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歌者与编辑舞者——论沈从文《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思想

合集下载

编辑经历与沈从文的编辑思想

编辑经历与沈从文的编辑思想

沈从文的报刊编辑理念及当代价值李天福从1928年到1949年,沈从文先后创办了并经营过《红黑》、《人间》、《观察报·新希望》、《益世报·诗与文》等报刊,主编或参编过《大公报·文艺副刊》、《小说月刊》、《益世报·文学周刊》等17份报刊,发表了《怎样办一份好报纸》、《谈谈上海的刊物》、《北京之文艺刊物及作者》、《一个读报者对报纸的希望》、《对于这新刊物诞生的颂辞》、《论特写》等一系列文章、发刊词、编者言、书信等,具有系统而深刻的报刊编辑理念,对当今报刊编辑工作仍有启迪价值。

一、系统的报刊功能观传播现代知识。

沈从文看到了现代报刊传播的快捷性与广泛性,能够极大地开阔人们的知识视野。

他认定报刊“有助于现代知识的流注广布”,[1]称自己接触《新青年》、《创造周报》等新式报刊后,“从那儿知道了些新的、正在另一片土地同一日头所照及的地方的人,如何去用他的脑子,对于目前社会作一度检讨与批判,又如何幻想一个未来社会的标准与轮廓”。

[2]他盛赞《国际知识》杂志,告给读者的知识并不多,但都是国民很需要的知识,而这是以小品文为主的《太白》不能相提并论的。

控制商业社会。

沈从文认为,报刊不可能做到纯粹的客观,在表达和传播某种主张与观点、体现和反映某种立场与倾向时,总希望对受众施加影响,这也决定了报刊对读者的行动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控制作用。

他曾就某些青年读者根据报刊上的书店广告和书评买书,买了之后大失所望的现象发表感慨,断言“这是文学成为商品之一,新闻纸同一切广告又控制了商业的社会的一个自然现象。

”[3]于是,谁掌握了报刊,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控制社会发展方向的主动权,就掌握了改革社会的锐利武器。

沈从文非常重视报刊的这种功能,甚至将其定为社会前进的杠杆,他说:“文字犹如武器,必好好用它,方能见出它的力量。

诚如康拉德所说,‘给我相当的字,正确的音,我可以移动世界。

’”[4]引导国民阅读。

沈从文认为,有什么样的报刊,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读者。

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沈从文是中国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他独特的行文风格,和他给读者所营造的“湘西世界”都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主要以1949年建国为主要时间分段点,把各家学者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加以整理。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对于沈从文的研究,前人大家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沈从文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

前期的沈从文研究对他批评的人多,并没有非常客观,很多也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从文一直被国民党视为异已,而左翼文学阵营亦将其看作陌路人。

国民党的报纸称其“站在反革命立场”,而在沈从文卷入的文坛论争——“京派”与“海派”之争、“禁书问题”之争、“差不多”之争、“反对作家从政”之争中,沈从文又被左翼文学阵营视为“官的帮闲”之“京派大师”[1]、为统治者“越俎代谋”的“忠而获咎者”[2]、“对大多数应社会要求而写作的作家们”“作敌意的挑战者”[3]以及“停止抗战”[4]论的制造者。

如果说,这些责难还仅是一种逻辑引伸而非政治属性认定的话,那么,40年代,因其“民族自杀的悲剧”论与《芷江县的熊公馆》而引发的批判便突然升级。

沈从文被界定为“一贯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5],是“《鸿鸾禧》里的穆季”[6]、“地主阶级的弄臣”[7]……这些政治判决,显然与已知的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带有明显的“左”的痕迹。

沈从文早期创作和乡土题材作品被拿来作为社会学批评典型案例,“空虚的作家”[8]“没有思想的作家”[9]“作品人物都是空洞无物的”[10],几乎是大家一致的结论。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我对沈从文散文的赏析笔记:1.自然与人生的融合沈从文的散文中,自然与人生融为一体,相互呼应。

他以自然为背景,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同时将自然的美妙与人生的感悟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湘行散记》中,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然风光。

同时,他也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独特的艺术风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场景。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在描写自然时,他善于抓住自然中最细微的变化和最动人的瞬间,展现出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描写人生时,他善于通过平凡的细节展现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沈从文的散文中充满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他通过对故乡人民的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同时,他也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死亡的探讨,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坦然。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和生命是永恒的主题,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思考,展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4.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和对苗族文化的描述,展现了湖南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和文化底蕴。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内容提要:在现代文学史中,冯雪峰是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但“当代文学”语境中的冯雪峰,关注者不多。

本文试图以冯雪峰与《文艺报》的关系为线索,通过他在建国后的办刊理念与文化实践,通过分析左翼文学的内部差异,试图清理和总结左翼思想中的社会主义经验。

一杂文变迁与栏目兴衰1951 年11 月,中国文联派冯雪峰率领《文艺报》编辑陈企霞等人访问苏联,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苏联文学经验”,回国后,冯雪峰便从上海调到了北京,担任《文艺报》主编,此前在上海,文化界的领导人是当年被鲁迅称为“四条汉子”中的夏衍,他和彼此思想和理论有点接近的胡风一样,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整理和注释《鲁迅全集》,此外就是和唐在上海筹备一个新杂志——《文艺新地》。

