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者先乎情 渡人者终于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人者先乎情渡人者终于理
作者:徐建华
来源:《高中生学习》2024年第05期
谈及史铁生的散文,许多人会联想到“穷而后工”“赋到沧桑句便工”之类云尔,诚然,“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不幸人生,使其作品字字啼血。
但其作品之工,尤其是代表作《我与地坛》,除了自述疾痛惨怛、不忍卒读的人生书页,还有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爱和深情,“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奋毅坚强,以及对于人生、生死通透释然的大智慧,无不令读者肃然感佩。
动人者先乎情,渡人者终于理,不惟文学创作,其实高考议论文写作亦是如此。
高考作文要打动人,无外乎“情理”二字,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本文通过高中课文《我与地坛》,含英咀华,条分缕析,试图总结出议论文如何情理兼备的一些微技法。
笔法一:细节传情
细节描写是散文、小说刻画人物、烘托心境的常用手法,史铁生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尤为出彩——一是特别擅长捕捉“看似平常实奇崛”的细节,二是笔下的细节能够唤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作者俨然是个高明的摄影家,游目骋怀,快门一闪,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这样的细节往往令人动容。
课文示例: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如上述文段,叙事时虽有很多动作,如“摇车”“出”“想起”“返回”等动词,但真正堪为细节描写的,应为“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
说到细节描写,大家往往会不约而同吟诵“泥融飞燕子”“闲敲棋子落灯花”等诗句,可《我与地坛》中的这一细节描写与众不同,一反常见的动态细节描写,而是以静取胜,以静胜动。
这一静止的细节,让母亲的身姿俨然成了母爱的雕塑,凝望着儿子的轮椅和背影,怔怔失神地站在那里,几个小时,一动不动。
母亲伸出手臂推轮椅的动作,本是一个自然的动作,但此时仿佛机器人一样,僵化固定在那里。
时间仿佛凝滞,亲情永远定格,母亲仿佛瞭望者、守望者,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高考写作时也可将这种捕捉细节的技法移植嫁接到议论文中。
那么,如何巧妙运用细节描写呢?
一是分解动作。
一件事情、一个情节分解成几个动作,则具有可视感,如慢镜头、现场直播等。
诗家云:写景必豁人耳目,使人如身临其境,是为“不隔”。
分解动作可使人物如在眼前,场景历历在目,几近“不隔”,具有仪式感。
二是聚焦镜头。
以具体事例论证的应在最动情处浓缩场景,定格画面,使之像浮雕一样形成情节的“节点”,具有镜头感。
学生作文运用示例:
①文明是什么?
文明有时仅仅是一张纸的厚度,是红绿灯前耐心的等待,是稠人广坐时接听电话的附耳细语,是燕然有序的排队……文明守礼,恪守公序良俗,敬畏规则,修炼内心,社会才会井然有序,才会和谐大同。
——2023年高三模考作文《公共文明》
②这样的小举动,大温暖,并不鲜见。
还记得公益广告中街角处的那位老大爷吗?数十年如一日,没有生意,也要深夜收摊,只为给下晚自习的孩子们点亮一盏灯,收摊后,总不忘回头望望灯火阑珊的街角,等待片刻后才离开;还记得那位深山隧洞里的巡路工吗?远远地听见汽笛声,立马双手整理一下衣角和帽子,平视火车驶来的方向,立正,敬礼,俨然路标一样,或许火车早已用不着他导航,但他执拗地坚守。
还记得那次全城礼让的暖闻吗?十字路口,步履蹒跚的老人横穿马路,所有的司机,没有鸣笛,有的不禁捻灭手中惬意的烟蒂,有的转过身躯,示意家人稍安勿躁,沒有谩骂,耐心地等待,一座城市的温情和良心,在安静肃穆中悄然弥散。
还记得史上最温暖图书馆里的长凳吗?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只为给那些农民工在夏日炎炎的午后提供休憩的场所……
——2023年高三模考作文《小举动,大温暖》
运用点拨:
文段一,作者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文明守礼行为,描绘了四幅画面,“红绿灯前的等待”“俨然有序的排队”显然不算工笔,难以称之为细节描写;而“文明有时是一张纸的厚度”,表述含蓄而所指明确,使人联想到:公共场所,登高取物时在长凳上垫上一张纸。
作者捕捉这一细节:“稠人广坐时接听电话的附耳细语”,颇有公益广告片的循循善诱、善意提点的效果,远比“禁止踩踏”“电梯里请勿喧哗”温馨熨帖得多。
文段二,每一处细节都是凸显文章主旨的散金碎玉,都是催泪元素。
公益广告中的老大爷深夜收摊、点亮街灯,这并非细节描写,但熄灯之后,总要习惯性地回望一下身后和街角,这无疑是细节描写。
这一细节,看似习惯性的动作,最能彰显老人点灯照亮他人,积久而成的最朴素自然的善举。
深山火车巡道工的故事,“立马双手整理一下衣角和帽子,平视火车驶来的方向,立正,敬礼”,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以动作表现人物的敬业、笃定的情怀。
十字街口绿灯亮起,但所有司机礼让残疾人的一幕,尤其是有人“熄灭手中的烟蒂”“有人回望身后家人”等“小动作”,无疑是细节描写,以表现人们的悲悯善念,论证“小举动,大温暖”主题。
