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县乡财政困难主要是由于财政收入不足、财政支出压力大和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所致。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包括通过提高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加强财政监管,推动财政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实现县乡财政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我国县乡财政困难、原因分析、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制度、对策研究、对策建议、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占据着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县乡财政面临着严重困难。
县乡财政困难的主要表现是财政收入不足、财政支出压力大、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助力县乡经济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探讨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县乡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县乡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
研究意义通过本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推动县乡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县乡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找出造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通过对财政收入不足、财政支出压力大、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剖析,探讨如何促进县乡财政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县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
也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的关注,促进形成共识,共同参与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我国县乡财政困难是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县级政府财力困境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前言县级政府作为地方政府的基层组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县级政府的财力状况有待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县级政府财力困境成因的分析,探讨对策研究,以期能对解决财力困境问题起到一定的帮助。
财力困境的成因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合理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事务方面的关系是匹配协作,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是体现这种关系的要素之一。
但在实际情况中,这个制度的调整并没有完善,地方政府的财力得不到有效保障。
转移支付制度有许多缺点。
首先,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少而不多,地方政府难以承担多项公共服务的开支。
其次,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畴过于狭小,不能充分覆盖地方政府的开支范畴。
最后,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机构缺乏监管,资金流向不能得到妥善的监督,也导致各类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二、经济结构单一化某些地方的经济结构缺乏多元化,只有少数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这种情况下,当这些产业出现问题时,地方政府就可能面临巨大的财力压力。
举个例子,某县区的GDP主要是通过卖出某一种独特的产品来维持的。
但是,随着这个产品的市场份额下降,县区的税收也随之减少了。
这就导致了政府的财政困境。
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随着政府机构的扩张,行政管理成本也不断升高。
一些政府机构毫无效率地运作,仅仅是消耗政府的财力,却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政府机构的资金开支范畴内大部分是人员支出、办公开支和行政执法的开支。
对于这些支出,政府可以适当调整,寻求降低成本的办法。
对策研究县级政府的财力困境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一、健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财政管理部门共同合作解决。
政府应当加强制度完善和监管,以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此外,政府也应该在制定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细则时适当扩大范畴,允许地方政府在合法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支配公共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地方民众的需求。
制定纪律严明的约束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限制经费浪费和贪污腐化等现象。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1. 引言1.1 县级财政困境现状县级财政困境是指县级政府面临的财政收入不足、支出过大、债务压力加剧等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县级财政存在着严重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县级财政收入来源单一。
大部分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转移支付和地方税收,而这两者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波动性较大的情况,导致县级财政收入不稳定。
县级财政支出压力增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县级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事务支出,如教育、医疗、环保等,但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导致财政支出难以满足需求。
县级政府举债规模扩大。
为弥补财政收入不足和支出过大的缺口,许多县级政府通过举债来进行财政补充,但长期以来由于债务管理不当,导致债务规模越来越大,财政风险不断上升。
县级财政困境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缓解和改善。
1.2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县域经济是地方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县级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不仅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县域经济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状况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对整体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的发展还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的必要性缓解县级财政困境的必要性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县级财政作为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长期稳定运行和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些县级财政陷入困境。
