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清代前期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前期,封建王朝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的国土辽阔,多民族聚居,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就也非常显著。
一、农业生产在清朝前期,农业生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清朝前期,民间以灌溉为主,为解决水利问题,沿袭着汉民族的水利工程制度。
此外,清朝前期的农业生产也发生了转型,常见的耕作方式为“单秆多穗”以及“四大系统”的耕作方式,采用了牛耕式的耕作,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二、商业贸易清代商贸非常发达,尤其是手工业制品经销非常繁荣,如丝、绸、茶叶、瓷器、金银首饰等商品。
此外,也产生了许多商业区,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南门大街、百老汇等,同时还形成了以西洋铺、布店、胡同等为标志的商业区。
三、手工业生产清朝前期手工业生产手段总体上来说比较落后,但在技术上和工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
比如,制作丝绸的生产技术,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蚕丝生产技术,此前的国家并没有学会这种技术。
手工业生产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来说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四、铁路交通清朝前期铁路交通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节日。
早在1903年,中国就开始建立了莫高铁路,这是中国自主建立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立提高了中国自主进军工业化,开创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新纪元。
五、教育事业清朝前期的教育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发达的。
皇族及其亲信子弟可以学习中国古代的典籍、史书、诗歌和绘画等文化技能。
这种教育虽然有限,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带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今天,经济全球化成为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先进的外部经济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二)(一)

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二)(一)二清代前期,商品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个向农村扩散,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过程。
—方面,农产品种植为自然条件所决定,出现一定程度的按地域分工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手工业生产以接近原料产地,出现按农民家庭手工业方向发展的趋势。
广大农民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的结合,在商品经济的这种发展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态。
下面按专门种植粮食的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和从事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农民,来分别加以考察。
首先,清代前期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着专门种植粮食的农民。
他们种植粮食,既是为了自给口粮,也是为了取得货币,用以换取自己不能生产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他们的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统一于粮食作物。
出售粮食是这类农民货币收入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来源。
正如孙嘉淦所说,“小民之生计,则岂特口食已哉。
必将以釜甑爨而以铁耕,百工之所为,皆需以粟易之。
而又有税粮之征,衣服盐蔬之用,婚姻疾病丧葬之费,非粜五谷,无由得也”1]。
因此,维持家庭温饱以至改善生活都要靠提高粮食商品率。
这类专门种植粮食的农民,具有多种情况。
在一些自然条件差,如土壤、气候恶劣,山高岭峻,资源贫瘠的地区,农民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的选择性很小,农业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局限性很大,农民难以发展多种经营,只得从事单一的粮食种植。
如陕西永寿县,位于黄土高原,其“土苦寒”,“崎岖硗确,山农力瘁阪田”,“产瘠而利微”,“所谓农末相资,通功易事者,概乎未之前闻”2]。
又如直隶灵寿县,“灵民全无逐末,专务力田,供赋养家,皆仰于此。
且土地硗确,力费而获薄,是以不能盖藏”3]。
又如浙江江山县,“江邑处万山之中,地广人稀,民皆力穑。
既无蚕桑畜牧之资,又乏金锡鱼盐之利。
凡地丁钱粮以及民生日用衣食之需,皆取资米谷。
地方穷苦,财路不通”4]。
又如广东仁化县,“僻处一隅,无富商巨贾往来其间。
人惟力耕,不营他业。
趁墟贸易,鸡豚布谷之外,求尺帛寸珠不可得”5]。
这类地区有的还不产棉花,农民也不事纺织,衣被须从市场中取得。
清朝的农业和手工业

清朝的农业和手工业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时期。
在清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
本文将从农业和手工业两个方面来探讨清朝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农业在清朝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不断采取措施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首先,清朝政府加强了农田的开垦和治理。
通过开辟新的耕地并修筑水利工程,清朝政府增加了农田的面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清朝政府积极推行农业技术的改良。
引进了新的耕作工具和种植技术,如轮耕、换季轮作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业的效益,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在清朝时期,手工业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手工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首先,清朝政府积极推行“宗法经济”政策,鼓励手工业工坊的发展。
工坊以家庭为单位,由工匠或商业家族出资设立,专业制造特定的商品。
这种组织形式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并传承了许多传统工艺技术。
其次,清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手工业的政策,如限制进口商品、对手工业产品实行特许经营等。
这些措施保护了本国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手工业工匠的收入和地位。
清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许多城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商业街区。
这些城市为商业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人口逐渐增加。
同时,手工业的繁荣也吸引了许多外来移民,进一步推动了人口的增加。
这些人口的增长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
最后,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清朝成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与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物资的流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繁荣和进步。
综上所述,清朝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清代的纺织业与手工业发展

