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合集下载

广州市地陷分析

广州市地陷分析

广州地面坍塌之案例一


2008年12月21日,广州白云区两栋房屋因路面塌陷下 沉6米,共有73栋房屋受到影响,涉及面积5000多平方 米,受影响人数达381名。事件的初步原因是该区域岩 溶发育,村民建民房采用钻孔灌注桩,遇石灰岩地带 的“溶洞”现象而引发地质自然灾害。 12月19日下午4时15分,广州市白云区夏茅村沙园坊因 路面塌陷导致两栋房屋下沉6米,其中一栋倒塌,周围 10余栋房屋倾斜或出现裂缝。当晚300多居民在临时安 置点过夜,尚未接到伤亡人员。目前,有关部门对以 事故现场为中心、周围约100米为半径的区域进行封锁, 1000多名居民被疏散出来。据了解,事故是由于夏茅 村经济联合社“沙园坊”一起私人建房钻桩时遇石灰 岩地带的“溶洞现象”而引发的。
广州地面坍塌资料图

2007年9月2日, 广州市新塘镇107 国道旁的一家制 衣厂的门卫室处 发生地陷,门卫 室的房子陷进了 大坑,只剩下一 个角露出地面。 两名保安受伤。

广州市东晓南路进入了地陷的恶性循环。自15日东晓南路晓港湾 公交车站后出现一个10平方米的大坑之后,前晚10时左右,一辆 满载服装的货车陷入了位于东晓南路和南洲路交界处马路中央的 一个直径一米的坑洞内。两次地陷时间相差不到20小时,位置相 隔100米左右。东晓南路俨然成为地陷事故的高发地带。

广州市白云区夏茅村沙园坊,临时安置点的居民
广州地面坍塌之案例二


2009年4月19日凌晨1时30分,广州荔湾区桥中西海南路15号门 前突然塌下去一个30平方米左右、深达2米的大坑。 据了解,这次地陷还差点引发事故,“一辆经过的泥头车 差点掉进去。”一目击者告诉记者。 据了解,西海南路仅在去年就地陷过两次,都是大面积地 陷,均导致房屋倒塌,附近居民被疏散。 中午12时左右,荔湾区市政工程维修处派人对地陷处进行 抢修。工人告诉记者,这次地陷是由于排水管下沉引起的, “排水管下面空了,管子就沉下去了,地面也跟着沉下去”。 据悉,去年年初西海南路发生地陷后,广州市地质调查院 组织专家对桥中地域进行勘查,初步判定是因地质灾害造成。 这一区域处于广从断裂构造破碎带内,在地表河水、地下水的 侵蚀下容易产生岩溶、土洞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广州市大坦沙岛地质环境条件及常见地质灾害分析

广州市大坦沙岛地质环境条件及常见地质灾害分析

广州市大坦沙岛地质环境条件及常见地质灾害分析摘要:近些年城镇建设工程活动越来越多,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数量也在不断地上升。

想要减少或避免在地质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就必须在施工之前,了解工程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

通过分析潜在的地质风险,确定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综合治理来降低灾难发生的风险以及带来的危害。

本文将对大坦沙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常见地质灾害中的一系列影响因素,介绍在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治理的措施,为今后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地质灾害;岩溶。

大坦沙岛片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北部,东边为罗冲围,西侧为金沙洲,四面临江,为珠江中的江心岛,属冲积平原地貌,全岛总面积约3.55 km2。

历史上发生多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一、大坦沙岛地质环境条件(1)地形地貌:岛区属冲积平原地貌。

(2)地层及工程地质:地层有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C1S)、白垩系上统大塱山组(K2d)和第四系(Q)。

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C1S)岩性是深灰色中厚层状-厚层状灰岩;下部常与白云质灰岩互层,上部常夹砂岩、页岩。

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地层走向北东10°左右,受断裂及褶皱构造影响,总体倾向东南或北西,倾角5~30°不等。

该层岩溶很发育。

白垩系上统大塱山组(K2d),隐伏于第四系之下,与下伏的石磴子组(C1S)呈不整合接触。

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以砾岩、砂砾岩、灰质砾岩为主,灰白色砂岩、紫红色泥岩为次,岩溶非常发育。

