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古代文化史1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专题线索传统社会主流思想社会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孟子主X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X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中外关联1.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某某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明清之际的某某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某某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一、百家争鸣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上古神话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造人、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 篇31 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诗经》内容来源献诗、采诗、删诗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怨刺诗、宴飨诗。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尚书》艺术成就:一单独成篇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完整对先秦叙事散文有直接影响;二文风古朴,不饰藻华;三萌芽阶段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四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5、《春秋》泛称,百国史书。

中断公元前481(绝笔已获麟)。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6、《左传》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尽完整的编年史书,是中国散文典范,标志中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史转文学达到新高度。

中国古代科技PPT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科技PPT教学课件

4、800年,罗马教皇为___查__理____
举行了加冕仪式,标志着 ___查__理_曼______帝国的诞生
问题研讨:
怎样正确看待宗教的作用?怎 样正确区分“宗教信仰自由” 的法律规定与“崇尚科学,反对 邪教”之间的界限。
对比
1、在内容上:西方侧重对事物及其规律探索的理论科学,建立了学科 体系,如近代数学、物理学的建立;中国则侧重于应用科学,如
《本草纲目》等’
2、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学家注重观察和实验,如电磁学的成就;中 国则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如《天工开物》等。
领先原因 落后原因
1、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ABC D
1、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 定条约,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其中最 西面的一个封建国家后来发展为( D )
A、英吉利 B、德意志 C、意大利 D、法兰西
2、基督教的经典是( B ) A、《古兰经》 B、《圣经》 C、《佛经》 D、《道德经》
3、基督教产生于( C ) A、公元前1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1世纪 D、公元2世纪
和著《缀术》等书。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 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 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1、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地理 学 2、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
值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沈括著《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的科技成就, 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 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中国古代文学1复习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1复习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1(文学史部分)绪论先秦文学概说一先秦文学的范围(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分期:上古文学:先秦文学、两汉文学。

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清文学。

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近代文学: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二)先秦文学的时间范围所谓先秦,一般而言就是指秦统一以前。

先秦文学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统一以前所有的文学。

秦统一以前的历史,因为有文献记载的,根据目前所能掌握的情况,最早只能从殷商后期开始。

所以先秦文学主要包括商代文学,周代文学。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各段中跨度最长的一段。

先秦文学的上源,实际上涉及到了文学的起源问题。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诗歌:原始歌谣、《诗经》、《楚辞》上古诗歌:(1)内容上,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易经·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2)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巫术色彩:《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牲》)(3)诗乐舞三位一体。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 (二)上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是远古人民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

3 神话的内容(1)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创世神话、始祖神话(2)反映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的神话:洪水神话(3)反映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战争神话《山海经》简介山海经,十八卷,其中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

中国文化史(1)

中国文化史(1)

(二)兴起的历史背景
1.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需要 2.佛教和道教的 广泛传播和严重冲击 3.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北宋地图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 事关心 。(顾宪成)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 •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
• 其一,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文化、齐家 文化。 • 其二,黄河中下游地区:半坡文化。 • 其三,长江下游地区 :河姆渡文化。 • 其四,太湖、钱塘江地区:菘泽文化 。 • 其五,闽江地区:昙石山文化 。 • 其六,成都平原地区:三星堆文化。 • 其七:辽河流域:红山文化。
二重证据法
•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 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 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 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 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 印证, 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 科学的学术正流。
中外对化的界定
• 中国:“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一引申为 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性符号。 “化”有 改易、生成、造化、变化和化育的意思。 •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 的《易· 贲卦· 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 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讲授文化史的目的在增加学生各方面的历 史知识,加深对古代社会的认识,辨别古代文 化的精华和糟粕,探索古代文化发展的规律, 使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文化史所提供的知识,能 联接多种学科,左右逢源,构成知识网络,以 便在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开拓比较研究的思路, 为当前的文化建设服务。

【历史课件】中国古代文化史(一)

【历史课件】中国古代文化史(一)

