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束激励TM模虚阴极振荡器的分析
高功率微波武器技术综述
![高功率微波武器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8dca122ba1aa8114431d93d.png)
高功率微波武器技术综述高功率微波武器是利用非核方式在极短时间内产生非常高的微波功率以极窄的定向波束直接射向目标雷达等微波电子设备,摧毁敌方雷达等微波电子设备和杀伤敌方人员的一种定向能武器。
高功率微波源一般采用虚阴极振荡器,能产生吉瓦以上的高功率微波,微波源产生的微波经天线发射出去。
一、驱动源技术(一)脉冲形成线脉冲形成线(PFL)是传输线的一种,主要用来将高电压静电储能转换为一定脉宽、一定幅值的高电压脉冲,与普通的传输线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可以产生高电压脉冲。
PFL是脉冲功率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应用,与脉冲功率技术联系紧密。
早期的脉冲功率装置,由于受电感、电容的限制,输出脉冲的脉宽较长,上升时间也较长,功率较低,如果直接连接负载,不但得不到高功率,而且负载往往也不能正常工作。
因此,人们将传输线引入脉冲功率装置,得到了脉宽为十纳秒到百纳秒量级,上升时间为一纳秒到十纳秒量级的脉冲高电压。
匹配阻抗和输出脉宽是脉冲形成线的两个重要技术参数,设计脉冲形成线的难点是保证其在额定电压内不被击穿。
随着人们对脉冲功率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PFL在民用和军事领域的应用价值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最常用的PFL是同轴PFL和螺旋PFL。
同轴PFL 又分为两种:单同轴PFL和双同轴PFL。
一般来说,单同轴PFL的同轴结构由两个互相绝缘的同轴直导体筒构成,其中外筒接地,内筒与充电电源相接;而双同轴PFL的同轴结构由三个相互绝缘的同轴直导体筒构成,其中外筒接地,内筒通过一定电感与外筒相接,中筒与充电电源相接。
双同轴PFL 也被称为Blumlein线。
如果将单同轴PFL的内筒或者Blumlein线的中筒(有时还包括Blumlein线的内筒),换成螺旋线或螺旋带绕制而成的螺旋线筒,其他部分仍旧使用直导体筒,同轴PFL就变成了螺旋PFL。
与普通的同轴PFL相比,螺旋PFL拥有较高的特征阻抗,可以产生较长的脉冲,因此,使用了螺旋PFL 的脉冲功率装置可以产生更长的脉冲高电压。
同轴虚阴极振荡器实验研究
![同轴虚阴极振荡器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073f8d3ad51f01dc281f125.png)
.
\
. ... .
.
…
/、 。、
、
:
\( 3
\
÷
’
t 一
。 ’
.... - r ・_
/
一 ,
、
t
\ l . l . J … f J
\_ 1g、\ 2
\ .. 。 / . . \ . 一 。 /
1 \ 2
一 .
F g 8 Di e to a igr m fTEl a . i・ r c i n ld a a o l t 3 3 GHz
Fi . Die to a i g a o g9 r c i n ld a r m f TM o t 3 3 GH z l a .
极和虚 阴极形 成的准 谐振 腔 中 , 式 和 T 。 TE 模 M。模式 在束 波互 作用 过 程 中产生 模 式竞 争 , 在竞 争 中处 于优 势
的 TMo 。 模式 获得 了较 大 的输 出 , 在竞 争 中处于 劣势 的 T 。 式则 获得 了较小 的输 出 。 E。 模
, 、
理论 分 析表 明 , 带 阳极反 射板结 构 的 同轴虚 阴极 振 荡 器 中 , 在 阳极 反 射 板 、 阳极 和虚 阴极形 成 了一 个 准谐
振腔 。在 电子柬 与激 励 出的微 波 的互 作用 过 程 中 , 。 TE 模式 和 TM。模式 在 该 准谐 振 腔 内产 生 模式 竞争 , 竞 在
图 , 图 1 。比较 图 l 图 1 , 见 1 O与 1发现它 们有惊 人 的相 似之 处 。这表 明实验 测 得 的输 出微 波 主 要 由 T 。 式 M。模
和 TE 模 式组 成 , 中 TM。 式所 占比例约 7 , 模式 所 占比例 2 左右 。这 说 明在 以 阳极 反 射板 、 n 其 模 5 TE 5 阳
TM01模虚阴极振荡器实验研究
![TM01模虚阴极振荡器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597e6c72cc58bd63086bd04.png)
第17卷 第8期强激光与粒子束Vol.17,No.8 2005年8月HIGH POWER L ASER AND PAR TICL E B EAMS Aug.,2005 文章编号: 100124322(2005)0821163204TM01模虚阴极振荡器实验研究3舒 挺, 李志强, 袁成卫, 杨建华, 许流荣, 冯加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 摘 要: 在SPAR K204强流相对论电子束加速器上,对轴向反馈式虚阴极振荡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采用远场测量方法对其激励的高功率微波辐射进行了测量,测得了微波辐射主模及辐射功率。
结果表明:微波辐射主模为TM01模,辐射功率大于500MW,微波转换效率大于3%,辐射频率约3.6GHz,微波脉宽大于20ns。
同时,采用单反射面Vlasov天线,实现了该器件所激励高功率微波的定向传输。
关键词: 主模; 定向传输; 虚阴极振荡器; 远场测量 中图分类号: O441.5; TN128 文献标识码: A 本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按照理论分析和粒子模拟得到的有关参数,在SPA R K204加速器上对虚阴极振荡器进行调试,使之输出微波指标达到要求,并且运行稳定;第二阶段,在虚阴极振荡器波导口接上单反射面Vlasov天线,进行微波定向传输实验。
所采用的单反射面Vlasov天线是在选定的频率范围基于TM01馈入模式进行研制的[1],因此,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微波器件在所给定的频率范围实现TM01模稳定运行。
这是在原有TM01模虚阴极振荡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实验研究[2~4]。
以往的实验以SPAR K203强流相对论电子束加速器作为驱动平台,现在的实验是在本研究室自制的SPA R K204强流相对论电子束加速器上进行的。
工作重点在于实现微波器件与加速器之间的实验对接,改进实验装置的对称性,确保器件工作在给定的频率范围,并且输出TM01主模。
物理实验技术中电子束技术的使用要点
