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 (12)
生态毒理学题目整理
《生态毒理学》试题整理一、名词解释:生态毒理学:毒物: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半数致死剂量:毒物兴奋效应: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放大:生物转化:诱变剂:生长余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代谢抗性:靶标抗性:多样性指数:模拟微系统试验:PFU法:生态风险:生态风险评估:生态受体:风险商值:二、判断题:1.Ecotoxicology是由Rachel Carson于1969年首先提出并使用这个词.()2.二次污染物的危害程度一般比一次污染物轻。
()3.进入动物体内的外源化合物在分布过程中主要与脂蛋白结合。
()4.呼吸道是动物吸收污染物质最主要的途径。
()5.易化扩散需要消耗代谢能量。
()6.生物迁移是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最重要的形式。
()7.排泄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8.水溶性外源化合物可不经过生物转化直接排出体外。
()9.进入机体的极性物质可以不经Ⅰ相反应而直接发生Ⅱ相反应。
()10.在生物转化中,大多数外源化合物代谢产物的毒性低于母体化合物。
( )11.所有外源化合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其生物活性都会减弱或消失。
( )12.有机磷农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脂酶而产生毒理学效应。
()13.经酶催化而形成自由基是大多数外源化合物形成自由基的方式。
()14.重金属镉离子可引起钙稳态失调。
()15.缺失、重复与易位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倒位发生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16.由于排除毒物需要消耗能量,接触毒物总是引起生物呼吸率的降低。
()17.在器官形成期易于发生胚胎致畸,也可导致胚胎死亡。
()18.“反应停”事件是毒物胚胎致畸的一个典型事件。
()19.机体阻止过量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能力称为耐性。
( )20.半模拟微系统试验有产生环境污染的风险。
( )三、填空题:1.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毒物、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 )以及环境毒物、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 )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显著特性是 , , , , 。
生态毒理学与环境监测新技术
生态毒理学与环境监测新技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生态毒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对化学物质的反应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的学科,在环境监测和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环境监测新技术的应用。
一、生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毒性作用和环境因素对其毒性作用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现代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很广泛,包括了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规律、生物毒性机理、生物标志物等方面。
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物质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与人体健康的有害效应比较不同。
毒性作用主要有四种类型,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
不同类型的毒性作用对不同生物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对于环境保护和管理人员来说,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污染物的毒性和危害程度,以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机理。
二、环境监测新技术因为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环境的复杂性,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难以获得准确、全面的数据。
现代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在分析速度、效率和灵敏度方面均有所提高,而且光谱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颇为广泛。
现在介绍几种环境监测新技术。
1.高通量基因组学技术高通量基因组学技术(高容量的DNA序列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在环境污染监测方面出现的一种新技术。
通过大量获取DNA序列信息,可以更明确地了解环境中不同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反应和生态状况。
研究表明,环境污染物被摄取后,会对生物体的基因表达水平产生特殊影响。
因此,基于高通量基因组学技术的环境监测不仅可检测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还可以了解生物体对污染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情况。
2.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也是近年来在环境监测方面应用广泛的技术。
成本低廉、移动便捷、实时监测的优势使其在临时采样、快速调查、现场分析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将微型水质传感器部署在环境中,可实时监测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生态毒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西大学
第一章测试1.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有毒有害因子,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与防护的科学。
A:错B:对答案:B2.生态毒理学与环境毒理学是同一个学科。
A:对B:错答案:B3.生态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A:错B:对答案:B4.1848年英国生物学家对桦尺蛾发生的工业黑化现象的报道是环境污染对动物种群影响的最早报道。
