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合集下载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内容摘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可概括为1334的框架。

即1个总体要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其基本内涵是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各地区人民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3个基础环境: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适性环保规制;3类区域政策:四大板块、功能区、问题区;4个实现机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

总之,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是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细化,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途径一、当前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是经济社会的载体,是人与自然共存互动的空间形式。

国家经济是由各地区区域经济有机组合而成,因此,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直就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体现。

当前,中国确定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人口增长、能源供应、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对经济增长越来越强的约束。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必须要围绕国家总体目标,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线,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从总体上解决中国区域发展的重点、布局和体制、机制问题,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发挥其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2.28•【字号】藏政办发[2007]112号•【施行日期】2007.1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藏政办发〔2007〕112号)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85号)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精神,深入实施《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编制全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全区所辖国土主体功能区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

主体功能区规划涉及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城乡格局、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需要各有关方面广泛参与,深入研究,科学论证,民主决策。

为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目的和意义编制全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区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全区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落实和细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具体措施,也是“十一五”规划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必然要求,是我区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协调研究共3篇

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协调研究共3篇

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协调研究共3篇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协调研究1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协调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的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不仅关系到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还关系到城市环境的质量和居民生活的质量。

因此,城市规划必须注重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本文将重点讨论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空间协调研究。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调查研究、社会经济分析、环境质量评价和规划编制,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的计划和指导。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城市规划的全局设计基础上,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总体安排和整体规划,明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建设控制指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将城市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制定相应的规划,如居住区规划、商业区规划、产业园区规划等,用于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在于协调和调控城市发展的不同功能区,避免相互干扰和冲突。

三、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其关系是总体规划包容和指导主体功能区规划。

整个城市的发展应按照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确保不同区域能协调发展,避免出现相互干扰和冲突。

四、空间协调研究的意义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协调,需要进行空间协调研究。

空间协调研究是指对城市空间组织和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达到对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科学协调的目的。

首先,空间协调研究可以判断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和重叠;其次,对于城市环境的评估可以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防止难以回避的环境问题产生。

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促区域协调发展

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促区域协调发展
r g o a e eo me t I v r o s e i s f i c l e m u e o t e f r e e i n l i ii n a d o t z s e ly u f ai n l e in l v lp n . t e c me s re f u t sa s d f m o d o a o di i r h m r g o a v so , r d . n p i e o t to a mi t a h o n l n x l i t n. ih p o t g t e c o d n td r g o a e e o me t Th sp p ra ay e h o i v a de pot i , a o wh c r mo i o r i ae e i n l v l p n . i a e l z st e p st e i a t ft e c n t ci n o n h d n i mp c o s u t f o h r o
O i u c in l o e fMa n F n t a n o Z
1a f oic dL w C ptl r l nv r t, e i 0 0 9 i l g lis a , ai ma U iesy B in 10 8 J C e oP t a n a No i jg '
【 关键词】 主体功 能区; 区域发展 总体战略 ; 学发展观 ; 科 区域协调发展 [ 中图分类号】 F 2 . 71 2 [ 文献标 识码】 A I 文章编 号】 1 0 - 3 X2 0 )4 0 5 - 4 2 7 6 (0 90 - 0 1 0 0
Pr mo ig Co r ia e go al v lp o t o d n t d Re in n De eo me t t e Co sr cin n h t n t t wi h u o

完善体制机制和创新政策体系,加快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完善体制机制和创新政策体系,加快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空间载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构筑起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共享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大局,在原有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又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积极构建东西南北纵横联动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加快落实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和创新政策体系。

完善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治理体系的迫切性(一)区域协调发展有自身规律,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世情国情区情的变化,对于什么是区域协调发展和怎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理论、制度、体制和政策层面不断深化提升。

理论上来说,区域是针对行政完善体制机制和创新政策体系,加快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韩永文 马庆斌 陈 妍区而言的,是在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按照区域内最大相似性和区域间最大差异性的原则对国土空间进行划分。

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停留在区域之间的GDP 、人均收入、财政收入、产业结构、入学率、人均病床等层面,这个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反映在地方政府行为上就是“唯GDP 论英雄”,大家强调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区位、交通、自然资源等绝对优势,而不是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尤其体现在发展规划、产业选择方面的高度相似性,招商引资过程中进行“追逐底线竞赛”以形成“政策洼地”优势,中央政策也是以破解这些指标差距为主要目标。