叙述东汉末年和三国 时期的政治、军事斗 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描写北宋末农民起义, 我国第一部以 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 农民起义为题 材的长篇小说
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 统治和敢于斗争的精 神。
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 建制度的罪恶,揭示 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 的历史真实。 以揭露科举制度腐败 为主。 借写妖狐鬼怪故事批 判封建社会
荀子 王充
时代
战国 东汉
主要观点
自然界变化有一定规律。 人定胜天。 批判了迷信鬼神的思想。 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 都认为宇宙由物质构成。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是不依赖 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代表著作
《荀子》 《论衡》
范缜
柳宗元 刘禹锡
南朝
唐代
明末清初
《神灭论》
《天说》 《天论》
王夫之
3、其它思想
3、小说
1)唐代传奇:代表作《南柯太守传》《李娃传》 《柳毅传》 2)明清小说:中国小说繁盛时期,产生了许多优 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书名
《三国演义》
明清小说一览表 作者 成书时 主要内容 间
价值
我国最早的一部 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施耐庵 元末明初
吴承恩 曹雪芹 高 鹗 明朝 清朝 清朝
请听下面几段朗读: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代 的什么诗歌体裁?
1)“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献诗说:1、出自于《国语·周语上》2、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3、“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采诗说:删诗说:1、由司马迁提出的《诗经》形成的说法;2、司马迁说在孔子时有3000多首诗,孔子选出合乎礼仪的305首组成《诗经》;3、这个说法不准确;吴越春秋:1、东汉末年的一部杂史;2、作者是越晔;3、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古文运动:1、中唐时期发起的一起由骈体一以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2、主张“主以明道”3、主要作家有韩愈和柳宗元;九歌的艺术特色:1、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2、神灵的价格化;3、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澜的艺术境界;陈子昂对唐诗的发展所起的推进作用:1、复归风雅成为盛唐歌行即将到来的序曲;2、陈诗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有盛唐诗歌的风貌;3、其提倡风骨和寄兴,对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谈论杜甫诗歌“诗史”的性质;1、写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2、借记事以抒情,表达爱国忧民的精神;3、以时事入诗,具有写实性;简述李斯创作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1、其创作主要包括奏议文和刻石文;2、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奏议文,铺陈排比,有纵横之气;3、其刻石文四言为句,三句为韵,形式独特,铺叙歌颂,气度宏大;天问:1、屈原创作的奇特的诗歌;2、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远古历史、社会现象提出了107个问题;3、表现了诗人见识广博、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骈文:1、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2、骈文的特征是:对偶、用典、声律和词藻;盛唐边塞诗派:1、以高适、岺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群体;2、他们的诗主要以边塞生活为主要题材;3、他们的边塞诗写得雄壮美,有一种慷慨悲凉之美;唐传奇:1、唐代流行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2、它是以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神话的性质:1、都是产生于史前远古时代;2、是原始初民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解释;3、表达原始初民征服自然的愿望;4、都幻想和想象的产物;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1、春秋到战国初期:语录体、篇幅简短、辞约义丰;2、战国中期:论辩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3、战国末期:专题论文,论题集中,说理透辟;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1、内容充实丰满,多慷慨悲愤之气;2、艺术表现形象生动、音韵流畅、辞藻华美、对付工整;3、艺术风格华丽绮焕,雄健浑厚;简述陶渊明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形成原因:1、心境的平和散淡;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心境自然平和;2、语言的平易质朴,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自然纯净之美;试论《史记》刻画人物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强调“天行有常”,同时又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初中历史中考选择题库 一

初中历史中考选择题库 一

初中历史中考选择题库一、中国古代文化史(上)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注意原因是() A、农业生产的出现B、火的使用C、建造房屋D、使用陶器2、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下列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可为这一论断提供证据的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3、相传,造出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的“人文始祖”是() A、黄帝B、尧C、舜D、禹4、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经常参加人间战争。

传说中国古代也有一场“风伯御风、雨神行雨”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

该战役发生在() A、牧野B、逐鹿C、长平D、城濮5、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右图反映的是() A、大禹治水B、精卫填海C、后羿射日D、夸父逐日6、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是() A、种植粟B、种植水稻C、人工取火D、住干栏式房子7、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8、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