A:对B:错答案:A5.生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野外生物B:植物C:家禽D:家畜答案:A6.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前必须进行()。
A:环境生物监测B:生态风险评价C:环境化学监测D:生物标志物筛选答案:B7.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生态效应的一种试验方法是()。
A:分子毒理学试验B:整体毒性试验C:微宇宙生态系统毒性试验D:离体毒性试验答案:C8.生态毒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属于生物范畴是()。
A:动物B:微生物C:植物D:环境污染物答案:ABC9.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评估或研究环境污染物()。
A:生物体的吸收水平B:在环境中的浓度C:对机体损伤的机制D:物理性质答案:ABC10.从学科知识结构来看,生态毒理学分支学科可分为()。
A:应用生态毒理学B:理论生态毒理学C: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D:实验生态毒理学答案:ABD第二章测试1.进入体内的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生物酶的催化下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而发生结构和性质改变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A:对B:错答案:A2.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统称为环境污染物的第二相反应。
A:对B:错答案:B3.内剂量是指吸收进入体内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
A:错B:对答案:B4.半数致死剂量是指群体中有50个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A:错B:对答案:A5.结合反应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是()。
A:谷胱甘肽结合B:硫酸结合C:乙酰结合D:葡萄糖醛酸结合答案:D6.被动转运主要包括简单扩散和()。
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滤过作用D:特殊转运答案:C7.根据外源化学物存在的状况,可把剂量进一步分为外剂量、内剂量和()。
生态毒理学_山西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生态毒理学_山西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年英国生物学家对桦尺蛾发生的工业黑化现象的报道是环境污染对动物种群影响的最早报道。
答案:18482.效应分析的详细程度和保守性取决于评价的()。
答案:等级3.HC5表示该浓度下受到影响物种不超过总物种数的(),或达到95%物种保护水平时的浓度。
答案:5%4.生物膜主要是由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和()构成。
答案:蛋白质5.脂溶性较高的化学物主要蓄积在()组织内。
答案:脂肪6.( )被视为DNA氧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答案:8-羟基鸟嘌呤7.环境化学物对生物的致死效应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不包括()。
答案:环境的理化性质8.以下哪项不属于臭氧层破坏引发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答案: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放大效应9.下列农药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最大的是()。
答案:杀菌剂10.汞对鱼类的危害主要是通过()产生。
答案:甲基汞11.植物可以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因此,良好的植被可调节环境温度、减弱光辐射。
答案:光合作用12.()是由昆虫体内产生并释放到体外与同种个体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利用这种物质研发昆虫引诱剂和拒避剂用于害虫防治。
答案:昆虫信息素13.由于多氯联苯的持久性与亲脂性,在食物网中呈现出很高的()特征。
答案:生物富集14.不同重金属浓度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发现()浓度的重金属能刺激微生物生长而增加其生物量,()浓度会抑制微生物生长且降低其生物量。
答案:低,高15.一般来说,随着动物体重的增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积存量会()。
答案:增加16.生态毒理学模型使环境污染治理成为()的环境生态治理途径或工具。
答案:耗费低廉没有二次污染效果优良操作容易17.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和()两部分。
答案:风险表征方法暴露-效应评估方法18.下列选项中哪些是生态风险评价选择评价终点的标准()。
答案:生态学关联易感性实用性合适的尺度19.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
生态毒理学教学大纲
生态毒理学教学大纲《生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Ecological Toxic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2300040、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30(15/15)、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2(1/1)、学分2.0、开课学期5。
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系统内毒物的来源、传播和归宿,理解毒物对生物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环境中毒物的检测、毒物效应研究和毒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总之,通过本科学习,具体达到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能够应用生态毒理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环境生态评价或影响评价实践中的复杂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课程目标2:能够基于生态毒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对生态恢复中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分析与解释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课程目标3:能够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就生态毒理学有关知识、问题与解决方法和同行交流。