如何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都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一、加强政府引导,优化财政支出当前,部分县级财政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这是因为一些县级政府财政管理不规范,财政支出不够合理,导致经济出现了长期困难。
政府首先要加强对财政的引导,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为了缓解县级财政困境,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鼓励各地控制行政开支,减少会议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
政府还应该鼓励各县加大对经济建设、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的投入,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政府还可以在购买服务方面进行试点,鼓励县级政府购买相关服务,减少政府主导性经济活动,提高政府资金使用的效能。
二、加大对企业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除了政府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外,对企业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很多县级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更新缓慢等问题,这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可以加大对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政府可以积极引导和支持外资、民营资本进入县域经济,助力地方企业发展。
政府还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打破垄断,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三、鼓励社会参与,多方共建县域经济除了政府和企业的作用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来。
鼓励社会参与,多方共建,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政府可以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当地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项目保障,提高项目的吸引力和运行效益。
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激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县域经济建设,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通过投资、捐助、参与等方式支持当地经济建设。
县财政存在的问题
县财政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收入不稳定在现今县级财政中,财政收入的不稳定性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波动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导致县级财政收入难以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一些县级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产业和资源型产业,其税收基础较为薄弱,也会造成财政收入不稳定。
二、财政支出过于倾斜在县级财政支出中,往往存在过度倾斜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支出占据了较大比例,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则相对投入不足。
这种支出结构的失衡可能会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预算管理不规范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化问题。
首先,在预算编制中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定额拨款和项目审批中可能存在着主观与随意。
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资金申请审批过程繁琐、监督不力等问题。
这些都会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和利用效率的降低。
四、债务风险隐患一些县级财政面临着债务风险的隐患。
在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可能出现了过度负债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速放缓或税收收入下降,就容易造成债务无法偿还的风险。
五、财政监管不到位在县级财政管理中,监管机制不完善也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监管力度不够强大、内部控制机制松散等问题都可能导致财政资源的滥用和挥霍。
此外,在反腐败工作方面,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也对县级财政产生了一定影响。
六、创新能力不足县级财政应积极推动改革和创新发展,但很多地方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缺乏前瞻性战略规划和科学决策,以及对新技术和新业态的适应能力不足,都制约了县级财政的发展和改革步伐。
这样就会导致财政效益的提升缓慢,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在解决财政收入不稳定问题上,县级财政部门可以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支持,推动经济发展多元化,以增加税收来源。
此外,在税收征收环节要加强监管力度,防止偷漏税行为的存在。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县级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整个国家财政分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县级财政整体状况却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大部分县财政只停滞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基本需求上,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远未形成,财政的公共职能和反作用于经济的职能远不能得到满足。
如何破解县乡财政走出困境这一难题,不仅是摆在我们财政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工作任务,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因为县乡财政能否走出困境,既关系到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能否如期实现,又关系到国家财政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1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1.1 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县级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滞后。
具体讲,一是自然条件差,传统农业经济制约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二是基础设施差,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制约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三是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灵通,小城镇建设步伐缓慢,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滞后,影响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1.2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致使县级财政困难加剧1994年分税制改革,基本理顺了中央同省的分配关系,但在中央同地方收入划分以及省以下的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