被免除徭役; 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

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齐国B、楚国C、燕国D、秦国9、春秋战国时期。

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B、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D、社会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10、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一课后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

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奖接受爵位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11、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瀛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文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文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文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历史1.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是指中国古代从史前时期到清朝灭亡时期的历史。

古代中国历史主要包括夏商周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2. 世界古代历史世界古代历史主要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等。

3. 近现代历史近现代历史主要指近代和现代以来的世界历史。

近现代历史主要包括工业革命、世界大战、中国近现代史等。

4. 文化史文化史是指各种文化的历史变迁。

文化史主要包括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民俗文化史、宗教文化史等。

二、文学1.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指古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杂剧等。

2. 世界古代文学世界古代文学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古印度文学、古埃及文学等。

3.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主要指近代和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有鲁迅、茅盾、巴金、郁达夫等文学巨匠。

4. 世界现代文学世界现代文学主要包括法国文学、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英国文学等。

三、绘画1. 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指古代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有壁画、山水画、人物画等。

2. 世界古代绘画世界古代绘画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绘画、古埃及绘画、古印度绘画等。

3. 中国现代绘画中国现代绘画指近代和现代以来的中国绘画艺术。

中国现代绘画有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等。

4. 世界现代绘画世界现代绘画主要包括法国绘画、美国绘画、德国绘画、意大利绘画等。

四、音乐1. 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音乐主要指古代音乐艺术。

中国古代音乐有雅乐、宫廷乐、山东曲艺、京剧等。

2. 世界古代音乐世界古代音乐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音乐、古埃及音乐、古印度音乐等。

3. 中国现代音乐中国现代音乐指近代和现代以来的中国音乐艺术。

中国现代音乐有国乐、民乐、流行音乐等。

4. 世界现代音乐世界现代音乐主要包括西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等。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化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及现代历史上各种文化形态的学科。

在中国文化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名词及其解释: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由孔子创立,后由孟子、荀子等人发展完善。

儒家思想主张将社会关系纳入道德规范,强调君子之道、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具有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由老子创立。

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遵循着无为而治的道的原则。

它提倡追求自然、宽容、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佛教:佛教是公元1世纪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教义主张通过禅定与慈悲来达到解脱。

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文化及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唐诗: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盛行于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唐诗以豪放的气势、精练的艺术形式和深远的意境而著称,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5. 五经:五经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典籍,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

五经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6. 朝代:朝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划分单位,每个朝代都由一位君主或皇帝统治。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朝代,如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特点,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有固定的日期庆祝。

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以上是中国文化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及其解释。

中国文化史广泛而复杂,还有许多其他名词和概念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了解。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孔子:历史发展以沿袭为主(逐步改良政治) 韩非: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3、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1)奠定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形成传统的文化体系。

A、儒家:孕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B、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 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吸 收法家。
评价
①“仁者爱人”有助于调解 人际关系;“克己复礼”具 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①“仁政”、“民本”约束 暴政、缓和阶级矛盾,但出 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②“重义”有重要现实意义 ;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6、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 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这体现了他主张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7、《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 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战国时期,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 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思 想家是

消极: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短命而亡。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1、“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 之语,以吏为师。”“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 弱,则国弱。”法律是基本,“厉行赏罚,奖励耕 战 ”;权术是工具;势力是权威。体现了法家的什 么思想?
2、韩非“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商鞅“治世不一 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法家的什么思想?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材料一: 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 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 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一、填空题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

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⑶________;⑷________。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

中国文化史 (1)

