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花城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花城版)

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花城版)第一章:课程介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本册音乐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材结构:本册音乐教材共分为10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2-3首歌曲、一首欣赏曲目和相关的音乐知识。
2. 教学内容:歌曲、欣赏曲目、音乐知识三、教学方法:1.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开展小组合作、课堂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
2. 歌曲演唱:检查学生对歌曲的熟练程度和演唱技巧。
3. 音乐知识测试:定期进行音乐知识问答或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Unit 1 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
2. 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介绍:《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典名曲,描绘了春江美景和人们欢庆的场景。
2. 音乐知识:介绍曲子的结构、演奏乐器等。
三、教学方法:1. 播放音频,让学生欣赏曲子。
2. 讲解曲子的背景、结构和演奏乐器等。
3.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曲子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
2. 音乐知识测试:检查学生对《春江花月夜》的结构、演奏乐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Unit 2 歌曲《茉莉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茉莉花》。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介绍:歌曲《茉莉花》是一首著名的民族歌曲,描绘了茉莉花的美丽和芬芳。
2. 音乐知识:介绍民族音乐的特点和演唱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教唱歌曲,让学生熟悉歌词和旋律。
2. 讲解民族音乐的特点和演唱技巧。
3. 开展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演唱歌曲。
花城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2课《歌曲《龙的传人》》教学设计

花城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2课《歌曲《龙的传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歌曲《龙的传人》的曲调、歌词。
2.理解歌曲中所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
4.发挥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歌曲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2.歌曲的曲调与演唱技巧。
三、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2.《龙的传人》音乐文件。
四、教学过程1. 音乐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激动人心的龙舞音乐,带领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歌曲学唱(1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龙的传人》音乐,带领学生跟唱歌曲。
通过数次演唱,逐渐熟悉歌曲的曲调和歌词,并体验歌曲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3. 歌曲分析(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龙的传人》的主题和情感,并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和情感表现方式。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歌曲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4. 音乐创作与表演(30分钟)分学生小组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
学生分成小组,分工合作,编写自己的音乐歌曲,演唱自己编写的歌曲。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歌曲内容、曲调、伴奏等方面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5. 练习与表演(25分钟)小组进行排练,然后上台表演。
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学生的表现欲。
同时,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鼓励,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歌曲传达的主题和情感,并掌握歌曲的曲调和演唱技巧。
2.通过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表现欲和创造力,提高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课堂气氛积极,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得当,达到了预期效果。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2课歌曲《龙的传人》花城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龙的传人》选自花城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是一首富含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文化底蕴的歌曲。它以鲜明的民族旋律,激昂的歌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传承精神。本歌曲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通过学习这首歌,学生能掌握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阶、节奏,并能运用到实际演唱中,同时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力和表现力,与课本教学目标紧密相连。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提前准备好花城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以便在课堂上随时翻阅歌曲《龙的传人》的乐谱、歌词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辅助材料:
- 图片:准备与歌曲相关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图片,如龙图腾、传统乐器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
- 图表:制作音乐理论知识图表,如音阶、节奏示意图,方便学生直观地学习和掌握音乐基础知识。
2. 拓展建议:
- 民族音乐欣赏:建议学生在家中或课外时间欣赏一些民族音乐作品,可以通过网络音乐平台、音乐CD或学校图书馆等途径获取资源。在欣赏过程中,注意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音乐的特点和感受。