财权和事权不统一,责任不明晰,分税制财力向上集中,而基本的事权却下移,如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保、建设运转等全部由县市承担。
国税、地税、工商、技术监督、药监等部门上划后,每年县级还要上划经费,县级履行的事权所需支出基数大;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地方收入没有稳定的支柱来源,上级集中过大,地方支出责任压力过大;转移支付不尽规范,奖快促慢机制还不健全,省市对有一定发展优势、有一定发展速度、有一定发展后劲的县市的支持力度不够,县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非均衡发展的推进。
1.3县乡财力增长缺乏稳定来源一是财力增长受制约。
分税制后,增值税收人大头上划中央,返还比例较低,税收返还增长率采用环比计算,严重制约了基层财力增长。
财政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政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困难和问题的背景分析财政是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于保持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财政领域,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预算收入不足导致的财政困难1. 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预算收入缺口我国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资源向少数领域集中流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还占据较大比重等。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财政收入的缺口。
2. 经济增速放缓给预算收入带来压力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增速相较以往下降。
作为主要税源之一的企业所得税也出现减少,这使得预算收入增长面临一定压力。
3. 贸易摩擦引起财政收入波动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与矛盾持续升级,对我国经济和财政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特别是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对我国出口商品采取加征关税等措施,直接导致了进出口税收减少。
三、支出压力及其带来的困难与问题1. 公共服务改善压力大当前,人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需要提供更多资源和资金保障。
然而,我国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投入能力仍然不足,致使部分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滞后。
2. 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大规模建设所需资金巨大,这给财政压力带来无法忽视的困难。
3. 企业补贴支出逐年增加我国为了推动创新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在一些关键领域向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补贴。
这些补贴支出逐年增加,给财政预算带来较大的支出压力。
四、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对策与建议1. 资源配置优化,提高预算收入积极推进资源配置的结构性调整,减少不合理领域资源流失。
加大对高技术产业扶持力度,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
2. 推进改革创新,增强财政收入活力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
中国县级财政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县级财政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县级政府在财政领域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这些挑战源于各种原因,如经济不景气、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
由于这些挑战的存在,中国县级政府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其财政状况,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一、中国县级财政状况的现状中国县级财政状况的现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财政收入不足县级政府通常仰仗于土地出让、企业盈利税、大规模建设项目等收入来维持预算,并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补贴提供资源。
然而,由于经济不景气、房地产市场疲软、基础设施建设过多等原因,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能会显着下降。
2.地方非税收入缺乏除了税收外,地方政府还依靠土地、矿产资源、公共服务收费、交通罚款等非税收入来维持他们的预算。
然而,由于县级政府财政系统的管理不力,以及缺乏透明度和监管,这些收入会被滥用、挪用或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地方公共资源被浪费和减少。
3.财政支出高昂县级政府除了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补贴提供资源外,还需投入资金来支持人力资源、公共安全、公共事业等方面的需求。
这些开支通常反映在员工工资、社会保障支出、政府运营规模方面,对县级政府的财政规划和支出计划构成重大差异。
二、中国县级财政状况的对策建议1.稳固税收基础县级政府应当加强对税收收入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税收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并防止其被滥用或挪用。
同时,应当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税收征收和管理方法以应对收入下降的可能性。
2.促进地方非税收入的增加县级政府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非税收入,如出租和出售土地、赞助公共服务、实现公共事业“自负盈亏”,并适当增加交通罚款、停车费、房屋出售税等政策以应对增加的财政需求。
3.优化财政支出县级政府应当实施严格的预算约束,检查和审批开支项目,以确保政府开支的合理性和效率。
县级政府应当为政府部门和个人实施绩效指标考核制度,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配进行调节,以提高支出的透明度和效率。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一、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1.体制性问题:县级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成因是体制性问题。
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县级财政在收入和支出方面都受到限制。
一方面,县级财政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收入,但这种支付方式不灵活,往往不足以满足县级财政的需求。
另一方面,县级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对其他项目的支出较为有限,导致县级财政无法有效投资和创收,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
2.经济发展不平衡:县级财政困难的另一个成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县级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相对较低。
这些地方面临的财政困难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上。
3.财政管理水平不到位:县级财政困难的另一个成因是财政管理水平不到位。
一些县级地区在财政管理上存在问题,包括财政预算管理、资金流转管理、项目审批管理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也增加了县级财政的困难。
二、对策1.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是解决县级财政困难的关键。
首先,加大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