清代的纺织业与手工业发展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手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对于手工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得清代的纺织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繁荣。
清代的纺织业是中国传统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清代纺织业主要包括丝绸业和棉纺业两大类。
丝绸业在清代是非常重要的产业,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声誉。
清代的丝绸工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纺织机械设备也得到了改进和完善。
这些发展促进了丝绸业的繁荣,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专门从事丝绸生产的工坊和作坊。
同时,丝绸也成为了清代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促进了国内外的贸易发展。
棉纺业在清代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清代是中国棉纺业的起点。
棉纺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马关系的引进和推广。
马关是一种机器驱动的纺纱工具,它能够大幅度提高纺纱的效率和质量。
这一技术的引进,使得棉纺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清代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棉布的生产大量增加,成为人们日常穿着的重要布料。
此外,还出现了许多棉织工艺的创新,包括水力纺纱技术的发展和粗纱机的改进。
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的棉纺业在国际市场上有了更大的竞争力。
清代纺织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各地手工业的发展。
清朝政府对手工业的支持和保护,使得许多手工业工坊得以发展壮大。
各地的手工业不再是零散的农民副业,而是有组织、有规模的专业手工业。
一些手工业成为了地方的特色产业,比如江苏的刺绣、浙江的漆器、福建的陶器等等。
这些手工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也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纺织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工业化的趋势也逐渐出现。
清朝政府在纺织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中,注重引进和吸收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也加强了对于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支持,为将来的工业化做好准备。
尽管清代的纺织业和手工业还远未达到工业化的水平,但是它们的发展为中国工业化的起点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起 敦煌 点
长安
古丝绸之路
黄 道 婆
元代脚踏三锭棉纺车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
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王应奎《柳南续笔》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棉纺织品市场占有率高,超过了丝织业, 一定程度可以反映棉纺织技术普及。 ◆丝被棉取代的原因
棉花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提高 明以来统治者的推广 丝织品贵重 棉布柔软、保暖、结实
明宣德——青花瓷器
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 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罐
清 朝 粉 彩 瓷
清朝 粉彩 瓷
2006年年底时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清 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拍出中国艺术品 最高价——1.5亿多港币
粉彩八桃天球瓶(乾隆)
粉彩八桃天球瓶(雍正)
455-586万美元!
清朝乾隆年间御制 珐琅彩瓶
授技艺;棉布逐渐成为主要衣料 (7)明代: 出现雇工 器 时 代 的 简 单 纺 织 工 具
经轴
骨提
骨机刀
梭形器
绞纱棒
骨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令世界 惊叹 汉朝— — 素纱 襌衣
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 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面料为素纱, 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 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薄如蝉翼”、 “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 它代表了 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商代:原始青瓷(一种釉陶)
东汉末期:成熟青瓷器
青瓷——熊形灯
享 誉 世 界 的 制 瓷 业
东汉,成熟阶段
青瓷熊形灯(三国)
青 瓷 ( 公 道 杯)
解说语: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 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她以造型生动逼真、色 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同时还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 的特点 。唐三彩的生产在中国已1300多年的历史。
清朝的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

清朝的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清朝时期,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清朝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农村社会的变迁等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
清朝初年,农村经济基本上仍然继承自明朝时期。
农民仍然主要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生产方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农业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在农耕方面,农民开始使用更先进的农具,如犁和石磨。
同时,农民还开始采用更加科学的种植方法,如轮作制度和深耕法,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些技术改进使得农村经济有了较为稳定的发展基础。
其次,清朝时期,由于外部贸易的开放,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西方的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农产品也开始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种贸易带来了巨额的外汇收入,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商业发展。
一些农民开始从事兼职商业活动,如小额贸易和手工业生产,以获得额外的收入。
这些商业活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催生了一些城市型的农村地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首先,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他们通过增加经济来源和改进种植技术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食物需求,并有条件改善其他方面的生活条件,如住房和衣物。
此外,农民还开始享受到一些新的消费品和服务,如烟酒、饰品和旅游等。
他们的消费观念逐渐从单纯的生存需求转变为一定程度的享乐和物质追求。
