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精神病前驱期问卷(PQ-16)评估大学生精神病风险的信效度检验
![精神病前驱期问卷(PQ-16)评估大学生精神病风险的信效度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0a6f688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d.png)
精神病前驱期问卷(PQ-16)评估大学生精神病风险的信效度检验苏娜;王璐;史靖宇;赵旭东【摘要】目的测试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项版本(PQ-16)中文版识别大学生精神病风险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249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PQ-16调查,分别对条目分和痛苦分两种模式进行信效度的检验,并对其中痛苦分大于6分的受试者进行了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结果 PQ-16的条目分和痛苦分的Cronbach系数分别为0.751和0.784,Guttman折半系数分别为0.721和0.761.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有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1.7%,且各因子的载荷都在0.404~ 0.639之间.各条目分与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0.355 ~0.548之间,痛苦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385 ~0.597之间(P<0.01).痛苦分大于6分的受试者通过SIPS访谈显示31例为阳性,599例为阴性,且SIPS阳性者的痛苦分高于阴性者(P<0.05).ROC曲线显示,PQ-16的痛苦分的曲线下面积大于条目分,且在痛苦分为10分时可以获得最好的敏感度(68%)和特异度(73%).结论评估大学生精神病风险时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项版本(PQ-16)中文版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采用痛苦分的评价模式可以更好的筛查.【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36)003【总页数】5页(P123-127)【关键词】精神病风险;大学生;信度;效度【作者】苏娜;王璐;史靖宇;赵旭东【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上海2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3精神病综合征(主要是精神分裂症)有难治愈、易复发、病程迁延的特点,预后不良。
精神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与流程
![精神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与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4e72a92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0.png)
精神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与流程的负担,因此在治疗上需要特别注意。
同时,精神科医师也应该在用药前了解患者的肝功能情况,避免用药过度或不当引起肝损伤。
三、合并心血管疾病精神科疾病患者常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是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生活方式不规律,情绪波动大,容易引起血压波动,从而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因此,在精神科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患者的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等。
同时,精神科医师也应该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情况,避免用药过度或不当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加重。
二、风险防范预案及流程精神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患者的自杀、暴力行为,医务人员的被伤害等。
因此,精神科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预案及流程,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一、患者的风险防范1.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对于患者的自杀、暴力倾向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监护、限制活动范围等。
2.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情绪,减少自杀、暴力行为的发生。
3.加强患者的家庭支持,建立家庭治疗制度,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关爱和支持。
4.加强患者的康复训练,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医务人员的风险防范1.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如加强门禁管理、安装监控设备等。
2.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3.加强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工作压力,减少工作失误和事故的发生。
4.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能。
三、风险防范流程1.建立应急预案,对于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和处理。
2.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对于风险事件进行跟踪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如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等,共同维护精神科医院的安全和稳定。
总之,精神科疾病的并发症是一项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对于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及流程,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精神疾病的分类标准
![精神疾病的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d25644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11.png)
精神疾病的分类标准精神疾病是指影响人们思维、情感以及行为的一类疾病,通常包括心理障碍、情绪及心理能力受损等症状。
精神疾病的分类通常帮助医师了解病因、治疗和护理患者。
精神疾病在根据不同诊断系统被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其中最重要的有美国精神障碍学临床诊断手册(DSM)的分类和欧洲精神护理学会(EMCP)的分类。
美国精神障碍学临床诊断手册(DSM)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其它医学专家所编写的,主要用来来帮助医生确诊和治疗精神疾病,其分类主要由五大类组成:1. 精神分裂症状群( psychotic disorder):这个类别包括抑郁症状、幻觉和妄想、行为褪颜以及精神状态波动等,常见的疾病包括妄想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2. 精神分裂和双重性群体(mood disorder):这个类别指的是与情绪有关的疾病,比如抑郁症、躁郁症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等。
3. 恐怖和焦虑症状群(anxiety disorder):这个类别指的是与恐怖或焦虑有关的疾病,比如恐怖症、急性紧张状态等。
4. 风险行为和强迫性行为群体(risk behavior and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此分类指的是与风险行为和强迫性行为有关的疾病,包括嗜食症、吸毒成瘾及攻击症等。
5. 特殊情况群体(special circumstance group):此分类指的是开发障碍(比如迟发痫症、自闭症等)、心理受精病等。
此外,欧洲精神护理学会(EMCP)的分类也应用于诊断精神疾病,它有六大类:1. 抑郁障碍(oppressive disability):抑郁障碍包括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
2. 躁郁障碍(manic disability):躁郁障碍指的是一类以兴奋和活动性为特征的疾病,包括躁郁症等。
3. 谵妄障碍(delusive disability):谵妄障碍是指心理活动障碍,妄想和幻觉等,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等。
5. 依赖障碍(dependence disability):依赖障碍指的是因仰赖他人以获取满足或保护需要而引发的疾病,如酒精依赖、药物成瘾等。
住院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住院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cd1817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9.png)
住院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制度1. 引言住院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制度是为了确保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安全和适当的护理所制定的一套评估体系。
此制度的目标是提前识别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预防和减少患者的伤害和不良后果。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该制度的组成和应用。
2. 评估指标2.1 病情评估在住院期间,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需要经常进行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病情程度评估- 病情稳定性评估- 行为症状评估2.2 身体状况评估由于精神疾病常常伴随着身体疾病,所以评估精神病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是非常重要的。
