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震害特点及分析
汶川砌体结构震害

一、底层框架砌体结构底层框架砌体结构(简称底框结构)可以满足底层设置车库、开设商店等,上层作住宅的要求,建筑性价比高。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住宅和临街建筑普遍采用这种结构。
底框结构上部纵横向墙体多而底层抗侧移刚度小,容易形成“底柔上刚、头重脚轻”的结构体系。
底框结构由于底层侧向变形较大,当底层框架的变形超过混凝土构件的极限变形能力时,框架就会发生倒塌,从而引起建筑物整体坍塌。
因此,对其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和抗震概念设计尤为重要。
【15】1.震害特征及原因1)倒塌A.底部框架薄弱层的倒塌产生原因底层框架砖房,上面几层纵横墙间距较密,各层的侧移刚度很大;房屋底层承重框架比较空旷,侧移刚度比上层小得多,房屋刚度沿高度方向突变,形成上刚下柔结构。
在地震作用下,这类结构柔性底层屈服后将产生很大塑性变形,发生“变形集中”现象,而其他各层侧移相对较小。
在地震反复作用下,底层框架会产生较大的塑性积累变形,而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柱难以达到适应这一变形的延性要求,因而将引起底层严重破坏B.抗震墙的破坏引起的倒塌砌体抗震墙刚度退化带来的地震剪力重分配,使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加大,底部框架依靠柱承担水平地震作用,底层框架柱先于梁进入塑性阶段。
框架柱的破坏发生在柱上、下两端,特别是柱顶如图5所示。
在弯矩、剪力、轴力的复合作用下,柱顶和柱底出现水平裂缝、交叉斜裂缝,严重者会发生混疑土局部压溃,箍筋拉断或崩开,纵筋压屈外鼓呈灯笼状如图6所示。
角柱处于双向偏压状态,受结构整体扭转影响大,受力状态复杂,而受周边横梁的约束相对较弱,因此其震害重于边柱和内柱。
C.结构设置不当引起的倒塌这次地震发现,很多临街建筑底层采用的不是全框架房屋,而是局部框架房屋,或者前半部分为底层局部框架承重,后半部分和两侧山墙为砖墙承重,城市临街建筑大多为“一托四”、“一托五”,村镇临街建筑大多为为“一托二”、“一托三”。
由于结构布置混乱,框架与砖混结构抗侧刚度不一致,尤其前半部分为底层局部框架的房屋,前后抗侧刚度极其不均匀,这类房屋破坏较严重。
汶川地震砌体结构破坏状况调研

1 主体结构破坏程度分析1. 1 主体结构倒塌砌体结构具有脆性性质和整体性差的特点,与其他结构相比其抗震性能相对较差. 在历次大地震中,未经合理抗震设计的砌体房屋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例如,1906 年美国旧金山地震,砌体结构破坏非常严重,砖结构的市府大楼全部倒塌,形成一片废墟;1923 年日本关东地震,可修复使用的砌体结构房屋仅占15 %;1948 年前苏联阿什哈巴地震,砌体结构房屋的破坏率达70 %以上;1976 年我国唐山地震,位于10 度和11 度烈度区的唐山市, 砌体结构房屋的破坏率达90 %[3 ] . 这次汶川地震,很多砌体房屋的平面布置、结构形式和抗震构造措施等都很难满足目前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砌体房屋在设计时没有考虑抗震设防,在这次地震中破坏尤为严重,甚至出现大面积的倒塌. 图1 、2 分别为位于震中映秀镇(实际烈度11 度) 和彭州市白鹿镇白鹿中学的两栋砌体建筑,已经完全倒塌.1. 2 严重破坏调查发现,地震中虽然很多砌体结构没有完全倒塌,但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主要分为如下两类:(1) 位于震中地区的房屋,虽然许多建筑结构按照新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抗震设计,采取了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然而由于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太高,仍然产生了很大的损坏. 例如,汶川县映秀镇的设防烈度是7 度,但实际的震中烈度达到了11 度,高出设防烈度3~4 度. 因此出现大量建筑的严重破坏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只要这些建筑能够实现坏而不倒塌,也就达到了抗震设计规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计目标. 