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咏荆轲》赏析: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陶渊明《咏荆轲》及赏析
陶渊明《咏荆轲》及赏析咏荆轲魏晋: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译文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个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个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注释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荆卿:指荆轲。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古诗咏荆轲·燕丹善养士翻译赏析
古诗咏荆轲·燕丹善养士翻译赏析《咏荆轲·燕丹善养士》作者为西晋文学家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前言】《咏荆轲》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
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
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
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
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
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
最典型的是orG易水饮饯的场景。
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
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这是颇具眼力的。
【注释】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荆卿:指荆轲。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陶渊明《咏荆轲》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陶渊明《咏荆轲》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咏荆轲[东晋] 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1.燕丹:战国末年燕王喜太子,名丹。
2.强嬴:指秦国。
3.百夫良:能敌百人的勇士。
4.荆卿:即荆轲。
5.渐离:高渐离,与荆轲友善。
易水送别时,荆轲唱歌,高渐离击筑。
筑:乐器,似筝,十三弦,颈细而弯曲。
6.宋意:燕国勇士。
7.商、羽:都是古代音乐五声之一。
商音主悲,羽声慷慨。
8.盖:车盖。
飞盖:指车行如飞。
9.图穷:荆轲刺秦王时,先把燕国督亢地图献上,秦王打开地图,现出匕首,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袖子,右手持匕首刺之。
秦王扯断衣袖,绕柱而走,荆轲没有刺成,被秦王及左右所杀。
10.豪主:指秦始皇。
怔营:惊慌失措的样子。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自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衰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咏荆轲》是较长的一首诗,全诗30句,诗云:“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咏荆轲》赏析
《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咏荆轲》是较长的一首诗,全诗30句,诗云:“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义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大意是“燕太子丹善于收养门客,志向是到嬴姓的秦国报仇。
要从招募的壮士中百里挑一选杰出的,年深日久后选中了荆轲。
君子汉愿为知己者死,荆轲决定离燕国京都赴秦为太子丹报仇。
荆轲启程前随行的白色骏马在路上嘶鸣,周围都是一片为其送行的慷慨激昂之气。
荆轲的怒发撑起了高高的帽子,豪猛之气冲击着系帽的长丝带。
在易水河边为荆轲摆酒设宴以壮行色,周围坐席上都是英雄壮士。
琴师高渐离以名为‘筑’的乐器奏出悲壮的乐曲,勇士宋意则高唱激人的歌声。
岸边上哀风萧萧,易水中寒波淡淡。
乐声中的‘商’调使人悲痛流涕,‘羽’调的高亢激越则使壮士动容。
心中清楚这是一去不归的征程,但会将英明流传于后世。
荆轲登车的时候果敢得没有回头后看,高速奔腾的马车朝秦国而去。
快速行驶了万里之遥的路程,途中漫长曲折经历上千座城池。
当向秦王晋献燕国地图时匕首一现就自然暴露出了刺杀一事,这使秦王嬴政大吃一惊而怔在那里。
可惜荆轲的剑术不够精熟,这一举世奇功没能实现。
荆轲这个人虽然死去了,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却会千载流传。
《咏荆轲》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荆轲》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超群的勇士,这一年底招募到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嘶鸣,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饯别宴,就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殿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只可惜他剑术尚欠精湛,盖世奇功竟然没能建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消逝,千载还回荡着他的豪情。
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
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
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
“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
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
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
_陶潜诗喜说荆轲_陶渊明_咏荆轲_赏析
︵ 总
燕丹与秦王结怨,燕丹图秦,问计于鞠武,鞠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 第
1 42
田光自刎等等,不紧不慢,迤逦写来;一过易水,进展神速,以显荆轲
期
之勇。而陶诗节奏较复杂:松— ——紧— ——松— ——紧— ——松,是这么一 ︶
个过程。首句“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松;接下立马绷紧:“招集
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再往下送别,又转
20 名作赏析
2009
1
142
不少事,这些事可用三个字概括:“养”、“疑”、“激”。养:燕丹厚养荆
轲;疑:“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燕丹乃疑之;激:燕丹以言激之,荆轲
始付诸行动。其实,不仅燕丹疑,但凡脑子正常的读者也都会疑:本
年 第
来,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何况还是极其快乐的生活!荆轲会不会
期 也这样想呢?他若真这样想,也正常;但是,也就与常人无甚区别了。
当然,《咏荆轲》是诗,不是文。诗言志,所以,塑造倜傥非常的人
物形象,只是创作成就之一方面;另一方面,《咏荆轲》也很好地表现
了陶“志”。清温汝能《陶诗汇评》卷四云:“观此篇可以知其志矣。”何
以这样说呢?