隐伏于本区的东北-东南部,西部零星有出露。

中段:暗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深灰色泥灰岩夹泥岩,含石膏团块,岩溶较发育。

上段:暗紫红色含钙质粉砂质泥岩、粉砂岩,钙质泥岩,含石膏,岩溶零星发育。

第四系为灯笼沙组(Q43mc),该组地层在本区平原区广泛分布,为一套海冲积相沉积层。

岩性由灰黑色淤泥、淤泥质粉细砂、粉细砂及中粗砂组成。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中心和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与重要的贸易口岸,为了实现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城市区域中心地位,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决定编制《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1.3 编制依据
1、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1]79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
4、省人民政府粤府[2004]63号《关于组织实施〈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的通知》;
5、省国土资源厅粤国土资(地环)字[2003]221号《关于编制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的通知》;
6、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0年)》;
7、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矿产资源规划(2001—2010年)》。
1.4 规划期和范围
1.4.1 《规划》以2005年为基准期,2006年—2020年为规划期,规划阶段划分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规划》资料依据截止2004年底(个别数据截止到2005年底)。
2.1.6 软土地基沉降: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天河区及萝岗区。由于软土地基处理不当引起,已发软土地基沉降5处,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2.1.7 水土流失: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48.42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3.34%,其中自然侵蚀157.43平方公里,人为侵蚀90.99平方公里。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目录总则 (1)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工作进展 (1)(一)地质灾害现状 (1)(二)工作进展与主要成效 (2)(三)存在主要问题 (4)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 (6)(一)指导思想 (6)(二)规划原则 (6)(三)目标任务 (7)三、地质灾害易发区与重点防治区划分 (8)(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8)(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10)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15)(一)总体部署 (15)(二)防治分区工作部署 (16)五、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工程 (17)(一)基础调查工程 (17)(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示范工程 (18)(三)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建设工程 (19)(四)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与治理工程 (19)(五)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建设工程 (20)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与效益分析 (22)(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 (22)(二)效益分析 (22)七、保障措施 (23)附表:1.广东省2010年底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表表2.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单位汇总表3.广东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汇总表4.广东省“十一五”期间已完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统计表5.广东省“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成果统计表6.广东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表7.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附图:1.广东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2.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3.广东省“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点工作布局图总则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提升地质灾害预防与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幸福广东提供保障,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广东省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加快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规划的对象是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印发《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管理规定》的通知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印发《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管理规定》的通知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印发《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管理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日期】2009.08.03•【字号】穗国房字[2009]784号•【施行日期】2009.08.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印发《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管理规定》的通知(穗国房字〔2009〕784号)各县级市国土房管局,各区分局,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为加强我市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管理,促进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更加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快速高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规章、制度,特制订《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管理规定》,现印发给各单位,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二○○九年八月三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管理规定第一条为指导我市各级国土房管部门高效、规范地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以下简称应急调查),是指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后,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以快速查明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类型、规模、成灾原因、发展趋势并提出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为主要任务的调查活动。

第三条应急调查工作特点是技术要求高,工作反应迅速,技术结论正确及时、政策意识强,既注重时效性又要科学严谨。

我市各级国土房管部门应按照“统一指挥、整合资源、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分工协作、信息共享和公众参与”的方针,组织开展应急调查工作。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地质灾害险情,是指已经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临灾前兆特征,即将发生的地质灾害。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广州市作为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面临着多种地质灾害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至关重要。

一、广州市地质灾害现状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较为活跃。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城市的建设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崩塌和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拓展,如修路、建房等,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在强降雨等因素的诱发下,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

泥石流灾害通常与山区的暴雨洪水相关,沟谷地带的松散堆积物在洪水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具有较强的破坏力。

地面塌陷则主要与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等活动有关,导致地下岩土体结构破坏,引发地面下沉或塌陷。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方面,广州地区的气候湿润,降雨充沛,尤其是在暴雨季节,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的复杂性也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大,岩土体稳定性差。

人为因素的影响日益显著。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如房地产开发、道路修建等,对地质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不合理的开采活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矿产资源等,也改变了地下应力平衡,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此外,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灾害的损失。

三、防治规划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在规划期内,显著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公布日期】2022.06.01
•【字号】
•【施行日期】2022.06.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
正文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
五”规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2022年6月1日。