评估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生命体征(心率、血压等)监测- 疼痛评估- 饮食和进食评估- 体力活动评估2.3 预测性风险评估此部分旨在评估患者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风险。
评估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自杀风险评估- 暴力行为风险评估3. 评估流程3.1 信息采集医疗工作人员需要收集与患者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 患者的基本信息- 病史和既往医疗记录- 家族疾病史- 临床表现观察记录3.2 评估工具选择根据评估指标的不同,医疗工作人员需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
这些工具应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如病情评估可以使用病情评估量表,自杀风险评估可以使用自杀风险量表。
3.3 评估执行根据选择的评估工具,医疗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评估,记录评估结果。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隐私保护和患者的合作度。
3.4 结果分析和风险等级划分根据评估结果,医疗工作人员将分析结果,并将患者的风险等级划分为:- 无风险- 低风险- 中等风险- 高风险3.5 制定护理计划和风险管理策略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医疗团队将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高风险患者,可能需要增加护理级别和加强监控措施。
4. 实施与监测4.1 评估结果的交流与记录评估结果需要及时与医疗团队进行交流,并详细记录在患者的医疗档案中,以备后续参考。
4.2 风险管理策略的执行与监测执行制定的护理计划和风险管理策略,并及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和风险状况。
精神分裂症名词解释
![精神分裂症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ef70aa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3.png)
精神分裂症名词解释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丧失。
下面对于精神分裂症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思维混乱、幻觉、妄想以及情感和行为的紊乱。
这些症状会明显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2. 阴性症状(Negative Symptoms):阴性症状指的是表现为社交退缩、情感平淡、语言贫乏等缺失型症状。
患者可能会缺乏动机、兴趣和冲动,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麻木和迟钝。
3. 阳性症状(Positive Symptoms):阳性症状特指与正常人群不同的、显著增加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这包括幻觉、妄想、思维混乱以及听觉或视觉幻听等。
4. 幻觉(Hallucination):幻觉是一种非真实的感知经验,即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患者感知到了并不存在的事物。
其中,听觉幻听是最常见的幻觉类型,患者会听到不存在的声音。
5. 妄想(Delusion):妄想是一种错误的信念或观念,即患者坚信某种虚构的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尽管没有任何证据或逻辑支持。
常见的妄想类型包括被迫思维、被控制妄想和嫉妒妄想等。
6. 思维混乱(Thought Disorder):思维混乱是指患者的思维过程中缺乏逻辑性、连贯性和结构性。
患者的言语可能难以理解,由于思维跳跃、语言紊乱或意识混浊等因素。
7. 精神病性综合征(Psychotic Syndrome):精神病性综合征指的是一组精神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幻觉、妄想、思维混乱以及演绎和情感影响的紊乱。
8. 基因遗传(Genetic Inheritance):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
患有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比一般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9. 药物治疗(Pharmacotherapy):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大学生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早期识别与临床特征
![大学生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早期识别与临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d3568bd69dc5022aaea00d9.png)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Z H A O X u - D 0 , z h a o x d @t o n g ] i . e d u . c n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o t e s t w h e t h e r p s y c h o s i s — i r s k s y n d r o m e ( P R S )c o u l d b e d e t e c t e d i n g e n e r a l c o l l e g e
,
F a c u l t y
o f H u ma n i t i e s a n d B e h a v i o r Me d i c i n e ,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h o o l o f Me d i c i n e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9 2 , C h i n a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s y c h i a — t r y , T o n g j i H o s p i t a l , T o n g j i Un i v e r s i t y S c h o o l o f Me d i c i n e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6 5 , C h i n a
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早期心理干预与精神分裂症转化关系的meta分析
![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早期心理干预与精神分裂症转化关系的meta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bc21d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1.png)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早期心理干预与精神分裂症转化关系的meta分析张思宇1 周郁秋1 王正君1 王伟梁1 姜丹2 曲萍2(1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护理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2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白渔泡分院,哈尔滨150000 通信作者:周郁秋hlxzyq@126 com)【摘 要】目的:评估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早期心理干预对于精神分裂症转化及精神症状相关结局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
收集从建库至2020年5月公开发表的有关超高危人群与精神分裂症转化等结局指标的研究,应用Revman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文献11篇,包含10项研究,累积研究对象865例,其中心理干预组443例,对照组422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心理干预可降低超高危人群短期、中期及远期精神分裂症转化率(RR=0 33、0 43、0 45,95%CI:0 20~0 55、0 28~0 65、0 29~0 70),改善阳性症状(SMD=-0 83、-0 34、-0 27,95%CI:-1 39~-0 28、-0 56~-0 11、-0 51~-0 03),但在阴性症状(SMD=-0 10、-0 14、-0 19,95%CI:-0 33~0 12、-0 40~0 11、-0 43~0 05)、抑郁症状(SMD=0 22、-0 07、-0 11,95%CI:-0 35~-0 78、-0 36~0 22、-0 41~0 20)、焦虑症状(MD=-2 11、-0 32、1 36,95%CI:-6 32~2 09、-4 58~3 93、-3 15~5 87)的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
结论:早期心理干预可以降低超高危人群转化为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改善阳性症状。
【关键词】 心理干预;超高危;精神分裂症;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 3,R739 30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21)004-0290-10 doi:10 3969/j issn 1000-6729 2021 04 005(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4):290-299 )Ameta analysisofrelationshipbetweenearly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andschizophreniaconversioninultrahigh riskpopulationZHANGSiyu1牞ZHOUYuqiu1牞WANGZhengjun1牞WANGWeiliang1牞JIANGDan2牞QUPing21HarbinMedicalUniversity牗Daqing牘SchoolofNursing牞Daqing163319牞HeilongjiangProvince牞China 2HarbinFirstSpecialHospital牗Baiyupao牘牞Harbin150000牞ChinaCorrespondingauthor牶ZHOUYuqiu牞hlxzyq@126 com【Abstract】Objective牶Toevaluatetheeffectofearly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onschizophreniaconversionandpsychiatricsymptomsinultrahigh riskforpsychosispopulation Methods牶CochraneLibrary牞PubMed牞EM BASE牞CNKI牞WangFangDatabase牞VIPDatabaseweresystematicallyandindependentlysearchedbytwoau thors Studiesonultrahigh