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中国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的数量分析_基于人口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分析I. 概述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平衡随着时间和区域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这个市场中,雇主和雇员相互作用,他们的需求和供给也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属性。
本文将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市场,探讨如何优化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并促进经济发展。
II. 劳动力需求分析劳动力需求是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规模和结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等等。
1. 人口规模和结构人口的大小和结构对劳动力需求有直接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增加。
此外,不同年龄组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应根据其业务的性质和需求决定如何配置其人力资源。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现代社会中劳动力需求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技术进步,许多手工作业和传统行业正在被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所取代。
但是,新技术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兴产业。
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应该了解这些变化,调整其人力资源规划以符合市场要求。
3. 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是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重要指标,因为它对企业的营收和盈利能力有重要影响。
如果经济增长率高,那么企业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来满足需求。
4. 产业结构不同的产业结构也会影响劳动力需求。
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需求不同,因此企业应该了解不同行业的需求,并在需要时进行适当的转型。
III. 劳动力供给分析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可用的工作人员。
它受到教育程度、性别、年龄、技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密切相关。
受过更好教育的人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水平。
因此,教育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应该被谨慎考虑。
2. 性别性别对劳动力供给也有决定性影响。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需求不同,女性在某些领域的就业机会较低,工资水平也较低。
因此,促进性别平等和消除性别歧视是优化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方面。
基于logistic模型对中国未来人口的预测分析
基于logistic模型对中国未来人口的预测分析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增长趋势对全球的影响巨大。
对中国未来人口的预测分析至关重要。
本文将采用logistic模型对中国未来人口的增长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希望可以为未来的人口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国人口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的总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3亿。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中国人口增长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但总人口数量仍在持续增加。
二、logistic模型的概念logistic模型是一种常用于生物学、经济学和人口学等领域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一个事物的增长曲线。
这种曲线呈现出一种S形状,其特点是在开始的阶段增长较快,在后期逐渐趋于稳定。
这种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预测分析具有一定的优势。
为了对中国未来人口的增长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我们可以采用logistic模型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我们需要收集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人口数据,包括总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等信息。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拟合logistic模型,从而得出一个能够描述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的数学公式。
在建立logistic模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修正,避免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
要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等。
只有在进行了充分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之后,我们才能够得到一个能够准确反映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的logistic模型。
我们可以得知未来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将会逐渐减缓。
随着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我们还可以得出中国人口规模的未来预测。
人口与劳动经济学
人口与劳动经济学人口与劳动经济学是关于人口和劳动力在经济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
它探讨了人口变动对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需关系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结构、就业与失业、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本等角度来探讨人口与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人口与劳动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它主要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组成。
不同的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人口老龄化加剧会导致劳动力供应不足,从而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压力。
同时,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会影响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就业与失业就业与失业是劳动经济学中关注的焦点。
人口变动对就业与失业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劳动力的增加或减少,就业率和失业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这对政府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
同时,人口流动和区域发展也对就业与失业产生影响。
人口集中的地区通常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人口流失的地区则面临失业率上升的风险。
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人口与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供求关系的体现,也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就业和收入水平。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动,劳动力市场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
例如,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劳动力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适应新需求的技能和知识。
四、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人口与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指的是劳动者所具备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等非物质财富。
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人口变动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动,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提升变得越发重要。
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成为了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人口与劳动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研究人口变动对劳动力市场、就业和失业、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就业机会则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
劳动力市场,就是指供求关系下的劳动力的价格与数量,是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关系到生产的效率和就业的质量。
因此,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对于了解我国发展经济的实际情况,指导政府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呈现出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
一方面,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劳动力的素质也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待遇。