广州市黄陂北一期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广州市黄陂北一期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广州市黄陂北一期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发布时间:2021-06-17T11:09:58.07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2月6期作者:何颖驹[导读] 本文以广州市黄陂北一期项目为例,对拟建工程场地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何颖驹广东有色工程勘察设计院(广东省有色地质环境中心),广州,510080 摘要: 本文以广州市黄陂北一期项目为例,对拟建工程场地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对评估区进行了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预测和评估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或诱发的地质类型,进行了综合分区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及建议?关键词: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边坡稳定性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它涉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和计算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一直是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1-2?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技术工作?技术人员只有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对场地是否符合建设要求做出正确评估,从而为建设单位提供科学的建议,指导建设单位做出合理决策[3-4]?1 工程概况黄陂北一期项目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位于广汕公路以北?惠联路以东?拟建地块北侧临山,西侧为天麓马术俱乐部,南侧为黄陂村,东侧为黄陂生态钓鱼场,交通条件便利?用地范围内拟建小学?商业住宅及社区配套建筑,总用地面积为72572m2,建筑基底面积35023.60m2,均为可建设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为285881.01m2?地上最高33层,设1~2层地下室(开挖最大深度为10m;局部回填,回填高度最大为3m)?2 地质环境条件2.1 区域地质背景大地构造上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南缘,地处新华夏系隆起带的次一级断陷沉降区,高要-惠来纬向构造带和北东向恩平-新丰断裂带的复合部位?根据现场调查?区域地质资料及工程勘察资料,评估区及邻近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云开岩群(PtY), 片麻杂岩(Ptgn),第四系(Q);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中侏罗(J2ηγ)到晚三叠世(T3η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评估区邻近区域地质构造较发育,主要发育东西向断裂构造,褶皱构造不发育;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差异性沉降,区域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区域为低等级地震多发区,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的记录,区域地壳稳定性为基本稳定?2.2 气象?水文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季风影响显著,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大气环流随季节变化,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及南海低压槽的影响,常吹偏南风,由于暖湿气流的盛行,气候高温多雨,冬季处于极地大陆高压的东南缘,常吹偏北风,且恰在冷暖气团交绥地带,气象要素变化大?四季的主要特点是春季阴雨,雨日较多;夏季高温湿热,水汽含量大,暴雨集中;秋季常有热雷和台风雨;冬季低温,雨量稀少?综上所述,评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台风暴雨频繁,工程建设中须注意强降雨?台风等的影响?2.3 地形地貌评估区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黄陂,原始地貌单元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区内地形较平坦,起伏较小,地面标高为10.70~13.10m?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貌单元单一,地势较平坦?高差小,地形坡度小,评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2.4 地层岩性根据现场调查?区域地质资料及工程勘察资料,评估区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以地表第四系地层(Q)为主;下伏基岩为中侏罗纪花岗岩,评估区地层岩性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2.5 地层构造评估区内现场调查及勘察期间未发现构造迹象,无断裂通过,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差异性沉降,评估区地质构造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2.6 工程地质性质评估区内岩土体可分为松散土类和花岗岩类两大类?①填土层呈灰褐色?黄褐色,松散,稍湿,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局部含大量砂,含少量碎石砖块?生活垃圾等?揭露到层厚0.80~8.80m,平均厚度2.97m?②冲洪积层由淤泥质土?中粗砂?砾砂和粉质黏土组成? 淤泥质土:灰黑色,软塑为主,主要由黏粒?粉粒组成,土质均匀,黏滑,含有机质,局部含砂粒,略有腥味?揭露到层厚0.70~5.80m,平均厚度2.80m?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3.0~4.0击,平均3.9击? 中粗砂:灰黄色,饱和,松散~稍密,级配良好,主要成分为石英颗粒,局部含黏粒?揭露到层厚0.80~9.00m,平均厚度3.84m?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7.0~14.0击,平均9.7击? 砾砂:灰黄色,饱和,稍密~中密,级配一般,主要成分为石英颗粒,局部含黏粒?揭露到层厚1.60~4.20m,平均厚度2.56m?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11.0~17.0击,平均13.9击? 粉质黏土:褐黄色?红褐色?棕红色,可塑,土质较光滑,韧性一般,干强度中等,局部含砂?揭露到层厚0.60~11.30m,平均厚度3.870m?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5.0~15.0击,平均9.2击?③残积层主要为下伏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为砂质黏性土?褐红色,褐黄色,硬塑~坚硬,由原岩风化残积而成,残留有原岩结构,土质不均匀,韧性差,干强度中等?揭露到层厚1.70~20.30m,平均厚度10.44m?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19.0~39.0击,平均24.1击?④全风化花岗岩呈褐红色?褐黄色?褐灰色,原岩风化程度剧烈组织结构已破坏,芯呈坚硬土柱状,用手可捏散,浸水易软化崩解?揭露到层厚1.90~17.20m,平均厚度7.70m?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41.0~68.0击,平均49.5击?⑤强风化花岗混合岩呈褐黄色?褐灰色,岩石风化强烈,原岩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主要呈半岩半土状?碎块状,局部夹中风化岩块?揭露到层厚0.50~24.70m,平均厚度8.57m?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71.0~82.0击,平均74.0击?⑥中等风化花岗岩浅肉红色,原岩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沿裂隙面可见铁质渲染,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角闪石等,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扁~短柱状,局部碎块状,锤击声较清脆,RQD值约为30~70%?揭露到层厚0.45~5.90m,平均厚度2.69m?该岩石为软岩~较硬岩,岩体较破碎,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Ⅳ级?⑦微风化花岗岩灰色,灰白色,原岩组织结构基本未变,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节理裂隙稍发育,岩芯呈短~长柱状,局部碎块状?扁柱状,锤击声清脆,RQD值约为75%~90%?揭露到层厚0.50~5.20m,平均厚度2.27m?岩石为较硬岩~坚硬岩,岩体较完整,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Ⅱ级?⑧孤石(花岗岩球状风化)主要呈灰色,浅肉红色,岩芯呈块~短柱状,局部碎块状,锤击声较清脆?为中等风化花岗岩球状风化物,局部为微风化花岗岩?该岩石为软岩~较软岩,岩体较破碎,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Ⅳ级?2.7 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多雨,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地表有一河涌经过,水位和流量受大气降雨影响明显?该区地下水类型及其富水程度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和植被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2.8 人类活动评估区属平原地貌单元,主要的人类活动为修建道路,建造房屋等,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小,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弱?3 评估级别及评估范围3.1 评估级别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协会印发的《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2019年修订版)》[5]关于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的标准,本项目属一般房屋建筑工程,高楼层数为33层,为重要建设项目,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综合分析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对拟建项目的影响关系,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定为一级?3.2 评估范围拟建项目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用地面积72572m2,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要求?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害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评估区范围:沿用地红线外扩100m,确定评估区面积为269734m2?4 现状评估评估区地处广州市黄埔区黄陂?地形平坦,断裂构造不发育,岩土层分层不多,土层分布不均匀,岩土层厚度变化不大,力学性质离散性不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未见现状地质灾害痕迹,历史无地质灾害记载历史,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5 预测评估结合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拟建工程特征,预测评估区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基坑边坡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同为基坑边坡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其中基坑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潜在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大,主要危害对象为基坑施工期间周边的建构筑物?行人车辆及基坑工程本身;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潜在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小,主要危害对象为周边的浅基础道路等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6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根据评估区内已发地质灾害类型?灾害发育强度和特征,以及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引发及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危害性与危险性,综合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对拟建工程适宜性进行评估,最后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建议及对防治等级进行分区?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未见已发地质灾害,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基坑边坡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预测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有:地面沉降?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及量化指标的确定方法?拟建工程特点?用地属性和预测地质灾害的不同类型?危害程度?危险性及影响范围,将整个评估区划分为1个危险性大区(4个亚区)和1个危险性小区? 该拟建项目总用地面积72572m2,基本位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结合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大小和地质灾害治理难易程度及治理成本等因素,评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定为适宜性差,经过工程措施后可以用于本项目的建设?7 防治措施为做好减灾防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尽量减轻广州市黄陂北一期建设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工程本身?周围环境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应针对不同的灾种,采取相应的治理方法和防护措施?对于基坑边坡崩塌/滑坡主要采取开挖范围内做好支护止水措施?基坑施工期间禁止超挖?禁止在基坑边坡坡顶超载堆载?采用灌注桩+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止水帷幕深基坑支护方案等;针对地面沉降应采取分层压实场地内工程建设完成后需要回填平整的地段?监测地下水位,防止过量抽取地下水等措施? 参考文献:[1] 陈祖煜. 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2] 徐力峰. 广州市雅瑶镇岑镜村边坡稳定性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7):32-34.[3] 董杰. 关于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J]. 西部资源,2019(04):132-133.[4] 王联军.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问题探讨[J].新疆有色金属,2014(S2):81-82.[5]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协会.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2019 年修订版):(粤地协字[2019]22 号)[S]. 2019 年3月. [作者简介:何颖驹,男,工程师,从事水工环、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全市2024年度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全市2024年度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全市2024年度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总体目标我们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要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高防治能力,实现防灾减灾救灾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主要任务1.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包括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应急处置和科普宣传等五大体系。