其实,对于建国后冯雪峰的职务安排,中央也颇费脑筋。

他的身份本身就复杂,作为党和鲁迅的联系人,雪峰做过重大贡献;参加过长征;也蹲过集中营;但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却摆脱不掉一个“湖畔诗人”的冲动和率直,1937 年与中央领导(博古) 因思想分歧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回乡写作”。

由于他在党内的资历,解放后不久,周总理指示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让冯雪峰担任一个出版社社长,但“级别要比其他出版社高点,工资要高一点,要给他一辆私人用小汽车”。

对于调他来北京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并不情愿,一是和周扬有旧怨,如今周扬已是国家的文化领导人,其次,冯雪峰对行政工作也没有兴趣,如他自己所说,只想干一点“具体的文化工作”,“走单单做一个作家的道路”[1]。

因为在他看来,“文艺上的地位不被承认,党内就不会有地位”[2]。

此时正值1951 年全国整风运动,由于思想不足,丁玲主编的《文艺报》引起了主管部门的不满。

冯雪峰成了合适的主编人选,可是对于《文艺报》的“行政工作”,冯雪峰没有丝毫的抵触,正如丁玲在检讨《文艺报》错误时交代,“我们都喜欢办刊物”[3],并一再推荐说,“我觉得我编《文艺报》不合适,我不是搞理论的”,“冯雪峰编《文艺报》比我好”[4]。

沈从文的副刊编辑思想

沈从文的副刊编辑思想

总 第 i7期 1
毛 攀 云 : 从 文 的副 刊编 辑 思 想 沈

倡 导 文 学 创 作 的 自 由
沈从文在他 的副刊编辑思想 中成功地贯彻 了倡导文学 创作 自由的主张 。沈从 文一生 崇 尚文 艺 自由主义 , 坚持 民 主 的政治立场 ; 他瞧不起文学对任何外部力量的依附 , 鄙视
强 调 副 刊 的 个 性 化
有 个性 , 艺术才有生命 。副刊要生存与发展 , 显然 离不 文学对政治与商业 的 追逐 。“ 不轻 视 左倾 , 不鄙 视右 我 也
我只信仰 ‘ 真实 ’ ”4他身处政治风云变 化之年代而全 。_ 开个性 的凸显。沈从文在从 事副 刊编辑时 , 特别 注重 突出 倾 ,
这是一种闹市隐居的高洁 , 是真正为文学 而文学 的 副刊的个性 化 , 这是他 副刊 编辑 思想不 变 的常道 。他提 出 然不顾 , 副刊“ 必须有个性 , 特性 , 能存 在 , 有 方 方值 得存 在。 … 个 风范 。这种文学 自由观渗透到 他 的副 刊编辑思 想 中, ” 正好
沈 从 文 的 副 刊 编 辑 思 想
毛攀 云
( 湖南人 文科技学 院 办公 室 , 湖南 娄底 4 7 0 ) 100 [ 摘 要】 沈从 文是 一位 杰 出的报 纸副刊 编辑, 他倾尽心血孜孜不倦地探求 , 强调 副刊 个性化 、 导创作 自由、 倡 帮扶 青 年、 公正对待稿件和表征 审美教 育思 想、 出“ 提 读者理解力” 面对 市场等 编辑观 , 及 不仅 成为 了 中国副- 编辑 宝贵的精神 t 遗产 , 而且对 中国当代编辑仍有很 大的启发性 , 中国副刊 编辑史上必将经久长存。 在 [ 关键词 ] 沈从 文; 副刊 ; 编辑 思想 [ 中图分类号 ] 5 [ C5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 号] 63—0 1 (0 0 0 0 2 0 17 7 2 2 1 ) 6— 18— 3 沈从文 既是 一位伟 大 的文 学家 , 也是一 位杰 出的报 纸 文 中指 出大多数 新 出版 的文学 书籍 与杂 志 , 文章 内容差 “ 副刊编辑 。在他 多年 的报纸 副刊编辑 实践 中 , 其个 性鲜 明 不多 , 所表 现的观念 差不多 ” ∞。沈从文认 为这种 “ 差不 的报纸 副刊 编辑理念成 为了中国现代 副刊编辑思想体 系中 多 ” 因为作者 与 编辑个 性思 维 的缺失 , 而使 自己陷入 是 从 沈从 文在 副 刊 编辑思 想 中渗 透 了“ 差 反 十分重要 的构成部分 。沈从文 曾创办 和主编过多种报纸 副 困境 。可以推断 , 及 反差不 多” 的这种观 刊, 尤其是在主编 《 大公 报》 刊时成 就显 著 , 仅 帮助 了 不多” 重视个性 的理 念。他对 文章 “ 副 不 大批现代作 家 , 如老舍 、 巴金 等 , 而且 也培养 了像萧 乾这样 点 , 为当时的文 坛注入了不少生气 , 说他直接促进 了现代文 他 成 就卓越 的副刊编辑。然而 , 沈从 文关于 副刊编辑 思想 的 学 史 的繁荣一点也不 为过 。同时 , 的个性化 择文 编辑思 具体 言论史 料极 少 , 们只 能从他 的相 关 表述 ( 刊物 与 想也使《 我 对 大公 报》 副刊拥有了广泛 的作者与读者群 。 文学 的态度 ) 中查 找佐 证 资料 , 力争 在零 散 的文史 资料 中 二 对 沈从 文的副刊编辑思想作 一大 体梳理 , 旨在纪 念先生 的 伟大, 也期望能为处境艰难 的当代副刊编辑作一启发 。