客观上讲,在经济体量比较小,各种经济要素主要在行政区内流动配置阶段,这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和政策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宋智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一直高度重视。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均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问题,这两个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完整的战略格局。

我们要全面理解党中央关于这两大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意图,准确把握两大战略各自特点和具体要求,统筹安排实施两大战略的各种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历史演进建国以后,在区域经济总体布局上,我国最初采取的是沿海、内地的“两分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国防备战的需要,又采取了“三线建设”的“三分法”格局,推动了生产力的均衡布局。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开始转向效率目标,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得到了发展,随后沿海经济带由南向北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轴,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随之迅速扩大。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审时度势,在坚持贯彻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同时,又相继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振兴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确定了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本框架。

金融危机前后,国家纵横捭阖,大手笔规划了20多个国家战略经济区,是对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其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200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由14部委组成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选取了8个省份作为试点先行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

2007年,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求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文)

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文)

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海洋既是目前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将根据本规划编制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本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另行发布实施。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耕地减少过多过快,保障粮食安全压力大。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人均耕地由1.59亩减少到1.37亩,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

现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自身 优 势 的发 挥 ,纷 纷 构 建 与 其 他 地 区相 似 甚 至 相 同的产 业 结 构 ,重 复 引进 、重 复建 设 问题 突 1 l,
产 业结 构和 产 品结构 严重 同质 化 。
( ) 容 易诱 发 地 方保 护 和 区域 冲 突 二
区域 产 业 结 构 和 产 品结 构 的 同质 化 导致 很 多 地
2 1 年第 4期 0 1 ( 总第 8 5期 )
福 建省 社会 主 义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F I NS I UT OC AL S UJAN I T T E OFS I I M
NO4 2 . 0Il s ra . 5 e ilNn 8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区域 战 略和 政 策 经过 3 0多年 的改 革 开 放 和快 速 发 展 ,我 国经 济社 会发展 在 “ 二五 ”进入 了一个新 的阶段 。 十 在 这 个 历 史 阶 段 ,无 论 是 发 展 的物 质 技 术 基 础 、
要 素 的合理 流 动 ,破 坏 资源在 空 间上 的优 化配 置
中 央 关 于 “ 二 五 ” 规 划 建 议 明 确 提 出 ,将 十 建 设 主 体 功 能 区提 升 到 国 家 战 略 高 度 ,要 实 施 区 域 发 展 总 体 战 略 和 主体 功 能 区 战 略 。 这 两 个 战 略
共 同 构 成 我 国 区域 发 展 的完 整 战 略 。 主 体 功 能 区 是 根 据 不 同 区域 的 资源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现 有 开 发 密 度 和 发 展 潜 力 等 ,按 区域 分T 和 协 调 发 展 的原
( 一) 容 易造 成 区域 产 业 结 构 趋 同, 蚓 } .我 1 j

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政策旨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高区域经济效益。

通过划定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合理布局产业和资源,实现各地的互补发展。

在主体功能区内,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区域产业集聚能力。

同时,主体功能区政策还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二、优化资源配置主体功能区政策能够有效整合各地区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划定主体功能区,可以发挥各地区的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比如,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在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则可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创新驱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经济布局主体功能区政策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经济布局。

通过区域合作和资源互济,各地区可以形成不同的经济特色,形成产业集聚区和经济走廊。

这有利于增强各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主体功能区政策能够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通过统筹各地区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主体功能区政策还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通过区域间的联动和合作,实现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总之,主体功能区政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经济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各地区的协同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08.16•【文号】发改地区[2016]1771号•【施行日期】2016.08.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17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8月16日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

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指引下,我国区域发展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区域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区域无序开发情况比较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协调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工作部署,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创新完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积极推动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发改规划[2013]115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要求,完善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配套政策,现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总体政策方向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围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这一战略任务,分类调控,突出重点,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资源要素按照主体功能区优化配置,为主体功能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促进城乡、区域以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加大政策力度。

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完善各项相关政策。

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产业发展布局、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各项工作中,都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需要,把相关政策区域化和具体化,充分发挥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突出政策重点。

要从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出发,把握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特点,明确不同的政策方向和政策重点。

