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一、引言化学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反应原理知识。

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难点。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分析1.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在学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常常遇到以下难点:一是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识别;二是化学方程式的平衡问题;三是化学方程式的编写能力不足。

学生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识别常常容易混淆,导致无法正确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平衡问题缺乏深入的理解,常常无法准确地进行平衡处理。

学生的化学方程式的编写能力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反应的过程。

2. 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学生在学习反应速率和活化能时,常常面临以下难点:一是对于反应速率的计算问题;二是对于活化能的理解问题。

学生对于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常常缺乏掌握,导致在解题时无法准确地进行计算。

学生对于活化能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无法准确地理解活化能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

3. 反应的热力学性质三、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策略1. 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反应原理之前,需要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概括和总结,帮助学生打牢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反应过程,加深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反应的过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编写和平衡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准确地判断反应过程,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4. 强化知识迁移能力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强化知识迁移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反应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学生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

高中学生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

高中学生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高中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反应原理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反应的机理、速率、平衡等方面,需要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中学生在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一、问题分析化学反应原理问题通常涉及到反应的物质、条件、速率、平衡等方面。

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1. 理论知识不扎实。

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包括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化学速率等方面的内容。

如果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就很难理解和解决反应原理问题。

2. 缺乏实践经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辅相成。

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不足,导致学生在解决反应原理问题时缺乏一些实践经验。

3.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清晰。

学生在面对反应原理问题时,往往没有清晰的解决思路,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解决路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为学生提出以下解决路径:2. 加强实践训练。

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应该注重对实验操作的细节和过程的把握,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从而加深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3. 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解决反应原理问题时,应该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进行具体的实践和验证。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多和同学、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案例分析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如何应用上述的解决路径来解决反应原理问题。

案例:下面是一个常见的高中化学题目:已知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试问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碳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用化学方程式来说明。

1. 对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是一个关于反应机理和物质的问题。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难点解析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难点解析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难点解析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难点解析化学是一门应用广泛且几乎无所不在的学科,而化学反应原理则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对于高中化学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常常是一项挑战。

本文将分析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并探讨应对方法。

一、反应类型和方程式在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首先掌握常见的反应类型和对应的方程式。

然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需要记忆大量的反应类型和方程式,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引导学生理解反应过程的本质。

通过实验、图示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反应过程中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反应类型的理解,提升记忆效果。

2. 提供反应原理的分类整理表格。

将常见的反应类型和对应的方程式整理成表格,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学生可以通过对照表格,逐个学习和记忆。

二、化学反应的平衡与速率化学反应的平衡与速率是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另一个难点。

学生需要理解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项挑战。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教学方法:1. 利用实例引发思考。

通过实际的化学实验或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反应平衡和速率的问题。

鼓励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和总结,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 采用图示辅助教学。

使用图表、曲线等形式,将平衡和速率的概念可视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通过图表展示不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摩尔计算摩尔计算也是高中化学反应原理中的一大难点。

学生需要掌握摩尔比、摩尔质量等概念,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计算中。

以下是一些教学建议:1. 建立基本概念的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和类比的方式,将摩尔概念与其它学科或实际生活中的概念联系起来。

比如,将摩尔质量类比成购物时的单位价格,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鼓励实践和应用。

高中学生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

高中学生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

高中学生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一、学生在化学反应原理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中,学生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的薄弱和理解困难。

化学反应原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等等,学生往往会感到知识的负担较重,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

2. 实验操作的困难。

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需要辅以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实验操作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可能会遇到实验现象不符合预期、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等问题。

3. 联系实际应用的困难。

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往往需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但是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缺乏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认识。

二、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针对学生在化学反应原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进行研究和解决:1. 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针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精简和优化,重点突出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互动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针对实验操作的困难,教师可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提前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让学生对实验操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操作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操作。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探究。

针对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应用探究,如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反应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认识。

通过以上实践案例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化学反应原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化学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结语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和解决路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原理。

