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3.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教学方案计划教育教案1苏教出版
【K12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教案

8.《成语故事》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三、教学评价设计:1.借助预习单,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生字词以及对课文的简单理解。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圈画、交流、有感情朗读等方式促使学生读懂寓言从而感受寓意。
3.概括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1.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2.板书:8、成语故事三则(二)初读指导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①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②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③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④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②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③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④指名读课文。
(三)指名书写。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张口(结)舌(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2.讨论:“夸口”的意思。
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口结舌”的意思。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8成语故事教案设计苏教版

8.成语故事【教材分析】这是第十一册的第八篇课文,也是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讲述的是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自相矛盾》主要写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
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
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
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
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
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有能力独立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样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锻炼、运用、实现五年级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学习的主体转变,以逐步提升学习的实效性。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安排一个课时进行讲授,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把握三则成语故事的大意,同时扫清生字词障碍;再读课文内容时,理解故事背后蕴藏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学会8个生字,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成语的理解。
5.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为日后的举一反三做好准备。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3.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教师应结合成语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5.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沟通不畅、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等问题,教师应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成语学习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在学习成语过程中的收获、困惑和感悟。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6.家长监督学生课后阅读成语故事书籍,每周至少阅读一个成语故事,并在作业本上记录阅读心得。此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课后阅读的好习惯,拓展成语知识视野。
6.课后拓展,巩固知识
布置成语积累、成语故事写作等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反馈调整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8.家校合作,共同促进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同促进学生的成语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2.家长协助学生收集5个生活中常用的成语,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并记录在作业本上。通过这项作业,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引导下,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成语使用,提高成语积累的积极性。
3.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成语练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巩固所学知识。此作业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提高成语知识水平。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创作一个成语故事表演剧,将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加深对成语故事的理解。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教案设计

3、说说《画龙点睛》故事的意思。
四、达标检测
1、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第一和第二题
2、说说三个故事任一个故事的意思。
五、总结提升
1、说说你了解的成语故事的特点。
2、说说你的最大的收成是什
课堂上利用教材展开的语文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尝试。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文章中包含的道理,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加深对寓言道理的明白得,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中学到寓言学习的方法。
通过想象进行说话联系,是对课文内容认识的提升。
教学反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三个成语故事,说说故事的要紧内容。
(二)展现交流
1、交流字词学习情形,也能够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
2、读自己喜爱的成语故事。(相机评判,是否正确流利)
三、学习板块(二)
(一)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学习引导(1)
1、读《自相矛盾》,对比插图,了解矛和盾的特点
2、边读边摸索:找出卖矛和盾的人和围观人的的语气,神态和动作。
学习引导(2)
1、读《滥竽充数》,说说齐宣王和齐泯王喜爱听吹竽的不同之处。
2、画出南郭先生吹竽表现的词语:
3、仿惯例句,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学习引导(3)
1、用笔画出张僧繇点睛前后龙的模样,认真读句子。
2、熟练读故事《画龙点睛》
(二)展现交流
1、小组展现朗读故事《自相矛盾》,读出卖矛和盾的人和围观百姓的语气,神态和动作。(同桌演一演,读一读)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教案设计