同时,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和结构,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其次,加大对县级财政自主权的赋予,允许县级财政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财政收入和支出。
2.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是改善县级财政困难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增加经济增长点,扩大财政收入。
同时,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是解决县级财政困难的关键。
加强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改善资金流转管理,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和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加强项目审批管理,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4.探索多元化财政筹资模式:县级财政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财政筹资模式,通过发行地方债券、吸引外资等方式来增加财政收入。
县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县○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曾坤朝 县财政是县域经济的综合反映,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县财政起着决定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县级财政仍然十分窘困,特别是一些县保正常的工资发放都成问题,更无力支持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因此,科学分析研究县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对于振兴地方财政和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原因1.旧体制的影响和县地域分布差异的存在,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县域财政经济的发展。
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县财政过去实行统收统支,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人为的限制。
不少地方,没有发展自身经济的意识和主动性,“吃饭”和发展建设对上级的依赖性大。
县域内重大工程设施建设全靠上级的支持,多数县只根据自身经济生活的需要,通过互助合作等形式,创办“五小工业”、小型水利建设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进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进展,财政收入来源于农村的各项税收,占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很大比重。
而要大力发展工业则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严重制约了地方工业的发展。
近年来尽管地方努力发展工业,但由于起步迟,技术水平低,项目论证建设先天不足,产品质量无市场竞争力及管理不善等原因,县属工业效益十分低下,县财政收入来自县属工业的份额不多,直接影响了县财政发展后劲。
现有企业效益低下,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短缺。
已经发展起来的企业,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企业债务包袱沉重,不仅不能更多地为财政增加收入,反而在改制过程中,给财政带来巨大损失。
国有企业在改制转机中,部分国有资产报废损失,企业各种债务的核销,使财政丧失债权。
企业改制后,尽管效益有所提高,经营管理状况有所好转,但由于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除了股利外,落到财政收入的份额不多。
3.既要改革又要稳定,县财政处于两难境地。
一方面增收困难,一方面节支的任务繁重。
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问题的现状县级财政预算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全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财政预算的合理性、透明度和执行效果。
在各项财政工作中,县级财政预算管理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预算编制不合理。
部分县级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过于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发展规划,导致财政收支平衡不稳定,资源配置不合理,重点项目的资金保障不足。
2. 预算执行不到位。
部分县级政府存在“一刀切”和“部门孤岛”现象,导致财政资金不能得到更合理的使用,影响了整体财政预算的执行效果。
3. 财政预算不透明。
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不高,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公开,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财政纠纷的发生。
4. 预算监督不力。
部分县级政府对于财政预算的监督不力,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需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的有效运行,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二、对策研究1. 完善预算编制机制。
县级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需要严格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发展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决策和合理规划的原则,充分考虑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确保财政预算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为财政预算的编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2.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县级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财政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加大财政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合规合法,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同时建立财政预算执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对执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3. 提升预算的透明度。
县级政府需要加强对财政预算的公开和信息披露工作,让社会公众了解财政预算的编制原则和执行过程,并增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和参与意识。
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自18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县级财政经济实力已得到了明显好转,社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县市由于体制的原因,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笔者就当前XX县财政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并对如何走出困境提出建议及对策。
一、制约财政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财政总体实力弱。
由于现行财政体制存在财力层层向上集中的机制,地方税收体系不完善,地方税中缺乏稳定且有规模的税种,税收管理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增减财政收入的自*很小,县级财政的总体实力较弱,可用财力较少,形成了相对数大、绝对数小的状况。
