平衡的治疗方法。

小儿补液在儿科临床中是非常常见的治疗手段,对于一些因呕吐、腹泻、发热等病情引起的体液丧失,及时的补液是非常关键的。

一、补液的目的儿科补液的目的是维持体液平衡,保证儿童正常的生理功能。

通过补液可以恢复体液的容量和浓度,维持细胞内外液体分布的正常比例,保证细胞内外的正常代谢和信息传递。

同时,补液还可以纠正体液的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维持血液中电解质和酸碱度等生理参数的稳定。

二、补液的途径1.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的呕吐、腹泻、发热等情况下,可以通过口服补液来补充体液。

通常使用口服补液剂,如含有电解质和糖的口服补液,儿童可以适量饮用。

2.静脉输液:当儿童严重脱水,口服补液不够或不能口服时,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来补液。

静脉输液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补液方法,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

静脉输液通常分为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为基础的补液和含有药物的输液,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三、补液的方式1.经典补液:经典补液法也称为“外伤补液法”,适用于中度和严重脱水的患儿。

常用的方法是根据体重和脱水程度来计算补液量,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分次输注。

通常在输液的第1小时内补液量为体重的10%~15%,接下来的2-3小时内补液量为体重的5%。

在补液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电解质改变情况。

2.中度脱水补液:中度脱水补液适用于呕吐、腹泻、发热等轻度病情造成的脱水。

一般情况下,可给予患儿口服补液并饮食治疗,采用少量多次的口服补液,每次补液20~30ml。

同时要监测患儿的体重、尿量、精神状态等指标,必要时进行静脉输液。

3.无脱水补液:在一些不严重的疾病或轻度脱水恢复后,可以使用口服补液来补液。

给予含有电解质和糖的口服补液,每次饮用适量即可。

四、补液的注意事项1.确定补液的途径和方式: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需要确切地确定补液的途径和方式,以达到快速有效的补液效果。

儿童补液的原则

儿童补液的原则

儿童补液的原则
1.及时补液:儿童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补液,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天气和感冒、发热等情况下更应注意及时补液。

2.选择合适的液体:儿童补液应选择含有适量电解质的液体,如口服盐水、电解质溶液、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等。

应注意不要选择含有太多糖类的饮料。

3.量力而行:儿童补液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病情等情况,确定补液的量和速度,避免过多补液导致水中毒。

4.分次补液:儿童补液时可以采用分次补液的方式,每次补液的量不宜过多,分几次逐渐补充。

这样可以减少肠胃负担,防止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5.注重口感:儿童往往对药味、味道敏感,对于口感不好的盐水等液体,可以适量加入一些糖或果汁,增加口感,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6.注意卫生:儿童补液时需要注意卫生,使用干净的容器和工具,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卫生。

同时,对于病情较重的孩子,应随时注意观察其病情,必要时及时就医。

关于儿科补液计算方法汇总

关于儿科补液计算方法汇总

关于儿科补液计算方法汇总儿科补液是指给予儿童体内失水或电解质紊乱的治疗方法,旨在维持体液平衡、恢复血容量和纠正电解质紊乱。

正确计算儿科补液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汇总关于儿科补液计算方法的相关内容。

1.需要考虑的因素儿科补液计算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年龄-体重-临床症状和体征-补液目的(维持体液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医生的判断和经验2.补液种类常用的儿科补液种类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

晶体液是指成分和浓度与人体血浆相似的补液,包括生理盐水、林格液、5%葡萄糖盐水等。

胶体液是指具有较高胶体渗透压的补液,可以有效增加血容量,包括白蛋白溶液、羟乙基淀粉溶液等。

在选择补液种类时,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临床需要来确定。

3.补液量计算方法(1)体表面积计算法体表面积法是根据患儿实际体表面积来计算补液量。

常用的计算公式有:- 修订Peters公式:液体量(ml)= 2.5 × 体表面积(m²)× 体重(kg)。

- 康普托公式:液体量(ml)= 4 ×体表面积(m²)×体重(kg)。

(2)体重计算法体重计算法是根据患儿实际体重来计算补液量。

对于年龄大于1岁的儿童,可根据体重范围来选择计算公式。

- 汤姆林森公式:液体量(ml)= 100 × 体重(kg)。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根据临床经验来确定补液量。