如图3 所示的映秀镇漩口中学的学生宿舍楼,结构出现了严重开裂,却能够保持整体性而不倒塌. 图4 为白鹿镇中心学校的初中部教学楼,建于1995 年,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设计,结构整体破坏严重,地面隆起. 由于考虑了抗震设计,增加了构造柱等抗震构造措施,局部构造柱的钢筋甚至达到屈服,帮助结构消耗了大量的地震能量,使结构整体上保持不倒塌.(2) 建设年代较早,未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的砌体结构. 这类砌体结构由于未经过抗震设计、未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房屋的整体性较差,即使在遭遇本地区设防烈度的情况下,结构也会因为抗震防线单一,因局部的承载力不足而引起整体结构的严重破坏. 例如,德阳市第一幼儿园的教学办公楼,建于1985 年,为3 层外廊式砌体结构,2005 年经改造加固,顶层改为现浇框架结构,主体结构严重受损,承重横墙出现大量X形贯通裂缝(见图6) ,甚至一侧山墙的砖都被压断(见图7) . 另一个例子是位于德阳市的东电中学,在检查中发现,一栋1981 年建成投入使用的5 层砖混教学楼,即便2007 年经过加固处理,此次地震中也遭受了严重破坏,承重墙体大面积开裂,如图8 所示. 而它旁边的学生宿舍楼,也是采用的砖混结构,但由于是2005 年建成,按照《抗震规范》进行的抗震设计,在地震中基本未受损坏.对于以上属于严重破坏的建筑,即使整体结构没有倒塌,但是局部承重墙体出现了严重影响承载能力的损坏,已经失去了加固的价值,特别是那些设计建造年代较早,或者未按《抗震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未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的建筑物,应该立即拆除. 因为,这类受损严重的建筑物,即使遭遇低于设防烈度的余震,也会因抗震能力不足而倒塌.1. 3 轻微到中等损坏已有专家指出,对于此次地震,仅调查超高烈度下结构的震害是不够的,更要重视调查可能按现行规范进行抗震设防的各类构件体系的震害表现[4 ] . 这次调查中,专家组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了解那些轻微到中等损坏建筑的设计、建造情况,希望为较为科学地评价我国抗震规范设防标准的适合性及为今后抗震设计规范是否需要修改或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调查中发现,位于都江堰(设防烈度7 度,地震烈度8 度) 、德阳(设防烈度6 度,地震烈度7度) 、成都市区(设防烈度7 度,地震烈度7 度) 的许多建于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的砖混建筑,在地震中受到了轻微到中等的损坏. 比如位于德阳市的德阳中学初中部综合楼,建于1992年,地震后基本保持完好. 位于成都市的成都市第十二中学、第十四中学的多栋教学楼,都建于1990 年之后的两三年内,基本上是在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受到了轻微到中等的损坏.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几年按2001《抗震规范》设计建造的结构中,有很多建筑物的受损情况要比按89《抗震规范》设计的轻得多. 例如位于都江堰市的都江堰安顺小学教学楼(建于2008 年) 、都江堰中学学生公寓(建于2008 年) 即使经历了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作用,仍能保持结构完好. 建于2006 年的都江堰市中兴学校的3 栋教学楼、4 栋学生公寓也仅受到了轻微损坏.2 结构局部破坏地震中,大量的结构不是整体上受到了严重破坏,而往往是结构的某一受力构件、受力部位由于建筑设计不规则、施工质量差、使用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局部破坏. 这些局部破坏虽然不会带来整体结构的倒塌,但给结构的继续使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有些情况下,结构的局部破坏也会造成人员伤亡.。
砌体结构抗震分析及防震措施

35.
【2】李锡,赵喻民,罗文来.高海拔矿区用金 刚石钻头的研制与应用效果【J】.超硬材 料工程,2008(02):30-32.
【3】林金志.金刚石钻头的研制及试验【J】. 能源与环境,2008(03):95-97,103.