第一,此诗是陶翁侠客梦、英雄欲的显露。千古文人侠客梦,在
渊明的潜意识里,实亦有此。但有一点须说明,陶潜笔下的荆轲,是
然的。“图穷事自至”— ——那是多惊心动魄的场面啊!但是,一个“事
第 自至”,把偌大的事说得多轻巧啊!请注意,陶渊明喜欢用“自”字。这
期 是服膺老庄所致。朱熹曾说:“陶渊明亦只是老庄。”(《朱子语类》卷 ︶ 一二五)笔者按:“自然”是新、老道家思想里永远高高飘扬的一面旗
帜。《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自
咏荆轲-古诗-赏析
咏荆轲-古诗-赏析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注释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荆卿:指荆轲。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
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译文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鉴赏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
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
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
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
陶渊明《咏荆轲》赏析
陶渊明《咏荆轲》赏析先秦义侠荆轲的事迹感动了一代代人,催生了一篇篇优秀作品,构成了一道冷峻的风景。
在尚温雅的中国古代文坛,很是招眼。
诗国巨擘陶渊明的《咏荆轲》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二九云:“陶潜诗喜说荆轲。
”其实,陶咏荆的诗,现集中仅此一首,但其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颇深刻的,故龚自珍如是说。
笔者认为,陶潜《咏荆轲》诗对荆轲形象的塑造实已达极致;而且,该诗也很好地体现了陶“志”。
诗曰: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就是一篇荆轲颂!陶诗本来“文体省静,殆无长语”(钟嵘《诗品》),但此诗却挥毫如泼,是陶诗中最长的。
在陶潜是诗之前,描写荆轲最震撼的应属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陶喜读《史记》,《咏荆轲》应是他阅读《刺客列传》后的产物。
然而,陶诗对荆轲形象的“美化”实已超过迁史。
那么,两相对比,陶诗有何优胜呢?第一,作为史书,《史记》所载故事情节较复杂。
荆轲见燕丹前已有不少事,如结交渐离、燕市豪饮、田光引荐等。
见后至刺秦前也有不少事,这些事可用三个字概括:“养”、“疑”、“激”。
养:燕丹厚养荆轲;疑:“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燕丹乃疑之;激:燕丹以言激之,荆轲始付诸行动。
其实,不仅燕丹疑,但凡脑子正常的读者也都会疑:本来,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何况还是极其快乐的生活!荆轲会不会也这样想呢?他若真这样想,也正常;但是,也就与常人无甚区别了。
司马迁怕读者误会,甚至小觑荆卿,就先让田光说他“非庸人也”。
但总体看来,“在前半部分里,荆轲似乎很少英气,甚至很怯弱;与燕太子交后也不马上出发,拖延了很长时间”(蒲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陶渊明《咏荆轲》解析
陶渊明《咏荆轲》解析《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注释]1.燕丹:战国末年燕王喜太子,名丹。
2.强嬴:指秦国。
3.百夫良:能敌百人的勇士。
4.荆卿:即荆轲。
5.渐离:高渐离,与荆轲友善。
易水送别时,荆轲唱歌,高渐离击筑。
筑:乐器,似筝,十三弦,颈细而弯曲。
6.宋意:燕国勇士。
7.商、羽:都是古代音乐五声之一。
商音主悲,羽声慷慨。
8.盖:车盖。
飞盖:指车行如飞。
9.图穷:荆轲刺秦王时,先把燕国督亢地图献上,秦王打开地图,现出匕首,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袖子,右手持匕首刺之。
秦王扯断衣袖,绕柱而走,荆轲没有刺成,被秦王及左右所杀。
10.豪主:指秦始皇。
怔营:惊慌失措的样子。
[评析]这首诗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了荆轲刺秦王的全过程。
「燕丹」四句,意谓燕太子丹原在秦国作人质,秦王待他不好,逃回燕国,立志报仇,在所养的门客中百里选一地挑选杰出人物,在岁末时得到了荆轲。
「君子」四句,意谓君子为知己者死,带着剑出了燕国的都城。
义士们乘着白马驰骋在大道上,意气激昂地为荆轲送行。
「雄发」之后十二句,写一个个都怒发冲冠,在易水上为荆轲饯行。
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含悲击筑,宋意高歌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筑音和歌声越来越高亢,人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心里都知道,此举有去无回,只能留名后世。
「登车」八句,写荆轲义无反顾,乘车飞驰到秦国,一路勇往直前,逶迤曲折地经过许多都城,借献图为名接近秦王,所献的地图展开到尽头,图穷匕首现,行剌之事便自然出现了,顿使秦王受惊发楞。
只可惜荆轲剑术生疏,刺秦王的奇功未能建立。
《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荆轲》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咏荆轲》原文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注释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荆卿:指荆轲。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
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咏荆轲》原文翻译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陶渊明《咏荆轲》原文、注释及解析
陶渊明《咏荆轲》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咏荆轲[晋] 陶渊明燕丹善养士②,志在报强嬴③。
招集百夫良④,岁暮得荆卿⑤。
君子死知己⑥,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⑦,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⑧,猛气冲长缨⑨。
饮饯易水上⑩,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11),宋意唱高声(12)。
萧萧哀风逝(13),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14),羽奏壮士惊(15)。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16),飞盖人秦庭(17)。
凌厉越万里(18),逶迤过千城(19)。
图穷事自至(20),豪主正征营(21)。
惜哉剑术疏(22),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23),千载有余情。