(3)临床评估法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判断补液量。

例如,根据患儿的脉搏、呼吸、尿量和皮肤弹性等进行评估,然后根据需要来补液。

4.补液速度计算方法儿科补液速度的计算方法有:-根据失水量计算:可根据患儿的失水量和补液时间来计算补液速度。

一般情况下,失水量的10%为起始补液速度,每隔1-2小时根据患儿的尿量和临床症状来调整。

- 根据体重计算:在病情紧急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患儿的体重来计算补液速度。

一般情况下,儿童的补液速度为100ml/kg。

儿科补液最简单的计算方法

儿科补液最简单的计算方法

儿科补液最简单的计算方法
在儿童生长发育期间,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往往更容易出现脱水现象。

儿童体内缺水严重时,需要进行补液治疗。

补液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儿童体内的水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而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儿童,补液的计算方法也是不同的。

以下是儿童补液最简单的计算方法:
1. 首先,需要了解儿童的体重和年龄。

一般而言,儿童体重小于10公斤的,可以按照每天100ml/kg的速度补液;而体重大于10公斤的儿童,则可以按照每天50ml/kg的速度进行补液。

2. 其次,需要根据儿童的临床情况,确定补液的种类和剂量。

如果儿童是轻度脱水,可以使用口服补液剂或口服盐水进行补液;如果儿童是中度脱水,可以使用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剂进行补液;如果儿童是严重脱水,需要紧急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3. 最后,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补液速度,计算出补液的总量和时间。

例如,一个体重为15公斤的儿童需要进行每天50ml/kg的速度补液,那么每天需要补液750ml。

如果每6小时进行一次补液,那么每次需要补液125ml。

总之,儿童补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临床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出现脱水症状,应尽快就医,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适当的补液治疗,以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儿科补液方法范文

儿科补液方法范文

儿科补液方法范文儿科补液是指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等途径给予婴幼儿和儿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治疗方法。

儿科补液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恢复体内正常水电解质平衡,对于治疗脱水、呕吐腹泻、高热等儿童常见病症具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儿科补液方法主要包括口服补液、静脉补液和皮下注射补液。

1.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或中度脱水的儿童。

选择适宜的口服补液剂型,如葡萄糖盐水、口服补液盐粉剂等。

葡萄糖盐水含有适当的糖分和电解质,能够迅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促进肠壁对水分的吸收。

口服补液盐粉剂则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来决定剂量,一般需要将粉剂溶解在一定量的清水中搅拌均匀后饮用。

在儿童口服补液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严重程度来确定补液总量和补液速度,遵循“越积越轻,越脱水越慢”的原则。

2.静脉补液:适用于重度脱水和无法口服的儿童。

静脉补液需要在医院进行,通过静脉注射给予生理盐水、乳酸钠林格液等。

在儿童静脉补液过程中,要严格掌握补液总量和速度,通常根据儿童的体重和脱水程度来确定相应的补液配量,注射速度要逐渐提高,以避免快速补液导致容量负荷过大。

3. 皮下注射补液:适用于轻度或中度脱水的儿童,且无法口服补液的情况下。

皮下注射补液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儿童,一般大于3岁。

常用的补液剂有葡萄糖盐水、生理盐水等,选择适宜的补液剂型后,通过皮下注射给予儿童补液。

皮下注射补液的剂量一般为10-20ml/kg,补液速度要逐渐提高,以避免过快补液引起局部组织水肿。

无论使用哪种补液方法,都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严重程度和脱水程度来确定合适的补液总量和速度。

