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依玛堪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呼玛县、塔河县和漠河县等地。
赫哲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赫哲族民歌:赫哲族民歌是赫哲族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他们祖先们在长时间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珍贵财富。
赫哲族民歌主要表现赫哲族的生产生活和传统风俗习惯,歌曲中往往夹杂着丰富的奇闻异事和传说故事。
赫哲族民歌通常由一人或多人合唱,节奏独特,歌曲抒情、悠扬。
常见的歌曲有《繁星》,《林海情思》,《秧歌之弦》等,它们是赫哲族人民心中最重要的旋律。
2.赫哲族舞蹈:赫哲族舞蹈是赫哲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舞蹈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赫哲族舞蹈通常是相关民俗活动的一部分,如婚礼、农忙时节的集体劳动等,也是一种展示自然环境和部族生活风采的表演艺术。
赫哲族的舞蹈风格以活泼、舒展、大方为主,动作轻盈、优美,音乐和舞蹈相得益彰,营造出独特的风景线。
3.赫哲族传统民居:赫哲族的传统民居是他们的文化遗产之一,反映了赫哲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意识。
赫哲族传统民居多为木板结构,以棕榈叶为屋顶覆盖面积大,具有较强的隔热保温和防止雨水侵入的功效。
赫哲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多为马蹄形或者“凉亭”式的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合理,适宜生活需求,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4.赫哲族民间工艺:赫哲族民间工艺是赫哲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为编织、刺绣、木雕、研磨等传统手工艺。
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产生源于赫哲族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方式,因此,这些手工艺品往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民族特色。
例如,赫哲族编织的羊毛围巾和手套都是具有很高实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受到了广大游客朋友的欢迎。
以上就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简要介绍,它们是赫哲族人民长期在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
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与研究

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与研究作者:黄任远彭芊芊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13期摘要:赫哲族艺术类文物主要有陶罐、口弦琴、鱼皮画、桦皮工艺品、风俗画等,这些文物是其长期渔猎生活的产物,该民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原始艺术创作,展现了该族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原始审美意识。
关键词: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研究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13.032人类的劳动是艺术的源泉。
艺术反映了人类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反映了其周围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也反映了古代先人的精神世界和原始信仰。
赫哲族造型艺术发达,主要有图案、雕刻、剪纸等,主要文物代表有口弦琴、陶罐、鱼皮画、桦皮画、风俗画、剪纸等,这些文物是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实际生活需要相结合的文化产物,展现了该民族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原始审美意识。
赫哲族艺术文物有以下特点:一是因地制宜。
多采用当地的鱼皮、鹿皮、桦皮、鱼骨等载体进行原始艺术创作,尤其是鱼皮镂刻画传承至今,让人拍案叫绝。
二是就地取材。
源于赫哲族渔猎生产和渔猎生活,他们秉持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这些艺术文物反映了三江流域生态环境和当地民俗风情。
三是深受萨满文化的影响。
这些艺术文物表现出浓厚的生殖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意识,实现了现实生活和精神观念及艺术审美的完美统一。
四是这些艺术文物是其民族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
这些艺术文物在博物馆内保藏展示,向人们述说它的前世今生,其精巧的艺术被现在的人们喜爱珍藏。
陶罐(图1),赫哲语称大莫梭,现收藏于佳木斯博物馆。
该陶罐是过去赫哲族人盛放鱼子、鱼块的生活器皿。
罐高9.88厘米,口径9.14厘米,腹径8.61厘米,底径6.16厘米,重226.02克。
此罐为夹砂陶罐,质地粗糙,灰色,素面。
造型雅致,陶罐表面饰有花纹和鱼鳞纹。
刘玉亮《中国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赫哲族卷》①刊有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出土的陶器和陶片的照片,上面“饰有鱼鳞纹、扎压纹、压印纹、花瓣纹、鱼鳍纹等,造型雅拙、朴实、雅致”。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现状与建议——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

2021年4月第39卷第2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Apr.,2021Vol.39No.2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现状与建议——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赵栩莹,王云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厚历史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自从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已经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
知识图谱是一种可视化的文献计量工具,可以定量地展示学科研究现状,方便学者定性地分析研究的不足。
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近15年来我国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将研究结果提炼出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能够总结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图谱;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21)02-0171-06赫哲族是位于我国东北的人口较少民族,长期生活在“三江平原”地区和完达山一带的沃野山水中,形成了丰富的渔猎文化和民族文化,也被学者称为“北部亚洲渔猎文化的活化石”。