然而,尽管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民的生活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的收入分配不均。
一些地主和富农占有大部分农田和财富,而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一部分贫困农民难以维持基本生计需要。
其次,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些自然灾害的威胁,如风灾、水灾和虫灾。
这些灾害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农民还面临着高额的赋税和苛捐杂税的问题,这给他们的经济负担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清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清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一、清朝手工业的概述清朝时期,手工业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它包括了纺织、陶瓷、金属制品等多个领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尽管在清朝晚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制造逐渐替代手工业生产,但在整个清朝时期内,手工业仍然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纺织业1. 纺织技术的发展清朝时期,中国纺织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是丝绸生产技术。
清代江苏无锡地区成为中国丝绸生产中心,以“无锡缎”、“苏州绸”等品种驰名中外。
2. 纺织品种类和质量除了丝绸之外,棉布、毛料等也是当时中国纺织品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些纺织品种类繁多、质量优良,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很高的声誉。
3. 纺织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清朝时期,纺织业是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纺织业的繁荣带动了农村、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
三、陶瓷业1. 陶瓷技术的发展清朝时期,中国陶瓷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清代景德镇成为中国陶瓷之乡,以青花瓷、粉彩瓷等品种享誉海内外。
2. 陶瓷品种类和质量除了景德镇之外,江西德兴、广东潮州等地也是中国陶瓷生产中心。
这些地方生产出来的陶瓷品种类丰富、质量上乘,在当时国内外市场上都有极高的声誉。
3. 陶瓷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清朝时期,陶瓷业是中国手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为当时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还推动了文化交流和海外贸易。
四、金属制品业1. 金属制品技术的发展清朝时期,中国金属制品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其中最著名的是铜器制作技术。
清代四川成都是中国铜器之乡,以鼎、钟、炉等品种驰名中外。
2. 金属制品品种类和质量除了四川成都之外,江苏苏州、浙江绍兴等地也是中国金属制品生产中心。
这些地方生产出来的金属制品种类丰富、质量上乘,在当时国内外市场上都有很高的声誉。
3. 金属制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清朝时期,金属制品业是中国手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朝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清朝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与商业清朝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与商业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重要阶段。
这三个领域的发展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清朝的经济繁荣。
本文将依次介绍清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并探讨它们对清朝经济的贡献。
一、农业的发展1.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清朝初期,农业生产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农民多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清朝逐渐引入了更先进的农耕工具和方法。
例如,耕牛的使用逐渐取代了人力耕作,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推广灌溉工程和改良农作物种植技术,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土地制度的改革为了增加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清朝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时期,清朝推行了“均田制”和“三调制”,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和个别地主的减租减税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这些改革使得土地得到更有效地利用,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 农业生产的富余品流通随着农业生产的增加,清朝逐渐形成了农业与商业的紧密联系。
农产品的富余品开始通过市场渠道进行流通交换,逐渐形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这对于促进清朝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手工业的发展1. 基于家庭的手工业清朝时期,手工业一直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纺织、制陶、制瓷到制造家具、制作工艺品,手工业在清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手工业一般以家庭为基础,许多农民在农闲时兼职从事手工业生产,增加了家庭收入。
2. 文化手工业的繁荣清朝时期,中国的艺术和工艺技术繁荣起来。
例如,景泰蓝、瓷器和丝绸等手工艺品在清朝时期达到了高峰。
这些精美的工艺品被广泛流通和贸易,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在世界范围内畅销。
3. 手工业与农村经济的联系手工业与农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农民在农闲时从事手工业,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周边市场的兴起,形成了以农村为基础的手工业集聚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
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三)(一)

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三)(一)三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这种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社会经济根源。
中国幅员辽阔,既有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多种地带,又有山地、高原,丘陵和平原,气候和土壤多种多样的差异性,会形成自然产品的多样性,这是有利于发展商品生产的良好自然基础。
这种自然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在当时生产力的条件下,关键在于农民能否有比较充实的自有经济,和能否比较独立地自主经营。
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在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不断改革而自我完善,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经济条件。
封建国家的赋役制度,长期以来,田赋除了征收粮食之外,还有绢、布、丝、棉等实物之征。
不论自然条件如何,迫使农民都得从事这些产品的生产。
这对农民的生产无疑是一种干扰。