自-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01

自-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01

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一、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

曾去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二、沈从文的小说特色2002年,哈佛博士的美国学者金介甫在撰写的《沈从文传》中提出,沈从文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民国时期报纸文艺副刊汇编》序言

《民国时期报纸文艺副刊汇编》序言

-书序与书评•《民国时期报纸文艺副刊汇编》序言李扬图书出版、期刊、文艺副刊是支撑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平台。

不了解文艺副刊的发生、发展,很难说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充分而又深入的研究。

在以下几个方面,文艺副刊的作用无可替代。

首先,文艺副刊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出版平台。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轻视文艺副刊,潜意识中认为这上面的作品难称经典,甚至连重要作品也谈不上。

这是对文艺副刊的一个认识误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很多重要作品,都是借助副刊与读者第一次见面的,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在《晨报副刊》,郭沫若《女神》中的很多诗篇都是发表在《时事新报•学灯》上。

巴金的《激流》(出版时更名为《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惶惑》、曹禺的《北京人》等经典作品也是首先在上海《时报》、重庆《扫荡报》、香港《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的。

更为重要的是,以连载形式在文艺副刊上登载的这些作品,与作家出版单行本时的作品有诸多不同,因此,文艺副刊上的文本还具有非常高的版本价值。

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作品短小精悍、报纸又保存不易,加之作家经常在动荡中迁徙,一些发表在文艺副刊上的作品因没有留存剪报而散佚,最终没有收入任何作品集,成为佚文。

从这一角度说,文艺副刊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者钩沉辑佚的重要领域。

其次,文艺副刊不但是一些重要文学作品首刊之地,同时也是文艺社团、流派的催生之所,各种文艺思潮在这里交相辉映,相较期刊而言,由于报纸出版频率高,能够更及时地传达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历来为各派作家所看重。

如果没有《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京派”一定会黯然失色;如果没有《晨报副刊》,“国剧运动”也很难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再次,报纸文艺副刊给杂文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发展平台,拓展了知识分子的言说空间,使杂文这一文体在民国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最后,报纸文艺副刊的存在,对现代文学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上半叶,书籍、期刊的流通、发行渠道有限,为了扩大发行量,书店、期刊编者非常重视书刊的广告,他们往往利用报纸每日出刊、发行量大、读者面广的优势,在文艺副刊上刊登新书的出版信息和期刊要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论罗孚编辑出版活动的特征和意义

论罗孚编辑出版活动的特征和意义

论罗孚编辑出版活动的特征和意义①曾建辉②:内容提要]罗孚是出生于广西的现代著名文化人,编辑报刊、出版图书一直是他文化工作的中心。

身处香港的特殊环境,鲜明的爱国旗帜、锐敏的读者意识、强烈的文化责任感是他编辑出版活动的显著特征。

罗孚的编辑出版活动及其渗透其中的思想对当下的编辑出版从业者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照价值。

:关键词]罗孚编辑出版活动特征启示罗孚(1921—2014),广西桂林人,原名罗承勋,笔名石发、丝韦、史复、柳苏、吴令湄、辛文芷等。

著名的报人、出版人和作家,是我国少有的会通内地与香港的跨代文化人。

现代文学史家陈子善称他为“半个多世纪香港文学和文化发展史的见证人和忠实的记录者”③。

从20世纪40年代桂林《大公报》的练习生开始,罗孚历经沉浮,一直活跃在新闻界、出版界和文艺界,担任过多家报刊的编辑,并策划出版了大批的精品图书和畅销读物。

从新中国初期徐讦、叶灵凤的重新发现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梁羽生、金庸的走红,背后都有罗孚的积极推动和不懈努力。

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罗孚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活动,对他编辑出版活动的介绍和研究仍不够重视,涉及的文章极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本文拟结合目前所获资料,通过考察罗孚编辑出版活动,概括总结其编辑出版活动的主要特征,并结合现实进一步阐释罗孚的成功实践对当下编辑出版工作的启示和意义。

一、罗孚的主要编辑出版活动罗孚的编辑出版活动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1941年二十岁的罗孚进入《大①本文为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近现代广西杰出编辑出版人群体研究”(项目编号:17FXW012)成果之一。

②曾建辉,男,汉族,江西樟树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③刘悠扬:《罗孚终于来了》,《深圳商报》2011年1月24日。

公报》,开始了报人生涯。

他从最底层的练习生做起,写排编印发等流程都经历了一遍,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出版工作者。