同时,在儿童补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包括尿量、精神状态、体温、呕吐等情况。

在补液过程中,要定期监测儿童的电解质水平,如血钠、血钾等,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总之,儿科补液是儿童常见病症治疗中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地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但需要根据儿童的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补液方案,同时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以确保补液的安全和有效。

儿科补液课程ppt课件

儿科补液课程ppt课件
23
婴幼儿腹泻液体疗法
5. 液体的种类(常用液体的成分):
NS 5%GS 1.4%NaHCO3 液体张力
2:1等张 2
1
(2+1)/3=等张
含钠液
4:3:2液 4 3
2
6/9=2/3张力
2:3:1液 2 3
1
1:4液 1 4
1/5张力
24
液体的种类
生理维持液 1: 4液100ml+10%KCl
1.5ml(0.15%) 1/3张力
量为58.5mg(Na23 、Cl35.5),9000÷58.5×2≈308毫 渗量。
11
脱水性质
协 编:渗透压是一种物理现象,其大小 视溶液所含溶质而定。
正常范围:280-320moSm/l.(毫渗透分子) 为等渗,低于280为低渗性,高 于320为高渗性。
12
脱水性质
〈1〉.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主要是钠)成 比例的丢失,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血钠约为 130-150mmol/L,临床表现为循环血量及细胞外液的 减少,而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变化。根据体液损失量 的多少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
14
脱水性质
〈3〉.高渗性脱水:失水比例大于失钠,血浆 渗透压较正常高,血钠>150mmol/L,细胞外液呈高 渗状态后,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使细胞内液减 少,而细胞外液从细胞内液得到部分补偿,故在失 水相等的情况下其脱水症状不如等渗和低渗性明显, 循环障碍的症状也教轻,由于细胞内脱水明显,可 表现为皮肤黏膜干燥、烦渴、高热、肌张力增高, 甚至昏睡、惊厥等症状。高渗性脱水常由于钠盐摄 入量过多,钠的排泄过少或水分损失过多引起。多 见于病程较短的呕吐;腹泻伴有高热;病毒性肠炎 时,大便中含钠较低,如吃奶较多而饮水少;口服 或静脉滴注过多的等渗或高渗溶液。

临床儿科学:小儿腹泻病静脉补液、特殊类型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儿科学:小儿腹泻病静脉补液、特殊类型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儿科学:小儿腹泻病静脉补液、特殊类型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腹泻病静脉补液
1.第一天补液
①第一天补液量:
轻度脱水:90 ~ 120ml/kg
中度脱水:120 ~ 150ml/kg
重度脱水:150 ~ 180ml/kg
②补液成分
等渗性脱水:l/2张含钠液
低渗性脱水:2/3张含钠液
高渗性脱水:1/3张含钠液
③补液速度:8~12小时补足。

④纠正酸中毒。

⑤钾的补充:见尿补钾,口服补钾有困难或严重缺钾可静脉补充,浓度(0.3%,一般患儿3 ~4mmol/kg,缺钾明显者为4 ~6mmol/kg。

每日氯化钾静滴时间不应短于8小时。

持续4~6天。

2.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量;主要补充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继续补钾、提供热量。

特殊类型上呼吸道感染
1.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A组病毒,夏秋季节好发,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可见疱疹,病程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腺病毒3、7型,春夏季节多发,发热、咽痛、咽充血、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病程1~2周。

特别提示:
疱疹咽炎柯萨奇,好发夏秋起病急,高热咽痛流涎吐,充血疱疹黏膜数。

咽-结膜,腺病毒,春夏流行儿童组,高热咽痛眼刺痛,滤泡眼炎淋巴肿。

饮水维C抗病毒,继发感染青霉素。

小儿补液及张力计算

小儿补液及张力计算

小儿补液及张力计算
小儿补液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出现的脱水症状,如腹泻、呕吐、高热等。

