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_现状及相关问题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不仅代表着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传统,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工艺技艺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物质形态的体现,更是各种文化表达和传承的方式。

然而,如何将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承的困境1.全球化的冲击全球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和交通的便利,外来文化迅速涌入本土,很多地方的传统文化受到侵蚀,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选择现代文化形式,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2.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导致许多传统技艺和习俗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城市环境中,原有的社群结构和文化传承渠道被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者和传承人逐渐减少,加剧了文化的断层。

3.教育与传承资源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徒之间的学习与实践,但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这种非正规教育常常得不到重视。

此外,由于缺乏财政支持和社会关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源十分匮乏。

4.社会认同感的缺失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常常被视为落后和过时的象征,年轻人对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种社会认同感的缺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困难。

三、解决方案1.增强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知,通过社区活动和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多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展览、讲座和研讨会,使更多人了解和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2.教育与培训在教育系统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平台,以便年轻一代可以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doc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doc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一、基本情况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保存着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保存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州级民族村寨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0个。

**县从2006年开始“非遗”普查工作至今,已普查到资源总量120项,其中:民间文学27项,以苗族《刻道》歌、苗族《古歌》、苗族十二路《大歌》和苗族十二酒歌等高坡苗、河边苗等传统的叙事民歌为主,忠实记录了古代苗族的历史风貌、风俗和进化过程;民间音乐19项,最有代表性的是苗族的“飞歌”、“情歌”和“游方歌”,其价值主要表现为以歌动人、以歌传情,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民间舞蹈8项,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舞、板凳舞、踩鼓舞和捞虾舞,是集祭祀性、欢乐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舞蹈,是苗族群众精神上的释放和凝聚力的具体表现;民间美术5项,分别是苗族服饰、银饰、挑花、刺绣和剪纸;民间手工艺15项,以苗族服饰制作、苗族银饰制作和苗族织锦制作为代表,代表苗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民间曲艺2项,分别是苗族便哦和苗族嘎百福;传统戏剧1项,是当地汉族群众在春节前后表演的一种传统剧花灯;民间竞技5项,目前保存较好的端午节龙舟竞赛和苗族斗鸡、斗牛、斗鸟;民俗29项,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二月二架桥和祭桥、丧葬、****地区玩水龙等5项,展现了**祭祀文化和民间崇尚;传统知识11项,主要是***境内民族医药,多数具在自己的特色。

2、传承与保护现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非物质文化也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

首先在民文学方面,除苗族《刻道》歌已得到专项保护外,其余的都面临失传的危险。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代人不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情感意义的传统和习俗等非物质文化财富。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传统知识与实践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它是民族认同感与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智慧,对于人们认识自身文化根源、弘扬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有效地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保护工作,激发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关注,共同努力将其发展壮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1.2 传承与发展问题的现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当前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首先,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和知识面临失传的风险。

许多传统手艺人年龄较大,年轻一代缺乏传承意愿和能力,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与技艺无人传承。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困难,传统技艺缺乏市场需求,导致传承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进一步削弱了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文化市场的冲击。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逐渐蚕食传统文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商业化、碎片化等问题。

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原汁原味受到威胁,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失去了根基和内涵。

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在保护和传承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传承人共同努力,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地域性的,比较劳动性的,表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知识性内容。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国内的问题,也是国际性的问题。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

国内学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旨在对国内研究的综述,首先分析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然后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最后对国内研究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包含在非物质文化传统中的实物和非实物性的资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和相关的庆典、仪式、风俗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域、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2.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通过口头或实践方式传承的,是人类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3.根植于社会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积累的智慧和技能,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4.共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共同的文化传统,可以凝聚人们的情感和认同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自1987年我国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文化政策体系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立法保护:我国先后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民间文艺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文化保护体系建设:我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包括非遗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

3.传承人培养:我国注重培养非遗传承人,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通过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培训班、传承项目展演等方式,培养和选拔一大批非遗传承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尹长顺 20120404037 刘红敏 20120404005 付义伟 20120404030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分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主要内容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