关于化学反应原理方面教学难点的几点问题

关于化学反应原理方面教学难点的几点问题

关于化学反应原理理⽅方⾯面教学难点的⼏几点问题哈茂森1**摘要: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情景实验、听课评价等方法,得出了如下结论:1.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过程中对等效平衡、化学平衡的计算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图像等知识点问题比较突出。

2.学生的错误概念主要出现在化学平衡建立过程中的反应方向、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外界条件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外界条件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关键词:化学平衡;概念;学习困难;问题探讨⼀一、引⾔言在⾼高中化学中,化学反应与能量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化学平衡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理范畴,是初等化学中重要的原理理性知识之⼀一,也是进⼀一步深化认识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进程的基础知识。

同时,化学反应原理理⼜又是在⼯工业⽣生产、化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理理论⽀支柱,与我们息息相关,就此决定了了其重要性。

⼆二、教材分布及主要特点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内容主要分布在必修2中的第⼆二章第三节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理中的第⼆二章。

化学平衡理理论是⾼高中学⽣生刷新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的⼀一个过程,学⽣生普遍认为化学反应时应该进⾏行行到底的,他们对这个内容的定义是“反应物不不会共存”这也是由于必修1离⼦子反应中离⼦子共存部分给学⽣生灌输的思想。

在必修2中,教材通过实例例和实验使学⽣生形成了了初步的认识,但并不不涉及对反应速率进⾏行行定量量计算或同⼀一反应中不不同物质间反应速率的互相换算,反应限度的认识还停留留在对“⾼高炉炼铁尾⽓气之谜”等示例例感性的说明其存在,虽然涉及了了关于“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等术语,但并未从定义和概念的⾼高度来做重点讨论。

在选修4中,教材通过先对反应速率下定义,再引⼊入定义式的⽅方式,提升到了了定量量计算的⾼高度,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同⼀一反应⾥里里根据反应物的物质的量量来换算反应速率,增强了了对其理理性的认识。

并且在第三节详细介绍了了“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它的能动性。

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笔者意识到:化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由于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在教材中有些往往只是含糊地叙述,但化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于是,笔者选取了一些教学相关的问题,查阅大学化学教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解答,供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在平时备课、研讨时参考。

问题1:“25℃、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1。

如,实验测得在25℃、101 kPa时,1mol CH4完全燃烧放出890.31 kJ的热量,就是CH4的燃烧热。

CH4 (g) + 2O2(g) = CO2(g) + 2H2O(1) ΔH = -890.31 kJ·mol-1。

”如何评价教材对燃烧热的定义?解答:上述燃烧热的定义,虽然从物理量定义的角度并不规范,但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适宜的,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燃烧热这一概念。

不过,中学化学教师应当从更宽广的知识背景去审视这一概念。

首先,按国家标准规定,定义中规定“1 mol物质”是不妥的,因为在定义任何物理量时,不应包含或暗含特定单位的选择。

如,摩尔质量不能定义为“1 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而应定义为“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其次,把“燃烧焓”称为“燃烧热”是权宜之计,不仅在名称、符号上不符合规范,而且将焓变ΔH和热量Q 两个物理量混淆,不妥。

化学热力学规定,指定温度下化学计量系数νB =1的单质或化合物B (β)在恒压下与氧气完全燃烧时,生成规定燃烧产物的反应焓变,称为该物质B 的燃烧焓,以Δc H m (B ,β)表示,下标c 指燃烧之意。

常见元素的规定燃烧产物是:C→CO 2 (g),H→H 2O (l),N→N 2 (g),S→SO 2 (g),Cl→HCl (aq)等。

问题2:“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化学反应原理涉及到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式,而这些方程和式子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抽象的。

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化学符号和反应过程,从而难以掌握反应原理。

2. 反应机理的复杂性:化学反应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反应机理,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等等。

每种反应机理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和条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理解和运用。

3. 化学实验的操作性:在学习反应原理时,往往需要进行一些化学实验来验证和观察反应过程。

不同实验操作的方法和实验现象的解释会给学生带来困惑和挑战,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针对以上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引导性学习:针对反应原理的抽象性,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自己理解和解决,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实验视频等,对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示意图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机理。

