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空间优化初探
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群发展初探——浙江省小城镇群规划示例
![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群发展初探——浙江省小城镇群规划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9e4d0f1fab069dc50220190.png)
中 人 口 在 0 5 万 以 下 的 小 城 镇 占 据 半 数 以 上 。 小 城 镇 主 要 分 布 于 大 都 市 区 以 外 的 城 镇 连 绵 区 、 城 镇 点 轴 发 展 区 中 。 在 浙 江 省 的 城 镇 连 绵 区 和 城 镇 点轴 发 展 区, 乡 镇 经 济 发 达 , 小城 镇星 罗棋布 ,城镇 密度 高达 1 ~ 2 个 /l 0 k 5 0 O 0 以 E. 城 镇 之 间平 均 距 离 不 到 1 k 。 由 于 Or a 』 口 密 集 、 经 济 发 达 、城 镇 密 度 、 高 ,且 分 布 相 对 均 匀 . 小 城 镇 在 空 间上 已形 成 连 绵 发 展雏 形 在 相应 的县 ( )域 城 镇 体 系 规 划 市 引 导 下 , 区域 的 小 城 镇 群 正 在 逐 步形成 和发 展。
展的 工业 化阶段
( 期 阶 段 ) 和 中
W rH AL _ T0、 r sl J ~N CUJ STER l N
ZH E l G PRO V I 0E J AN N A S AN E - X AM PL £
城 市 化 阶 段 ( 速 发 展 阶 段 ) 相 快 对 应 , 城 镇 发 展 处 于 空 间 集 聚 时 期 。 其 空 间 变 化 特 征 表 现 为 城 镇 作 为 区 域 经 济 增 长 的 数 量 与 规 模 扩 张 。 具 体 表 现 为 : ( ) 时 空 1 距 离 相 近 的 城 镇 有 可 能 形 成 以 一 点 或 多点为 中心 的城 镇 群 ; ( 2) 依 托 区 域 经 济 主 流 向 的 交 通 走 廊 分 布 的 城 镇 点 或 群 形 成 区域 城 镇 发 展 轴 带 ;( 3) 具 有 多 重 交 通 网 络 和 城 镇 相 对 密 集 的 平 原 地 区 正 逐 步 发 展 成 城 镇 连 绵 区 ; ( ) 在 4 城 镇 连 绵 区 中 具 有 省 域 中 心 功 能 和 区 际 意 义 的 中 心 城 市 与 其 发 展
浙江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及对策初探
![浙江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及对策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15b35f47fe4733687e21aab0.png)
的增长点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小城镇发展 ,党 中央在十五届三中全 会 时还 首 次 把小 城 镇 建 设 发 展纳 入 党 的 纲领 文件 。 由此 可见 ,推 进 小城 镇建 设 的可 持续 发 展 ,带 动农 村 经 济 和 } 会发 展 的战 略 建设 , 已成 为 我 十 国在2 世纪的~项重大战略任务 。本文结合我省的一些情况 ,对农村小 1 城镇建设的一些问题和对策作一初步的分析 ,以供商榷 。
关键 词 小城 镇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 分类 号 T 文 献标 识码 A u 文章 编号 17— 61(0 0 10 1— 1 6 397一2 1)2—2 60 1
农 村人 口多 、人均耕地面积少 ,这是我省 的基本国情 小城镇建 设 在推动农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 , 她不但足农村商品经济运行 的
以我省义乌市为例 ,当地政府依靠商品流通这一特色产业 ( 该市有闻名 国内外的小商品市场 ),发展了服装 、针织 、彩印 、文具 、小五金 、饰 品、毛纺 、拉链等在全 国具有较高市场 占有率优势 的第二产业以及饮食 娱乐业 、旅馆业 、仓储业 、旅游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讯业 、金融保险业 等具有相当规模优势的第三产 业。在规划工业布局工作中 ,义乌市采取 集 中办好 工 业 同 区 ,促 进产 业 向中 心城 区 、卫 星镇 集 聚 的 方 法 。 以前 义 乌办有 1 个省级 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小 区,形成乡乡开发 ,村村办厂 4 局面 ,既形不成规模 ,又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加快工业 园区开发建 设, 促进企业集群 , 形成规模优势 , 按照建设现代化商贸大城市的发展 目标 ,19 年义乌市对全 市工业 园区重新作 了规划 ,调整为 1 98 个经济开 发区 、5 个工业园区 ,以引导众 多家庭 工业进特色小 区孵化发展 。在规 划和布局时要发挥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作用 ,这一点在我省做得较好 :省 委组织部 、省乡镇企业局和浙江大学华夏 乡镇企业学 院一起 ,通过与加 拿大奎尔夫大学合作 ,执行加拿大国际联合开发署 ( I A)资助 的 “ CD 加 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国际项 目, 两年来浙江大学共邀请 加方专 家1多位 ,举办 了两期国际培 训班 ,培训骨干乡镇企业厂长经理 0 和乡镇镇长10 0 多人次 ,传授加拿大有关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先进经验 , 为我省 的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及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小城镇城市化标准。在小城镇建设 过 ) 程中 ,要发挥我省乡镇企业发达 的优势 ,据统计 , 20 年我省乡镇 企 07 业: 业增加值达到 了7 0 元左右 ,占全省工业增加值8 %;上缴税金 】 : 8 ̄L 6 17 亿元 ,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7 %;乡镇企业数 11 28 8 1万家 ,吸纳就业 15 万多人 ,占农村劳动力 近5 %。为此 , 政府要统筹协调发展 ,城乡 33 8 互动、以城带乡、城 乡一体 ,促进工业化 、城市化和现代化 三位一体 , 同步发展 。要采取相应 的优惠措施 ,加大对小城镇 的基础设施 的投入 , 不断提高其城市化水平 ,以提高城镇 的城市功能。为乡镇企业搭好 “ 戏 台” ,为乡镇企业 “ 唱大戏”创造 良好 的环境条件 ,从而吸引乡镇企业 向小城镇集中 ,农村人 口向城镇转移。 3)采取优 惠政策 ,改善小 城镇发 展体制 。要制定优 惠 的土地 政 策 ,吸引二 、三产业 向小城镇集中 , 向小城镇聚集 的乡镇企业在土地 对 使用上给予优惠 , 要结合 当地的产业和市场优势,形成规模效应 ,如 : 绍兴柯桥 的轻 纺 、诸暨的珍珠 、天台的滤布 、东 阳的建筑 、永康 的五 金 、乐清的纽扣等等 ,吸引 了大量 的农业劳动力 ,有 的城镇甚至达到了 儿十万人 口。应建立健全土地地区性价格差异换算体系 ,允许农 民用 自 家的承包地或乡镇企业原有的土地 ,来置换或抵消他们进入小城镇进行 建房、办企业 、务工 、经商所使用的土地 ,以降低农户和企业 的进城成 本 ;要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和保护耕地 的关系 ,对城镇非农用 地的使用 , 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统一征地 、统一 转让 ,转让可 以引入市场机制 。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鼓励农民向小城镇 聚集的户籍政策 ,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 口和农村人 口,以职业划分 农业人 口和非农业人 口的户籍登记制度 ,实行城镇一体化管理,让人 口 在城镇 和农村之 间自由流动 ,为农 民进入小城镇创造条件。 4)城镇建设要结合农业产业化 ,加强与农业 的联系 。城镇工业应 立足当地的丰富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低廉 的优势 ,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化 、规模化经营 ,实现小生产�
城市水源地周边小城镇空间拓展策略初探——以合肥市大杨镇为例
![城市水源地周边小城镇空间拓展策略初探——以合肥市大杨镇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641f101f78a6529647d53c1.png)
及 合 肥 市 大杨 镇 发 展 中面 临 的 问题 进 行 分析 , 出 了 以景 观 为框 架 的 组 团 式 空 间 结 构 , 运 用 ’ 规 划 ” 理 念 对 城 镇 拓 展 提 并 ’ 反 的 空 间进 行 控 制 , 确定 了 大杨 镇 终 极 空 间 结构 , 由此 对城 市 水 源地 周 边 小 城 镇 空 间拓 展 策略 进 行 了积 极 的探 索 。 关 键 词 : 市水 源地 ; 间拓 展 ; 城 空 景观 框 架 ; 态廊 道 生 中 图分 类 号 : 4 2 U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2 2 ( 0 0 0 — 0 2 0 1 7 — 9 8 2 1 )6 0 7 — 4
道组 成 部分 及 重要 的生 态 敏感 地 区 ,这 里 的 生态
环境 对 于合 肥 市 的气 候 调 节 ,城 市 的环 境 质 量维 护都 十分 重要 。其 中 “ 水 ” 仅 是合 肥 市 重 要 的 二 不 饮用 水 源 地 。也 是 天然 的开放 空 间和 景观 最 丰 富
水源 地 城 镇 发展 与 水 源地 保 护 的 矛盾 E益 凸 t
大。
图 1 大 杨 镇 位 置 示 意 图
市 生态 安 全 .提 升合 肥 市 生 态环 境 质 量起 到 重要 作用 。
另 一方 面 , 省 会 城 市合 肥 大 发展 的背景 下 , 在 交 通 条件 优 越 。 自然 资源 得 天 独厚 的大 杨镇 目前
的建设 亦如 火如荼 。随着城 市化 进程 的加 快 , 有 原 市 辖镇 的职 能 、 区位 条 件 、 展 因素 都 产 生 了根 本 发 的改 变 。 大杨 镇 将从 “ ” 变为 城 市街 道 , 成 为 镇 转 并
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优势和思考
![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优势和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30c65a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2.png)
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优势和思考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广泛领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和速度的加快,如何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生产生活全面发展的小城镇,是关系到现代城市化进程速度与质量的关键问题,特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尤显重要。
标签:小城镇;规划建设;优势和思考前言据统计,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
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
小城镇的发展,即城市化就是农业的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镇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主要包含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与空间的变化、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几方面。
我国目前城市化即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及城市化水平超过40%),将面临更大规模的城市化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1、小城镇类型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内外学者在如何划分小城镇的类型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通常认为小城镇的类型划分应以它在的国家发展及城市化中的功能为基础。
由于我国的小城镇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对这些功能的不同方面的侧重,出现了不同分类结果。
有的人认为可以包括小的城市、县城建制镇和未建制的集镇;有的认为,是县城和建制镇;又有的认为,是建制镇和集镇,不包括县城;还有的认为,小城镇是一种区别于城市和村庄的早已客观存在的聚落,无须再做划分。
笔者认为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
其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把城市与农村两个不同的区域有机联系在一起。
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城镇汇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分离型企业;可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地。
小城镇现已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创建环境优美城镇规划初探
![创建环境优美城镇规划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abd83e30376baf1ffc4fad18.png)
创建环境优美城镇规划初探摘要: 环境优美城镇是指稳定、持续发展的优化型小城镇。
本文提出环境优美城镇的理念,通过对南平市炉下镇环境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创建环境优美城镇的相应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关键词:优美城镇;规划; 炉下镇引言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社会、经济上都获得蓬勃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
作为农村城镇化的主体,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其健康发展对加速农村城市化、完善城镇体系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城乡一体化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是城市的外部环境,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各地农村活动中心,推动四周农村的发展。
而环境建设是城乡一体化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因素。
我国农村分布范围极广,是城乡一体化环境建设的关键。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生态问题,城镇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隐患。
1规划1.1 城镇环境规划区域系统内各城市、城镇、乡村等与环境衔接组成有机整体。