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于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黑体小四号字)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内毒物及其效应的科学,核心内容是毒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如何避免毒物灾害的发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生态系统内毒物的来源、传播和归宿,以及毒物对生物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环境中毒物的检测、毒物效应研究和毒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生态毒理学是生态学专业的选修课,主要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视野,补充毒物影响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本课程的学习也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大小基础。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教材:《生态毒理学》,孟紫强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 年。
参考书:《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孟紫强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 年;《生态毒理学》,周启星孔繁翔朱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年。
《生态毒理学》教学大纲
《生态毒理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生态毒理学是生态学专业的选修课,主要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视野,补充毒物影响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系统内毒物的来源、传播和归宿,理解毒物对生物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环境中毒物的检测、毒物效应研究和毒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习题要点:何谓生态毒理学?生态毒理学有哪些基本研究方法?本章重点、难点:生态毒理学概念,发展过程,研究的内容、目的和基本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态毒理学的起源和基本研究方法,理解生态毒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生态毒理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生态系统内毒物的种类、性质及其来源习题要点:何谓毒物?毒物的来源和基本特性?本章重点、难点:毒物的概念、来源、分类方法和基本特性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态毒物的基本来源,理解其分类方法,掌握毒物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第三章环境中化合物的分布与转移习题要点:何谓环境相?化合物的相间分配?半衰期?生物有效性? 环球污染?本章重点、难点: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分配转移规律、转化与生物有效性,以及环球污染过程。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分配转移规律,理解化合物的转化与生物有效性,以及环球污染过程,掌握环境相和半衰期等基本概念,以及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第四章毒理过程和剂量效应习题要点:何谓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剂量效应关系?毒物联合作用类型?室内毒力测定方法?本章重点、难点:毒物的代谢和作用机理,剂量效应关系,持续和间断接触的毒理效应,毒物的联合作用,毒力影响因子,室内毒力测定,毒力资料分析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化合物的毒理作用过程和毒力影响因子,理解初级代谢、次级代谢、剂量效应关系、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最小作用剂量,掌握毒物联合作用的类型和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第五章生物个体及以下水平的毒效反应习题要点:三致作用?个体毒效反应及其生态学意义?本章重点、难点:致癌、致畸和致变,生理生化反应和行为反应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
《生态毒理学》课件
03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野外研究
野外研究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对生物进行直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评估污 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野外研究通常包括对污染物的监测、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调查以及生态效应 的评估。
野外研究能够提供更接近自然条件下的数据,但实验控制难度较大,且容 易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验室研究
实验室研究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 下,模拟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无机毒物是指不含碳元素的化 合物,常见的无机毒物包括重 金属、硫化物、氮化物等。
天然毒物
天然毒物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 有毒物质,如生物碱、植物毒 素等。
合成毒物
合成毒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 法制备的有毒物质,如农药、
除草剂等。
毒物暴露途径与剂量
01
02
03
暴露途径
生态毒理学中的暴露途径 主要包括吸入、食入、皮 肤接触等。
跨学科合作
生态毒理学需要与生物学、化学、环 境科学等多个学科进行交叉合作,跨 学科合作难度大。
伦理与法规
生态毒理学实验涉及伦理和法规问题 ,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多学科交叉融合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数据获 取和处理效率,深入挖掘生态毒理学规律 。