这个古老的民族传承了悠久的人类文明史,孕育了形式多样的璀璨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
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居民身份定位的转换,长期与汉民族混居的赫哲族人生活环境与从前渔猎时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年轻人对传承本民族文化技艺不感兴趣,直接导致了悠久的赫哲族文化遗产后继无人,一度濒临失传。
因此,关于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并已弓I起了有关单位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1引言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民间口头创作、表演艺术、节庆活动和传统手工艺方面均有突出表现,但是由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录的限制,赫哲族文化只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代际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认识—谈谈湘西苗族鼓舞旅游管理与工程学院2009420106809级信管二班:李颖来到湘西,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湘西苗族鼓舞了。
它是在鼓中舞,舞中伴鼓。
形式之多样,内容之精巧。
鼓声响起,我也禁不住起舞了!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是湘西苗族独具魅力的重要文化形式。
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之情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湘西苗族鼓舞的丰富,神秘极大了引起了我对湘西兴趣。
湘西苗族鼓舞是一个了解并认识湘西苗族的重要窗口,我觉得它在湘西的民族旅游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来到湘西,我们不仅仅想看看湘西奇特的自然景观,我们也想融入湘西的民族风情。
鼓舞观赏性强,互动性高,花样多。
这自然吸引了大量游客。
而鼓舞在湘西地区也俨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这对大湘西的旅游业也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它成功的使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所以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很好的与旅游联系起来的。
同样成功的例子还有大湘西的苗族银饰锻造技术,桑植民歌等。
更多地区应大力宣传非遗项目,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也能使民俗文化得以更好地宣扬,传承。
所以我们应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联系,使独特的民俗文化更加源远流长!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它见证了人类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作品。
它土色土香,展示的是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属于活态的传承,不只是要物质实体的传承,更需要手艺,确切的说是需要人去传承。
没有了人这个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传承。
在调研的这一路上,我见到了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十分精美,但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费时耗力而且没有对等的经济价值——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真正原因。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遗产” 包括 以下方面 :)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 括 作 为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媒 介 的语 言 ; ) 演 艺 2表 术 ;) 会 实 践 、 式 、 庆 活 动 ; ) 关 自然界 3社 仪 节 4有
赫哲 族是 我 国 的人 口较 少 民族 之一 , 有人 现
146 0 ( 0 0年第 五 次 全 国人 口普 查 统 计 ) 5 4 人 2 0 1 , 他们世 世代 代 生 活在 黑 龙 江 中下游 、 花 江及 乌 松
一
、
赫哲 族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的界定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 被各 社 区、 体有 时是 指 群
・
17・ 4
药、 民俗等 1 O个 类 别 。笔 者认 为 , 赫 哲 族 非 物 对
( ) - 表演艺术
质文化 遗产 的研 究 , 以《 护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应 保 公约》 为指 导 , 合 我 国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实 际 结 情 况进行 分类研 究 。
二、 赫哲 族非 物质 文化遗 产 的分 类
个人 , 为其 文化组 成部 分 的各种社 会实 践 、 视 观念 表述、 现形式、 表 知识 、 能 以及 相 关 的工 具 、 技 实
物 、 工 艺品 和 文化 场 所 等 。这 种 非物 质 文 化 遗 手 产世 代相 传 , 各 社 区 和群 体 适 应 周 围环 境 以及 在 在与 自然 和历史 的互 动 中 , 被不 断地再 创 造 , 这 为
泉 。但是 , 在全球化、 现代化 、 城市化浪潮 的冲击下 , 中国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 临着严 峻挑战。这组专题论 文 , 通过对不 同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保护研究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保护研究作者:郭淼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7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以及各种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提升地方综合实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赫哲族在长期以来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但随着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非遗项目的商业化开发以及传承断代问题的影响日益严重,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留存遭受严峻挑战。
文章分析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局限性,通过将数字化档案技术应用于保存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留存寻找新的出路。
