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朗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朗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作者:李婧娟
来源:《江西教育C》2019年第04期
摘 ; 要:朗读之美,在于通过朗读再现的自然美,在于学生感悟文本的情感美,在于丰富想象中的思维美。

朗读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写作,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关键词:朗读 ; ;文本 ; ;写作 ; ;兴趣
朗读指运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是一种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当代中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由此可知,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学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一、朗读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
朗读,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开拓学生的思维,触发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素养培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文本,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在读中细细品味语句,在读中精心琢磨词语,这样学生才能渐渐地在读中培养语感以及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语文课上,老师都不可忽视朗读训练,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去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文辞优美、意境动人的文言散文。

在课上,笔者问学生们读出了作者什么感情。

起初,学生们根据预习指导和写作背景,大多说是表现了作者渴望归隐、过无拘无束生活的感情。

但《与朱元思书》一文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许多深情,学生不能理解,这必定是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不够。

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们再反复多次地朗读课文,并且指导朗读,教学生把握情感。

不久,一只只小手举起来,娓娓道来的情感令笔者耳目一新。

如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中读出作者向往内心的纯净,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中读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中读出诗人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等等。

学生们能有这样的体会变化这都得益于朗读。

例如,笔者在上《背影》一课时,要学生们找出文中写“我”的眼泪的语句,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学生们找出语句并不困难,但要深刻体会其中的情感,就一定要朗读。

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相关的语句,并且反复读,相互指出朗读的情感是否到位。

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我”的复杂心情,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

又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也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

先教师范读,再引导学生朗读。

采取学生单独朗读、男女生分别齐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对比朗读训练,让学生的朗读有气势有感情,极具感染力。

在整个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领会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能够将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朗读有利于写作
老舍先生在创作《龙须沟》时,自称对作品中不少人物的生动语言是“出着声写的,以期把语言写活”。

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有感情地朗读会将书面文字的魅力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

朗读也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当情感流于笔尖时,更能有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要读通句子,不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还要保证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

多次反复地朗读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感悟情感、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语文的学习是感性的,它不同于理科的理性思考,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朗读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积累,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收集,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写作中也会如有神助。

如在《小石潭记》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柳宗元的亲身经历。

身临其境般地去体会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寂静的景色和气氛,进而感受作者蕴含在景色中的情感,感受柳宗元贬居生活中的孤凄悲凉。

学生们通过朗读,感受到其中写景抒情的妙处,从而也知道很多情感不一定要直抒胸臆,其实将深刻的情感蕴含在景物之中,也能够入木三分地将情感表达出来,这对学生们的写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此外,有感情地朗读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在《春》一文中,朱自清描绘了一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文章也非常适合朗读。

老师在上课时饱含着欣喜与希望的感情,带领学生一起领略美好的春景,这就可以将作者描绘的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等一幅幅美景带到学生的眼前。

抑扬顿挫的语言,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盼春、绘春、惜春的情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会让学生忍不住产生“绘春”的想法,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与情感。

三、朗读有利于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接触到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还需调动多方面感官,将文本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触动内心的独有感受,朗读才有味道,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

所以,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能促进学生已有的感悟和体验飞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很注重孩子们的朗读,也会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孩子们的朗读能力和兴趣,会利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保持朗读的新鲜感和兴趣。

在《卖炭翁》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给孩子们听了课文范读,然后再让孩子们自由朗读,把握诗歌的情感。

在课上,孩子们发言积极踊跃,纷纷举手展示个人诵读。

而在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地相互提出表扬和意见,在诗句情感、语气的把握上进行探讨,进行思维碰撞,从而很快地掌握了诗歌的主旨内涵,这就是由朗读而激发的学习兴趣。

如《威尼斯商人》一课是戏剧体裁,其实在课堂上很多情节也可以用朗读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

孩子们兴致很高,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人物的分析,声情并茂地朗读着台词,扮演着课文中的人物。

通过朗读,孩子们很快就能分析出文中各个人物的形象,理清故事情节,并且联系当时的社會背景,探究课文的深刻内涵。

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根据不同的课设计不同类型的朗读形式,从而能够通过朗读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朗读之美,在于通过朗读再现的自然美,在于学生感悟文本的情感美,在于丰富想象中的思维美。

所以,教师要重视朗读、学会朗读,让语文之美绽放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李琼.《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M].考试周刊,2001.7.
[2]郑尧红.《“熟能生巧”——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M].新课程导学,2003.4.
[3]夏之放.文学意象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