3. 实践操作训练: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可以通过实验课、实验考试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

4. 模拟题和案例分析:结合教材中的典型问题和反应案例,设计一些模拟题目和案例分析题,让学生通过解题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反应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合作学习和讨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和讨论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而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群体的情况,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这些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难点解析的策略与途径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难点解析的策略与途径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难点解析的策略与途径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难点解析的策略与途径引言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丰富的知识和理论。

其中,反应原理是学生们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的难点,并提出解析的策略与途径,以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

一、理论教学难点在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中,学生们常常面临以下几个难点:1. 理论基础薄弱:由于初中阶段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时间有限,学生们的理论基础往往相对薄弱。

这使得他们在高中阶段接触更加复杂的反应原理时面临困难。

解析策略与途径:教师应该在复习初中化学阶段,特别是反应原理的基础知识,并与高中内容进行深度融合。

可以通过讲解示例、展示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2. 抽象概念难以理解:在学习反应原理过程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概念,如化学方程式的平衡、速率等。

这些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较为困难。

解析策略与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图像、动画或实物模型等教具展示抽象概念。

通过多个角度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些概念的直观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实验教学难点实验教学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难点。

1. 实验操作难度大:化学反应实验涉及到一系列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装置,学生们在掌握这些操作技巧方面可能存在难度。

解析策略与途径:教师在实验教学前应该充分解释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并提供详细的实验操作指南。

同时,可以设置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们共同协作完成实验,相互帮助。

2. 实验现象解析困难:在实验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阶段,学生们可能会遇到实验现象解析困难,无法准确理解反应过程。

解析策略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出发,帮助他们分析、理解反应机理。

通过引导性的问题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原理与实验结果之间的联系,增强他们的自主分析能力。

三、解析策略与途径除了上述针对难点的具体教学策略与途径外,还有一些综合性的解析策略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学生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

高中学生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

高中学生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引言化学是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其中化学反应原理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许多问题,如理论与实际配合不足、实验操作不当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对高中学生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原理知识。

一、问题分析1. 理论与实际配合不足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

这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反应过程的认识不够深入,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进行有效结合。

2. 实验操作不当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由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不足,常常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出现安全隐患。

二、解决路径为了解决高中学生在化学反应原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下是一些解决路径的探讨:1. 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与化学反应相关的实际问题讨论,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并进行解释。

并鼓励学生进行小实验,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2. 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学校实验室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实验来提升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在实验操作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实际情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方便了学生对实际化学反应过程的观察和认识。

4. 拓展课外学习资源对于对于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课外化学兴趣小组或者化学俱乐部,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拓展化学知识,参与科研实践。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

三、结语化学反应原理作为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提出了要求。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

本文将探讨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抽象性:化学反应原理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如化学方程式、摩尔配比等,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2. 记忆性: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反应规律,对于记忆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挑战。

3. 数学运算:化学反应原理涉及到一些数学运算,如摩尔计算、物质的质量和量之间的转换等,这对于理科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面对这些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反应原理:
1. 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图:将学生所学的化学反应原理的概念和知识点通过概念图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呈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逻辑关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 多角度呈现教材内容:在讲解化学反应原理时,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多个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规律。

3. 打破知识的孤立性:化学反应原理与其他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将化学反应原理与其他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4. 运用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5.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6.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一些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和实例,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随着化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往往遇到了很多困难。

其中,有些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不太容易掌握相关的概念和模型,有些学生则往往会忽视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而有些学生则可能没有充分理解反应机理等相关内容。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原理,本文将分析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中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1.相关概念和模型理解不清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化学反应模型。

例如,化学反应中所涉及到的化学式、摩尔浓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概念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活化能、反应级数等相关的化学反应模型。

然而,这些概念和模型都是相对抽象的,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困难。

2.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影响理解不充分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学生需要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例如,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反应物相互作用等反应条件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然而,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往往会忽视这些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导致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不够充分。

