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

合集下载

唐诗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第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其五》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所以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汉朝帝位转移是因为运气,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

注释⑴宗臣:后人崇拜的大臣。

⑵羽毛:指鸾凤。

⑶身歼:身灭。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读者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诗人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

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诗人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纡,屈的意思。

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个“纡”字,突出诸葛亮委屈地处在偏僻的地方,经世怀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也只不过是“雄凤一羽”罢了。

“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是议论中高于其他诗人之处。

诗人联想起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胆略,如同见到了他那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

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

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咏怀古迹五首

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的诗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 丈二十二韵》 丈二十二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 风所破歌》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 一去" 独留"
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 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生前的寥落 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 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 青冢" 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 "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 比悬殊. 比悬殊."连"对"向", "连"字写出塞之 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 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 黄昏" 朔漠"即北方的大漠, 黄昏" 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 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 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 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 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 天幕,空旷凄清. 天幕,空旷凄清.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
唐· 杜甫
所谓咏怀古迹就是借古迹古人抒发 自己的心怀。《咏怀古迹》共五首, 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 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祠,都 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从题 材上看,这是一首怀古诗。所谓怀古 诗就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 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 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今的目的。
1、诸葛亮 2、诗人在诗中歌颂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 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成的深沉 感慨。 3、阶前的草独自呈现一片碧绿,隔叶的黄鹂徒然地 叫得好听。映阶碧草、黄鹂隔叶,本来是一种赏 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所含之情 大有转折,写出了武侯祠冷清荒凉的特点。
1、背诵全诗 2、从内容和表达技巧两方面鉴赏《念奴娇·赤壁怀 古》
生 离 汉 宫
不 幸 、 孤 苦
一 去
紫台 连 朔漠
独 留
青冢 向 黄昏
死 葬 异 域
孤 寂 、 冷 落
一般指时间,而这里主要指空间,和 “朔漠”相对,即笼罩四野的昏黄的天幕。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典故,指出昭君悲剧的根源
对故土深沉的爱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同情之 意、悲愤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
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对比鲜明,对仗工整 侧面烘托,以实写虚 拟人、借代、用典
1、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 2、体会意图(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 事?) 3、领悟情感(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情感?) 4、分析写法(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①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②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①锦官城:古 代成都的别称。②开济:开创 基业,匡济艰危。 思考:1、这首咏史诗吟咏的对象是谁? 2、诗人在诗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3、分析颔联中“自”“空”的表达效果。

《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庾信:梁朝诗人。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明妃:即王昭君。

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画工毛延寿被杀。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皆开国名相。

萧曹:指萧何、曹参,均系辅佐刘邦建汉的名臣。

【简析】: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咏怀古迹五首之鉴赏短文

咏怀古迹五首之鉴赏短文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译文:
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诸葛武侯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译文:
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赏析: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赏析:
这首诗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2016咏怀古迹

2016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 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 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 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 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 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 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 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 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 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 可言呢?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 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 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 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 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 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 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 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 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 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 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 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 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 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 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 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 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 怨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 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
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
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

杜甫《咏怀古迹》

杜甫《咏怀古迹》

杜甫《咏怀古迹》《咏怀古迹》朝代:唐代作者: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州写成的一组诗。

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万,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 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 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 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 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 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 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 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 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 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 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 “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 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 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 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 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 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 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 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 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 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 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 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 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 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 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 “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 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 的深刻印象。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 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 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 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 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 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 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 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 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 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 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 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 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 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 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 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 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 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 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杜甫怀古诗五首

杜甫怀古诗五首

杜甫的咏怀古诗五首包括《咏怀古迹五首》、《登高》、《登岳阳楼》等,以下是其中五首的简介: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高空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人通过登高远眺,感叹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登岳阳楼》: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岳阳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月夜》: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女子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诗人通过描绘女子的形象和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疾苦和国家动荡的关注和感慨。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这首诗通过描写支离东北的百姓流离失所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忧虑。

诗人通过描绘百姓的苦难和辛酸,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疾苦和国家前途的关注和感慨。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这首诗通过描写宋玉的悲秋情怀,表达了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宋玉的形象和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这些诗作都充满了杜甫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和人生苦短的深刻思考和感慨,同时也展示了杜甫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咏怀古迹五首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赏析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其四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6]注释:其一1. 支离:流离。