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但劳动力供给一直存在不足的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失衡,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高校毕业生占据大部分就业岗位。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就业状况也逐渐好转,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仍然突出。
许多企业对于找工作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并没有大幅度增加,许多公司反映提交简历的应征者大多是高校毕业生,而高中毕业者占比极少。
2. 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大量的企业职位都属于低技能劳动者,公司面临的问题是招聘工人数量不足。
3. 地域性就业问题。
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导致部分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较大,而招聘岗位数量偏少。
因此,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就造成了社会问题。
4.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社会职场对员工的要求不断增高,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必须的过程。
但是,当前国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还比较少。
在职业技能得不到提升的情况下,很多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需求缺口仍然存在。
二、市场应对措施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紧张局面,应采取下列几种措施:1. 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掌握高额职业技能是首先提高劳动力市场就业率和吸引员工的重要步骤。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与未来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劳动力市场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中国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诸多特点。
本文将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劳动力市场的现状1. 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供给总量逐渐减少。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市场将面临压力。
2.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逐渐提高,大量高学历人才不断涌现,劳动力结构更加多元化。
3. 区域劳动力市场差异: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吸引了大量劳动力流入,而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相对较高的失业率。
4. 行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不同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产生了变化,一些传统产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产业的就业机会增多。
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
三、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1)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劳动力短缺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2)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大量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就业难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3)城乡劳动力失衡。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平衡,城市高峰期出现拥堵和饱和。
2. 机遇(1)人才培养与引进。
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人才素质,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需求。
(2)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减少城市压力。
(3)优化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
引导劳动力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转移,以满足经济转型的需求。
四、未来发展趋势1. 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加强人才交流和招聘机构的监管,提高市场效率和公平性。
2. 发展新兴产业和创新创业。
新兴产业及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增长点,需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3. 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
企业将更加注重员工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
我国目前劳动力供求的调查
我国目前劳动力供求的调查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时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与此同时,全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仍在积累,如何科学分析这种现象?劳动保障部在今年年初组织开展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和“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并结合全国120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职业供求信息,对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情况(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仍会持续。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从长期看,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二十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
从“十一五”期间看,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
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
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
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
因此,从总体上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
(二)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仍有增长,一些企业用工需求旺盛。
近年来,随着城市改善用工环境,加大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力度等措施,农民工外出就业数量持续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农研中心等部门的统计,近年来农民工连续保持在年均5%以上的增长速度,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农村初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毕业生。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一些企业用工需求旺盛,特别是东部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用工需求增长明显高于农民工增长。
据劳动保障部的调查,2003年以来企业春季招用农民工的岗位年净增率保持在10-15%,2007年被调查企业中有近九成在春节后计划招用新员工,用工需求比春节前净增13%。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与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十分重要,对于企业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与策略。
一、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愿意参与工作的劳动者数量。
劳动力供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人口数量、教育水平、就业观念等。
人口数量是基础,同时人口结构也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如老龄化社会可能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
此外,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力供给的素质与技能。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劳动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时劳动力需求增加,经济下滑时劳动力需求减少。
同时,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劳动力需求也存在差异,如信息技术行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大。
3. 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和失业率上。
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失业率上升,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就业率上升,劳动力市场相对宽松。
供需的变化也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供大于需时,工资可能下降,供不应求时,工资可能上升。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与策略1. 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在招聘、培养、激励、管理和维护员工等方面的活动。
在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源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从而进行合理的人员计划和招聘策略;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竞争能力;此外,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福利待遇也能够吸引和稳定优秀的人才,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2. 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针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人员规划,提前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并积极开展招聘活动。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拥有近14亿的人口数量。