后因战事,《大公报》迁往重庆,罗孚也随之在重庆大公报馆负责《大公晚报》副刊《小公园》,并以“封建余”为笔名开设《立此存照》的杂文专栏,模仿鲁迅的杂文样式和笔调,每日撰写一短文揭露时弊,抨击乱象。

沈从文孙犁

沈从文孙犁

绽放在水边的人性之花——浅析孙犁创作中的沈从文特色一引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孙犁是以解放区作家身份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的。

他和赵树理曾代表了解放区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虽然孙犁的创作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60年前开始以清朗明丽之笔书写善与美的颂歌,到中年时代对人生不无怅惘的深入思考,至晚年于宁静深沉中品味世事,于无奈与愤激间抨击邪恶”,但是对人性、人情、人生命的关注却始终贯穿在其作品之中。

在这一点上他与二十世纪的京派作家有着很大的“默契”。

上个世纪初,以沈从文为首的京派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一直表达着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和赞美这一主题。

现阶段,虽然有一些文章试图从某一方面把沈从文和孙犁进行比较,如从结构、取材以及语言等方面研究沈从文与孙犁小说中的散文化风格。

还有的学者研究了沈从文和孙犁创作中的女性化倾向。

但是却很少有人从“人性”这个契合点来展开两者的对比。

故,本篇论文将从孙犁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之美来分析他和“京派”作家之间的关系。

这有助于我们认识“京派”的发展历程,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孙犁文学创作的前后心态变化。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社会在内外力的影响下,不可避免的遭受各种新观念的冲击。

而文学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梁启超“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一系列变革观念的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学思潮的促进,中国的文学开始迈入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1917年发生的新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起步的标志。

在新文学发生时期最显著的变化便是“人”的观念的提出。

我们知道,中国旧文学一直被禁锢在儒家思想体系下,同时又兼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和皇权的桎梏,“人”一直被抹杀。

而在新文学时期,“人”的观念的正式提出则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任务。

鲁迅先生就是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曾提出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①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一文更是反对“非人的文学”。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分享】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分享】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论文摘要:《大公报》“文艺副刊”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物质载体,展开文学批评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批评观以及批评方法,并扩大了这一流派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公报》;京派;文学批评《大公报》“文艺副刊”指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先后出现的《文艺副刊》和《文艺》这两个纯文学副刊。

它是京派文学实践的重要场所,它以刊登相当数量的京派作家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京派的创作成就,对京派文学贡献很大。

“文艺副刊”还登载了京派大量的批评文字,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的文学及批评流派的形成都要有一个过程。

大公报“文艺副刊”作为京派重要的联络场所、物质载体和发言空间,在塑造这个批评流派的过程中起了重耍的作用。

“印刷品,不管哪种作为内容载体均在大众媒介之列,另一方面,它的效果以交际过程这一基础为先决条件。

”…报刊作为现代媒介,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活动舞台,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交流性。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依托,得以与其它方面的知识分子和大众进行文学方面问题的交流与互动。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论述空间,实践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他们非常重视对话与交流,除了发表一般的、相对“无意识”的批评文字外,他们还常常针对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展开探讨。

这些探讨常常逸出京派之外,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

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文艺副刊》发表了《文学者的态度》,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京派”与“海派”之争。

1934年8月发生了关于“大众语”的讨论,沈从文、曹聚仁、黎锦熙等人参与了讨论。

1936年,沈从文以“炯之”的笔名在《文艺》发表了《作家问需要一种新运动》,引发了关于“反差不多”的广泛讨论。

论争使得各方面得以宣扬自己的观点,或修正自己的立场,而参与者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就由这些论争得以体现。

论沈从文与朱光潜的文学守望

论沈从文与朱光潜的文学守望

在解放前十几年 中,我和从文过从颇密, 有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段 时期我 们 同住 一个 宿舍 ,朝 夕生 活在 一起 。
( 朱光潜 《 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 从
格 》) 我 和沈 从 文相知 已愈 半 个世 纪 , 解放 前 我们
接受批 评 。14 以后 , 99年 朱光 潜在 执教 之余将 主
F k n a d We x e Z z i s h o e te n w p ro ’S ln i d t ga d v u f i r r atf l e sa u a n n u a h ec r , h e es n a e i n n a eo l e a yfi un s at p n i l t h s t eman l e t ep p r x l rsit er i r tr x e t g h i n , h a e p oe ot i l e au ee p ci . i e n h t n Ke r s h n C n — e Z u Gu n - in; g n b o・ n i u a We x e Z z ie p ci g y wo d :S e o g w n; h a g qa Da o g a We y k n; n u a h ; x e t F n
要精 力放 在美 学论 著 的写 作 和翻译 上 , 少写 评 很
论文 章 。朱 光潜 18 9 0年应 《 花城》 编辑 之 约写 了 《 沈从 文 先生 的人 格 看他 的文 艺 风 格 》一 文 , 从
长期在 一起 生 活和 工作 , 一直 是他 的 学生 和知 我 心 朋友 。 ( 朱光 潜 《 于沈从 文 同志的 文 学成就 关 历 史将会 重 新评 价 》)

