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评估县域地质灾害人口易损性_以广州市萝岗区为例
广州市南沙软土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方法

广州市南沙软土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方法摘要:地面沉降和边坡失稳是广州市南沙软土地区的主要灾害类型,本次提出的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估方法,既满足了地灾评估工作的要求,同时在其它程度的软土地质灾害评价中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软土;地面沉降;边坡失稳;分层总和法;瑞典条分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改造日趋严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广州市南沙处于珠江入海口,软土引起的地面沉降和边坡失稳是该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下面以广东省广州市万顷沙镇同兴村安置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对软土地区灾害类型的评估方法作一探讨。
一、工程概况广东省广州市万顷沙镇同兴村安置区场地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西部,拟建项目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住宅、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停车场等方面,拟建场地设计标高为6.0m,建(构)筑物拟采用复合地基或桩基础,无地下室,其总体布局见图1。
图1项目主题规划平面图评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地貌,地势平坦开阔,目前区内地表高程一般4.5~5.0m,河涌堤坝及路基地段稍高,主要为耕地和鱼塘,沟渠田埂纵横交错,局部有砂石路横贯场地,连接市政道路与周边村落。
岩土体类型自上而下主要为:人工填土、淤泥、细砂、粉质粘土、中粗砂、淤泥质土、砂质粘性土和燕山三期花岗岩。
二、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已发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降一种,共发现地面沉降9处,其特征和危险性评述如下:主要见于评估区内的低矮建筑物墙体、围墙和路面,区内现有的多层建筑多采用桩基础,未见明显大面积沉降痕迹。
但区内个别低矮建筑、围墙、路面采用天然地基或简易基础,持力层主要为软弱土,工程性质较差,在上部附加荷载作用下,这些低矮建筑的墙体、围墙和路面局部出现开裂。
但裂缝的规模均较小,宽度一般0.2~13cm,多呈上宽下窄或不规则线状展布,裂缝表面多呈锯齿状,因此这些裂缝均为拉张裂缝,裂缝的规模较小,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已造成损失小,故评定其危害性小,危险性小。
地质灾害评估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地质灾害评估方法的创新与应用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问题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工程建设的日益频繁,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也在逐渐增加。
因此,科学、准确地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对于提前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评估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传统地质灾害评估方法及其局限性传统的地质灾害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大类。
定性评估方法通常基于专家经验和现场调查,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主观判断。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往往受到专家水平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定量评估方法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参数,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常见的定量评估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概率分析法等。
然而,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模型假设过于理想化、参数获取困难、计算过程复杂等。
二、地质灾害评估方法的创新为了克服传统评估方法的不足,近年来,地质灾害评估领域涌现出了许多创新的方法和技术。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GIS 技术是一种集空间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于一体的信息技术。
在地质灾害评估中,GIS 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地形、地质、气象等多源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和建模功能,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区和预测。
例如,利用 GIS 的缓冲区分析功能,可以确定距离断层、河流等地质构造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为高危险区;通过叠加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多种致灾因素,生成地质灾害风险图。
(二)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大面积地获取地表信息,为地质灾害评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航空遥感等技术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地质灾害的形态、规模和分布特征。
同时,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还可以监测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基于高分一号遥感卫星影像解译的西南山区水土流失调查

基于GIS的广州市萝岗区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oaggv( ,07年 4月 2 gn .o.n20 2 0日)
13 景观遥 感分 类 .
本文根据研究 目的、 研究区特点以及遥感图像的分辨率 , 以我国土地利 用现状分类系统为基础, 把萝
岗区景观类型射分为林地 、 基塘水库 、 乡镇居民点、 草地 、 推平未利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 耕地、 河流、 园地和
水库 2 多座 , o 大小河流流程 8 。气候上属热带季风气候 , om k 年平均气温 2 . ̄ , 19C 气候温和 ; 年平均降水量
1 0 . l 25 , 7 m 雨量充沛, 常年无雪 , 无霜期长。
1 2 数 据来 源 .
20 年和 19 年萝岗区 SO 03 95 P T图像( 分辨率 1mX1m 、 0 )萝岗区土地利用规划图(o6 、 0 zo 年)萝岗区行
其他用地共 l 类 , 0 分别以 l234567 89 1 代表。 、 、、、、、、 、、0
14 景观 指数选 取 .