![物理实验技术中电子束技术的使用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504491f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9.png)
物理实验技术中电子束技术的使用要点电子束技术是物理实验中一种重要的工具,它可以用于研究和探索微小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在物理实验中使用电子束技术,有一些重要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下面将详细介绍。
首先,使用电子束技术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电子束的加速、聚焦和探测。
电子束通过电场加速并聚焦到所需的目标区域。
因此,实验中需要掌握电子束的加速和聚焦控制技术。
这需要熟悉相关设备的操作和调整方法,以确保电子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另外,实验中还需要使用合适的探测器来接收和分析电子束所激发的信号,从而获取所需的实验结果。
其次,使用电子束技术时需要注意样品的制备和处理。
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是电子束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样品的制备应考虑到所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实验的目的。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工具,如切割、研磨、抛光等。
另外,在处理样品时,需要注意避免引入污染物和外部杂质,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电子束实验中,还需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和仪器的参数。
实验条件和仪器参数的选择和调整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至关重要。
在进行实验前,需要了解所研究物质的特性和实验的目的,以确定适当的实验条件和仪器参数。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测和调整实验环境、仪器设备等参数,以确保实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第四,电子束技术还需要注意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电子束的强度分布、能谱、散射模式等。
这些数据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和分析,以获得有意义的结果和结论。
在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中,需要运用适当的数学和统计方法,以减小误差、提高精度和可靠性。
此外,还需要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和图像处理,以更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和发现潜在规律。
最后,使用电子束技术还需要注意实验的安全和环境保护。
电子束实验中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高压操作、电磁辐射等。
因此,在进行实验前,需要熟悉实验仪器的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做好实验环境的管理和保护,避免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影响。
反馈调制型同轴虚阴极振荡器
![反馈调制型同轴虚阴极振荡器](https://img.taocdn.com/s3/m/955aec2bdd36a32d737581ea.png)
摘
要 : 对 反 馈 调 制 型 同轴 虚 阴 极 振 荡 器 进 行 了理 论 分 析 和 数 值 模 拟 研 究 , 果 表 明 : 器 件 通 过 增 加 结 该
同轴 谐 振 腔 结 构 并 引入 反 馈 可 以对 人 射 电子 束 形 成 明 显 的 调 制 效 果 , 而 使 得 器 件具 有 高 束 波 转 化 效 率 和 频 从
虚 阴极振 荡器作 为 一种 空间 电荷 效应 高 功率微 波 器件 , 般 不 需 要外 加 磁 场 , 有 结 构 简单 、 电子 束 质 一 具 对
量要 求不 高 、 率容 量高 等优 点 , 功 因此 受 到高 功率微 波领 域研 究 人员 的 广泛关 注 。但 是虚 阴极 振荡 器 的束 波转
反 馈 调 制 型 同轴虚 阴极 振 荡器
张永鹏 , 刘国治。 邵 浩 , 林郁正 , 王宏军 , 宋 玮 。 ,
( .清 华 大 学 工 程 物 理 系 高 能 辐射 成 像 国 防 重 点学 科 实 验室 ,北 京 1 0 8 ; 2 1 0 0 4 .西 北 核 技 术研 究 所 ,西 安 7 0 2 ) 1 0 4
1 器 件 结构 与模 型 分 析
图 1 出 了反馈 调制 型 同 轴 虚 阴极 振 荡 器 的 结 构 示 意 给 图, 这是 传统 同轴 虚 阴极振 荡器 的一 种 改进 结构 。图 中, 工区 为二极 管 区 , Ⅱ区为束 波互 作用 区 , Ⅲ区为传 输波 导 区 。其 中
二 极 管 区 和 传 输 波 导 区 采 用 与 传 统 同 轴 虚 阴 极 振 荡 器 相 同 的
在 反馈 调制 型 同轴虚 阴极 振荡 器 中 , 内外 阳极 形 成 同 轴谐 振 腔 , 阳极 与 阳 极 挡板 形 成 一 端 开 放 的 圆柱 内
物理实验中的电子束技术应用指南
![物理实验中的电子束技术应用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982a01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6.png)
物理实验中的电子束技术应用指南引言电子束技术是当今物理实验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先进工具。
其独特的性质和优越的性能使其成为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和半导体工业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本文将介绍电子束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实验操作指南,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电子束技术,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一、电子束技术的基本原理电子束技术是利用高能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电子与原子、分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实现对材料表面或体积的精细控制。