这样围绕主题运用典型例证,刻画三至四个细节,连缀细节的碎片,不仅可使文章快速展开,结构简约,而且使主题“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每一次细节描写同中有异,情感逐渐升华,思想逐渐深化,让细节蕴含的情感、情思成为贯穿、激荡文章始终的主旋律,有利于凸显主题。
可以说,一流的议论文,举例论证并非生硬地拼凑,而是有形象,有场景,有细节,有情思,俨然电影蒙太奇画面的镜头切换。
因此,典范的细节描写,一是要在人物神态上纤毫毕现,二是要关注人物的“小动作”,甚至要有意设计“小动作”。
但无论怎样细腻的笔触,捕捉的细节、镜头一定要有深意、用心。
否则,笔触就只是照相机。
细节描写则必须是显微镜,洞幽烛微。
笔法二:缘景寓理
《我与地坛》中,治愈作者心灵的有两个精神支点,一个是母亲,作者掬起昔日抹不掉的眼泪,通过大量细节来抒发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另外一个就是博大沧桑的地坛,天道无言,万籁有声,地坛里的一草一木,蕴含着无言的启示,仿佛佛家偈语一样,需要有慧根、有缘之人来参悟。
而一路跌跌撞撞的史铁生,正好是需要温情抚慰的地坛之子。
那么,文章是怎样阐发对人生、生死的独特感悟呢?
除了大量的直抒胸臆、内心独白甚至类似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外,作者深谙古典诗词理趣之妙,于写景中寄寓哲理。
作者描写景物时,言在此,意在彼,始于景物而止于哲思,往往一语双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闪耀着哲理的光芒。
课文示例:
①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
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
③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文段①,表面上为客观描写黄昏时的景色,但一字一句,皆有深意。
“沿著亘古不变的路径”,意在强调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和永恒;“越大越红”,在作者笔下,日落地坛,不是残阳如血的一抹凄红,而是红彤彤的壮美,风景在心,境由心造,作者的内心开始觉解。
文段②,作者笔下的蜜蜂、瓢虫等微不足道的生命都自得其乐,给作者以生命启示、生之希望;同时,“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均运用了移情手法,表面上在写小生命,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内心的参悟;“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则更是作者心境、心路历程的物化、外化。
“露水压弯了草叶,摔开万道金光”,比喻人生经历磨难、负重前行,但最终总会云开月明,“蝉蜕”意为脱胎换骨,超越原来的自我。
总之,读这样的文字需要会心,需要一颗诗心,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有隐喻,都有移情,都有象征,都有双关,都蕴含哲理。
整段文字,既是作者凝视地坛的眼前所见之景,也是作者心灵折射、外化的菩提世界。
文段③,“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寂静与光辉,坎坷与灿烂,如此悖反违和,景语背后其实蕴含着深意,不妨理解为:一个人落寞失意的时候,往往蕴含着某种转机和光明。
这段景物描写运用大量的“譬如”整齐句式,同类铺排,意在表明地坛里的自然景物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
同理,人间正道或许正是沧桑,寂寥、落寞或许是人生的底色,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这样看来,个人的不幸和悲苦,便微不足道。
学会在景语中寄寓哲理,在议论文写作中大有妙处,可使文章清新秀发而又词句警人。
学生作文运用示例:
唯有沉潜深耕,唯有在一个地方反复“挖呀挖呀挖”,才能掘及地泉。
人生亦是如此,既然笃定地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绝不彷徨瞻顾,绝不见异思迁,绝不知难而退。
有时候,是否砥砺深耕,往往成为平庸与卓越的分水岭。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冷月如钩,朔风凛冽,作为筑梦远方的行人,你是选择迎风冒雪前行,还是因为风雪载途而折返?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当漫漫长夜清冷难耐时,往往就是东方既白之际,一轮红日即将喷薄而出。
同理,人生很多时候,行至看似水穷处,切忌回棹以归去,不妨渔歌入浦深,像更深处漫溯,或许人生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3年高三模考作文《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运用点拨: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通过描写凌晨黎明前的凄凉难耐,意在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事情越是接近成功,越是困难难捱。