riskforpsychosisandschizophreniaconversionandotheroutcomeindicatorsweresearchedfromdatabaseestablishedtoMay2020 Themeta analysiswasperformedbyusingRevman5 3software Results牶Atotalof11articlesabout10studieswereincluded牞and865caseswerestudied牞including443092ChineseMentalHealthJournal,Vol35,No 4,20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内蒙古贫困农牧区精神分裂症残疾危险因素评估及时点匹配干预与健康管理模式构建及评价(71673070)casesin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groupsand422casesincontrolgroups Meta analysisshowedthatthere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inschizophreniaconversion牗RR=0 33牞0 43牞0 45牷95%CI牶0 20-0 55牞0 28-0 65牞0 29-0 70牘andpositivesymptoms牗SMD=-0 83牞-0 34牞-0 27牷95%CI牶-1 39--0 28牞-0 56--0 11牞-0 51--0 03牘牞between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groupsandcontrolgroupsofultrahigh riskforpsy chosispopulation However牞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innegativesymptoms牗SMD=-0 10牞-0 14牞-0 19牷95%CI牶-0 33-0 12牞-0 40-0 11牞-0 43-0 05牘牞depressionsymptoms牗SMD=0 22牞-0 07牞-0 11牷95%CI牶-0 35--0 78牞-0 36-0 22牞-0 41-0 20牘andanxietysymptoms牗MD=-2 11牞-0 32牞1 36牷95%CI牶-6 32-2 09牞-4 58-3 93牞-3 15-5 87牘牗P>0 05牘 Conclusion牶Itsuggeststhatearly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couldreducetheriskofconversiontoschizophreniaandimprovetheseverityofpositivesymptomsinultrahigh riskpopulation【Keywords】 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牷ultrahigh risk牷schizophrenia牷meta analysis牗ChinMentHealthJ牞2021牞35牗4牘牶290-299 牘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终身性疾病,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1]。
精神分裂症病人代谢综合征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精神分裂症病人代谢综合征管理中国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c6fb603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2.png)
目的与目标
目的
制定针对精神分裂症病人代谢综合征 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和 患者提供指导和建议。
目标
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识 别、评估和管理水平,降低患者的心 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风险,改善患者的 生命质量和预后。
代谢综合征的概述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与代谢相关的疾病 ,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 异常等。
代谢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 主要风险因素,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 重影响。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炎症 反应等。
精神分裂症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 率较高,这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副 作用、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有 关。
02
精神分裂症与代谢 综合征概述
精神分裂症的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特征为患者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异 常等症状,且这些症状往往伴随着认知和情感障碍。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遗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都被认为是 重要影响因素。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通常低于一般人群,这与其治疗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副作用和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运动锻炼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以 增加能量消耗,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水平。运动时应 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过度疲劳。
04
精神分裂症病人代 谢综合征的监测与 评估
监测指标与评估标准
腰围
评估患者的腹部脂肪堆积情况 ,男性腰围正常值≤90cm,女 性腰围正常值≤85cm。
精神科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精神科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b1da257caaedd3383c4d3d4.png)
精神科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一、常见的精神科护理风险有:1.有自伤、自杀的危险。
2.有冲动、伤人、损物的危险。
3.有出走的危险。
4.有噎食的危险。
5.有窒息的危险。
6.有营养失调的危险。
7.有受伤的危险。
8.有危险物品进入病房的危险。
9.有跌倒的危险。
10.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11.有异物进入体内的危险。
12.有触电的危险。
13.有工作人员在保护患者时受伤的危险。
14.有烫伤的危险。
15.有中暑的危险。
16.有感染的危险。
17.有护患纠纷的危险。
18.有护士心理压力过重的危险。
二、精神科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及征兆评估:1.自伤、自杀的危险因素:患者因抑郁、妄想、幻觉、睡眠障碍或因被家属嫌弃、亲人去世、失业、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因素发生自伤、自杀。
征兆评估:①有自杀史②情绪低落、无望③失眠,体重减轻,害怕夜晚来临④将自己与他人隔离⑤命令性幻听,命令患者自杀⑥负罪感⑦存在被迫害、被折磨、被惩罚的想法⑧抑郁患者突然变的开心⑨冲动、易激惹⑩询问护士“多长时间巡视一次”、“这种药吃多少才会死”等问题⑾谈论死亡,有想死意念⑿分发自己的财产、物品⒀收集危险品。
2.冲动、伤人、损物的危险因素: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或病友之间言语不当、碰撞等原因吵架;封闭的住院环境、简单粗暴的管理使患者难以适应角色;护理人员态度或言语不当激惹患者。
征兆评估:①先兆行为(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颚紧绷、呼吸增快、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动作);②言语(威胁妄想性言语、大声喧哗、强迫他人注意);③情感(愤怒、敌意、焦虑、异常欣快)④意识水平(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
3.出走的危险因素: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自知力缺乏;不适应住院环境、思念亲人、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满;患者偷走工作人员钥匙、患者会客时外逃。
4.噎食的危险因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因锥体外系反应所致吞咽困难;老年人或有脑器质性疾病如帕金森综合症的患者吞咽反射迟钝、抢食或进食过急;癫痫患者在进食时抽搐发作。
精神病学症状学整理
![精神病学症状学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8fa551d71fe910ef02df837.png)
【一】精神症状[一]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一]知觉障碍(1)错觉(2)幻觉幻嗅,幻视,幻听,幻味,幻触,内脏幻觉(虫爬感)(3)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自身感知综合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空间感知综合障碍,非真实感/现实解体[二]思维障碍(1)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破裂/语词杂拌,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被夺/思维插入,强制性思维(思维情感被别人控制,涌入大量她人的思维),病理性赘述(过分描述),思维化声,语词新作,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强迫思维(2)内容障碍/妄想关系妄想(与自己有关),被害妄想(自己),夸大妄想(自己厉害),罪恶妄想/自罪妄想(毫无根据),疑病妄想(虚无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非血统妄想,物理影响妄想/被控制感,内心被揭露感/被洞悉感(3)超价观念(强烈感情色彩)[三]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涣散,注意狭窄,注意转移[四]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顺应性/逆行性/界限性(分离性)/进行性),虚构,错构[五]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全面性/部分性/假性痴呆:刚塞综合征,童样痴呆)[六]定向力障碍[七]情感障碍(1)性质改变情感高涨,欣快,情感低落(负性情感活动增强),焦虑,恐惧(2)稳定性改变情感淡漠,易激惹,情感不稳(3)协调性改变情感倒错,情感矛盾[八]意志改变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矛盾意向[九]动作行为障碍(1)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不协调性(2)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3)其她模仿动作,刻板动作(无目的重复),作态,强迫动作,持续言语(转变问题重复第一回答)[十]意识障碍(1)清晰度降低嗜睡,混浊,昏睡,昏迷(2)伴其她蒙眬状态,谵妄状态,梦样状态,[十一]自知力障碍【二】精神疾病综合征幻觉妄想综合征,躁狂综合征,抑郁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器质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癫痫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科风险评估