电子束能量较高,具有较短的波长,因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和损伤性,从而能够实现对材料的制造、分析和表征。
这种技术又可细分为电子束匀强辐照技术和电子束曝光技术。
二、电子束技术的应用领域1. 纳米技术领域电子束技术在纳米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电子束曝光技术可以实现对纳米尺度下结构、形状和物性的精确控制。
此外,电子束激光技术可以通过电子激发原位合成纳米材料,制备出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结构。
2. 材料科学领域电子束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电子束辐照技术可以实现对材料的改性和性能调控,包括改变材料的机械性能、电学性能等。
电子束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材料的制备、分析和表征,如电子显微镜可以用于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
3. 生物医学领域电子束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电子束植入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材料的改性和修复,包括人工骨骼、人工关节等。
此外,电子束显微镜可以用于研究生物材料的超微结构,并对疾病的发生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三、电子束实验操作指南1. 实验前准备在进行电子束实验前,需要保证实验室环境干净、有序,并确保实验仪器的正常运行。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材料、试剂和标准样品,并对仪器设备进行必要的校准和检测。
2. 仪器操作在操作电子束仪器时,需要遵循仪器的使用手册和技术要求。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保护和维护电子源,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电子源损坏或污染。
在调整仪器参数时,需要谨慎、小心,并遵循实验验前训练所掌握的操作规程。
以m序列为激励信号的电法仪器仿真分析
![以m序列为激励信号的电法仪器仿真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7ac2d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3.png)
234电力电子Power Electronic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1 引言传统电法勘探无论采用正弦波或是周期矩形脉冲波作为激励源,都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有用信号衰减迅速,背景噪声的幅度相对较大,从噪声中提取有用信号的难度非常大。
为了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只能加大发射机的输出功率,这又势必使发射机趋于笨重,不便于现实中的使用。
二是传统的电法探测通过改变发射信号频率多次重复测量过程来实现多频率点测量,测量时间长效率低[1]。
所以传统的激励信号存在不少问题,而m 序列作为伪随机序列的一种,它的能量谱密度低,频带宽,具有良好的随机性和接近于白噪声的相关特性,将m 序列作为激励信号加入到电法勘探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工作。
2 m序列线性移位寄存器通过一个一个的寄存器相连,再进行逻辑电路(模2和)从而达到反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m 序列也可叫做码序列,这个码序列是由寄存器通过一系列的改造,产生出周期为P=2n -1 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所生成。
m 序列的产生,要根据寄存器的反馈系数C i 来定,用户可以根据级数,不用计算就可以直接得到周期以及反馈系数;用户也可以根据级数、周期、反馈系数直接得出结构[2]。
比如,当m 序列为七级时,反馈系数C i =(211)8,首先将八进制的系数转化为二进制的系数即C i =(010001001)2,由此可以得到各级反馈系数分别为:C 0=1,C 1=0,C 2=0,C 3=0,C 4=1,C 5=0,C 6=0,C 7=1,这样该m 序列发生器就被构造了出来,线性移位寄存器如图1所示。
图1中C i 表示反馈线的两种连接方式,C i =1表示连线接通,第n-i 级输出加入反馈中;C i =0表示连线断开,第n-i 级输出未参加反馈。
3 原理在传统电法勘探中,使用普通的电流信号,如正弦波或者矩形波电流信号都会有信号衰减迅速和背景噪声大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提出将m 序列信号作为电法勘探的输入信号的方法,改变传统电法勘探的不足。
用天线阵测量圆柱过模波导中虚阴极振荡器产生的高功率微波模式和功率
![用天线阵测量圆柱过模波导中虚阴极振荡器产生的高功率微波模式和功率](https://img.taocdn.com/s3/m/58959ef9770bf78a652954b1.png)
686
强 激 光 与 粒 子 束 第 15 卷
Hr
=-
βmn ωμ
E<
=-
jβmnκmncos m<J′m (κmnr) e - jβmnz
的电磁场分布相同是非常好的近似 。在这种假定下利用矢量惠根斯原理由开口处场分布求得电磁场辐射远场
分布为[4 ] :
对 TE 波
Eθ
=
j m +1
m2ωRμ(1
+
βm
k
n
co
sθ)
J
m
(κm
n
a)
J
m
(
k a si nθ) sinθ
sin
m<e
பைடு நூலகம்
-
j
kR
(11)
E<
=
j m +1
k aωμ(βmn 2R k
判断过模波导中是否有非对称 TMmn波微波模式 。
1. 2 圆柱过模波导微波开口辐射场的空间分布
电磁场在波导开口处有反射 ,一般会激励高阶模式 。但是对于过模波导 ,横截面半径 a 远大于波长λ时 ,
电磁场在波导开口处的反射几乎为零 ,激励的高阶模式也几乎为零 。假定波导开口处的电磁场分布与波导内
(8)
H<
=
βmn ωμ
Er
=
j
mβm n si n
m<
J
m
(κmnr)
r
e
-
jβmnz
(9)
新型径向三腔同轴虚阴极振荡器的模拟研究