“行至看似水穷处,切忌回棹以归去,不妨渔歌入浦深,像更深处漫溯,或许人生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俨然哲理诗一样的句子,表面上写行舟之事,实则寄寓人生哲理:人生切忌浅尝辄止,知难而退,而应具有深井思维,方能见到奇伟非常之景。
笔法三:情入理出
《我与地坛》,堪为情理兼备的典范。
一方面,作者以我手写我心,以“当局者迷”的身份,以第一人称“我”入情入境,观察地坛,感悟母爱;另一方面,以超然万物的不困于情、不乱于心的旁观者的通透,观照生命,体悟人生。
简言之,《我与地坛》中,“我”贯穿始终,人称未变,但视角多变。
课文示例: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除了大量的直抒胸臆、内心独白甚至类似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外,作者深谙古典诗词理趣之妙,于写景中寄寓哲理。
作者描写景物时,言在此,意在彼,始于景物而止于哲思,往往一语双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闪耀着哲理的光芒。
课文示例:
①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
③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文段①,表面上为客观描写黄昏时的景色,但一字一句,皆有深意。
“沿着亘古不变的路径”,意在强调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和永恒;“越大越红”,在作者笔下,日落地坛,不是残阳如血的一抹凄红,而是红彤彤的壮美,风景在心,境由心造,作者的内心开始觉解。
文段②,作者笔下的蜜蜂、瓢虫等微不足道的生命都自得其乐,给作者以生命启示、生之希望;同时,“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均运用了移情手法,表面上在写小生命,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内心的参悟;“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则更是作者心境、心路历程的物化、外化。
“露水压弯了草叶,摔开万道金光”,比喻人生经历磨难、负重前行,但最终总会云开月明,“蝉蜕”意为脱胎换骨,超越原来的自我。
总之,读这样的文字需要会心,需要一颗诗心,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有隐喻,都有移情,都有象征,都有双关,都蕴含哲理。
整段文字,既是作者凝视地坛的眼前所见之景,也是作者心灵折射、外化的菩提世界。
文段③,“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寂静与光辉,坎坷与灿烂,如此悖反违和,景语背后其实蕴含着深意,不妨理解为:一个人落寞失意的时候,往往蕴含着某种转机和光明。
这段景物描写运用大量的“譬如”整齐句式,同类铺排,意在表明地坛里的自然景物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
同理,人间正道或许正是沧
桑,寂寥、落寞或许是人生的底色,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这样看来,个人的不幸和悲苦,便微不足道。
学会在景语中寄寓哲理,在议论文写作中大有妙处,可使文章清新秀发而又词句警人。
学生作文运用示例:
唯有沉潜深耕,唯有在一个地方反复“挖呀挖呀挖”,才能掘及地泉。
人生亦是如此,既然笃定地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绝不彷徨瞻顾,绝不见异思迁,绝不知难而退。
有时候,是否砥砺深耕,往往成为平庸与卓越的分水岭。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冷月如钩,朔风凛冽,作为筑梦远方的行人,你是选择迎风冒雪前行,还是因为风雪载途而折返?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当漫漫长夜清冷难耐时,往往就是东方既白之际,一轮红日即将喷薄而出。
同理,人生很多时候,行至看似水穷处,切忌回棹以归去,不妨渔歌入浦深,像更深处漫溯,或许人生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3年高三模考作文《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运用点拨: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通过描写凌晨黎明前的凄凉难耐,意在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事情越是接近成功,越是困难难捱。
“行至看似水穷处,切忌回棹以归去,不妨渔歌入浦深,像更深处漫溯,或许人生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俨然哲理诗一样的句子,表面上写行舟之事,实则寄寓人生哲理:人生切忌浅尝辄止,知难而退,而应具有深井思维,方能见到奇伟非常之景。
笔法三:情入理出
《我与地坛》,堪为情理兼备的典范。
一方面,作者以我手写我心,以“当局者迷”的身份,以第一人称“我”入情入境,观察地坛,感悟母爱;另一方面,以超然万物的不困于情、不乱于心的旁观者的通透,观照生命,体悟人生。
简言之,《我与地坛》中,“我”贯穿始终,人称未变,但视角多变。
课文示例: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
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