到明代中叶,封建国家取消了征收丝棉及其织品,田赋除保留漕粮仍征实物之外,其余一律征银。
封建国家徭役的征调无时和繁杂,更严重干扰自耕农的生产。
从汉代的赋役并重,经过不断改革,到唐代两税法的重赋轻役,到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地,最后完成了役并入赋。
这些变革都扩大了自耕农的耕作自由。
从农民的另一部分佃农来说,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私属”、“佃客”之类,“皆注家籍”,隶属于封建地主,具有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
迄于唐宋,他们才逐渐取得国家编户齐民的地位,并获得自择田主和迁徙的自由。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支配地位的实物地租,同劳役地租相比,佃农本来有较大的经营独立性。
但在分成租制之下,佃农除土地外,还要依赖地主提供部分生产资料,以至生活资料,导致地主干预和指挥生产。
到清代前期,随着分成租制向定额租制转化,从此“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
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佃农是“偿租而外,与已业无异”,“勤则倍收,产户不得过而问焉”1]。
这也都扩大了佃农的耕作自由。
中国封建社会自北魏以来,长期实行计口授田的制度。
农民请授的田地,一部分归国家所有,不允许买卖,农民死后还要归还国家。
清朝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清朝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清朝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从清军入关到宣统帝退位共计268年。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清朝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来探讨清朝的经济特点。
一、农业清朝时期,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清朝执政初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逐渐推行了农田水利、耕牛等政策,提高了农业水平。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使用的农具主要是犁、耒、耰等传统农具,种植方法也较为传统,缺乏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持。
但随着清朝的发展,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一些改革尝试,例如种植新作物、引进新的农耕工具等。
此外,清朝还注重农业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设置了专门的负责农业的官员,实行农田保护政策,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
同时,也提倡节约、控制灾害、保护农作物、兴修水利等措施,以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
二、手工业清朝时期的手工业是农村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
尽管农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手工业的发展也给经济增添了活力。
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制造业、工艺品制作等。
清朝时期的纺织业以丝织和棉织为主,产出的丝绸和棉布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推动了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时期的手工业对外贸易也有很大的影响。
丝绸和瓷器是清朝的两大出口商品,通过与欧洲和东南亚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繁荣。
三、商业清朝时期的商业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商业的中心主要是城市地区,特别是北京、南京、上海等大都市。
这些城市是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的交汇点,商家和手工商聚集在这些城市,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在清朝时期,商业活动也是由官府严格控制的。
国家设有行商巡检、商业税收、市场监管等机构,规定商贩的权益与义务,并且加强对商业市场的管理。
尽管存在一定的控制,但商业仍然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
总结起来,清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是该朝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

明清时期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明清时期,农业与手工业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
在这个时期,农业与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相互促进,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发展在明清时期,农业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产业,农民是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持者。
与此同时,明清时期农业技术不断改进,并且农业生产方式得到很大改变。
首先,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以清代为例,农具逐渐由木制转向铁制,如铁锤、铁耙等工具的使用,使农民的劳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次,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明清时期,农民采用更先进的耕种方法,如深耕细作、交替播种等,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产量。
种植业中的棉花、甘蔗、茶叶等作物也得到了广泛栽培,为农业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农民自我组织的形式。
农民纷纷组织起来,成立自己的农民协会、合作社等,通过合作劳动、集体购买农具、共同经营土地等方式,加强了农民之间的合作,提高了生产水平。
二、手工业发展与农业相比,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手工业是当时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手工制作的产品供应了社会的需求。
首先,明清时期手工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手工业工坊数量逐渐增多,手工业产值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此外,技术进步也使得手工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了提升。
其次,手工业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发展也是明清时期的特点。
在城市中,各种专业手工工匠如纺织工、陶艺工、木工等都有各自的产业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手工业工艺与特色。
此外,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兴起。
由于手工业产品的增多,需要通过商业渠道进行销售和流通,因此商人成为手工业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是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农业的改进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而手工业的发展则满足了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求。
农业与手工业的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进步与繁荣。
清朝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