从整体空间看来,某一区域自身环境必然会对其它区域产生影响。
城镇环境规划要综合宏观、微观以及未来的各个角度,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共同发展为目标,通过优化建设使城镇环境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
城镇环境规划应当包括问题评估、生态划分、环境整治和生态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内容,不仅是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将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获得飞速发展,相对于国企甚至外资企业而言,其基础较差、科技含量较低,即使经过多年发展,其技术能力、资源利用率和污染排放率等方面并未产生质的变化,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不相协调。
由于大中城市对工厂管理日趋规范、严格,各地试图将部分难以在城市为继的污染严重的、难以治理的企业或生产线迁至邻近城镇,使工厂排放的“三废”对环境污染程度日益严重,造成城镇环境污染的恶化趋势。
与此同时,城镇污染源无法得到有力控制,各种农用化学污染、养殖业污染、以及常见的塑料薄膜污染事例随处可见。
探讨小城镇发展及规划布局
![探讨小城镇发展及规划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c7083a8971fe910ef12df869.png)
探讨小城镇发展及规划布局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小城镇发展及规划布局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小城镇发展及规划布局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布局;内涵;建议;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规划与布局是小城镇发展的龙头和先导,没有科学的、高质量的规划,没有整体的、合理的布局,也就不可能有小城镇的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在我国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历史时期,分析当前小城镇规划与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规划与布局的对策,对于加快小城镇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上讲,小城镇规划主要是持近期规划与远景规划的统一即在现有小城镇近期规划的基础上留有余地结合远景空间结构性布局,重点是对于有可能发展成为大中型城市的小城镇必须研究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的程度、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周边自然环境的变化等因数,并使其在时空上具体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载体。
坚持宏观布局与微观布局的统一。
小城镇宏观布局要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小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整体协调发展。
微观规划指小城镇城区内的总体规划与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
小城镇规划建设必须合理控制城镇规模。
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应当根据其区位与资源优势、历史发展与环境容量等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合理确定,而不应一味贪大求全。
特别是处于自然环境不利的山区、库区、沙漠地区的小城镇环境容量有限农田、耕地十分有限, 因此对于可用于小城镇的发展建设用地重点是如何充分用好现有土地,而不是大规模开垦新的土地,更要杜绝随意侵占农田与耕地的现象发生。
小城镇的布局不仅仅是单个城镇的建设问题,而且是影响到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布局时要考虑其发展对经济相对集中的小城市,卫星城市以及一些经济发达区域的镇区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以适应该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5篇)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a3b8a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6.png)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5篇)第一篇: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外市场需求每况愈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逐步转向国内,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
专家认为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在小城镇, 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最终落脚点也在小城镇建设上。
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小城镇房屋、道路等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行业发展和冶金机电等产品需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小城镇在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的台阶。
国内外的各种城市发展经验也都表明,小城镇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拉动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进一步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加快小城镇发展速度,提升小城镇建设品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势在必行的。
本文联系新晃县的实际,对小城镇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东部地区借助地缘优势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2008年全国千强镇评选,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占据绝大多数,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能入围的镇却寥寥无几, 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明显,从而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往往是东总沿海地区的一个乡镇的人口和GDP就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县或地级市。
