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第二册 教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案:6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案:6

6.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高低是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3)了解人类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利用情况,了解节能的意义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能从反应物与生成物中所具有的能量、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两个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升证据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物质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的观念,感受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3)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二、教学过程总结:化学反映的实质: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反应的特征:一是物质变化(生成新物质)、二是能量变化(吸收或放出热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同时发生。

【师】现在是不是就能解答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了,请同学回答。

【生】由于化学反应发生必定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并且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就会有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中有能量的变化。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知道化学键断裂需要放出能量,化学键形成需要吸收能量,并且放出和吸收的能量并不相等,反应前后就有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化学反应的吸热和放热。

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我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师】我们看下面的图,又能得出什么结论?【生】A图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B图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中必须吸收能量。

【师】总结的很完整。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4课时)第一课: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变化规律- 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3. 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特征4. 物质的变化类型和规律第二课: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内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元素的种类和分类3. 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4. 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第三课:元素与化合物的符号- 目标:学会使用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表示物质- 内容:1. 元素符号的命名和规则2. 化合物分子式的命名和规则3. 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的应用第四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目标: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内容:1. 原子质量和分子质量的定义2.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3.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4.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应用第二节: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6课时)第五课: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目标:熟悉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合物的离子式和分子式表示2. 化合物离子的正负电荷表示第六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不平衡第七课: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目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内容:1. 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特征2. 熟悉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3. 掌握简单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应用第八课: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与解答- 目标:学会应用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 内容:1. 化学反应类型和方程式应用2. 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3. 化学方程式应用与解答的综合例题第三节:物质的三态和分子热机械理论(8课时)第九课:物质存在的三态- 目标: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和相应的转化规律- 内容:1. 固态的特征和性质2. 液态的特征和性质3. 气态的特征和性质4. 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第十课: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 目标:了解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内容:1. 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思想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和应用第十一课: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 目标:掌握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和条件- 内容:1. 物质三态的转化条件和规律2. 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规律3. 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4. 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第十二课:气体实际状态方程- 目标:了解气体实际状态方程和气体的特性- 内容:1. 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的区别2. 气体实际状态方程的表示和推导3. 气体特性对比和应用的实例第二单元:化学反应和能量(以上内容不完全,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的详细内容安排。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案大纲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案大纲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案大纲单元一:溶液的离子理论•课时一:溶液的离子理论概述•学习目标:了解溶液的离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内容:•溶液的概念和组成•离子的溶解和离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和实验演示•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课时二:溶液的电导性•学习目标:掌握溶液的电导性与离子浓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导性与离子浓度的关系•教学活动: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单元二:化学反应速率•课时三: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学习目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和计算•教学活动: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课时四: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学习目标: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机理。

•教学内容:•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活动: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单元三:化学平衡•课时五:化学平衡的概念•学习目标: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教学内容:•化学平衡的定义•平衡常数和判定•平衡条件和Le Chatelier原理•教学活动: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课时六: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学习目标: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方法。

•教学内容:•平衡常数的计算和表达式•平衡常数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平衡常数的应用•教学活动: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

化学第二册硫酸教学设计

化学第二册硫酸教学设计

化学第二册硫酸教学设计引言:硫酸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学物质,具有重要的工业和实验室应用。

在化学第二册中,学生将开始学习硫酸及其相关知识。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硫酸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对硫酸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硫酸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2. 掌握硫酸的制备方法和反应特点;3. 理解硫酸的酸碱性和强酸弱酸的概念;4. 学会运用硫酸进行实验,并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硫酸的定义、性质和应用;2. 硫酸的制备方法;3. 硫酸的反应特点与化学方程式;4. 硫酸与金属的反应;5. 硫酸的酸碱性;6. 硫酸的浓度和稀释方法。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展示一瓶盛有硫酸的实验室试剂瓶,引导学生观察颜色、气味等,并提问:“你们是否知道这是什么物质?它有什么特点和应用?”根据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对硫酸的兴趣。