脱水可以导致体内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补液治疗可以及时恢复体液平衡,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儿补液的常用方法和补液液体的种类。

常用的小儿补液途径主要有口服补液、静脉补液和皮下注射补液。

其中,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脱水的小儿,而静脉补液则适用于重度脱水或无法口服液体的小儿。

常用的补液液体种类包括葡萄糖盐水、生理盐水和人工胶体溶液等。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小儿补液所需的液体量。

小儿补液的液体量主要取决于患儿的体重、年龄、脱水程度等因素。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一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
总补液量(ml)= 体重(kg)× 补液系数
补液系数的选择也与患儿的具体情况有关,如轻度脱水可选用0.75-1,中度脱水可选用1-1.5,重度脱水可选用1.5-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年龄在3个月以下的小儿,由于肾功能不完善,需要减少补液量。

最后,我们需要计算小儿补液所需的张力。

计算小儿补液所需的张力是为了确保液体能够流入患儿体内,保持正常的输液速度。

张力通常通过压力表来测量,以毫米水银柱(mmHg)为单位。

计算补液所需的张力需要考虑输液温度、输液液体的液位和输液管的高度等因素。

根据经验,葡萄糖盐水的张力通常设置为3-4 mmHg,而生理盐水的张力设置为4-5 mmHg。

总之,小儿补液及张力计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综合考虑。

准确计算补液所需的液体量和张力,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确保小儿的安全和舒适。

儿科补液ppt课件

儿科补液ppt课件
基础代谢 60-80ml/kg/day
定液体性质
等渗:2 :3 :1溶液(1/2张) • 累积损失量 脱水性质 低渗:4 :3 :2溶液(2/3张) 高渗:2 :6 :1溶液(1/3张)
• 继续损失量 丢什么补什么
• 生理需要量 生理需要
腹泻 1/3~1/2张
1/4~1/5张溶液
定补液速度和步骤
【举例】
患儿,男,1岁,发育正常,诊断秋季腹泻。 PE:眼凹深陷,皮肤干燥,哭时无泪,尿少脉 速。根据病史,眼凹,皮肤弹性、循环情况、 尿量等指标判断:重度低渗性脱水。1岁发育 正常估计体重10kg。
输液总量:180*10=1800ml,其中扩容20*10=200ml,累积
损失量1800/2-200=700(补1/2总量)
先给1/2量,以后根据病情调整用量.
一般主张PH<7.2时,才是应用碱性液的指征,使PH纠正 到7.2~7.3为宜。 多数情况下碱性液剂量可按每次1~2mmol/kg计算,此量约提 高血HCO3¯3~6mmol/L,以1/2~等渗碱性液配方数小时内由静 脉滴注;
根据病情需要,可重复给药。
纠正酸中毒的同时,应注意同时纠正水、电解
六、脱水的处理
补液总量: 轻度失水:90-120ml/kg*d 中度失水:120-150 ml/kg*d 重度失水:150-180 ml/kg*d 第一阶段:扩容 头8小时,补1/2总量 (速度 为:10ml/kg *hr) 等渗性脱水用1/2张(2 : 3 : 1液 ) 低渗性脱水用2/3张(4 : 3 : 2液) 高渗性脱水用1/3张(2 : 6 : 1液) 第二阶段:补累积损失量 后16小时,补1/2总 量 补1/3张(速度为:5 ml/kg*hr)
三、需要注意和记住的问题

儿科补液最简单的计算方法一看就会

儿科补液最简单的计算方法一看就会

儿科补液最简单的计算方法一看就会
儿科补液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首先,需要明确儿科补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儿童的水电解质平衡,并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