本 次研究根 据需 要 , 选取 了下 列 景观 指数 :hno Sann多样性 指数 (H I、hno 均匀 度 指 数 (H I、 S D)Sann S E )斑 块 数量 ( P 、 N )斑块 密 度 (D 、 缘 密 度 (D 、 状指 数 (S)类 型 比例 (L N J P )边 E )形 LI、 P A D) 。
广 州是 中 国的大型城 市 , 正在 经历着 快速 城市 化 的过程 。而 萝岗 区作为广 州八 个行 政 区之一 , 也正经
历着快速城市化的过程 , 其景观格局受城市化影 响也越来越深刻。为此, 文借助 GS 本 I 技术 , 分析 了萝岗 区15 9 年至 20 年景观格局和景观组分的定量变化及其规律, 9 03 旨在阐明萝岗区景观格局演变的特征 , 揭
遥感解译在怀集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解译在怀集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遥感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愈发广泛。
特别是在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中,遥感解译技术的应用更是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本文将以怀集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例,探讨遥感解译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及意义。
怀集县位于广东省肇庆市西部,其地处受台风、降雨、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地区,地质灾害频发。
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传统的调查手段主要包括地面勘测、人工测量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在面对大面积、复杂地质条件的情况下难以胜任。
而遥感解译技术的出现为地质灾害调查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遥感解译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貌信息。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貌条件有很大的关系,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获取到大范围内的地形地貌信息,如地势起伏、河流河谷、山体坡度等,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划、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遥感解译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灾害形成的特征,如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特征,有效帮助地质灾害调查人员快速准确地识别灾害点。
遥感解译还可以获取全时空的数据,通过遥感影像的历史纵向比对,可以发现地质灾害的演化过程,为预警和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遥感数据可以与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相结合,通过时空分析,可以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测提供了重要支持。
怀集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实际应用也充分证实了遥感解译技术的重要性。
在怀集县地质灾害调查中,采用遥感解译技术获取的地形地貌信息,不仅帮助划定了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还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遥感解译技术获取的高分辨率影像,成功识别了多处地质灾害点,为灾害的及时处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耕地破碎化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收稿日期:2022-04-27基金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A1515030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1307);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201010289)作者简介:陈俊韬(1998-),男,广东湛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空间分析,(电话)157****7423(电子信箱)*****************;通信作者,林锦耀(1989-),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电子信箱)****************.cn 。
陈俊韬,林锦耀.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耕地破碎化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2023,62(5):14-21.当前,中共中央一直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1,2]。
完成任务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中的基础资源[3]。
然而,耕地资源普遍存在破碎化的问题,实现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需要探明耕地破碎化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将耕地破碎化定义为一定地域内存在不相邻的[4-6],土地利用低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耕地破碎化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陈俊韬,林锦耀(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广州510006)摘要: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来构建耕地破碎化程度评价体系,计算出区域内各街道/镇单位的耕地破碎化程度综合指数,选取10个可量化的自然条件及人类社会活动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10个因子对耕地破碎化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10个因子均为广州市耕地破碎化的影响因子,其单个因子对耕地破碎化影响由强到弱为市区行政中心距离因子、气温因子、GDP 因子、坡度因子和海拔因子、降水量因子、建设用地距离因子、道路距离因子、水体距离因子、人口密度因子;10种因子中任意2种因子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降低广州市耕地破碎化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浅析遥感技术在广东潮阳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的应用

/RESOURCESWESTERN RESOURCES 2020年第五期遥感测绘1.引言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以及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及公司得到广泛应用(梅安新等,2001)。
遥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高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可比性和经济性等特点,是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同样在地质灾害的调查与检测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