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巫待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由于政府功能不完善,加上各种自然原因导致的小城镇发展的自发性,致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总体指导不明确,具体表现在:缺乏合理规划,特色不够鲜明。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第一资源,由于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
小城镇公共空间的塑造与建设规划初探
![小城镇公共空间的塑造与建设规划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8150caf8f61fb7360b4c65a1.png)
属感和认同感 。借助塑造特色的公共空间促进小城镇的文脉传承与科学发 展, 不仅 能够 改善 小城 镇公 共 空 间环 境 , 同时 展现 地域 特 色 , 且 对小 城镇 健 康
可 持续 发展 以及 小 城镇 发展 建设 外 在与 内涵 相统 一具 有重 要 的意义 。
2 小城 镇公 共空 间构成 要素
3 . 2 2景观 的 维 系
小 城镇 是 最淳 朴 文化 的 发源 地 , 在 小城 镇 空 间 中 , 历 史建 筑 遗 迹和 有 使
用价值的建筑等物质遗产成为该地区发展的历史见证和居 民活动的印证 , 而
更 重要 的 是其 蕴 含着 祖祖 辈 辈 延续 下 来 的具 有 当地人 文 特 色 的 民俗风 俗 等 非 物质 遗 产。 小城 镇 的公共 空 间 中我们 可 以寻 找 当地 特 有 的人文 景观 与小 城 镇 发展 的轨迹 , 构 成该 地域 的文 化特 色 , 成 为小 城 镇公 共 空 间 的精 神 价值 所
3 . 2 . 1 文脉 的传 承
发展 中的重 要作 用 也没有 得 到相 应 的重视 。 这使 很 多小 城镇 自身 所具 有 的独 特文 化 与 环境 在 盲 目推 进 发展 过程 中渐 渐模 糊 , 甚 至被 丢弃 , 越 来 越多 的小 城镇 本 土 文化 面临 历史 真实 性 的流失 , 小城镇 居 民也 渐 渐地 丧 失 了基本 的归
囵匿四 四
规划设计
小城镇公共 空间的塑造 与建设规划初探
金锋 淑 赵通
沈 阳建筑大学 1 1 O 1 6 8 I
辽宁 沈阳
北京 Biblioteka 北京维拓 时代建筑设计院 1 0 0 0 2 5
摘要: 本 文针 对 快速城 市 化进 程 中小城 镇 公 共空 间在 小城 镇 建 设 中现存 的 问题 , 进行 简 单 的分析 , 提 出小 城镇 公 共 空 间特有 的 构成 因 素。对 不 同层次 的规 划控 制 引导 、 公 共 空 间的 内涵塑 造 以及 人 性化 需 求等 方面 总结 小城 镇公 共 空 间的规 划途径 , 确保 公共 空 间 的规划 能够 达 到其发 展 目标 与规 划理 念 的充分 发 挥 , 引导 小城 镇 的合 理发 展 , 并在 建设 中协调 当地 的经 济社 会发 展 与 民风 民俗 , 更好 地体 现公 共 空 间的重 要意 义 。 关键 词 : 小城 镇 ; 公 共 空 间; 文脉传 承 ; 建 设规 划
生态规划与小城镇空间管制规划初探
![生态规划与小城镇空间管制规划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252ffaef524de518974b7d06.png)
1 引言
随 着城 镇 化 进 程 的迅 猛 发 展 , 小 城 镇 获 得前 所 未 有 的 发展 , 城 镇 面 貌焕
用地辨识
l
l l 讯幸 I 建设重量分析
簟台: 去定露: 骑麓设 羹 素及其对应的区 避
续 利 用 的过程 ,
2 . 1 空 间管 制 与城 市 生态规 划 目标 一致
●
I f
I 空 阊餐 制 分区 i I 空阃 管 { 嘲 措 施I
” 四诞 定 摹 础 上 , 对 鼠
建 .遣 建匦缓分.缬化控棚
图1空间 管制规 划 技术 路 线 图
生态 规划 与空间 管 制有 着相 似 的 H标 ,他 们都 视 保护 自然环 境 资 源 , 协 调 城 市发 展 与环境 保 护 的关 系 为 霾要的 规 划 日标 , 以实 现 域 与城 市的 i J 持
规 划 问题 , 以实 现 小城镇 建 没的 和谐 发展 。
●
生态掐 局掏 建
… l一 。 _ 。
适用景穗生套擘■理 .构墟 生棼幡焉 .倪 化分 厦楚嘲
2 空 间管 制 与生态 规 划的关 系
空问管制是以空间政策为 段 , 制定不同片区内的建没管理措施, 控制 公 共 资 源的 有 序使 J n, i 封 l 资源, { : 发与 保 护 之 间 的矛 盾 , 实现 I 域 资 源 可持
生 态 敏感性 足 指在 不 降低 环境 质 量 的情 况下 , , L 态I I 严 对 外 界 力或 外 界干扰 的适 应 能 力 通过 1 I _ } J 地 乍 态敏 感性 评 价 , 町以 对 规划 范 围 内土地 时城 乡建设 活 动 的抗 十扰 能 力进行 评 t i 。 生态敏 感性 评 价过 程 一般 包括 选取 评 价 因子 、 单 因 子评价 和 多 子综 合 评价 。 其中, 闲子 有地 质 、 地形 、 土壤 、 水艾、 植被 、 气候 、 土地 利 用 、 生 物 多样 性 等 , 而 评价 闪子 的 选取 应 根 据 不 同规 划 对
苏中地区生态小城镇建设模式初探
![苏中地区生态小城镇建设模式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ccc398292f60ddccda38a098.png)
ti a e r sn sc n t cin mo eo c — twn i d Ja g u rgo icu igd v lpe - a rc lu ea de 0 i— hsp p rp e e t o sr t d fe o o mi- in s e in-n ldn e eo c u o n o g iu tr n c 一 n
d v lp e ta dd sg n e y tm O a ss c — twn e eo m n n e in id x s se t se seo o .
Ke r s E o T wn Mi- Ja g u R go C n t c i d Id x S se y wo d c - o d in s e in o s r t n Mo e n e y t m u o
指 标 体 系。
关键 词
生态小城镇
苏 中地 区
建设模式
指 标 体 系
A sr c B s d o h ln fDe eo me to h e l n h n te Ri e n n tu t n o e u y To s bt t a a e n t e p a s o v l p n ft e Ar a ao g t e Ya g z v r a d Co s r c i fB a t wn - o
苏南 模 式 的小 城 镇 是 以 临近 大 中城 市 的优 越 可 持续发 展 模 式 , 以此 实 现 人 口、 经济 、 会 、 源 社 资 区位 、 集体经济组织兴起 乡镇企业, 得到迅速发展 和 生态环 境 的长期协 调发展 。 为典 型 特征 L 。苏 南 地 区近 2 乡镇 企业 蓬勃 兴 1 ] O年 起, 推动 了区域 经济 的发 展 。但是 在社 会经济 的不 1 苏 中地 区小城镇建设现状 断 变革 之 中 , 南 模 式 的小 城 镇 暴 露 出城 镇 规 模 1 1 苏 中地 区城镇 化发展 水 平和经 济发 展存在 较 苏 . 小 、 设 标 准 低 、 不 到规 模 效应 , 镇 人 口回流 , 建 达 城 大差异 侵 占耕 地 、 业布局 分散 等 问题[ 。传统 的苏南 模 工 2 ] 纵 向上来 看 , 州市 城 镇 分 布 的空 间不 平 衡 , 扬 式 使 苏南 地 区 的生态 环 境 曾经 遭受 空前 的干 扰 或 自北向南密 度总体 呈增 大趋势 ; 尤其在大运河 沿 破坏 , 生态 环境 压 力不 断增 加 , 态功 能空 间萎缩 , 生 线、 宁通公 路 至 沿 江 一 带 集 中全 市 6 的 城 镇 , 5 生 态 安全 受 到一定 程 度 的威 胁 L。 因此 , 的小 城 8 6 3 ] 新 5/ 9左右 的城镇 人 口 ,O/ 9 以上 的经济 总量 。相 应 9 6 镇发展模式成为亟待研究的科学 问题 。 城镇 的经 济发展 也呈 现南强 北弱 的态 势 , 部沿 江 南 苏 中地 区一 般 指 江 苏 中部 的扬 州 、 州 、 通 地 区城镇规 模较 大 , 济 较强 ; 下 河地 区城 镇 规 泰 南 经 里 三市 所 辖 的 7个市 辖 区 ,1 县 级 市 , 县 ,0 模 大 多数较 小 , 制镇 也 较 少 , 济实 力 较 弱 。基 1个 3个 34 建 经 个建制镇 。苏中地区的经济状况较苏南落后 , 小城 本 形成 了沿 江 、 沿运 河 分 布 的城镇 空 间布 局 框 架 。 