〔注释〕①本篇选自《陶渊明集》。
荆轲,战国时卫人,后入燕,为燕太子丹报仇,以奉献燕国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事详见《史记·刺客列传》。
②燕丹,燕太子丹。
士,指诸侯的门客。
③强嬴,指秦国,秦王姓赢,故称。
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因秦王对他不好,逃回燕国,便招募勇士,图谋刺杀秦王。
④百夫良,百里挑一的杰出人才。
⑤荆卿,即荆轲,卿是尊称。
⑥死知己,为知己者而死。
⑦素骥,白马。
《史记》载荆轲从燕国出发时,太子丹与门客都穿戴白色衣冠以表死别,相送于易水之上,故作者推想马也是白的。
⑧指,撑起。
危冠,高冠。
⑨长缨,用以结冠的丝带。
⑩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
(11)渐离,高渐离,荆轲的好友,善于击筑。
筑,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像筝。
(12)宋意,燕国的勇士。
(13)萧萧,风声。
荆轲出发的时候曾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为此句之本。
(14)商音,商声为五音之一,其音悲凉。
(15)羽奏,羽声也为五音之一,其音激昂。
(16)顾,回头看。
(17)盖,车盖,此指车子。
(18)凌厉,勇往直前的样子。
(19)逶迤,曲折漫长的样子。
(20)图,指燕国地图。
荆轲将匕首藏在图中,图穷而匕首现。
事,指谋刺秦王之事。
(21)豪主,指秦始皇。
征营,同“怔营”,受惊的样子。
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5篇)
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5篇)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5篇)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1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译文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注释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荆卿:指荆轲。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
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简析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
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
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
陶渊明咏荆轲鉴赏
《咏荆轲》朝代:魏晋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鉴赏: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
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
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
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开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
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悔过〞,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
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照应。
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
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
诗人那么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素骥,白马。
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陶渊明诗《咏荆轲》原文、注释与翻译
陶渊明诗《咏荆轲》原文、注释与翻译陶渊明诗《咏荆轲》原文、注释与翻译【原诗】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①。
招集百夫良②,岁暮③得荆卿。
君子死④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⑤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⑥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⑦。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⑧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⑨。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注释】①报,报复。
嬴,秦国的国姓,代之秦国。
②百夫良,倒装句,良,优秀的、能干的。
百名能干的志士。
③岁暮,双关,既可指年终时节,更指燕国处于“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
④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⑤素骥,白马。
与文中的“皆白衣冠以送之”呼应。
⑥宋意:燕国勇士。
⑦商音:此指文中的“变徵之声”。
羽,即文中的“慷慨羽声”。
⑧飞盖:盖,指荆轲等使者所乘的车。
飞盖:车奔驰如飞。
⑨凌厉:奋勇直前的样子。
逶迤:迂曲长远的样子。
(10)怔营:惶恐不安的样子。
(11)没,通假字,同“殁”,死去。
(12)余情:生气。
指勇敢精神世代流传,永远不死。
【译文】燕太子丹热衷收养门客,目的是报复强大的秦国。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离别的盛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萧萧的衰风渐渐地飘远,水面淡淡波纹寒意陡生。
商音悲凉听者无不流泪,羽声慷慨壮士格外惊心。
明知一去不能再返燕国,留下姓名必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回头张望,快马加鞭直奔秦国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地图尽展忽地匕首突现,勇强秦王历险惶恐目眩。
可惜荆轲剑术不再流畅,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实现。
陶渊明《咏荆轲》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咏荆轲陶渊明(魏晋)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译文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究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注释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荆卿:指荆轲。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