其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创新化升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正在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1.就业形势中国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但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2%。
就业形势总体较好,但是仍然存在结构性失业、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一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难度仍然较大。
此外,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面临较大的困难。
2.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但还有提升空间。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然而,由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变迁的加快,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也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缺乏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不少企业的难题。
3.收入差距中国的收入差距在过去10年间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一方面,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民生水平差距较大,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与内陆、西南、西北地区相比收入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收入差距还存在于不同的收入层次内。
高收入人群正在享受更高的薪水、更好的福利待遇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而较低的收入群体却在低收入的压力下苦苦挣扎。
二、劳动力市场的未来趋势1.失业率稳定未来几年,中国的失业率将稳定在较低的水平。
尽管新的经济形势带来了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努力,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能够保持稳定。
2.外部压力未来几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
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既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的变化1. 人口总量的增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总量一直以来都在稳步增长。
然而,近年来,由于一系列的人口政策调整,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增长也相对减缓。
2.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
这主要是由于生育率下降、医疗卫生技术的提升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原因所致。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能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3. 人口结构的城市化倾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人口结构也呈现出城市化的倾向。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问题等。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1. 市场需求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相对减少,劳动力成本也相应上升。
这将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人力密集型产业而言,可能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向服务业转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大。
人口老龄化加速了服务业的发展,因为老年人对医疗、养老等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劳动力市场的人口结构变化也将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经济更加向服务业倾斜。
3. 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了竞争的加剧。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这将导致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供求关系失衡,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同时,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也将推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能水平。
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形势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兼对中国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认识和判断
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形势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兼对中国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认识和判断王金营;顾瑶【摘要】通过对我国当前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目前刘易斯拐点还没有真正到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而持续的低生育率将会导致未来劳动供给减少.为了对未来劳动供需关系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判定,采用生产函数法,设计高低两个未来经济增长速度方案,在给定经济增长速度下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未来资本存量的增长,结合对TFP给出相应假设,测算得到未来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已有的劳动供给预测结果,即可预测我国未来劳动力供求的第一个刘易斯拐点将在2015-2020年前后出现.因此我国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应该适应未来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期刊名称】《人口学刊》【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11页(P3-13)【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刘易斯拐点;劳动供求关系;宏观经济【作者】王金营;顾瑶【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1.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有的制度约束和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模式,使得经济更加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即“满足农村人口自我消费为主的传统经济部门与以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
[1]伴随改革的深入,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两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加速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了丰裕的劳动资源,也形成独特的劳动群体:农民工,这使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投影在劳动力市场,形成二元的劳动力市场结构。
这一结构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进入 21世纪,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产业升级、市场需求急增、人口增长模式变动、流动劳动力规模扩大和区域拓展等因素的冲击,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演变,这种演变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因而需要我们充分了解未来劳动供求关系演变的趋势和特点,为制定相应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一、引言劳动力市场是指供求双方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市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
本文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包括劳动力市场的规模、结构、就业形势、劳动力供求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二、劳动力市场规模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规模庞大,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劳动力总人口约为9.8亿人。
其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较大,约占总劳动力的40%。
城镇劳动力则约为5.8亿人,占总劳动力的60%。
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庞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劳动力市场结构分析1. 行业结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行业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服务业、创造业和农业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三大主要行业。
其中,服务业占比最大,约占总就业人口的50%以上,创造业和农业分别占比约为30%和20%。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的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2. 地区结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地区结构差异较大。