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副刊》

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副刊》
家群 开始形 成 , 实现 了沈 从文 办刊 、 也 写稿 的理 想生 活 : 我成 天都 想 有 一 个 刊物 办 下 去 , 怕 “ 不
是《 艺 副刊 》 实 际 主 编 人 。2沈 从 文 与 《 文 的 【 大
公报 ・ 文艺副刊》 之所以结缘 , 归结起来与《 大
公报 》 当时 的 办报 思 路 、 境 以及 沈从 文 的 文 处
竞争支配 了很多人的趣味 , 至文学生产也不 甚
可 避 免 地 受 到 商业 的操 纵 , 沈从 文 对 文 学 与商 业 结 缘 之 后 独 立性 的丧 失 深 表 忧 虑 , 学 的独 文 立 意义 在 他 心 中 被 不 断 强 化 , 一 再 提 出 “ 他 信 仰” “ 、 职业 的尊 严 ” “ 教 意识 ” 来 强 调 文 学 、宗 ,
[ 关键词] 沈从文 ;大公报 ・ 《 文艺副刊》文 学传 播 ; [ 中图分类号】 ( 3.9 [ ; 92 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 44 2 1)5— 08 0 6 1 55 (00 0 06 — 3
2 世纪 3 年代 , 大公报》 0 0 《 创办了一个重 要的文 学副 刊——《 艺 副刊》 由沈从文 主 文 , 编 。这个 副 刊 的诞 生 , 志 着 新 文 学 在 《 标 大公 报》 的正式登场, 明以沈从 文为主的京派作 表
学观 和生 活状 况有 着不 可分 割的关 系 。
( ) 一 沈从文的思想立场与《 大公报》 的办 报方针一脉相通。《 公报》 中国现代史上 大 是 有过 重 要 影 响 的 一 份 大 报 ,92年 6月 1 日 10 7
由英 敛 之创 刊 于天 津 。创 刊 号上英 敛之 就发表
小, 不怕无 销路 , 不怕 无稿 子 , 切 由我 自己来 , 一 只要有 人 印 , 有人 代卖 , 这计 划 可 以消磨 我 的一 生 。 ¨ 纵 观沈从 文 的 一 生 , 他 参 与 编 辑 的 ” 在

论沈从文和萧乾的书评观——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

论沈从文和萧乾的书评观——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

评研 究》 这是 中国第一 部系统地研究 书评 写作 的理论 著作 。在 , 《 书评研究 》 , 中 大至书评家 的任务及修 养 、 书评 的准 绳 , 至书 小
评 的大略格式 , 甚至开头 、 尾 、 结 小标题等都进行 了认 真 的探讨 , 如此系统 、 面的书评研究 , 全 不仅 在当时 富有开拓意 义 , 在今天
不受任何拘束 , 完全 以善意和热诚来注意一切新作品 ” ㈨ 沈从 。 文对 书评 的重视从 中可见一斑 。 萧乾 13 95年 6月毕业 于燕京大学 新 闻系 , 业论 文是《 毕 书
萧 乾给书评下 的定义 是 :书评 ,一种为 一般 读者所写 的一 “ 一 般书籍 的批评 。” 面 向作者 , “ 目的是指导大众购书和浏泼的 论 是书评 。” 在这里 , 指明了书评 的性质 : 他 一般 书籍批 ; 叶 这丰t 批评的服务对象 : 一般读者 。这就规定 了书评的大众服务性 . i i ! 是基于为大众服务的考虑 ,才有 了萧乾父予 书 的 系列午 l “天 的观点 , 比如 : 在语 言表达上尽 量浅显 明 ; 小但婴埘 书的
者经济考虑 , 对书价亦应有所顾忌 。萧乾倡导书评 表达_ 的通俗 . 1 二 易懂 , 但这并不等于取消他 的艺术性 。萧乾在《 书评研究》 六章 第
《 书评 写作》 , 于书评 的标 题 、 中 对 格式 、 小标题 、 开头 、 结尾均有
认真的探讨和详尽 的例示 , 引用了 国外书评行家 的西看“ 并 理想 书评” 的模式 , 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对书评艺术性 的追求 。
却 不 多 的原 因 。 沈 从 文 对 书 评 进 行 过 细 致 而 真 切 的 概 括 :有 件 事 观米 饷 “
下 曾发表大量书评 文章 , 介绍 、 传播 图书信息 。13 年 9月萧乾 95 接任 主编后 , 一步设立书评专 栏《 进 书报简评 》 并多 次出版《 , 书 评特 刊》 ,邀请一批名家就书评的理论和实践 问题发 表看法 , 为

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01

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01

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一、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

曾去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二、沈从文的小说特色2002年,哈佛博士的美国学者金介甫在撰写的《沈从文传》中提出,沈从文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浅析沈从文创作中的自由主义文学立场