镇 的基 础设 施 相对 薄 弱 , 环 境 质 量 较好 , 但 可耕 地 横 向来看 , 小城 镇之 间横 向联 系差 , 能不 能互 补 , 功 面 积广 。随着 可持续 发展 战 略在全 国的贯彻实 施 , 缺 乏协 同发展 机制 。 寻求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已 1 2 环境基 础设施 滞后 . 成 为必 然选 择 。当前 , 中地 区在 江苏 沿江 大开发 苏 苏 中地 区小 城镇 由于 经济 发 展 水平 和 资 金 的 的政 策下 面 临发展 的机 遇 , 文 以生态 小城镇 的建 限制 , 域 内暂无 污 水 处理 厂 , 本 镇 通常 工 业 污 水 和 生 设作为切人点 , 探索 出一条既保证苏中地区社会经 活污水 直接 排 人 附 近 河 流 水 系 , 区 排 水 系统 老 镇 济快 速发 展又 为 小城 镇 居 民提 供舒 适 人 居 环境 的 化 , 污合 流 。垃圾 填 埋 场 大 多为 临 时 的填埋 场 , 雨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初探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adb9516addccda38376bafa0.png)
【 yw r sS ai atr llo n ;E o gcl eu t C nrl Ke od 】pt l t n o s w s cl ia sc ry;ot a p e f ma t o i o
科技信 息
。本刊重槁 0
S IN E&T C O O F R T O CE C E HN L GYI O MA I N N
21 0 0年
第1 5期
生 安 视角 水网 城镇 格 初 态 全 下的 小 空问 局 探
李春 辉 姜建 涛 黄耀 志
( 苏州科 技 学院建 筑 与城市 规划 学 院
o v o sy h c lg c ls c rt s t r a e e .T i a e t d e h r a p ta t cu e a d e o u in o r a ,e o o i a e u t e ai n h p b iu l .t e e o o i a e u iy i h e tn d h s p p r su i st e u b n s a il sr t r n v l to fu n c l g c ls c r y r l to s i , u b i p o o e c n e to r a p ta a t r t o —u b n ln o o sr c i n n x l r h h o e n t o s o r a p ta a t r s ie a r p s o c p fu n s a ilp t n wih n n r a a d f r c n t t ,a d e p o e t e t e r s a d me h d f u n s ai lp t n ,g v b e u o i b e
“显山露水”理念下的珠三角小城镇规划设计初探——以顺德龙江镇
![“显山露水”理念下的珠三角小城镇规划设计初探——以顺德龙江镇](https://img.taocdn.com/s3/m/c3d2babfd1f34693daef3e54.png)
现 今 两 座 山的 自然 环 境 仍 保 护 较 好 , 山 上 绿 树 浓 荫 , 未 有 大 量 人 工 开 发 的迹 象 。仅 在 锦 屏 山 龙 穴 峰 、 龙 峰 山 金 紫 峰 等 处 建 有 多座 观 音 庙 、 北 帝 庙 , 在 龙 峰 山东 侧 有 一 处 在 建 的龙 江 森 林 公 园 , 建 成 后
代 以 来 ,珠 三 角 地 区掀 起 了 自 下 而 上 的村 镇 工 业 化
用地 占据 ;在 2 0 0 2 -2 0 1 3年间 ,建设用地 和工业 用
地 又分 别 增 长 了 4 4 % 和4 2 % , 桑 基 鱼 塘 面 积 进 一 步 缩 减 , 其 中 大 部 分 发 生 在 两 山周 边 地 区 。此 时 两 座 山 体 己被 建 设 用 地 完 全 包 裹 ,而 且 其 中大 量 的 是 低 质 的居 民 自建 厂 房 ,两 山与 城 镇 的沟 通 被 隔 断 。 2 .“ 显 山 露水 ” 理念 及 优 化 提 升 策 略 ( 1 )原 有 规 划 ( 《 佛 山 市顺 德 区 龙 江 镇 总 体 规
【 关 键 词 】显 L U露水 小 城 镇 规 划 设 计
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的 地 形 地 貌 大 部 分 属 于 江 河 冲
将成为全镇最大 的休 闲公园。
( 2 )“ 挡 山遮 水 ”的 现 状
积而成 的河 口三 角洲平 原,其中镶嵌着零散的小 山 丘 。山和水 是珠 三角重要的 自然生态元素 :发达 的
殊 的 心理 地 位 。
【 摘
要】山、水要素对 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生态格局 具有
的存 在 , 更 能 体 验 到 融 入 自然 的恬 淡 与 闲适 。 ( 3 )优 化 提 升 策 略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的对策初探——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的对策初探——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6eda1472b160b4e767fcfb9.png)
世 纪议程 》 地方试 点地 区” “ 和 地方 2 世 纪议程能力建设项 1 目重点实施单位 ”。同时 , 该市 已作 为安徽生态省 三大示范基
地 之 一翻 。 1 2研 究 区的 土地 利 用现 状 .
用问题成为小城镇建设 中的最 核心问题。近 的支持与 保障。早在 1 8 , 9 8年 我国 《 土地管理法 》 的颁布 , 有力保障 了
1 研 究 区概 况 与 土 地 利 用 现 状 . 1 1研 究 区的基 本概 况 .
随着城 市化进程 的不 断加快 ,我 国小城镇 土地 利用 面临
着严峻的考 验 , 主要表现为小城 镇土地规划混乱 、 污染严重和 粗放利用等问题 严重 制约着其进一 步健康 发展 ,因而走土地
集约利用道路是其必然的选择 。 对土地 的集约与优化 , 不仅关 系到小城镇 发展 的速度和水平 ,还 由于其 在区域经济 中的核 心位置 和示范 作用 而直接 影 响到广 大农 村对 土地 资源 的利 用。因此 , 深入研究小城镇 的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 , 具有十分
铜陵 职业技 术学 院学 报
20 年 第 3期 08
小城 镇土地 集约 利用 与优化 的对策 初探
以安徽省池州 市为例
陈保 平
(. 1 池州学院, 安徽 池州 2 70 ;. 4 00 2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 10 ) 4 00
摘
要: 小城镇建 设与发展 中的土地 集约利用与优 化问题 , 目前 国内土地 学界关注 的热点。文章通过 阐述池 州市的 区域概况 与 是
林地 4. 50 6万 h 2牧 草地 0 5万 h z水 面 1 .1万 h 2城 m, . 4 m, 48 m, 镇及 工矿交通用地 33 .7万 h : m ,未利用地 9 5万 h 2 . 2 m 。农 用
小城镇街道空间改造研究初探
![小城镇街道空间改造研究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1c09a710c281e53a5802ff63.png)
WU n g,DUAN X  ̄ a n g
( S c h o o l o f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Wu h a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v e r s i t y , Wu h a n 4 3 0 0 2 3 , C h i n a )
h a v e l o s t a g o o d e c o l o i g c l a e n v i r o n me n t , c u l t u e r nd a u r b n a c h a r a c t e i r s i t c s .A n d e v e n P e o p l e ’ S D a i l y l i f e i s a f e c t e d .