3.反应机理理解不透彻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学生需要理解反应机理的基本概念和反应过程。

反应机理是指反应发生的各个步骤和反应的速率决定因素。

只有一个反应的机理被确定,才能确定它的反应速率,描述化学反应真实的表现。

但是,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对反应机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在化学反应实验中难以运用相关的概念和模型,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对于上述学习难点,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实践,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解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原理中相关的概念和模型,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1)采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解采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相关概念和模型。

例如,可以通过示意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反应发生的原因和速率规律。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若干学科专业问题的探讨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若干学科专业问题的探讨

数 与温度 之 间关 系的经 验公 式 : k = A e
。该经验 公式 表 明 ,
指 明的是 , 一 个 化 学 反 应 的速 率 与 参 与 反 应 的 物 质 的浓 度 的 关 系式是实验测 定的结果 , 不 能 随 意 根 据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直 接 写出 ” 。 也 就 是说 , 不 能根 据 质 量 作 用 定 律 直 接 写 出 非基 元 反 应
这一 矛盾 的产 生源 于 大 学 和 中学 教 材 中通 常 只 给 出 正 反 应 的 实验 速 率方 程 , 而 很 少 给 出逆 反 应 的 速 率 方 程 。 我 们 可 以做 如
下推 断 :
式 极 快 地进 行 。在 第 Ⅲ种 类 型 中 , 在 温度 不太 高 时 , 速 率 随 温 度
事实? 实 际上 ,各 种 化 学 反 应 的速 率 随温 度 的 变 化 关 系 是 比较 复
只与 N O : 浓 度 有 关 。 当只 改 变 c 0浓 度 时 ,反 应 速 率 是 否 改 变 呢? 如 果反应速率改变 , 则与速率方程不 符合; 如 果 反 应 速 率 不 变, 平 衡不 应发生移 动 , 而 根 据 平 衡 常 数 判 断 该 平 衡 应 正 向 移
速上升, 此 时可 能 发 生 了副 反 应 。 第 V种 类 型 的 反应 是 反常 的情
况 , 即 随着 温 度 升 高 速 率 反 而 下 降 。这 种 类 型 很 少 , N O氧 化 成 N O : 的 反 应 属 于 此 种 类 型 。文 献 表 明 , 2 N O + O 2 — 2 N O 2 的 反应 ) 2 = _ } ( ) 2
动, 与借 助平 衡 常数 进 行 的推 断 没 有 矛 盾 。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是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学生需要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平衡反应方程式的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等,这些都是考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容。

本文将从反应原理的难点出发,探讨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核心表达式,它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变化。

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常常遇到化学方程式的写法难题,包括化学键的断裂与重新组合、原子的数目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写出符合实际反应情况的化学方程式并不容易,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2. 平衡反应方程式的确定平衡反应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形式,它要求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量在化学方程式中保持平衡。

学生常常在平衡反应方程式的确定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考虑到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反应物的状态与性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而且,不同类型的反应还需要采取不同的平衡方法,学生需要辨别出反应类型并采取相应的平衡策略。

3.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是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化学平衡条件等知识点。

还需要了解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和平衡位置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压力等多种因素,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提高教学效率针对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应当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案例分析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生动形象的化学反应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强化基础知识在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巩固,强化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了反应的类型、速率、平衡等多方面知识。

许多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会遇到一些难点,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研究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分析1. 反应类型的区分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学生往往会面对许多不同类型的反应,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等。

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混淆各种反应类型,导致在实际应用时无法正确区分反应类型。

2.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学生经常会困惑于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概念,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也无法准确理解化学平衡对反应路径的影响。

3. 反应的实际应用除了理论知识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反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学中更多的实际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学习常常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或者实验来引起他们的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境,比如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反应速率对实际生活的影响等,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强调反应类型的实验操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反应。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来理解反应类型的特点。