步骤二:硫酸的定义、性质和应用通过讲授和讨论,向学生介绍硫酸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可以涉及到硫酸的化学式、分子结构、颜色和稠度等特性,并介绍硫酸在制造肥料、杀菌剂和清洁剂等方面的应用。

步骤三:硫酸的制备方法详细介绍硫酸的制备方法,包括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制备方法。

可以展示标准的硫酸制备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观察。

步骤四:硫酸的反应特点与化学方程式介绍硫酸的反应特点,包括与金属的反应和与其他化合物的反应。

通过示例反应方程式,帮助学生理解硫酸反应的中心思想和原理。

步骤五:硫酸的酸碱性讲解硫酸的酸碱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硫酸酸性的原因,并与其他酸、碱进行对比,并进行实验验证。

步骤六:硫酸的浓度和稀释方法介绍硫酸的浓度和稀释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计算题,帮助学生掌握硫酸浓度计算和稀释的相关知识。

步骤七:总结与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与小结,激发学生对硫酸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讲授法:通过讲解硫酸的基本知识、性质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硫酸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分子 —— 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

分子 —— 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

分子——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2.掌握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3.学会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子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2.难点: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三、教学准备1.分子模型2.实验器材:烧杯、滴管、蒸馏水、酒精3.PPT课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化学概念——分子。

大家听说过分子吗?那你们知道分子是什么吗?我们就一起来揭开分子的神秘面纱。

2.学习分子的定义我们来学习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里要注意,分子是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不是物理性质。

比如,水分子H₂O,它保持了水的化学性质。

3.学习分子的性质(1)分子很小,肉眼无法看到。

我们可以用分子模型来表示分子的大小。

(2)分子之间有间隔。

这就是为什么物体可以被压缩和拉伸的原因。

(3)分子在不断运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闻到花香、臭味等的原因。

4.学习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现在,我们来学习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

比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它们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

5.实验探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性质,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

实验材料有烧杯、滴管、蒸馏水和酒精。

我们将蒸馏水和酒精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然后用滴管将酒精滴入蒸馏水中,观察现象。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是的,酒精滴入蒸馏水中后,两者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均匀的溶液。

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且分子之间有间隔。

6.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子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具有很小的体积、有间隔和不断运动的性质。

我们还通过实验验证了分子的这些性质。

7.课后作业(3)查阅资料,了解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并举例说明。

五、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2.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工作方法第一节:化学的研究对象1. 确定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种类及其性质。

2.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3. 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化学的工作方法1. 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探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第一节: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1. 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方程式的写法。

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 学习利用实验数据研究化学反应速率。

第三节:化学平衡1. 了解化学平衡的条件和特征。

2. 掌握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和确定化学平衡的方法。

3. 学习运用Le Chatelier原理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第三单元: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

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电极反应1.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极反应。

2. 探究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化学现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方法。

第四单元:离子反应第一节:离子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1. 了解溶液中的电离和电导性。

2. 掌握酸、碱、盐离子溶液的电导性及其实验表现。

第二节:离子反应的基本过程1. 学习酸碱中离子反应的基本过程。

2. 探究酸碱滴定中的离子反应。

第三节:硅酸盐溶液的电导性1. 了解硅酸盐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

2. 学习硅酸盐溶液的反应特点和实验方法。

第五单元:化学计量第一节: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1. 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 掌握物质的量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原理。

第二节:质量守恒定律1. 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实验。

第三节:摩尔反应1. 了解摩尔反应及其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基于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的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破坏、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

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外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2)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破坏;(3)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学会判断酸碱的强弱,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2)通过化学实验和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4)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中化学必修二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册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时安排:每周3节课,每节课45分钟
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兴趣和研究意识。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教学准备:PPT、实验器材、化学实验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二、讲解(15分钟)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
3. 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三、实验演示与讨论(15分钟)
教师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相关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四、课堂练习(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程度。