关键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保护赫哲族分布于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黑龙江流域,这里水域环境相当辽阔,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再加上广阔的林海、丰富的地产资源以及极佳的地理环境,使得赫哲族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且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遺产主要是指世代流传、保留下来的并将其视为文化遗产的构成部分的各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所或事物等。
1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传承悠久的赫哲族在历史的进程中保留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精神文化、民俗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
1.1 赫哲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在2007年至2019年期间,黑龙江省将赫哲族的20余项申报项目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主要包括萨满舞、鱼皮镂刻粘贴画、说胡力等。
对其进行保护的单位分别为饶河县文化馆、佳木斯市郊区非遗中心以及同江市群众艺术馆等10多家非遗中心、博物馆以及文化馆。
1.2 赫哲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赫哲族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四种,分别是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赫哲族伊玛堪以及赫哲族婚俗。
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负责对其进行保护。
桦树皮制作技艺也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饶河县文化馆负责对其进行保护。
非遗依玛堪传承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旅游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非遗依玛堪传承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旅游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伊玛堪简介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伟大的英雄史诗,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性项目。
伊玛堪是赫哲族传统民间说唱艺术,内容上以英雄传说故事为主线,扬善除恶的社会性题材为辅线,反映民族历史、风俗信仰、渔猎和爱情生活。
形式上类似于汉族的大鼓,蒙古族的说书等,一人独自说唱,没有乐器伴奏,曲调大多属自由形式,没有固定的节拍,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唱腔。
同时,[1]该古老民间艺术被人们高度赞扬为赫哲族的口头百科全书,并与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中国四大民族史诗。
二、伊玛堪生存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伊玛堪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文化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始的捕鱼、打猎文化也在逐渐消失。
同时,电视、电影、网络等包围和影响着赫哲族人,致使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汉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赫哲族汉化现象非常严重。
另外,由于赫哲族有语言而无文字,会说赫哲语的人越来越少,会唱伊玛堪的更是寥寥无几,自2003 年 5 月,随着最后一位能说唱长篇伊玛堪的歌手尤金良的病逝,伊玛堪面临着濒危灭绝的境地。
赫哲族年轻人不会说赫哲语,也不懂伊玛堪,且伊玛堪中讲述的英雄事迹与他们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他们甚至认为伊玛堪是土掉渣的东西,没有任何美感。
因为感受不到它的价值所在,所以对于学习伊玛堪没有任何兴趣,这也是导致伊玛堪传承人的范围在不断缩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2013 年佳木斯大学刘敏教授的科研团队调查[2]显示,在佳木斯市郊区敖其赫哲族村现有赫哲族103 户326 人,在2008 年以前,该村没有人会说赫哲语,也没有人会说唱伊玛堪,自2008 年伊玛堪传习所成立后,吴明新每周来上课,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赫哲语的有30 多人,会说唱伊玛堪的不超过20 人,大多也只是会说唱其中的片段。
非遗之后:赫哲族伊玛堪再观察

非遗之后:赫哲族伊玛堪再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传统方式或手艺,创造出的、以口头或表现形式传播、暗示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赫哲族伊玛堪是中国境内拥有传统渔猎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其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表演和保护四个方面对赫哲族伊玛堪进行细致的观察,探究其非遗之后的传承和发展。
历史是了解非遗的重要背景之一。
赫哲族伊玛堪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传统歌舞节目,由歌手和蒙古舞者完成。
表演舞蹈的人在音乐节奏中表现出舞蹈姿态,并且以演唱者的唱歌为基础,也有封套式演唱。
伊玛堪被称为赫哲族的“喉舌之舞”,表现出中原民族和蒙古民族的特色,是提炼和归纳了两族的歌唱、舞蹈技艺,以及传统服饰等特点。
伊玛堪起源于赫哲族的渔猎生活和传统宗教信仰,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形式。
传承是非遗之后的重要环节。
作为赫哲族的传统节目,伊玛堪凝聚了赫哲族人的感情、工作和生活的丰富内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伊玛堪这一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困难和发展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和人口减少,愿意学习和传承伊玛堪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使得伊玛堪的传承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如何对伊玛堪进行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进而,表演是非遗之后的突破口。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伊玛堪这一非遗项目,赫哲族各地也都积极开展伊玛堪文化节、艺术表演等传统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和培训伊玛堪演员,组织舞蹈、音乐等艺术表演,以此激发赫哲族青年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传承欲望。