在广东省实施的1∶5万地质灾害信息调查项目中,遥感解译作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先导手段,整体上初步掌握调查区的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地质环境背景及人类工程活动。
为下一步野外调查奠定基础,指导高效率的调查,并形成室内解译信息表,最终制作调查区专项地质灾害遥感图件。
2.研究区概况潮阳区地处广东省东部,隶属汕头市,位于汕头市西北处,濒临南海。
区内水系发育,地貌类型以丘陵和平原为主,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区内丘陵自西北至东南呈带状分布,东北部为榕江发育而来的榕江平原,西南部为练江发育而来的练江平原。
丘陵多为燕山期侵入岩组成,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平原以第四纪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物为主,岩性复杂多变,以砂、砂质粘性土、粘土为主,且广泛发育软土。
据区域地质资料,潮阳西北部断裂构造发育,岩石多呈破碎状,风化强烈,局部不均,地震活动强烈,属地震烈度Ⅶ区,局部Ⅷ区。
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水土流失程度较重,地质环境条件较脆弱。
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露天采石、人工削坡建房、道路切坡。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大,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3.研究数据与方法3.1数据源本次潮阳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卫星数据为主要遥感信息源。
数据源基本信息为1∶2000彩色数字正射影像图,航摄比例尺为1∶35000,影像地面分辨率为0.28,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3°分带,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航摄日期2012年。
广州从化地区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广州从化地区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邱锦安邓志德童纪伟张杰唐宁来源:《城市地质》2021年第01期摘要:廣州市从化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日益增高,对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利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发现该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以微、小型的崩塌、滑坡为主,主要发生在4—9月份降水多发期,隐患点险情以中型为主,威胁人数较多,潜在经济损失较大。
从化区地质灾害孕育和发生的内在因素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外在诱发因素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的发生与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频发的极端天气、影响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极端天气;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因素Abstract: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onghua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cause adverse effects on it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e 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and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Using field survey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it is discovered that sudden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onghua District are mainly micro and small collapses and landslides during the period of frequent precipitation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The hazards are mainly medium-sized, threatening a large number of the population with relatively serious potential economic losses. The internal factors causing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onghua District are topography,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stratum lithology, 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are rainfall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ragil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requent extreme weather and impacts brought about by strong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requent extreme weather;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influencing factors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越来越多,影响程度日趋强烈,加之地质环境条件在时空上的差异和变化,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造成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局部地区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梁必骐等,1994;谢久兵,2006;苗姿,2018)。
基于实景三维模型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以广东省上坪镇为例

2097-3012(2024)01-0148-09 Journal of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时空信息学报收稿日期: 2023-09-22;修订日期: 2024-01-10基金项目: 中核集团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科研创新项目(202004);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201906300098) 作者简介: 周阳阳,研究方向为林业遥感与实景三维建模。