(二)定义中存在的问题1、汉英差异导致的曲解汉英之间对于“非物质”的理解存在一些分歧。

“非物质”是一个形容词词根,用来修饰“文化遗产”,从词根属性上,“非物质”是一个否定性词根,完整的形态应该是“非物质的”,进一步分析,“非物质的”即形容词词根“物质的”加上否定词“非”,构成了否定的内容,从本质上说,这样的构词方法并不是纯正的汉语构词法,而是英语的构词方法之一。

这就造成非遗定义在汉语语境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和缺失。

2、汉英翻译差异致使概念模糊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公约》的官方中文本和英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所以有学者拘泥于中英文本之间的差异,强调翻译准确性的问题。

其实中文本并非英文本的翻译文本,而应当是同时发布的文本之一,文本差异并非翻译的问题,而是在两种语境中表达的异同问题。

但由于英语的强势地位,其思维方式通过中文本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不能完全避免,所以我们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英语思维影响下的汉语产物,它虽然用汉语方式表达出来,其本质却是一个外来词,不能从字面上就得出其完整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公约》对之作出的界定,并将其纳入自身的概念体系,才能对其明确定位,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能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正。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基础文化遗产是人们承袭的前人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它是一种文化的自然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需要每一个文化分子(人)的确认或者认同。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一、导言非遗文化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既是一项文化事业,也是一项经济事业,还是一项社会事业。

本文将从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其现状、问题和对策,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非遗文化的现状与问题1.非遗文化的现状非遗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范围广,数量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成果和美学标准。

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批重要的非遗项目,如皮影戏、昆曲、传统技艺、传统节日、传统武术、传统医学、传统村落、传统工艺等等。

这些项目代表了中国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杰出贡献。

2.非遗文化的问题然而,非遗文化的保护面临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由于非遗项目涉及的范围广、数量多、形式多样,很多项目不同步不平衡,缺乏体系和规划。

其次,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逐渐减少,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再次,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加速,非遗文化的传承环境越来越少,非遗项目和传统文化受到严重侵蚀。

最后,一些商业化操作的推动,使得非遗文化被商业化和虚假化,让非遗文化脱离了根本。

三、非遗文化的保护对策为了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完善非遗文化保护法律法规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是核心,应该建立系统、完整和有序的保护措施。

同时,也应该制定和完善非遗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让非遗文化有法可依,让保护工作更有效。

2. 传承非遗文化,培养人才非遗文化传承人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承环境的变化。

因此,非遗文化需要寻找新的传承环境,培养新的人才,让非遗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3. 建立保护机制,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需要建立完整的非遗文化保护机制,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宣传作用,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让非遗文化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传承,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珍惜和保护的宝贵财富。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与传承意义、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挑战以及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等,都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它们以群体共享、传承和保护为基础,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并与特定社会和地区的环境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有助于人类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传承。

二、保护与传承的意义1. 弘扬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承载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维系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促进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共同进步。

3. 增进社会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依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社会共识和共同价值观。

4. 丰富文化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人们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1. 现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概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概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概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概况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愈发紧迫。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概况,包括其发展现状、挑战和前景,并分享个人对此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发展至今的各种非物质文化资产、表现形式和实践方式。

它们以多样性、口耳相传、较低的物质性等特点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艺术、传统音乐、民间技艺、传统舞蹈、传统医药等,它们不仅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代表了中国民族的独特性和传统智慧。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发展现状随着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和机构,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培养工程等。

这些举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利用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良性发展。

然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边缘化和遗失风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资源不足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存在着标准化、商业化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平衡改革和保护的关系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前景仍然广阔和有希望的。

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项目和各地的地方传统文化。

这些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另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尽管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制定一些保护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我国5000年的古老文明,及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许多种类或世界独有,或世界第一。