大力推进伊玛堪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努力挖掘和推广伊玛堪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伊玛堪,从而为伊玛堪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保护是非遗之后的长久之计。
在保护伊玛堪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伊玛堪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伊玛堪传统技艺的研究和挖掘,提高对伊玛堪的保护意识和自觉性。
请列举十项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请列举十项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语称其为乌日汀道,意即长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其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这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的总称。
3、藏戏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
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4、贵州侗族大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5、甘肃花儿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
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6、朝鲜族农乐舞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
7、《格萨尔》史诗《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
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
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中国世界非遗名录

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5个)1、昆曲列入年份2008年2、古琴艺术列入年份2008年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入年份2008年4、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年份2008年(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5、中国篆刻列入年份2009年6、中国雕版印刷技术列入年份2009年7、中国书法列入年份2009年8、中国剪纸列入年份2009年9、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11、端午节列入年份2009年12、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列入年份2009年13、妈祖信俗列入年份2009年14、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列入年份2009年15、南音列入年份2009年16、热贡艺术列入年份2009年17、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18、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19、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20、西安鼓乐列入年份2009年21、粤剧列入年份2009年22、花儿列入年份2009年23、玛纳斯列入年份2009年24、格萨(斯)尔列入年份2009年25、侗族大歌列入年份2009年26、藏戏列入年份2009年27、中医针灸列入年份2010年28、京剧列入年份2010年29、中国皮影戏列入年份2011年30、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列入年份2013年31、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年份2016年32、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年份2018年33、太极拳列入年份2020年34、“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年份2020年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35、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年份2022年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1、羌年列入年份2009年2、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4、麦西热甫列入年份2010年5、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列入年份2010年6、中国活字印刷术列入年份2010年7、赫哲族伊玛堪列入年份2011年三、优秀实践名册(1个)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列入年份2012年。
论伊玛堪的著作权保护

基金项 目: 2 0 1 2 年加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开放基金项 目( B R B A C 2 0 1 2— 0 1 ) ; 2 0 1 1 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2 0 1 1 B 0 1 5 ) 。 作者简介 : 胡宏雁, 女,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吉林大学法学院2 o 1 O 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国际法学、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研究。
了一 批伊玛 堪作 品集 , 发表 了伊 玛堪 学 术 研 究 成 果 。各地 市县政 府 重视 伊 玛堪 的保 护 和 开发 , 修
堪是 否构 成 著 作 权 法 中 的作 品是 伊 玛 堪 是 否 受 著作 权法 保护 的逻 辑起点 。 首先 , 伊 玛 堪 属 于 文学 艺 术 领 域 的 智 力 成 果 。伊 玛 堪 是 三 江 流域 的 赫 哲 人 在 长 期 的 生 产
( 一) 伊 玛堪 是赫 哲 族的百 科 全书
族传统民间文化伊玛堪的熏陶。
赫 哲族 人在 长期 的渔 猎 生 活 中 , 创 造 了伊 玛
堪这一流传最广 、 最受欢迎的具有鲜 明民族特色 的古老 民 间说 唱艺 术 。据 现 有 资 料 , 它 至 迟 在 清
末 民初 就 已经形 成 。伊 玛 堪 或 依 玛坎 , 最 早 的含
关键词 : 伊玛堪 ; 著作权 ; 民间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 : D 9 2 3 .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7 2 3 X( 2 0 1 3 ) 0 2— 0 0 5 7—0 3
一
、
伊玛堪概况
乐器上看——伊玛堪 的歌唱是不用任何 乐器伴
奏的; 从歌 手 的成 长 经 历 看—— 从 小 就接 受 赫 哲
5 7
这些音乐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哪几个?