加强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 叉融合,推动生态毒理学研究深入发展。
实验技术创新
生态毒理学应用拓展
开发新的实验技术与方法,提高实验效率 和准确性,降低实验成本。
将生态毒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环境保护、 生态修复等领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毒理学研究
总结词
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
详细描述
该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实地调查,评估了 某河流中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研 究发现,重金属会对水生生物的生理机能产 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繁殖率、生长速度和免 疫力等,严重时可导致生物死亡。
生态毒理学-20200820-李正炎修订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将介绍生态毒理学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展望,解释生态毒理学相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说明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对生物、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主要内容包括:(1)有毒物质进入生物体的方式和途径;(2)有毒物质的生物毒性和生态效应;(3)生物对有毒物质的耐受和解毒能力;(4)典型化学污染物(有机锡、烷基酚、二恶英等)的生态毒理个案研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生态毒理学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学习和了解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及其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作用,掌握国内外生态毒理学的发展前沿和动态。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the origin,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toxicology. It will explain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mary theories of ecotoxicology. It will describe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effects of various exogenous toxic substances such as heavy metals an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Topics will include: a. the pathways of exogenous chemicals entering biological tissues; b. the toxicological dynamics and effects of typical pollutants; c. the adaptation capacity and detoxification system of organisms for toxic chemicals; and d. case studies of ecotoxicology for typical chemical pollutants including organotin, alkylphenol and dioxin. The students will learn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methods- 5 -in this field, get in touch with bioindicators, biomarkers 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s i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grasp the current status and hot spots of ecotoxicological research.2.设计思路生态毒理学在污染物的风险评估和环境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针对传统污染物和新兴污染物,通过其毒性效应和致毒机理的学习,理解污染物的环境危害,通过急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学习污染物毒性效应的测试方法,通过生物标志物和环境基准等内容的学习,掌握污染物的环境管理对策。
生态毒理学教学大纲
《生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Ecological Toxic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2300040、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30(15/15)、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2(1/1)、学分2.0、开课学期5。
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系统内毒物的来源、传播和归宿,理解毒物对生物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环境中毒物的检测、毒物效应研究和毒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总之,通过本科学习,具体达到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能够应用生态毒理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环境生态评价或影响评价实践中的复杂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课程目标2:能够基于生态毒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对生态恢复中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分析与解释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课程目标3:能够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就生态毒理学有关知识、问题与解决方法和同行交流。