![新型径向三腔同轴虚阴极振荡器的模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45795806529647d27285263.png)
需 要外加 引导磁 场的 结构 主要 有 同轴 虚 阴极 振荡器 [ 1 7] 和利 用预 群 聚 电子束 的双 间 隙虚 阴极 振 荡器 L 。这 1 两种结 构 中, 出微 波的模 式纯 度 高 , 输 频谱 比较 窄 , 能量 转换 效 率 也 比较 高。改 进 型 同轴 虚 阴极 振 荡器 的效 率
摘
要 : 提 出 了一 种 新 型 的径 向三 腔 同轴 虚 阴 极 振 荡 器 , 对 其 进 行 了理 论 分 析 和 数 值 模 拟 。 这 种 虚 阴 并
极振荡器采用径向三腔结构 , 通过改 变柬一 波互作用 区的电场分布来提高 电子柬与 T , Mo 模式 的耦 合效率 , 并通
过采 用准 谐 振 腔 的 结 构 来 进 一 步 抑 制 模 式 竞 争 以 获 得较 高 的输 出 微 波增 益 。 同时 采 用 能 量 同 轴 提 取 的 方 式 进
可达 6 左 右[ 双 间隙虚 阴极 振荡 器效 率约 为 5 L 1 ¨, 1 引。
本 文提 出了一种 新型 的径 向三 腔 同轴 虚 阴极 振荡器 , 它在 典 型 的同轴 虚 阴极 振荡 器 基础 上 引 入 了三 腔 结 构 , 变束波互 作用 区 的电场 分布 , 改 引导 电子作轴 向运 动 , 而 提 高 电子 束与 TM。 式 的耦 合 效率 , 从 模 并通 过 采 用准谐 振腔 的结构来 进一 步抑 制模 式竞 争 。同时采用 同轴 能量 提取 的结构 , 使得器 件 的功率 和效 率得 到提高 。
新型高效率虚阴极振荡器
![新型高效率虚阴极振荡器](https://img.taocdn.com/s3/m/dbea79d64028915f804dc2e0.png)
E 2 ] Hu a n g H。F e n g D c,
S c i e n c e,2 0 0 7,3 5( 2) : O5 30 05 — 3
强
激
光
与
粒 子
束
1 - 3 3 杨永旺 。 杨 占峰 , 李永东 , 等 .预 调 制 型 同轴 虚 阴极 振 荡 器 数 值 模 拟 [ J ] .强激 光 与粒 子 束 ,2 0 1 4 , 2 6 : 0 6 3 0 3 6 . ( Ya n gY o n g wa n g , Ya n g Z h a n —
a r k e r P B, S c h a mi l o g l u E .高功 率 微 波 源 与技 术 E M] .北 京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社 , 2 0 0 4 :1 7 5 — 2 2 1 . ( B a r k e r P B,S c h a mi l o g l u E .Hi g h p o we r [ 4 ] B
图 5 输 出微 波 功 率
图 6 输 出 微 波 频谱
3 结 论
为 了克服 虚 阴极振 荡 器效 率 低 、 频 率 不 稳 定 的
B f T
糍 0 08 7 5 N } { I )
耱 00 6 2 5
缺点, 设计 了一个 高效 率 的 虚 阴极 振 荡器 。通 过在
2 0 0
3 0 0
4 0 0
5 0 0
6 0 0
z / m m
F i g . 7 B i n v i r c a t o r
电子束激发技术在半导体照明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束激发技术在半导体照明检测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8c7e04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5.png)
电子束激发技术在半导体照明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引言:半导体材料在照明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LED照明、太阳能电池等。
照明检测是确保半导体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束激发技术作为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逐渐在半导体照明检测中得到应用。
本文就电子束激发技术在半导体照明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电子束激发技术的原理电子束激发技术是一种采用高能电子束作为激发源来激发物质的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加速器将电子束加速到高能量,然后将电子束打到待测物表面,激发待测物中的原子和分子。
被激发的原子和分子会发出特定的辐射,通过检测这些辐射的能量和强度可以推断出待测物的组成和性质。
二、电子束激发技术在半导体照明检测中的应用1. 先进材料研究半导体材料的照明应用需要具备良好的光电性能和稳定性。
电子束激发技术可以分析材料的元素组成和晶体结构,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材料的特性以及改进材料的制备方法。
通过电子束激发技术可以研究材料的能带结构、探测材料的缺陷和杂质,并进一步优化半导体材料的性能。
2. 光学器件质量检测电子束激发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半导体光学器件的质量。
光学器件在照明应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如LED光源的亮度、颜色均匀性等。
通过电子束激发技术可以分析器件的表面形貌、元素分布以及晶体结构等信息,帮助生产厂商确定器件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3. 故障分析和调试在半导体器件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故障,如漏电、短路、劣化等。
电子束激发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器件表面的元素分布和组成等信息,帮助工程师快速定位故障的原因。
通过对故障器件的分析和调试,可以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和设计方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4. 环境友好型材料研究在照明应用中,追求环境友好型的材料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电子束激发技术可以对材料的成分和化学状态进行精确分析,帮助研究人员评估材料的环境影响和生命周期。
通过电子束激发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绿色照明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照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电子束激励TM模虚阴极振荡器的分析