民歌中国1997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得到国际的认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广泛接受各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并且在2003年通过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我国作为历史文明古国,有大量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截至2018年6月,中国已经有39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录1项。
在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13个 音乐类项目 格外引人瞩目。
其中,有华丽婉转的昆曲,有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也有炫丽融合的木卡姆……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13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吧。
01—昆曲 入选时间:2001年昆曲,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02—古琴艺术 入选时间:2003年视频:北京奥运会 《高山流水》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古琴 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 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03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入选时间:2005年新疆维吾尔 木卡姆 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
04 —蒙古长调民歌 入选时间:2005年蒙古族 长调 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的几点思考

作家PLAYWRIGHT 2009.2改革开放30年,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社会人文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市场的趋利性和人性的自私本能的一面在思想道德领域日渐扩张,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精神文化的基石,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注重挖掘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内涵,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必定需要来自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精神基因和文化链接。
一、改革开放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快步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十年浩劫,冲击最严重的就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各项文化政策得到落实,如哈尔滨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开设了民俗学科,从培养人才到民俗文化的田野调查等全面展开。
省民族研究所、省艺术研究所、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重要的学术部门陆续建立与恢复,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保护和抢救了许多珍贵、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大量的田野考察成果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如马名超先生的“田野考察方法论”、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的“四少民族研究”等成果。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此走上了正确发展轨道。
1979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开展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被誉为“中国民族文化万里长城”工程。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承担完成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黑龙江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等7个项目;由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承担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黑龙江卷》、《中国歌谣集成·黑龙江卷》等3个项目,这十部集成记载了黑龙江土著先民从原始文化萌生,到近现代辉煌的历史流变中,不同少数民族承袭发展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以及历代流人、流民带来的汉民族先进的农业文化与土著文化融合形成当地的新文化,是“活”在社会中的民间艺术。