- 民族音乐家介绍:建议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或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一些著名的民族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可以尝试总结他们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并与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1. 知识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歌曲中民族元素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花城版」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花城版」一、教学目标根据花城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2. 通过学习歌曲、欣赏乐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3. 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歌曲学习本学期共安排了10首歌曲,包括:1. 《我们的田野》2. 《奥林匹克风》3. 《长城谣》4. 《送别》5. 《夜来香》6. 《梁祝》7. 《茉莉花》8. 《康定情歌》9. 《赛马》10. 《走进新时代》2. 乐曲欣赏本学期共安排了10首乐曲,包括:1. 《春节序曲》2. 《二泉映月》3. 《蓝色多瑙河》4. 《致爱丽丝》5. 《第九交响曲》6. 《黄河大合唱》7. 《茉莉花》8. 《梁祝》9. 《赛马》10. 《走进新时代》三、教学方法1. 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多种形式,因材施教。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
4.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表现欲望等。
2. 歌曲演唱:检查学生歌曲演唱的正确性、熟练度、情感表达等。
3. 乐曲欣赏:评估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感受、分析能力等。
4. 音乐知识测试:定期进行音乐知识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进度安排每周两课时,共计16周。
具体进度安排如下:1. 第1-2周:学习歌曲《我们的田野》和《奥林匹克风》,乐曲《春节序曲》和《二泉映月》。
2. 第3-4周:学习歌曲《长城谣》和《送别》,乐曲《蓝色多瑙河》和《致爱丽丝》。
3. 第5-6周:学习歌曲《夜来香》和《梁祝》,乐曲《第九交响曲》和《黄河大合唱》。
4. 第7-8周:学习歌曲《茉莉花》和《康定情歌》,乐曲《茉莉花》和《梁祝》。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歌曲《龙的传人》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歌曲《龙的传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龙的传人》这首歌曲是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的一首教学曲目。
这首歌曲以激昂的旋律、豪迈的歌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歌曲旋律激昂,节奏明快,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所提高。
他们在学习这首歌曲时,能够较快地掌握旋律,理解歌词的含义。
但同时,这首歌曲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在唱腔和情感表达上多加练习。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龙的传人》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中华民族精神。
3.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地演唱《龙的传人》这首歌曲,掌握其旋律和歌词。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较高音区和较快的节奏,以及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进行演唱,让学生跟随模仿。
2.使用分组练习法,让学生分组练习,相互纠正、提高。
3.运用情感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歌曲《龙的传人》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唱歌曲: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习,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旋律和歌词。
3.分析歌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节奏、音区等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练习演唱: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节奏等方面的问题。
5.情感引导: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完整演唱:全体学生共同演唱《龙的传人》,展示学习成果。
7.总结: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的意义和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歌曲《龙的传人》的歌词、旋律要点、节奏难点等内容,以及与歌曲相关的中华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等关键词。
(花城版)音乐六下第11课小放牛教学设计

(花城版)音乐六下第11课小放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放牛》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民歌,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
歌曲以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示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歌曲为2/4拍,结构简单,旋律明快,富有特点。
教学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能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力。
但在民歌方面,部分学生可能接触较少,对于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春天的认识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中激发他们对春天的感受。
三. 教学目标1.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学会《小放牛》这首民歌,并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3.了解民歌的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把握。
2.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学会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学,及时纠正错误。
4.小组合作教学法:分组练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介绍、春天图片、视频等。
2.准备乐器,如钢琴、吉他等,用于伴奏和演示。
3.准备歌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同时,播放《小放牛》片段,让学生初步聆听并感受歌曲的风格。
2.呈现(5分钟)完整呈现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期间,教师可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学。
重点讲解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花城版)

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花城版)第一章:课程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和音乐的基本元素。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内容:1. 音乐的基本知识:音高、音长、节奏、音色等。
2. 音乐的基本元素:旋律、和声、节奏、速度、音量等。
教学活动:1. 讲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元素。
2. 引导学生通过听、唱、奏等方式体验音乐的基本元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元素。
2. 学生能通过听、唱、奏等方式体验音乐的基本元素。
第二章:简谱读写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简谱的读写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简谱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简谱的基本知识:五线谱、音符、休止符等。