![精神科风险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bb228b1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d.png)
精神科风险评估
精神科风险评估是对个体在精神疾病状态下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其风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下面将详细介绍精神科风险评估的内容。
首先,进行精神科风险评估需要收集个体的基本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现有精神病史(疾病名称、确诊时间、治疗情况)、个人生活史(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等)以及目前的疾病状况(症状、严重程度等)。
其次,进行精神科风险评估需要对个体的病情进行评估,并采用相关的评估工具进行评估,如症状自评量表、抑郁症评定量表、焦虑症评定量表等。
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可以客观地了解个体的症状表现以及病情严重程度。
然后,进行精神科风险评估需要评估个体的自杀风险。
自杀是精神病患者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因此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体是否存在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以及自杀行为的历史等。
此外,还需要评估个体的社交支持网络,以判断其是否存在被孤立、缺乏社会支持的情况,这也是自杀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进行精神科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内容,确定个体的风险级别,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根据个体的风险级别不同,干预措施也会有差异。
对于风险较低的个体,可以进行心理支持、心理教育等干预措施;对于风险较高的个体,可能需要进行密切监测或安排入院治疗等措施,以确保个体的安全。
总之,精神科风险评估是对精神病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通过评估个体的基本信息、病情、自杀风险等,确定个体的风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精神科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支持。
精神病人入院风险评估的内容
![精神病人入院风险评估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253825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d.png)
精神病人入院风险评估的内容1、一般情况。
入院方式;是自行步入或是强制入院,是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是儿童、成人或老年人,仪表是整洁或不修边幅,面部表情是正常、淡漠、焦虑或忧愁。
2、病史情况。
是否有过自杀、冲动或噎食等意外风险经历,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等躯体疾病。
3、精神检查。
意识是否清晰,感知觉是否有异常,有无幻觉或妄想,情绪是稳定或激惹。
自知力是否存在,对住院是否安心。
4、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测量是否正常,皮肤是否完整,有无自杀自残痕迹,辅助检查是否有异常。
5、心理社会情况。
性格特征;是否敏感、多疑,生长经历、家庭结构、社会关系等。
精神病人入院风险评估的种类与相关因素1、自杀的风险评估。
烦闷症病人的自责、自罪、精神分裂症的猜疑、幻觉妄想,近期经历重大生活事件,撑持系统欠缺,长期疾病困扰都是招致自杀的原因。
2、跌倒/坠床的评估。
年老体弱、步态不稳、躯体疾病如高血压服用降压药,服用抗精神病药引起的低血压头晕,服用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反应都是导致跌倒/坠床的相关因素。
3、噎食的风险评估。
精神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进食过快、过急,抗精神病药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吞咽困难易导致噎食。
4、逃跑的风险评估。
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急性发作期,往往缺乏自知力不安心住院,感觉失去自由,容易产生出走的冲动,视机外逃。
5、冲动的风险评估。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躁狂发作时,出现突然伤人举措。
6、压疮的风险评估。
年老体弱、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营养不良、木僵状态的病人容易发生褥疮。
精神病患者风险管理对策及护理措施1、强化风险意识,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定期构造护理人员研究相关的法令、法规知识,在一切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依法施护,如许既保护了患者的利益,反过来也是对护士的自我保护。
对有风险倾向的病人要有风险标示,认真交接班,在晨会上奉告全科医务人员哪些病人有那方面的风险迹象,作到人人胸有定见。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https://img.taocdn.com/s3/m/febed1657c1cfad6195fa7ef.png)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概述:访谈目的:Ⅰ.排除既往和(或)目前存在精神病。
Ⅱ.明确是否符合三种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中的一种或多种。
Ⅲ.评估目前存在的精神病风险症状的严重程度。
Ⅰ.排除既往和(或)目前存在精神病综合征使用初步筛查中所采集的信息、受访者概述及精神病症状存在标准(SOPS)可排除受访者的既往精神病史。
以是否存在阳性症状来评估受访者目前是否存在精神病。
要排除受访者目前患精神病,需询问并评定量表中的5项阳性症状:不寻常的思维内容/妄想、多疑、夸大、知觉异常/幻觉、言语紊乱。
精神病症状存在标准(POPS)目前存在精神病的定义如下:须同时满足(A)和(B)。
(A)阳性症状达到了精神病症状的严重程度(评分等级为6分):●不寻常的思维内容、多疑/被害、或夸大妄想和(或)●知觉异常达到了幻觉的程度和(或)●言语不连贯或无法理解(B)任何符合(A)标准的症状达到了足够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或紧迫性:●至少有一项(A)症状已出现了1个月,该症状至少平均每周出现4天,每天持续1小时或●症状严重紊乱或有危险性精神病风险症状量表(SOPS)中的P1-P5代表阳性症状。
若评分为1-5分,则表示该症状未达到精神病水平。
若有一项或多项症状评分为6分,则表示该症状严重程度为“重度,有精神病性”,因而符合(A)标准。
但要明确受访者目前是否存在精神病,还需考虑满足(A)标准的症状的发作频率或紧迫性。
若满足(A)标准的阳性症状同时也满足(B)标准,则可诊断受访者目前患有精神病。
Ⅱ.明确是否符合三种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中的一种或多种注意:这三种精神风险状态并不相互排斥,患者可同时符合一种或多种的风险综合征。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诊断标准(COPS)可用于评估既往或现在无精神病的受访者,以明确其是否存在下列一种或多种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短暂间歇的精神病综合征、阈下阳性症状综合征、遗传风险和功能恶化综合征。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诊断标准(COPS)1.短暂间歇的精神病综合征(BIPS)该综合征是指最近出现的、非常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
高度重视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高度重视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0732011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79.png)
200Chin J Nerv Ment Dis VoL46,No.4April2020•述评.高度重视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干预于欣”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精神病性障碍发作前的一个高风险阶段,因该诊断分类在重性精神病的预防中具有特殊价值,近30年来越来越受到全球精神卫生工作者们的关注⑴。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于本期发表了《中国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一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专家共识(2020版)》叫以下简称《共识》),阐述目前中国精神科开展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纲要。
这个共识发表,应当视为中国精神科发展的一个界碑性事件。
当下精神病性障碍不尽如人意的临床疗效和不良的远期功能结局,使得精神病防治关口前移成为该领域专家的共同期望。
早在20世纪90年代,精神病的风险人群识别,从观念和技术上逐渐得到发展叫最早被称为“精神病前驱期(prodromal psychosis)”,后更名为"临床高危(clinical high risk,CHR)或超高危(ultra high risk)",对高危人群早期识别的重要意义在于诊疗是发生在发病前阶段,即临床任务已经从治病转变为防病,对于中国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诊疗模式将带来重大改变,该共识的出现标志着临床精神病学与预防医学的桥接。