赫哲族民俗伊玛堪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2 0 1 6年 5月 , 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视察 , 在八 岔赫哲族
少, 居住又很分散 , 并且很 早就 与汉族 等 民族 杂居 , 故男 女老幼 皆通汉语 , 汉语成 为赫哲 族全 民族 日常 的交际语 言。 目前在赫哲人 中赫哲 语 已不常用 , 只 有很少 一部分 老人 会说 赫哲语 , 5 O岁 以下的基本 不会 , 致使 伊玛 堪传
成果。
产业经济
承的语 言文化基 础几 近消失。作 为一种 口耳相传 的说唱 文学艺术形式 , 伊玛堪 是在 赫哲人 生产 生活过 程 中产 生 的, 是赫哲人生产生活的一种记录 , 蕴含 着赫哲族 的精 神 文化底蕴 , 浓缩了赫哲 族的历史 文化精髓 , 是赫哲族传 统 文化 的标志 。 渔猎文化 的嬗变 , 生产方式的转型致使伊 玛堪传承 的社会经 济基 础趋 于消亡 。此 外 , 伴随 着一些 年老的伊玛堪歌手相 继去世 , 已经没有 能够 说唱 大段伊 玛堪的歌手 , 出现 了人亡歌息 的窘境 , 宝贵 的赫哲族文化 遗产将随之失传 , 成为绝 响 , 亟须加 强保 护与传 承工 作 。 在这种 情况下 , 各级政 府和 研究 机构派 出赫哲 族 民间文
游需求与消费模式发生 变化 , 旅 游消 费 日益 向审美 和文
化方 向过渡 , 民俗旅游发展迅速 , 成为各地旅游发展 的新
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的美学价值——评《伊玛堪从民族史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 李娟[1];付静[2]
作者机构: [1]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家
页码: 163-16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民族史诗;《伊玛堪:从民族史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价值
摘要:"伊玛堪"作为赫哲族的民族史诗,是流传于黑龙江省赫哲族聚居区的一种特殊说唱曲艺形式,向世人展示了赫哲族古老的历史、渔猎、爱情生活以及精神信仰."伊玛堪"作为赫哲族审美观的集中体现,不仅是特定时代下该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同时是对赫哲族历史的忠实记录,对传承赫哲族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价值,被称为研究赫哲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以及"百科全书".。
赫哲族“伊玛堪”史地考

赫哲族“伊玛堪”史地考
傅朗云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1993()1
【摘要】世界上有许多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他们的知识载体往往是语言本身,有关历史和地理的知识也往往保存在口头文学中。
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人民所创造的“伊玛堪”文学,不仅蕴藏着赫哲人民的文学艺术天才,
而且有丰富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但后者寓于前者的字里行间,需要爬梳整理,考证注释。
【总页数】7页(P117-123)
【关键词】赫哲族;"伊玛堪"史;地理考;民族文学研究;"伊玛堪"文学
【作者】傅朗云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I207.9
【相关文献】
1.赫哲族的文化瑰宝古老的英雄史诗——赫哲族伊玛堪列入联合国机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述 [J], 景堤
2.永远的伊玛堪赫哲族伊玛堪解读 [J], 吴璇
3.赫哲族"伊玛堪"和阿伊努族"优卡拉"的比较研究 [J], 李娟;王振平
4.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的美学价值——评《伊玛堪:从民族史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J], 李娟;付静
5.述论赫哲族渔猎生活——兼论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的传承保护与开发 [J], 王友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抢救、保护是“依玛堪”延续之根本——赫哲族语言是“依玛堪”传承的根源一、说唱“伊玛堪”,赫哲族语言是必修之课赫哲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同江市现有赫哲族1560人,大部分聚居在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两个赫哲族乡各辖1个赫哲族村—渔业村。
其余散居在市区和其他乡镇。
2007年春4月进行的第一次田野普查,主要是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以老、中、青三代进行民族语言调查情况表明:60岁以上的16位老人中,能在生产生活和其他场合使用赫哲语交谈的9人;在生产生活中能用赫哲语交谈的5人;生产生活中偶而用赫哲语交谈和在任何场合都不能使用赫哲语的各1人。
59岁以下的55人中,生产生活中用赫哲语交谈的9人;偶而用赫哲语交谈的28人;完全不能使用赫哲语的15人。
29岁以下的33人中,只有8人偶而在生产生活中能用赫哲语交谈,其他25人完全不能使用赫哲语。
由此可见,赫哲族语言已到濒临消亡,岌岌可危地步。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也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