2.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对全市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3.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加大投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和防治工程实施能力。

4.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

三、具体措施1.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全市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详细调查,摸清底数,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建立全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实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采取工程措施,降低灾害风险。

4.推进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加强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

5.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6.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地质灾害防治队伍,为防治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四、组织保障1.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协调机制。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确保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3.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加大市、县财政投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4.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考核。

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工作不力的进行追责问责。

全市2024年度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2.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作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广州市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完成了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从化、增城等9个区的详查工作。完成了广州市地面沉降及岩溶地面塌陷调查评价及规划应对策略、广州市崩塌、滑坡及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等专项工作,为防灾减灾、应急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地质技术支撑。部署推进天河、白云、黄埔、番禺和南沙五个区的边坡危岩体专项调查评价工作。
(二)“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自然资源厅的关心指导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和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按照国家、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和要求,深入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治理、宣传演练培训及信息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608宗,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在突发地质灾害数量增加约67%的情况下,因灾死亡和受伤人
数均没有增加,所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减少约48%。
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分级管控”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控纳入全市统筹、市区和各行业部门联合的“三防”综合防控体系,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属地职责,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与气象、应急、住建、交通、水务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巩固地质灾害齐抓共管格局。基本健全地质灾害防控“三本台账”和群测群防网络,以各区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落实隐患点党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构建以镇(街)负责人担任责任人、村(居)干部担任管理员、群测群防员担任专管员的“三员共管”责任体系。逐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规范化,制、修订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办法、巡查工作制度、预警信息发布制度、预警响应工作方案、人员转移工作指引、应急调查工作指引、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等工作制度7项;《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定》纳入市立法计划并已启动相关工作,黄埔区出台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广花盆地岩溶地质灾害与防治建议