2.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3. 羯胡:指安禄山。

4. 庾信:梁朝诗人。

[1]其二1. 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4. 最后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3]其三1. 明妃:指王昭君。

2. 去:离开。

3. 朔漠:北方大沙漠。

4.省:曾经。

5. 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4]佩:通“佩”。

其四1.蜀主:指刘备。

2.伏腊:伏天腊月。

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6]其五1. 垂:流传。

2. 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

3. 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4.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5. 纡:屈,指不得施展。

6. 筹策:谋略。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咏怀古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杜甫《咏怀古迹五首》1【咏怀古迹一】古城西北小溪潺,无限风光绿荫间。

奇草茵茵铺紫陌,异葩馥馥隐深山。

几声杜宇报春到,半缺冰轮催客还。

仗竹亲身临此地,赋词把酒醉乡关。

【咏怀古迹二】蜀相祠堂千古悲,多谋足智一军师。

三分天下识当远,六出祁山恨未时。

黄雀空啼曾遗忘,翠松着意在追思。

崇高风范万人仰,垂宇鸿儒岂可疑。

【咏怀古迹三】红楼一梦入朱门,孽债奇缘自雨村。

枯目朝朝凝冷月,煎心日日怨黄昏。

堂前黼黻均无色,座上珠玑皆丧魂。

成败辱荣多少事,是非曲直任评论。

【咏怀古迹四】铁马金戈擒虎豹,骊山脚下土陶宫。

钩连错落千环里,起伏翻腾万象中。

叱咤风云堪壮士,纵横玉宇亦豪翁。

项刘举义山东乱,就此辉煌不再同。

【咏怀古迹五】周郎妙计安天下,用火烧营卓识高。

顷刻巨舟烟作烬,霎时顽敌贼唯毛。

指挥若定匡吴国,决策从容破魏曹。

今日缅怀英烈史,心潮逐浪亦魂劳。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2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原文: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1、支离:流离。

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淹:滞留。

日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

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

“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赏析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

咏怀古迹五首

咏怀古迹五首

咏怀古迹五首古迹传说,洪洋历史,我今咏叹,昂首思存。

多少次山水吟,征古圣迹悠然咏;满眼景物,犹如仙境,萦绕着深厚的情谊。

题第一首古刹山门,景风壮美,洞穴深藏,如梦如幻。

暮钟悲鸣,空山月色,凋零看古迹,空灵悠然。

题第二首古寺碧空,霞彩虹色,云淡风爽,神位锁楼。

烟霞游隐,石阶壮美,月华更灿烂,犹如仙境。

题第三首清溪曲桥,水清流澌,绿山秀景,萦绕不绝。

古树翠苔,仙鹤垂褐,沿溪而行,深情留此处。

题第四首古井深幽,几载历史。

清芳犹存,景色宜人。

月夜宁静,空调迷蒙,动人心弦,恨无百年来。

题第五首古长城,横贯千山,山头长河,雪域它藏。

苍劲旧日,犹在目前,登高望远,令人叹为观止。

跋古代的繁荣历史,在如今的现代文明中几乎成为了传说,而我们今日所看到的古迹,仿佛传达着古人的心意,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访古迹,不仅仅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神秘魅力,也能让我们回味每一处历史地道。

咏叹古迹,昂首思存,此乃一生的追求。

今日,我深深地走进了古代文明的世界,环顾四周古迹,一派壮观而静谧的景象,时而将我带入古老的洞庭湖畔,时而把我引入桃花源中,湖水碧绿,山叠翠绿,草色碧绿,犹如仙境般的景色伴随着清风不断的吹拂,让我心旷神怡,心胸开阔。

古刹山门环绕,千柱万壁,特殊的建筑让我叹为观止。

这里的历史和传说,让我感受到一股无尽的浩瀚历史气息。

再穿过古寺,目光被这里招人的雅致景色所吸引,空气中伴随着一股淡淡佛香,令人在这空灵的环境中获得内心的宁静。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迹层层叠叠,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画面。