8、成语故事
总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学分析:这一课共有三个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每一则成语故事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容易被五年级的学生接受。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成语故事学习的特质——用一个小故事来解读这个成语,让学生了解成语的由来,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感受成语故事魅力的同时,开展丰富而生动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语言的发展。
本课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这两则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一、揭题自学1、成语是我们语言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背后都藏着生动有趣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则成语故事。
2、自由读课文,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同时把每一个故事读准确,读流畅。
3、交流齐读三个成语故事的题目。
点评:整体感知三个成语故事的大概内容;读准确,读流畅为深入学习三个故事打下奠基。
二、解读“自相矛盾”1、指名读故事,“矛”和“盾”本意分别指什么东西?指名回答后,媒体出示图片,对两种兵器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
过渡:这两种兵器怎么会引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让我们来深入地了解这个故事。
点评:追溯“矛”和“盾”的本意,引发学生质疑,激起他们阅读故事的兴趣和欲望。
2、指名简单说故事内容后,引出故事的重点句(媒体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1)指名读,自由读2)这两句话的提示语中都出现了“夸口”一词,什么意思?理解“夸口”。
请学生想象楚国人“夸口”时的样子(得意洋洋的,叫喊之前故意清清嗓门,叫喊的时候眉飞色舞,唾沫四溅,手舞足蹈……),带着自己丰富的想象读好两句话。
3)探究两句话的矛盾之处。
师:这里的“谁你用什么矛”怎么理解?生:无论你用什么矛,不管你用什么矛。
师:这里的“什么矛”指得是不管这种矛出自哪位能工巧匠之手;不管这种矛是细的,还是——(粗的);不管这种矛是铁制的,还是——(铜制的)……总而言之包括天底下——(所有的矛),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卖的矛)(此时鼠标点击,“谁你用什么矛”替换成“我的矛”。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精选14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精选14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篇1教学要求:1.理解故事内容;2.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理解寓意教学板书:①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戳穿盾:①对②错用矛戳盾戳不穿盾:①错②对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1.检查预习情况。
2.复习生字词语。
(略)二、新授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寓言。
2.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3.领读课文。
4.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5.交流小结。
6.组织学生讨论:卖矛和盾的人是怎样向人夸口的?用矛戳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他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7.组织交流,并进行小结。
8.精讲: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矛戳盾会怎样;再分析结果与卖矛和盾的话。
完成板书9.揭示道理:①组织讨论:卖矛和盾的人错在哪儿?我们说话做事应该怎样?②总结,并完成板书。
10.结合课文,举例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三、巩固练习1.读课文和板书;2.组织背诵竞赛。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自相矛盾的例子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篇2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3、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个别字的意思并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教学方法: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生活着一个才华横溢的哲学家,他主张“依法治国”,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就是韩非子。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寓言《自相矛盾》。
2、教师模拟文中情境,自夸手中的笔锋利无比,什么纸都能刺穿;手中的纸非常坚固,什么笔都刺不穿。
看学生反映,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学:1、学生自读课文,并及时处理文中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及时正音。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掌握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学生能够通过成语故事的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成语故事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运用成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成语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包含五个成语故事,分别为:《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掩耳盗铃》和《亡羊补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掌握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学生能够通过成语故事的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语文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成语故事背后的道理和寓意,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能够运用成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成语故事,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成语故事的学习,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文表达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分析成语故事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成语故事的相关材料,包括文本、图片、音频等。
2. 第一课时:介绍成语故事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五个成语故事。
3. 第二课时:讲述并分析《自相矛盾》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4. 第三课时:讲述并分析《滥竽充数》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5. 第四课时:讲述并分析《画龙点睛》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6. 第五课时:讲述并分析《掩耳盗铃》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7. 第六课时:讲述并分析《亡羊补牢》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一等奖《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说课稿