它的传承,对于一个古老民族的繁衍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赫哲族许多口头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具有非凡的价值,特别是“伊玛堪”这一民族说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对赫哲族语言传承与发展的保护措施1、在本民族族群中进行有意识的相互语言交流,有资历的老人们、语言流畅的、比较纯熟的来进行交流,营造这种环境氛围,尽可能复原族群部落感,有意带领青年及孩子们。
2、成立赫哲族民族语言协会,由有资历、从事多年民族语言研究的学者来担任赫哲族民族语言的规范整理,目前,董群便是其一,据了解,2011年推行由其编撰比较权威性的赫哲族语言教材,学语言者必以其教材为准。
3、在赫哲族聚集区成立民族语言班、进行语言规范化学习,主要是同江市区、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用民族语言纯熟有教学能力的认教,学习者主要以本民族为主,学员老中青皆有。
街津口的尤文兰对本民族语言掌握的非常纯熟,目前已教授学员三期近60人次。
4、为了民族语言的传承、传统文化延续,同江市先后在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中心校,创办了民族班级,开设了赫哲族民族语言和传统教育系列课程。
每周由赫哲族本民族教师授课,教授赫哲族学生掌握本民族必要的日常生活用语,学习赫哲族传统艺术、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
强化孩子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他们挽救赫哲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在保证民族语言传承下加强“伊玛堪”发掘与传承(一)伊玛堪简介“伊玛堪”是赫哲族口耳相传、世代沿袭、是赫哲族文化遗产的百科全书,它除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外,还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因此,在族群中颇有影响力、被世人誉为赫哲族的“英雄史诗”。
伊玛堪靠口头流传。
演唱形式说唱相间,无乐器伴奏。
根据不同的人物采用不同的曲调和嗓音、音色,如唱男性老人,声音苍老;老年妇女则圆润;男性青年洪亮雄壮;青年妇女委婉清脆。
曲调不多,常一曲多用。
演唱者多为赫哲族的渔民、猎户中的业余爱好者,萨满亦能演唱,并且课徒。
(二)伊玛堪的说唱内容伊玛堪的题材,大部分反映奴隶社会部落之间为掠取奴隶引起的仇杀、战争,歌颂获胜的英雄壮士。
其次是反映渔猎生活,歌颂赫哲族人民向大自然做斗争的勇敢和智慧;表现爱情生活,歌颂争取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还有一些神怪荒诞和带有迷信色彩的作品。
内容大都是讲英雄复仇,降魔伏妖,人民狩猎捕鱼,向往光明幸福,追求自由和爱情的。
“伊玛堪”属原始性史诗体民间说唱文学样式。
形式以散文、韵文兼用,即说一段,唱一段。
歌手以惊人的想象,丰富的民间口语,生动的比喻,模拟各种人物、动物的对话,说得活灵活现,使听者如身临其境。
“伊玛堪”作品中出现的莫日根(英雄),是氏族、部落的象征。
均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反映了古代赫哲人骁勇无畏的品格,以及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质朴理解和粗犷豪放的英雄气概。
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
告诫子孙后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因此,无论是在苦难的岁月里,还是在欢乐的喜庆吉日,在网滩上,在密林篝火旁,人们倾听着赫哲人的伊玛卡乞玛发——“伊玛堪”歌手神奇的演唱。
(三)伊玛堪的说唱形式它采取说唱相间的形式,与汉族的说唱类曲艺相似,没有乐器伴奏。
说的部分有客观的叙述,也有摹拟书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
动作要逼真传神,说白要辨别嗓音、表达情感。
唱的部分有一个人物的独唱,也有表现两个人物的对唱。
根据不同的人物采取不同的曲调和嗓音、音色。
曲调不多,常采取一曲多用、死曲活唱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情感。
(四)伊玛堪的表演过程“伊玛堪”演唱者讲述一开始,用吟唱的方式以“阿啷,额墨涕……”一词作为起韵,即故事的开头。
唱段中的“赫哩勒”或“嘎嘎嘎给格”为衬词。
当故事讲唱到关键环节,则用“给格”、“给根”作为一段的结束词。
当围坐的听众要求歌手继续讲述时,则“克克”地随声附和,鼓励演唱者接着讲,继续唱。
结束词,赫哲语叫“音斗勒尼”即汉语戏曲中“楔子”的意思。
(五)伊玛堪的艺术特色“伊玛堪”中的每一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森林草原气息。
并使用了植根于人民的口语,经过世代加工的艺术语言,无论散文、唱段,简洁明快,浑厚朴实,读起来的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感。
它的另一艺术特点是,充分反映了世代居住在三江流域的赫哲狩猎部族古代生活的某些横断面。
对研究我国北方通古斯语系少数民族的源流宗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为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社会学科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研究空间三、伊玛堪传承人的选定及传习状况1、在族群中对“伊玛堪”有颇深造诣、而且对民族感十分强烈的人,这样就会被族群所信赖,听其讲唱者就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就会被族群拥护(推荐)为“伊玛堪”说唱能手。
也被尊称为“伊玛卡其玛发”,意为聪明智慧才华超群的人。