对优化开发区域,要着力引导提升国际竞争力;对重点开发区域,要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农产品主产区,要大力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对禁止开发区域,要加强监管。

(三)优化政策组合。

要把投资支持等激励政策与空间管制等限制、禁止性措施相结合,明确支持、限制和禁止性政策措施,引导各类主体功能区把开发和保护更好的结合起来。

通过激励性政策和管制性措施,引导各类区域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谋发展,约束各地不合理的空间开发行为,切实把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落到实处。

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制约因素,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作用

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制约因素,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作用

在我国规划决策体系中,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一直是各级政府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些发展阶段,如改革开放后实施的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还发挥过关键作用。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土空间开发和区域发展的有序性方面,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发达国家现代化程度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出访的干部学者或者参观旅游的老百姓最容易形成的共识之一——就是无论从这些国家国土开发利用的整体格局看或从一个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分区看,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得当,传统、现代和自然景观与设施的布局比较合理,人类开发利用国土空间的有序程度高。

这显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结果,是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结果。

通常认为,造成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相对无序的重要原因是长期忽视在空间布局方面的规划。

未来我国国土开发利用的基本格局、人口-产业-城镇长远的分布走势、重要发展轴带和功能性通道的空间组织方案、以及资源安全和生态屏障的地域配置等等,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条件不甚优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搞好主体功能区规划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由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主体功能区划旨在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确定不同区域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规范空间开发秩序,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重大举措。

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旨在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布局总图,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深刻认识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才能够正确理解主体功能区规划作用,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区域发展的历程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可以说,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以下4个方面:1.1 认识观念存在偏差在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方面,有两个基本问题在决策层长期得不到圆满解决,认识观念存在偏差。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什么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什么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什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十四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的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我国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高质量。

1.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大开发要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政策精准性,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加强青藏高原、祁连山等保护修复。

二是加大开放力度。

积极参与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优化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模式,构建包括自由贸易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在内的多层次开放平台。

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四是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和沿边、跨境、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完善综合枢纽布局,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五是推动区域合作发展。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

六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2.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东北振兴要从“五大安全”战略高度出发,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1. 简介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中国政府制定的一项重大战略规划,旨在优化各地区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该规划针对全国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明确了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支撑。

2. 规划目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目标如下:•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合理规划,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区域竞争力:将区域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力,增强地方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协同,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均衡布局。

3. 规划原则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规划制定需基于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确保规划合理、科学和可行。

•综合性原则:规划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和影响,确保规划结果综合协调。

•区域性原则:规划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特点和需求,确保规划贴近实际、符合地方实际情况。

•可持续性原则: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规划目标的长期实现。

•可行性原则:规划要考虑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能够在实践中得以有效实施。

4. 规划内容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4.1 功能定位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各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等。

4.2 产业发展规划中将对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和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各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

4.3 资源整合规划中将对各地区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地方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发展。

4.4 生态保护规划中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4.5 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中将推动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均衡发展。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提升浙江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思路和举措建议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提升浙江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思路和举措建议

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党 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 战略部署。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 通过分析当前浙江在区域经济 发展布局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 的问题,提出在“十四五”及未 来更长时期,要进一步发挥主体 功能区战略的发展引领和基础 支撑作用,促进空间均衡发展, 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实现空 间治理现代化。

在具体举措上, 提出要优化完善主体功能区定 位,并配套建立差异化的财政、 土地、产业、户籍和考核制度, 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 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全省协调发展格局。

一、当前浙江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不同 阶段的需求和特征,浙江省顺时 应势、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时 期的生产力布局,从“两片四 区”“三区三带”到“一体两翼” 不断深化。

当前,大湾区、大都 市区、大通道、大花园建设正成 为浙江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区 域经济发展也呈现了一些值得 关注的特征现象。

(_)区域发展差距仍在加 大,沿海地区发展“极”化显著1.全省经济发展和资源要 素集聚水平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仍在扩大。

2019年东北部沿海八个市G D P 达到 54743.31亿元,占全省比例 为87.80%,西南部金衢丽地区G D P 为7610.03亿元,占全省比例为12.20%,占比差距从 2013年的73.33个百分点扩大 到75.6个百分点。