教学设计一等奖《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说课稿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但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因此研究起来有一定难度。
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研究能力,通过多读、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的大意等来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培养学生研究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研究打下基础。
新课改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这一新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调整师与生的关系,让教师充当学生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关注学生不同的研究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惯与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者本着把学生当作研究的主体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文言文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在教与学的方法上,我们应该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同时,我们也更提倡个性化的研究,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研究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能力目标:本课旨在初步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文言文的方法,通过理解课文大意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情感目标: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研究文言文的兴趣,使他们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掌握研究文言文的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教案

熟读课文。
动作刻画的语句要着重读,试着演一演。
联系实际,用成语说话。
讲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交流其他寓言故事,增加学生的课外积累。
理解寓意后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讨论。
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介绍一下什么是成语。在提问以前所接触的成语,并且是分类积累。如写景的,写历史故事的,写神话故事的,写寓言故事的……..
教 学 流 程 预 设
教学提要、学法指导、关键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学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 戳穿 腮帮 俸禄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之一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
(板书:滥竽充数)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
(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
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
大家有没有兴趣?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
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
成语故事三则: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案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三则: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个成语的含义、出处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成语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三个成语的含义、出处及用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三个成语:“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
(二)成语故事讲解1.讲解“自相矛盾”成语故事故事梗概:楚国有一个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他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
”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不可摧,物不能陷。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人无法回答。
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说话做事前后矛盾,自己否定自己。
2.讲解“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故事梗概: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竽声,他组织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乐队,有三百人。
南郭先生混在乐队中充数,因为他不会吹竽,所以每次演奏时都装模作样。
后来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位,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跑。
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做事情不讲质量,只求数量。
3.讲解“画龙点睛”成语故事故事梗概:南北朝时期,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但他没有给龙画上眼睛。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大家不相信,他只好点上眼睛,结果四条龙都飞走了。
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画龙时点上眼睛使画龙栩栩如生,比喻说话、作文时在关键处加上一两句话,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三个成语分别适用于哪些场景?(四)成语运用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语言表达练习。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三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自相矛盾比喻言语、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故事中矛很好,盾也很好,关键是放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而出现了问题,使这个卖矛和盾的人陷入了言语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3、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个别字的意思并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教学方法: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生活着一个才华横溢的哲学家,他主张“依法治国”,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就是韩非子。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寓言《自相矛盾》。
2、教师模拟文中情境,自夸手中的笔锋利无比,什么纸都能刺穿;手中的纸非常坚固,什么笔都刺不穿。
看学生反映,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学:1、学生自读课文,并及时处理文中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及时正音。
3、教师指导古文的读法(速度慢,节奏缓)并范读。
4、学生结合课_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
5、全班交流对文中其他词句的理解。
誉:称赞。
吾:我。
子:你。
莫:没有什么。
陷:刺穿。
或:有人。
曰:说。
6、教师引导学生翻译全文。
7、设问:楚国人听了别人问他的话,为什么“——因为他的话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8、设问:你怎么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三、开导活学:1、有感情朗读全文。
2、背诵课文(教师指导背诵方法)。
3、小组表演这则寓言。
4、设问:学习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示?篇二教学要求:1.理解故事内容;2.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三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课设计三篇导读:本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课设计三篇,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谈论和分享。
篇一教课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指引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质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3、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个别字的意思并指导书写。
教课要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课难点:联系实质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教课方法:学导友善发展教课模式教课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期间,生活着一个才干横溢的哲学家,他主张“依法治国”,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就是韩非子。
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寓言《自相矛盾》。
2、教师模拟文中情境,自夸手中的笔尖锐非常,什么纸都能刺穿;手中的纸特别坚固,什么笔都刺不穿。
看学生反响,导入新课。
二、指引探学:1、学生自读课文,并及时办理文中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及时正音。
3、教师指导古文的读法(速度慢,节奏缓)并范读。
4、学生联合课 *释解说文中要点字词。
5、全班交流对文中其余词句的理解。
誉:夸赞。
吾:我。
子:你。
莫:没有什么。
陷:刺穿。
或:有人。
曰:说。
6、教师指引学生翻译全文。
7、设问:楚国人听了他人问他的话,为何“——由于他的话前后抗争,不可以自作掩饰。
8、设问:你怎么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三、开导活学:1、有感情朗读全文。
2、背诵课文(教师指导背诵方法)。
3、小组表演这则寓言。
4、设问:学习了这则寓言,你遇到什么启示?篇二教课要求:1.理解故事内容;2.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何回答不出他人的问话;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课要点:理解寓意教课板书:①我的矛锋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戳穿盾:①对②错用矛戳盾戳不穿盾:①错②对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课步骤:一、检查复习1.检查预习状况。
2.复习生字词语。
(略)二、新授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寓言。
2.指名读,其余学生谈论。
察哈尔右翼中旗二小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8成语故事教案设计苏教版

8。
成语故事【教材分析】这是第十一册的第八篇课文,也是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讲述的是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自相矛盾》主要写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
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
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
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
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有能力独立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样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锻炼、运用、实现五年级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学习的主体转变,以逐步提升学习的实效性。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安排一个课时进行讲授,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把握三则成语故事的大意,同时扫清生字词障碍;再读课文内容时,理解故事背后蕴藏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能学会8个生字,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4.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成语的理解。
5.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为日后的举一反三做好准备.6。
三则故事分别通过语言、动作、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叙述故事,能学习这些不同的表现方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3.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教案1苏教版