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于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黑体小四号字)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内毒物及其效应的科学,核心内容是毒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如何避免毒物灾害的发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生态系统内毒物的来源、传播和归宿,以及毒物对生物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环境中毒物的检测、毒物效应研究和毒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生态毒理学是生态学专业的选修课,主要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视野,补充毒物影响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本课程的学习也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大小基础。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教材:《生态毒理学》,孟紫强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 年。
参考书:《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孟紫强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 年;《生态毒理学》,周启星孔繁翔朱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年。
生态毒理学-东南大学
4.2影响生物可利用率的化学性质
4.3影响生物富集的生物性质
第5章从食物的生物富集和营养传递
5.1从食物的生物富集的定量
5.2无机污染物
5.3有机污染物
第3部分毒物的效应
第6章分子效应和生物标记物
6.1有机化合物的解毒
6.2金属硫蛋白
6.3应激蛋白
6.4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反应
6.5DNA的修饰
课程简介(含对学生基础的要求等,特别注明拟上课所在校区):
应对我们地球上由各种污染物所带来的挑战,开设一门综合的生态毒理学课程极为迫切。污染物在各种尺度上对我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现今快速的全球化,都促成我们一起去分享和交流对生物圈中污染物及其效应的科学认识。
《生态毒理学》是一门研讨课程,主要为对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的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观点的课程。以科研专题为主线,展示生态毒理学的新概念,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工具,更新知识,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既在宏观层面又从专业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三次课堂讨论专题蓝藻水华暴发机制及对若干生态问题的解明(课内4学时)
关注湖泊表层水华形成的过程与机理,分析蓝藻优势形成与垂直运动的关系,探明蓝藻浮力调节和群体形成的机制。确立蓝藻物质代谢和能量利用中碳氢化合物储存量的动态变化所致细胞密度改变是蓝藻浮力调节的主要原因,基于生长代谢生命过程各步生物学反应方程,定量描述蓝藻垂直运动的周期性变化和水华的季节性形成过程;研究环境因素、水体特性、蓝藻生物性状对蓝藻垂直分布规律的影响;确定影响水华形成的主导环境因素及其作用范围;解明水华暴发相关环境现象的环境生物学机制。
课堂研讨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每一堂讨论课都应该是师生双方智慧的结晶,都是充满求知欲、充满思索的活泼、生动的文化交流会。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专家讲座
细胞
组织 个体 种群
群落 情形A
“嵌套形式”, 细胞效应即简单地意味着全部生物水平效应。
细胞
组织 个体
种群 群落 情形B
细胞 组织
个体
种群 群落 情形C
情形B和C中竖条纹区域代表不确定性 (Uncertainty)。
低级生物响应(如酶活性或免疫响应改变)可能代表从健康反应直至压迫
(stress)广谱范围。所以, 难以确定这种响应和有机体适应性定量关系。从个
(7) 胺基: 胺具碱性,易于蛋白和核酸酸性基团、酶反应。
(8) 构型 (同分异构体;旋光异构体): 普通对位>邻位>间位,但也有例外。因
为受体和或酶普通只能与一个旋光异构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化学旋光异 构体之间毒性不一样。
(9) 有机磷化合物: 主要指五价磷有机杀虫剂。
接触条件
(1) 接触路径: 接触路径不一样,则吸收、分布不一样,其代谢转化、毒性反 应性质和程度也不一样。
由上述关系, pH影响弱酸和弱碱水溶解度。另外, pH还能影响亲脂金属形态
生态毒理学生研物究方有法专效家讲性座 , 不经形成表面络合物而穿过细胞膜。
第7页
毒性影响原因
(3) 盐度 主要应用于盐度改变显著得海湾地域。对大多数金属而言, 低盐度会增加毒性。盐度 对金属生物有效性影响主要与其形态相关。
(4) 硬度 硬度主要成份是二价钙离子和镁离子。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定义硬度通常以CaCO3 等价值。
(2) 溶剂和助溶剂: 不一样溶剂和助溶剂可加速或减缓毒物吸收、排泄,从而 影响其毒性。
(3) 毒物浓度和容积: 稀释作用情况不一致,有浓溶液毒性强,有则稀释后反 而强。
(4) 交叉接触: 不一样暴露路径交叉作用。
海洋环境中有害化学物质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海洋环境中有害化学物质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占据着面积的71%。
然而,自20世纪以来,海洋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包括有害化学物质的存在。
有害化学物质是一类能够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化学物质,它们可通过人类的活动进入海洋中,如农业、工业、航运等。
对于海洋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其生态毒理学研究备受关注。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的影响的学科,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化学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有害化学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大规模的。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有机氯农药,如DDT。
这种化合物是一种广谱杀虫剂,对一些海洋生物如鱼、海鸟,以及其他生物如哺乳动物等都会产生影响。
此外,石油的泄漏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化学物质会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其次,有害化学物质对海洋生物也是有害的。