E-mail:**********************通信作者: 张青峰,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E-mail:***************.cn基于实景三维模型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以广东省上坪镇为例周阳阳1,2,3,孙中瑞1,2,3,陈 斌1,2,3,徐锋良1,2,3,张青峰41. 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测绘与遥感信息中心,韶关 512029;2. 广东省环境保护核辐射追踪研究重点实验室,韶关 512029;3. 广东省放射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韶关 512029;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杨凌 712100摘 要:为了打破地质灾害中高位隐蔽性隐患发现难的局限,查清复杂地形下突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精准识别。
本研究以广东省连平县上坪镇为研究区域,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构建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生成点云、数字高程模型等衍生数据,在真三维环境中结合山体阴影进行隐患点识别,并结合实地调查对典型灾点的特征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本研究识别的隐患点与现地验证情况一致,正确率达100%;共识别出隐患点23处(滑坡14处、崩塌9处),灾害密度约4处/km 2。
本研究通过集成“空地联动”“点面体协同”“二三维一体”的方法,将立体灾害点搬进数字空间,实现了隐蔽性点位和调查盲区的全覆盖,对灾害预警和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实景三维;地质灾害;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隐患识别;广东省引用格式:周阳阳, 孙中瑞, 陈斌, 徐锋良, 张青峰. 2024. 基于实景三维模型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以广东省上坪镇为例. 时空信息学报, 31(1): 148-156Zhou Y Y , Sun Z R, Chen B, Xu F L, Zhang Q F. 2024. Identification of hidden geological hazards based on real-scene 3D models: A case study of Shangping town, Guangdong Province. Journal of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31(1): 148-156, doi: 10.20117/j.jsti.2024010171 引 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集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类活动逐渐影响着原有地质环境,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加剧,严重威胁着人居环境与生命安全(刘传正和陈春利,2020)。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对洪涝灾害易损性影响的分析评价——以南宁市邕宁区为例

草地
80.894 6.446
78.930 6.289
水域
14.608 1.164
14.942 1.191
建设用地 20.544 1.637
28.052 2.235
表 3 承灾体易损性分类
土地利用类型 灾情损失分类项目 承灾体易损性分类 主要指农业经济损失,
耕地
农作物受淹、成灾、
耕地
林地
绝收面积 木材、果园损失面积
林地
草地 水域
牧草地、草地受灾面积 冲毁、受淹鱼塘个数,
损失鱼类数量
草地 水域
道路、街道受淹面积、
建设用地
房屋受淹、被毁数量, 城市基础设施,商铺,
建设用地
企业损失
表 4 承灾体单位面积经济灾损值
年份 耕地 林地 水域 建设用地
2008 2.81 1.80 7.60
137.80
2014 0.70 0.50 5.21
基于 30 m×30 m 精度的 Landsat TM/ETM 遥感影 像,结合邕宁区实际情况,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标准》(BG/T 21010—2007)的分类体系,把当地土
1 研究区概况
名称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地利用类型分为 5 大类,如表 1 所示。
表 1 邕宁区土地类型分类
85.70
注:数据单位均 为万元 /km2。
表 5 经济易损性参数
草地 1.51 0.37
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 林地 水域 建设用地 草地 经济易损性参数 0.259 4 0.052 0 0.086 3 0.559 4 0.042 9
2.3 人口易损性
同小节 2.2 操作,得到人口易损性参数,如表 6
基于卫星遥感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研究

基于卫星遥感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研究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安全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评估地质灾害风险并进行预测,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基于卫星遥感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的研究。
卫星遥感技术通过接收和记录地球表面反射、发射和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实现对地球表面的观测与监测。
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中,卫星遥感技术可提供大范围、长时间序列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帮助研究人员迅速获取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并对其风险进行评估与预测。
首先,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可以详细了解地质灾害发生区域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等特征,并结合其他地质、气象、水文等数据,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例如,在山体滑坡的危险性评估中,可以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地形的变化和植被覆盖的情况,判断滑坡的潜在危险区域,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估。
地质灾害的易损性评估是指对人类、建筑物和设施等在地质灾害发生时所受影响程度进行评估。
通过获取遥感影像数据,可以获取到地质灾害发生地区的建筑物、道路、河流等相关信息,并结合其他社会经济、人口分布等数据,评估地区的易损性。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中房屋建筑物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等信息,可以对区域内房屋的易损性进行评估,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用于地质灾害预测。
通过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数据,可以观测并记录地质灾害的演化过程,辅助研究人员进行地质灾害的预测。
例如,在泥石流的预测中,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河流的演变和植被覆盖的变化,判断泥石流产生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雷达数据和水文数据等的相互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基于遥感和GIS的城市内涝风险评价——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