(上接63页)
筋混凝土边框的抗侧力体系,对砌体结构 形成分割、包围的作用,使砌体墙在遭遇强 烈地震作用时,发挥各片砖墙在平面内的 抗剪承载力,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限制墙 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因此,合理的设置 圈梁和构造柱对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有重 要意义。
(1)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 则,使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避 免在地震作用下产生扭转效应,加剧地震 的破坏力度。合理地控制房屋的高宽,使多 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抗弯能力, 避免产生整体弯曲破坏。
(2)结构体系要合理,传力路径简单明 确合理,优先采用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 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 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 窗间墙宽度宜均匀。
(4)减少扭转效应,力求房屋的重量与 刚度能均匀对称,使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质 量中心尽量接近。
2抗震设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层砌体房抗震设防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有:
2.'抗震设防的标准低 在建筑设计中,消防、人防、抗震是灾
害预防设计的三项主要内容。从这三种灾 害的后果看,地震灾害远远大于前两项,但 在相应的规范中,抗震设计的安全概率是 最低的。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抗震标准明显 偏低,而且多数砌体房屋未作抗震承载力 计算,加之缺乏工程经验,使相近的多层砖 房采用的砌体强度等级相距甚远,许多建 筑是经不起地震作用的考验。 2.2结构设计不合理
克服钻头打滑现象。减少钻头与岩石的接 触面积是提高单位面积压力的一种有效的 方法,而高低刃形式的底唇面,能实现既减 少钻头与岩石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单位面积 压力,又保证绳索取心钻头内外径与钻具 的级配,并且高刃磨耗后,低刃继续工作, 钻头寿命得以延长。
第37讲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构造

§1.多层砌体房屋抗震
三、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1.构造柱的设置
(1)定义——在砌体房屋墙 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 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 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 混凝土柱,称为混凝土构 造柱,简称构造柱。
(2)构造柱的作用 ①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 (约10%~30%) ②约束砌体,提高变形能力, 增加延性和整体性; ③提高墙体的稳定性;
§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
(6)材料的强度等级要求: ①框架柱、抗震墙和托墙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②过渡层墙体的砌筑砂浆等级不应低于M7.5。
结束! 谢谢大家!
§1.多层砌体房屋抗震
(3)设置部位
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
§1.多层砌体房屋抗震
(4)构造要求
④ ①最小截面为240mm×180mm,纵筋宜采用4Ф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 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6、7度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纵筋宜采用4Ф14,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②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沿墙高每隔500mm设2Ф6水平钢筋和Ф4分布短 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6、7度时底部1/3楼层, 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 ③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 ,或与埋深小于500mm 的基础圈梁相连。