广花盆地岩溶地质灾害与防治建议
特 。
岩溶 地 质 灾 害 在 区 内 十 分 普 遍 ,它 参 与 地 表 演 化 , 使 土 石 大 量 流 入 地 下 ,破 坏 建 筑 物 及 建 筑 设 施 ,给 生 产 建设 及 人 类 的生 存 带 来 了威
胁 和影 响。同时,随着 经济 的快 速 发 展 ,工 程 建 设 与 地
布 比较局 限 。
中生 代地 层 中 ,三叠 纪地 层一 般遭 风化 剥蚀 ,残缺 不全 ,分 布零 散 , 自下而 上 分 2个 岩 石地 层
单 位 :大冶组 为一 套碳 酸盐 岩 ,以下部 灰岩 发育 、上部 粉砂 岩发 育 为特 征 ;小 坪组 为 一套 含 煤碎 屑 岩 ,以夹多层 砾岩 、砂 砾岩 为特征 。侏 罗纪 地层仅 见 于东南 角 ,由于 断裂 破坏 ,残 缺 不全 。金鸡 组 为一套 碎屑 岩 ,以底部 砾岩 发育 为特 征 。 新 生代 地层 中 ,早 第三 纪地 层仅 见于东 部 和西南 部 ,自下 而上 见 3个 组级 岩 石地 层 单位 :莘庄 村组 为一套 下粗 上细 的碎 屑岩 ,以夹 油页岩 、泥灰岩 、膏 盐层 为 特征 ;布 心组 为 一 套灰 色地 层 ,以 夹泥灰 岩 、油 页岩 和膏盐 层 为 特 征 ;宝 月 组 为 一 套 碎 屑 岩 , 以下 细 上 粗 为特 征 。第 四纪地 层 分 布 广 ,自下 而上 可分 2个群 级岩石 地层 单位 :礼 乐群 为一套 碎 屑堆 积 ,以下 部 砂砾 层 发育 ,上部 花 斑 黏 土发育 为特征 ;桂 洲群 为一套 碎 屑堆积 ,以次一 级旋 回和淤 泥发 育为 特征 。
本 文 21 0 2年 2月 收 到 ,3月 改 回 。
① 广东省地质调查 院 .1: 5 广州幅地质调查报告 .2 0 2万 00

广东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地区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_郭宇

广东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地区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_郭宇
(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广东 广州 510440)
摘要: 近年来,随着武广高铁等一大批重点地下工程项目的落成,在施工过程中大量抽排地下水,诱发了广州市白云
区金沙洲一带多次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文章在多年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地区岩溶
地面塌陷以及地面沉降的分布、规模及成因; 研究结果表明,金沙洲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是该地区地面塌陷和地面沉
( 4) 工程项目选址应当尽量避开地质环境脆弱 地带,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严禁过量抽排地下水,政府 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监督到位,从源头上阻止不合 理的施工行为。
参考文献: [1 ] 李国和,荆志东,许再良. 京沪高速铁路沿线地面沉降
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探讨[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8( 6) : 90 - 94. LI Guohe,JING Zhidong,XU Zailiang. A discussion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d subsidence and groundwater level variation along the Jinghu high speed railway[J].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2008 ( 6 ) : 90 - 94.
总体来看,金沙洲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是该地区 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内在因素,而 武广客运专线金沙洲段隧道施工排水,引起地下水位 急剧下降等人类工程活动是直接诱发因素。
4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探讨
4. 1 城市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的规划工作首先要深入了解城市所处土地
的地下地质结构、地质地貌类型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等地质环境条件,只有在深入调查城市地质环境状