五、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六、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复习时要重点关注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第二课时及之后的课时内容可侧重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质的讲解,辅以相关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资源与环境、能源问题、物质的可再生与不可再生等方面的知识点,是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节课。

本文所述的教案及教学反思是我在教学中的总结和体会,旨在发掘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4.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可通过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效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引入某矿山的开采过程以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开发利用资源需要考虑到环境和人体的安全和健康。

2. 学习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生需要先了解自然资源的范围和分类,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介绍。

这里,需要结合图表等教学工具进行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点。

3. 学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和技术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或幻灯片等工具,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这里,教师可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4. 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以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为例,让学生了解保护资源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同时,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5. 课堂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可安排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课堂练习,如选择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6. 总结反思最后,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反思中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是人教版化学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中第四部分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硫、二氧化硫、硫酸及硫酸根离子检验等相关知识,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既可梳理之前所学有关含硫物质的知识,又可讨论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理解,构建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从而构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模型。

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观念的理解与应用是学习不同价态含硫物质之间转化的关键。

新版版教材更突出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载体作用和育人价值,安排了完全开放的自主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标分析】1、主题归类与内容要求2、学业质量与素养水平(1)能根据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检验等实验现象,归纳这些物质及其反应的类型。

能运用化学符号描述硫及其化合物以及它们的变化。

(2)能运用化学符号表征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能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

(3)能根据物质类别和化合价变化建立“价-类”二维图。

通过认识含硫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学会并掌握设计含硫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实验,能通过实验现象推测可能发生的反应。

(4)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及实验过程的操作,在探究中互相合作思考,培养团队意识,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5)能举例说明硫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以及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能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探讨硫及其化合物对人类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形成“绿色化学”观念。

3、对《课标》的内容分解内容学业要求元素与物质 1.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对硫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

2.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的角度,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等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新教材化学第二册教学工作计划

新教材化学第二册教学工作计划

以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教学计划和学科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新教材第二册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专题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 专题二: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3. 专题三:溶液4. 专题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5. 专题五:电解质溶液6. 专题六:有机化学基础四、教学进度安排1. 专题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周)2. 专题二: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3周)3. 专题三:溶液(3周)4. 专题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4周)5. 专题五:电解质溶液(3周)6. 专题六:有机化学基础(4周)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结合实验、案例、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关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4. 加强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期中、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 学生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七、教学保障1. 教师方面: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3.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通过以上教学工作计划,我们将努力提高新教材化学第二册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中化学2教案范文

高中化学2教案范文

高中化学2教案范文
教师姓名:XXX
教学内容:化学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3. 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数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如何通过数学公式解决平衡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课件PPT;
2. 实验仪器和试剂;
3. 学生实验报告表;
4. 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化学平衡。

2. 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15分钟)
通过PPT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平衡反应的特点和原理。

3. 展示化学平衡实验(15分钟)
进行化学平衡实验,让学生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过程。

4. 学生实验及小组讨论(20分钟)
让学生进行化学平衡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表。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数据。

5.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学生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的开展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

5.1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

5.1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
1.拓展资源:
-了解硫的其他同素异形体及其性质,如硫链、硫球等。
-探究硫及其化合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硫酸厂废气的处理、硫磺回收技术。
-研究硫矿的开采与加工过程,以及硫资源的分布情况。
-阅读有关硫及其化合物在农业中的应用,如硫磺肥料的使用。
-了解硫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如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呼吸等。
2.拓展建议:
(2)思考硫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3)查阅资料,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最新研究动态。
6.课堂反馈
最后,请同学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我更好地改进教学。谢谢大家!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我们的社会和环境做出贡献。
教学资源拓展
5.1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5.1硫及其化合物》选自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本章节内容以硫元素为主线,深入介绍了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和应用。通过学习硫酸、亚硫酸、硫化氢等重要化合物,使学生掌握硫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章节与前期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酸碱盐等知识紧密相连,为后续学习环境保护、工业化学打下坚实基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通过查阅科学杂志或图书馆资料,深入研究硫及其化合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化工企业或硫矿,了解硫的实际应用和工业生产过程。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收集含硫物质的例子,分析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学化学二级教案模板范文