8 成语故事一、教课目的:1. 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点睛之笔》,依靠课文中详细的语言资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遇到启迪教育。
2. 在朗诵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理解成语故事中包括着的深刻道理。
3. 练习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想想南郭先生逃脱后,他此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他会有如何的命运?写一篇短文。
二、教课要点与难点:要点:在朗诵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理解成语故事中包括着的深刻道理,从中学会做人。
难点:想象复述,讲堂练笔,理解成语故事的寓意。
三、教课课时:2 课时四、教课方案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掌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板书课题,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些什么成语故事?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师: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三则成语故事,大家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给我们讲了哪三个故事。
2. 检查预习一、二项学习任务。
(1)出示生字词语(课件:凌空、墙壁、瞠目结舌、自相矛盾、传神、风采、画龙点睛、惊讶不已)指名检查,注意掌握可否读正确。
要点突出学生读错的字音,联合字形、组词指引学生识记生字。
(2)出示学生书写生字练习,纠正错字,有要点指导。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
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构造,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构造,下边是“”,最后一笔是“点”。
1“俸”左窄右宽。
右侧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侧是“示字旁”,右下部不可以写成“水”。
(3)检查初读状况。
指名朗诵课文,要点检查读得能否正确、流畅。
读错的地方纠正;不读流畅的集体齐读。
(注意“楚”、“戳”是翘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可以读成第三声。
)3. 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 、请三个人读三则成语故事,其余同学谈谈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
(2) 、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不一样的语气读一读,抓要点词句,推测包含的道理。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之一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之一一、教学内容寓言二则自相矛盾二、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自相矛盾我的矛我的盾锐利坚固什么盾什么矛戳得穿戳不穿(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成语故事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画龙点睛》,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2.在朗读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3. 练习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想想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他会有怎样的命运?写一篇短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朗读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从中学会做人。
难点:想象复述,课堂练笔,明白成语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些什么成语故事?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则成语故事,大家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给我们讲了哪三个故事。
2.检查预习一、二项学习任务。
(1)出示生字词语(课件:腾空、墙壁、张口结舌、自相矛盾、逼真、神韵、画龙点睛、惊叹不已)指名检查,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
重点突出学生读错的字音,结合字形、组词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出示学生书写生字练习,纠正错字,有重点指导。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
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
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3)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读错的地方纠正;不读流利的集体齐读。
(注意“楚”、“戳”是翘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三个人读三则成语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二)精读感悟,走进《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请特别注意文中这个楚国人的两处语言描写:1、“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这两句话都出自楚国人之口,蓝颜色的字更反映出他的自吹自擂,先夸口自己的盾最坚固,无所不胜;后又夸口自己的矛最锐利,所向披靡。
从“随你、都”几个字,我们看出按照楚国人的意思:他的盾能抵挡一切矛的进攻,而他的矛又可以戳穿所有的盾。
面对质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就张口结舌了。
4、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
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
出示:楚国人对所卖的矛和盾自吹自擂,前后不一致,这就是“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比喻语言、行为前后自相抵触,无法自圆其说,讽刺无视实际、随意夸大。
5.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6.请学生朗读“夸口”、“张口结舌”的语气。
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嘲笑讽刺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学生边读边思考卖矛和盾的人与围观的人对话时的语气,神态乃至动作,努力把对话读好。
也要读出那个“夸口”的语气,和最后“张口结舌”的嘲笑讽刺的语气。
)(三)写字练习:书写生字词语第二课时(四)复习回顾1.听写“腾空、墙壁、张口结舌、自相矛盾、逼真、神韵、画龙点睛、惊叹不已”等词语并矫正。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五)精读感悟,走进《滥竽充数》。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
先请大家读读“滥竽充数”这则故事。
在读的时候思考:为什么南郭先生能滥竽充数?他是怎样滥竽充数的?又为什么要逃跑呢?学生边读边思,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先讨论: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4.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而偷偷的逃走了呢?(引导学生抓住“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这句话,理解他逃走的原因。
一起吹竽,有机可乘,所以能混入其中,滥竽充数;而齐湣王不喜欢齐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里,只好逃走了。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5.请大家想象一下,当南郭先生知道齐湣王听吹竽的特点后,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又是怎样做到呢?( 通过想象,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揣摩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是不行的。
)7.交流讨论:每一个寓言故事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后总结:没有真正才干而不会装会、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
)8.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南郭先生身上吸取教训,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精读感悟,走进《画龙点睛》。
1.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南郭先生是一个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吧。
请大家先读读课文,想想画龙点睛这则故事给我们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3.师:你认为是画龙重要还是点睛重要呢?(让学生理解两个都重要,如果没有形象逼真的龙,即使点上眼睛它也不会飞。
点睛是很重要的一笔,它给了龙以生命。
)4.通过举例,揭示寓意,并深化寓意。
(1)师:画龙点睛的成语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现在的生活中也常用到它,你想知道人们用它表示什么吗?请你来读几个句子就知道了。
教师出示练习,让学生读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很美,赛过天堂。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美丽的景色赛过天堂。
(引导学生明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使句子意思表达的更具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大家知道画龙点睛的意思了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师小结:画龙点睛本来是形容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更加出色。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六)回归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对比这三则故事中的人物,看他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让学生从三个主人公身上吸取教训,明白事理。
(通过对比,深化故事的理解和对寓意的理解。
)2、复述课文,并能说明故事的寓意。
(七)读写练笔。
1、练习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想想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他会有怎样的命运?写一篇短文。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2、修改评价:指名读学生作品,集体修议。
(八)板书设计: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附五上8《成语故事》预习单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
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识字、写字练习。
借助拼音正确识读生字词语(课后生字表和课后第三题),并与同位互相检查。
练习书写生字,先读贴,在描红临写,争取做到写正确、工整。
对照课本自查,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
二、朗读练习。
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标注在课文中,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
可以读给同位听,也可以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评价。
三、读书思考1、边读边理解词句,在不明白意思的词语旁画“?”,借助字典尝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边读边想,文中描写了几则成语故事?你知道它们所蕴含的意思吗?3、哪些词句读不明白?可以在旁边画“?”,也可以和家长或同学讨论。
四、成语故事会1、昨天让学生进行了成语故事的搜集,大家准备好了吗?2、请在小组中先交流一下,然后请代表上台来讲。
3、谈谈其中某个成语故事带给你的思考。
教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合理的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道德认识,使成语蕴含的意义迎刃而解,昭然若揭。
这样的习得比仅从词典或生活中得到的一知半解来得更深刻,也更丰富。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
感谢您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