中国文化史 (1)
• (一)宗法社会 • 所谓宗法制,是指一种建立在父系家长制 基础上,宗族内根据血缘的亲疏长幼划分 大小宗,并据此分配权力、财产的制度。 • 1、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广泛实行 • 2、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 3、“家国同构” • (二)专制政体
四、中国文化所受的外来影响
• (一)南亚次大陆文化的交融
佛教——禅宗(佛教中国化)——宋明理学— —全真道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绘画、音乐、建筑、思想 等
中国文化史
一、关于文化
• 文化的定义至少已有上千种之多。
• 换言之,也就是文化本无可能精确定义。
• 本小节参看秦晖《文化无优劣,制度 有好坏》。
• 中国古代的概念: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
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
程度提高。
• 三、“因情节文”的礼制文化
• • 传统中国是“礼法社会”。 礼的基本原则是“因情节文”,既要源 于人伦亲情,又要体现、维持上下、长幼、 尊卑、亲疏的等级秩序。它是宗法文化在 行为上的外化。
• 四、崇尚道德的伦理文化
第四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 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 二、认识祖国的名族文化 • 三、传承文化,服务现实,创造未来
• 甲骨文“化”字。,只作人名解。 • “化”,古文献多是改易、生成、造化之 义。 • 《庄子 · 逍遥游》:“ 化而为鸟,其名曰 鹏”。 • 《易。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 生”。 • 《黄帝内经· 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 违”。 • 《礼记· 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文”与“化” 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 •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 词。 • 《说苑· 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 敷文化以柔远” • 《文选· 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化;
2、描绘人物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4、关于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国语:
1、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2、主要记录齐、鲁、晋、郑、楚、吴、越的历史;
3、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
战国策:
1、由西汉刘向修编成册;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生活艰难
2、讽刺达官显贵
3、厌倦战争;
4、抒写爱情婚姻;
简述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繁荣的原因
1、受到汉末到六朝品评人物的影响;
2、士族子弟有意学习名士的言谈举止;
3、文人文士以熟悉故事为学问;
1、《诗经》诗的分类:
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及其它;
神话的性质:
1、都是产生于史前远古时代;
2、是原始初民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解释;
3、表达原始初民征服自然的愿望;
4、都幻想和想象的产物;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1、春秋到战国初期:语录体、篇幅简短、辞约义丰;
2、战国中期:论辩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
3、战国末期:专题论文,论题集中,说理透辟;
2、分类方法是根据音乐的不同,风土之音曰风(各地不同的音乐),朝廷之音曰雅(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分类的依据也是音乐的不同),颂是宗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的分类:
1、社会政治诗
2、情爱诗:
3、史诗及其它;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定实的统一;
3、在特定的环境下展现人物性格;
4、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5、以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人物性格;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带答案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重难点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历史:专题三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人教版)

历史:专题三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人教版)

专题三、古代科技文化一、科技成就(1)数学春秋战国时期,是用算筹和四则运算。

东汉的《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名著。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著作《缀术》。

(2)医学成就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

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创制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一大发明。

还发明五禽戏。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对医学有较深研究,曾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著有《千金方》。

明代杰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总结性药物学巨著。

(3)科技著作(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5)著名建筑和工程(6)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主要科技成就二、文学成就(1)春秋时期,《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战国时期,屈原与《楚辞》,端午节的由来。

(3)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史学价值很高,文辞精炼优美人物栩栩如生,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騷”。

(4)唐诗,代表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李白诗作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将浪漫的情调与瑰丽雄奇的词句融为一体,后人称他为“诗仙”;杜甫诗风沉郁,语言精炼,被人尊为“诗圣”,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白居易诗作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5)宋词,北宋词人柳永尤其苏轼推动了词的发展,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了苏轼豪放清雄的词风。

(6)元曲,元曲以杂剧最为光彩。

关汉卿最负盛名,代表作是《窦娥冤》。

(7)明清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同时期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浪漫色彩的长篇神话小说;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文字与书法(1)文字的形成与演变起源:我国的文字是由刻划符号逐渐演变而来的,半坡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古代文化史