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提出的针对CHR早期识别和干预的《共识》,正是契合了精神医学从传统注重治病的临床医学转向注重防病的预防医学大趋势,在精神病早期甚至超早期阶段划分出一个约1~2年的可识别可干预时间窗口叫doi:10.3969/j.issn.l002-0152.2020.04.002*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100091)以期逆转精神病性障碍诊疗滞后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为临床诊疗增加了一个新的重要任务——阻止精神病的发生网。
该《共识》的问世,将正式在中国精神卫生临床实践中创建一个有别于传统精神病性障碍诊疗常态的新领域,而这一新领域更强调预防、更注重风险评估、更有利于精神科医生从治病救人转变为防病助人,也将在更广阔的视角下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
中国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专家共识(2020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d10d0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2.png)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0年第46卷第4期193•方案与建议・中国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专家共识(2020版)☆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全体成员我国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患者近1000万叫患者病情迁延难愈、功能受损严重。
国内外对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已经深入人心,但早期预防在精神疾病中的认识却还有不足。
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常青壮年起病,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而且该病具有治疗有效率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进一步凸显对这一群体进行病前早期识别和发病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精神病性障碍风险人群有效识别和干预是全球前沿课题,在过去三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在各国政府和基金的支持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精神病首次发作前构建二级防控网,已卓有成效冋。
我国学者在科技部等基金项目支持下,对此也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Neuroscience Psychiatry,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组织该领域的23名专家(文末附参与专家姓名和单位),以近年国际研究成果为基础,专家组对文稿和建议进行了3轮讨论、8次修改和完善,至2020年4月1日完成所有信息和意见的收集,整理后撰写形成“中国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专家共识”,旨在协助临床工作者科学处理临床上存在精神病发病风险的人群,即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clinical high risk,CHR),为精准防治精神病性障碍做出积极贡献。
doi:10.3969/j」ssn.1002-0152.2020.04.0014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编号:2016YFC1306800)1证据水平和推荐级别1.1证据水平I级:至少2项足够样本量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RCT),最好是安慰剂对照试验,和/或具有高质量的meta 分析。
中学生精神病风险共患焦虑抑郁症状筛查
![中学生精神病风险共患焦虑抑郁症状筛查](https://img.taocdn.com/s3/m/24bdb90bc8d376eeafaa317b.png)
人群精神病风险症状的发生率以及共患焦虑抑郁症状 的情况与临床特征,探索精神病的早期干预的靶点,以 期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选择 2016年 9月 ~2017年 3月在中山市 初中和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知情同意并收集问卷 2179份,剔除资料不全者,有效问卷为 2157份,其中 男 1148名(53.2%),女 1009名(46.8%),平均年龄 (13.8±1.3)岁。入组标准:(1)年龄 12~17岁;(2) 性别不限;(3)研 究 对 象 及 监 护 人 同 意 并 签 署 知 情 同 意书。排除标 准:(1)患 有 器 质 性 疾 病 所 致 精 神 障 碍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及其相关精神障碍是 一组常见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病程多迁延,占 精神科住院患者一半以上,同时一半以上的患者最终 发展为精神残疾,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精神和经济 负担[1,2]。精神病风险是指个体未表现出明显的精神 病症状之前,已经出现感知觉、思维、认知功能、情绪、 行为和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改变。近年来,国际上对 于精神病预防和早期干预的研究充分表明,精神病的 最终结局可明显获益于早期识别和针对性的早期干 预[3],但国际上对青少年普通人群精神病风险的早期 筛查研究 少 有 报 道[4]。 本 研 究 初 步 调 查 中 学 生 普 通
精神医学杂志 2019年第 32卷第 3期 JournalofPsychiatry,2019,Vol32,No.3
中学生精神病风险共患焦虑抑郁症状筛查
黄彩英 万 静 李庆伟 杜宝国
【摘要】 目的 筛查中学生精神病风险症状的发生率以及共患焦虑抑郁症状的现状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自编一 般情况调查表和精神病前驱期问卷 16项版本(PQ16)对中山市 2157名中学生进行筛查,对 PQ16筛查阳性的中学生 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结果 中学生精神病风险筛查的阳性率为 16.8%;精神病风险 伴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 32.8%,精神病风险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 51.7%。精神病风险共患焦虑与不共患焦虑的学生 构成比比较,女生更多、学习成绩更差和学校适应性更差(P<0.05);精神病风险共患抑郁与不共患抑郁的学生构成比 比较,学习成绩更差和同伴关系更差(P<0.05)。结论 精神病风险症状在中学生人群中比较常见,常伴焦虑症状和抑 郁症状,并且影响社会功能,需要早期关注。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 焦虑 抑郁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346(2019)-03-0166-04 doi:10.3969/j.issn.2095-9346.2019.03.002
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列线图构建与验证
![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列线图构建与验证](https://img.taocdn.com/s3/m/81fb239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0.png)
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列线图构建与验证郑丹青摘要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 2022年5月收治的125例双相情感障碍病人,根据其是否并发代谢综合征而将其分为并发组与非并发组,收集病人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前后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另选取2022年6月 2023年6月收治的53例病人作为验证组,收集其治疗前后相关数据,对风险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㊂结果:并发组61例(48.8%),非并发组64例(51.2%)㊂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程㊁糖尿病家族史㊁用药种类㊁每日运动时间及糖化血红蛋白等为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并发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风险列线图模型,L o g i t (P )=1.224ˑ病程+1.237ˑ糖尿病家族史+0.426ˑ用药种类+1.359ˑ每日运动时间+1.591ˑ糖化血红蛋白-6.214㊂其R O C 曲线下面积为0.878[95%C I (0.817,0.938)],灵敏度为0.869,特异度为0.797,约登指数(Y o u d e n 指数)为0.666,P <0.001,H o s e m e r -L e m e s h o w 检验显示χ2=8.994,P =0.343㊂结论:该研究构建的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可对临床上高风险病人进行早期识别,并为护理方案的制订与修改提供参考依据,具有较好的早期预警价值㊂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代谢综合征;精神类药物K e yw o r d s b i p o l a r d i s o r d e r ;m e t a b o l i c s y n d r o m e ;p s y c h o t r o p i c d r u g s d o i :10.12104/j.i s s n .1674-4748.2024.09.036 双相情感障碍为临床上典型的神经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周期性情感大幅度异常浮动,外在表现为抑郁㊁狂躁等,复发率㊁自杀率均较高且难以治疗[1-2]㊂该病又被称为躁郁症,尚无明确发病原因,推测与遗传㊁生理㊁心理等多方面因素有关[3]㊂现对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多行药物治疗,但无论病人接受治疗与否,疾病都将严重伤害病人认知功能并影响病人预后[4]㊂代谢综合征表现为腹型肥胖与高血压的机体物质代谢紊乱,在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中发病率明显更高,有记录的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中并发代谢综合征的概率最高达70.3%,且有研究显示,并发代谢综合征的双相情感障碍病人抑郁及狂躁发病时间更长㊁安静期更短㊁认知功能受损更大[5-7]㊂为进一步增进对双相情感障碍病理上的了解,减少并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拟以本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收集治疗前后相关资料,对双相情感障碍病人是否并发代谢综合征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列线图模型构建,旨在减少治疗过程中由并发代谢综合征导致的病人认知功能的损害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参照K e n d a l l 样本估算法,样本量可取变量数目的10~20倍[8],本研究最多同时纳入变量11个,考虑到10%~15%的失访率,故确定为125例㊂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 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125例双相情感障碍病人,根据其是否并发代谢综合征而将其分基金项目 上饶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9C K J 03㊂作者简介 郑丹青,主管护师,本科,单位:334000,江西省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㊂引用信息 郑丹青.