2000年,我国开始为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统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之多,其中102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0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186项“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77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3488名国家级项目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公布了6332名地方项目传承人。

此外,我国还建立闽南、徽州、四川羌族等10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520多座专题博物馆,197座民俗博物馆。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实是我们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于中华民族宝贵文化创造力的珍重和关切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总体规划,相关一系列问题得不到系统性解决,更有甚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是一种客观必然,主张任其自生自灭,无须保护。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名列第一位。

当时进入这个名录的,还有日本的能乐,但是当时我们所有的新闻媒体,只是用一个很小的篇幅报道了这件事情。

而日本却是用通栏的大标题,把能乐进入联合国的非遗名录当成他们国家一个非常大的荣誉来报道。

足以说明我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这个观念上的差距比2001年中国和日本经济上的差距还要大。

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概述

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概述

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概述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概述非遗,即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理解。

1. 非遗文化的定义与意义非遗文化,是指通过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技能和实践,以及相关的器物、物质空间对应的文化遗产。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是我们国家的独特宝藏。

2. 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挑战尽管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现代化进程对非遗文化的冲击,使得很多非遗技艺逐渐失传。

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商业化开发,使得一些非遗项目丧失了原本的纯粹性。

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度不高,也对其传承与发展缺乏兴趣。

3. 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强非遗资源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组织各种非遗文化展演和传承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开展非遗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

4. 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成就在保护与发展非遗文化方面,我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通过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并为我们的现代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非遗文化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5. 我对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观点我认为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我们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更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而发展非遗文化,则可以为我们的国家带来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效益。

总结回顾: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全面且复杂的任务。

尽管面临着各种挑战,但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现状以及保护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调研,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建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不属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

这些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手工艺、知识和实践等。

这些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是人类创造的精髓,拥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许多威胁。

例如,城市化推动了城市中心的现代化改造,老城区以及融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物逐渐消失;城市化还增加了人口流动性,使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另外,全球化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对传承人进行培训等。

此外,还建立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和博物馆,用于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1. 积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国家和社会应当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宣传。

例如,通过庆祝传统节日、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2. 建立相关机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除政府部门外,社会组织也应该成立自己的机构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3.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和博物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和博物馆,用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背景,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服务,以提高公众的认识和了解。

4. 扶持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环节,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支持传承人,例如对传承人进行培训,提供一些相关的资助,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和保护。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对策第一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对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对策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其具体范围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遗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1)非遗的“物质化”功利倾向严重。

近年来,各地“申遗”普遍呈现出哄抢态势:“牛郎织女”的故事有6个省去争;“梁祝故里”的传说引得十几个城市抢夺。

一方面,要奋力挤进国家级“遗产名录”;另一方面,对一些文化遗产过度开发。

某些地区特定时期的生活习俗,如“裸体拉纤”、“走婚”、“裸浴”等在一些地方被滥用。

其中很多表演是为了迎合游客口味的“大胆创新”,完全改变了原生态内涵。

很多地方把文化遗产变成了一种卖点,迫不及待地挂出去展览,或贴上醒目的商标变成商品卖个好价。

掠夺性开发、破坏性建设、企业式经营等现象,已成为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新难点。

我认为,这和地方政府抓住文化遗产热这个机遇来“跑马圈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工作思路密不可分。

(2)行政干预过强,以“官俗”代替“民俗”现象普遍。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摘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保护和传承。

本文从引言部分开始,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和意义。

在首先分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其次探讨了面临的挑战,包括文化传承断裂、缺乏传承人等问题;然后从保护措施和对策建议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加强法律保护、加大宣传力度并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最后讨论了政府在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及社会参与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展望未来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了持续关注和加大力度的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可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挑战、措施、对策、政府、社会参与、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为载体传承和创造的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传统。

这些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知识与实践技艺等多种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人口的外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逐渐减少,传统技艺受到威胁。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和形式也与现代社会发展脱节,受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影响。