浅析沈从文创作中的自由主义文学立场
现 的京 派 文学 和海 派文学 ,为 中国 自由主义文 学
的 鼎盛 时代 ,沈从 文 、梁 实 秋 、李 健吾 、施 蛰 存 、朱光 潜 、张爱 玲等 均是 自由主义文 学 的代表
以造纸 的细竹 ,长 年作深 翠颜 色 ,逼人 眼 目。近
水 人家 多在桃 杏花 里 ,春 天 时只需 注意 ,凡 有桃 花处必有 人 家 ,凡 有人 家处必 可沽 酒 。夏天 则 晾
第 7卷第 3 期
2 01 3年 9月
齐 齐 哈 尔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Vo 1 . 7 No . 3 Se p. 201 3
J O U R N A L O F Q I Q I H A R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并 开始 形成 独立 的文 学创 作力量 ,二十世 纪二 三
题 、某 一 主义 、某一创 作方 法 ,让 自己的想 象 在 自己的作 品 中 自由驰 骋 ,表达 自己最想 表达 的内
容 ,采用最适宜于内容的形式 ,使其创作在任何
“ 类 ” 中显 得与众 不 同 。 沈从 文小说 代表作 《 边城 》就是 沈从文 自由 主义 文学 立场体 现 的最为 鲜 明的作 品之一 。小 说 中 ,沈从 文驰骋 自己 的想 象 ,对 “ 湘 西世界 ”进 行 了酣 畅淋漓 的 自由主义 抒写 , “ 那 条河水 便 是 历史 上知 名 的酋水 ,新名 字 叫作 白河 。白河 下 游 到辰 州与 沅水 汇流后 ,便 略显浑 浊 ,有 出山泉 水 的意思 。若溯 流而 上 ,则 三丈 五丈 的深潭 皆 清澈 见底 。深 潭为 白 日所 映照 ,河 底小 小 白石 子 ,有 花 纹 的 玛瑙 石 子 ,全看 得 明 明 白 白 。 水 中游 鱼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作者:雅嘉拉达(yajialada)自从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

虽然,它肇始于所谓的“沈从文热”,并与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其它各种“热”先后发生,但同其它一些“热”相比,沈从文研究却具有明显的持久不衰的特征,并由此带来现代文学研究中其它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这一情势的出现,决非仅仅由于研究者个人偏好与热情所致,也不仅仅由于沈从文研究当时在政治层面上所具有的拨乱反正的价值。

单凭个人的偏好与热情不可能使之持久,政治层面上的需求也只能是一时的“流行色”,沈从文研究的兴盛只能取决于沈从文及其创作本身所具有的文学研究的品位与内蕴。

“沈从文现象”,是20世纪中国具有独特色彩与内涵的思想—文化现象。

当然,沈从文研究并非起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沈从文先生其人其文的研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发生。

在此,笔者将分“早期沈从文研究”(1949年以前的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49年以后的空白期和新时期以来到现在的研究)两大部分,努力对沈从文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形势做一较为全面的论述,为笔者即将展开的沈从文研究方向的论文储备资料、理清思路,并期望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早期沈从文研究有不少地方或者失之偏颇且比较单一,但它毕竟是沈从文先生尚在文坛时的论说评论,不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沈从文研究的基石与铺垫,我们万不可忽视而应好好吃透好好利用。

早在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就开始为文坛所注意。

到30年代,沈从文已经拥有广泛影响。

但直到1949年前,对沈从文的研究却没有溢出文学评论的范围。

当然,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在它尚未走完自己行程的时候,一切研究都很难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可是,在1949以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文学史色彩的研究文字却非绝无仅有。

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称引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诸导言,其分文体对第一个十年文学过程的总结与描述,就分明具有文学史研究的特征。

论沈从文的报刊情缘与编辑责任

论沈从文的报刊情缘与编辑责任
n mb ro o n it re o ds i rtr it g e i ra ep nsbl y S e n we y w r lt au ewr i dt il s o i it h nCo g n e n o r i
Ab t a t s r c Asa wr e n dtr h n C n we a rf u d feig o e s a es d pe h da i r a d ae i ,S e o g n h d ap o o n e l fn w p p r. a a t te me i t o n He d
李 天 福
( 庆 史 理 学 院文 学 与传 媒 学 院 , 重 重庆 4 2 6 ) 0 1 0
摘 要 作 家、 编辑身份 的聚合使 沈从 文具有割舍 不掉 的报 刊情缘 。他适应媒介特 点、 利用媒介资 源, 成功敲 开丈
学 创 作 之 路 ; 坚 守 媒 介 社 会 良心 , 履 编 辑 责 任 , 频 卷入 文 学 论 争 的漩 涡 ; 慷 慨 解 囊 , 心 相 助 , 持 并培 他 践 频 他 倾 扶 育 了一 大批 青 年作 家 。
篇 ( ) 首 。


圈 内效 应 与 四面 开 花
这 样 , 从 文 以作 品 为 媒 , 北 京 地 区众 多 文 学 报 刊建 沈 与 立 了联 系 , 同 报 刊 主持 人 由 陌 生 到 相 识 , 并 由相 识 到 熟 知 。 逐 步 结 识 与 文 艺 界 相 关 的其 他 各 界 知 名 人 士 。 他 由此 获 得 各 种 学 习 、 作 机 会 , 京 北 新 书 局 和 北 京 晨 报 社 先 后 正 式 工 北
( c o l f tr tr n e i Ch ng i gUniest t n ce c s Ch n qn 4 21 0) S h o eauea dM d a, o q n v ri of sa d S in e , o g ig 0 6 o Li y Ar