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简析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
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
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
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
《咏荆轲》原文及译文
《咏荆轲》原文及译文《咏荆轲》原文及译文《咏荆轲》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荆轲》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咏荆轲》原文:陶渊明〔魏晋〕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咏荆轲》译文: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究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咏荆轲》赏析: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
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
陶渊明诗《咏荆轲》原文鉴赏
《咏荆轲》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
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
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
比方,“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
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
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咏荆轲·燕丹善养士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注释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荆卿:指荆轲。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
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咏荆轲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咏荆轲原文|翻译|古诗鉴赏《咏荆轲》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借史咏怀、托古言志的咏史诗。
此诗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荆轲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咏荆轲》原文唐代:柳宗元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译文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鉴赏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咏荆轲》赏析: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咏荆轲》赏析﹙一﹚文/ 赵其钧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①。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②。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③。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④。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⑤。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⑥。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⑦。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⑧。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⑨。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⑩。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⑾。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⑿。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⒀。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⒁。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⒂!【注释】①燕丹:燕太子名丹。
士:指春秋战国那些诸侯的门客。
赢:秦王姓嬴氏。
强赢:指秦国。
这两句是说燕太子丹喜欢供养门客,用意在向秦王报仇。
②百夫良:能抵抗百人的良士,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百人之中最雄俊者。
岁暮:晚年,或年深日久。
荆卿:即荆轲,卿是尊称。
这两句是说燕太子丹招募勇士,年深日久得到了荆轲。
③君子:指荆轲。
死知己:为知己者而死。
燕京:燕国的都城。
这两句是说荆柯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手持宝剑离开燕京去为燕太子丹报仇。
④素骥:白马。
广陌:大道。
我:荆轲自称。
这两句是说白马在大道上长啸,燕太子丹等人慷慨送行。
⑤危冠:高冠。
长缨:系冠的丝带。
这两句是说荆柯怒发冲冠、猛气动缨。
⑥饮饯:饮酒送别。
易水:源出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入拒马河。
四座:周围座位。
这两句是说在易水上饮酒送别,周围坐的都是英豪。
⑦渐离:高渐离。
筑:古乐器名,象答,十三弦,颈细而曲,用竹敲打。
宋意:燕国勇士。
这两句是说高渐离击筑,宋意高歌。
⑧萧萧:风声。
淡淡:同澹澹,水动摇的样子。
荆轲出发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这两句是说悲风萧萧,寒波澹澹。
⑨商、羽:都是音调名。
古代乐调分宫、商、角、征、羽五音,商音凄凉,羽音慷慨。
这两句是说筑奏商调人们都为之流涕,奏羽调人们则慷慨震惊。
⑩这两句是说心中知道此去必死,但可传名于后世。
⑾盖:车盖。
飞盖:车奔驰如飞。
秦庭:秦的朝廷。
这句和上句是说荆轲登车飞驰去秦,连头也没回。
⑿凌厉:奋勇直前的样子。
逶迤:迂曲长远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奋勇直前飞越万里路程,迂回曲折经过上千座城镇。
⒀图:指荆轲所献燕国督亢地图。
穷:尽。
事:指行刺之事。
豪主:指秦始皇。