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务之急。

仅有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多方合作。

只有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问题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流失和破坏,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摘要: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现状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措施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意义正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保持对先祖的记忆和历史延续的独特展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现状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比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项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管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传播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发展的,以具体的社会群体为载体,主要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手工技艺等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文明和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重要议题。

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各缔约国保护和传承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自古就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京剧、昆曲、非遗手工艺等都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一些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冲击,传承人口减少、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比较突出。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工作责任不清、保护手段单一、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等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现状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涉及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学术研究上,一方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模式、保护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另一方面是对非遗保护实践中的政策、组织、社会参与等问题展开研究。

在价值探讨方面,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对于保护当地文化传统、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备受关注,相关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探讨相关研究的进展、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概念,指代由特定社群或群体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与实践技艺以及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群体性特征。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遗性、传承性、地域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非遗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延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传承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一代代传承下去。

地域性和群体性体现在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特定传承群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中国政府多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出了具体规定。

2.保护机构建设中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各级文化部门还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申报工作。

3.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

在保护工作中,注重发挥民间力量,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社区的融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1.传承人培训与保护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带徒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比赛,鼓励年轻一代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式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并以群体性为主体特征的各种文化传统及其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致力于的重要工作。

下面将从国内研究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该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认知和利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方式,包括人们的语言、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以及有关自然界与宇宙系统的知识、技能、实践与传统的社会角色、仪式和节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语言、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现状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曲、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

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国内学术界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机构和研究团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工作。

他们通过对相关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和研究,探索和总结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验,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内容和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1.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整理。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保护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也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多样性。

本文将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问题和应对策略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截至2019年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项目,如京剧、昆曲、评剧、黄梅戏、豫剧、川剧、越剧等。

同时,我国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申报中。

这些申报项目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具体的文化项目的保护,更是对我们的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保护方面,我国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措施。

2011年,我国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地位和保护措施。

同时,我国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

此外,我国还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但是这个法律的制定时间较短,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补充。

其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还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但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还不足,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再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队伍还不够强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持,但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队伍还不够强大,需要加强培养和引进。

最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问题也比较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已经面临着危机,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研究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被重视,但在实践中还存在多种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承于民间,以口头传承、仪式表演、手工制作、音乐舞蹈等形式存在的自然、社会、精神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知识与实践技能。

1、文化标志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性反映了民族传承、生活与生产方式、精神信仰、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征,其保护传承必须具有标志性。

例如,传统中式婚礼、乡土音乐、民间诗歌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标志性,是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遗存,需要被关注和保护。

2、失传风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种种原因正在面临失传风险,如各种传统手艺、歌谣、音乐等。

这些传统技艺非常有价值,但由于市场竞争和人口流失,传承者逐渐减少,这意味着需要开展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些遗产。

3、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有前后文脉的连续性,也就是需要传承,而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口头传承、现代表演、新媒体传播等方式。

这些方式都应该得到不同维度的支持,例如,对于口头传承,要注重长辈、中青年人与传承人相互之间沟通相互学习;需要积极推广教育、电视、和网络媒体等方式,确保遗产的广泛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众的参与和支持。

当前,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已经给了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支持,但仍然存在一些不遵守先进理念、缺少必要关怀和忽略传承观念的遗产持有者和传承者,需要加强依法监管、利用奖励机制等方式来推进相关保护。

三、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在保护传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途径、新的有效机制、新的具体技术手段,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保障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生产者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杰作”(“Masterpieces of the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的称号授予世界上19项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现形式,我国的昆曲艺术获此殊荣。

同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宣言》,这成为继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后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在一些国家兴起,目前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之正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名目,它日渐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储量丰富,继昆曲之后,我国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也已被列入教科文组织2002~2003年间周年纪念的名单。

再如少数民族的诗歌、民谣、乐舞、口头文学及人们耳熟能详的杂技、相声等也都属这一范畴。

鉴于此,在对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开发保护之际,准确把握、清晰认识此概念本身及其发展源流,就显得必要而迫切了。