§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
底框结构——是指底部为钢筋砼框架-抗震墙 结构,上部为多层砖砌体结构的房屋。
§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
1.震害特点 底部框架砖房的破坏相当严 重,破坏部位都发生在底部 框架部分。 底部框架砖房震害加重的原因: 上部纵横墙较密,不仅重量大而 且侧向刚度比下部框架大得多, 形成上刚下柔的结构体系。
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分析

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分析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在2024年5月12日的一次7.9级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这次地震中,砌体结构房屋是最常见的建筑类型之一,因此对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首先,砌体结构房屋在地震中的震害主要集中在墙体破坏和倒塌上。
地震的强烈震动会对房屋墙体施加巨大的水平和垂直力,导致墙体出现裂缝、倾斜和崩塌。
砌体结构的墙体通常由砖和砂浆构成,其抗震性能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因此,砌体结构房屋通常更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
其次,砌体结构房屋的主要破坏模式是墙体顶部的悬挑和支持结构的倒塌。
在地震中,墙体顶部的悬挑部分通常会因为自重和水平地震力的作用而受到巨大的拉力,导致其产生裂缝和破坏。
同时,支持结构的倒塌也常常会导致整个房屋的倒塌,增加人员伤亡的风险。
此外,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程度还与墙体的构造和质量有关。
地震中,墙体的质量和连接方式对其抗震性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砌体结构房屋中,如果墙体的砌筑质量不好,砂浆的强度和粘结性不足,墙体容易出现裂缝和崩塌。
同样,墙体与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如果不稳固,也容易导致房屋的震害。
最后,砌体结构房屋的地震加固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震害。
在对汶川地震后的砌体结构房屋进行调查分析时,可以观察到采取了一些地震加固措施的房屋在震害程度上表现较好。
例如,增加墙体的厚度、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和梁、加固墙体连接部位等措施都可以有效提高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
这些加固措施的应用可以为今后类似地震灾害的抗震设计和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
总结起来,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调查分析表明,墙体破坏和倒塌是主要的破坏模式,结构质量和连接方式的不稳定也是重要因素。
然而,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程度。
这些调查和分析结果对于今后的抗震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汶川地震砌体结构震害

砌体结构震害砌体结构墙体是主要承重构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砌体具有脆性性质,抗剪、抗拉和抗弯能力都很低,房屋的整体延性较差,因此抗震能力较差。
凡未经合理抗震设计的砌体房屋,破坏均相当严重。
8度到10度区均有倒塌。
房屋底部的地震剪力和竖向荷载均比上部大,底层常为薄弱层,底层墙体破坏重于上部。
房屋底部的地震剪力和竖向荷载均比上部大,底层常为薄弱层,底层墙体叠合塌落。
(9度到10度区)拐角处墙体缺乏构造柱和圈梁拉结,墙体外甩。
墙体缺乏圈梁拉结,纵向墙体外甩楼板脱落。
拐角处墙体缺乏构造柱和圈梁拉结,墙体外甩。