古代文化史

古代文化史People need independence to be free. October 2, 2022中国古代文化史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出现絮、麻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制造植物纤维纸;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11世纪中,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指南针:战国—司南;后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火药:唐末出现火器,金的火器制造业发达,南宋发明“突火枪”;四大发明的外传时间:造纸术与汉代以后即传入朝鲜、日本;其他三项发明均在宋元时外传;指南针对近代世界历史的进程影响甚大;2、其他科技成就天文历法:⑴春秋: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着作;⑵西汉: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世界上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世界上最早的科学解释;⑶唐朝:大衍历标志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作了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实测;⑷北宋:沈括制“十二气历”,有利于安排农事;⑸元朝:郭守敬编定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⑹清朝:康熙仿制西方天文仪器,任命传教士南怀仁修订历法;地理:⑴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⑵西晋:裴秀提出绘图原则,制禹贡地域图;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着作;⑷明朝:徐霞客游记记述了石灰岩溶蚀地貌,比欧洲早200年;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反映了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和地圆学说;数学:⑴春秋战国:九九乘法表;⑵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我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⑶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早近1000年;缀术成为唐朝及中世纪朝鲜、日本的教科书;医药学:⑴战国:扁鹊提出四诊法,成为中医传统诊病法;⑵西汉: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学文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药物学专着;“神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医圣”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⑶唐朝:孙思邈着千金方总结历代和唐朝医药学成果;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官修药典;元丹贡布编着四部医典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⑷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全面总结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农学:⑴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农书,是6世纪以前北方农牧业生产经验的总结;⑵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综合介绍我国传统农学成就,还介绍欧洲先进水利技术和工具,建立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建筑:⑴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阿房宫;⑵隋朝:宇文恺主持修建大兴城;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⑶元朝:大都今北京建筑宏伟,有完整排水系统;⑷明朝: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明成祖时营建紫禁城;综合类着作:⑴战国:墨经记录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和“光学八条”;⑵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技史的里程碑”;⑶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二、李约瑟难题:古代中国科技独领风骚上千年,但为何自近代以来,西方科技遥遥领先,中国科技发展缓慢1、近代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⑴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技的研究积累物质基础,提供原动力;⑵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普遍确立为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培养了探求真理、注重思辩、实证、创新的科学研究精神;2、明清以来,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⑴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⑵文化专制和科举考试形成了循规蹈矩、“重文轻理”的畸形人才观和教育观;⑶“重农抑商”传统思想和后期“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⑷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根本原因;三、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1、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⑴创立:春秋时孔子①社会背景:春秋时奴隶制逐渐解体“礼崩乐坏”;封建制逐渐形成;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位动摇;②主张:“仁”: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积极;恢复西周的制度,贵贱有序保守;③地位:不适应春秋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遭冷落;⑵发展:战国时孟子①社会背景:战争连年,人民痛苦,发起反抗;②主张:“仁政”给农民一些土地、一定时间,轻徭薄赋,“民贵君轻”,反对苛政;③地位:战国纷争的局面,只能接受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不是“仁政”;⑶打击: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焚书坑儒;⑷正统:西汉董仲舒①社会背景:秦朝“法治”过度,暴政而亡;汉初“无为而治”不利中央集权;②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⑸巩固:宋代理学朱熹明代心学王阳明,也叫王守仁①社会背