基于遥感和GIS的城市内涝风险评价——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黄铁兰;陈小芬;苏章灿【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急剧加快,城市内涝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灾害.以广州市天河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的原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展城市内涝风险评价方法研究.利用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气象水文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历史灾情数据等,分别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和相关参数,并构建城市内涝风险评价模型进行城市内涝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市天河区的城市内涝灾害风险分布总体上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西南部、中部和东北部较低.经过验证,城市内涝黑点有67%都落在较高和高风险区内,说明模型由较高的精度,可以为城市内涝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7页(P89-95)【关键词】城市内涝;风险评价;格网;GIS;遥感【作者】黄铁兰;陈小芬;苏章灿【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0;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0.4城市内涝是城市强降水或连续降水超过排水能力致使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内涝已经成为大部分城市的严重自然灾害,全国有近2/3的城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现象[1]。
广州作为我国南方的中心城市,城市内涝问题也十分严重,已经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以往有许多学者对广州的城市内涝开展过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因分析、模拟预测、预防控制等方面[2-6],在研究中主要考虑气象和城市下垫面等因素,较少从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角度,将气象、地理、人口、经济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
总结前人城市内涝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基于格网和GIS技术,利用广州天河区境内的降水资料、地形资料、水文资料和社会经济数据,应用加权综合法和GIS技术,通过对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的分析,构建了广州市内涝灾害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并利用该风险模型进行城市内涝风险区划。
基于格网GIS的地质灾害地形因子危险评估方法

基于格网GIS的地质灾害地形因子危险评估方法关颖;赵荣;陶坤旺;朱翊【摘要】According to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t evaluates the terrain factors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using the Grid GIS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al algorithm .Based on Xinyuan County as an experimental area in Xinjiang ,this paper will create 500 × 500 m grid covering the study area regardingelevation ,slope ,lithology ,geological landform condition as evaluation factors ,and then use the functions of GIS such a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overlay analysis to get the grid and standardization data . Finally the entropy method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so a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higher and highest risk areas w hich contain 90.17% of the disaster point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So the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to the grid geological hazard assessment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针对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格网GIS 技术和数学算法对地质灾害的地形危险进行评估研究。
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地质灾害信息提取方法研究_李启源

Research on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ethod in GF - 1 Remote Sensing Image
LI Qi - yuan,WANG Ming - chang,WANG Feng - yan,TAN Yang,LU Li - ji
[7 ]
影像融合是将在空间、 时间、 波谱上冗余或互补的多 源遥感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 ( 或算法 ) 进行运算处理, 获 得比任何单一数据更精确、 更丰富的信息, 生成具有新的
[9 ] 空间、 波谱、 时间特征的合成影像数据 。 影像通过融合 既可以提高多光谱影像空间分辨率, 又保留了其多光谱
。 可以通过建立一
[3 ]
3
3. 1
地质灾害信息提取
面向对象分类
。统计型是基于陆地表面变量和遥感
传统的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主要数据源为中低分辨 率的影像数据, 其分辨率低、 空间信息量少、 地物细节描 述不清楚。21 世纪以来,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发展迅速
[3 ]
数据的相关关系, 方法简单、 易于实现, 但不能获取真实
,
0Hale Waihona Puke 引言高。目前, 遥感影像信息解译的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
[3 ]
,
即人工解译、 计算机自动解译、 人机交互解译。 人工解译 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存在人力成本高、 解译速度慢、 效率低而且对工作人员解译经验要求高等缺点
基于多源遥感的城市生态用地识别及生态风险评价