本文欲就此做些粗浅的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 概念的缘起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17届会议,会议通过了世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公约把对人类有整体特殊意义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自然风光和文化及自然景观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尽管在对文化遗产进行遴选的标准条款中,有几条完全能够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如“为一种文化传统或一种目前尚存活或业已消失的文明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或至少是非凡的证明”、“与事件或现有传统,与思想或信仰,或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1]等,但该公约对“文化遗产”的内容阐释显然却只针对有形文化遗产,并主要集中于建筑、古迹和遗址。

同样,世界遗产委员会此后几十年间的活动范畴也都始终未将无形文化遗产纳入。

可见,虽然隐约涉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该公约的制定与执行却都严格限定在有形文化遗产的范畴内。

因此在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获得通过之后,一部分会员国便立即发出了制订关于民间传统文化及非物质遗产诸多方面国际标准文件的倡议。

值此前后,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倡议和举措在一些国家提出并开展起来。

1950年日本政府首次授予拥有精湛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活生生民族珍宝”(Living NationalTreasures)的美誉;1962年韩国政府在《文化财保护法》中将文化财(即文物)分为四类[2] :有形、无形、民俗和纪念物,年开展了一项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杨 怡的同时也珍视创作者本人的无形价值。

而在法国,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公众已燃起了对包括舞蹈、歌曲、烹饪和手工艺品和民间传说在内的非物质遗产的浓厚兴趣[3]。

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89年11月通过了“关于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保护的倡议”(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4],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迈出了第一步。

虽然它针对范围有限,但却是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第一份正式官方文件,其中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及其保护举措的诸种建议为日后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定下了主基调,并直接影响了我们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与分类。

因此,有必要对其中几点问题做一回顾。

(一) 概念和性质的界定。

该倡议指出,民间传说(或称传统及大众文化)是根植于社会文化传统之上的实体,它经由群体和个人予以表达传承,反映了该社会群体的意愿,同时也反映了其自身的文化、社会特性;它的标准和价值观经口头相承,并也外借模仿等途径。

其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竞技、神话、仪式、传统习俗、手工艺品和其它艺术形式。

民间传说作为人类广义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承继文化特性、促进同一文化群体间的认同感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因此,它在过去和现今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作用,是世界文化遗产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它本身口头传承性的特点,令它不同于以往概念上的遗产形式。

这里就明确提出了无形文化遗产(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概念。

并且指出,正是这种独特性令它很容易后继乏人而湮没消失,即口头传说的另一重要特性——脆弱性。

目前,有大量极具文化特性和体现当地民族文化渊源的口头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该倡议提出,会员国应对那些为民众和社团所有的具有象征性精神价值的非物质遗产予以更大的关注,应由政府出面保护,并加大国际合作。

(二) 保护措施的制定。

针对这种特殊的文化遗简言如次:建配备专人与专职博物馆予以保存;保护(preservation)——涉及此文化遗产本体而又包括对其技艺拥有者与传播者的保护,主要措施是通过展示、教授学习的方式保证其传承与发扬;传播(dissemination)——通过大众媒介、声像资料、主题研讨会和专题研究等来促进大众对它的了解与研究,并主动保护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与非主流性;保护(protection)——不同于前述的是这里强调它作为智力成果本身在当今社会法制中的权利。

另外,倡议还呼吁各地区组织与国家间应加深合作,共同促进对这种兼民族、社群文化个性与人类历史文化共性于一身的特殊遗产的保护。

(三) 意义及启示:该倡议为确认与保护这种特殊形态的遗产提供了总体框架。

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的保护、发扬需要唤起文化、技艺持有者和公众的双重关注,实现的渠道主要是促进接触,鼓励传承、学习。