广州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防治对策

广州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防治对策

广 州 市 地 质 灾 害 发 育 分 布 与 防 治 对 � 广东 广州 5 1 0 4 4 0� 摘 要� 在分析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 基础 上 � 根据地 质环 境条件 和地 质灾害 现状 � 对 全市 进行了 地质 灾害易 发区 划
分� 最后提出了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 关键词 � 地质灾害 � 发育特征 � 易发分区 � 防治对策 � 广州市 广州市地势总体上为东 北向西南倾斜 , 东北部是低山 , 丘陵 , 中部为残丘 , 台地 , 南部为珠江三角洲 冲积平原 , 属南亚热带季风 型海洋性气候 � 广州市地质构造分为东 西向佛 岗大岩 基带 , 增城隆 起区 , 珠 江口断陷带和北东向广从 断裂带 及其伴 生的坳陷 带 � 全市 划分 一是北部花都 - 从 化燕 山期花 岗岩 分布 区 , 分布 4 个地质单元 � 大片花岗岩 � 二是中西部广花海 西坳陷 沉积区 , 自古 生代以 来接 受大量的沉积物 � 三是东部增城加里东隆起区 , 分布变质岩 , 混合 岩和花岗岩 � 四是南 部珠 江口 断陷 区 , 分布 第四 系软 土沉 积物 � 这样的地质条件决定了地质 灾害类型区域分布的不同 � � 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 广州市由于地形地质条 件较为 复杂 , 局部 断裂构 造较发育 , 降雨时空分布不 均等自 然环 境条 件影 响 , 特别 是经 济的 高速 发 展, 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 地质灾害时有 发生 �据 1 9 9 2 年以来全市 发生的 1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 � 崩塌 , 滑 9 0 处较大地质灾害分析 , 坡, 泥石流 , 地面塌陷 , 地面沉降和软基沉陷等 � 在 1 9 0 处已发地 质灾害中 , 自然因素诱发的有 3 占2 人为因素 诱发有 9处, 0 . 5 %� 占7 人为因 素是导 致地质 灾害发 生的主 要 1 5 1处, 9. 5 % � 可见 , 诱发因素 � 从地质灾害发 生的 空间 分布 看 , 地貌 和岩 性是 决定 地质 灾 害分布的主导因 素 , 强降雨 和人 类工 程活 动是 导致 地质 灾害 发 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 在地貌上 , 从东北部低山丘陵区到中部的残 丘, 台地区逐渐过渡为南部开阔 的珠江 三角洲冲 积平原 , 分 布地 质灾害的类型不同 � 在北部从化 , 花都 , 增城等 低山丘陵区 , 受地 貌, 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综 合作用 , 常 常诱发 崩塌 , 滑坡 , 泥 石流等突发性地 质灾害 � 在 南部 城区 和番 禺区 等珠 江三 角洲 冲 积平原区 , 由于大面积软土分布 , 主要 发生软 土地基 沉陷和 基坑 边坡失稳等 � 在中北部的广花盆地 , 从 化市东北部 , 增城市北部等 隐伏岩溶区 , 由于不规范的矿产 资源开 发 , 以 及大量 开采地 下水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2018年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板】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2018年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板】

XX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2018年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方案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市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办函〔2017〕202号)及《XX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细则》(穗国土规划字〔2017〕124号)的要求,为做好2018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现制订方案如下:一、检查事项检查事项为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活动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2项。

根据具体检查内容分为10个检查子项,分别为无资质证书或者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活动的检查;非法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活动的检查;资质证书变更和注销手续的检查;资质和项目备案的检查;无资质证书或者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业务的检查;非法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的检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资质证书变更和注销手续的检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项目备案的检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证书变更和注销手续的检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项目备案的检查。

二、检查对象检查对象为在XX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的(目前系统检查对象名录库暂不支持非XX市登记注册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的企事业单位。

将在XX市“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平台按6%的比例定向随机抽取确定抽查对象名单。

三、检查人员检查人员由市国土规划委、各区国土规划局已录入全市“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平台且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组成,将从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抽取。

四、主要任务(一)制定抽查计划委地矿处在我市“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平台制定年度抽查工作计划和抽查任务,对本部门的检查对象进行随机抽取,并将抽查任务分配给各区国土规划局实施随机抽查。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2.1 在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基础上,初步制定了全市地质灾害的监测、调查、预防、治理、监督等责任、措施和制度。
2.2.2区(市)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汛期应急指挥系统。
2.2.3 建立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及汛期值班制度。
3.2.5 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的原则;
3.2.6 坚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根据灾情等级,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相应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治理的原则;
3.2.7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3.3 规划目标
3.3.1 总体目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开展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乡村和集镇规划,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整合到用地预审业务中,从源头上控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为广州市“十一五”规划及重点建设工程服务;加强基础调查工作;对重点地区、重要地质灾害点做到长期监测、及时预报预警,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力度,提高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能力,使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达到固定保护目标(居住区、旅游区和生产单位等)尽量避免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一般情况下中型以下地质灾害不发生人员伤亡,特殊情况下减少人员伤亡。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中心和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与重要的贸易口岸,为了实现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城市区域中心地位,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决定编制《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广州市从化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9-2025年)

广州市从化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9-2025年)

广州市从化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9-2025年)任务书甲方: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化区分局乙方:编制单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化区分局2019年4月16日一、项目简介根据《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从化区实际,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化分局组织编制《广州市从化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9-2025年)》工作。

《广州市从化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9-2025年)》,以2019年为基准年,适用于从化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从化区各级政府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的重要依据。