清溪曲桥,水流波光,古树翠苔,仙鹤垂褐,令人心旷神怡,无比惬意。

穿过古井,一股清芳和历史气息在耳边荡漾,在遥远的深处,我仿佛看到了古人留下的心意。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迹仍然宁静不变,没有新奇的变化,只有历史的棱角和流逝的年华,此刻,我站在古长城之上,眺望远方,一股苍劲、坚定、气魄的力量自古迹中涌现而出,浩瀚的历史波澜涌动在我心中,令我明白,一切伟大的历史精神,都藏在那不可抹灭的文明古迹之中。

杜甫《咏怀古迹(五)》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五)》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五)》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咏怀古迹(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28] 。

三分割据纡筹策 [29] ,万古云霄一羽毛 [30] 。

伯仲之间见伊吕 [31] ,指挥若定失萧曹 [32] 。

运移汉祚终难复 [33] ,志决身歼军务劳 [34] 。

【注释】[28]宗臣:宗庙社稷之重臣。

《汉书•萧何曹参传赞》:“二人同心,遂安海内。

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

《咏怀古迹》1

《咏怀古迹》1

杜甫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环佩空归月夜魂。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种种思索,都一时来入心中,真是百感交集。
在组诗中,这种百转千回的抒情方式更为突出。如 《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代表作。
盛唐之音
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 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法来说,张旭 和颜真卿都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 的美。 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 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 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 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限,是一种还 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
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昭君远 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是怎样 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 题的答复。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 也是徒然的了。“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 的了”旨在批判什么? 答: 讥讽的统治者昏庸无能。 4、“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最后两 句写千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 听到了她的悲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抱着昭君怎样 的态度? 答: 同情她的不幸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追求对仗格律的高度严整)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杜诗风格 ——沉郁顿挫
深沉的忧思。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

总结:
古代诗歌从题材上来分类的 话,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怀 古咏史诗、借物感怀诗、边塞 征战诗、田园山水诗、临行赠 别诗等。结合标题,从题材上 讲,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鉴赏咏史怀古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 名。昭君到匈奴后做了呼韩邪单于的 阏氏(yān zhī),封“宁胡阏氏”, 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把 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这以后,匈 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 发生战争。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 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 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 称之为“青冢”。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 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 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 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 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 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 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 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 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 掉落在地。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试分析“独留青冢向黄昏” 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孤独地面对 着大漠黄昏,虚写昭君远离故 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 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

咏怀古迹五首

咏怀古迹五首咏怀古迹,一往情深,苍芜萧瑟,唯有古迹,将记载万古流芳。

古迹是古人的留痕,印在古代中的文字,是我们历史的深处,可以抚今追昔,一窥过去,仿佛倒流已久的时光。

我们沿着古迹,感受到那曾经年轻、活力无限的古人。

在古迹中,也可以看到古人对未来的憧憬,对自己所建筑的城市的恪尽职守,也可以看到古人展现出的繁荣和浪漫。

走进古迹,熟悉的地名,让人想起依依惜别,走进古迹,它也就是让我们倒回到古时的氛围中。

伴随着古迹显现出来的不朽的历史,激励着我们脚步的前进。

这些古迹,正如一个桥梁,将历史桥接到当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

第一首:古迹绵延踏过历史洪流,惊醒了凝望,古迹绵延,历史遗迹陪伴,稳如泰山,凝望一望无际。

古迹漫山遍野,横亘重重山川,层层叠叠的山峦,犹如万物的母亲,温柔地守护着它们。

在这片土地上,古迹散落其间,它们静静地传承着过去的精彩,将时光一点一滴的珍藏下来,在一晃一闪的时光中流传着绵延的历史。

第二首:经年沧桑古迹经年沧桑,凝望山河环绕,古宅萧萧垂柳,迎风拂地凉爽。

如今,当我们通过古迹,漫步于古人曾经建立的古老建筑中时,我们会感觉到它们在岁月中蹉跎的沧桑,经年累月的消逝,以及它们的坚守。

经过时光的洗礼,以及古人的慎重守护,这些古迹走过了岁月的考验,依然面貌不变,守护着历史的痕迹。

第三首:富丽堂皇古迹富丽堂皇,放眼一望无际,高台纵横联排,犹如上古仙宫。

古迹不仅仅是历史的印记,也是古人集合智慧的结晶,它们展示出古人对美感的追求,以及古人对未来的憧憬。

古迹犹如一页页的历史书册,让我们无论何时,都可以翻开它们,走进历史的大殿,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第四首:山水画卷古迹山水画卷,令人心醉神迷,桥洞错落处处,犹如仙境山林。