2. 简谱的读写方法:音高、节奏、拍子等。
教学活动:1. 讲解简谱的基本知识和读写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唱、奏等方式练习简谱的读写。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掌握简谱的基本知识和读写方法。
2. 学生能通过唱、奏等方式正确识别和运用简谱。
第三章:歌曲学唱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一首歌曲,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1. 歌曲的基本知识:歌曲的结构、节奏、旋律等。
2. 歌曲的学唱方法:听、跟唱、合唱等。
教学活动:1. 讲解歌曲的基本知识和学唱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听、跟唱、合唱等方式学会歌曲。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学会一首歌曲,正确唱出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 学生能在合唱中表现出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第四章:音乐欣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种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音乐风格的基本知识: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
2. 音乐欣赏的方法:听、分析、讨论等。
教学活动:1. 讲解音乐风格的基本知识和音乐欣赏的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听、分析、讨论等方式欣赏音乐作品。
教学评价:1. 学生能了解一种音乐风格,并能用音乐欣赏的方法进行欣赏。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歌曲《七色光之歌》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歌曲《七色光之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歌曲《七色光之歌》》选自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
这首歌曲以七色光为主题,通过描绘七色光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韵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充满童趣,适合小学生演唱。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以描述七色光的美丽画面为主,第二乐段以赞美七色光带来的快乐为主。
整首歌曲充满活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韵律和美感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他们喜欢富有童趣的歌曲,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七色光之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形式,感受歌曲的韵律和美感,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歌曲《七色光之歌》,掌握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高、节奏等,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进行演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七色光之歌》,掌握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
2.教学难点:歌曲中音高、节奏的准确表现,以及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演奏、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如音响、投影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七色光之歌》,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感。
2.新课教学: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等音乐理论知识,教唱歌曲。
3.练习:分组进行演唱练习,纠正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音高、节奏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化市飞鹅小学音乐学科教材版本:花城版年级:六年级下册时间:2008 —2009 学年第2学期教学计划一、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歌曲、读谱知识、综合训练、欣赏、选用教材及乡土教材。
二、综合训练以多声部发声练习与创编旋律练习为主,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与创作能力。
欣赏曲目达到几十首,着重训练学生的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并能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表现出来。
器乐训练以竖笛吹奏练习为主,能够准确表现音乐作品中的力度、速度、情绪等的变化。
教学目标:一、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五、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发声练习曲及二声部练习曲来提高演唱技巧和合唱水平,使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感受乐曲的速度、力度、强弱的变化, 分辨并表现感受到的音乐情绪,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通过节奏、表演,力度、速度、吹奏等训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力。
学生情况分析:本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五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音乐感受力,能较为准确的分析音乐作品,并能用竖笛或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在竖笛吹奏方面,少部分学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一课时课 课 课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依据《长城放鸽》的节奏、旋律特点,理解歌曲的情绪,并用热情、欢快、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听多唱的方法强化学生的音准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养热爱祖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材分析:《长城放鸽》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
其歌词非常 简洁,鲜明的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
这是六年级学生第二学期的第1课。
根据教材编写内容各模块的延续性,并 通过参与歌曲新节奏型的练习等综合素质培养的活动, 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和表现 歌曲的风格特点。
本课教学重点:围绕 世界需要拉起手”这一主题开展演唱、演 奏等活动。
教学方法及手段:视听唱结合的方法教学 教 具:多媒体、电子琴 板书设计:《长城放鸽》教学过程:二、 歌曲教学、 1、出示曲谱《长城放鸽》 第1课时 歌曲教学题: 时: 型: 一、 常规练习: 以聆听前奏导入。
学生聆听歌曲前奏。
播放歌曲录音范唱。
学生聆听歌曲录音范唱。
教师提问: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2、 3、第一单元:《长城歌谣》2、听琴试唱歌谱。
3、有感情的读歌词。
4、装词。
5、完整演唱。
6、用竖笛吹奏。
7、师生小结。
三、下课小结教学反思:课后拓展作业继续搜索歌曲需要歌曲资料检查纪录教研组长签字:第二课时课 课 课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指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 作品中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材分析:《长城谣》作于抗战爆发后,它由著名电影艺术家潘子农作词,经刘雪庵精 心谱曲后,流传于抗日的前方和后方,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