清朝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它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的改进、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究清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农业的改进清朝时期,农业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首先,清朝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取消了明朝末年推行的“丁酉典贵”政策,减轻了农民赋税的负担。
此外,清朝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改善农田的灌溉和土壤的肥沃度,如修建水利工程、实行轮作制度等,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产量。
其次,清朝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清朝成立了农科学院和农艺学,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并且鼓励农民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和方法。
例如,清朝引进了新的作物品种,如玉米、马铃薯等,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
同时,清朝还积极推广茶叶和织造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手工业的发展在清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清朝对手工业的重视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例如,清朝建立了手工业专区和工坊,提供了相应的纳税和减免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手工业工匠和工商户。
此外,清朝还发展了手工业的技术和工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匠和技术人才,推动了手工业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清朝还积极促进手工业产品的流通和贸易。
清朝建立了完善的商业网络和市场体系,推行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如开放了对外贸易港口、降低了商业关税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手工业产品的交流和销售,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机会。
三、农业与手工业的相互关系清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首先,农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食物供给给手工业,使手工业得以稳定发展。
丰富的农产品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如棉花、黄麻、丝绸等。
清朝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的支柱

清朝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的支柱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
在清朝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和手工业被视为经济的两大支柱,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清朝农业与手工业经济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一、清朝农业经济的特点清朝时期,农业被视为国家经济的基础,人口的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为主导。
清朝时期,粮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人们的主要食品来源。
清朝政府为了增加粮食产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均田制、鼓励农民耕种新品种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标。
清朝时期,封建农业生产主要以满洲为中心,由于清朝统治者对外贸易持保守态度,使得农民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这也是清朝农民生活比较封闭、自给自足的重要原因。
再次,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清朝时期,封建农业生产仍然以人工劳动为主导,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农具。
农民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农业生产,生产效率较低,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最后,土地集中归政府和地主所有。
清朝政府实行的土地制度中,土地绝大部分归政府所有,同时也有一部分土地归地主所有。
这种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清朝手工业经济的特点与农业经济相对应的是清朝的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经济是农民以外大部分人的主要职业。
清朝手工业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手工业生产以农村为基地。
由于城市的发展受到封建政权的限制,手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农民利用闲暇时间从事手工业生产,如丝织、纺织、陶瓷等,这些手工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手工业生产以家庭作坊为主要形式。
清朝时期,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由家庭成员分工合作进行生产。
家庭作坊的发展成为推动手工业经济的重要动力,也给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初中历史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状况

初中历史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状况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其中手工业生产状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生计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手工业的种类和分布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生产涉及了多个行业和领域。
其中,纺织业、造纸业、陶瓷业、漆器业、金银器业等产业具有很大的规模和影响力。
这些手工业在整个中国境内分布广泛,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
二、手工业的生产工艺及技术在明清时期,手工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
例如,在纺织业中,手工织布、缝纫、染色等工艺逐渐完善,使得中国的丝绸、棉布等织物走向世界;在造纸业中,中国的造纸技术和品质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陶瓷业中,不同地区的窑炉技术和装饰工艺各具特色。
三、手工业的组织形式和经济作用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也兼有手工坊和手工工场等形式。
手工业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便于适应市场需求和生产变化。
手工业在当时的经济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国家和家庭带来了经济收益。
四、手工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尽管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因素。
其中,技术水平的相对滞后、人力资源有限、市场需求受限等问题制约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政治和社会因素也对手工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手工业对社会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不仅在经济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手工业的繁荣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促进了当时的社会稳定。