其次,儿童的补液计算方法可以根据体重来确定,通常采用体重法或
特定年龄下的标准量法。

这里我们将介绍体重法。

体重法补液计算步骤如下:
1.首先,需要确定儿童的体重(单位为千克)。

2.然后,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确定补液的速率。

通常,婴儿的补
液速率为100ml/kg/天,1-10岁的儿童为30-60ml/kg/天。

3.将体重乘以补液速率,即可得到每天的补液总量。

4.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将每天的补液总量平均分配到每个小时。

例如,如果儿童需要每天1000ml的补液,那么可以将其平均分配到24小时,每小时约41.7ml。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具体的补液量还需要
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确定。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
儿童的补液途径、体温、尿量等因素进行调整。

同时,补液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理参数和病情变化,确保补
液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结起来,儿科补液的最简单计算方法是通过体重法来确定,根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计算每日的补液总量,并将其平均分配到每个小时。

但具体的补液量还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确定。

儿童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

儿童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

儿童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儿童补液是指根据儿童身体的特点和需要,通过给予适当的液体来纠正体内液体的失衡。

儿童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是在儿童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将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一、儿童补液原则:1. 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身体组织的相对透明性较好,导致体液的外流速度较快,因此儿童需补液量相对成人较大。

2. 考虑疾病的特点:不同疾病对儿童的影响不同,补液方案需要根据患儿的疾病情况来制定,以确保补液的效果和安全性。

3. 采用内源性途径优先:鼓励儿童通过口服液体来补充水分,只有在口服液体不足或无法摄入时,才考虑静脉补液。

4. 纠正酸碱平衡:根据儿童的血气分析和血电解质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以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5. 控制补液速度:儿童的输液速度应适中,避免过快或过慢,以避免液体过载或肾脏功能受损。

二、儿童补液量计算:儿童补液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年龄、体重、生理状况和疾病的特点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儿童补液量计算方法:1. 体重法:根据儿童的体重来计算补液量,常用的方法是:a. 0-10kg:给予100mL/kg/d的液体;b. 11-20kg:基础补液量为1000mL,再加上每kg体重超过10kg的儿童,每天补液量增加50mL;c. 超过20kg的儿童:基础补液量为1500mL,再加上每kg体重超过20kg的儿童,每天补液量增加20mL。

2. 体表面积法:根据儿童的体表面积来计算补液量,常用的方法是:a. 可以使用DuBois公式计算体表面积:BSA = 0.0061 ×身高(cm)^0.6667 ×体重(kg)^0.3333;b. 将得到的体表面积乘以推荐的补液量系数,常用的系数为100mL/(m²·d)。

3. 简化公式:对于一般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简化公式来计算补液量:a. 对于0-10kg的婴儿,每天补液量为100mL/kg;b. 对于超过10kg的儿童,每天补液量为1000mL + 50mL/kg。

儿科补液计算入门

儿科补液计算入门

128ml
先用半量为 64ml
(130-126)÷10×8×40=128ml
整理课件
49
问题
使血清[Na+]升高10mmol/L,大约需要输 注多少3%浓氯化钠?
12ml/kg
一般先用半量
注意:40×0.9%÷3%=12
整理课件
50
问题
患儿6月大,体重8kg,腹泻,血清[Na+] 115 mmol/L。拟将血清[Na+]升至130 mmol/L,需要输注多少毫升3%氯化钠溶 液?
提示:看下一题
整理课件
52
问题
用5%GS xml与10%浓氯化钠溶液yml配 成3%氯化钠溶液,计算x:y值。
X:y=7:3
提示:10%y/(x+y)=3%
→10y/(x+y)=3
→10y=3x+3y
→7y=3x
→x:y=7:3 整理课件
53
问题
某患儿体重8kg,血清[Na+] 115 mmol/L,伴有惊厥,拟提升血钠至 130mmol/L,用3%氯化钠溶液,先用一 半,且要求血[Na+]的提升速度按 1mmol/L·h。计算需要多少葡萄糖注射液 (或注射用水)和多少10%氯化钠注射液, 输注速度应多少毫升/小时。
5% GS 200ml+ 0.9% NS 100ml
整理课件
20
问题
用5%GS及0.9%NS配出2/3张液 300ml,如何配?
5%GS 100ml+ 0.9%NS 200ml
整理课件
21
问题
用5%GS及0.9%NS配出1/5张液 100ml,如何配?
5%GS 80ml+ 0.9%NS 20ml