摘
要 :由 于近几 年 小城镇 建 设 中的 盲 目开发 与 改造 , 无视 环 境 和文 脉 , 任 意切 割 地 形 , 大规
模拆除原有建筑等 问题。致使一些地 区失去 了良好 的生态环境、 文化底蕴以及城镇特 色。而
日渐混杂、 沉闷的街道正在一点点的破坏城镇固有的风貌, 甚至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 对一些优秀小城镇街道建设 实例的分析 , 探讨在小城镇街道建设及改造 中的方法, 希望能够为
特色小城镇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以乌恰镇特色小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为例
![特色小城镇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以乌恰镇特色小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b6f8b4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6.png)
特色小城镇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以乌恰镇特色小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摘要: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特色镇的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宏观方面(国家及自治区政策的支持)三部委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发展上部署了一系列举措,内容涵盖打造、培育、建设、政府资金等多个方面内容。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首要任务是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坚持深化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创业创新新平台,通过产业发展,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来改变当地的维稳形势,从而带动农村发展。
同时,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致力于打造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和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通过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坏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乌恰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从未来较长时期来看,为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其主导产业将以工业为主,同时注重旅游业等重要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因此,本次规划重点强调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明确未来发展核心产业。
1、两大特色产业包括柯尔克孜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乌恰城郊休闲产业带项目,主要是依托现有农业和农产品资源优势,逐步延伸产业链,参与整个区域农业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协作分工,并与周边地区形成错位发展、相互补充的整体产业格局。
2、一、三产业发展指引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将现代科技、现代管理与农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农业发展与观光休闲旅游等农业服务业以及食品加工等农业加工业相结合,将农业从一产逐步向三产的产业链进行延伸,提升农业附加值。
新时期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方略初探
![新时期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方略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99b70a09bed5b9f3f90f1cb2.png)
城镇 。即使部分农 民进入 大城 市打工 , 加一定 的收入 , 却 增 但
难 以彻底改变农 民的生活状况 , 过上 真正 的城 市生活 , 而且 大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而小城镇作 为大 中城市联 系广大农 村地 区的桥梁和纽 带 , 在这两 个 问题上 有着无 可 替代 的重 要
意义 。
我 国的工业化 、 城镇 化 实质上 是产 业 和人 口向城市 与小
城镇不 断集 聚 , 断提 升我 国人 民生 活 水平 的现代 化 过 程 。 不
除 了发展我 国大 中小城 市外 , 城镇 的社会 经 济发 展对 于我 小 国整体水平 的 提高 也是 十 分重 要 的。我 国城镇 化 的高速 发
( 发展 小城镇 是聚 集提 升乡镇 企业 , 面提 高农 民生 三) 全
小 城镇的发展可 以将大批农 民从低 生产率 的传统农 业部 门转
移 到高生产 率的工业 部 门和现 代服务 行业 中来 , 到促 进农 起
民增 收 、 改善 农村 环 境 、 激 消 费和 扩 大 内需 的作 用 。从 江 刺 苏、 浙江 、 广东等 沿海发 达省 区的 实践 证 明, 快农 村重 点地 加 区工业化 , 重点发展小 城镇 , 以大量 吸纳农 村 剩余 劳动力 , 可
展, 特别是像长江 三角 洲、 江三 角洲 这些 城 镇密 集地 区 , 珠 中
人 , 可吸纳 1 则 亿左 右的剩余劳动 力 ; 余 18 个一般建 制 其 .万
镇, 在原有 3 0 0 0人的基础 上 , 每个镇 增加 1 5万 ~2万 人 , . 则 可吸收 2亿~3 的农村 剩余 劳动力 。二者 所 吸收剩 余劳动 亿 力 之和将 达到 3亿~4亿之 多 , 这是一 个不小 的数 目, 同时将 会使 我国的城 市化总体 水有较大 的提高 。
小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初探
![小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db3174b20029bd64783e2cf6.png)
小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初探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内容的实践,站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角度,研究小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的现状及面临的瓶颈,探究小城市中小学空间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中小学空间布局均衡化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此外,本文亦可作为小城市教育资源研究的个案,以加深人们对小城市教育发展的了解。
关键词:小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均衡化作为我国最普遍的城市形式,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
根据《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我国的城市化目标为适当控制大城市,积极适当发展中小城市与大力发展小城镇。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小城市这一环还比较薄弱,随之而来带给小城市诸多方面发展的不利因素。
根据第七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布的《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绿皮书,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麻城市市区人口约30万,是典型的具有中部特色的小城市。
小城市由于受自身发展条件、发展机遇和执政者的执政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在基础教育领域就表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上。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
在教育公平这个当今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下,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径。
之所以社会上出现“择校热”,最关键的因素是中小学校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造成的校际差异,优秀的教育资源不能最有效地被大多数学生利用,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教育、社会问题。
1 麻城市市区中小学空间布局现状麻城市市区共有四个街道办:龙池桥街办、鼓楼街办、南湖街办、黄金桥街办,共有中学11所,小学22所(见图1、图2)。
中小学的师生数量情况具有很大的校际差异(见图3、图4)。
麻城市的基础教育质量在黄冈乃至湖北都排名前列。
基于城河关系的关中地区滨河小城镇生态化发展空间格局初探
![基于城河关系的关中地区滨河小城镇生态化发展空间格局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afb576462e3f5727a5e96288.png)
文章 墙 号 1 0 — 3X ( 0O)1 18 0 0 3 7 9 2 l ( 0 0— 6 1
■ 奏 4. 日* 地 镇 成 mB自 Ⅱ 蒂 # ± 展 自 Ⅸ束 ^.n 城 填布