在地震力反复作用下,与地震力方向平行的墙体产生斜裂缝,形成交叉裂缝。
砌体结构典型X形裂缝。
在地震力反复作用下,与地震力方向平行的墙体产生斜裂缝,形成交叉裂缝。
这种在外纵墙的窗间墙上的裂缝是我们理论分析的依据。
更多房屋墙体斜裂缝出现在窗台墙。
砌体抗震承载力验算,竖向压应力有利,窗台墙竖向压应力小,墙体破坏位置转移。
本次调查的砌体结构,交叉裂缝出现在窗间墙的占40%,交叉裂缝出现在窗台墙的占60%。
窗台墙承载力应做验算。
在墙肢顶点位移相同的情况下,剪切墙肢、弯剪墙肢、弯曲墙肢破坏状况。
门窗之间窄墙,抗侧刚度很小,不参与抵抗水平地震作用;门连窗墙肢加宽,有利于抗震。
绵竹市汉旺镇人民政府1985年建造的两栋五层办公楼,单面走廊砌体结构地震时坍塌,邻近两栋房屋仍然矗立。
绵竹市汉旺镇政府邻近两栋建筑,采用唐山地震后提出的外包构造柱、圈梁加固,未发生倒塌。
证明了这一传统加固方法的有效性。
东汽技校一栋教学楼倒塌,加固后教学楼和邻近建筑,采用外包构造柱、圈梁加固未发生严重破坏。
东汽第四附属医院住院部,经抗震鉴定发现里面的砌筑砂浆强度很低,采取外包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进行加固,地震中表现良好。
其他采用这一传统加固方法加固的砌体结构均较周围建筑破坏要轻,证明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震前投入必要资金加固,地震时房屋不发生倒塌,保护财产,挽救生命。
砌体结构抗震概述

砌体结构抗震概述砌体结构是一种传统的建筑结构形式,在我国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其构造单纯、抗震能力相对较低,近年来在地震灾害中的损失较大。
为此,本文将对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概述,以期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砌体结构的特点砌体结构是一种组成单元简单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由墙体、梁柱和楼板等构件组成。
其中,墙体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厚度通常在300mm以上。
砌体结构具有材料环保、施工简便、防火性能好等特点,且造价相对较低,一度成为我国民居的主流建筑形式。
然而,砌体结构也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墙体受力机理单一,容易在地震中发生破坏。
2.墙体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有限。
3.结构整体刚度小,容易在地震中发生过度变形。
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砌体结构相对于其他结构形式来说,其抗震性能相对较弱。
其主要原因在于砌体结构墙体的受力机理单一,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有限,以及整体刚度小等特点。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墙体配筋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必须通过增加抗震配筋来实现。
配筋方式通常采取梅花形配筋或者带钢筋砌块的钢筋砌墙。
通常采用的配筋比例是1%,也就是每米长度需要铺设10根Φ6钢筋。
在特别高的建筑中,需根据设计地震力及结构强度等级来进行抗震加固设计。
墙体加筋通过加筋来提高墙体的承载能力。
墙体加筋一般采用配筋加设垂直及水平钢筋交叉而成的网格水平腰筋加固。
采用水平腰筋加固后,墙体抗震能力较之单纯配筋增强不少,腰筋应铺设水平直径比较小的钢筋或钢带。
外加筋为增加墙体抗震能力,可以在原有墙体内外部分别添加钢材或钢筋混凝土加固带,其作用相似于绑缚带,约束墙体的变形。
砌体结构加筋加设框架等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和横向支撑墙体。
增加整体刚度,提高结构的承载和变形能力砌体结构作为我国民居中的主流建筑形式,其抗震能力相对较弱是不争的事实。
在抗震设计中应通过墙体加筋、墙体加筋及外加筋等方式来加强其承载和变形能力。
同时,也应在设计中考虑到地震安全等重要因素,建立安全意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分析

刘 秀 艳 LuX u a i iy n
( 吉林 省镇 赉县 环境 卫生 管理 处 , 镇赉 1 7 0 3 3 0) (inP oic h na C u t vrme tl ge eS ntt n Z e li17 0 C ia J i rvn eZ e li o nyEnio na Hy in a i i , h na 3 3 0, hn l ao 摘要: 简折砌 体 结构的 震 害特 点, 并提 出一 些砌体 结 构抗 震的设 防措 施 。