小儿补液计算方法

小儿补液计算方法

小儿补液计算方法
小儿补液计算方法根据患儿的体重、年龄和病情确定。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1. 首先确定患儿的体重(单位可以是千克或磅)。

2. 然后根据患儿的体重和年龄确定液体输注速率。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可以使用不同的计算公式。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公式:
- 对于体重在10千克以下的患儿,常规液体输注速率为100
毫升/千克/24小时。

- 对于体重超过10千克的患儿,常规输注速率为1000毫升/
千克/24小时的前10千克,加上50毫升/千克/24小时超过10
千克的部分。

3. 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可能需要调整液体输注速率。

常见的调整包括:
- 如果患儿有发热或呕吐,可增加液体输注速率。

- 如果患儿有腹泻或大量呕吐,可能需要根据丢失的液体量
进行补液。

4. 定期监测患儿的输注速率和液体摄入量,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进行调整。

请注意,这只是一种常用的小儿补液计算方法,具体的计算方
法还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和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在给患儿补液时务必遵循医生的建议,切勿自行决定液体输注速率。

儿科学简答题:最全面收集,关于补液肺炎

儿科学简答题:最全面收集,关于补液肺炎

儿科学简答题:最全面收集,关于补液肺炎儿科学简答题:最全面收集,关于补液、肺炎输液脱水轻度中度重度失水50ml/kg50~100ml/kg100~120ml/kg前囟凹陷轻微凹陷,明显凹陷,深凹,皮肤弹性仍然较差,极差的口腔粘膜轻微干燥,苍白干燥,头发灰白,泪液较少,泪液较少,尿量略少,明显较少,无尿肢体温暖,略带凉意低渗性脱水时血清钠低于130mmol/l;等渗性脱水时血清钠在130~150mmol/l;高渗性脱水时血清钠大于150mmol/l。

临床上等渗性脱水最为常见.。

轻度和重度腹泻的区别——重度腹泻有水和电解质紊乱。

严重腹泻的诊断依据-外周循环衰竭,儿童腹泻和轻度酸中毒的早期诊断-血气分析低血钾―腹胀,肠鸣音消失,四肢肌力低下,腱反射减弱。

治疗饮食疗法:过于严格的饮食限制或太长时间的禁食通常会导致营养不良和酸中毒,导致长期疾病,影响生长发育。

应强调继续节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恢复时间,但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态、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日常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

呕吐严重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忍不住喝水),好转后继续进食,从少到多,从稀到浓。

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母乳喂养并停止补充喂养。

1.第一天补液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补液原则高渗性脱水――1/3张含钠液(1:2)等渗性脱水――1/2张含钠液(2:3:1)低渗性脱水――2/3张含钠液(4:3:2)不能测血钠时――1/2张含钠液重度脱水或中度脱水有明显的循环衰竭——2:1等钠溶液、0.9%氯化钠、5%葡萄糖、1.4%碳酸氢钠或1.97%乳酸钠、2:3:1(1/2片)钠溶液补液量、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严重脱水-150~180ml/kg输液速度前8~12小时每小时8~10ml/kg脱水纠正后于12~16小时补完,每小时5ml/kg严重脱水,外周循环障碍明显者,应先进行快速扩容;20ml/kg等渗钠溶液,30-60分钟内快速输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补液总量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1、一般需按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计算。