18年XX县共实现财政总收入281869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61018万元,而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06357万元,形成了典型的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作贡献的不良局面;人均财力十分有限,仅为635.6元。
加之近年来支柱财源转移,后续财源不济,乡镇财政自给力差,全县21个乡镇没有一个能自给。
(二)财政增收乏力。
全县财源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来自“两烟”的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左右,但由于“两烟”受上级政策调控因素的影响,自我发展空间有限;采矿业大部分还处于原矿和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担起经济发展的重任。
县内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农产品自给率高,农产品转化附加值小,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还未形成财源“气候”,而且受国家政策影响明显,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逐年下降。
第三产业刚起步,产生的税额有限,由于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招商引资难度大,真正能在近期增加财政收入的项目不多,从全县整体来看,没有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支撑财政收入;加之由于受电力体制改革、驰宏公司核算地搬迁、以礼河电厂受库容等因素的影响,财政增收十分困难。
(三)收入质量不高。
从税源结构上看,非税收入绝对数过大,比重过高,达17.5%。
县财政困难的成因和对策
县财政困难的成因和对策一、成因分析1.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发展不稳定导致县财政收入减少。
由于经济形势不佳,企业利润下降,税收收入减少,使县财政收入面临较大压力。
2.资源匮乏:部分县地理位置偏远,资源有限,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撑。
由于资源匮乏,县财政无法依靠资源开发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3.重资产投入:部分县政府过于注重重资产投资,造成财政负担过重。
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使得财政资源投入过多,导致财政负担加重。
4.不合理的财政支出:部分县政府对财政支出管理不严,存在浪费和不合理的支出现象。
财政支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导致财政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5.财政体制不完善:部分县财政体制存在问题,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匹配度不高。
县财政部门职责不明确,财政资源分配不公平,导致财政困难的出现。
二、对策建议针对县财政困难的成因,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解决问题: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和监督,避免浪费和不合理支出。
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提高采购效率,节约财政资金。
4.建立健全财政体制:完善县财政体制,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明确财政部门的职责,优化财政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机制,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
5.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县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监督。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透明度,确保财政资源的合理和有效使用。
6.深化创新:推动财政体制,加强财政分权,提升县财政自主权。
鼓励县政府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资源,减轻财政压力。
7.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财政支持力度,提供适当的财政补助,帮助县财政渡过困难时期。
总之,解决县财政困难需要全面分析其成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只有通过积极的和创新,优化财政收入和支出,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完善财政体制,才能有效解决县财政困难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县级政府财力困境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县级政府财力困境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引言近年来,许多县级政府都面临着财力困境,导致政府无法正常运作和满足民生需求。
本文将对县级政府财力困境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帮助政府解决财力困境。
一、成因分析县级政府财力困境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本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那么财政收入也会受到限制。
许多县级政府所辖的地区经济结构单一,依赖某一种产业,一旦该产业发展遇到问题,财政收入就会受到冲击。
2. 土地财政下滑过去,土地财政是许多县级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之一。
然而,随着土地供应减少和政策调整,一些县级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出现下滑。
此外,土地开发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也给县级政府带来了财政压力。
3. 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中央和省级政府有时将一些财政责任下放给县级政府,但转移支付金额不足,无法完全覆盖下放的责任。
这导致县级政府在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财政收入没有相应增加,从而出现财力困境。
4. 支出结构失衡一些县级政府的支出结构存在失衡问题,大量财政资金流向了行政开支和政府建设,而民生事业、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
这种结构失衡导致财政资源无法充分利用,也限制了县级政府的发展和满足民生需求。
二、对策研究针对县级政府财力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1. 多元化经济发展县级政府可以通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多元化经济发展。
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同时,加强对本地产业的支持和培育,降低对单一产业的依赖,从而增加财政收入。
2. 推进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县级政府可以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升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增加土地财政收入。
同时,加强土地开发运营成本的管理,合理控制运营费用,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3.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县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下放任务的同时,提供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
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问题愈加突出,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农民群众的利益,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试探探究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以及可行的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建议。
一、财政困难的原因1. 经济基础薄弱我国县乡经济不发达,基础薄弱,创造财政收入的条件较差。