![电子束激励TM模虚阴极振荡器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eb881d5f0e7cd185253600.png)
图 1 空 心 电子 束 激 励 模 型
图 2 实 心 电 子 柬 激励 模 型
空心 电子 束形 成 虚 阴极 的激 励模 型如 图 1 示 。频 率 为 的 电流元 , 所 激励 TM。主模 的功率 为【 3 ]
G 。 J r) ) f( ) m 。3 h[( +J2 2 ( 2 J + ]
* 收 稿 日期 :0 60— 8 2 0 —72 I 修 订 日期 :0 61一O 2 0—O3 基金项目: 国家 8 3计 划 项 目 资助 课 题 6
作者简介 : 刘
静( 9 2 , , 士研究生 , 事高功率微波器件研究 I o o r ao .o c 。 18 一) 女 硕 从 l f us h o tm.n j y @y
二 二 _
; 一善r (s( 。d z幻 薄 荷 』 Ztir tt ( 是 电 )nr ) ,  ̄
e 一r / √ 2
层 的运动轨 迹 , r R, 分别 为 波导 和空 心 电子 束半 径 ;。 J 为零 阶 B se 函数 ,o为零 阶 B se 函数 的第 n个根 。 esl P esl 实 心 电子 束 形 成 虚 阴 极 的激 励 模 型 如 图 2 示 。 用 完 全 相 同 的 推 导 过 程 , 率 为 的 电 流 元 , 励 所 利 频 激
维普资讯
2 4 0
…
㈤
式 中 :a r 为实心 电子束半 径 。由( )() 1 ,2 两式相 比可 得空心 电子 束和 实 心 电子 束激 励 TM。主模 的功率 之 比
, 一 = = = ㈤
轴向随时间振荡的电场, 通过波导耦合作用 , 激励 T 模 ; M 具有 圆柱轴对称结构 的电子束和波导系统 , 则激励
虚阴极振荡器中微波产生的解析理论
![虚阴极振荡器中微波产生的解析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5aa45c558f5f61fb7366646.png)
z0
L
( 3b) ( 3c)源自图1 简单的虚阴极振荡器模型
0
0
Δ ε ε 式中 :Δ tr 是渡越电子束的能量调制 ; ref 是从 VC 反射的电子束的能量调制 ; θ 0 是电子的初始相位 ; e 是电 子的电荷 ; E 是 RF 场振幅 ; θ( z ) = ω
) ∫ v ( z′
0
z z
d z′
2001 年 W. Jiang 等人提出了虚阴极振荡器 ( vircator) 的一种理论 [ 1 ] , 这个理论认为 ,vircator 的辐射是由 能量受到 RF 场调制的电子束从虚阴极 ( VC) 反射回来密度被调制而产生的 。通过检验 ,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 正确的 。该文章给出了辐射增益与微波频率 ω 和束等离子体频率 ω /ω p 的比率 ω p 的关系 。显然 , 这种关系 与腔长和 VC 的位置无关 。2002 年 S. A. Kit sanov 等人提出了两腔 vircator [ 2 ] , 他们在理论上给出了在线性区 ( 小信号) 包括渡越和从 VC 反射的电子束的能量调制和微波产生功率 ,但没有给出增益 ,也没有给出非线性区 ( 大信号) 辐射场的演进 。本文试图利用文献 [ 2 ] 给出的线性区包括渡越和从 VC 反射的电子束能量调制的公 式 ,导出 vircator 中辐射的小信号增益公式 ,并且改进这个能量调制式子使其适用于非线性区 ( 大信号) , 给出 饱和功率的标度 。
∫
∫
θ是电子的相位调制 ; β 式中 : θ t 0 ;Δ 0 = ω z 0 = v z 0 / c 。由文献 [ 5 ] , 调制电流的辐射方程为 π/ ω ω 5ε 1 3 ( ω) =d x 2⊥ π -π/ ωd t Ep z j z exp - i t = 5z uv g 2
阴极荧光分析
![阴极荧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b3b3e4a300a6c30d229fd1.png)
第七讲:阴极荧光分析Cathodoluminescence(CL)工作原理阴极荧光(CL)是由加速电子撞击材料表面所放出的光子(Photon)信号。
当加速电子撞击材料,将价带(valence band)中的电子激发到导带(conduction band) ,产生电子-空穴对(electron -hole),如果没有偏压存在,电子-空穴会发生复合,放出光子,光子能量等于能带间隙(band gap) 的能量。
通常用於研究半导体材料的结构特征。
A G局域化的能级A G A G 满带导带基态(G 能级由电子所占据,A是空的)激发过程(激发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为A 能级陷住,空穴为G 能级捕获)激发态(电子从A 能级跳回基态G ,伴随有光的发射)入射电子发光价带Conduction band Valence bande lec tr ic alp u m p light Energygap一般半导体到绝缘体能带间隙约在之间,换算出的波长范围在左右,所产生的CL约在远红外、可见光到紫外光范围内,因此在SEM中,若加装光的侦测系统将材料所发出的CL加以收集和分析,即可对材料的特性进行了解,这是SEM中CL分析技术的主要原理。
数据处理类型•CL spectrum横坐标为波长(能量),纵坐标为强度的光谱图•CL image类似于二次电子或背散射电子,利用扫描线圈做逐行扫描,不同区域获得的CL强度不同,获得的电信号强弱不同,如此既获得CL图像。
分析装置的结构特点•由于SEM中产正的CL信号相对少,为增加收集效率,检测系统中设计了一个半椭圆形的反射镜,可将材料受激后在各方向产生的CL反射至准直透镜中产生近似平行的光,再由光纤传导至单色器(monochromator)中进行分光处理,然后再传至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 PMT)转换成电子脉冲放大信号,以产生全色、单色CL图像或者CL光谱。
轴向提取矩形波导TE10模虚阴极振荡器
![轴向提取矩形波导TE10模虚阴极振荡器](https://img.taocdn.com/s3/m/92cd15e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6.png)
轴向提取矩形波导TE10模虚阴极振荡器
杜广星;钱宝良;王弘刚
【期刊名称】《强激光与粒子束》
【年(卷),期】2006(18)2
【摘要】轴向提取矩形波导TE10模虚阴极振荡器可以不需要模式转换器或弯曲过渡波导而直接通过天线轴向辐射微波,从而使微波源及其辐射系统更加紧凑.粒子模拟结果表明,在400 keV,8.9 kA的束流条件下,轴向提取矩形波导TE10模虚阴极振荡器在2.12 GHz处可以获得功率为500 MW的高功率微波输出,功率效率为14%,频率、模式纯净.这些结果为相同波段同类装置的小型化提供了一条可能的技术途径.
