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诗两首》补充阅读资料_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中的意境。
2.创设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设计富有层次的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升。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2.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学生对生字的掌握程度:大部分学生能认识本节课的生字,但部分学生在书写和运用上仍需加强指导。
2.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3.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学生对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理解较浅,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创设情境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优美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2.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联想想象法: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诗句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14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送别的情景,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真切情意。
《24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两套(附导学案)
《24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1.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P《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恶.卧(è)丧.乱(sānɡ)广厦.(sh大庇.(bì)突兀.(wù)辗.(niǎn车辙.(zhé)两骑.(jì)敕.(ch何时眼前突兀见.晓驾炭车辗.异义一词多义秋天漠漠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通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23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23篇)《古诗两首》篇12古诗两首教学目标及要求: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资源和手段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四、背诵古诗。
24《唐诗二首》优秀教案
24《唐诗二首》优秀教案冷雨教学目标: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4.情感教育,全面发展:将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5.课后延伸,拓展视野:布置富有创意的课后作业,如古诗配画、诗歌手抄报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感受古诗的魅力,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2.态度层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育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学会倾听、理解和欣赏他人。
3.价值观层面: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同时,要关爱自然、珍惜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学情分析
(2)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3)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4)学生再次进行朗读和书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等。
5.研究性学习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诗人的生平背景、创作特点以及古诗的历史价值等,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6.家庭亲子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家庭朗读比赛,增进亲子关系,共同感受古诗的魅力。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难度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2.书写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用规范的正楷字体抄写下来,注意字迹工整、美观,体现古诗的韵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24.古诗两首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
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
在行至白帝城时,突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
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李白是我国唐朝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朝 ( zhao chao )辞一日还 ( huan hai )万重 ( chong zhong )山白帝 ( ti di )城啼 ( ti di )不住2、齐读〔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A 、朝辞白帝彩云间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2、理解词义:辞:辞别,分开。
3、作者早晨分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a.指名说:早晨分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B 、千里江陵一日还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3、练说句意1〕互相说2〕指名说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5、小结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教案24唐诗二首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XXX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XXX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XXX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研究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XXX,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XXX。
XXX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XXX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XXX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XXX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XXX末年至XXX初年由唐朝将领XXX与XXX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XXX、汴,达于XXX,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教案
24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
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24古诗两首教案
24、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感知古诗内容,旨在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自由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读懂古诗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在拓展方面,培养学生搜集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荷花图等。
2、了解学生预习和准备情况3、准备古诗朗诵会。
学生:完成预习单。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
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
纷纷踏来,交汇,共享,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让学生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词背诵:请同学们课后熟练背诵《题西林壁》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家长签字确认,以巩固课堂所学。
-提醒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诗词鉴赏:请同学们从课本或其他资料中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撰写一篇100字左右的鉴赏心得。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鉴赏,如:诗人情感、表现手法、意象等。
3.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热爱生活。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5.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情分析
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在学习《24古诗两首》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逐渐浓厚,但古诗中的部分词汇、句式和意境对他们来说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所学: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内容、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
2.情感升华:强调古诗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关爱自然。
-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情感。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用诗词歌赋来赞美我们的美好生活。”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检测,巩固学生对古诗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故事的结局怎样呢? (老人的炭没有卖出去,被宫使给“换”走了。)实际上就是在抢!