文章 编 号 :0 6 4 1 (0 0)6 0 7 一 1 10 — 3 12 1 3 — 0 9 O
1 砌体 结构 的震害特点 2 砌体结构抗震设 防措施 11倒 塌 形 态 . 21构 造 柱 的 设 置 构 造 柱 的 设 置 :构 造 柱 是 一种 约 束 砌 体 的 . 111房 屋 的整 体 倒 塌 。 当 强地 震 力 作 用 时 , 构 整 体 性 好 , .. 结 而 边缘 构 件 , 不单 独 承 受垂 直 荷 载 。 墙体 受水 平 地 震 作 用 的 初 期 , 它 在 底层 墙体 因受 剪 力 最 大 , 强 度 不 足 的 情 况 下 , 层 先 倒 塌 而 使 整 构造 柱 的应 力 极 小 , 度 也 不 大 , 当墙 体 开 裂 后 , 内应 力 逐 步 增 在 底 刚 但 柱 栋 房 屋 倒 塌 ; 地 震力 特 别 强 时 , 屋 受 到 较 大 的竖 向作 用 力 , 层 大 , 到 裂 缝 贯通 墙 体 , 造柱 才 明显 受 力直 到 钢 筋 屈 服。此 时 的墙 在 房 底 直 构 承 重墙 体 由 于 承 载 力 不 足 而 整体 倒 塌 ;屋 顶 木 结 构 和砖 墙 连 接 不 体 已破 碎 , 造柱 的 约 束 作 用 使 得 墙 体 虽破 碎 而 不至 于 倒 塌 , 而 构 从 牢 ,而 使 屋 盖 整体 坍 塌 或 者 顶 层 设 置 空 旷 大 房 间 而 使 屋 盖 过 重 , 在 达 到 “ 而 不倒 ” 目标 。 裂 的 构造 柱 的设 置 较 大 幅 度 地 增 强 了墙 体 的 变 地 震 力 下 使 外 墙 承 载 力 不足 而倒 塌 : 层 加 盖 的 多 层 砖 房 , 接 合 形能力 , 上 在 使房 屋取得 了较大 的延性 , 从而减 小了突然发生倒 塌的可 处上下层没有可靠连接使其抗剪承载力过低 , 在地 震力的作 用下而 能性 。当然 , 构造柱 的截面与配筋也不宜过大 , 否则, 大量的构造柱 产生滑移坍塌。 将 会 吸 收 大 多 数 地 震 力 , 得 构 造 柱 先 于 墙 体 破 坏 , 就 起 不 到 约 使 这 112局 部倒 塌 。 .. 一端 倒 塌 而 另 一 端 未 倒 塌 , 主 要 是地 基 的 不 束 墙 体 的 作 用 了 , 而 使 结 构抵 抗 地 震作 用 的 能 力 降低 了 。 研 究 , 这 反 据 均 匀 , 受 地 震 力 时 由于 较 弱 地 基 承 载 力不 足 引 起局 部 倒 塌 用 若 在 墙 体 两 端 设 置构 造 柱 , 时 在墙 体 中 设 置 拉 结 钢 筋 与 构造 柱 相 在 采 同 预 制 板 屋 面 的房 屋 , 筋 混 凝 土 梁 和 横 向承 重墙 振 动 不 一 致 , 在 连 , 比 无构 造 柱 的墙 体 的 抗 震 能 力 提 高 1%~ 8 钢 搭 则 3 1%左 右 。 验研 究 实 上 面 的楼 板 容 易脱 落 , 此 处 发 生 局 部 倒 塌 ; 于 突 出屋 面 的 单 间 发 现 , 墙 增 设 构 造柱 后 , 移 延 性 系数 增 大很 多 , 达 4 6 使 对 砖 位 可 ~ 。构 造 房 屋 、 梯 间 等 平 面 或 立面 上 有 显 著 变化 的部 位 由于 强度 低 并 且 整 柱 之 间 除 了 约 束 墙 体 的 变形 , 高 砌 体 的抗 剪 强 度 外 , 能 增 强 墙 楼 提 还 体 性 差 , 地 震作 用 下往 往 会 引起 局 部 的 倒 塌 。 在 体 之 间 的 连 接 , 对 砌 体 的抗 震都 是 有 利 的。 这 12裂 缝 特点 受震 破 坏 产 生 的 裂 缝 : _ 22圈 梁 的设 置 构 造 柱 作 为一 种 竖 向构 件 ,一 般 沿墙 高截 面 . ①墙体 交叉裂缝。 在房屋的楼梯 间出水平面的墙体 出现 交叉斜 不变 , 配筋也少有变化。 因此 , 在各楼层柱 高处必须有 圈梁作为锚 固 裂缝 , 由于墙体 刚度突 变产生鞭梢效应 , 是 使墙体 受剪承载力过大 , 点 , 了 二者 的拉 结 作 用 , 有 才能 形 成 上 下 和 左 右 墙 段 的约 束 作 用 , 从 出现 裂 缝 。房 屋 纵 向窗 间 墙 上 普 遍 出现 交 叉 裂 缝 , 由于 在 水 平 地 而 限制 墙 体 开 裂 的 发 展 , 减 小 裂 缝 与 水平 面 的 夹 角 , 证 墙 体 的 是 并 保 震 力 作 用 下产 生 剪 切 破 坏 出 现斜 裂 缝 ,之后 由 于 地 震 的 反 复 作 用 , 整 体 性 和 变 形 能 力 , 高墙 体 的抗 剪 能力 。 提 墙体同时还 受到拉压、 扭转、 弯折作用而产生。②墙体竖 向裂缝。发 23合 理 设 置 伸 缩 缝 由于 钢 筋 混 凝 土 和 砌 体 材 料 的线 膨 胀 系 . 生 在 纵横 墙 交接 处 贯 通 墙体 的 竖 向 裂 缝 , 的是 由于 竖 向地 震作 用 数 不 同 , 盖 和 墙 体 的 刚度 不 同 , 有 屋 当温 度 变化 时 , 筋 混凝 土屋 盖 和 钢 下, 纵横 墙体 因荷载不 同引起竖向变形差 , 使墙体在连 接处产生剪 砌 体 材 料 的 墙体 将产 生不 同 的变 形 。