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佛、道思想逐渐适应封建统治;②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等级制度;③性质: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⑹受到批判: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社会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和封建社会衰落;②主张: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提出政治应“趋时更新”;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否定理学的空洞,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③地位:儒学仍是正统思想;2、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导的原因:①儒家思想在哲学上宣扬“天命观”,伦理上以“三纲五常”严格等级次序,主张忠孝一致;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②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观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在历史的发展中吸收各派学说,顺应时代需要;西汉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手段和道家清净无为相辅助的治国思想,即儒表法里;四、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学与教育1、文学——诗词歌赋和小说⑴诗赋:1、诗经收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战国:屈原创造“楚辞”体,代表作离骚;3、汉代:①乐府诗语言朴素、清新自然、反映现实;代表作:十五从军征;②汉赋讲究韵节、辞藻华丽;代表作: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4、魏晋南北朝承上启下:①建安文学内容充实、风格苍凉;如:曹操蒿里行、观沧海;②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③南朝民歌缠绵婉转,如采桑度;北朝民歌慷慨爽朗,如敕勒歌、木兰辞;5、唐朝黄金时代:①初唐:陈子昂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代表作登幽州台歌;②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诗仙”李白诗作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诗圣”杜甫诗作深沉浓郁、跌宕有致,现实主义风格;③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新乐府运动,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④晚唐:杜牧、李商隐咏史诗反映唐朝衰落,流露失意颓丧;6、南宋:陆游爱国诗示儿⑵词:①南唐后主李煜后期词多抒发亡国悲痛,代表作虞美人;②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⑶小说:唐代传奇、宋代话本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市民社会的闲暇生活,明清小说成就最大四大名着;⑷戏剧:元曲分为元杂剧关汉卿和散曲;2、艺术——音乐、绘画、雕塑和书法⑴音乐:春秋战国时“编钟”说明当时音乐达到很高水平;唐朝时,西域、中亚乐舞传入,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⑵绘画:①春秋战国:妇女风鸟图和御龙图是现存最古老的帛画;②魏晋南北朝:绘画带有宗教色彩,曹不兴是佛像画的始祖;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最着名;③隋唐:山水、花鸟成为绘画主题,着名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④宋朝:风俗画增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街市;是我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⑶雕塑:①秦汉:秦始皇陵兵马俑突出表现了秦汉文化的恢弘气势,再现了古代大兵团作战的许多场面和细节;东汉成都说唱俑和洛阳杂技俑造型生动活泼;秦砖汉瓦也极具艺术价值;②南北朝—隋唐:由于佛教的传播,石窟艺术在南北朝有较大发展,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隋唐时开凿的敦煌莫高窟近甘肃境内体现了鲜明的古印度佛教艺术和西域民族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⑷书法艺术:①汉字字体演变非考点:商周:甲骨文兽骨、龟甲、钟鼎文青铜器→秦汉:小篆、隶书布帛、竹木简→魏晋以后:楷书、行书、草书纸;②书法艺术:东汉末年开始—蔡邕;魏晋南北朝发展、创新—曹魏钟繇创立楷书;东晋“书圣”王羲之创作的行楷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神品”;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是魏碑,其特点是古朴多变,气势雄浑;唐朝鼎盛,以楷书为主:初唐三大家——虞世南、欧阳询九成宫碑、褚遂良,承袭“二王”潇洒俊逸书风,崇尚瘦硬之美,笔力沉劲,法度严谨;盛唐—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笔法遒劲、丰腴雄伟、端庄浑厚,有“颜筋”之称;中唐——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融欧、颜之长,自创新意,其结字端严、笔力挺拔、清雅刚正,被称为“柳骨”;唐代的草书大家有“癫张、狂素”之称的张旭和怀素狂草自叙帖;3、史学着作⑴西汉:司马迁着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⑵东汉:班固着汉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叙述西汉一朝的历史;⑶北宋:司马光编着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着,上启战国,下至五代;4、教育⑴春秋:孔子以“有教无类”思想办学,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⑵西汉:汉武帝创建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学,确立中国封建官学制度;⑶北宋:王安石变法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书院兴盛;5、中国古代文化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原因⑴地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⑵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⑶发展原因: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有经济决定的政策提供社会环境;教育培养人才,促进封建文化的发展;统治者开放的外交和包容的民族政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丰富;前代科技文化成就的积累奠定了基础;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是根本原因;。