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入。
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劳动力流动性较低。
这导致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地区不平衡发展。
四、就业形势分析1. 就业率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总体较高。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就业率达到了94%摆布。
这一数据表明,大部份劳动力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2. 失业率尽管就业率较高,但我国劳动力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失业问题。
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失业率约为5%摆布。
这一数据表明,部份劳动力仍面临着就业难点。
五、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1. 劳动力供给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但供给结构不平衡。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城镇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教育、技能等因素的不足,一些劳动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供给结构不平衡。
2. 劳动力需求我国劳动力需求旺盛,但需求结构不合理。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人口学)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其突出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工资增长较慢,雇佣关系不利于劳动者,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地得以保持。
这个过程将一直延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增长方式实现质的飞跃,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
由于二元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是由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因此,这个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也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实现的。
作为二元经济结构主要特点的劳动力无限供给,通常与人口转变有关。
在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经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和时间差,相应地形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具有少年儿童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和老年人口抚养比高的特征。
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完成了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过程,目前已经进入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阶段。
预计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前后进入零增长。
这种人口结构的长期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即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正在逆转。
另一方面,2015年前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口抚养比将停止下降并转而提高。
人口红利的丧失,将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的时刻,就意味着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开始消失,“刘易斯转折点”就会到来。
“刘易斯转折点”是一个经济发展概念,但对这个转折点本身进行判断,却与劳动力供求的长期格局变化有关。
同时,转折点的到来也提出一系列与劳动力市场政策有关的问题。
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经历“刘易斯转折点”的时候,经济发展即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引言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1.1 劳动力市场供给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主要来自农村转移就业人口和城镇居民就业人口。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实施,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市场供给不断增加。
1.2 劳动力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新兴产业和高技能岗位的需求增加,而传统产业和低技能岗位的需求逐渐减少。
1.3 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部份地区和行业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部份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二、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分析2.1 薪酬水平差异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行业差异。
普通来说,城市劳动力的薪酬水平要高于农村劳动力;高技能岗位的薪酬水平也要高于低技能岗位。
2.2 薪酬水平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逐渐提升。
但是,薪酬水平提升的速度和幅度存在差异,部份劳动力收入增长缓慢。
2.3 薪酬水平公平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公平性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要实现薪酬水平的公平,需要建立健全的薪酬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分析3.1 就业结构调整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正在发生调整,服务业和高技能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增加,而传统产业和低技能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减少。
3.2 就业岗位稳定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稳定性也在提升。
但是,部份劳动力仍面临着就业岗位不稳定的问题,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3.3 就业环境改善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就业环境改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便性和适应性。
通过减税降费、扶持创业等政策措施,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就业环境的改善。
浅谈我国劳动力现状的微观经济学解释及对策
浅谈我国劳动力现状的微观经济学解释及对策我国的劳动力现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前,我国面临着老龄化、女性就业率低、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微观经济学层面有着深刻的解释。
本文将通过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劳动力现状,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老龄化进程加快,新生代劳动力数量不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在微观经济学中,这一现象可以用人口学派理论中的“人均产出”概念来解释。
即在总体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数量减少会使人均产出降低,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首先加强老龄人口的福利保障,鼓励延迟退休或者兼顾养老和就业。
其次,政府可以加大对人口出生率的政策支持,如提供生育津贴,优化生育环境,鼓励年轻夫妇生育两个以上的孩子等。
二、女性就业率低,劳动力资源浪费虽然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女性妇女在就业方面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限制,其就业率之低甚至比发展中国家还低。
这种现象在微观经济学层面可以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的“劳动力浪费”概念来解释。
充分利用女性劳动力是提高我国劳动力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女性参与到全国各个领域的工作中。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培训,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加大公共服务项目改善妇女生产生活环境,消除歧视等。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职业指导缺乏与就业需求相比,大学生在专业技能、实习经验及职业规划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不足。
这种现象在微观经济学层面可以用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不平衡理论来解释。
因此,应该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包括提供相关培训技能,加强职业指导,完善实习制度等,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
四、结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强我国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创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都是缓解我国劳动力现状的有效途径。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强化对失业者的帮扶和扶持,保证全社会实现更为平等、公正、有序的就业环境。
中国“十三五”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