县乡政府财政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但由于经济基础不够强大,本地的财政收入和税收都很有限,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2. 财政分配不均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财政分配不均。
一些财政资源被分配到了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得不到应有的分配,造成了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
同时,一些地方在财政分配上也存在不公平的情况,使得一些地方的财政收入远远不如其他地方。
3. 人口老龄化近来我国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县乡政府也需承担更多的养老和医疗开支,造成了更大的财政压力。
4. 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加大随着县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也越来越高。
这些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建设、教育、安全、环境卫生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然而县乡政府的收入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的投入,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提升。
二、对策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是我国财政发展的基础,财政体制的改革可以促进财政内部资源的再配置和收入的增加。
可以通过扩大财政统筹和财政转移支付范围,提高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出。
同时加快推动税制和税收政策的改革,鼓励促进农村居民增收。
制定现代财政管理制度,完善县乡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效益。
2. 推动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优化财政资源的分配。
我们可以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相互支持,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建立城乡一体化盘活资产的机制,提高利用农村地区的资产收益。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要转变政府职能,合并机构,精减人员。对超编人员,上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切实解决超编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编制法》或暂行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控制编制。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批准增人增编,确保人员的相对稳定。同时,要加强对财政供养人员的管理,控制财政支出规模,缓解县级财政困难。
(三)财权、事权相对称,确保县级政府有效地履行职责
154083 财政研究论文
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一、当前县级财政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金融风险加大
县级财政负债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向外国政府和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借款,主要用于造林、卫生接防和改水等项目,还款能力低;二是国债转贷金还款债务和专项资金配套所形成的债务;三是财政周转金还款债务和预算调度资金欠款;四是基层金融治理整顿过程中所发生的清兑债务,包括兑付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兑付供销合作社社员股金和兑付城市信用社存款等。县级政府的债务大多是向银行举债的,银行的钱除了自身资金外,主要是企业、居民的存款。如此下去,不仅县级政府的财政不堪重负,十分危险,而且可能形成银行呆账、坏账,对这种潜在金融风险必须特别予以高度重视。
当前县区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建议
财政当前县区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建议 姜琳琳县区财政是财政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政治、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几年,某些县区存在着财政自给率不足、刚性支出高、债务负担沉重等相关问题,不断恶化的地方财政状况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对社会稳定性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直面县区财政难题,积极探讨解决对策,促进财政工作良性发展刻不容缓。
本文通过探讨基层财政困难的成因,研究分析了基层财政如何走出困境,并结合实际给出改善经济情况的对策,以便促进县区财政走出困境。
一、县区财政运行的总体现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实施,一些地区,尤其是税源基础薄弱的地区,地方财政增收更加困难,相应刚性支出却逐年增多。
已形成的刚性支出不能削减,新增的因素会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增加,财政收入潜在增长率得不到有效提升,财政支出呈刚性增长。
一些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运行举步维艰,“三保”必须保,中央三令五申禁止举债的同时还要确保历史债务本息兑付不出现支付风险;限期偿付工程欠款不影响政府诚信;限期兑现招商引资政策,打造营商环境;限期拨付专项保障民生。
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已不能完全覆盖刚性支出,财政能力背后隐藏着支付风险。
二、县区财政困难的成因分析(一)政策性县区库减收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政府试图通过减收政策来获得企业效益的增长,使市场活力得以增强。
在减税方面,一系列让利于民政策使企业和个人获利、受益,从“营改增”到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再到个税改革,县区库明显减收,尤其是对于经济基础薄弱地区,财政收入压力更加突显。
比如“营改增”后,原企业缴纳的营业税全额缴入县区库,增值税税收的划分比例为中央和县区级各50%,县区库减收。
此外,以小微企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地区,也导致县区库减收。
在某典型的以小微企业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区域,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随着税制改革的推进,增值税起征点逐步提高,财政明显减收。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些县级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境,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如何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县级财政困境主要原因1. 经济结构问题目前一些县级地区的经济结构依然过于依赖传统产业,缺乏新兴产业的支撑,导致财政收入难以增长,财政困境日益加剧。
2. 财政体制问题县级地区的财政体制相对落后,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中央和上级政府的拨款,财政自主权不足,财政独立性较差,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3. 资源禀赋不足一些县级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自然资源贫乏,这使得其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财政收入难以增长。
二、缓解县级财政困境的对策1. 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县级地区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在县域内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加财政收入来源。