现就相关文件指示精神,按程序组织开展该项目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

二、乙方的工作目标和范围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乙方应在充分利用甲方提供的项目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从化区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对从化区自然和人为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分布规律、发展趋势进行认真分析和综合研究,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危险性区,提出2019-2025年期间阶段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和任务。

规划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现状与工作进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地质灾害易发区与防治区划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与资金筹措等,汇编广州市从化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9-2025年)说明书。

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主要目的及任务(一)目的:在收集已有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从化区地质灾害隐患,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措施及资金预算,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有效指导从化地区的基础设施及经济建设。

广州市白云区地质灾害隐患特征及致灾因素分析

广州市白云区地质灾害隐患特征及致灾因素分析

广州市白云区地质灾害隐患特征及致灾因素分析佚名【摘要】以广州市白云区近7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为基础,从灾种类型、数量、分布规律等对该区地质灾害隐患特征进行总结,并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角度分析各类型地质灾害致灾因素,从而提出防灾减灾建议.【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9(026)006【总页数】2页(P142-143)【关键词】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特征;致灾因素【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广州市白云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广州市城区中北部。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种类及数量较多。

本文以2012—2018年登记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当年核销点不计入)数据为基础,探讨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特征及致灾因素分析,以为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及城乡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地质灾害隐患特征1.1 灾种类型及数量据统计,2012—2018年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共48处,其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5种,其中崩塌26处、滑坡8处、泥石流3处,三者占比77.08%;地面塌陷6处、地面沉降5处,两者占22.92%。

2018年底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0处(崩塌14处、滑坡4处、地面塌陷1处、地面沉降1处)。

图1是白云区2012—2018年地质灾害隐患点灾种数量统计图,经对比,白云区地质灾害隐患以崩滑流为主,尤其是崩塌,占比超过50%,经过多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图1 广州白云区2012—2018年地质灾害隐患点灾种数量统计1.2 险情级别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征认定和灾害分级标准(试行)》,白云区2012—2018年4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潜在威胁人数1.7万余人,潜在经济损失约6亿元。

如图2所示,其中,小型险情级别(受威胁人数10人以下)隐患点占25%,中型点(受威胁人数10人以上,含10人)占半数以上,中小型点主要灾种为崩塌;受威胁人数超100人的大型点有6处,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以下简称“崩滑流”)3类灾种为主;受威胁人数大于1 000人的特大型点为地面沉降,也是全市唯一特大型隐患点。

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3稿))(yu)

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3稿))(yu)

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3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保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有效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广东省内进行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是指对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和泥石流进行治理的工程。

第三条凡突发地质灾害按《广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处置;经应急处置解除险情后,需要进一步治理的地质灾害,按如下规定处理:(一)若应急指挥部做出了后续治理方案的,按应急指挥部的有关决定执行;(二)若应急指挥部没有做出后续治理方案的,由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编制立项文件,经上一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自然资源厅批准列入当年的治理项目,申报专项经费进行治理,执行本办法的规定。

第四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当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符合国家和广东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安全标准,达到消除地质灾害的目的。

第五条广东省政府支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科学技术研究,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水平和治理效果,鼓励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等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

第六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以人民为中心,应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当地人居环境。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