【总页数】4页(P253-256)
【作者】杜广星;钱宝良;王弘刚
【作者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752.5
【相关文献】
1.轴向提取反馈式虚阴极振荡器的结构设计与特性 [J], 刘振祥;舒挺;张建德;钱宝良
2.电子束激励TM模虚阴极振荡器的分析 [J], 刘静;舒挺;张玉文
3.轴向反馈式虚阴极振荡器辐射微波模式的远场测定 [J], 舒挺;王勇;钱宝良;赵延宋;谭启美
4.轴向反馈式虚阴极振荡器的频率特性 [J], 李志强;舒挺;王勇;钱宝良;赵延宋
5.反馈型TM01主模同轴虚阴极振荡器 [J], 张运俭; 丁恩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高效率和高功率的双同轴虚阴极振荡器
![一种高效率和高功率的双同轴虚阴极振荡器](https://img.taocdn.com/s3/m/b346ef0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1.png)
一种高效率和高功率的双同轴虚阴极振荡器
杨温渊;丁武
【期刊名称】《强激光与粒子束》
【年(卷),期】2003(015)011
【摘要】提出了一种双同轴虚阴极振荡器,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这种振荡器采用了一种新的能量提取结构,将波束相互作用和能量提取分开进行.提取区内轴的左端面可以反射微波,为波束相互作用提供反馈机制;同时还可以吸收在下游漂移的电子,这有利于输出功率和效率的提高.在器件的入口处注入峰值电压为500kV的梯形脉冲时,模拟得到了瞬时峰值功率大于2.5GW,周期平均的峰值功率约1.2GW的微波输出,频率为2.175GHz,能量提取效率达到11%.输出的微波保持了传统同轴虚阴极振荡器的优点,模式纯度高、谱宽非常窄.
【总页数】4页(P1079-1082)
【作者】杨温渊;丁武
【作者单位】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100088;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100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752.5
【相关文献】
1.一种环形反射板结构同轴虚阴极振荡器 [J], 王洪广;刘纯亮;李永东
2.TE11模式增强型高效率同轴虚阴极振荡器 [J], 邵浩;刘国治;杨占峰
3.新型高功率虚阴极径向反射速调管振荡器 [J], 李少甫;丁武;杨中海
4.一种新型的高功率高频率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 [J], 杨温渊;丁武
5.用天线阵测量圆柱过模波导中虚阴极振荡器产生的高功率微波模式和功率 [J], 李少甫;缪铁莺;张桂荣;于爱民;龚海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腔虚阴极振荡器研究
![多腔虚阴极振荡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63bbea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f.png)
多腔虚阴极振荡器研究李志强;舒挺;钟辉煌;樊玉伟;杨建华;许流荣;赵延宋【期刊名称】《强激光与粒子束》【年(卷),期】2009(21)3【摘要】提出了一种具有预调制腔、主谐振腔和提取腔组成的多腔轴向提取虚阴极振荡器结构.腔体特性分析表明其在工作频段可以获得更高的提取效率.粒子模拟显示该结构在电压700 kV,电流23 kA的条件下,可输出功率大于1.7 GW,频率4.0 GHz,功率效率大于10%的微波.初步的实验研究获得了辐射功率约700 MW,频率约4.1 GHz的微波输出.对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通过适当加大器件虚阴极振荡工作区微波管直径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器件的谐振性能,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性能.【总页数】4页(P421-424)【作者】李志强;舒挺;钟辉煌;樊玉伟;杨建华;许流荣;赵延宋【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609【相关文献】1.无引导磁场同轴谐振腔横向虚阴极振荡器 [J], 杨中海;胡红庆2.新型径向三腔同轴虚阴极振荡器的模拟研究 [J], 罗雄;廖成;孟凡宝;张运俭;王晓东3.新型准光腔同轴虚阴极振荡器的研究 [J], 殷勇;祝大军;刘盛纲4.准光腔型虚阴极振荡器的研究 [J], 陈波;凌根深5.径向三腔预调制型同轴虚阴极振荡器数值模拟 [J], 区杰俊;邵浩;宋志敏;张余川;廖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同轴虚阴极振荡器基础理论研究及原理性实验的开题报告
![同轴虚阴极振荡器基础理论研究及原理性实验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1588cd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d.png)