基于多源遥感的城市生态用地识别及生态风险评价郑子豪;陈颖彪;吴志峰;胡应龙【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城市生态空间正处于剧烈变化中.大量具有生态价值和服务功能的土地不断被侵占,以满足暂时的城市建设需求.但从长远来看,这些生态用地的“消失”,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区域生态平衡,给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广州作为华南的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利用监督分类法与综合指数法相综合的复合提取方案对2016年广州生态用地进行空间识别,掌握广州市生态用地存量现状.同时,借助生态风险小区和生态风险等景观指数对广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广州市生态风险呈现明显的多核圈层结构,由多核心的中心向外部逐渐降低.【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7(049)003【总页数】15页(P16-30)【关键词】生态用地;多源遥感;生态风险评价;广州市【作者】郑子豪;陈颖彪;吴志峰;胡应龙【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大学地理学院;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空间在扩张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1-5]。
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载体,对城市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但同时也给城市生态环境带了额外的负担。
激增的人口加大了对土地的需求,很多具有生态价值和服务功能的土地不断被侵占,虽然新增的建设用地满足了暂时性的经济建设的需求,但长远来看,这些生态用地的“消失”,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区域生态平衡,给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2000年,国家计委组织有关学者编制出台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在接下来的城市发展建设中要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实际出发,加强落实生态环境建设[6]。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广东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广东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樊晶;杨志刚;郭盛才;徐期瑚;黎颖卿;苏雅丽【期刊名称】《林业与环境科学》【年(卷),期】2022(38)2【摘要】自然保护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
利用遥感技术识别、诊断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及时预警自然保护地生态风险,可以为自然保护地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2020年GF-1、GF-2、GF-6、ZY-3、ZY-02C高分系列遥感影像数据,解译提取广东省9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人类活动变化图斑,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影响。
结果表明:(1)监测到人类活动变化的共有57处自然保护地,涉及变化斑块272个,以森林采伐和其它活动为主,总面积770.25 hm^(2),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0.08%。
(2)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人类活动强度不同,森林公园人类活动强度较强,其次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和石漠公园人类活动强度较弱。
(3)人类活动对保护地影响程度总体不明显。
9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NRHI数值范围为0~0.0003,影响程度一般和轻微的保护地有50处,超过自然保护地总数的一半。
【总页数】8页(P88-95)【作者】樊晶;杨志刚;郭盛才;徐期瑚;黎颖卿;苏雅丽【作者单位】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1【相关文献】1.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矿山遥感监测解译标志研究2.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状况遥感监测研究3.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用地监测4.河北省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动态监测5.基于卫星遥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新型智慧城市视角的地质灾害监测——以广州市为例

基于新型智慧城市视角的地质灾害监测——以广州市为例刘国超;彭卫平;刘伟
【期刊名称】《测绘通报》
【年(卷),期】2024()3
【摘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广州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新机遇、新思路。
笔者结合近年来地灾监测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从感知、调度、共治的角度浅谈对于广州地灾监测的一些思考。
感知方面:广州市地貌结构复杂,北部丘陵台地作为地灾易发区,建议构建重点区域天-空-地三查体系,及时识别潜在风险源。
预警调度:广州市地灾的发生与降雨有很强的时间相关性和空间耦合性,建议在广州市雨窝、降雨集中区构建精细化气象预警网格,提高监测预警精准度;针对地灾监测预警存在的重监测、轻预警现象,建议构建基于数据-知识双驱动的预警模型,实现高精度可解释的地灾预测建模;针对疑难边坡,建立专家研判系统,实现精准“把脉”,精准“治疗”。
共建共治:加强跨部门跨层级合作,加强新建工程项目地灾评估,消减地灾存量,控制地灾增量。
【总页数】6页(P162-167)
【作者】刘国超;彭卫平;刘伟
【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资源规划和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城市感知与监测预警企业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政府责任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于对广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思考
2.基于统计监测分析视角的农村扶贫开发问题与建议\r——以广州市为例
3.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新型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以广州市为例
4.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绿色空间设计——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信息量法的广州市增城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基于信息量法的广州市增城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邓志德;谢颖诗;唐波;梅伟标【期刊名称】《资源信息与工程》【年(卷),期】2022(37)5【摘要】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地质灾害频率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以广州增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层岩性、降雨、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为评价因子,运用ArcGIS结合信息量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结果表明:1)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中部的丘陵、台地地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地势地貌与工程地质岩组,而外在原因主要是降雨多、强度大以及人类活动频繁;2)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面积为412.86 km^(2),约占总面积的25.51%;中易发区面积为616.85 km^(2),约占总面积的38.12%;低易发区面积为392.01 km^(2),约占总面积的24.22%;不易发区面积为196.67 km^(2),约占总面积的12.15%。