因墙 与屋 盖 变形 相 应 制 约 而 产 应力 , 当剪应力超过砌体 的抵抗 应力强度时发生直 剪破坏 ; 或是 由 生温度应力 , 当墙体中的主拉应力或剪应力超过砌 体的抗 拉或抗 剪 就 顶 于水平地震作用力下纵横墙连 接处被拉脱 ; 由于连接 处受到两个 强 度 时 , 会 在 墙 体 中 产 生 斜 裂 缝 和 水 平 裂 缝 , 层 墙 体 一 般 最 为 是 方 向 的地 震作 用 , 力复 杂 , 易产 生 应 力 集 中 , 受 容 山墙 受纵 墙 推 力 而 严 重 , 它包 括 纵 墙 的 八 字 缝 、 墙 上 端 的八 字 缝 、 盖 与墙 体 之 间 的 横 屋 产生裂缝。 ③墙体水平裂缝。墙体水平裂缝大 多发生在外纵墙 的窗 水 平 缝 、 横 墙 的 包 角 裂 缝 、 盖 或 楼 盖 中 的裂 缝 以 及 墙 体 自上 而 纵 屋 口( 口 ) 、 门 上 下皮 砖 处 。当房 屋 纵 墙 承 重 , 墙 间 距 大 而屋 盖 的刚 度 下 的 贯 通 裂 缝 。 横 又较弱时, 则垂 直 于 纵 墙 方 向的 地 震 力迫 使 纵 墙 在 刚度 小 的 方 向发 为 了 防 止房 屋 在 正 常 使 用 条件 下 , 温 差 和墙 体 干 缩 引 起 的墙 由 生横向弯曲, 从而 在 窗户 的上 、 下皮 砖 砌 体 处 产 生 水 平 裂 缝 : 者 在 体 竖 向裂 缝 ,可在 墙 体 中产 生 裂缝 可 能性 最 大 的地 方设 置 伸 缩 缝 , 或 房 强烈竖向地震作用下 , 楼盖 受力颠抛 , 墙体 在截面变化 处由于墙体 如房屋平面 转折 处和体型变化处 , 屋中间部 位及 错层 处等。实践 截面过小而受拉破坏 。 外墙中部外鼓。在竖向地 震力作用下 由于 证 明 ,伸缩 缝 的设 置 达 到 了防 止 裂 缝 出现 或 减 小 裂 缝 宽 度 的 目的 , ④ 整体性较好 的屋顶和 首层地面 的箍 紧作 用 , 墙体上下端没 向外倾斜 成 为砌 体 结 构抗 震设 计 中一 项 重 要 的构 造 措 施 。 此 外 , 通过 在 屋 盖 而 中 部 受 压 向外 鼓 出 ; 平 方 向 中 部 外 鼓 , 是 因为 中部 外 墙 与 横 上 设 置 保 温 层 、 热层 , 水 这 隔 或设 置屋 面 与 墙 体 问相 互 滑 动 的 滑 动 层 等 墙 的连接 比两端 山墙 弱 , 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向外鼓 出。 ⑤伸缩缝、 措 施 , 可 以有 效 地 防 止 温度 变化 或 干缩 变 形 引 起 的 裂缝 。 也 沉 降缝 侧 的 墙体 的破 坏 。在 强 烈 的水 平 地 震 力作 用 下 , 体 的水 平 墙 3 结 语 振 幅很大 , 当缝距太小时 , 两侧墙体 互相碰撞 、 挤压而破坏。⑥女儿 砌体 结 构 既是 一 种 广 泛 应 用 的结 构 形 式 , 是 一种 抗 震性 能较 又 墙 倒 塌 。 用 现 浇 屋面 的房 屋 的女 儿 墙 在 地 震 中 , 往 破 坏 很 严 重 , 差 的 结 构 形 式 。 由于 其 自身 特 点 我 们 不 可 能 彻 底 淘汰 它 , 有 深 入 采 往 只 出 现整 体 倒 塌 。 要 原 因是 . 正 常 使 用 时 , 温 度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墙体破坏原因和特点:
抗弯、抗拉、抗剪强度不能满足时墙体出现裂缝
横墙水平裂缝——横墙平面外受弯,楼盖传力给横墙;
横墙斜裂缝、交叉裂缝——剪切,底层比上层严重;
纵墙水平裂缝——平面外受弯,横墙间距过大,楼盖刚度不足,中部较端部严重;纵墙斜裂缝、交叉裂缝——剪切,窗间墙、窗肚墙,两端较中部严重
山墙(横墙)水平裂缝——屋盖和墙体的拉结不可靠
山墙倒八字裂缝——不均匀沉降
墙角的破坏原因和特点:
建筑物四角及突出部分的阳角,纵横两个方向出现裂缝,形成V字形,甚至局部倒塌;
扭转效应造成、墙角空间刚度较大、使地震作用效应明显增大,应力复杂造成应力集中,而两个方向的约束较少使得抗震能力降低。
纵横墙连接处破坏原因和特点:
竖向裂缝、严重时纵墙外闪倒塌;
施工时不同时咬槎砌筑,留有马牙槎,缺乏拉结;
纵墙平面外刚度和横墙平面内刚度差别很大,振动不同步,产生较大拉力。
地基不均匀沉降。
楼盖与屋盖的破坏原因和特点:
楼盖是水平传力构件,要求有较好的刚度,一般现浇楼盖刚度大于预制楼盖;预制板缝偏小时,混凝土不易灌实,易于散开;
墙体错位,楼、屋盖预制板搭接长度不够,拉结措施不可靠,易造成楼屋盖的某一端坠落。
房屋附属物的破坏原因和特点:
女儿墙、出屋面烟囱、附墙烟囱、垃圾道、屋顶小间都是竖向悬臂构件,震时易于坠落造成人员伤亡;
雨蓬、挑檐、阳台等属于水平悬挑构件,震时也易于坠落造成人员伤亡;
局部突出的构件存在鞭梢效应,地震反应强烈,破坏率高,更要引起重视。
楼梯间的破坏原因和特点
楼梯间的墙体(尤其是横墙)易于开裂;
横墙间距较小,水平抗剪刚度较大,分担过多的地震剪力;
楼梯间没有形成楼板和墙体的相互支撑,空间刚度相对较小;
上层楼梯间破坏比下层重;
若楼梯间布置在端部或转角处更为严重;
楼梯间的外纵墙也是易于破坏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