同轴虚阴极振荡器基础理论研究及原理性实验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同轴虚阳极振荡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学和射频工程中的信号源,其具有输出信号稳定、频率可调、谐波较小、噪声较低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无线电通信、雷达、电视、卫星通信等领域中。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将从同轴虚阳极振荡器的基础理论出发,通过对经典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探究同轴虚阳极振荡器的产生机制和工作原理,并通过对其原理性实验的开展,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实际可行性。
具体实验内容包括:1.搭建同轴虚阳极振荡器的实验电路,并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2.通过实验测量同轴虚阳极振荡器的输出频率、输出功率、谐波含量等关键参数,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3.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同轴虚阳极振荡器的特性和限制条件,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模型和实际应用方法。
三、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1.文献调研:通过对同轴虚阳极振荡器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深入了解其基础理论和应用状况。
计划时间:2周2.搭建实验电路:依据文献研究结果,设计和搭建同轴虚阳极振荡器的实验电路,并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试。
计划时间:3周3.进行原理性实验:通过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探究同轴虚阳极振荡器的特性和限制条件。
计划时间:4周4.数据总结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进一步完善同轴虚阳极振荡器的理论模型和应用方法。
计划时间:3周5.撰写论文:根据以上实验和研究结果,撰写同轴虚阳极振荡器基础理论研究及原理性实验的论文。
计划时间:3周总计划时间:15周四、预期成果1.深入研究同轴虚阳极振荡器的基础理论,深化对其产生机制和工作原理的认识。
2.开展实验验证,掌握同轴虚阳极振荡器的主要特性和限制条件。
3.完善同轴虚阳极振荡器的理论模型和应用方法,提高其实际应用效果。
4.撰写论文,对同轴虚阳极振荡器的基础理论和应用进行系统的总结和阐述,为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56&( &9 +’ &9 +; &9 +. &9 .) &9 .’ &9 .;
. 56&( ):9 :; %89 ++ )8’9 +% ;&:9 +( )&+9 )& %;9 +8
( , % -) 56&’ &9 ’8 &9 %( &9 %8 &9 .; &9 .: &9 8;
. 56&’ +9 () .89 %& %(9 &; (89 .( ’%+9 :8 ))’9 %;
[ +] 变化时, 空心束和实心束激励微波的功率比值 . 也列于表 ) 。 ! +
(.) (8)
表 (# 电子束激励 $%&! 模和 $%&) 模的功率比值 $*+,- (# ./0-1 1*23/ /4 25- $%&! 6/7- *87
$%&) 6/7- 7139-8 +: 5/,,/0 -;+-*6 *87 </,37 -;+-*6
表中对 56&( 主模, 没有列出相对半径在 &9 +: 处的功率比值。 由 ()) , (() 式知此时空 是因为: 当 , % - $ , , / - $ , ! / - $ &9 +: 时, 心束激励的模式功率为极大值而实心束激励的模式功率趋近
束
第 $& 卷
" &"" ’" " #$
(") " & ( " )" ! !# # #( $ "% # ) 式中: ) ! 为实心电子束半径。由 ($) , (") 两式相比可得空心电子束和实心电子束激励 ’(%# 主模的功率之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具体的微波模式, 若将波导半径 ( 视为常数, 以电子束相对半径 ) ) - ( 和 ) ! - ( 为变量, 利用 (+) 式可得到 在不同的相对半径下, 微波功率的比值。在此基础上, 从 + 与 $ 的大小关系, 便可知该 ’(%# 主模对激励电子束 或式 (") , 还可进一步分别针对空心电子束或实心电子束讨论电子束对 空间分布的一些基本要求。利用式 ($) 微波功率的优化半径。
刘4 静等:电子束激励 56&) 模虚阴极振荡器的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式中: !, !! 则电子束流 !)! !"# , 电子束无法在 "& 是束电子在漂移管入口处的相对论因子。当 ((& 时, !"# (& , !"# (& , 空间正常传输, 不能形成稳定的虚阴极振荡。当 (() 时, !, 则空心电子束流 !*! !"# , 不能形成虚阴极; !! !"# ( - , !"#
! 可假定为常数; 因为波导的锁频作用, 时, 总的电子数目 1% 变化不大, ! 也近似不变。微波功率 ! !, ", #, $在 $ . %
则 ! . "! 6 , 取 " . $, 从而 ! . !( 时取极大值, 由 $ . ! , "! 6 A $ , 6 即电流元与虚阴极振荡频率相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值计算