宫使是一种怎样的形象?(“翩翩”“把、称、叱、牵、驱将”蛮横无理、飞扬跋扈)
小结:通过两组人物鲜明的对比,体现卖炭翁的悲苦生活。
课时作业:
1.背诵《卖炭翁》这首诗。
2.片段写作: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老人辛苦到头一车木炭被抢后,他会说些什么?(100字左右)
3.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2、解题。
齐读诗题,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是写谁吗?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位老人呢?(理 解“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指名读(流畅、声音洪亮、有节奏)
正音 (衣裳 两骑 翩翩 口称敕 叱 白衫儿等)
(2)《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下面请同学们听朗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小结: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感受到了老人悲惨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更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老人寄予无限同情。
b.心理活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朗读并分析体会这两句诗歌的内容,理解卖炭翁矛盾的内心活动。
c.运炭的辛苦:路远、天寒、地冻、牛困人饥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3.仿写练习:鼓励学生模仿古诗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梳理知识点:对本节课学习的古诗内容、生字生词、修辞手法等进行回顾和总结。
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这对于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挑战。
3.能够准确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至关重要。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古诗内容相符合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讲解《登高》时,可以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播放古筝曲,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和诗人的忧思。
2.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诗句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同伴互助和思维碰撞,深化对古诗的理解。
-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夜书所见》中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入到情感体验。
2.写作作业: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古诗《登高》或《夜书所见》,仿写一首自己的五言或七言绝句,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并在作业本上完成。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提示,如季节、时间、地点等,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3.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每组选择一个与古诗相关的主题,如“唐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古诗中的自然景象”等,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笔记,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拓展课外阅读:《古诗词二首》教案
拓展课外阅读:《古诗词二首》教案。
我们来看看这份教案的内容。
《古诗词二首》包括唐代杜甫的《春望》和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这两篇诗都写景抒怀,描绘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和思考。
教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前导入、课堂阅读和课后拓展。
课前导入部分主要是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堂阅读部分则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朗读,解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语言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课后拓展部分则是通过阅读其他相关作品或者写作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拓展课外阅读呢?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比较有限,难以覆盖所有学科和知识点。
拓展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和学习,增加知识面和视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发展快速,知识更新换代也很快,只有不断拓展阅读和学习,才能保持时代的潮流和竞争力。
此外,拓展课外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格。
然而,拓展课外阅读并非一帆风顺。
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不足。
现代社会中,虽然信息和娱乐资源很丰富,但许多学生只喜欢玩游戏、看电影和听音乐,很少抽出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文学作品或者专业书籍。
这种情况下,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有效监督和评估学生的拓展课外阅读。
由于课外阅读是自主选择和自我约束的,教师难以全程跟进和检查,有可能会出现学生作业抄袭或者不如实反映阅读收获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创造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愉悦和轻松的氛围中读书。
比如可以组织阅读小组、开设阅读沙龙、推荐优秀的阅读资源等。
要让学生了解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阅读不仅是为了完成作业,更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素质的人。
《古诗词二首》阅读理解教学设计
《古诗词二首》阅读理解教学设计。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而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也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今天,我们主要来谈谈如何通过教学设计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二首》的主题、写作背景、篇目特点等内容,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古诗词文本。
2、能力目标:通过对《古诗词二首》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学习古诗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诗意的人。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风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教学文本:《古诗词二首》2、教学内容:(1)对古诗词整体加深理解;(2)学生钻研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3)学生论述古诗词的情感和思想内涵;(4)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基础上开展写作活动。
三、教学步骤1、导入导入环节,可以通过诗词导读、背诵环节将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世界。
并通过小组合作、课件呈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阅读古诗词”。
2、引入教材引入教材的环节即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二首》的整体情况、背景、体裁和特点等。
通过听、读、写、说等方式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概括,并引导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搞清文章的关键词,如古诗词、二首、阅读理解教学设计等。
3、阅读与理解在此环节中,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里面的情感因素、特定的文化含义以及古人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
同时,老师可以在讲解中融入一些阅读策略,如补充一些关于此诗的背景介绍、分析此诗的中心思想等,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才华和智慧。
4、探究艺术风格通过对教学文本里的艺术风格的探究,可以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是老师让学生深化古文阅读的一种方式。
具体的探究方式可以是通过对古诗词的突出语言特点、特色文化等方面的探究,让学生对细节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产生更丰富的感和体会。
《古诗两首》集备教案
《古诗两首》集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古诗的句式和用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感受到古诗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难点。
2.2 课文分析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理解其意义。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3.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3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兴趣。