3.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结合当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PPT、视频等,来展示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视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4. 实践结合教学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通过实验来感受反应的过程和原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5. 学生探究式学习学生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摘要结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模块的教学实践,对化学平衡常数的量纲、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沉淀的转化等内容,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沉淀的转化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模块是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之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该模块已经成为理科学生必选的模块。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有些内容如“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等,在以前的高中化学课程中没有出现过,广大教师不太熟悉。

本文拟结合这些内容,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作一些探讨,供广大教师教学过程中参考。

1 化学平衡常数的量纲“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是课程标准的内容之一。

根据这一要求,教材中编入了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内容。

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化学平衡常数的量纲(或称单位)的处理不尽相同:有的带量纲,有的不带量纲,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困惑。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呢?实际上,平衡常数有实验平衡常数和标准平衡常数之分,前者的量纲取决于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后者的量纲为1。

我们知道,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a A(g)+b B(g) g G(g)+ d D(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式中 c (A)、 p (A)分别表示物质A的平衡浓度和平衡分压):K c 和 K p 分别称为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力平衡常数,它们都是从实验数据归纳得到的,所以称为实验平衡常数。

这就是中学化学教材中介绍的平衡常数。

K c 和 K p 能使中学生很直观地体会平衡常数不随浓度或分压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只与温度有关,而中学用得比较多的是 K c 。

从上式可以看出,对于反应物化学计量数之和等于生成物化学计量数之和的反应(即上述反应中 a+b=g+d ), K c 和 K p 的量纲为1(一般不写出),与压力、浓度所用的量纲无关。

高中学生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

高中学生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

高中学生化学反应原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高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反应原理的问题,有时候会觉得很难理解和掌握。

化学反应原理问题的解决路径可以通过一定的研究和学习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本文将从化学反应原理问题的难点、解决路径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高中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一、化学反应原理问题的难点化学反应原理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

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难以理解反应原理的具体过程和机制、难以掌握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选择、难以解决反应原理的应用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反应原理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化学反应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化学物质和反应条件,学生往往会觉得这些内容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

学生可能会觉得难以掌握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选择。

化学反应涉及到很多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选择,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学生可能会觉得难以解决反应原理的应用问题。

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问题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化学知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很难解决。

针对化学反应原理问题的难点,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解决路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针对难以理解反应原理的具体过程和机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结果和进行模拟实验等方式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反应过程和机制。

针对难以掌握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归纳总结和做题训练等方式来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针对难以解决反应原理的应用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讨论和请教老师等方式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问题。

除了以上的解决路径外,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问题时还可以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课和讨论课来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多做练习题和模拟试题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章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及处理对策探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及处理对策探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及处理对策探究摘要:随着高考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到学生当中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对于学生在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教学,根据习题的不同类型现实分类教学,最大限度的解决学生在学习当中存在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更好的适应高考题型的内容变化。

关键词: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常见错误;处理对策引言: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是高中化学课程当中的重点板块,在高考的内容要求中占比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重要在与学生能够了解各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定性和定量的去进行摩尔计算,在高考的要求当中在实验大题和选择题中考察的方向略有不同,前者需要学生快速的分析其反应机理,后者需要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排除错误答案,对于知识点的熟练掌握。

下面将针对于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学生常见的错误进行有效分析,并做出处理对策分析。

一、学生在化学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1.1 在化学平衡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开展化学平衡教学时会涉及到电离平衡等方面的问题。

比如,弱电解质、水、沉淀溶解等内容的平衡。

这些内容的教学是相对枯燥的,并且对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而言是很难理解的,这便会对后续的学习带来影响,但该知识点的考察力度是很大的,必须要能够掌握才能够避免出现拉分的现象。

另外,平衡移动以及化学系数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也是难以理解的。

这主要是因为这两项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外界环境因素较多,一旦忽略了某种因素的影响,便会对整体的结果产生影响。

除此之外,有关指数、pH数值方面的运算要求学生们具备细心的学习特质,在对平衡相关问题进行练习时,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切入点,进而出现正确率不高的现象。