中学化学二级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名称: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运用。

(3)能够运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的性质,分析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2)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2. 引出课题: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二)新课讲授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1)介绍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概念。

(2)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并展示实例。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运用:(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讲解周期、族的概念。

(2)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展示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元素的性质。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并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表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020-2021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全册教案(付,290)

2020-2021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全册教案(付,290)

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 硫和二氧化硫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1.结合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了解硫和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

培养“宏观辨识与变化观念”的核心素养。

2.认识硫和SO 2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一、硫1.硫元素的位置、结构与性质(1)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ⅥA 族,硫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2价硫的化合物。

(2)与氧元素相比,得电子能力相对较弱,非金属性比氧的弱。

故在富含O 2的地表附近的含硫化合物中,硫常显+4价或+6价,而氧显-2价。

2.硫单质的物理性质 硫(俗称硫黄)是一种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

硫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3.硫单质的化学性质(1)氧化性表现为与金属、H 2反应:与Fe 、Cu 、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S +Fe=====△FeS 、S +2Cu=====△Cu 2S 、S +H 2=====△H 2S ,在这些反应,S 均作氧化剂。

(2)还原性表现为与O 2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S +O 2=====点燃SO 2,反应中S作还原剂。

微点拨:(1)硫的氧化性较弱,与变价金属反应,生成低价态的金属硫化物。

(2)硫与氧气反应,无论氧气是否过量,只生成SO2。

二、二氧化硫1.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易溶于水。

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约40体积的SO2。

2.化学性质(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①与H 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O H2SO3。

②与碱(如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

(2)还原性SO2在一定条件下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的SO3也是酸性氧化物,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3+H2O===H2SO4。

(3)氧化性SO2与H2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H2S===3S+2H2O。

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

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

第二册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册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146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参考网址 1./ 2.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点评】开头简洁,直截了当,由初中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过渡到原子结构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学生思考、回答】【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1.实验示意图2.现象:【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的α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

并由代表发言。

【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点评】通过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介绍,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实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会一种方法:通过粒子撞击实验,研究微观世界的规律,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

认识一个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原子核核素1.原子核的构成,【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阅读】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思考、讨论并提问】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小结】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归纳小结】如果用 AZ X 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原子 AZ X【迁移与应用】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3717Cl 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 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 a ,其阴离子R n-有b 个电子,求中子数。

【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媒体显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比较】三种氢原子结构的异同。

【质疑】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2.核素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迁移与应用】1.请你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与元素、核素间的关系。

2.请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间的关系.【媒体显示】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之间的关系:【拓展与提高】1.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A)O2、、O3 、O4(B)H2、D2、T2(C)H2O、D2O、T2O (D)4020Ca 和4220Ca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B)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凡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属于同一元素【交流与研讨】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碳-14 (146C)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碳-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

根据课本内容与网上资料:阐述146C在考古上的应用;列举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点评】通过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简介】1.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诊断2.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治疗3.未来的能添一一一核聚变能【点评】本节教材采用问题推进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看书、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探讨问题的结果。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点评】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过渡到新课的引入;由新的问题的提出,给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种探究学习的氛围。

【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 ;(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

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质疑】我们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交流与研讨】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简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4.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点评】通过原子模型的历史回顾,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尝试运用假说、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哪些规律?并派代表回答。

【归纳并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讨论】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板书】电子层 1 2 3 4 n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 离核距离 近远 电子的能量 低 高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 2【媒体显示并讲述】尝试运用上述规律,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

【试一试】完成下表,看看谁较快。

【媒体显示】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H HeLi Be B C N O F NeNa Mg Al Si p S Cl Ar【迁移与应用】1.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2.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点评】通过上述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的认识,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以加深印象。

【阅读、思考、交流】学生阅读教材第七页,思考、交流下列三个问题: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3.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点评】通过上述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