4.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4.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古诗教材,提供准确的课文和注释。
5.2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图片、音频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5.3 学习支持材料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古诗的背景资料、解析和评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故事或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6.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加强记忆和理解。
6.3 课文解析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4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古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并示例说明。
24 唐诗二首教案
24唐诗二首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首首诗歌,脍炙人口,我们朗诵着诗歌长大,我们品味着诗歌行走,我们书写着诗歌成长。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新课导入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诗个性鲜明,思想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吧!(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读通诗意。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江的对岸。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24 古诗两首(2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24 古诗两首(2课时)本文是关于24 古诗两首(2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指导理解、书写。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按一定方位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及其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2、练习给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3、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情感目标:图文结合,学习课文,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搜集相关资料等途径对天安门广场有一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了解天安门广场建筑、景观的特点及天安门广场是我们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天安门广场建筑的壮观、景观的辉煌及其历史地位。
培养学生观察、自学、搜集资料的能力。
难点:结合课文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渗透写作指导。
【教具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人们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人们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
(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的意思)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古诗两首》补充阅读资料王安石(1021---1086)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
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
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
宋神宗熙宁二年积极推行变法,以舒民困,元丰八年,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
王安石的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斗争,把文学创作和****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由于他持有"适用"的文学创作观念,他的诗文都具有浓厚的****色彩,是直接为他的****斗争服务的。
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论性的为多。
这些作品针对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量。
如〈答司马谏议书〉,分析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他坚持原则的****态度。
王安石的散文比较重视理论的说服力,较少注意酝酿气氛,描摹物象,从感情上来打动读者,因此他的散文一般立意超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概括力,语言简练朴素。
这也是他文学主张的结果。
王安石的诗和散文一样,具有充实的****内容,倾向性十分明显,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郁。
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他的不少咏物怀古的诗篇,也大都寄托了他远大的****抱负和批判精神。
晚年罢相隐居以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教多的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也冈多地注意对诗歌艺术的锤炼。
名作很多,如〈船泊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些小诗,新颖别致,炼字炼句妥贴自然,艺术上确实比早年成熟了,但往年诗中洋溢的那种****热情,这时是大大减退了。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
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
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古文大致为五类。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
笔锋犀利,论证精确。
《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
《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
《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
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
其****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
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
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
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
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
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
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
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骚赋:独具特色。
《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
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
《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
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
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
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
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
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
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
此外,他在愚溪时还写有《游黄溪记》。
他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
不过,如今除了县西2公里处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
唯有悬溪之畔的柳子庙,尚可以寄托后人的情思。
早在唐朝元和九年十二月,柳宗元将要离开永州时,当地百姓就筹建柳子祠。
现柳子庙为清光绪三年重建。
柳子庙坐落在潇水西岸柳子街中心,面对愚溪,背负西山。
庙系砖木结构,简洁朴素,石脚、梯阶、台跺,三进三开间,正殿宽宏,高耸巍峨,当年殿内供奉柳宗元塑像,挂有“文贯八家”、“都是文章”、“福我寿民”等横匾。
春秋社日,四方百姓都虔诚膜拜。
每逢农历七月十三日柳宗元生日这一天,则杀猪宰羊、演戏、赶庙会,以示纪念。
柳子庙中有《罗池庙享神诗碑》,因碑文首句为“荔子丹兮蕉黄”故称荔子碑。
碑文为韩愈作,苏轼书,加之文内所颂柳宗元之德政,故世称“三绝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位散文大家的并称。
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日示师文(元·王冕)骨格今年异,衣裳旧日殊。
读书当努力,写字莫糊涂。
白水翻三峡,青山出两都。
老吾何所以?赖尔得相须。
初春南宋·陆游装罢桃符又剪灯,新年光景捷飞腾。
老翁扫尽儿童事,却学禅床入定僧。
除夜雪南宋·陆游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大意:(一)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至“参差披拂”记叙小石潭景(水清石底,青树翠蔓)。
(二)自“潭中鱼可百许头”至“似与游者相乐”描写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
(三)自“潭西南而望”至“不可知其源”描写潭上小溪岸势。
(四)自“坐潭上”至“乃记之而去”抒写潭上四面寂寥凄寒之感。
(五)自“同游者”至“曰奉壹”补记同游者姓名。
主旨:(藉小石潭四面寂寥凄寒之景)抒写自己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