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教案
【K12学习】《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
![【K12学习】《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6c2866ccfc789eb162dc80d.png)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㈠课文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
㈡学生讲述∶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
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
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
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
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
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
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
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
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㈢寻找凶手: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dbf88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d.png)
鲁迅《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老师:还有吗?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抗争表现结局(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工资被婆婆拿去,被抓回去强迫改嫁,(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儿子死了,被赶出屋(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祥林嫂教案设计
![祥林嫂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5a822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3.png)
祥林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3、能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内容:1、故事六大情节2、倒叙的作用3、祥林嫂的人生阶段三、教学过程:导入: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
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
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
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概括故事情节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并且思考: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
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序幕:鲁镇准备祝福结局:祝福之夜惨死开端:逃避初到鲁镇发展:被逼卖到贺家高潮:再寡再到鲁镇尾声:鲁镇正在祝福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了解祥林嫂的一生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假如现在大家都是大侦探福尔摩斯,我们要来调查侦破这起案件,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应该详细了解死者啊?好的,下面我们就看到文本,从“我”的叙述当中找出祥林嫂每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关于《祥林嫂》教学教案
![关于《祥林嫂》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93120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6.png)
关于《祥林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祥林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怀。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介绍《祥林嫂》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解读。
(3)小说的主题思想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鲁迅先生及《祥林嫂》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4. 主题思想探讨:(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出自己的观点。
(2)组织课堂辩论,激发学生思考。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所学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和创意写作成果。
2. 文本分析评价:(1)评价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理解程度。
(2)评价学生的阅读笔记和心得体会。
3.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文本分析和创意写作等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祥林嫂》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及《祥林嫂》的背景资料、相关论文和评论。
祝福教案祥林嫂
![祝福教案祥林嫂](https://img.taocdn.com/s3/m/f3d8420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c.png)
祝福教案祥林嫂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3、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从肖像描写入手,初步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今天,我们所要学的《祝福》也正是如此。
——《祝福》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二、1、提问: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明确: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
明确: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结局:寂然死去开端: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三、提问: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倒叙。
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提问: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e73eb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3.png)
《祝福》(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增强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在祝福中悲惨死去的故事。
2.2 人物分析祥林嫂:勤劳、善良、坚韧,受到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压迫,最终无法摆脱悲惨命运。
2.3 主题探讨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3.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理解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氛围。
5.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5.4 课堂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6.2 课中活动1. 检查预习情况,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基本内容;2. 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讨论她在作品中的形象意义;3.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关于《祥林嫂》教学教案
![关于《祥林嫂》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75a75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c.png)
关于《祥林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祥林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写作技巧;(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2)通过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和阅读习惯;(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祥林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写作技巧;(3)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写作技巧的深入理解;(2)从祥林嫂的形象中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3)结合社会现实,对小说主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引入《祥林嫂》的故事背景和社会背景;(3)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祥林嫂》,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通过批注和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2)小组共同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写作技巧;(3)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中的积极性;(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3)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1)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2)通过写作练习,检测学生对小说主题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3. 综合素养:(1)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关注;(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对作品的主题和内涵的思考和探讨;(3)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对作品的创新和拓展能力。
祥林嫂教案