(见图1)2.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资源 要素的趋势日益明显。

尤其是杭 州湾地区集聚了全省7 6 %的国 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75%的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5%的上市企业、77%的民营 500强企业、62%的全国百强 县(2019年排名)、100%的 国家重点实验室、93%的高新 技术持色小镇,以及大部分的高34 | 2021年第4期智库建设表1杭州湾地区集聚资源情况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个)上市公司数量(家)民营500强数量(家)全国百强县(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个)高新技术特色小镇(个)杭州湾16633073131214全省21844095211215校、新型科研机构等。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时间:2012年02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杜鹰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好区域问题,不仅关系到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大积极变化,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我国区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中央完整地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国家批准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并日益呈现出细化、实化和差别化特征,推动形成了我国区域发展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一是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始终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十一五”以来,东部地区“一马当先”的增长格局逐渐被打破。

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

2008—2011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

二是区域经济增长极不断涌现。

全国经济增长重心区从南到北、由东至西不断拓展。

京津冀地区迅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共同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完成新一轮产业布局,形成了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广西北部湾、成渝、关中—天水、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是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出台了促进西藏、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主体功能区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主体功能区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主体功能区规划作者:杨伟民来源:《财经界》2008年第03期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原则,是要提高我们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三处提到了主体功能区,首先是在2020年的小康目标中,提到了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中,也提出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来完善区域政策。

调整经济布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是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财税体制。

所以在财税体制中,又专门提到了要在未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化的建设,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十七大报告多次提到了主体功能区,可见这一个事情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当前的每一个人,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空间结构存在的不合理目前国务院已经成立了规划编制的领导小组,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在抓这项工作。

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国家国土空间开发的现状和问题。

和国际上一比较就会发现,虽然我们的国土面积广阔,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是153人,比印度、日本要宽松不少。

但是,如果扣除掉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的地方,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就是283人,大大地高于英国、法国。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基本结论。

一是我们不是所有国土空间都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开发,不是说要把沙漠都改造成绿洲,这并不是现代化。

应该保持原来的自然本色,所以要尊重自然科学的开发。

二是虽然我国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不宜开发的面积很大,人均拥有的真正适宜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面积很少,所以我们必须要节约空间,集约开发。

三是不同的国土空间不是都应该承担同样的功能,应该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

所以应该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区分国土空间,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再进行分类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大片的工业化、城市化,一片片城市,一座座高楼,有目共睹。

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空间结构不合理。

大家都知道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但很少注重空间结构存在的不合理问题。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主体功能区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主体功能区规划

保 护范围很大 ,比例跟美 国是一样 的 ,
但保护经费 的管理水平很差 。 往往是画 圈后没有人保护 , 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 就是经费不够。 产业政策是实行按主体功能区的定
位 进行分类管理 的产业政策 。假 如说 , 我们可 以为全世界提供重化工业产品的
话 ,也要分在什么地 区生产 ,如严 重缺 如说 长三角地 区, 0 l 万平方公里都变成

存在 的

开 发 的面 积 很 大
工业化

人 均拥 有 的真 正 适 宜

问题 就 是 有 肆 意 开 发 沙尘 暴

形 成 了泥 石 流


城 市 化 开 发 的面 积 很 少

所以
三是
城市 地 区 过 度 开 发

造 成 了缺
七 大 报告 多 次 提 到 了 主 体 功 能 区 这


可见
我 们 必 须 要 节 约空 间
集 约开 发

水 和污 染
个 事 情 意 义 重 大 不 仅 关 系 到 当前


不 同 的 国 土 空 间 不 是 都 应 该 承 担 同样 的
功能

从 国外 比较 来看
30 00


广东 佛 山市是
的每
个人

而 且 更 加 重 要 的是 关 系 到
应 该 分 别 承 担 不 同 的功 能
960


对经 界
69
维普资讯
特别策划
修复和 转移支付制度 。现在 已经有 的 , 比如说退耕 还林还草 、天然林的保护 。 还 要使转移支付稳定增长 , 这些限制开