1.2 在电化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化学反应原理》一书中讲到了有关二次电池的内容,此阶段的学习会涉及到电池之间的转换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同时还会涉及到有关燃料电池的知识,而学生们在此阶段的学习更是具有一定难度,不能正确区分原电池以及电解池,具有很大的出错率。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是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

本文将针对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反应类型的理解困难。

高中化学反应类型多样,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等。

学生往往会混淆不同类型的反应,难以理解其特点和机理。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困难。

学生容易忽略物质的化学式、状态符号等重要内容,导致方程式的书写错误或不完整。

3. 反应条件的理解困难。

学生对反应条件的理解不深刻,如酸碱中和反应需要满足酸和碱的性质,酸碱溶液的浓度等。

4. 异常反应的解释困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异常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半反应、电子转移等,这需要较深的学习和理解。

针对这些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强调反应的分类和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反应的特点和反应机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反应现象,从而增加学生对反应类型的理解。

2. 强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等方式,提高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示和实验数据等方式,辅助理解和书写化学方程式。

3. 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际应用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并加深对反应条件的理解。

4.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究。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或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参加化学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科学研究能力。

针对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的难点,采取以上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反应原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问题解决策略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问题解决策略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问题解决策略刘海珍【期刊名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的必需选修模块,在高考中所占比重大,又是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存在诸多困难的模块。

对学生有关反应原理问题解决情况的调查及对部分教师的教学情况的访谈发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的指导和训练是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在对模块内容的深入理解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反应原理模块的问题特点,提出了7种问题解决策略:表征策略、程序策略、模式识别策略、对比策略、假设逆推策略、符号转化策略、整体策略。

%“Chemical Reaction Principle” is the essential elective module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and also the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it is also a module that students gen-erally reflect that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investi gation of students’ problem solving in chemical reaction principle and interviews on part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show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ack of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leading to students'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in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odule. Based on a theoret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of reaction principle modul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n kinds of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token strategy, program strategy, pattern recognition strategy, comparison strategy, assumption backward reason-ing strategy, symbolic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and wholistic strategy.【总页数】8页(P47-54)【作者】刘海珍【作者单位】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8【相关文献】1.探究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问题解决方法 [J], 马祖钦2.高中化学教材课程难度评价——以《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为例 [J], 杨帆;杨承印;代黎娜3.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模块实验分析与教学建议——《化学反应原理》(上) [J], 李情义;王寿红;周玉芝;周业虹4.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与必修2模r块的衔接及其教学实践分析 [J], 邹统民5.在学习·领悟·创新中走进高中化学新课程(四)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J], 苏永平;张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摘要结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模块的教学实践,对化学平衡常数的量纲、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沉淀的转化等内容,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沉淀的转化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模块是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之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该模块已经成为理科学生必选的模块。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有些内容如“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等,在以前的高中化学课程中没有出现过,广大教师不太熟悉。

本文拟结合这些内容,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作一些探讨,供广大教师教学过程中参考。

1 化学平衡常数的量纲“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是课程标准的内容之一。

根据这一要求,教材中编入了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内容。

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化学平衡常数的量纲(或称单位)的处理不尽相同:有的带量纲,有的不带量纲,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困惑。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呢?实际上,平衡常数有实验平衡常数和标准平衡常数之分,前者的量纲取决于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后者的量纲为1。

我们知道,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a A(g)+b B(g) g G(g)+ d D(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式中 c (A)、 p (A)分别表示物质A的平衡浓度和平衡分压):K c 和 K p 分别称为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力平衡常数,它们都是从实验数据归纳得到的,所以称为实验平衡常数。

这就是中学化学教材中介绍的平衡常数。

K c 和 K p 能使中学生很直观地体会平衡常数不随浓度或分压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只与温度有关,而中学用得比较多的是 K c 。

从上式可以看出,对于反应物化学计量数之和等于生成物化学计量数之和的反应(即上述反应中 a+b=g+d ), K c 和 K p 的量纲为1(一般不写出),与压力、浓度所用的量纲无关。