肥沃 ,河 流纵横 ,其 独特 的 自然地理 环境 、丰 实的 水土 资源 滋养 7众 多城镇 的形 成与发 展。 在这 片古 老的 土地± ,城 河相依 , 自然与 ^文 相融 ,孕 育了 灿烂 的中华 文明 ,留T “ 水绕 八 城 ’的美誊 。 由于 自然和 历史 变迁 , 代 *中 地E 面 临 水 枯 竭、 河流 污染 、水 资源Ⅲ {、
sse s h es r red O y olg nay ionw aeron o D nG u z n pli Ai e yt m te r eachcod Ut p o y a ls t f t s r tJw ¥i anho g an m d a r ct al r blmss c h bl d c s ̄cl n a a fe tp a i o e c p u h oste i onl n i nd lcko colgc iel e n te r d o o ial gud i si h api n poc so iyde elpmen,te r eo c r os d c ce in f o de elpmen flw n n  ̄ es fct v o t h e& h pop e on pt or r o ec v o to o  ̄i c ori t t ies x oeds at lp tr sa d o es o ig srt gisfre o・ v op e o dnai wi r r on h v e plr p i ol n n c  ̄ p ndn t e e O c de el m nt a e a
27019342_关于在小城镇场域下实践大单元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
![27019342_关于在小城镇场域下实践大单元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680b83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5.png)
关于在小城镇场域下实践大单元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郑轲心本人将针对在小城镇场域下,浅谈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实践部编版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提出的“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的要求时,在备课以及课堂教学时存在的几点困惑。
并针对这些困惑提出自己的思考及尝试做出的应对方法。
同时,希望以该篇文章作为开端,使我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逐渐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式,并在落实好新教材要求的前提下,更好地帮助、引导在小城镇长大的高中生以正确的方式学习新教材,体悟课文及课文以外的精神诉求,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重视教学情境,营造情感氛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部编版新教材)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词:学科、结构化、主题、情境化、学科核心素养。
如果将其运用到语文学科上,王本华在《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教材编写思路》讲座中是这样解读的: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灵活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在个性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那么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基于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含课内课外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完成各项任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而这反复被提到的教学情境,其实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
在英文中,教学情境被称为“teaching scenarios”,“scenarios”在词典中的解释为:设想,方案,预测。
所以,教学情境其实就是一种教学设想或者说教学方案,而这个教学设想,必须是带有情感互动的,而不是干瘪而枯燥的填鸭和满堂灌。
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形神兼具:小城镇门户空间道路景观设计初探——以蒲城县城南入口道路景观设计为例
![形神兼具:小城镇门户空间道路景观设计初探——以蒲城县城南入口道路景观设计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ad3c87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f.png)
形神兼具:小城镇门户空间道路景观设计初探——以蒲城县城南入口道路景观设计为例侯全华;王文卉【摘要】该文以“形神兼具”为思路,分析总结了小城镇的门户空间道路景观特征以及设计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我国小城镇以“塑造物境、注入情景和融入意境”为内容的门户空间道路景观设计方法,创造出“形神兼具”的道路景观体系,从而达到高质量的门户空间道路景观要求,最后以蒲城县城南入口道路景观设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6(034)006【总页数】5页(P138-142)【关键词】形神兼具;小城镇;门户空间;道路景观;蒲城县城南入口【作者】侯全华;王文卉【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15SF294)・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4D3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人文社科类)项目(编号:310841155032)・陕西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2014年建设科技资金补助项目——软科学(编号:2014-R80)・城镇门户亦即“城镇入口”,它不仅是城镇内外的空间转换节点,也是展示城镇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环境等特色的空间载体,发挥着交通、景观、标识、引导等职能。
道路作为门户空间乃至整个城镇的骨架,其景观的设计对于整个门户空间的环境塑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联系城镇内部与外部的重要通道,门户空间中道路景观设计要求不仅是物质空间上“形”的塑造,更有对其精神内涵上“神”的需求。
我国小城镇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范围不断向外扩张,将门户空间推向更远的郊区地段。
然而这些地段往往多为村庄以及农田,道路景观环境质量低下,不仅没有“形”的美感,更谈不上“神”的升华,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小城镇的认知要求,因此有必要就小城镇门户空间中道路景观的特征进行梳理,明确设计中的“形神”要素以及设计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形神兼具”的小城镇门户空间道路景观设计方法,最终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小城镇门户空间道路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前我国小城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空间形态急需作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本文在诸暨市安华镇总体规划的实践中,在城镇发展方向、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等方面对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和调整做出了初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城镇空间形态是城镇各物质要素构成及其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它是城镇自然环境与景观、城镇发展因素与动力、城镇结构与功能、城市规划师与管理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于浙江省在工业化过程中固有的历史和特点,小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已经形成一条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城镇化道路。
目前,小城镇空间结构正处于加剧变革和新旧交替的时期,空间形态变得复杂和无序,适时地开展研究,运用规划的技术手段优化小城镇空间形态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安华镇空间形态的现状与历史 (一) 镇区现状及空间布局 安华镇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西南部,地处诸暨、义乌、浦江三县市要冲,城镇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镇区现状用地被自东向西的浙赣铁路、大陈江、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划分成四个长条形地块,现状镇区位于浦阳江以南、大陈江以东、铁路以西的区域内,是在安华村、河汉村两个村庄聚落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
镇区居住空间即围绕这两个村庄形成主体,居住形态多为转型自农村的联立式低层住宅和部分多层公寓住宅。
位于现状居住片区东南侧的是镇中学、政府、派出所、集市和停车场,构成了镇区中心区的主体;镇区商业沿地块东侧城南公路呈“两层皮”分布,为多层住宅底商的形态;大陈江西侧地块是已经出让的工业居住用地。