《长城谣》 乐曲苍凉悲壮,歌词充满爱国热情。
那时,当哪里响起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的歌声,人们就会感到哪里就有自己的战友,就会陡增无穷力量 教学方法及手段:视听唱结合的方法教学 教 具:多媒体、电子琴 板书设计:《长城谣》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 学习音乐要素的知识的重要性, 了解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2、 有重点地简述节奏和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并作必要的解释和提问。
(二) 欣赏音乐作品《长城谣》1、 导言:运用节奏和旋律要素,感受不同节奏的组合和旋律线的进行,在音乐作品中表现 出的不同情感。
2、 简介作品:(略)3、 播放歌曲录音后,请学习讲述歌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悲愤,感情深切)题: 时: 型: 《长城谣》 第2课时 歌曲教学第一单元:《长城歌谣》4、再次播放歌曲欣赏,提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旋律线进行的要求。
5、请学生作分析作品的具体回答。
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线的进行,情感的并作不同旋律线表达不同比较。
6、教师小结:上行旋律往往表现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有渐强的趋势。
下行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驰,表现出抒情、宁静、悲伤的情感,有渐弱的趋势。
平行的旋律则有沉思、叙事的意境。
(三)学唱歌曲《长城谣》1、学唱歌曲。
提示:用所感受认识到的三种旋律线的进行,唱出不同的情感和强弱趋势。
2、教师演唱歌曲第二段,并将结尾的下行旋律55 61 3 5 3211-----1 |改为上行旋律55613211------II试唱,请学生作不同旋律线进行表达的情感比较(上行更激昂、高涨)3、教师归纳:旋律要素对音乐作品的作用和影响。
(四)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分析和比较试分析歌曲中第二、三乐句节奏的松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学总结音乐要素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同的节奏结合和旋律的进行,表达情感是不一样的。
学习音乐要素,了解其在音乐中的表现手法,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并从中得到更多美的享受。
教学反思:课后拓展作业继续搜索歌曲需要歌曲资料检查纪录教研组长签字:课时课 课 课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指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 作品中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材分析:《长城谣》作于抗战爆发后,它由著名电影艺术家潘子农作词,经刘雪庵精 心谱曲后,流传于抗日的前方和后方,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
《长城谣》 乐曲苍凉悲壮,歌词充满爱国热情。
那时,当哪里响起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的歌声,人们就会感到哪里就有自己的战友,就会陡增无穷力量 教学方法及手段:视听唱结合的方法教学 教 具:多媒体、电子琴 板书设计:《孟姜女哭长城》教学过程:一、导课: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 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孟姜女,感受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吧 、歌曲教学(1) 、请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2) 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 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三、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提问: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题: 时: 型:《孟姜女哭长城》 第3课时 歌曲教学第一单元:《长城歌谣》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四、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
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 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五、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
六、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教学反思:课后拓展作业继续搜索歌曲需要歌曲资料检查纪录教研组长签字:第四课时课 课 课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指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 作品中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材分析:《长城随想》中国作曲家刘文金于1978年创作的二胡协奏曲。
由闵慧芬和上海民族乐团 1982年首演。
全曲4个乐章: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和遥望篇。
第一乐章乐 队奏出宽广雄伟的歌颂长城主题,以独奏二胡深沉庄重的叙述性旋律,倾诉作者 面对巍峨长城浮想联翩、心潮起伏的爱恋之情。
第二乐章乐队音乐悲壮而有战斗 性,与二胡刚柔相济的音调旋律结合,表现中华儿女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为保 卫长城而浴血奋战的情景。
第三乐章在乐队模仿古钟回荡、山川悲鸣的音乐背景 衬托之下,二胡主题由肃穆含蓄的基调逐步发展为豪迈激越,气动山河。
第四乐 章二胡变化再现第一乐章主题材料, 接以舞蹈性的旋律,尾声变化再现了激越宽 广的长城主题。
作品蕴含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教学方法及手段:视听唱结合的方法教学 教 具:多媒体、电子琴 板书设计:《孟姜女哭长城》教学过程:1欣赏贮备:教师详细分析第一乐章《关山行》----赞颂长城内外气象万千,这是一个气势雄伟、意蕴深邃 的慢板乐章,由序奏,五个乐段和尾声组成。
乐曲开始的序奏由乐队奏出,在 26小节徐缓而庄严的序奏中,乐队以不同的乐器组合,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万里长城那雄伟壮丽的英姿,以及象征中华民族的那种气题: 时: 型: 《长城随想》第一乐章“关山行” 第4课时 歌曲教学宇轩昂、顶天立地的气魄。
第一乐段(27-32小节)凝重而深远,演奏中具有京剧唱腔的韵味,类似的“神韵” 在整个作品中比比皆是。
第二乐段(33-48小节)自33小节开始音色有突然明亮之感,感情细腻而充满激情。
第三乐段从第49小节起转为2/4拍子,旋律一下于变得流畅而舒展,行云流水般的音乐使人有在长城上漫步时的畅快感。
第四乐段(70小节第二拍-106小节第一拍),突慢的旋律出现在属调上,并与乐队有两次对话。
第五乐段(106小节第二拍-129小节)富有说唱音乐韵味的旋律曾在第70小节处有过呈示,但前者速度突慢,而后者速度略见紧凑,旋律流畅,句法方整,且在乐队中加入了板鼓的伴奏,使之更贴近于北方说唱音乐的风味。
乐曲逐渐进入高潮。
在二胡高潮音奏出的同时,乐队叠奏再现了“序奏”的主题音调,二胡随之与乐队进行模仿轮奏。
这个尾声乐段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第一乐章结束在充满幻想的遐思之中。
二、初听全曲三、感受风格,讨论所得教学反思:课后拓展作业继续搜索歌曲需要歌曲资料检查纪录教研组长签字:第二单元:《学唱两首英文歌曲》第一课时课 课 课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热情,使他们感到学习音乐的 快乐,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即兴创作表演的能力。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 的小组合作,积极参与精神。
2、 过程与方法:能用断、连的演唱技巧唱歌。
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