研究结果可为增城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和防治提供依据。
【总页数】7页(P89-94)【作者】邓志德;谢颖诗;唐波;梅伟标【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广州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相关文献】1.基于ArcGIS信息量模型在乌鲁木齐市城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效果分析2.基于信息量法与加权信息量法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效果对比——以蕲春县北部地区为例3.基于信息量法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重庆市巫山县县城为例4.基于信息量法及层次分析法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桂东南地区北流市为例5.基于信息量模型法评价青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三角洲地面塌陷的成灾机制及致灾因子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及致灾因子分析——以广州市为例1 引言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土体或岩体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陷落或沉陷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当它作用于人类社会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经济活动停顿或生态环境破坏。
地面塌陷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
广州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南、珠江三角洲的北缘,地处海陆结合部,地质环境复杂,淤泥质软土广泛分布。
近年来,广州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剧烈,地面塌陷灾害尤其是工程地面塌陷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呈不断增长趋势。
由图1看出,过去10年呈明显的波浪状上升趋势,1999年以来,数量更多、频率更高。
这一时期为厄尔尼诺多发期,气候异常,多暴雨和洪水,易于诱发地面塌陷等各种地质灾害。
同时,由于城市地铁等地下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地下施工震动大,过量抽取地下水,对岩土层破坏显著,地表失稳,工程地面塌陷灾害频繁发生。
(据刘江龙,广州市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与时空分布.2007.12.灾害学.)地面塌陷灾害与高度发达的经济、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相耦合,必然放大灾害的破坏效应,使国民经济发展的受到严重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3],1995~2005年广州市发生的经济损失超过5万元的人为工程地面塌陷达26次,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万元以上。
截止到2006年9月,南沙近期重点发展区已发生软基沉降灾害87处,沉降面积达182.96km2,沉降量5~130cm不等,沉降体积1.10×108m3,损毁房屋658栋,损毁路段长16.55km,损毁桥梁6座、港口码头1座、堤坝2.1km、底下管线130m。
地面沉降严重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堤围水利工程、地下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或使路面凹凸不平不能发挥正常运营。
广州市荔湾区大坦沙及周边仅数平方公里范围内,频繁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等灾害,仅2008年发生9次,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区内地面塌陷所造成的损失累计超过200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000
90000
估算人口/人
图 1 总人口估计值与实际值关系图
Fig.1 Relation chart of the estimated population and the true value
Pf=0.125×h+0.009×m+0.004×f+0.08×o(1) Pv=Pf+Pp (2) 式中,Pv 为村总人口数,Pf 为流动人口,Pp 为 户籍人口,h、m 分别为高、中层商住区面积,f 为 工业用地面积,o 为综合办公类用地面积。 为了验证估算数据的可用性,本研究走访了部 分社区中心了解人口分布的大致情况。结果表明, 模型与实际情况较吻合。 (2)人口分布。在众多的灾害中,人口分布都 是人员伤亡损失的关键因素。 如 1950 年发生在西藏 的 8.6 级地震, 中印两国共死亡约 4 000 人, 而 1976 年发生在唐山市的大地震却造成了约 24.2 万人死 亡。在以往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中,往往也借 鉴地震灾害的模式,以人口数学密度(行政区人口 数/土地面积) 作为指标。 事实上, 地质灾害与地震、 洪水一类的灾害不同,是“点影响点”的灾害类型, 某一点的人口密度与人口数学密度可能存在很大的 差异。因为,一方面行政区内的人口分布是不平衡
第 30 卷 第 4 期 2010 年 7 月
热
带
地
理
Vol.30, No.4 July,2010
TROPICAL GEOGRAPHY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评估县域地质灾害 人口易损性——以广州市萝岗区为例
1,2 1 1,2 1 1,2 1,2 1 曾 敬 ,朱照宇 ,张金兰 ,欧阳婷萍 ,邱世藩 ,邹 毅 ,曾 提
收稿日期:2009-11-24;修订日期:2010-03-09
与行政边界相结合的地质灾害人口易损性评估方 法。该方法与以往方法相比,实用性更强,能为萝 岗区当前的地质灾害人口风险控制以及未来的工程 项目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萝岗区(县级建制)为广州市辖区,地处 23°03′52″ ― 23°04′54″N , 113°31′09″ ― 113°32′30″E 2 之间,面积 392.22 km 。该区建立于 2005 年 4 月, 区内有夏港、东区、联和、萝岗、永和 5 个街道和 九龙镇,是一个新兴的国家级开发区。夏港、东区、 永和、联和工业区集中,而萝岗街、九龙镇则以农 业为主,这种由于内部产业结构差异引起的发展不 平衡是本文选取它为研究区的首要原因。 近年来,萝岗区经济发展迅猛,人类工程活动 日趋强烈,城市道路、工厂建设及农村削坡建房等 形成了大量人工高陡边坡,在汛期暴雨的诱发作用 下,极易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最新调查显 示,萝岗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为不稳定斜 坡、崩塌、滑坡等)141 处,威胁对象包括人口、 住宅、工厂等。为求更好发展,萝岗区正在酝酿和 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和村庄迁移规划。因此,区域内