许多化学物质会通过食物链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对它们的生长、繁殖、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行为产生影响。
而这些生物又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们的受到影响也会影响整个食物链。
例如,海洋中的鲸鱼、海豚和海龟等已经沦为有害化学物质的受害者。
另外,有害化学物质对人类的健康也产生了影响。
鱼类是海洋中最受人类欢迎的食品之一,但是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鱼类会引起人类健康问题。
例如,汞是一种在海洋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长期暴露于此会对人类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产生影响。
为了了解有害化学物质的影响,生态毒理学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实验室和野外研究。
研究人员通常会选择一些指示生物来探究有害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水生昆虫是常用的指示生物之一。
这些昆虫生活在淡水中,它们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与水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很容易受到水中污染物的影响。
通过对它们的研究,研究人员可以评估化学物质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方法还包括收集野外样本或采集实验室生物样本。
生态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与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生态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与调查中的应用研究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环境污染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生物体、人类健康等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危害。
因此,环境监测是必要的,而生态毒理学就是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有害物质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殖、发育、代谢、免疫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和损害程度的学科。
它通过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对污染物质的反应来评估和预测环境的健康状况,为环境保护和管控提供依据。
一、生态毒理学的应用场景1.环境污染评价与监测通过生态毒理学的方法,可以对生态系统中暴露于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进行体内外监测、筛查管制污染物和重金属,判断它们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此外,可以通过对污染物的生物检测来了解环境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的扩散、转移、积累和残留情况等。
2.水质监测生态毒理学在水质监测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生物在水中的敏感性相对于化学物质更高、检测更准确,如水体中所含的毒化物可以影响到水生物群体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通过观察水中不同生物的生物测定和生理生化检测,可以直观地判断水体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质。
二、生态毒理学的技术方法1.实验研究生态毒理学在实验研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实验室中操纵条件来制造被测生物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条件,如污染物质、生态因素和温度等,并观察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和生产力的变化情况,以此来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程度。
2.生物测定生物测定是通过观察生物的变化来评估毒物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生物测定包括暴露和效应试验,在这些试验中,会把不同浓度的污染物质添加到容器中,并通过观察暴露生物的行为、生长和生殖情况,以及其他效应来评估环境毒物质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害程度。
3.生理生化检测生理生化检测主要观察污染物质所引发的生物组织中的生理生化反应和变化,如蛋白质合成、酵素活性和代谢产物等的测定。
环境污染与生态毒理学研究
环境污染与生态毒理学研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生态毒理学研究就是探索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的健康产生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一、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基础1. 毒性作用机理毒性作用机理是解释环境污染对生物产生的影响的基石。
毒性作用机理包括毒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毒物吸收后,从吸收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并在体内被代谢,最终被排泄,这些过程都可以影响毒物对生物的毒性。
2. 放射性物质的毒性放射性物质能够影响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对生物造成损伤。
放射性物质的毒性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高剂量的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产生的影响很大,例如辐射性疾病、癌症等。
3. 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作用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质,它们都有不同的毒性。
例如,重金属、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等都是常见的污染物质。
这些污染物质会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免疫系统等,并对生物产生毒性影响。