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列线图构建与验证[J ].全科护理,2024,22(9):1739-1742.为并发组与非并发组㊂诊断标准:1)参考‘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相关诊断标准[9];2)参考‘双相障碍防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10];3)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关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诊断指南[11]㊂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间1个月以上;3)年龄ȡ18岁;4)临床总体印象疾病严重量表-双相障碍量表(C l i n i c a lG l o b a lI m p r e s s i o n -S e v e r i t y R a t i n g f o rB i po l a rD i s o r d e r ,C G I -S -B P )得分ɤ3分;5)病人及其家属均已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排除标准:1)哺乳期或妊娠期;2)患其他中枢神经类疾病;3)有药物滥用史;4)有酒精滥用史;5)出现过颅脑外伤史;6)住院前接受过抗抑郁药物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7)对检查不配合;8)研究期间失访㊂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未干预治疗,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㊂1.2 资料收集与分组方法收集一般资料及相关病理资料,如年龄㊁性别㊁体质指数(B M I)㊁病程㊁糖尿病家族史㊁用药种类㊁抗精神病药物㊁吸烟史㊁每日运动时间㊁糖化血红蛋白㊁双相类型等,根据其是否出现代谢综合征分为并发组及非并发组㊂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㊂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㊁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元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并以此构建风险预警模型,模型性能使用R O C 曲线下面积(A U C )㊁校准曲线及D C A 决策曲线进行评估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㊃9371㊃全科护理2024年5月第22卷第9期2结果2.1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5例双相情感障碍病人,根据其是否并发代谢综合征而将其分为并发组与非并发组,收集病人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前后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另选取2022年6月 2023年6月收治的53例病人作为验证组,收集其治疗前后相关数据选取的2019年6月 2022年5月收治的125例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作为建模组,男71例,女54例;年龄18~69(40.87ʃ12.78)岁;有糖尿病家族史34例;有吸烟史的34例㊂并发代谢综合征61例(48.8%),分为并发组,其余64例(51.2%)病人分为非并发组㊂验证组病人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21~67(40.13ʃ10.21)岁;有糖尿病家族史15例;有吸烟史11例㊂验证组㊁建模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2.2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病人B M I㊁病程㊁糖尿病家族史㊁用药种类㊁每日运动时间㊁糖化血红蛋白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㊂表1影响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单因素分析项目并发组(n=61)非并发组(n=64)统计值P B M I(k g/m2)25.10ʃ6.5022.50ʃ3.70t=2.7650.007病程(年)3.41ʃ1.272.23ʃ0.89t=6.039<0.001糖尿病家族史[例(%)]有23(37.70)11(17.19)χ2=6.6400.010无38(62.30)53(82.81)用药种类(种)3.21ʃ1.302.56ʃ1.10t=3.0230.004每日运动时间[例(%)] <3h31(50.82)15(23.44)χ2=10.0690.002 ȡ3h30(49.18)49(76.56)糖化血红蛋白[例(%)] ȡ7%24(39.34)13(20.31)χ2=5.4290.020 <7%37(60.66)51(79.69)2.3 影响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多因素分析将是否并发代谢综合征(是=1,否=0)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㊂自变量赋值情况:糖尿病家族史有=1,无=0;每日运动时间<3h=1,ȡ3h=0;糖化血红蛋白ȡ7%=1,<7%=0㊂多因素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的病程㊁糖尿病家族史㊁用药种类㊁每日运动时间㊁糖化血红蛋白为影响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㊂表2影响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多因素分析项目回归系数标准误W a l dχ2值P O R值95%C I下限上限B M I0.0100.0480.0420.8391.0100.9201.108病程1.2240.27519.808<0.013.4011.9845.831糖尿病家族史1.2370.5495.0700.0243.4451.17410.114用药种类0.4260.2024.4470.0351.5321.0312.277每日运动时间1.3590.5137.0250.0083.8921.42510.632糖化血红蛋白1.5910.5628.0200.0054.9111.63214.772常量-6.2141.40119.665<0.0010.0022.4构建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风险列线图模型多因素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得出5个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病程㊁糖尿病家族史㊁用药种类㊁每日运动时间和糖化血红蛋白㊂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绘制列线图,见图1㊂图中各因素通过 评分 处标尺进行评分,随后将所有因素得分相加,于得分点作一垂直线,而垂直线与 是否并发代谢综合征 相交处数值即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预测值㊂模型公式:L o g i t(P)= 1.224ˑ病程+1.237ˑ糖尿病家族史+0.426ˑ用药种类+1.359ˑ每日运动时间+1.591ˑ糖化血红蛋白-6.214㊂㊃0471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M a y2024V o l.22N o.9图1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列线图模型2.5风险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果及其各变量的比较分析通过列线图预测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R O C曲线见表3和图2,病程因素的曲线下面积(A U C)均>0.7,预测功能较好㊂以约登指数最大值为预测模型的最大临界值,预测模型评分曲线约登指数(Y o u d e n指数)为0.666,A U C为0.878[95%C I (0.817,0.938)],灵敏度为0.869,特异度为0.797,最佳截断值预测概率为0.446,H o s e m e r-L e m e s h o w检验显示χ2=8.994,P=0.343,见表3㊁图2㊂表3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早期风险预测模型中各变量的预测价值预测变量A U C渐近95%置信区间下限上限Y o u d e n指数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预测概率0.8780.8170.9380.6660.4460.8690.797病程0.7670.6830.8520.4473.5000.5250.922糖尿病家族史0.6030.5030.7020.2050.5000.3770.828用药种类0.6350.5380.7320.2212.5000.7050.516每日运动时间0.6370.5390.7350.2740.5000.5080.766糖化血红蛋白0.5950.4950.6950.1900.5000.3930.797图2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早期风险预测模型及各变量的R O C曲线2.6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内部及外部验证内部验证通过R O C曲线及校准曲线进行,结果显示模型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风险列线图模型的A U C为0.878[95%C I(0.817,0.938)],灵敏度86.9%,特异度79.7%,校准曲线接近标准曲线,有良好的校准一致性㊂D C A图评估运用该模型的临床收益,可知当预测概率阈值为0.00~1.00时,临床净收益率将明显更高㊂随后使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A U C为0.874[95%C I(0.809,0.939)],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82.4%,校准曲线及D