![祥林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bb678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a.png)
祥林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祥林嫂》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2.理解《祥林嫂》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祥林嫂》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2.理解《祥林嫂》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2.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祥林嫂》,并进行分析和讨论;3.写作法: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准备教案、教材和教具;2.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3.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环境。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祥林嫂》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第二步:讲授讲解《祥林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第三步:阅读让学生阅读《祥林嫂》,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四步:写作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祥林嫂》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教学总结通过总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评价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是否得到提高;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3.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祥林嫂》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4.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七、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2.教学内容是否合理;3.教学环境是否适宜;4.教学过程是否流畅;5.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如何;6.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八、教学建议1.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3.加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4.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培养。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bf31e4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5.png)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祥林嫂的故事》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所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掌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及其作品特点;(2)掌握《祥林嫂的故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结构特点;(3)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精神。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价值;(3)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祥林嫂的故事》以祥林嫂的一生为线索,通过对其家庭、婚姻、命运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封建礼教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
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
2.2 人物形象2.2.1 祥林嫂: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承受了封建礼教的压迫和命运的折磨,最终走向悲剧的深渊。
2.2.2 祥林:他是一个憨厚、善良的农村青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无法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2.2.3 婆婆:她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严格遵循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2.3 故事情节祥林嫂年轻守寡,被迫嫁给一个精神病患者。
后来,她守寡,带着儿子改嫁。
她的命运并未得到好转,而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精神;(3)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及其作品特点。
3.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2)评价小说在文学史上的价值;(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01157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a.png)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祥林嫂的故事》。
引导学生了解祥林嫂的一生,体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祥林嫂的故事》。
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鲁迅的图片和作品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祥林嫂的故事》。
学生阅读《祥林嫂的故事》,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第二章: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祥林嫂第一次婚姻的原因和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在第一次婚姻中的角色和态度。
2.2 教学内容分析祥林嫂第一次婚姻的原因和背景。
探讨祥林嫂在第一次婚姻中的角色和态度。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祥林嫂的故事》相关段落,了解祥林嫂第一次婚姻的原因和背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在第一次婚姻中的角色和态度。
第三章: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祥林嫂第二次婚姻的原因和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在第二次婚姻中的角色和态度。
3.2 教学内容分析祥林嫂第二次婚姻的原因和背景。
探讨祥林嫂在第二次婚姻中的角色和态度。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祥林嫂的故事》相关段落,了解祥林嫂第二次婚姻的原因和背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在第二次婚姻中的角色和态度。
第四章:祥林嫂的悲惨遭遇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原因和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在悲惨遭遇中的反应和态度。
4.2 教学内容分析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原因和背景。
探讨祥林嫂在悲惨遭遇中的反应和态度。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祥林嫂的故事》相关段落,了解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原因和背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在悲惨遭遇中的反应和态度。
第五章:祥林嫂的形象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afd54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f.png)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祥林嫂的故事》的历史背景。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
理解小说中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简介。
《祥林嫂的故事》的故事梗概和文学特点。
祥林嫂的形象分析:她的性格、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
小说中的社会问题:封建礼教、妇女地位等。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祥林嫂的故事》。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祥林嫂的故事》。
讨论分析:小组讨论祥林嫂的形象和小说中的社会问题。
深入研究:祥林嫂的形象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阅读理解法:学生自主阅读小说。
小组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析。
研究法:学生深入研究小说中的问题。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评价3.1 教学资源教材:《祥林嫂的故事》原文。
参考资料:有关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资料。
视听资料:有关鲁迅和《祥林嫂的故事》的影视作品。
网络资源:有关鲁迅和《祥林嫂的故事》的在线资料。
3.2 教学评价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回答问题、写作等方式。
学生讨论分析能力的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等方式。
学生研究能力的评估:通过研究报告和展示等方式。
第四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祥林嫂的故事》。
第二课时:学生自主阅读《祥林嫂的故事》。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祥林嫂的形象和小说中的社会问题。
第四课时:学生深入研究小说中的问题。
4.2 时间安排课时分配:每课时45分钟,共五课时。
第五章:教学反思与改进5.1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应。