!# $" 激励 %&’$ 模式 ( ! ( $) , , 考虑电子束的空间分布对 ’(%$ 主模功率的影响。 , , 设定空心束与实心束半径相等, 即 ) ) . ) ! . )% , 当束半径 )% 在 [%, (] 上变化时, 若以相对半径 )% , ( 为自变 量 -, 则式 (+) 中功率比值 + 随相对半径 - 的变化如图 + 所示。由图 + 可以看出, 随着电子束相对半径 - 的变 大, 空心束与实心束的功率比值 + 变小, 而且比值都小于 $ , 说明实心束激励 ’(%$ 主模功率比空心束激励的要 若将空心束激励微波的最大功率及相应半径分别记为 ! )% ( ) )% ) , ) )% , 则对任意的空心束半径 高。当 ) ) #) ! 时, ) ). , 都有 ! ) ( ( ) )% ) , 当实心束半径 ) !$ % ) )% 时, 相应微波功率为 ! !$ ( ) !$ ) , 由以上的讨论易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心束激励时同样存在最大功率和相应半径记 ! !% ( ) !% ) , ) !% , 显然有 ! !% ( ) !% ) ( ) !$ ) 。 综 ! !$ % ! )% % ! !$ 上所述, 有 ! !% ( ) !% )% ! )% ( ) )% ) 。 故当 ) ) # ) ! 时, 实心束激励的 ’(%$ 主模功率仍高于空心束激励的功率值。所 以, 无论相对半径如何变化, 实心束激励 ’(%$ 主模更为有效。
(
)
"
$**+>*B>$# ; ! ! 修订日期: $**+>"*>@*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 #+@ 计划项目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 刘! 静 ( "A#$ —) , 女, 硕士研究生, 从事高功率微波器件研究; ’T&KU&VMRW UIG&&( =&H( =N。
"%*%
强
激
光
与
粒
子
(*)
, , 仍以相对半径 - . ) ! - ( 为自变量, 则函数 2 ( -). #( )%$ -) , - 随 - 的变化曲线如图 * 所示。虽然函数 2 ( -) 关于 - 单调下降, 但是要形成稳定的虚阴极振荡, 并有效激励微波, 束电流和空间极限电流之比应在适当值附
[ B] 在具体的实验条件下, 存在 $ 的优化值, 从而也应存在优化的相对半径, 采用计算机 , 即 3 , 3 !C: ’$。因此, 近
[ ’] 束和实心束激励 56&) 模式的轴向电场分量分别有
*, 7( + & 7( & $& ) , , % - ) & $& ) , % - ) * & 7( 7( ) $& ) , ! % - ) & $& ) , % - ) 4 4 当电子束相对半径取定后, 轴 向 电 场 分 量 都 有 * + & 7& ( $& ) , % - ) 。对 56&( 主模, 当相对半径 , % - 在轴向电场极值点对 应处 $)) % $)( $ & / +: 附近变化时, 空心束和实心束激励微波的 电场的轴向分量有两个极 功率比值 . 列于表 ) 。对 56&’ 主模, 值点, 当相对半径 , % - 在 $)) % $&’ $ & / %% 和 $)( % $)’ $ & / 8) 附近
! ! 虚阴极的振荡过程十分复杂, 迄今尚无一个好的物理模型能够准确描述它的主要物理特征, 严格的解析理 论分析也有很多困难。但在一定条件下, 可用简化的物理模型, 分析波导结构参数和注入电子束性能对虚阴极 [ "] 激励微波主模式及其功率大小的影响。强流相对论电子束射入波导系统, 引起虚阴极轴向振荡 , 从而产生 沿轴向随时间振荡的电场, 通过波导耦合作用, 激励 8; 模; 具有圆柱轴对称结构的电子束和波导系统, 则激励 [ $] 8;*! 主模。其中, 对 8;*" 主模实际上采用实心电子束激励 , 但是文献中没有说明采用实心电子束而不用空 [ @] , 在相同结构参数的圆柱形波导中, 利用数值 心电子束的原因。本文从简化物理模型得到的理论公式出发 计算比较了由空心束和实心束形成虚阴极激励 8;*! 模式的功率大小; 最后利用粒子模拟对数值计算的结果进 行验证。从理论上分析了文献 [$ ] 中使用实心束激励 8;*" 主模的合理性。数值计算得到了虚阴极激励不同 8;*! 主模时, 对电子束空间分布的一些基本要求。
[ @] ! ! 空心电子束形成虚阴极的激励模型如图 " 所示。频率为 ! 的电流元, 激励 8;*! 主模的功率为 $ $ "* ! $ &#$ ’$ ( ] ) [S # " * ! S* $ # ! ’ # )* S $ *( $ #! ’# ) ( G G " !, (") #, !, $ % $ @$ (? !# ! S( " "* ! ) $ ,* 为总电子数, + 为电子电量, # 为任 式中: & % +$ , $ ! < 为虚阴极轴向振荡频率, $* 为真空中介电常数; * ! < - ! $* , / <- $ $ $ $ 意自然数; $ % ! - #! < . " ; 相位常数 # ! % ! ( $ ! - %) .( "*N - ( ) ; ’# % 0 ( 1) REN ( #! < 1) P1, 0 ( 1)是薄电 / < ./ < - $ 荷层的运动轨迹, S* 为零阶 :<RR<’ 函数, (, ) G 分别为波导和空心电子束半径; "*! 为零阶 :<RR<’ 函数的第 ! 个根。 ! ! 实心电子束形成虚 阴 极 的 激 励 模 型 如 图 $ 所 示 。 利用完全相同的推导过程, 频率为!的电流元, 激励 [ @>? ] 8;*! 主模的功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