2. 完善财政体制,增强财政自主权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县级地区的财政自主权和财政独立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3. 加大对县级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中央和上级政府应增加对财政困难的县级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帮助县域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4. 加强资源整合,提升财政效益县级地区应加强资源整合,建立跨地区合作机制,形成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合作格局,提升财政效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1. 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县域知名度县级地区应根据自身产业特色和地域优势,打造独特的区域品牌,提升县域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
2. 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条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县域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发展条件,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县财政困难的成因和对策
我国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相当一部分省区的县级财政经济状况未能好转,反而呈现持续恶化的趋势。
在近几年开展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调查中,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调查了解了辽宁省部分县区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
这些县区普遍存在着财政自主性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刚性支出膨胀、债务负担过重的问题。
县级财政状况的恶化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危及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的稳定。
笔者在收集、整理相关财政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县级财政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中央和省市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调整体制完善机制的建议,以便促进县区财政走出困境。
一、县级财政困难的状况该办重点调查了东北某市,是典型的农业地区,该市下辖三个县、两个县级市、两区。
调查资料显示,2000至2004年间,上述三县二区及两市(以下简称县级)的GDP年平均增长16.4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平均增长18.71,地方可支配财力年平均增长14.7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平均增长16.71,其中经常性支出年平均增长18.49.截止2005年9月末,县级财政应承担的直接债务及或有债务总额为14.48亿元。
从这组数字看,县级财政可支配财力增长幅度低于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更低于GDP的增长幅度,增加的财力主要用于维持高速增长的经常性支出。
同时,县级财政的直接债务及或有债务已经达到相当惊人的程度,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透视出县级财政经济的困难状况。
县级财政的困难是普遍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别,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是“吃饭”型财政。
近几年来,这类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快,财政收入增长比较稳定,上级补助占总财力比重较低,能保障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但各项事业发展资金依然短缺。
如调查的一县级市,2000至2004年间的GDP年平均增长17.44,一般预算收入年平均增长23.81,一般预算收入占总财力的比重平均为77.53,财政经常性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平均为79.06.截至2005年9月,县级财政债务余额5792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加强财政管理,提高县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一是大力精简财政供养人口,遏制行政经费的扩张。建议将财政供养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和工资审批上收一级,从源头上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极度膨胀。二是严格支出管理,确保重点支出。财政支出的安排要按照优先次序,将支出划分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事业发展支出,建立零基预算,据实安排支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按编制内实有人员和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标准据实安排支出;定额补助单位的补助费,分别按标准安排,超编人员不予供给。公用经费实行统一的分类定额。禁止用财政资金建设“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三是强化预算约束。预算一经确定,应保持其严肃性,不得任意追加和变更,不打赤字预算,加大依法执行预算的力度。同时,要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等项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五)对三种类型困难县实行分类倾斜,加快解困步伐。对“吃饭”型财政困难县,重点采取自行解困机制:超收全部留县区,用于弥补预算缺口和处理挂账。同时,提高县区“两税”返还比例,并将“两税”增量部分全额返还县区,壮大其财力规模:“对要饭”型财政穷县,采取上下联动的解困机制:一是将从县区重点税源集中的分成收入,年末通过结算后全额返还,鼓励县区发展壮大骨干财源的积极性,二是将县区招商引资、新上项目的上级税收分享,年末通过结算全额返还,并向项目所在地倾斜,调动一些县区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对“穷困潦倒”型的县区,实施有保有控的稳定机制。一方面要全额保障其干部职工工资和政权运转的财力需求,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膨胀,避免群体事件和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发生。
县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县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2008-12-20 15:1当一部分省区的县级财政经济状况未能好转,反而呈现持续恶化的趋势。在近几年开展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调查中,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调查了解了辽宁省部分县区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这些县区普遍存在着财政自主性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刚性支出膨胀、债务负担过重的问题。县级财政状况的恶化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危及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的稳定。笔者在收集、整理相关财政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县级财政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中央和省市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调整体制完善机制的建议,以便促进县区财政走出困境。