建筑物
基础设施 林地 耕地 空地
注: (1)学校、医院主要是学生和病人的活动场所,该群体应对灾害 能力明显较弱,因此将学校、医院单独列出,并定性为人口易损性高的 土地利用类型;而综合办公楼,即为除学校、医院以外的行政、科研、 文体教育用地; (2) 虽然 SPOT 影像的阴影可以作为楼层高度的判读标志之一, 但 解译准确度不高;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解译结果,本研究对研究区进行 了楼层数实际调查和统计,以调查单元内的平均水平作为楼层数; (3)水库与池塘主要依据其面积大小,以及主要功能进行区分。 面积较小,主要用于渔业生产的视为池塘; (4)空地,主要为挖开待建而未建的用地。 (5)萝岗区许多果树下往往还会种植蔬菜,导致果园与耕地没有 明确界限,因此分类中的耕地包含果园在内。
387
地质灾害人口易损性评估就变得格外重要。
2 评估方法和结果
人口易损性是人口对于自然灾害的敏感性,是 应对灾害和从灾害影响中恢复的能力的度量。本次 研究目的在于评估经受同一强度地质灾害时,区域 内相对的可能伤亡情况。基于此,本研究拟定以下 技术路线:人口易损性指标体系构建→土地利用类 型遥感解译→人口易损性评估模型构建→人口易损 性评估→人口易损性分区制图。 2.1 人口易损性指标 人口易损程度,首先与人口分布有关。某一时 刻, 某地遭受地质灾害, 该地当时的人口密度越大, 可能造成的人口损失程度就越大。同时,人口易损 度也与人口年龄结构、文化教育程度结构有关。人 口中, 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在遭受灾害时, 行动受限, 要在青壮年人的帮助下才能逃离灾害现场,因此, 老年人和儿童的比例越大,人口的易损性就越大。 而远离医疗机构的人群因其获取救援的等待时间更 长,导致易损性的增强。 鉴于此,本文以人口分布、人口年龄结构、与 医院的距离作为人口易损性的评估指标。其它一些 指标虽然也很重要,但由于萝岗区 2005 年才新建, 诸多数据不全,故暂不纳入指标体系内。 2.2 土地利用类型解译 本次研究遥感数据来源于 SPOT 5 卫星 2009 年 1 月 1 日拍摄的遥感图像。 图像质量良好,实时性强, 能够反映本区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图像多光 谱分辨率为 10 m,全色分辨率为 2.5 m。为了获得 较好的分辨率同时保留图像的光谱信息, 采用 SPOT 常用的第 1、2、3 波段进行图像融合,得到 2.5 m 分辨率的彩色多光谱图像,用萝岗区行政界线切割 该融合图像,即得到其遥感解译的底图。 参考国家标准土地利用分类方案,针对研究区 土地利用的具体情况和人口易损性评估的需求,将 萝岗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 7 大类 16 小类 (表 1) 。 本次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 志,采用人机对话目视法完成了解译,并对解译结 果进行了野外验证。 2.3 指标数据处理 为了完成萝岗区人口易损性评估的工作任务, 在广泛收集各种基础资料图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 上, 根据构建的指标, 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和量化。 2.3.1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计算分两步进行。
Dl T1 T2 T3 T4 T p Sl
(3)
式中,Ti 表示第 i 个人在该地出现的时间概率。 S 为该地的总面积,p 是可能到该地活动的总人数。 而 D 的物理意义可以解释为:该地单位面积上各类 人群活动的时间概率总和,实际上是一个地方使用 频率的度量。 然而,这里关注的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区 域,关注的不是少数人,而是区域内的总人口。为 此,试图将上式推广到更广的范围。一般地,每个 人活动在每种土地利用类型上的时间是相对固定 的。例如,工人一般在周一到周五的早 8:00 到晚 6:00 在工业用地工作,而学生、教师该时间段在 学校活动,而商业从业人员则一周七天都在商住区 内活动。不难理解,人们的活动规律基本取决于其 职业和身份。针对一类土地利用类型,根据具备相 同职业和身份的人,其 T 相等。则上式可转为: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8A030203003)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8J1-C051) ;广州市财政计划拨款项目(GZCY2008FG10008C-2) 作者简介 :曾敬(1986―) ,女,贵州纳雍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灾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E-mail)zengjing0302@。
(1)总人口估算。本次研究的人口易损性拟精 确到村。然而,由于萝岗区的行政界线几经更迭, 社区人口统计数据或缺失或未更新,故仅搜集到各 个村的户籍人口和各街道(镇)的总人口数,即没 有各村的流动人口数据。萝岗区流动人口众多,仅 用户籍人口进行计算则不能反映真实的人口分布。 因此,对各村的总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进 行了估算,在保证人口易损性评估分辨率的同时, 提高其可靠性。 人口估算的方法有多种,建成区面积估算法、 土地利用密度法、居住单元估算法为常用的 3 种方 法。建成区面积估算法适宜于人口 50 万~250 万人 的大城市,居住单元法适宜于居住单元零散的农村 人口估算。针对萝岗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人口 不足 50 万人的现状, 拟采用对城市和农村都较为适 用的土地利用密度法。该方法认为人口分布与土地 利用呈线性关系,其系数可以通过抽样调查各土地 利用类型上的人口密度或将土地利用数据与人口做 回归分析获得。人口估计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土地利
(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 要:人口易损性研究的目的在于鉴别出易损的人群并为灾害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然而,在以往的地质灾害 人口易损性评估中,所用数据几乎全来自统计数据,其评估结果精度往往只能达到次一级的行政区划。对于难以 获得统计数据的区域,人口易损性评估难以进行。鉴于此,本文提出基于遥感技术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包括图像 融合、图像解译、人口易损性模型构建、人口易损性计算等主要内容。在人口易损性评估中,人口分布是一个必 要且重要的因素。为了获得真实有效的人口数据,利用统计模型方法进行人口估算,考虑到人口活动的时空分布 特征,提出“基于土地利用的人口活动强度指数”作为新指标替代原有的人口数学密度反映人口分布。其它两个 参与评估的指标包括距离医院的距离和年龄结构。应用指数加权方法,本文对广州市萝岗区进行了人口易损性评 估, 结果显示低、 较低、 中、 较高、 高人口易损区分别占萝岗区总面积的 61.80%、 25.29%、 5.18%、 5.21%和 2.51%。 关键词:人口易损性;地质灾害;土地利用;3S;萝岗区 中图分类号:X4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10)04-0386-06
388
[11-13]
热 带 地 理
30 卷
用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分类精度 。 本次工作要获得分村总人口,任务实质在于流 动人口估算。假定流动人口与土地利用同样存在线 性关系,利用萝岗区 7 个街道(九龙镇分为九佛和 镇龙两个片区)的流动人口数与土地利用数据进行 多元回归分析,获得了回归方程(公式 1) 。该方程 相关系数 0.999,sig 值为 0.003。将各村土地利用数 据代入公式 1,可计算出各村流动人口数,流动人 口与户籍人口之和为总人口(公式 2) 。图 1 即为本 研究估算的街道级总人口数与实际人口数的关系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