从湘西走出的风俗画家——沈从文

从湘西走出的风俗画家——沈从文

2、生命的自主自为
沈从文将理想中生命的“神性”表达出来的最好文本,是《边城》。 在老一辈的老船工和老水手身上,凝聚着湘西下层人民世代凝聚的勤劳、 诚实、善良、热情的美德和悲凉的人生命运,而在年轻一代的翠翠和傩送 身上,则不仅保有与老一辈优良品性的血缘联系,而且开始自主自为地把
握自己的人生命运。 翠翠对爱情由情窦初开到向往及内心的烦恼、纠结。
沈从文一再声称“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自然、健康又不悖乎人性的人
生形式”
翠翠形象: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
一只小兽物”。父母双亡,与爷爷相依为命,她心地善良,对爷爷关
心、体贴,情窦初开对爱情充满了憧憬、执着,是沈从文心中理想的 女性。“爱”与“美”的化身,天真纯朴,感情细腻,对爱情的追求 “那样纯净,超过一切世俗利害关系,那样的非物质。”
承担全家运行着的命运之外,还要温柔耐心地引导这长年
不驯的山民老艺术家走常人的道路。因为从文表叔从来坚 信自己比任何平常人更平常。所以形成一个几十年无休无 止的学术性的争论。……这里有一个秘密,作为从文表叔 文章首席审查者,她经常为他改正许多笔误。”
二、文学创作
短篇小说集:《龙朱》《旅店及其他》《虎雏》《阿黑小史》《月下 小景》《新与旧》《主妇集》《八骏图》等,长篇小说《长河》较有代表 性。 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记丁玲》
1924年底开始陆续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创作,并曾与胡也频一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在 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编文学刊物《红黑》。1929年接到胡适邀请他做上海中
国公学教师的聘书,任教期间与张兆和相识相恋。在上海期间,沈从文创作的
无数作品,永远处于写作的状态,他曾说自己是“文化工人”。1930年起,先 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返京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 《大公报》文艺奖,有力地扩大了京派的影响力。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6年为北京大学教授,并主编《大公报》《益世报》的文学副刊。新中国成 立后曾在历史博物馆为展品写标签,后从事文物研究,出版有《中国古代服饰 研究》等著作。1988年病逝于北京。

张之洞《劝刻书说》对学术期刊编辑的启示

张之洞《劝刻书说》对学术期刊编辑的启示

张之洞《劝刻书说》对学术期刊编辑的启示渠红岩;李海中【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intense competi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key to success of academic journals depends on the selection of academically innovative papers and top quality edition. The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have profound academic accumulation and forward-looking academic insight with efficient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 and edition. The ideas in Quankeshushuo by Zhang Zhidong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f inspiration to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展迅速、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如何选择真正具有学术创新价值的论文,并以高质量的编校将学术成果呈现给作者和读者,是学术期刊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

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丰厚的学术积累和前瞻性的学术眼光,高效进行组稿、约稿以及优质稿件的选择、编校,这样才能使期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张之洞《劝刻书说》“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的主张对学术期刊编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6)006【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劝刻书说》;刻书;学术期刊;编辑【作者】渠红岩;李海中【作者单位】《阅江学刊》编辑部,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30清末张之洞《劝刻书说》这样写道:“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其书终古不废,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刊方针,双方因对 自由思想的追求一拍即合 。有人说 , 的读者群 ,其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报纸的整体品位 ,
言论独立 ,不受任何方面收买 ,不盲从 ) “ 四不”的办 决定 了报纸对读者的吸引程度和读者 的个人品位。2 0 世
纪初 的沈从文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发表 了一系列阐述
沈从 文进 入 《 文艺 副刊 》是 “ 人适 、报适 、时适 、地 副刊对于报纸不可或缺的言论 。他强调 “ 许多报振声受教育部委托主要 从事华北中小学教科书 的编写 ,沈从文事实上承担起了
深 刻论 述 副: 的重 要 性 ,积 极营 造 《 文艺副刊 》组稿、处理来稿 、专栏安排、联系作者 、 读者至上 的副刊编辑观 答读者问等属于主编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 , 《 文艺副
1 9 3 3 年1 0 月,胡政之在杨振声引荐下邀请沈从 文和杨振 意义上缘于报业竞争……副刊的 ‘ 可读性 ’,一直是报 声一起主编 《 文艺副刊 》。此时的 沈从 文虽说生 活潦 纸 同业 间竞争的有力支柱 。” 在 报纸 的发展史上 ,副 倒 ,但 向往 文学创作 自由的追求不改 。他称赞 《 大公 刊以其 内容的深度 、品位、可读性和感染力获得 了广泛 报》 “ 不党 、不卖 、不私 、不盲” ( 即不受党派支配 ,