镇区总体功能布局较为杂乱,空间形态呈现出追随市南公路、双楂公路和杭金公路的“马路经济”型的“H”形空间结构(图1、图2)。
(二) 镇区形态演变及存在问题 镇区空间形态的发展方向经历了一个先东后南,而后向西的历史演变过程。
解放初期,由于城镇规模较小,对外交通以火车、水运为主,安华镇结合火车站场的位置向东发展,并沿着市南公路两侧发展镇区商业和对外交通功能,形成了第一次东向发展。
在双楂公路建设以后,新的行政和教育功能开始向小城镇空间优化初探徐珏燕 楼志坚 陈迪锋——以诸暨市安华镇总体规划为例图1 区位图南拓展,这一时期由于工业发展缓慢和受铁路线路的限制,南向发展成了主导方向。
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镇开始追随杭金公路向西跨江布置工业用地。
由于这一时期村镇工业的初步发展和对外交通以机动车为主,形成了“四轴四片,双心联动”的复杂空间结构,导致了镇区向西蔓延。
由于长时期在城镇空间发展方向上的不明确,镇区用地混杂,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使新的工业项目失去了发展的余地。
城镇道路日益跟不上交通发展的要求,对镇区形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旧镇区因指导思想不明晰,拆迁改造困难重重,发展空间容量受到限制;由于基础设施不足和环卫设施的残缺,三废污染严重,居住生活质量下降,使城镇各项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空间形态调整背景 (一) 宏观背景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构筑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观、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已融入镇区的发展理念。
镇党委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加快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二) 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 诸暨市城镇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入快速成长期,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已使诸暨跻身于省内经济发达县市,未来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同时与安华相连的义乌市经济增长强劲,已经形成规模化的华东地区小商品流通市场和物流中心。
省与市的区域发展战略为镇区空间形态调整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 区域经济、交通条件的变化 安华镇经济发展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工业区建设进展良好,工业整体质量提高显著,已经形成了以袜业生产为特色的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区域内杭金衢高速公路的建成、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的完成和诸暨至安华快速路的定线和施工将使镇区对外交通通达性显著提升,这为镇区空间形态的优化提供了条件。
(四) 求实、节约的城镇建设要求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要防止脱离实际的盲目扩张,同时要追求高起点与科学性的统一,动态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使空间形态能够符合镇区居民的需求与愿望,更加贴近客观要求。
在这种宏观背景和指导思想下,镇区空间形态急需作出调整与优化。
三、城镇形态调整策略 (一) “西抑东进,先南后北”的方向策略 历史上的安华镇集中在大陈江以东条块内发展,图2 规划现状图图3 土地利用规划图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整个工业用地趋向于向南和跨越大陈江向西发展,形成了跨越大陈江西侧工业园区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西蔓延,形成跨越杭金公路的发展方向,并与杭金公路与杭金衢高速公路区域内双丰村的建设相融合。
如果按照这种发展方向,不仅使镇区建立在跨越杭金公路发展的旧有模式上,并且有可能使镇区建设建立在三个自然村基础之上的更加复杂和无序局面。
在诸暨市域范围内块状经济明显,在市域南部已经拟定了以牌头镇为中心的牌头、安华、同山城镇组群的发展策略,从长远来看,安华镇镇区的建设需要结合这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采取北向发展;同时由于诱导城镇发展的另一因素——诸安快速路将从东侧条块通过,而城镇又缺乏同时跨越大陈江、浦阳江发展的必备经济基础,此轮总体规划在果断明确阻止进一步向西蔓延的基础上,提出了“西抑东进,先南后北”的用地发展方向策略(图3)。
(二) “一体两翼”总格局 在明确空间发展方向、阻止城镇向西蔓延的基础上,镇区建设用地将限制在杭金公路——大陈江——铁路以及铁路以东三个条块中发展。
镇区中心条块通过调整行政用地、配套市场建设和打通南北长街的基础上往南发展,形成北部生活区、南部行政区、中部教育文化及商业用地的新的城镇中心区。
大陈江以西在原有工业区的基础上继续鼓励村镇企业进入该用地内发展,形成西侧工业和居住用地条块;铁路以东依托新建诸安快速路形成新的工业集中用地。
如此则形成了安华镇区“一体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体两翼”空间格局的形式上类似于“带状城市”的发展理论,在实际上考虑了城镇出行的均衡及生态、资源的保护;新的城镇中心带的形成超越了单纯的居住——生产城市发展模式(图4)。
(三) “一江两岸”的生态策略 大陈江、浦阳江、红桥溪是安华镇发展起源的依托,河流和铁路的交汇造成了安华曾经的繁荣。
如今,水运的优势已经被公路交通取代,河流及其滨河绿地这一环境资源更显珍贵。
然而如何在小城镇跨越河流发展的同时做好对河道景观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体现城镇“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个方面。
本轮总体规划提出了“一江两岸”的生态策略,规划方案中制定了在浦阳江上游安华水库建立水厂,在下游建立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和垃圾处理设施,同时划定红桥溪两岸10米、大陈江滨江道路20米范围内为生态景观绿带,划定大陈江、浦阳江及两岸为镇区主要景观区域,在空间形态上使这一资源融入城镇建设。
(四) “三区四片”的用地布局形态 通过镇区自然河流、公路、铁路的划分和“一体两翼”空间格局的确立以及镇区内部功能区块的调整,可以自然地将整个用地布局形态概括为“三区四片”。
“三区”是指城镇中心功能区块和东、西工业区;“四片”是指西侧工业区北部的生活组团和中心区北部生活组团以及中心商业、教育组团和南部行政居住组团四个主要功能组团。
其中西侧工业区北部生活组团的建立是为了让居住组团之间联系紧密,也为了让尽可能多的景观资源进入生活区,同时也为了整个镇区向北发展的长期战略有一个更好的基础(图5)。
(五) “飞桥架构东西”的交通策略 规划方案在梳理与完善现状道路网基础上提出了以“三纵两横”的主干道为骨架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三纵”指杭金公路、华新路和诸安快速路,“两横”是指图4 道路交通规划图双楂公路和作为快速路延伸段的华荣路。
其中一纵一横的华新街、双楂公路是沟通镇区四个方向的综合性干道。
东西向交通是镇区的制约因素,规划在原有双楂公路的南侧开辟华荣街,既作为快速路的延伸段,在有效联系东西两侧工业区块的同时为中心条块南向发展提供交通便利,在北部居住区块之间考虑远期的交通联系,如此则形成了“飞桥架构东西”的东西向交通景观。
(六) “长街贯通南北”的内生发展策略 小城镇在经历长时间追随马路经济的“两层皮”发展之后,发现这种模式不仅带来了交通成本的增加和工业、居住用地混杂的弊病,同时也发现这种模式并不能真正提高和改善居住环境品质。
旧镇区房屋密集、用地复杂的状况和改造旧区的重重困难也需要有关注镇区内部发展的眼光。
规划提出一条沟通南北的综合性生活干道即华新街,道路的走向避开房屋密集的居住区,以最少的拆迁量形成镇区主要商业街道,为旧镇区改造和提高居住品质提供契机并为镇区向北发展做好交通铺垫。
华新街的建设将直接改变过去镇区发展马路经济的模式,是镇区新的内生发展的空间形态模式的主要策略,也是镇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外至内的发展要求。
四、小城镇空间优化的目的与意义 对城镇空间形态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西方古典人文生态学的理论,近年来,又有许多学者对新的城市空间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其研究成果多集中于(特)大城市和大都市区,对我国小城镇缺乏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成果,而且我国小城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空间形态急需作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针对小城镇的空间优化已经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小城镇在经历了长期追随马路经济的发展阶段后需要适时地进行空间形态优化和调整,使之成为内生的空间形态,这对小城镇的空间拓展具有普遍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2、彭震伟.陈秉钊.李京生.中国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回顾[J].时代建筑.2000/4. 3、王宁.王炜.赵荣山.杨谆.李宏伟.小城镇规划与设计[M].科学出版社.2001. 4、王士兰.陈前虎.浙江省中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化的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J].2001图5 规划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