中国文化史简编第三版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史简编第三版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史简编第三版知识点总结中国文化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演变的学科,它涵盖了几千年的历史,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中国文化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诗、词、曲、赋、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以诗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唐诗,代表作家有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此外,宋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作家有李清照、辛弃疾等。

古代小说方面,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作品。

二、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

其中,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家有吴道子、顾恺之等。

古代音乐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代表作品有《广陵散》、《梅花三弄》等。

古代舞蹈以宫廷舞和民间舞为主,代表作品有《仙人指路》、《白蛇传》等。

古代戏曲有京剧、豫剧、越剧等,代表作品有《牡丹亭》、《红灯记》等。

三、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多种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孝等伦理道德,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代表人物有墨子等。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权威,代表人物有韩非子等。

兵家思想强调战争之道,代表人物有孙子等。

四、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宗教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多种信仰体系。

儒教是中国古代的国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代表人物有孔子。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代表人物有老子。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强调解脱苦难,代表人物有释迦牟尼、菩提达摩等。

五、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礼制等。

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分为皇帝、贵族、士人、百姓等阶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C.陆海并举
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D.双向交流
(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
①史实:a.南宋时期
指南针传到欧洲
b.元朝时
火药传到欧洲
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
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
内外贸易繁荣
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C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受到汉桓帝接见
②魏晋南北朝:法显西行
写成了《佛国记》
③唐 朝:A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唐朝高僧鉴真
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
在日本居留十年
传播唐文化
还有日本的吉备真备
B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迅速扫平了浙江的倭寇
之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
与俞大猷配合
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⑶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
荷兰殖民者开始侵略台湾
1662年
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侵略者
收复了台湾
⑷雅克萨之战:1685年和1686年
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
俄军伤亡惨重
③中国的造纸术和文化典籍传到天竺
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④"玄奘西游"带回佛经600多部
译出1300多卷
译本成为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
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印度
4、与西亚的关系 :
①汉朝丝绸之路通过西亚地区
带来欧洲的科技著作
明朝徐光启与之合作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⑤清 朝:康熙重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
乾隆帝时
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
商讨通商事宜
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
断绝与外国通商交往(即闭关政策)
⑵经济交流
①两汉:A张骞通西域后
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从16世纪开始
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
进行侵略活动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57年以后
他们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
建筑炮台
设立官署
开始了对澳门的长期占据
⑵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倭寇猖獗
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
于1561年在浙江台州一带九战九捷
④元朝时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传到阿拉伯
由阿拉伯传到非洲和欧洲
西亚不断有商队、使团到大都
⑤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阿拉伯、伊朗等西亚地区
5、与欧洲的关系 :
①汉代丝绸之路通大秦
甘英出使大秦(未到)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
把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
②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唐输入朝鲜的有丝绸、瓷器、茶叶、药材、书籍等
2、与日本的关系 :
汉朝 ①西汉时
日本30多个小国和汉朝来往
②东汉初
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
光武帝赠赐"汉倭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
唐朝 ①日本派"遣唐使"13次
留学生很多
②阿倍仲麻吕(汉名晃衡)和李白、王维建立了深厚友谊
贸易不营利b.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
传播先进技术文化
促进发展c.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
台州;福建
俞大猷
1565. d.葡占澳门: 1553居住权;1557官署
长期占据e.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f.抗击沙俄:康熙
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
②特点:a.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
C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
再传到欧各国欢迎
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
明朝后期
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
⑶文化交流
①中国文化的外传:A两汉时
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
安息、中亚、欧洲
②发展贸易
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
经济互补互利
③学习外国文化
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促进社会进步
注意:作为封建王朝
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包括:国家统一
国力强盛
经济发达
对外交通畅通
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2)渠道和途径有: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三是宗教传播
如佛教徒鉴真、玄奘
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
四是战争
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⑴对外交通:汉唐时期
C宋元:宋朝时
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元朝时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D明清之际
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
明朝时
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
1689年
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二、中国与具体国家、地区的关系
1、与朝鲜的关系:
汉朝 ①东汉时期
我国同朝鲜半岛各国的关系密切
②汉朝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
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 新罗统一;高丽乐
留学生
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 遣唐使
留学生
人物
行政制度
京都建筑
文字
生活c.印度: 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专题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
1、阶段特征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
如朝鲜、日本、东南亚
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
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唐朝高僧玄奘
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
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还有义净
C651年(唐高宗在位)
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
此后百余年间
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④明 朝:1405-1433年间
郑和七次下西洋
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明朝时来华
C明朝后期
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
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记载于《农政全书》
明朝时
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明朝后期
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
⑴秦汉:以陆路为主
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
与此同时
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B东汉时期
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②唐朝:A中朝贸易往来频繁
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
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B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
并从那里行销欧洲
97年
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②7世纪
一位波斯国王和王子先后居住长安
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唐朝各地
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源源运往波斯
再转销到欧洲
③从651年以后100多年里
大食往唐朝派使节30多次
大食商人留居中国
有的在唐政府任职
有的通过科举中了进士
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非洲和欧洲
大食伊斯兰教
造纸、纺织;瓷器
②特点:A.全面开放
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
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
除东亚和东南亚外
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
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
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
班超出使西域时
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