而对于反应物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等于生成物化学计量数之和的反应(即上述反应中 a+b≠g+d),K c和K p 的量纲不为1,其量纲就与压力、浓度所用的量纲有关,这给有关平衡的计算带来许多麻烦。

另外,某些反应中物质的平衡浓度或平衡分压是无法由实验直接测定的,同时也不便于与研究平衡有重要价值的热力学函数相联系,因此大学教材中用得比较多的是标准平衡常数( K ,上标“”表示标准)。

对于理想气体之间的反应(一般情况下为了简化,对气体均按理想气体处理):0=Σ Bν BB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式为:K p =∏ B〔 p (B) /p 〕 ν B在上式中, p (B)表示物质B的平衡分压, p 表示标准压力,国家标准规定 p =1 bar(巴)= 100 kPa(过去曾规定为1 atm,即101 325 kPa),ν B表示物质B的化学计量数(对于反应物其为负,对于产物其为正)。

例如,对于反应N 2(g)+3H 2(g)2NH 3(g)K p =〔 p (NH 3)/ p 〕 2〔 p (N 2)/ p 〕•〔 p (H 2)/ p 〕 3对于反应:C(s)+CO 2(g)2CO(g)K p =〔 p (CO)/ p 〕 2 p (CO 2)/ p由于 K p 的定义式中采用的是相对压力 p/p ,所以 K p的量纲为1。

K p的数值决定于反应的本性、温度,而与压力或组成无关。

对于给定的反应,K p只是温 度的函数。

K p 可以从标准热力学函数求得。

对一个化学反应,热力学等温方程式可写成:Δ r G m( T )=Δ r G m( T )+ RT ln ∏ B 〔 p (B)/ p 〕ν B当反应达到平衡时,Δ r G m( T )=0,则可得:Δ r G m( T ) =- RT ln K p这是 K p 与Δ r G m( T )(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重要关系式。

一个化学反应的Δ r G m(298.15 K)是可以通过查热力学数据表进行计算的,而在任意温度 T 的Δ r G m( T )也可以根据方程Δ G =Δ H - T Δ S 进行计算。

这样,可以利用标准热力学函数从理论上计算任意温度的标准平衡常数,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 K p 是根据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间接计算得到的,所以叫做标准平衡常数。

热力学等温方程式在导出过程中,曾用到理想气体方程式(即 pV=nRT ),所以对数项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气体的相对分压表示含量。

但热力学已经证明,这种关系式同样适用于水溶液体系(含量用浓度 c 表示,规定 c =1 mol•dm-3=1 mol•L-1):K c =∏ B〔 c (B)/ c 〕ν BΔ r G m( T )=- RT ln K c不过Δ r G m( T )必须用溶液态(aq)的Δ r G m进行计算。

例如,对于反应:NH 3•H 2O(aq)NH + 4(aq)+OH -(aq)K c =〔 c (NH + 4)/ c 〕•〔 c (OH -)/ c 〕 c (NH 3•H 2O)/ c可以看出,标准平衡常数与实验平衡常数从量纲和来源看是有区别的。

有专家建议,实验平衡常数 K c表达式中的c可以看成是相对浓度c/c ,由于 c =1 mol•L-1,所以 c/c 与 c ( c 以mol•L-1为单位)在数值上相等, K c 的量纲可以看成1。

K c与K c 的物理意义可用相对浓度加以统一。

同理,实验平衡常数 K p 表达式中的 p 可以看成是相对压力 p/p ,由于 p =1 bar(1 bar=100 kPa),所以 p/p 与 p(p 以bar为单位)在数值上相等, K p 的量纲也可以看成1。

K p与K p 的物理意义可用相对压力加以统一。

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在实际计算过程中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中学教材中常常将实验平衡常数 K c 和 K p 的量纲作为1来处理(当然,用实际计算得到的量纲来表示是绝对正确的)。