近百年来赫哲族人中著名的伊玛堪歌手有:莫特额、比根尔都、三福玛发、尤贵连、古托力、吴高丽、周令额、傅长春、尤安喜、毕方古、卢申、卢明、尤卢氏、毕张氏、葛毕氏、葛长胜、吴连贵、吴进才等。
2003年5月,随着最后一位伊玛卡乞玛发尤金良的病逝,全套成型的“依玛堪”已成为绝唱。
2、面对巨大的社会变迁,由于缺少相应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贬抑,“伊玛堪”说唱者的代际传承曾一度中断。
当今能全套成型说唱“伊玛堪”已无人存在了。
现在能说唱的只不过是片段、章节和小故事等。
学习伊玛堪的更是寥寥无几,加之,现代化社会的巨变,外来文化侵袭,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冲击,使传统的说唱艺术“伊玛堪”再度消沉,说者少、学者少听着更少。
这就大大影响了伊玛堪的传承和沿袭,伊玛堪目前现状正处于濒危状态。
3、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伊玛堪”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国家、省市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江先后成立了关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
如“赫哲族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赫哲族少儿培训中心”、“中国赫哲族网站”、“伊玛堪艺术团”和“伊玛堪传习所”等组织机构。
在以赫哲族民间“伊玛堪”研究团体族群为主、政府机构为辅助这样的情况下,使“伊玛堪”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得以成效。
4、“伊玛堪”传承人的指定不是唯一的,皆因“伊玛堪”说唱艺术实属世代沿袭、口耳相传、所以,选定“伊玛堪”传承人必须经过本民族民间研究会、族群意愿及政府保护部门的推荐才能认定,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项目传承人吴宝臣,其在族群中比较优秀,对“伊玛堪”的讲唱颇有前辈们的风采意蕴,所以被指定为国家级“伊玛堪”传承人。
街津口的吴明新、吴明祥、尤文风(国家级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和尤金玉等都是伊玛堪的优秀传承人。
四、政府、社会资助、搭建传习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1、同江是赫哲族人集聚区,街津口、八岔两个民族乡尤为重要,只有同族人才会有相互默契的沟通,只有家族传习才是最传统、最民间的传习。
街津口、与八岔乡两个民族村(渔业村)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赫哲人,家族传习便是自然现象,也是口传心授的特殊表现。
2、政府、社会及保护机构筹资、助资加大伊玛堪的保护力度,定期或在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及相关节日中举行伊玛堪说唱比赛,对传承人有偿传授,对年轻人有奖鼓励,大大提高了传承人族群地位和学习伊玛堪的兴趣。
3、在主要区域设立传习所,组织传习人员进行按期、分批、定额、完成传习任务。
目前,同江有三处传习所:即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144户537人)、八岔赫哲族乡渔业村(152户430人)和同江(赫哲族人约870人)传习所设在赫哲族培训中心,传习授课人员有:街津口的吴宝臣(国家级伊玛堪传承人)、尤文凤(国家级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兰(说胡力传承人)等,其中八岔传习次数为6次、学员为每次8位。
街津口传习次数为12次,学员为每次10位。
同江赫哲族培训中心传习次数为12次,学员为每次10人。
其中能说故事有8人,能说小段的有12人,能说语句的20人。
五、“从民间来,到民间去”,这是伊玛堪传承最有效方式伊玛堪是赫哲族世代因袭,口耳相传的文化瑰宝,是祖宗留下的艺术产物,因此,族人对其保护、传承至高无上视为珍宝。
由此可见赫哲族人对伊玛堪的重视程度,在伊玛堪濒临消亡边缘,赫哲族人清醒的认识到作为本民族人的责任感,在国家政策倾斜下,社会的支持下,政府的引领下,赫哲族人毅然的肩负起对“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重任。
同江是赫哲族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也是赫哲族传统文化资源最丰厚的地区,更是赫哲族的发祥地。
优秀的伊玛堪传承人居多,其中街津口赫哲族乡有:吴明新、吴宝臣、吴明祥、尤文凤、尤文兰、吴彩红、何桂香、付兴珍、尤金玉、尤玉发和付安学。
八岔赫哲族乡有:尤桂兰、吴振江、尤俊宏、毕淑华。
同江市区有:董群、孙玉森、齐艳华、吴彩云、吴玉梅、尤俊丽、尤秀云、何淑云、尤志德、孙中馗、齐延明、吴奇。
这些都是赫哲族伊玛堪优秀的传承人,他们有决心、有恒心抢救、保护与传承伊玛堪这一民族宝贵遗产,并有计划的对民族的年轻人来进行传授任务。
六、“伊玛堪”的说唱艺术是赫哲族的民间产物,传颂、传习是有习俗限制的因“伊玛堪”是赫哲族民间传统、世代沿袭、族群所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说唱艺术,所以在传习、传承方面是有严格要求和民俗禁忌的。
1、在传习和传承中沿袭几百年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一般是家族传承、师承和族群传承等方式,禁忌是:只传家族和本族不传外族。
2、在说唱艺术与表演技巧上要求走传统、走民间不现代化。
3、在公开表演或公众演出中、伊玛堪艺术不外传、更不允许其他演艺团体非法传播和演绎。
4、“伊玛堪”在说唱过程中,禁忌与丧期、孕妇月里和大祭期间,其演唱地点忌讳在伐木上、山石上、地窨上、和河神庙旁等。
如这样是对山神、树神、平安神及河神的不敬。
5、其保护措施由赫哲族民间习俗研究会特制规划,规划由保护部门及传习所颁布执行,严格要求传授者及学习者遵守“伊玛堪”说唱艺术的民俗习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