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

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

的 区 域 协 调发 展新 格 局
为 国 民 经 济持续 健康 发展 和 二
。 (
忧 化经 济 发展 空 间 格 局

全 面建 成小 康 社 会作 出 新 贡献 四

深人 推进实施 区 域发 展 总体 战 略





步 积


基本 原则 加 强 对东



西部 和 东 北 地 区 发 展 的 统筹 协调


逐 步形 成 长效 机制


推动区
个 全面 战 略布 局 牢 固 树立 和 贯彻 落 实创 新 协 调 绿色

域协 调 发展 工作 进 人法 治 化
( )
规 范 化轨 道

开放

共享 的新 发 展理 念

主动 适应 引 领经 济 三

主要 目 标



202 0


区域协 调发 臌 格


市 场 导向
政 府推 动


充分 发挥 市 场在 资 源 配置极 推 动沿大 江大 河 沿边沿海 和 沿 重要 交通 干 线 的经

中 的 决定 性作 用
更好 发 挥政府作 用

打破 地 区 分 割 济增 长 带建设 促 进生 产 要 素 在 更 广 区 域 内 有 序 自 由

创 新 完善 区域规 体化发展


城 乡 协 调发展 和全 国统
市场建 设取得重大

划 和 区 域 政策

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

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


生态 功 四

加 强 区 域 合 作 互动

能 和 农 业 地位 重 要 滞缓衰退 严 重 和资 源枯 竭 等不 同 十 五 推 进 区 域 协 同 发 展



步加 强 规划 引

类 型地 区

出 台 有针 对 性 的 政 策举措


积极 推进 供 给 导 和 政 策指导
强 化 能源 资 源 节 约 管理


促进 区域 经 济 与 资 等 多 种 手段

充 分发 挥 相关 工 作 推 进领导 小 组 部 际


源 环境 协 调 发展 联席 会议 等协 调 机制 作 用

建立 和 完 善运 行 高效 的 规
十 二 提 高 区 域政 策 的 精 准性

, ,
提升合作层 次 和 水 平

支持 成 渝
中原

长 江中

推进 中 央 与 地方 财 政

游 关中

天 水 北 部 湾 等 中 西 部 重 点经 济 区 结合 贯


加快 基 础设施 互 联 互通
推 动科技合
深 化社会 事

侧 结构 性 改革
发 展新 经 济


培育 新 动能
促进 各 地 作 与 协 同 创新


推进 生 态 环境 保 护 合作


区 充分 发 挥 比 较优势
破 解发 展 瓶 颈和 发展 难题
提 业领 域 合作 对 化 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内容摘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着眼于缩小地区差距~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着眼于国土优化开发。

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空间布局合理化~因此~目前宜将主体功能区规划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构建区域政策体系~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协调重要目标~在居民享受基本均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地区之间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

随着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不断改善~但区域间差距仍然巨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并应在制度建设上迈出扎实性步伐。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空间布局合理化理论界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大体有四种定义~都是从区域关系的相互联系、区域发展的相互促进、区域差距的逐渐缩小、区域利益的共同增进等方面进行刻画~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讲其视角主要集中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上。

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是:空间布局合理~总体经济社会效益最佳~人民— , —享受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

即在居民享受基本均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二、目前区域协调发展的成绩和问题1、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后东部地区持续加速发展导致全国地区差距不断拉大。

在区域政策和经济周期等多种力量的影响下~进入21世纪后~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逐渐放缓~自2004年起地区差距开始逐步缩小~最近几年地区差距缩小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协调发展的程度显著提高。

以人均GDP计算的差异系数明显体现了这一特点。

以人均GDP计算的差异系数1.110.90.80.70.60.50.4197819802、区域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和19821984经济圈1986近年来~我国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合作内容日趋19881990丰富~地区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区域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区域一1992体化程度明显加强。

在推进区域合作中~城市群和经济圈开始逐步19941996— , — 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形成~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区域协调有两个重要方面不尽人意一是不同地区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各地的财政收入存在差距~但通过中央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和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等手段~各地区最终可用财力的差距被大大缩小~从而基本实现不同地区居民所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

例如德国各个州在经过各种财政转移支付后~使财力较弱的州人均财力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的99.5%~而使财政较强的州人均财力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的105%以内,张军扩、侯永志~2008,。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各个省份之间的财力支出仍存在很大的差异,见下图,。