C A图验证结果良好,显示校准一致性及临床适用性均较好㊂3讨论3.1双相情感障碍及代谢综合征技术背景作为重度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随生活节奏的加速不断增加,其病程较长而易复发,且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常表现为狂躁而有攻击性,致使临床护理工作难以开展[12]㊂目前治疗方法多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但药物使用本身增加了病人并发代谢综合征的概率,而代谢综合征的出现又会反过来给病人机体健康及病情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增加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等[13]㊂基于以上原因,为进一步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病理及影响机体的方式并以降低代谢综合征发病率的方式降低双相情感障碍给病人带来的危害,可认为对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并发代谢综合征展开危险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㊂㊃1471㊃全科护理2024年5月第22卷第9期3.2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人的B M I㊁病程㊁糖尿病家族史㊁用药种类㊁每日运动时间㊁糖化血红蛋白等为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病程㊁糖尿病家族史㊁用药种类㊁每日运动时间和糖化血红蛋白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㊂其中建模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占比㊁B M I均更大,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病人占比更多,可能原因是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为机体胰岛β细胞功能出现异常,且包括肝脏㊁骨骼肌在内的胰岛素敏感组织出现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致使内环境内葡萄糖水平异常,此时脂肪组织内巨噬细胞向M1-促炎亚型分化,促炎性脂肪分子分泌增多,脂肪组织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故代谢综合征病人通常体重更大,也更易出现向心性肥胖[14-15]㊂基于以上原因,可认为体重㊁糖化血红蛋白㊁有无糖尿病家族史等指标对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一定的提示意义,该结果与焦秀娟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㊂本研究也提示,病程较长的病人更易出现代谢综合征,可能与病程较长病人机体受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类药物影响时间更长有关,该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7-18]㊂对于用药种类的影响,结果显示用药种类更多的病人患代谢综合征的概率更大,可能原因或与精神类药物对机体副作用有关,该结果与陈红红等[19]研究结果一致㊂病人每日运动时间对并发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可能原因为运动除可增加对机体葡萄糖的消耗,也可调节胰岛素分泌及其敏感性并抑制促炎性脂肪因子的分泌,以有效降低机体并发代谢综合征的概率㊂3.3风险列线图模型预测效果及局限性本研究建立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的R O C,A U C为0.878[95%C I(0.817,0.938)],其敏感度为86.9%,特异度为79.7%,最佳截断值预测值为0.446,总体预测效果较好[20],具备有效预测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的作用,可用于临床上高风险病人的早期识别,以期为医护人员对医疗护理方案进行个性化修改提供参考,增加病人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㊂参考文献:[1]梁婷.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神经心理学比较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5):194-195.[2]李丹.抗精神病药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5):132-133.[3] N E V E S-P E R E I R A M,MU N D OE,MU G L I A P,e ta l.T h eb r a i n-d e r i v e dn e u r o t r o p h i cf a c t o r g e n ec o n f e r s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ob i p o l a rd i s o r de r:e v i d e n c ef r o m a f a m i l y-b a s e d a s s o c i a t i o n s t u d y[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H u m a nG e n e t i c s,2002,71(3):651-655.[4]张保华,韩笑乐,王志仁,等.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8,27(3):246-251.[5] E B E R L YLE,P R I N E A SR,C O H E NJD,e ta l.M e t a b o l i cs y n d r o m e:r i s k f a c t o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18-y e a rm o r t a l i t y i nt h em u l t i p l e r i s kf a c t o r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t r i a l[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06,29(1):123-130.[6] L A C K N E RN,B E N G E S S E RSA,B I R N E R A,e t a l.A b d o m i n a l o b e s i t y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i m p a i r e dc o g n i t i v e f u n c t i o n i ne u t h y m i cb i p o l a ri n d i v i d u a l s[J].T h e W o r l dJ o u r n a l o fB i o l o g i c a lP s y c h i a t r y,2016,17(7):535-546.[7] G O L D S T E I NBI,L I USM,S C HA F F E RA,e t a l.O b e s i t y a n d t h et h r e e-y e a rl o n g i t u d i n a lc o u r s e o f b i p o l a r d i s o r d e r[J].B i p o l a rD i s o r d e r s,2013,15(3):284-293.[8] K E N D A L L M G.R a n kC o r r e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s[M].L o n d o n:C h a r l e sG r i f f i n,1948:108.[9]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0]沈其杰.双相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11]贾伟平,陆菊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编写说明[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2-3.[12] B A R B E R OJD,G A R C I A-P A RÉSG,L L O R E N SM,e t a l.T h y r o g l o b u l i na n t ib o d i e s a n dr i s ko fr e a d m i s s i o na to n e y e a r i ns u b j ec t sw i t hb i p o l a r d i s o r d e r[J].P s yc h i a t r y R e s e a r c h,2014,219(1):109-113.[13]李斌,戚艳杰,陈云,等.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疗效比较及代谢指标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12): 1295-1299.[14]刘妍,常丽萍,高怀林.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1,16(11):1671-1674.[15]周斌,蒋晓真,陈蕊华,等.男性代谢综合征伴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清代谢指标及脂肪因子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20,36(1): 79-83.[16]焦秀娟,徐东.双相情感障碍并发代谢综合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研究[J].西藏医药,2020,41(2):93-95. [17]张喜梅,陈景旭,张立刚,等.住院双相障碍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情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25(4):248-250. [18] Y A T H AM LN,K E N N E D YSH,P A R I K H SV,e t a l.C a n a d i a nN e t w o r kf o r M o o da n d A n x i e t y T r e a t m e n t s(C A NMA T)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 f o rB i p o l a rD i s o r d e r s(I S B D)2018g u i d e l i n e sf o r t h em a n ag e m e n t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b i p o l a r d i s o r d e r[J].B i p o l a rD i s o r d e r s,2018,20(2):97-170.[19]陈红红,朱意平,赖坤雄,等.住院双相障碍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8,39(22):3373-3376. [20] C H E N Y,D U H,W E IB H,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v a l i d a t i o no fr i s k-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 d e l i r i u m p r e d i c t i o n m o d e l f o r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a p r o s p e c t i v e,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s i n g l e-c e n t e r s t u d y[J].M e d i c i n e, 2017,96(29):e7543.(收稿日期:2023-08-09;修回日期:2024-04-28)(本文编辑卫竹翠)㊃2471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M a y2024V o l.22N o.9。