中国“十三五”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一、概述“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劳动力市场面临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加速推进,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缺口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就业政策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在劳动供给方面,“十三五”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基数依然庞大,但劳动力供给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力总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供给逐步增加。
这些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劳动需求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
传统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劳动力需求的地域分布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缺口问题。
这种缺口既表现在总量上,也体现在结构上。
总量缺口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与需求总量增长之间的矛盾;结构缺口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技能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劳动力地域分布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协调等方面。
深入分析和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及缺口问题,对于推动就业优先战略、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全面揭示这一时期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特点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背景介绍:中国“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及劳动市场的重要性“十三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
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对劳动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十三五”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当前的劳动力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影响因素。
首先,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庞大,但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中国劳动力人口总量达到了9.74亿人。
然而,与此同时,劳动力的中高端结构比例相对较低。
具体而言,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较高,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例相对较低。
这种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性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
其次,劳动力供给还受到年龄结构的影响。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1%。
这一现象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供应量的减少。
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劳动力供给还受到教育水平的影响。
尽管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就,但仍存在教育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根据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这种教育不平衡现象直接影响了劳动力的供给。
高等教育的缺乏使得很多企业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人才,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存在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
第四,劳动力供给还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一些传统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而一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
这对劳动力供给带来了新的挑战。
总结而言,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总量庞大但结构不合理,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教育水平不均衡等问题都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调整劳动力供给状况,中国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应加速推进老龄化社会和人口结构调整,鼓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流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我国劳动力供给概况的演变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从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演变为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已经大幅下降。
改革之前的1978年,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6.3%,随着非农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2009年这个比重下降到60.1%。
难道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仅仅减少了16.2%?事实上,这由于统计数据是依据劳动者的户籍所在地和城乡就业统计数作出的,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劳动力城乡分布。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为4.69亿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9年末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超过1.49亿人,加上在本地企业的从业人员0.88亿人,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37亿人,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的51%以上已经实现了就地或外出转移就业。
按照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尚需要近 1.8亿劳动力。
因此,从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4.69亿人中,依次扣除转移就业的2.37亿人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1.8亿人,实际剩余劳动力仅为5200万人,40岁以下的只有4600万人左右,大大低于通常认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或者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说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已经大幅下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1%,易于转移就业的40岁以下人员仅占10%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无限供给。
(二)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显现。
2003年末,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民工输入集中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用工企业以过去长期支付的工资水平,无法完成预定的招工目标,民工缺口高达10%—20%,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甚至在许多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如四川、河南的一些城市劳动力市场也陆续发出劳动力短缺的信号。
中国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结构调整
中国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结构调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一直是重要的议题。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演进,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现状、调整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结构的调整。
一、劳动力市场现状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着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的问题。
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供应仍然相对充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劳动力人口约为9.41亿人,其中就业人口约为7.05亿人。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需求方对劳动力的品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而低技能劳动力的供应过剩。
二、调整挑战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调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劳动力供应将逐渐减少。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以上,劳动力红利将逐渐消失。
其次,行业结构的调整也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挑战。
中国传统的制造业部门面临着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的问题,而新兴产业领域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也日益增加。
三、未来发展趋势为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并实现就业结构的调整,中国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
加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适应新的就业需求。
其次,鼓励创新创业,培养和吸引高技能人才。