同时~各地间人均财政支出的差距与各地人均GDP的差距相比并无缩小~差异系数甚至大于人均GDP~这反映出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011年各地方人均一般预算支出240002000016000元1200080004000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更为重要的是~表中地方各项人均预算支出基本上是按照各地内蒙古辽宁常住人口来计算的~事实上~各地区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受益吉林黑龙江对象绝大部分是本地户籍人口。

因此~各地区之间户籍人口基本公上海江苏浙江共服务的实际差距更大~不公平的问题十分突出。

安徽福建— , —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011年人均分项地方财政支出以及差异情况表一般预算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科学技术支出和就业卫生合计(元) 6918 1156 141 791 474东部(元) 7295 1308 238 679 478中部(元) 5361 935 75 690 419西部(元) 7564 1169 72 917 530东北(元) 8117 1129 129 1230 453三大直辖市(元) 15655 2398 807 1644 885其他东部地区(元) 6240 1170 166 558 427极差1 5.5 3.1 20.3 5.5 3.1极差2 3.8 2.8 4.5 5.5 2.2差异系数 0.7 0.5 1.5 0.7 0.4极差1表示全国各地区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之比;极差2表示剔除三大直辖市以及西藏外各地区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之比。

二是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不明显。

由于区域间要素流动不充分~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区域间无序竞争现象严重~导致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化的问题较为突出~地方经济特色不突出。

三、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机制一般而言~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因可以分为:一是基于经济效率最大化原则~为达到整体效率水平的提高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这里企业是主体~市场规律是准则。

二是基于公平原则~利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大致平衡。

这里政府是主体。

三是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平衡~即在以市场为基础的大背景下~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

除了市场作用外~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 —一是单纯国家层面的需求,二是某一区域单方面的需求,三是区域双方的共同需求,四是国家与区域两个层面的共同需求。

每一种动力的特征和结果都是为了参与更大范围的外部竞争~主动探索区域合作的有效途径~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秩序~实现总体经济的最优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主要有:市场机制。

这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当然~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要素流动、企业扩张和产业转移~既可能扩大区域差距~也可能缩小差距~但是~作为配臵资源的有效方式~市场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经济发展的能量~增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空间组织机制。

即运用空间规划、空间开发、空间管制等多种空间组织方式~由中央对全国的区域空间进行全局谋划~对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区域空间联系等进行战略指引~实现区域之间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最优配合~提高空间经济配臵效率。

空间组织机制可使区域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整体的节约经济、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合作机制。

即构建基于博弈理论下不同区域共赢的合作机制~获得分散条件下难以企及的综合优势和经济效益。

援助机制。

就是采取区域互助、国家扶持、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持续性的帮助~改善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治理机制。

治理机制并不完全直接作用于区域协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保障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发挥作用而间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 —四、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建议1、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构建区域政策体系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是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基于自然地理、发展阶段、经济基础等制定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基于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制定的。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着眼于缩小地区差距~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着眼于国土优化开发。

目前~宜将主体功能区规划臵于更加重要的位臵。

尽管主体功能区规划可能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但是这种政策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因此~对区域协调的认识不要太在意区域经济差距~应将重点放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上。

一是健全区域发展协调机制。

一方面~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通过立法将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大政策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明确下来~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完善区域合作的政策协调和利益协调~建立健全跨行政区的争议解决机制~通过机制创新保证区域合作组织发挥好协调作用。

二是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行政区划等多方面因素~对区域发展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将产业调控政策和区域协调政策结合起来~提高资源空间配臵效率。

三是抓紧落实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以保证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全国同步提高。

2、创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最为重要的特征~应合理调整中央地方的关系~明确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权责。

中央和地方在不同— , —事务上究竟有哪些权利和责任~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原则上~而要具体化~要根据建设现代国家的要求~将中央和地方的权责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要实现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一是调整转移支付的标准~以人均财力而不是经济总量作为转移支付的标准。

二是完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探索财政转移支付的新模式。

三是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的法律化进程~加强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增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透明性、科学性。

四是建立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制度~保证转移支付资金切实用于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来提升限制性开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为有效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要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制定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以保障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最低水平。

3、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评估机制在政府考核机制偏重经济发展指标的情况下~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地方政府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有压力~其结果:一是不执行规划~盲目开发,二是不能按要求使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扩大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因此~必须建立与主体功能区政策相配套的政绩考核标准~发挥其对地方政府的导向作用。

,经济预测部胡少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