大学生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早期识别与临床特征
![大学生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早期识别与临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11e941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3.png)
大学生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早期识别与临床特征陈发展;王璐;袁加贝;史靖宇;HEERAMUN-AUBEELUCK Anisha;赵旭东【期刊名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年(卷),期】2013(027)010【摘要】目的:探索大学生人群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第1阶段使用16条目前驱期问卷(PQ-16)对579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筛查,PQ-16阳性以及随机选取的阴性对照进入第2阶段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建立PRS诊断.最后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对符合诊断的PRS 个体进行访谈,评估共病情况.结果:PRS的检出率约为3.5%.精神病风险症状特征表现为轻微阳性症状多于其他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异常思维内容”(65%)和“知觉异常/幻觉” (50%).检出的PRS者目前或既往共病至少1种精神障碍的比例为63.2%,其中抑郁障碍(31.6%)和特定恐惧症(31.6%)最多见.结论: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个体,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共病现象较为普遍.【总页数】5页(P780-784)【作者】陈发展;王璐;袁加贝;史靖宇;HEERAMUN-AUBEELUCK Anisha;赵旭东【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上海200120;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上海200120;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上海200120;同济大学医学院人文医学与行为科学教研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上海200065;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上海200120;同济大学医学院人文医学与行为科学教研室,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04【相关文献】1.浅谈大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临床特征 [J], 赵晋娴;孙宁华2.中文版"精神病高危综合征"筛查和诊断工具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及影响其转化的相关风险因素 [J], 姜振东;张立国3.中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患病率与临床特征 [J], HUANG Caiying;XUE Kunxi;REN Yanzhen;LI Qingwei;WAN Jing;DU Baoguo4.中国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专家共识(2020版) [J], 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全体成员5.高度重视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J], 于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能与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相关的预防
孕期免疫激活与青春期应激导致成年期 行为效应
Giovanoli S
Giovanoli S et al. Science. 2013 Mar 1;339(6123):1095-9.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Psychosis-Risk Syndrome
张飞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1
精神分裂症研 究现状 风险综合征概念 高危人群研究现状 评估工具
2
现状
精神分裂症诊疗现状
•人群预期终身患病率为1%,半数患者丧失劳动力 •属于神经发育性障碍,目前仍缺乏生物学诊断指标 •药物对精神病性症状有效,但对阴性和认知症状缺乏疗效
• 一级预防:减少发病率 • 二级预防:防治疾病进一步蔓延,以风险
人群作为对象
• 三级预防:针对已发病并处于活跃期的患 者,降低严重程度
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研究现状
精神分裂症研 究 现状 风险综合征概念 高危人群研究现状 评估工具.
16
早期发现
• 早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 患者长期疗效更好
精神分裂症的三级预防
6
精神分裂症研 究现状 风险综合征概念 高危人群研究现状 评估工具.
7
概念
概念发展史
前驱症状(Prodromal symptoms)
• 早期文献中,通常指一种风险状态或“前驱症状” • 指在疾病完全发作前出现的早期迹象、症状和功能损害
如:偏离正常的思维、体验和行为紊乱。 • 也长用于表示精神病缓解期疾病复燃的早期征兆。 •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描述首次发病的精神病的前驱症状。
短暂而局限的间隙性精神病性症状(): 症状有强烈的精神病性, 至少每周 3~ 6 次, 每次或每天 > 1 h , 如每次 < 1 h 则需持续 1周 以上, 在过去不超过 5 年内存在 遗传危险性 ( 特征 ) 加衰退表现 ( 状态 ) : 一级亲属有精神病性 障碍或分裂型人格障碍, 加上过去几年中整体功能下降 30 % , 持续至少 1 个月
精神分裂症研 究 现状 概念
高危人群研究现状 评估工具
20
评估工具
•澳大利亚的个人评价与危机评估( PACE) 项目首先通过超 高危途径对精神分裂症前驱期进行了研究,制定了第一个 前驱期评估工具危险心理状态综合评估(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At-Risk Mental States ,CAARMS) •美国耶鲁大学的对危险因素的识别管理和教育干预( PRIME) 研究小组在PACE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开发了另一 个前驱期诊断工具前驱期综合征结构性访谈(the Structured Interview of Prodromal Syndromes ,SIPS)
早期干预
• Meyer 等利用小鼠构建的精神分裂症高风 险模型对早期药物干预进行了研究,提示 早期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干预可以 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样的脑部改变和行为 紊乱, 可以降低存在免疫损伤的机体发展 为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 Keri. S等人对 52名高危状态人群施以低剂量的 氟哌啶醇和利培酮 ( 0.5-2 mg/d )干预六个月, 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一年后随访, 结果 显示:低剂量的氟哌啶醇和利培酮早期干预可以 有效的阻止或延迟 UHR 人群向精神障碍的发现
8
精神病的早期阶段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阶段
•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病程
• 1.病前期:出生时,神经生物学缺陷,功能正常 或轻微受损
• 2.前驱期:即精神病风险阶段,功能明显下降 • 3.首次精神病发病期:缺乏自知力,整合、组织能力严重
受损。
精神病发生过程中神经生物学改变
突触密度/突触连接减少及精神病发展模式
青少年期灰质萎缩 精神分裂症早期萎缩——提示疾病病因
Dobbs.Nature. 2010 Nov 11;468(7321):154-6.
3
Insel TR .Nature. 2010 Nov 11;468(7321):187-93.
现状
精 神 分 裂 症 神 经 发 育 模 型
4
5
Insel TR.J Clin Invest. 2009 Apr;119(4):700-5
21
危险心理状态综合评估( CAARMS) •包括思维内容障碍、 知觉异常、 概念瓦解、 运动 •失调、 集中、 注意和记忆障碍、 情绪与情感障碍、 精力损害、 对正 •常应激的耐受损害等 8个小节。强度、 频率 / 持续时 间按 0 ~ 6级 •评分, 症状波动按 0 ~ 2评分。
22
CAARMS对高危人群的标准
• 精神病未治疗期(the 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 DUP)概念的产生
• 挪威和丹麦的TIPS(Tidlig Intervention i Psychose)研究是尝试改变DUP的最早研 究
• 研究表明在社区中开展有关首发精神病的 相关强化教育,可以减少DUP
即符合以下 1条或以上: 轻微阳性症状(attenuated positive symptom): 至少每月 1 次 或每周 2 次超过 1 h , 或每周 3 ~ 6次 < 1 h持续至少 1 周, 或每 月 1 次到每周 2 次, 每次 < 1 h 但不超过 2 次, 在过去不超过 5 年内存在
Nelson B , Simmons M B , Yung AR, e t al. Aust N Z J Psychiatry ,2008 ,42 ( 3) : 236 - 243
23
Youth Psychosis At Risk Questionnaire (YPARQ)
•在一个符合上述 超高危标准的样本中(n=104),12个月内精 神病转化率为34.6% ,另一个较小样本(n=49)12个月的转化 率为40.8% •在一个150例寻求帮助的非精神病性个体的随访6个月的研 究中,超高危人群的标准预测精神病发病的敏感性为0.83, 特异性为0.74,阳性预测价值为0.12 ,阴性预测价值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