①累积损失量:指病后(如急性脱水)减轻之体重数量,这部分液体最主要。

这部分液量可根据脱水程度加以估计。

累积损失量也可按体表面积计算,轻度脱水为30-50ml/kg ,中度脱水为50-100ml/kg,重度脱水为100-150ml/kg。

②继续损失量:按实际损失补充,一般在禁食条件下为40ml/kg﹒d,非禁食状态是30ml/kg。

电解质包括钠、氯及碳酸氢离子各40mmol/L。

继续损失量也可以用口服补液盐(ORS)补充。

③生理需要量:生理需要量,即基础代谢:60-80ml/kg/day。

但是,小儿若小于10kg,通常给以补充100ml/kg/day。

2、量知道了,那么给补什么样的液体呢?
累计损失量的补充:根据脱水性质来给予
低渗性脱水:2/3张液体
等渗性脱水:1/2张液体
高渗性托说:1/3-1/5张液体
注:渗透压越高,就应该给以张力越小的,以此来稀释至等渗水平,而渗透性越低,则就给以张力大的液体。

继续损失量的补充:通常给予1/3-1/2张液体
生理需要量:通常给予1/4-1/5张液体
补液
1、轻度脱水
轻度脱水的患儿,一般在给以调节饮食、药物控制外,只给予ORS,即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轻度脱水口服补液量约是50-80ml/kg,在8-12小时内把累积损失量补足。

脱水纠正后,将ORS等量稀释后,根据需要随意口服。

注意:ORS是2/3张液,故新生儿及有明显的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的患儿不宜使用。

2、中度及重度脱水
中度及重度的患儿一般采用静脉补液。

⑴第一天的补液:补液量及补液种类,在课本里已经说过了。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患儿中度脱水,出现明显的循环障碍了,那么必须先扩容,方法如下:
1)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

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kg.h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
[举例] 患儿,男,1岁,发育正常,诊断秋季腹泻。

PE:眼凹深陷,皮肤干燥,哭时无泪,尿少脉速,精神萎靡,表情淡漠。

血Na:100 mmol/L。

根据病史制定补液方案.
指标判断:重度低渗性脱水。

1岁发育正常估计体重10kg
输液总量:180*10=1800ml,其中扩容20*10=200ml,累积损失量1800/2-
200=700(补1/2总量)
输液步骤:
第一步扩容,用1/2的含钠液,(2:1含钠液,由 0.9%Nacl 和5%NaHCO3组成). 扩容总量是200ml,由2份的0.9%Nacl 和1份的5%NaHCO3组成。

所以计算如下:
每份:200/3=70ml
盐: 70*2=140ml盐,
碱: 70ml碱(1.4%NaHCO3)
第二步补累积损失量700ml的4:3:2液,4:3:2含钠液,由四份0.9%Nacl 和三份葡萄糖和2份的碳酸氢钠组成的(混合液张力=6份张力/9份总量=2/3张)。

故,所需量及算如下:
700/9=77.7,大约为80
盐80*4=320ml
糖 80*3=240糖
碱80*2=160碱(1.4%NaHCO3)
第三步补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1800-210-700=890-900ml的2:3:1含钠液,由两份0.9%Nacl、三份葡萄糖、1份碳酸氢钠组成的。

计算如下:
900/6=150
盐 150*2=300ml
糖 150*3=450
碱 150ml(1.4%NaHCO3)
第四步: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 0.15~0.3g/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
⑵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经第一天的补液,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第二天主要给以生理需要量及继续损失量,继续补钾。

1)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

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大家可以根据上面的做法来计算第二天的补液量。

教科书中都有许多篇幅来讲液体疗法,所以这里只说我自已的理解,算是一种补充。

一:基础问题。

1. 张力的概念:这是个首先要明确的概念,许多人就是被这个问题给糊住的。

张力指溶液在体内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力等同于渗透压。

更明确的说是:不能自由出入细胞膜的离子在溶液中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对于人体而言,钠离子对维持体液渗透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临床所说的张力,几乎都是指钠离子所维持的渗透压。

因此临床都用10%的氯化钠配比不同张力的溶液,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5%糖水是等渗的,但是0张力的,生理盐水,5%糖盐水都是等渗等张液。