5.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设计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祥林嫂的生活背景进行深入探讨。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a40d7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6.png)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祥林嫂的故事》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妇女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妇女的压迫。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祥林嫂的故事》的背景信息;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欣赏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创意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增强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培养对妇女权益的关注和尊重,提高性别平等意识;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祥林嫂是一个农村妇女,她经历了多次家庭的破碎和个人的苦难。
她的丈夫早逝,儿子也被饿死,后来她被迫嫁给一个精神病患者。
在遭受了种种磨难后,祥林嫂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理解作品对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揭示。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和感受;3.2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和作品《祥林嫂的故事》的背景信息;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心得体会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力;期末考试:设置有关《祥林嫂的故事》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主动提问、与同学合作等;写作练习: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表达流畅、逻辑清晰;期末考试: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准确,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c9bc3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60.png)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祥林嫂的故事》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及作者鲁迅。
【教学内容】1. 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祥林嫂的故事》。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鲁迅的图片及作品《祥林嫂的故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谈论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故事梗概【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祥林嫂的故事》的故事梗概。
2.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教学内容】1. 概述祥林嫂的一生及其遭遇。
2. 介绍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贺老六、四叔等。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生动讲述故事梗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看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关注。
【教学内容】1. 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及其命运。
2. 探讨作品中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与祥林嫂的关系。
【教学方法】1.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命运。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的理解。
第四章:作品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2. 培养学生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教学内容】1. 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封建礼教、妇女地位等。
2. 分析作品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教学方法】1. 提问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主题。
2. 辩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深入探讨作品主题。
第五章:教学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作品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 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教学方法】1. 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2b4c7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7.png)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与背景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祥林嫂的故事》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了解故事背景及中国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祥林嫂的故事》。
讲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及其作品《祥林嫂的故事》。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背景及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
第二章:故事梗概与人物介绍2.1 教学目标掌握《祥林嫂的故事》的故事梗概。
了解并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2 教学内容概括故事梗概,梳理故事情节。
分析祥林嫂、阿Q、鲁四等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概括故事梗概,分析人物特点。
读后感法:让学生阅读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第三章:故事主题与写作手法3.1 教学目标理解《祥林嫂的故事》的主题思想。
分析故事的写作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3.2 教学内容探讨故事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残酷、人性的悲剧等。
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如讽刺、对比、象征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故事主题及写作手法。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第四章:故事情节解析4.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祥林嫂的故事》的情节内容。
分析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
4.2 教学内容详细解析故事情节,包括矛盾冲突、发展变化等。
分析情节对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展现。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解析情节内容及其意义。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祥林嫂的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点。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推荐相关文学作品。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点。
推荐与《祥林嫂的故事》相关的其他鲁迅作品或其他文学作品。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教学内容。
推荐法:推荐相关文学作品。
《祥林嫂的故事》精彩教案设计第六章:人物关系与性格分析6.1 教学目标分析《祥林嫂的故事》中的人物关系。
祥林嫂教案模板
![祥林嫂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aded01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0.png)
课时:2课时年级:九年级教材:《鲁迅全集》教学目标:1. 理解《祥林嫂》的故事情节,把握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2. 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理解其悲剧命运。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2. 鲁迅先生在《祥林嫂》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祥林嫂性格特点的分析。
2. 鲁迅先生在《祥林嫂》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祥林嫂》。
2. 引导学生了解《祥林嫂》的背景和主题。
二、故事情节分析1. 介绍祥林嫂的出生背景和家庭情况。
2. 分析祥林嫂嫁给丈夫后的生活,以及丈夫的早逝。
3. 探讨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的生活,以及其性格特点。
三、祥林嫂的性格特点1. 分析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等特点。
2. 探讨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对其悲剧命运的影响。
四、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2.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1. 教师总结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2.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在《祥林嫂》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祥林嫂》的故事情节和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1. 分析鲁迅先生在《祥林嫂》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探讨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
三、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在《祥林嫂》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鲁迅先生在《祥林嫂》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五、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祥林嫂》的读后感。
2. 深入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讨论和总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在《祥林嫂》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祥林嫂》优秀教案