手工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技术交流和文化发展,为中国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结语: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生产状况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存在一些限制因素,但手工业在明清时期的成就不容忽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清朝的手工业与工艺制作

清朝的手工业与工艺制作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手工业与工艺制作蓬勃发展的时期。
本文将从清朝手工业的兴盛、工艺制作的技艺与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清朝手工业的兴盛清朝手工业的兴盛是与其它朝代不可同日而语的,主要得益于清朝奉行修身立国的理念和强调农业经济的政策。
清朝统治者注重传统农耕文化,尊重农民劳动,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首先,清朝实行严格的农业政策,确保国家有充足的粮食供应。
这为手工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也保障了农民充裕的生产力和时间,使他们得以从事手工业生产。
同时,清朝还采取了税收减免政策,为手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清朝皇帝注重手工业的发展,鼓励各地方政府兴办工厂、工坊等,特别是在传统的丝织、瓷器、漆器等领域,建立了许多专业化的手工业产区。
这些手工业产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制作传统,成为当时手工业的重要支柱。
二、清朝工艺制作的技艺与特点清朝手工业以其独特的工艺制作技艺和特点,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的一朵亮丽的奇葩。
首先,清朝工艺制作非常讲究细节和精致。
不论是丝织品还是瓷器、银器等,清朝工匠们注重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琢,力求完美的艺术效果。
他们善于运用不同的工艺技法,比如刺绣、镶嵌、雕刻等,使产品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工艺价值。
其次,清朝工艺制作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清朝时期,中国展示出了强大的民族工艺创造力,更加注重发掘和继承中国传统的工艺制作技艺。
例如,瓷器制作中著名的青花瓷、景泰蓝等,丝织品中的绣花和织锦等,都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鲜明的民族风格闻名于世。
三、清朝工艺制作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清朝手工业与工艺制作的兴盛对社会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清朝时期,手工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其次,工艺制作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清朝的经济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

清朝的经济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二百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清朝经历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中,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与手工业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清朝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石,清朝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首先,清朝大力提倡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改进。
在农业生产方面,清朝在耕种技术、灌溉系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耕地改良和粮食储备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的种植技术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其次,清朝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生产效率。
土地制度改革使得农民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此外,清朝还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生产,推行农田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能力,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耕作条件。
除了农业,手工业也在清朝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清朝时期,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繁荣,涉及的领域包括丝绸、纺织、陶瓷、造纸、金属制品等等。
首先,清朝致力于提高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手工业传统,清朝成为许多手工业品的重要生产地。
其次,清朝积极开拓对外贸易,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合作。
这为手工业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销售机会,进一步刺激了手工业的繁荣。
此外,政府还鼓励商人和手工业者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贷款和其他支持,促进了手工业的扩展和创新。
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使清朝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它们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市场需求,而手工业的繁荣则刺激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增长。
这种农业手工业的结合,为清朝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也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税收和财富。
清朝政府通过税收和其他经济手段,将这些财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与手工业

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与手工业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农村经济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在这个时期,农村经济与手工业已经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经济的特点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
当时农村人口的大部分都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支柱。
与此同时,由于气候条件的适宜,中国的农村经济在明清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国内除了沿海地区、内河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之外,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发达的农业生产。
江南地区的水稻生产、河北地区的小麦生产、山西地区的豆类生产、广东地区的茶叶生产等,都出现了较大的发展。
此外,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还表现出了一些显著的特点。
首先,农业生产大规模的发展已经形成。
在当时,土地的集中性已经不断加强,而且农田的连片化也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