二、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意义1. 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毒理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并给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生态毒理学研究,可以推进环保立法,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2.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质量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和健康状况。
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危害不仅体现在急性毒性,还包括慢性影响,如致癌、致畸、致突变和神经毒性等。
生态毒理学研究可以为人类环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三、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发展现状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单种生物、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功能等多个层次。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加强,生态毒理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1.重点研究领域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中污染物的命运以及毒性对个体和种群的影响。
此外,还包括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
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陆地、海洋、淡水等环境。
生态毒理学 第12章
三、河口区环境特点与生态系统组成
这里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复杂多变,生态系 统敏感脆弱。 1. 环境特点 • 盐度: 常常呈现周期性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 温度: 温度变化比开阔海区和相邻的近岸区更加多变。 • 沉积物: 有许多有机物,是河口生物巨大的食物库。
• 波浪作用和水流:波浪较小, 是船只停泊的港口。水 流速度相对较大。
四、个体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对海洋生物个体的毒理学作用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 死亡。
• 对海洋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影响 可使鳍、骨骼等变形, 还可以形成肝肿瘤及其他鱼类疾病。
一、分子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环境污染物如石油烃、PCB、农药等进入水体之 后,在水生生物的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在氧化还原循 环中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自由基、亲电子基团等, 这些物质具有很高的活性,可攻击各种生物大分子, 造成酶失活、蛋白质变性、膜脂质过氧化、DNA损伤 等。
二、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混浊度:混浊度越高,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的光合作 用率也会随着下降,导致生产力下降。
• 溶解氧:河口区一般表层水含氧量较高,深层水的溶 解氧含量降低,而沉积物中则呈现严重缺氧状态。
• 营养物质丰富。
2.生态系统组成
河口生态系统敏感脆弱, 生物种类比其他海洋生境的 种类要少。广盐性、广温性和耐低氧性是河口区生物的 重要生态特征。
牡蛎床和牡蛎礁是河口区典型的生物群落,还有红 树林生物群落。
牡蛎床
红树林
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第二节 海洋、河口污染物及其生 物吸收与富集
陆上、海上污染源及通过大气输送的污染物,最终多 半都要进入海洋。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使海洋得到净化, 成为地球上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当有害物质进入某一海 域并超过该海域的自净能力,海洋环境就遭受污染。本节 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作用的评价
联合作用的定量评价大体分为两大类 (1) 利用一定的概率公式和剂量-反应关系进行分析; (2) 采用各种理论模型和作图法进行评价。 常用的计算混合化合物LD50的方法 常用比较预期 LD50 和实测 LD50 的方法来判断两种或多 种化学物联合作用的类型。程序如下: (1) 分别测定A、B两个化学物的LD50; (2) 将A、B两个化合物按等毒性比例混合; (3) 测定A、B化合物的LD50: 1/化合物预期LD50 = a/A的LD50 + b/B的LD50 + … + n/N的 LD50 a, b, … n分别为化学物A, B… N在混合物中所占的重量 比例,a+b+…+n = 1。
污染物性质
logKOAb PLc TCd > 10 < -4 > 30 8至10 -4至-2 -10至30
注释:a - 多氯代二苯-p-二恶英PCDD或呋喃PCDF,六氯苯HCBs,六氯环己烷HCCHs;b - KOA是辛醇与空气间的分配系数,用于衡量亲脂性;c - PL是过冷液体蒸气压(Pa),是化合物挥发性 的测度。特定地,它是为熔解热而校正或调整的的液体蒸气压,即摩尔化合物从固相转变为液相所 需的热量。用途是在特定温度下表达具有较宽熔化温度变化范围的有机化合物的液体蒸气压;d - TC浓缩温度,化合物从气相向非气相浓缩或分配的温度。
溶剂苯对几种动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
动物种属 浓度 (g/dm3) 猫 75 急性毒性 时间 3h 反应 深度麻醉 浓度 (g/cm3) 时间 慢性毒性 反应
50
兔 122~144
1.5 h
4 min 7 min 36 min
深度麻醉
轻度麻醉 瞳孔反射消失 死亡 10 6 0.28 几天至几周 30~125天 243天 白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 增加 造血系统利用放射性铁障碍 血象改变, 肾损伤, 肾小管变性
氯苯
多氯联苯PCBs PCDDsa和PCDFsa 多环2至4个氯 4环
5至6个氯
5至6个氯 1至4个氯 0至1个氯
0至4个氯
0至1个氯 2环
有机氯
杀虫剂
灭蚁灵mirex
多氯代莰烯
DDT, DDE, 氯丹
3环
HCBsa, HCCHsa, 狄氏剂 6至 8 - 2至 0 -50至-10 <6 >0 < -50
豚鼠
50
26.5 35
5 min
30 min 30 min 15 min
侧卧
运动失调 瘫痪 5min后瘫痪, 13min后反射消 失, 停止呼吸后 3.5min后恢复