5% S B 是高渗液,所以儿科常配成
1.4%作为等张液使用。

2. 张力的类型:为了适应临床不同需求,张力配制比较灵活,儿科医生常会配制2:1溶液,等张液,1/2张、2/3张、1/3张、1/5张等含钠量不同的溶液。

3. 张力溶液的配制:教科书中都不具体论述,所以临床配起来感觉无从下手。

基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临床常用10%氯化钠(10ml/支),5% SB(10ml/支)与5%或10%的糖水等配比不同张力溶液。

10%氯化钠相当于11倍的等张液 5% SB相当于3.5倍的等张液明白了这两个倍数关系,那配比就简单多。

临床配比时要考虑机体自身的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能力,所以不必苛求精确。

二:液体疗法用于脱水要注意的问题
液体疗法多用于脱水,儿科的特点就是小儿易脱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液体疗法就是针对脱水而言的。

脱水分轻中重,有等渗,低渗,高渗之别。

具体教科书中都有,这里只是明确实际中10个问题。

1. 判断脱水以及其程度是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不是体重减少的程度。

脱水性质依靠的是血钠。

2. 儿科查看脱水:精神、囟门、眼眶、眼泪、口干程度、口腔津液、尿量、皮肤粘膜情况、呼吸心率、精神状态。

这些是重点对象。

3. 不要把肥胖儿的脱水程度估计过轻,也不要把营养不良的病儿估计过重。

4.常用3%氯化钠,12ml/kg可提高血钠10 mmol/L
5. 高渗性脱水是没有循环血量不足的情况出现的,对此的补液,不能急于求成而直接使用低渗溶液,这样做反而会使细胞内水肿。

正确的做法是仍给于等张的2:1溶液扩容,而后再渐渐下降张力,使其过程有个梯度。

6. 扩容一定要及时足量。

特别是伴有休克的小儿,扩容是液体治疗的关键,第一步不成功,那补液方案全盘皆输。

2:1溶液是经典扩容液、10—20ml/kg是标准量、20ml/kg.h是速度、0.5—1小时扩容成功是生命关。

扩容就像抢救农药中毒一样,力求快速阿托品化。

那么达到扩容化的指标是什么呢?面部转红、呼吸平稳、心率较前下降或至正常、皮肤弹性上升干燥度减轻、哭声有力、出现小便、血压上升。

这些就是指标。

对于一次扩容不成功的,不要拘于20ml/kg的量,再次评估后再次扩容,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扩容成功。

7. 补液计划要制定。

做到定量、定性、定速。

一般情况下可以先制定计划的前半部,就是扩容和补充累积损失量。

因为这前半部补充成功,后面的补钾才能进行。

补液计划不是定下来就不变的,随时要根据病情发展情况进行修改。

暂难明确
性质的,先按等渗脱水处理。

速度:在8—12小时内给于,先快后慢,开始半小时
20ml/kg.h,以后8--10 ml/kg.h。

低渗脱水可稍快,高渗脱水要稍慢。

8. 及时补充钾和钙。

见尿补钾谁也不能违反。

不要忽视了补钙,特别是原来
就有缺钙指征的小儿,在扩容纠酸后,低钙就会明显表现出来,所以要早期补充,并不一定要见尿补钙。

9. 纠酸:脱水肯定伴有酸中毒。

轻度脱水有轻度酸中毒,重度脱水就有重度酸中毒。

纠酸的依据是血气分析,所需5% SB 的量,依据的是血气分析中的BE值。

计算方法:所需5%SB的ml数=(BE-3)×0.3×体重×1.7。

然后配成1.4%,先给于半量,得查血气分析后再作余量的定夺。

在治疗脱水时,血气分析和快速血电解质分析,这两项检查是必须的,可惜的是基层几乎没有这两项。

10. 不要忽视口服补液的重要性。

能口服就口服,口服补液是最安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