需要说明的是,气相反应的 K c 不能由Δ r G m直接计算得到,而可由 K p 进行换算(具体换算关系不再赘述)。

总之,实验平衡常数的数值,常常根据实验时浓度或压力所采用的量纲不同而发生改变。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量纲的使用只要保持一致即可。

对于不同的反应体系,如气相反应、溶液中的反应等,标准平衡常数的表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想对标准平衡常数有更深入的了解,请参考大学的《普通化学》或《物理化学》教材。

2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对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人教版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别介绍了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焓判据和熵判据,并指出要正确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性,需要综合考虑体系的焓变和熵变。

此外,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介绍了自由能变化(Δ G )。

对于这部分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焓判据和熵判据是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2个方面,但都不能独立地作为自发性的判据。

对于恒温、恒压不做非体积功(像机械功、电功等都属于非体积功)的一般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均如此),应该用综合焓判据和熵判据的自由能判据(Δ G =Δ H - T Δ S )来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即:Δ G <0,正反应自发(逆反应非自发);Δ G >0,正反应非自发(逆反应自发);Δ G =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Δ G =Δ H - T Δ S ,应该将焓变、温度和熵变3个因素综合起来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据此,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如表1所示(反应实例中Δ H 、Δ S 是 p =100 kPa、 T =298.15 K 时的数据)。

2.2 对于化学反应自发性的认识一般认为,在给定条件下能自动进行的反应叫做自发反应。

需要说明的是:(1)反应自发并不意味着反应迅速。

例如,在100 kPa、298.15 K的条件下,反应H 2(g)+1/2O 2(g)=H 2O(l)的Δ G =-237.1 kJ/mol,远小于0,说明该反应在给定条件下是自发进行的,即氢气和氧气可以自发地起反应生成水,而且反应的趋势还非常大。

但事实上,在100 kPa、298.15 K的条件下,如果我们将H 2(g)和O 2(g)混合在一起,无论经过多长时间,上述反应几乎不会发生,也观察不到水的生成。

这是因为H 2(g)和O 2(g)的反应机理决定了其反应速率在100 kPa和298.15 K时是无限慢的。

也就是说,化学热力学的判断只是提供反应自发的可能性,即预言在给定条件下反应能不能发生,发生到什么程度(平衡问题)等;至于如何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则要考虑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而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属于化学动力学讨论的范畴。

(2)反应非自发并不意味着反应不可能发生。

反应非自发,只是说明该反应在给定条件下不会自动发生。

如果对反应施加外力,可以使非自发的反应实际发生,但是,该反应在给定条件下本质上仍然是非自发的。

即利用Δ G 大于0或小于0讨论反应的自发性时,指的是恒温、恒压不做非体积功时反应的性质。

例如,在100 kPa、298.15 K的条件下,反应H 2O(l)=H 2(g)+1/2O 2(g)的Δ G = 237.1 kJ/mol,大于0,是非自发反应。

即在上述条件下,H 2O(l)不会自动分解成H 2(g)和O 2(g)。

但如果外界加入电功,则可以使H 2O(l)电解生成 H 2(g)和 O 2(g)。

这是虽然反应的Δ G 大于0,但在外界的帮助下可以进行反应的一个例子。

但是,在给定条件下(100 kPa、298.15 K,不做非体积功),上述反应的本质仍然是非自发的,即不会自动发生。

(3)改变给定条件可以改变反应的自发性。

由于反应的自发性与给定条件有关,所以改变给定条件可以改变反应的自发性。

例如,在100 kPa、 298.15 K 时,反应CaCO 3(s)= CaO(s)+CO 2(g)的Δ G =130.2 kJ/mol,是非自发的;而在100 kPa、 1 273 K时,上述反应的Δ G =-26.1 kJ/mol,是自发的。

即温度升高,反应由非自发变成了自发。

但是,对于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如表1中类型2),即使升高温度,反应仍然是非自发的。

其实,反应自发性的判断是非常复杂的。

如果化学反应在恒温、恒压条件下,除体积功外还做非体积功,则不能利用Δ G 大于0或小于0讨论反应的自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