2 0 世纪3 O 年代初 , 《 公报 ・ 文艺副刊 》由 “ 学衡 刊 》 “ 固定读者大约二十万人” ,这个数 目在 当时的文
派 ”代表人物 、清华大学教授 吴宓主编 。吴宓思 想保 艺界相 当可观 。此后 , 《 文艺副刊 》改 由萧乾负责 ,但
守,反对新文化运动 ,主编 的 《 文艺副刊 》学院气息浓 沈从文仍是副刊的主要撰稿人。
创作歌者与编辑舞者
论沈从文 《 大公报 ・ 文艺副刊 》的编辑思想
/胡 琼 华
摘要 : 沈从文的报刊编辑 实践思想充分体现在其 对 《 大公报 ・ 文艺副刊 》的编辑活动 中。他深刻论述 了报纸 副刊 的 重要性 ,积极 营造读; 等至上 的副刊编辑观 ;追 求文 学超脱性 ,旨在建立 高雅文学园地的编辑理想 ;坚持 只认 作品不认人 ,作品能修 不退的人本编辑态度 ;他要求编者谨 守职业的尊严 ,对副刊版 面编排精益求精 。
问题 : “ 初 期社 会 重 造 思想 与 文学 运 动 的建 立 ,是 用 副 落 ”。他尖锐地指出: “ 过去十年新文学运动 ,和政治
刊作工 具得到完全 成功的 。近二 十年新作家 的初期作 关 系太密切 ,在政治不稳定 时,就很牺牲了些有希望的
品 ,更无不由副刊介绍给读者。鲁迅的短短杂文 ,即为 作家 。” 其言论对于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界
厚 ,远 离 了普 通 百姓 的生 活和 情 感 ,不 能 有效 地 融 入社
一 史 料 疆
“ 新 闻是 报纸 的灵 魂 ,副 刊是 报 纸 的 面孔 ,报 纸 耐
会现实 ,不能被 当时文学的现实和主流接纳 ,读者关注 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 2 赵超构 的这句话深刻 阐述了 度不断 降低。 《 大公报 》经理胡政之对 此十分不 满 。 副刊在报纸编辑 中的重要作用 。 “ 副刊的产生 ,从某种
沈从文意识到读者对于办好g J  ̄ T I J 的重要价值 ,并逐 界的排挤与打压 。
步 形成 了他 判 定副 刊 质量 好 坏 的标 准 ,即读 者 至上 观 。
在 《 文艺 ̄ J l T m J 》编辑活动中,沈时刻提醒报刊的编辑 ,
要以获得读者认可作为副刊编辑的把关原则 。他要求编 强调文学的 自由性 ,反对文学商业化 ,提倡作 品的艺术
编辑 之 友 ・ F A i m t i  ̄ l F r i e d l 2 0 1 3 . 6 l 史 科 1 1 1 7
和发展 ,副刊好坏即大有关系” ,【 4 从副刊对社会思想 奈 、苦闷与失望。他追求超脱政治的文学 ,坚持认为 ,
和文学运动的影响 ,论述 了副刊决定着报纸生存的重要 任 何一种政 治对 文学的干预 ,都必会导致 文学的 “ 堕



持 介


关键词 :
沈从 文 创作歌者 编辑舞者 文 艺副刊 编辑 思想
1 9 2 8 年 ,沈从文与胡也频 、丁玲合伙创办 《 红黑 》 适 ”的必然走 向,是人 与报纸双方各 自能满足对方需要 月刊,由此开始了近2 0 年的编辑生涯 。2 0 年中 ,沈从文 的一种双 向选择后的必然结果 。【 1 】 从接手 《 文艺副刊 》
创办和主编过多种报纸 ,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 ,形成 开始 ,沈即顺应读者的需要和副刊发展规律 ,对 副刊出 了其独特的编辑思想、编辑理念,特别是1 9 3 3 年9 月接受 版的版面大小和出版周期进行及时调整 ,直到1 9 3 5 年8 月
5 日出z _ F 1 6 6 期后与萧乾主编的 《 小公园》合并改为 《 文 《 大公报 》邀请担任 《 大公报 ・ 文艺副刊 》编辑后 ,其 2 报纸副刊编辑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
辑的副刊文章要让读者看得懂 、想得通 、弄得明。但关 性 和严 肃 性 ,反 对游 戏 、消 遣 的 “ 白相 文 学 ”和 空 有血 注读 者的 阅读需 求并不是要一 味地迎合读者 的阅读喜 泪叫喊的纯粹宣传品。他接手 《 文艺副刊 》一个 月,就 好。 “ 刊物愿意多销一点 ,却也并不因为应 当多销把趣 在 《 大公报 》上发表了 《 文学者的态度 》一文 ,对 “ 玩 味俯就 。”L 6 他坚 决反对 以伤害文学 的质量来换取读者 票”的 “ 海派 ”文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清晰地表达
适应NT J I 需要而写成。到 民十四五以后 ,在北方 ,一个 而言是那样的不合时宜 ,并掀起了文坛所谓 “ 京派”与 报纸的副刊编辑 ,且照例比任何版编辑重要。”【 5 】 “ 海派”的激烈争论 ,他本人也在这场争论中受到文学 沈从文认为 ,副刊的风格往往取决于主编者的趣味 和 文化倾 向。因此 ,他在 主编 《 文艺 副刊 》过程 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