古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们集市气息与文明洗礼于一身,构筑起一座座文明礼堂,它们不仅仅是古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今天的童话世界。

在古迹的山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古人对未来的想象力。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翻译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翻译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翻译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总是以边塞的悲壮和历史的沧桑为题材,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下面是他的五首《咏怀古迹》的全文及翻译:一、咏怀古迹三首·其一世泽之林亡,东溟挹翠空。

今之新德士,千载灭文风。

巍峨时一往,飘蓬忽何从?此处倚崇山,元化敢为兄。

Translation:In the forest of worldly blessings, the ancient virtue is lost, and the eastern sea is devoid of its greenness.The present new generation, after thousand years, has extinguished the literary trend.The towering grandeur has gone away in a flash, as if a floating rag, where can it be?Here, leaning against the towering mountain, I dare to strive for the renewal of virtuous influence.二、咏怀古迹三首·其二青海无边墨色天,飞鸿踏雪泥犹白。

毡房已拆旧窝在,林下应留旗画未。

至道虽亲尧舜盛,修文犹得谢安持。

五陵年少争周顒,一葦一天无际期。

Translation:The boundless Qinghai, with the darkened sky, while the flying wild geese stamp on the snowy ground, their footprints still appear as white.The felt tent has been disassembled, leaving the old nest, under the forest, there should still be the unpainted flag.Though the virtuous pat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lorious times of Yao and Shun,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e is still held by Xie An. The young men of the Five Tombs compete for Zhou Yong, with each reed representing an unbounded ambition.三、咏怀古迹三首·其三万古长如夜,不足明其愁。

咏怀古迹五首

咏怀古迹五首
”字好在哪里?
炼字答题步骤
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景象。看这个词或者字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 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它的表达技巧, 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炼传神,绘声绘色, 生动形象等 第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
怀古诗写作特点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 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 意。 (3)手法: 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4)语言: 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问题二 赏析“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 论”
炼句答题步骤
第一:描述该句描绘的景象 第二:抓住突出的一点简析 第三: 点出该句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表达了 什么样的感情
1.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 分明是满腔悲愤。(解释景象)
2.怨恨点明了文章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演
奏的总是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 着她的愁思. (抓住突出字眼) 3.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 又有对她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 恨。(意境感情)
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 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怀古诗鉴赏
第一步:了解诗人或者其诗作,了解诗人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背 景以及创作背景等外在环境及内在思想情感。(弄清史实) 第二步:需要读者在了解诗人及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的前提下,细 读品味诗人在诗作中寄托的感情。(体悟感情) 第三步: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 追溯作者写作时所要表达的“志” (分析技巧)

杜甫《咏怀古迹》

杜甫《咏怀古迹》

杜甫《咏怀古迹》《咏怀古迹》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 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 今四川省巫山县。
4. 最后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 ,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3]
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开。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话又回到此诗开头两句上了。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是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的。
其二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3]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9]
其四
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
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
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
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6]
作品注释
其一
1. 支离:流离。
2.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3. 羯胡:指安禄山。
4. 庾信:梁朝诗人。[1]
其二
1. 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5. 。
7. 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5]
其五
1、蜀主:指刘备。
2、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6]
作品译文
其一
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其三
1. 明妃:指王昭君。
2. 去:离开。
3. 朔漠:北方大沙漠。[4]
其四
1. 垂:流传。
2. 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
3. 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4.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其二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
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3]
其三
千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①空归夜月魂。(①〔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4]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
诸葛武侯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
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10]
其五
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
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肃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势,是经他策划运筹;
千百年来,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霄。
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
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
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
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7]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1]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2]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其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1]
其三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4]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