其次,发展中的农业生产也表现出了比较显著的劳动密集程度。
农民们在农田里面不断的劳作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习惯,这让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不断地得以升级和改进。
最后,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还呈现出了较为集权化的趋势,天子权力的掌控程度越来越大,税收及物资收集等方面的控制度日益严格。
手工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也得以迅速发展。
当时,许多手工业者不再局限于生产一种商品,而是开始经营流水生产,这使得手工业成为当时的一个比较受欢迎的行业。
在这个时期,许多手工业工匠也积极创新,并发展出了许多新工艺。
比如,明朝时期的景泰蓝工艺和清朝时期的扎银工艺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另外,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也有比较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在当时,江南地区的织造业、京杭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制造业、四川地区的工艺品制造等,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手工业特色。
这些地区还成为了当时手工业的重要基地。
农村经济与手工业的联系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和手工业呈现出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农村经济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这使得手工业不需要依赖进口原材料即可有一定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与手工业发展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与手工业发展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的相互影响与共同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特点。
农耕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支柱之一,蓬勃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使得农业产量逐渐增加,粮食供应得到保障。
种植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城乡经济的互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手工业的兴盛与多样化
与农耕经济相辅相成的是明清时期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在这个时期,手工业以纺织业、陶瓷业、铁器业等为代表,呈现出多样化和兴盛的态势。
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也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农耕经济与手工业的互动与融合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和手工业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
农产品的生产需要依赖手工业的加工和销售,而手工业的发展也需要农产品的支持。
这种互动与融合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推动了整个经济体系向着更加繁荣和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与手工业发展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农耕经济的繁荣为手工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农耕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这种密切的互动关系和共同发展趋势,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代前期农民的家庭手工业(1)

清代前期农民的家庭手工业(1)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清代手工业发展中,农民家庭手工业从副业向主业发展的趋势,及其经济意义。
关键词:农民家庭手工业习俗经济专业化半专业化清代前期,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农民家庭手工业从副业向主业发展的趋势颇值得注意。
本文拟对此作点粗略探讨。
中国国土辽阔,气候与土壤的多样性,决定了手工业原料资源的多样性。
各地农民就地取材,形成了门类众多、品种繁杂的家庭手工业。
明代中叶以来,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发展,到清代更出现了产区集中和布局优化的趋势,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手工业日益向农村扩散,向农民家庭手工业扩散。
农民家庭手工业不但在重点地区,就是一般地区,都保持着手工业生产的主体地位。
手工业具有高于农业收入的附加值。
如果又具有原料作物产区的区位优势,就地取材,就可以节省经过市场环节的各种中间费用,降低成本。
如果以自己农田生产的原料进行加工,更可以免除购买原料的费用,将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归自己所得,这些都会提高农民手工业生产的收入,为手工业收入超过农业收入提供基础。
所以农民家庭手工业从副业向主业发展的趋势,在经济作物重点产区表现尤为显著。
下面作些具体考察。
[棉纺织业]清代棉布都是由农民生产,江南地区为历史最久、产量最大的棉布产区。
棉纺织的收益,决定于棉、布、米的市场比价,银钱比价亦有影响。
历史文献所提供的上述各种商品的价格,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难以一致,市场零售价和商人收购价亦难判定。
同时影响市场物价的因素甚多,导致物价经常变动不居。
以计量方法计算农民织布收益往往难以准确,甚至越具体越可能失真。
故拟以当时人的论述来考察农民的织布收益。
康熙间,陆士仪说:“青浦之俗,工织布,棉三斤织布一匹,利率三倍。
”①棉纺织生产工具简陋,“生产者所用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格”②。
农民织布一匹,用棉三斤,可获得九斤棉花的劳动报酬,具有颇高的附加值。
乾隆间,米价渐涨,民间改用米衡量棉纺织收益。
嘉庆间人说:“向以花三斤成布一匹,可见米一斗花三斤,故有斗米花三斤之语”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前期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清代手工业发展中,农民家庭手工业从副业向主业发展的趋势,及其经济意义。
关键词:农民家庭手工业习俗经济专业化半专业化清代前期,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农民家庭手工业从副业向主业发展的趋势颇值得注意。
本文拟对此作点粗略探讨。
中国国土辽阔,气候与土壤的多样性,决定了手工业原料资源的多样性。
各地农民就地取材,形成了门类众多、品种繁杂的家庭手工业。
明代中叶以来,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发展,到清代更出现了产区集中和布局优化的趋势,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手工业日益向农村扩散,向农民家庭手工业扩散。
农民家庭手工业不但在重点地区,就是一般地区,都保持着手工业生产的主体地位。
手工业具有高于农业收入的附加值。
如果又具有原料作物产区的区位优势,就地取材,就可以节省经过市场环节的各种中间费用,降低成本。
如果以自己农田生产的原料进行加工,更可以免除购买原料的费用,将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归自己所得,这些都会提高农民手工业生产的收入,为手工业收入超过农业收入提供基础。
所以农民家庭手工业从副业向主业发展的趋势,在经济作物重点产区表现尤为显著。
下面作些具体考察。
[棉纺织业]清代棉布都是由农民生产,江南地区为历史最久、产量最大的棉布产区。
棉纺织的收益,决定于棉、布、米的市场比价,银钱比价亦有影响。
历史文献所提供的上述各种商品的价格,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难以一致,市场零售价和商人收购价亦难判定。
同时影响市场物价的因素甚多,导致物价经常变动不居。
以计量方法计算农民织布收益往往难以准确,甚至越具体越可能失真。
故拟以当时人的论述来考察农民的织布收益。
康熙间,陆士仪说:“青浦之俗,工织布,棉三斤织布一匹,利率三倍。
”①棉纺织生产工具简陋,“生产者所用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格”②。