与此同时,倡议提出了对“智力成果”(intellectual property)产权的尊重,并将保护问题切实划分为不同意义与侧重点的三类,这些都为其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在1989年这份倡议提出后,从1995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正式以它为标准,分地区、分阶段地进行无形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并最终于1999年将各地区的普查结果汇总,制成了全球范围的调查报告。

基于同样思想,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11月召开的第2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关于建立一个国际鉴别的决议。

与此相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于第154次会议指出,由于“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不可分的,因此在以后的鉴别中,在“口头遗产”的后面将加上“非物质”的限定。

接着,执委会在155次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的评审规则。

其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6月正式设立《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杰作名录》项目,于2001年5月公布了首批入选名单[5]。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畴的几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又被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就教科文组织的定义[6],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集体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包括所有形式的传统、大众或民间文化。

它们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

其形式有:头口作品、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传统医术和药典、饮食文化及所有与物质文化(比如工具和聚居地)相关的特殊技艺。

这里,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的界定。

《公约》第一条指出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文化人类学或人类学价值的古迹、建筑群和遗址[7]。

可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式界定,文化遗产的内涵大大拓宽,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间搭起了桥梁,并且随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相互联系的逐渐紧密(如近年“文化景观”的提出),有形、无形及自然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遗产不可或缺的三个领域。

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在本次《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杰作》的评定中提出了两个概念范畴——文化空间(cultural space)和文化表达形式(forms of popular and traditional expression)。

前者指大众和传统文化集中出现或在某段特定时期内频繁发生的的场所,后者则指音乐、舞蹈、仪式、习俗、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传统、大众文化的具体形态[8]。

后一种文化遗产比较易于理解,并且随着我国昆曲艺术获此殊荣,在该方面的介绍已非常详实,故本文将着重对文化空间做一些说明。

文化空间不同于遗址。

从文化遗产角度来讲,遗址是有形物质文化遗存被发现的地点,主要包括纪念性建筑和废墟。

而文化空间则属于人类学的范畴,它是一处或多处相关的传统、大众文化形式频繁发生的场所。

但许多文化表达形式的发生却并不必然地依赖一定的场所。

举例来说,一些说书艺人常常在一些特定的地点、场所展现其技艺,而另一些却更喜欢游吟的方式。

所以,UNESCO将文化空间同文化表达形式一起纳入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便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二者间的关联与相对独立性。

如这次《杰作》中摩洛哥马拉喀什城内的杰马・埃勒・弗纳广场(The Cultural Space of Djamaa el-FnaSquare——Morocco)[9]就与其说书艺人一道入选。

它在城内是最繁华的地方,每当午后,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观看广场上的露天表演。

马拉喀什的民间文艺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以来自山区和沙漠地区的小型歌舞队表演的带有乡土气息的阿拉伯民间歌舞最为著名,平常在广场上自由演出,每年5月在这里举行盛况空前的联欢节。

同时,当地人和游客还把这个文化交叉点作为聚会的中心场所,来这里娱乐、做生意,甚至就医看病。

自从1070至1071年马拉喀什市建成,Djamaa el-Fna广场便出现了,现已成为该市的显著标志。

1920年广场得到国家立法的保护。

但随着马拉喀什的现代化进程及政治性的社会波动,广场文化日益受到威胁,交通问题、环境污染、城市扩展和旅游业也为它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列入《杰作》之后,针对Djamaa el-Fna广场已制定了切实明确的保护计划。

在未来十年的短期计划里,政府将联合各相关机构加入保护工作。

从业者权利会得到有效保护,研究广场历史的国家口头遗产研究院也将建成。

另外,社区中心设特色工艺品陈列室、博物馆、档案室和图书馆,并开办教育及发展项目。

一些传统将在学校课程里得到介绍,予以更为有效的传播。

而长期目标则是将之建成该市的一个模范区域,为公众与文化、传统的接触创造一个优良场所。

另外,与无形文化遗产有关的一些活动也在积极开展,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致力于“活的人类财富”(living human treasures)[10]的保护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