第七条省自然资源厅对全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二章项目审批和管理第八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实行分级审批:(一)特大型和大型项目治理工程项目概算超过1000万元的或威胁100人以上的,由省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二)大型和中型项目治理概算费用在1000万元以下500万元以上的或威胁100人以下30人以上的,由地级市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审批;(三)中型和小型项目治理费用在500万元以下或威胁人数在30人以下的,由县(市、区)级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审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 崩塌、滑坡: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花都区、从化市及增城市的中低山丘陵区,共有110处,均为小型崩塌、滑坡,人为诱发占74.5%,自然因素诱发占25.5%,因崩塌、滑坡造成28人死亡,1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2.1.3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花都区梯面镇~从化市鳌头镇一带丘陵地貌区,共有7处,虽然数量不多,但突发性强,波及范围广,危害性极大,仅1995年以来,因泥石流造成78人死亡,失踪10人,41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
6、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0年)》;
7、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矿产资源规划(2001—2010年)》。
1.4 规划期和范围
1.4.1 《规划》以2005年为基准期,2006年—2020年为规划期,规划阶段划分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规划》资料依据截止2004年底(个别数据截止到2005年底)。
2.2.6 2003年底已关闭采石场1103个,复绿面积共500.7万平方米(2005年底实际复绿面积1768.8万平方米)。
2.2.7 2004年12月,广州市市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开展的《广州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正式列入国土资源部2005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项目周期三年,自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总经费预算3204万元。该项目将结合广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城市发展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综合运用各种地质方法、技术和手段,查明城市地质、资源和环境基本情况,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综合地质数据管理服务糸统,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全面糸统的基础地质信息和相关数据。项目中设置了“广州市地质灾害专项调查研究”专题。
2.1.6 软土地基沉降: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天河区及萝岗区。由于软土地基处理不当引起,已发软土地基沉降5处,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2.1.7 水土流失: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48.42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3.34%,其中自然侵蚀157.43平方公里,人为侵蚀90.99平方公里。
2.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1.3 编制依据
1、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1]79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
4、省人民政府粤府[2004]63号《关于组织实施〈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的通知》;
5、省国土资源厅粤国土资(地环)字[2003]221号《关于编制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的通知》;
据不完全统计,1992~2004年6月全市因地质灾害造成106人死亡,失踪10人,42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8亿多元。广州市有4个区(市)12个镇47个村(段)受地质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存在潜在隐患,局部地区的地质灾害不仅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附表1)。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中心和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与重要的贸易口岸,为了实现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城市区域中心地位,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决定编制《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3.2.5 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的原则;
3.2.6 坚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根据灾情等级,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相应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治理的原则;
3.2.7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3.3 规划目标
3.3.1 总体目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开展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乡村和集镇规划,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整合到用地预审业务中,从源头上控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为广州市“十一五”规划及重点建设工程服务;加强基础调查工作;对重点地区、重要地质灾害点做到长期监测、及时预报预警,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力度,提高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能力,使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达到固定保护目标(居住区、旅游区和生产单位等)尽量避免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一般情况下中型以下地质灾害不发生人员伤亡,特殊情况下减少人员伤亡。
3.3.2 近期目标: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加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的执行力度,结合广州市“十一五”规划,做好重点工程(白云新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广州段、亚运场馆工程建设、金沙洲安居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基础调查工作,研究广州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对重要地质灾害点明确监测与治理方案,实施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建立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示范区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点)建设,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重点防治区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明显减少,尽量避免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中型以下地质灾害争取达到人员不伤亡、财产损失低。
2.2.1 在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基础上,初步制定了全市地质灾害的监测、调查、预防、治理、监督等责任、措施和制度。
2.2.2区(市)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汛期应急指挥系统。
2.2.3 建立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及汛期值班制度。
4.3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①崩塌、滑坡中易发区,包括从化市鳌头镇、温泉镇和花都区北兴镇等丘陵地区;②软土地基沉降、地面塌陷中易发区,包括白云区棠溪-金沙洲、荔湾区如意坊-芳村区增?]、番禺区韦涌-屏山、黄埔区南岗-番禺区东涌-南沙区新垦等三角洲冲积平原。中易发区总面积1489.52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20.04%。
2.1.4 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花都区、白云区、从化市、增城市隐伏岩溶区及广州市区大规模工程建设区,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据不完全统计,已发地面塌陷56处,塌陷坑1000多个,塌陷影响范围20平方公里,导致528间房屋开裂,60间房屋全毁,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2.1.5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主要发生于广州市区过于集中大量抽排地下水的建筑场地,沉降范围小,仅造成局部房屋开裂、倾斜、地面出现裂缝等。已发地面沉降13处,直接经济损失1700万元。
第四章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
4.1 划分方法
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发育强度、分布状况、发展趋势、危害程度、发生频率、地形地质条件、气候降水条件及人类活动强度等因素,将广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10个、中易发区5个、低易发区10个和不易发区3个(附表2)。
4.2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①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包括从化市鳌头镇,花都区梯面镇,国道G105线从化良口-吕田镇,省道S355线增城高滩段等低山丘陵地区;②地面塌陷高易发区,包括广花盆地,从化市良口镇石岭村、吕田镇联丰村以及增城市派潭镇等隐伏岩溶地区;③软土地基沉降高易发区,集中在南沙区万顷沙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总面积1701.6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22.89%。近期将根据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地质灾害普查,城市环境地质专项调查,调整并尽量明确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范围。
包括从化市街口-太平、海珠区南石头-北山、番禺区新造镇-钟村部分地段,总面积263.01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3.54%。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
5.1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与方法
本次规划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人类工程建设和经济活动强度,分析预测区内地质灾害潜在的危害程度,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对全市地质灾害进行分区防治规划。为城市规划、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3 存在问题
2.3.1目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不到位。
2.3.2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2.3.3基础调查工作滞后。
2.3.4监测体系尚未健全,监测手段落后。
2.3.5防灾意识仍待提高。
2.3.6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乏。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3.1 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广州市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和专业预警为主要手段,以改善地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标,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广州城市建设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
第一章 前 言
1.1 地质灾害
主要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软土地基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2 编制目的
广州市简称穗,是广东省省会,现辖十区二市,分别是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萝岗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和从化市、增城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2004年末户籍总人口为737.67万人。
3.2 规划原则
3.2.1 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3.2.2 坚持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3.2.3 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讲究实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山区、平原和不同灾种防治的重点各有侧重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