通过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还需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劳动力供需的精准匹配。
总之,中国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面对挑战,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采取措施,平衡供需关系,优化就业结构,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通过改革创新,使中国劳动力市场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助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总量及结构预测
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总量及结构预测作者:田帆来源:《全球化》 2017年第10期田帆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人口的支持,劳动力的供给将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正常运行。
本文利用人口年龄移算法预测了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及年龄构成,再通过回归分析法确定了劳动力供给与各年龄段劳动年龄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而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及年龄结构、未来劳动力供给的性别结构及素质结构进行了预测,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人口总量劳动力供给总量劳动力供给结构年龄移算法多元回归作者简介:田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在国家层面,劳动力作为一种普遍的经济资源或资本,对一个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劳动力人口的支持,劳动力的供给将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正常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劳动力市场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发生了重要变化。
“用工荒”问题自2004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伴随企业用工成本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企业大批裁员、用工减少等劳动力市场就业问题进一步凸现。
第二,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趋于老龄化。
未来我国即将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届时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将很可能从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演变为负担。
第三,劳动力结构亟待优化。
深化改革要求中国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而这需要优化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提升劳动者素质。
对未来劳动力总量进行测算是应对新形势下各种挑战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从人口学视角,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为基础,对我国未来15年劳动力供给总量及结构变化进行测算,以期为我国宏观经济和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一个国家劳动力供给数量是人口总量的一部分,而劳动力供给的预测可以理解成人口预测的一个分支领域。
因此,迄今为止,国内外不少学者运用统计学、数学、人口学等方法对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人口进行过预测。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变化分析
Thank 信 you
2020/2/23
资料收集:许海迪 Ppt制作:喻娟娟 Ppt演说:陈珍
2020/2/23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变化分析
2020/2/23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变化分析
2020/2/23
我国未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变化分析
2020/2/23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变化分析
• 第一,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存在脱节现象。 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求人倍率高,而大学生的求人 倍率低?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紧跟市场 而调整,但大学教育的课程、知识要点和专业配 置及老师等,一旦固化,就很难改变。
• 第二,大学教育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所谓 数量增长,质量下滑。很多学校,本不应该升级 为大学,但却通过种种渠道,取得了招收大专生 和20本20/2/2科3 生的资质。在老师的教学力量未经提高之
毕业生只有413万人,2019年增加到557万,2009年将增加到610万人。再加 上2019年没有顺利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届时仅需就业的大学生就会高达 约800万人。
最近几年愈演愈烈的大学生就业难,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中,也会伴生中等职业教 育产品——接受过高中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的择业难。这种“困难”,并不是 劳动力人口供给中短期的结构性压力,而是一个可能持续多年的结构性压力 。
口 红 利 还 能 吃 多
继 续 满 足 经 济 发 展 的 需
国 劳 动 力 的 增 长 势 头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 业技能需求变化分析
2020/2/23
中国未来劳动趋势
增长放缓 人口红利 ������ ������减弱������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2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Dec .2009第26卷第12期Jo u rnal of Hubei Univers it y of Educatio nVo.l 26 No 112中国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的数量分析)))基于人口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王一飞1陶 涛2(1,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针对未来中国劳动力是否会短缺这一热点问题,本文从人口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视角出发,定量地分析了我国未来几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
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建模,分析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需求状况,然后运用人口学中的年龄移算法预测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
结论是,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供大于求的情况,解决劳动力失业问题的任务仍然紧迫。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该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预测收稿日期:2009209221中图分类号:F 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4X(2009)1220085203作者简介:王一飞(1985-),男,河南南阳人,土家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口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研究。
陶 涛(1984-),女,云南沾益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一、研究背景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政界、理论界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向/小康0社会的逐步迈进以及/以人为本0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我国的经济社会工作重点已经由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而就业问题就是涉及人口最多、关系切身利益最直接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焦点中的焦点0。
因此,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仍必须保持对就业问题的深刻关注。
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存在巨大人口规模的国家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分析并解决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就显得更为紧迫和具有战略意义。
学界关于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的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
有学者根据我国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提出,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刘易斯/拐点0已经出现,存在了30年的人口红利将逐步转化为人口负债,我国经济不能再依靠单纯投入驱动型的增长方式,而应转为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方式,否则高速的经济增长将无法保持(蔡昉,2008)。
该学者此后进一步提出,在第一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形势下,仍然可以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避免/人口负债0,从劳动力供给与储蓄率两个方面入手,即通过教育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和延伸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养老保障制度的安排创造新的储蓄源泉,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扩大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存量。
如果能真正做好以上各个方面的工作,那么人口红利就可以得以延续(蔡昉,2009)。