农民织布一匹,用棉三斤,可获得九斤棉花的劳动报酬,具有颇高的附加值。
乾隆间,米价渐涨,民间改用米衡量棉纺织收益。
嘉庆间人说:“向以花三斤成布一匹,可见米一斗花三斤,故有斗米花三斤之语”③。
这是说乾隆间织一匹布的劳动报酬是为米一————————① 《陆桴亭文集》卷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0页。
③ 道光、咸丰《紫堤村志》卷2。
斗。
乾隆间,特别是乾隆中叶,当时人有“今年布价新增贵”、“年来布价高如帛”①之语,可见这种劳动报酬也是不低的。
这都说明康熙、乾隆间,米、棉、布价大体均衡,农民纺棉织布可获得较高而又大体稳定的收益。
但到道光年间,布价下跌,农民收入受到影响。
当地有些农民除种粮食之外,还种棉花,如说“下农种木棉三五亩”,或夫妇“人踖二亩”②。
从明代开始,有些农民就是“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③。
如果农民用自种棉花纺纱织布,其收益还会更多一些。
农民的生产目的是养家糊口,当时人还以养活人口多少来量化纺棉织布的收益。
康熙、乾隆间人说,江南农家妇女“自幼习劳”、“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
一日之经营,足以供一日之用度而有余”④。
这是说农家幼女从事纺织,其收入可养活自己,并有剩余。
如家有健妇,“计其所得,一人一日之功,其能者可食三人,次亦可食二人”⑤。
在一些劳动力较多的农户,简单协作亦足提高生产率,“一手所制,足活三口;三手并作,则八口无虞”;或说,“一手所制,若布、若带、若巾帨,易粟足活三口;三手事事,则八口无虞”;“贫民业在纺织者,竭一日之力,赡八口而无虞”⑥。
江南地区人民生产水平较高,从养活人口数来看,棉纺织的收益也颇为可观。
至于棉纺织是否已经成为许多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即与农业相比较,是否已经成为主业,可以从农民耕地规模的减少得到说明。
松江府是江南植棉和织布最发达的地区。
从明到清,其所属各县的方志一直有“田所获,输赋偿租外,未卒岁,室已罄,其衣食全恃此”之类的记载。
南汇县、川沙厅的方志中,并有“俗有六十日财主之称”的说法,这是说,农民收获的粮食,交纳租赋之外,只够吃两个月。
有的说得更加明白,“即竭终岁之耕,不足供二三月”⑦。
邻近的苏州府无锡县也是,“乡民食于田者,惟冬三月”,其余月是“抱布贸米以食”⑧。
其他植棉和纺织发达的地方均有类似情况,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山东齐东县,有些农民“专务纺绩,一切公赋及终费经费多取办于布棉”⑨。
河北枣强县,“男勤于织,女勤于纺,通功易事,赖以生活,小民生计,十居八九”⑩。
湖北应城县是,有些农民,“多恃女工织維,资给八口”⑾。
河南孟县,“地窄人稠,按口计地,每人不足一亩。
通邑男女唯赖纺织营生糊口”⑿。
有些农民更因此而致饶裕,道光间,山西有人说,“每见省南寿阳、榆次、太谷、祁县等邑,机声轧轧,杼轴相闻,……是以室家饶裕”⒀。
这可从咸丰间农书《马首农言》中得到说明,寿阳县有些农家,“健妇一岁得布五十匹,一布余钱可得百五十,计五十匹得七千五百余钱,得五十二三丈余布”。
这是说,五十匹布,可获利七千五百余钱,合布五十二三丈。
咸丰四年,寿阳县谷(即————————① 乾隆《乌青镇志》卷11,光绪《月浦志》卷1。
②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钦善:《松问》。
③ 乾隆《嘉定县志》卷3。
④ 尹会一文,《清经世文编》卷36。
⑤ 庄有恭奏,《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5辑。
⑥ 顺治《海门县志》卷1,乾隆《直隶通州志》卷1,康熙《紫堤村小志》卷前。
⑦ 嘉庆《石冈广福合志》卷1。
⑧ 《锡金识小录》卷1。
⑨ 康熙《齐东县志》卷1。
⑩ 康熙《枣强县志》卷1。
⑾ 光绪《应城县志》卷之1。
⑿ 乾隆《盂县志》卷4上。
⒀ 道光《大同县志》卷尾。
粟)每斗三百钱,按此折算,织布盈利可易粟二十五斗多。
北方农家口粮一般是“大口小口,一月一斗”。
二十五斗多粟,即为四口之家六个多月的口粮。
又如江西南昌县,邻近九江棉产区,“乡村无不纺纱织布之家,勤者男女更代而织,鸡鸣始止。
旬日可得布十匹,赢利足两贯余。
耕之所获,不逮于织。
耕以足食,织以致余,农家未有不勤织而富者”①。
这些都说明,棉纺织已成为当地许多农民的主业。
[丝织业]明清时期,江南为全国蚕桑与丝织最重要的生产中心。
丝织业大量集中于江宁、苏州、杭州等城市和盛泽、黄溪、濮院、王江泾、王店、双林等市镇之中。
但在这些城镇附近还存在着大量农民丝织家庭手工业,通常叫做“乡机”。
农民从事丝织,大概始于明代中叶以后,“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黄溪数十里之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②。
明成化间,双林镇“沿双溪左右延袤数十里,俗皆织绢”。
③至清继续发展,苏州近郊唯亭、蠡口、香山、光福等处,“机工分散,附郭四乡者为多,竟有距城五六十里不等”④。
盛泽镇在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五年间,“周围农村有织机八千多台”。
⑤濮院镇是“机户自镇及乡,北至陡门,东至泰石桥,南至清泰桥,西至永新港,皆务于织”⑥。
王江泾镇是,“近镇村坊,都种桑养蚕织绸为业”⑦。
所以光绪《嘉兴府志》说,“乡村多业纺织,绸市向萃镇上”。
这些农民一般家有织机一台,劳动力多的可达二三台。
织绸前一系列工作,从络丝、摇纬、牵经等,都由家内劳动力完成。
“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治纺绩,日夕治丝。
故儿女自十岁以外,皆早暮拮据,以糊其口”⑧。
有些农民更是“丝不于市,线不于市,色不于市。
织不于市”⑨,从植桑养蚕缫丝到漂染织绸,连续生产。
农民织绸,《潜书·惰贫》说,“一妇之手,岁可断百匹”。
《沈氏农书》说,“酌其常规,妇人二名,每年织绢一百二十匹”。
后者因是奴婢,有较多生产劳动或家务劳动,故所织较农家妇女为少。
织绢绸经济效益如何?据《沈氏农书》计算,如妇女二人每年织绢一百二十匹,其投入产出为:“每绢一两,平价一钱,计得银一百二十两。
除应用经丝七百两,该价五十两;纬丝五百两,该价二十七两。
籰丝线、家伙、线腊五两;妇人口食十两,共九十两数,实有三十两息,若自己蚕丝,利尚有浮。
”因妇女为奴婢,故成本只计饭食,不计工钱。
范金民教授指出,沈氏所述丝价过高,降低了织绢收益,须另作计算。
"据文献记载,明嘉靖中,每两绸价为银8.5分,每两丝价为2.5分。
康熙中,每两绸价为银10分,每两丝价为3.5分。
乾隆间,每两绸价为银13.33分,每两丝价为7分⑩。
如以一个妇女年织绢百匹计算,因属家内劳动力,不计饭食,亦不计工钱。
籰丝线、家伙、线蜡等费用,按沈氏五两之数计算,其结果如下:嘉靖中,总收人为85两,成本为30两,附加值为55两,收益率为180%。
康熙中,总收入为100两,成本为40两,附加值为60————————① 光绪《南昌县志》卷56引同治府志。
② 乾隆《吴江县志》卷38。
③ 民国《双林镇志》卷12。
④ 苏州档案馆藏资料《云锦公所各要总目补记》。
⑥ 沈廷瑞:《东畲杂记》。
⑦ 天然痴叟:《石点头》卷4。
⑧ 乾隆《吴江县志》卷38。
⑨ 唐甄:《潜书·惰贫》。
⑩ 范金民:《江南丝绸史研究》,第235页。
两,收益率为150%。
乾隆间,总收入为133.3两,成本为75两,附加值为58.3两,收益率为77%。
从嘉靖到乾隆,丝价上涨将近两倍,而绸价上涨不到一倍,农民织绢绸收入逐渐降低,但77%的收益率仍然是可观的。
因丝织收入较高,有些家内劳动力多,而又技艺精敏的农户,其织绢绸的收入就会高于农业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有些农户已开始不重视农业。
如双林镇,“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打线,且必时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而衣帛食鲜,茶馆食肆中醉酒呼号者亦复不少矣①”。
濮院镇有些织绸的农民还雇人种田。
“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田业者,田事皆雇西头人为之。
西头谓石、桐邑界,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名曰种跨脚田”②。
这类农户应可说丝织已经成为主业。
[编织业]编织业原料多种多样,如竹、箕柳、芦苇、麦秸、稻草、席草、藤等等。
地无分南北,原料所在多有:人无分男女老少,均可从事编织。
编织业实为除棉纺织之外,发展最为普遍的农民家庭手工业。
编织品物小利微,然品种繁多,用途广泛,需求量大,对农民生计大有裨益。
有些农民自己种植原料,家中劳动力又多,其编织收入就会超过农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举数例如下:例一,乾隆间,“顺天、河间、天津、保定等处淀地居民,近在水乡,似无所利。
然可种芦苇、藕菱、稗蒲之属。
数者之中,苇利最大。
今大城、文安、安州、静海等十余州县。
织苇之利,通行数省。
男人日可获七八分之值,女人可获四五分之值。
而河工所用之苇扫之类,亦甚多,利与旱地侔”③。
如以男人日收入七分计,一月可得银二两一钱,按当时货币购买力,粮价平稳时,约可买小麦两石,收入不菲。
从“利与旱地侔”看,编织收入已至少与农业收入相等。
例二,河北永清县,乾隆间,“东乡滨河东韩村、陈各庄一带,土地硗瘠,多沙碱,不宜五谷。
居民率种柳树,柳之大者伐薪为炭,细者折其柔枝,编缉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