![《祥林嫂》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dc9e8a25c52cc58ad6be81.png)
祥林嫂(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人物)祥林嫂是短篇小说《》中虚构的人物。
是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前,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来到鲁四老爷家,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另有同名越剧、中国电影(摄制于1978年)与。
中文名祥林嫂饰演袁雪芬(1978年主演越剧故事片)登场作品小说《祝福》生日生卒年不详性别女作者鲁迅目录1. 12. ▪3. ▪4. 2小说人物人物经历祥林嫂(生卒年不详),在《祝福》中,祥林嫂来自卫家山,并不是鲁镇人。
她的一生非常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
××年春,丈夫不幸去世,为了逃避被卖掉的命运,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在卫老婆子的介绍下,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
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祥林嫂人。
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然而好景不长。
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
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山里。
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也曾干过“出格"的事,然而终是嫁给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
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在祥林嫂的身上。
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她的儿子又惨死狼口。
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
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祥林嫂教案【篇一:《祝福》优秀教案】《祝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理清课文各部分所写内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方法和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通过作者重回故乡观察的“变”与“不变”串联课文。
分析鲁镇的“不变”分析祥林嫂的“变”,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因素促使她的变化?通过人物对话分析“我”,四叔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作品批判性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文中的“变”与“不变”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反复”手法【教学层次设计】三课时课前预习:读准课文,给课文各部分加上小标题—理清祥林嫂的一生不幸经历第一课时:故事导入—“不变”的环境及习俗—三次肖像分析“变化”的祥林嫂—个人不幸经历造成的变化—周围接触的人加速了变化(部分若讲不完留在第二课时讲)第二课时:活动课,学生讨论自主赏析课文第四部分(第二次做工到变为乞丐)第三课时:课文写作手法总结——标题分析也可以把全部的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三”:祥林嫂命运的三起三落,三次肖像描写,三次反抗。
也可以片段:为《祝福》中的“我”写日记12月23日,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12月24日,午饭后,防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三个问题。
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午饭后还是看朋友。
鲁镇人都忙着准备“祝福”。
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
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五更被爆竹惊醒。
天亮,离开鲁镇。
第一课时(45分钟)一,导入(2分钟)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
据说是一个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
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
那么,这个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1、作者介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20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背景介绍《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也是中学阶段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3、鲁迅谈《祝福》“喜剧”、“悲剧”、“惨剧”这种名称,也可以用到有些小说上来:比如《祝福》。
祥林嫂到后来,弄得活既不成,死也死不得。
如果有鬼,她将被锯开身子来;如果无鬼,将永远见不到惟一亲爱的阿毛了,悲惨到了极点。
但这种痛苦,并不是她自己找寻出来的。
祥林嫂并非被害死,再嫁本非她所愿,阿毛是狼拖去的,都出于无可奈何,所以是惨剧。
4.小说集《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年8月初版。
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另一方面是讽刺封建余孽,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个人反抗失败后的不同表现及其空虚、动摇的弱点。
三、“变”与“不变”(30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重回故乡所观察到的“变”与“不变”之处?明确:不变的是鲁镇人及风俗习惯。
见文章前两段“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也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也就是说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透过不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没有封闭封建的鲁镇。
变化的的是祥林嫂,见文章第三段“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2、再浏览课文,找出祥林嫂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三次肖像描写)明确:(1)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a、提问: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b、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c 、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
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2)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1. 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2. 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3)最后来到鲁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
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行尸走肉。
d、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3、为什么短短几年,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她经历了什么?(预习的任务)明确:丧夫——出逃——被迫改嫁——又丧夫——丧子——被歧视——沦为乞丐。
4、祥林嫂最后带着绝望和恐惧死去了,除了个人的不幸经历外,还有什么使一个活生生的人变得不复存在?她真的是穷死的吗?谁是幕后真凶?(重点)明确:首先要从死者生前接触的人入手调查。
最后目睹人——“我”。
分析“我”和死者的对话。
1、祥林嫂对我的三问是什么?明确: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2、她希望得到怎样的回答?理由是?明确:她“希望其有,有希望其无”。
她对死亡的态度本身就是矛盾的。
一方面对死亡充满了向往,因为死亡意味着解脱和团圆;另一方面又害怕和恐惧死亡,因为死亡意味着惩罚和被据为两半。
3、我对祥林嫂的三答是什么?明确:“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4、我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是什么?为什么?明确:悚然,踌躇,支吾,胆怯。
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
由此看出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又软弱逃避的知识分子。
5、思考“我” 对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责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明确:加速了她的死亡,但不是真凶。
接触最多的人——四叔四婶。
分析与死者的对话1.祥林嫂第一次来做工时,四叔只说了五句话。
其中两次说到“然而”都省略了,你认为省略的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
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
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说明四叔是一个自私伪善、严守封建礼教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篇二:《祝福》教案】明德博学笃行创新教案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9级1班姓名:学号:2012年6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情节,学习运用倒叙的手法,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全面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老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全面鉴赏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方法:点拨法、提问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一、导入(1分钟)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得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的描写来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今天,我们所要学的《祝福》也正是如此。
——《祝福》(板书)二、作者简介(2分钟)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02年赴日本留学,后弃医从文,目的是改变中国人麻木愚昧的国民精神。
他的主要成就:领导新文化运动。
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