怔营:惶惧。
这两句是说地图舒展到尽头,行刺的事自然发生了,秦始皇当时非常惊恐。
⒁剑术疏:剑术不精。
奇功:指刺杀秦始皇的事。
这两句是转述鲁勾践的话,惋惜荆轲剑术不精,以致大功未成。
⒂其人:指荆轲。
余情:生气。
这两句是说荆轲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古。
【赏析】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
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
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
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
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
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
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
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素骥,白马。
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
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
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
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慨,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
“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
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慨,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
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
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
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
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
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
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
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
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
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
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
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己亥杂诗》)(赵其钧)陶渊明《咏荆轲》赏析﹙二﹚文/ 佚名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九)》中云:“陶潜诗喜说荆轲”.其实,现存的《陶渊明集》中,咏荆轲诗公此一首。
因为此诗以较长的篇幅,笔酣墨饱地歌颂了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荆轲的侠义精神,所以给龚自珍留下了“陶潜诗喜说荆轲”的深刻印象。
又因为此诗与陶诗中的《读山海经》组诗里的“夸父诞宏志”“精卫衔微木”诸篇,一反诗人的那种冲淡静穆的“田园诗”的风格,显出“金刚怒目”的另一种神态,透泄出诗人心系功业、壮怀激烈的另一种怀抱,所以这种“猛气充长缨”的“商”“羽”之声,尽管在陶渊明复沓吟唱的田园牧歌中仅是偶露峥嵘的变“徵”之音,但却特别移人视听,动人心魄。
宋代的老夫子朱熹早从陶渊明的此类诗作中窥出诗人的潜在心声。
他在《朱子语类》中指出:“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荆轲刺秦,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此诗虽以《史记》的记载为本,叙写了刺秦的整个始末,但诗的重点显然是在易水壮别的场面上。
诗的前四句写荆轲受知于燕太子丹,受命除暴扶弱,报仇雪耻。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到卿”,从“善养士”的燕太子丹的角度,烘托出荆轲是百里挑一、得之不易、可托重任的豪侠之士,为荆轲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
自“君子死知己”以下在“且有后世名”的长达十六句的主要篇幅用于铺写易水壮别、慷慨赴义的动人场面。
诗中用“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夸张性的外观情态的描写,揭示出荆轲嫉恶如仇,壮怀激烈的内在精神。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的对句,巧由“风萧萧兮易水寒”化出,强烈地泻染了荆轲慷慨赴死的悲壮气氛。
“心知去不归”脱胎于“壮士一去不复还”,但将送行者的唱词变为荆轲的内心独白,并缀以“且有后世名”一句,这便从人物的心理内涵中显现了豪侠之士轻生死、重名节的凛然气慨,预示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剧结局。
易水壮别,作为全诗的重心,写得有声有色,气氛浓重,情景如见。
清人张潮对此品评道:“写壮士,须眉如画,状易水,萧森之气凄然。
”接着,诗人以精炼的笔墨叙写荆轲的飞盖入秦和秦庭一击。
由于这是一次奇功未成的失败之举,所以便无必要绘声绘声地实写行刺的细节,诗人着力表现的仍是荆轲在燕入秦途中的那种“登车可时顾,飞盖入秦庭”的迫不容缓、义无返顾的慷慨赴死气概。
最后,诗篇以四句深沉感叹托意作结。
惋惜之余,表达出由衷的钦慕。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刺秦,事隔千载,诗人“余情”绵绵,感慨良深。
结语看似平淡,但平淡的抒怀之语,以其隐约的弦外之意,传达出诗人沉潜的豪放这情,千载之后,仍持续不断地引起知音者的心灵共振。
清人蒋薰评论此诗说:“摹写荆轲出燕入秦,悲壮淋漓,知浔阳之隐,未尝无意奇功,奈不逢会耳,先生心事逼露如此。
”(见《陶渊明诗集》卷四)龚自珍读了此类陶诗,窥知了他那“猛志固长在”的“心事”,迳以“卧龙”诸葛亮比拟陶潜,作诗曰:“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枯菊高,莫信诗人竞平淡,三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第一百三十)》)。
鲁迅先生从《咏荆轲》这类诗作中,看出了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另一种形象,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我们认为,陶诗中呈现出的冲淡静穆和金刚怒目的两副两孔,其实就是儒家恪守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的两面映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