(三)县乡财力增长缺乏稳定来源。一是财力增长受制约。分税制后,增值税收入大头上划中央,返还比例较低,税收返还增长率采用环比计算,严重制约了基层财力增长。二是地方税体系建设十分薄弱。分税制把大税种的小部分、小税种的大部分留给地方,税源零散,征收难度大,增长弹性小,征税成本高。在与中央、省、市的“分灶”、“砍块”中,县级财政拿了个“死面团”,揉来揉去没多大的“发”头,难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收入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基层财政缺乏高附加值、高税率产业,加之财政收入渠道过窄,收入极不稳定。
一、县级财政困难的状况
该办重点调查了东北某市,是典型的农业地区,该市下辖三个县、两个县级市、两区。调查资料显示,2000至2004年间,上述三县二区及两市(以下简称县级)的gdp年平均增长16.4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平均增长18.71%,地方可支配财力年平均增长14.7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平均增长16.71%,其中经常性支出年平均增长18.49%.截止2005年9月末,县级财政应承担的直接债务及或有债务总额为14.48亿元。从这组数字看,县级财政可支配财力增长幅度低于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更低于gdp的增长幅度,增加的财力主要用于维持高速增长的经常性支出。同时,县级财政的直接债务及或有债务已经达到相当惊人的程度,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透视出县级财政经济的困难状况。县级财政的困难是普遍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别,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
(二)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致使县乡财政困难加剧。1994年实施分税制时,政府间的事权及支出划分上没有随财权的划分进行相应的调整。(1)有中央事务地方财力安排的情况,如属于基本国策的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以4个典型县为例,至2004年底,义务教育支出平均占到县总支出32%,占可用财力的40%以上,而且年年呈刚性增长之势,仅此一项耗去地方近一半的财力。(2)有地方事务中央安排支出的情况,这可从中央专项拨款的支出项目中略见一斑。(3)中央安排给地方的支出项目,要求地方配套的项目过多、过滥,使地方财政难以统筹安排,加剧了县财政的困难。
(三)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县区正常运转的财力需求。如对于纯粹保工资、保运转的县区,工资性转移支付中有关中央出台的增资政策应按全额予以转移补助,不要给县区留下缺口。二是社会保障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议将这部分开支纳入到中央转移支付之中予以照顾。三是对于国家控制价格的资源,建议中央实行资源开采地区的资源价值补偿性的转移支付。适当集中资源受益地区的财力,向资源开发地区横向转移,以保护资源县区的发展,积累发展潜力。四是建立县级财政横向转移支付。适当集中本辖区内经济发达县区的财力,向困难县区转移,缩小县区间的差距。同时,要建立配套激励机制,以调动困难县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第一种是“吃饭”型财政。近几年来,这类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快,财政收入增长比较稳定,上级补助占总财力比重较低,能保障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但各项事业发展资金依然短缺。如调查的一县级市,2000至2004年间的 gdp年平均增长17.44%,一般预算收入年平均增长23.81%,一般预算收入占总财力的比重平均为77.53%,财政经常性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平均为79.06%.截至2005年9月,县级财政债务余额5792万元。这类地区尽管其财政自给程度较高,也仅仅是能够维持政府机关运转的经费开支,可用于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财力十分有限。
第二种是“要饭”型财政。伴随着国企改制的推进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尤其受国家关闭“五小”企业政策影响,县级财政原有骨干财源萎缩,财政收入增长极不稳定,财政支出增长较快,上级补助占总财力比重在60%到70%之间,其财力难以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这类地区其财政自给程度较低,自主财力难以维持政府机关运转的经费开支,根本没有能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
(一)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县级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滞后。具体讲,一是自然条件差,滞留传统农业经济,制约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二是基础设施差,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制约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三是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灵通,小城镇建设步伐缓慢,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滞后,影响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三、措施和建议
(一)培植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开辟财源。一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因县制宜,加快培育高新技术、旅游、果业和能源等特色产业,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促进传统农耕经济向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和畜牧业及出口创汇产业的调整,农副产品生产要形成规模,加工要形成深度,产业要形成链条。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县域产业集聚度,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四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五是加强土地资源的资本运营。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以出让土地使用权换取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向本地的聚集。
(四)县级财政支出管理软化,财力缺口越来越大。(1)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快速增加。调查资料显示,五年来,县级财政供养人口仍在以每年1.21%的速度递增,几乎每年的新增财力都被人头费吃掉。(2)中央不断出台的一些政策性增支因素,也是加大县区财力缺口的重要因素。如近年来的几次调整工资;教育、科技、林业、水利、综合治理、信访、宣传等都要求有法定的增长比例,致使县财政缺口越来越大。
第三种是“穷困潦倒”型财政。这类县区分税制前后一直就没有骨干企业,属于贫困县、亚贫县或“有实无名”的贫困县,县域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没有稳定来源,或收入来源较少,上级补助占总财力比重在80%以上。只能靠“寅吃卯粮”或举借外债来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如某县2000至2004年间的 gdp年平均增长11.91%,一般预算收入年平均增长8.31%,一般预算收入占总财力的比重平均仅为21.40%,财政经常性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平均却高达86.77%.截至2005年9月,县级财政债务余额4.2亿元。这类地区其财政自给程度极低,维持政府机关运转的正常经费开支,都要靠“寅吃卯粮”或借债,更谈不上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了。
(二)明确各级政府支出责任,财权事权相对称。(1)明确中央与省的事权及支出责任后,要进一步划分省以下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2)进一步明确中央对县区在农业综合开发、大型公益事业、卫生医疗体系建设以及科技、义务教育和扶贫开发等经济性事务方面的事权责任和承担份额。(3)在各级政府之间确立公共政策的责任原则。即:“谁出政策,谁拿钱”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制定和实施涉及政府间权益再分配的公共政策时,各级政策决策者都要遵守这条最基本的责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