0.28
32天
193天
血象改变, 肾小管损伤
血象改变, 肾、骨髓和睾丸损害 白细胞减少, 肝局部坏死, 体重减 轻
大鼠
47.8
3.19
协同作用大于相加联合作用 (addition joint) ,高于相加 相 互 作 用 (additive interaction) , 高 于 相 加 协 同 作 用 (additive synergism); (c) 小于相加联合作用(less than additive joint action) 反应落在对角线上方正方形内。各自毒性单位小于1, 联合作用大于1个毒性单位。又称低于相加联合作用; (d) 拮抗作用(antagonism) 混合物的毒性落在正方形之外,联合毒性低于分别致 毒的毒性,两种有毒物各自毒性均大于1个毒性单位。 反应相加模式 ( 或称无关联合作用模式, independent joint action model) 浓 度 相 加 和 反 应 相 加 复 合 模 式 (combination of concentration addition and response addition)
对于效应的特定水平,如LC50,浓度相加可简化为: (Ci/LC50,i) = 1 其中,比例Ci/LC50,i称为毒性单位。 具有相同作用模式的化学物预期会遵从这一模式。 此外,由于许多化学物的混合物近似符合这一模型, 浓度相加通常被视为化学物联合毒性作用的名义上的 情况。
浓度相加模式(concentration addition model)或相似联 合作用模式 基本原理: 组成混合物的各化学物质,尽管各自毒性不同,但对 生物的作用性质或方式是相似的,从而一毒物产生的 毒性可以被一定量的另一毒物所替代。当毒物的有效 浓度以相同的单位(如毒性单位)表示时,混合物的有效 浓度为各毒物有效浓度之和。 作用模式: (a) 相加作用(addition) 混合物的反应落在正方形对角线上,表示混合物毒性 等于分别致毒时的毒性之和; (b) 协同作用(synergism) 混合物毒性高于各自单独致毒时的毒性之和,落于正 方形对角线下方。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
固态物质(如石棉) 过氧物酶体增生剂(如降血脂药物安妥 明)
致癌过程中启动、促进和恶性进展阶段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多阶段致癌作用模型 启动阶段 促进阶段 恶性进展阶段 不可逆,在形态学上呈 恶性肿瘤的细胞核型和组 织结构
不可逆,启动的“干细 在基因和细胞水平上均 胞”在形态学上与正常细 可逆 胞相同 对外源性化学物和其它 化学元素极其敏感
相互作用
化学混合物作用模型
相似作用 是指化学物作用点位和方式相同 相互作用 包括一种化学物对另一种化学物的动力学、作用点位 的改变或者当其中一种或两种为独立非活性时,化学 物联合作用效应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类似于剂量-响应模型中的灵敏度分布,浓度相 加模型对局量子(quantal)响应进行公式化。 如果一组化学物仅在强度(力量)上有差异,则死亡率或 其它局量子响应可以模型化为: Y = a + blog(C1 + r2C2 + … + rnCn) Y是混合物响应的概率单位(正规偏差值),Ci是化学物i 的浓度,ri是化学物i相对于化学物1的(强度)力量,a和b 分别为拟合的截距和斜率参数。
相加作用(addition) 总效应等于各污染物单独作用效应的总和。化学结构 相似或同系物和毒性作用靶器官、靶分子相同,作用 机理相似的化学物同时存在时,往往发生相加作用, 如大部分刺激性气体的刺激作用呈相加作用; 加强作用(potentiation) 一种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但能够使与其同时 进入机体的另一种化学物的毒性增强。例如异丙醇对 肝脏无毒,但与四氯化碳同时进入机体,可使四氯化 碳的毒性大于其单独作用。有人将加强作用归并为协 同作用; 拮抗作用 (antagonistic effect) 总效应小于污染物单独作用效应的总和。两种化学物 同时作用于机体时,一种干扰另一种的生物学作用,
(4) 配置拮抗 一种化学物改变另一化学物的吸收、代谢、分布和排 泄 (例如微粒体诱导剂和抑制剂改变化学物的代谢而降 低毒性)。
化合物联合作用研究的方向及内容
化学物联合作用对健康影响,尤其是对免疫系统、生 殖功能和致癌潜在危险的评价; 用于实验设计和分析化学物联合作用的可行性模型; 化学物联合作用引起的健康危害的早期检测方法; 常见的金属之间、溶剂之间和杀虫剂之间的联合作用; 阐明多种化学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过程;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包括短期高浓度联合暴露,化学 物与吸烟、饮酒的联合作用以及职业性化学物接触与 药物的联合效应; 反映化学物联合作用综合性指标的研究,包括神经行 为反应、内分泌系统紊乱、能量代谢等的改变; 化学物联合毒性的发生机理; 化学物联合毒性的卫生标准。
促进细胞的生存依赖与 转变的细胞增殖 不断接触促进剂,对年龄、 饮食、激素等很敏感 在早期阶段对生长环境 因素可能很敏感 在该阶段,良性或恶性 细胞均可观察到
自发性(内源性)启动细胞 内源性促进剂可能有 “自发性”促进作用 需要细胞分裂来“固定” 可检测出剂量-反应关 启动,剂量-反应可能检 系和最大作用剂量 测不出
显性 致死
隐性 致死
存活 突变
动脉 硬化
癌变
老化
功能或 结构畸形
流产 与死胎
胚胎 综合症
生育能 力障碍
遗传性 疾病
基因 负荷
未知疾病
致突变与致癌变的关系
直接致癌物 形成亲电子化合物 与内源性核酸或 外源性肿瘤病毒 相互作用 与细胞核中 核酸相互作用 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 体外或体内代谢活化
诱导突变
DNA损伤修复 其它未阐明的机制
病毒转化能力表达 正常细胞 恶性转化和肿瘤引发 促长剂和助癌物 等因素的间接作用 免疫监护、细胞增生 及恶性细胞表达等多步骤 发展成为肿瘤细胞克隆 能确诊的肿瘤
全球关系尺度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性
污染物分类(按氯 相对迁移性分类 原子数目、环数或 快速沉降和滞留在 倾向于在中纬度地 倾向于在极地地区 全球范围内分布和 杀虫剂类型划分) 来源附近 区沉降和富集 沉降和富集 沉积
20 h/天,7天
1.47 0.28 小鼠 15 10 5 2h 2h 2h 震颤, 侧卧 兴奋后迟钝, 运动 失调 轻度兴奋
20 h/天,7天 204天
同上 白细胞减少, 脾肿大
动物和植物毒素
动物毒素的特性 动物毒素是由分子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包括 数目不同的多聚肽、酶和胺类等,被包括在特定的软 组织中: (1) 磷脂酶 A 是广泛分布于毒液中的一种酶,具有分解 细胞膜、解偶联氧化磷酸化、抑制呼吸的作用,还 可刺激组氨酸、血清素和细胞分裂素的释放; (2) 蛇毒中常见的 L -氨基酸氧化酶能激活组织肽酶, 引起低血压、心血管异常; (3)透明质酸酶可使组织液化协助毒素扩散; (4)为数众多的蛋白酶存在于受损伤组织中造成出血; (5)其它成分包括各种抗血凝剂、脂类、糖苷和甲酸。 动物毒素通常分为两类:(1) 被动性分泌毒素,随摄食 进入体内;(2) 主动性分泌毒素,通过叮咬进入体内。
根据混合物预期LD50值与实测LD50值的比率判断联合作用 的类型,判断标准如下表(上半部) 指数 Smyth, MF Keplinger, ML 非相互作用 拮抗作用 < 0.4 < 0.57 相似作用 简单相似 (浓度相加) 复杂相似 相加作用 0.4 ~ 2.70 0.57 ~ 1.75 相异作用 独立的 (反应相加) 依存的 加强作用 > 2.70 >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