事实上蔡昉也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常态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就业形势会重新变得严峻起来,问题的重点在于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形势下,劳动力的成本正在逐渐上升,人口红利正在逐渐丧失,如何通过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保持人口红利,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长期问题。
另外,大多数学者提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未来短期内仍不会改变供大于求的局面,劳动力的供给数量缓慢增长,年龄相对高龄化,素质在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势头减弱,但仍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劳动力需求素质要求更高,且私营部门占主导地位,未来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而且在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劳动力素质过低而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就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
本文作者基本同意我国未来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并通过人口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利用相关数据证实了这一观点,期望在研究的方法及视角上能够有所创新。
二、研究设计本文的分析数据源自各年度5中国统计年鉴6、2007统计公报以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未来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从人口学的层面来分析中国未来劳动力的供给情况,从而将经济学的经典概念、思想、模型与人口统计学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三、失业的影响失业的影响分为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失业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估计和衡量,但却很容易被人们感受到,失业威胁着家庭的稳定,没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损失,家庭需求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会受到破坏,西方学者发现,高失业往往与吸毒、高离婚率以及高犯罪率联系在一起,此外,家庭关系之外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失业严重影响,表现为失去自尊和影响力,缺乏人际交往中应有的自信。
失业的经济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来反映,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来可由这些失业的劳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就消失了,从产业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85#损失。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劳动力数量的持续增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长期存在,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职工下岗和日益增多的城镇失业人口,产生了社会的急剧分化,相当比例人口收入水平下降,生活状况恶化,成为社会的弱势集团,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不仅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是经济效率的损失,更是对社会稳定的巨大威胁,如果不解决好失业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立的任务就无法真正完成。
四、经济学视角的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有了消费;有了消费,就有了需求;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需求决定社会总收入,因此,有了需求,反过来就有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最终又会促进就业,从而进入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
1.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
在经济学的分析当中,经济增长(用GDP的增长表示)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一般用就业弹性系数来反映。
就业弹性系数是指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程度,就业弹性系数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程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此时,即使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就业的增长也不会很明显。
如果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狭义),用L表示劳动力就业数量,则就业弹性系数可以表示为:E=$LL/$G DPG DP。
我们利用1978)2006各年的GDP(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和年末就业人数资料,计算出各时期总的和各行业的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无论从总体来看还是从分行业来看,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成负数,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较小,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虽然下降但数值仍保持较高水平,意味着增加就业可能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表11978-2006各年总的和各行业的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时期总的就业弹性系数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1979-19800.35172-0.476630.4874250.95735 1981-19850.350.230480.8678840.556952 1986-19901.144840.8922561.012551.929488 1991-19950.08467-0.375570.13890.657028 1996-20000.134110.1642660.05270.346264 2001-20060.10213-0.273520.24080.3657732.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增长核算方程Y=AF(L, K),其中Y,L,K分别表示GDP,就业人数及投入的资本量,A表示经济的技术状况,我们可以得出$YY=A@$LL+B@$KK+$AA,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无论是就业的增加,还是资本投入的增加,或者是技术的进步,都可以导致产出的增加,因此,就业增长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一大源泉。
在这里,我们将通过对1991-2007的统计数据的分析,来估计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利用经济学中的经典函数: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即G DP=A L A K B,作为我们分析的函数(在这里我们假设每年的资本量即为该年新投入的资本量,即固定资本投资量)。
1991-2007的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及固定资本投资数量的统计资料如表2所示。
表21991-2007的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及固定资本投资数量统计资料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GDP就业人数(万人)L固定资本投资(亿元)K 199121781.5654915594.5199224874.5661527007.9199328356.9668088959.8199432071.76745510578.6199535567.56806511734.6199639124.26895012950.4199742762.86982013825.4199846098.37063715781.2199949601.77139416650.7200053768.37208518156.52001582317302520525.9200263530.173********.6200369883.17443229810.4200476941.37520035811.7200584789.37582544409200693861.77640053164.120071045627699065103.9我们将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线性化:LnG DP=Ln A+A LnL+ B Ln K。
用spss软件算出,在时间序列里,L与K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8,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即A+B=1 (这也是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分析时常用的假设),此时模型变为:Ln=G DPL=Ln A+B LnKL根据表2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算得B=0.633,从而A=0. 367。
上述回归通过了F检验及t检验,而A、B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因为A=0.367,所以劳动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为36.7%,如果我们单纯考察就业人数与GDP的线性关系,可以得出线性回归系数为6.391,且回归方程通过了F检验及t检验。
该数据说明,每一单位劳动力就能带来63810元的产值。
以上分析均说明劳动力的数量仍然对GDP的数量存在显著影响。
五、未来中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1.2010-2014中国劳动力的需求状况预测。
根据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就业人数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得到,就业人数增长速度=就业弹性系数@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我们用就业弹性系数来预测未来劳动力的需求。
我们用1996-2007的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代表就业弹性系数,算得就业弹性系数=0.11261,根据中央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保八的目标,我们将经济增长速度设置为8%,这样就业人数的平均增长速度为0.11261@8%=0.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