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_翻译_策略_以_红楼梦_英译本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卷第1期2009年3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Vol 116No 11M ar 12009
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付智茜
(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四川南充 637100)
[摘 要] 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应尽可能地体现原作的文化意象,传递其文化内涵。
文中探讨了
《红楼梦》的英译本的一些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及意蕴,揭示了翻译中文化意象因处理不当而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处理文化意象的策略,以达到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
[关键词] 红楼梦;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09)01-0124-03
[收稿日期] 2009-03-06
[作者简介] 付智茜(1979-),女,四川仪陇人,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助教。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其实践
研究。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因素深深蕴藏在各民族的语言当中。
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生产劳动、文化传统等互不相同,形成了具有独特意蕴的文化意象。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势必给跨文化翻译提出了挑战。
“二十一世纪翻译理论研究将面对许多新问题、新任务。
笔者认为最大的
问题(也是人们最关注的和最有趣的)将集中于文化翻译)”
(刘宓庆,1999:8)。
而跨文化翻译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文
化意象。
关于文化意象的定义,谢天振曾这样说(1999:180)“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
地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包括民间艺人的口头作品和文人的书面作品)里,它们慢慢地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就彼此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
”也就是说,文化意象首先有个具体的形象,它带有超越它本身的文化含义;再者,这种文化含义应是某种文化所特有的。
它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可以归为:“植物;动物;成语、谚语、典故或某个形容词语中的形
象或喻体;数字。
”(谢天振,1999:181) 二、翻译文化意象的基本原则、原因及策略
就处理跨文化的文化意象的翻译界曾提出了这么一个原则:翻译应尽可能地保留原来的文化意象的文化特征,尽可能
不用归化译法。
即要尽可能用本民族有的、相同的或类似的意象来翻译别民族文化意象。
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文化意象,也要保留原有的,不少学者持有类似的观点。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交流,也是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学翻译,而从根本上讲,信息交流实际上也是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
不懂外语的读者之所以要读文学译作,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译作领略异族的文
化”
(王东风,2000:121)。
中国的读者希望读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译作,而不是经过刻意归化的中国味十足的译作。
同样,英语或其他语种的文学翻译读者也渴望读到正宗的中国文学译作,尤其是富有中国文化的译作。
读没有原汁原味的译作,就如同来中国享受美食的西方人吃到的只是汉堡包和炸鸡腿,索然无味。
另外,如果在翻译中译者故意避开感到棘手的文化意象,这实际上造成信息传递上的偏差和缺损。
因为文化意象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意义,仅仅把原文的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是不够的,因为原来的意象被扭曲,替换,或删除了,对目的语读者是种巨大的缺憾,有时候还会对异域文化产生误解。
就这点而言,谢天振老师举了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那就是赵景深译的“牛奶路”(m ilky way )。
赵曾把“the whole sky
s pangled gay t w inkling stars,and M ilky way is as distinct as though it had been washed and rubbed with snow f or holiday 1”译成“天上
闪耀着光明的亮星,牛奶路很白,好像是礼拜日用雪擦洗过的一样”,谢老师认为赵译比一般大家接受的“整个天空点缀着繁星,快活地眨眼。
天那么清楚地显现出来,就好像有人在过节以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这个译法要好。
因为河(a river )不能被擦洗而路(a way )却可以。
把“M ilkyW ay ”这个文化意象转变成汉语里的“天河”,意象不变,译成“牛奶路”反而更合理。
因为在希腊神话里,“M ilkyW ay ”本就是一条实际的路,而
在中国牛郎织女这个神话故事里,“天河”或“银河”是条河,上面还有“桥”呢。
不然怎么有七七的“鹊桥相会”呢。
下面笔者将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最著名的两个英译本中(霍克斯,1973-1980;杨宪益、戴乃迭,2001)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的翻译为例,探讨他们对其中凸现的一些文化意象进行分析并主张在涉及文化意象时以异化为主要手段。
选择《红楼梦》,因为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因而其中的文化意象也极富文化内涵;二是因为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是公认的译坛大家,贯通中西,且为一英一中,很有代表性。
11文化意象·动物
111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十一回)
A t 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 wan1(Y:218)
A case of“the t oad on the gr ound wanting t 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1(H:242)
这里,杨将“天鹅”译为s wan,很好地传达了原作文化的“天鹅”的文化意象:美好的事物。
在中国文化中,是美丽事物的象征,或是不容易得到的事物。
霍用“鹅”代替了“天鹅”,原文那种天悬地隔的、纯属想入非非的强对比含义有所冲淡,因为在西方文化里,goose只是陆地上一种很普通的动物并没有赋予特殊的文化含义。
霍这样采用归化的译法,即用译语国的没有对应的意象来表达源语国的译法,恐怕译语读者难以理解到“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意境了。
杨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给译语国读者产生了“陌生化”,但也正是这种“陌生感”使得他们更好奇,从而才有主动学习中国这种文化的动因,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翻译才达到了真正的目的。
21文化意象·物质
211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二十四回)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 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1 (Y:171)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 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 our1 (H:474)
212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十六回)
Keep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pan1(Y:292)
A l w ays“one eye on the dish and the other on the saucepan”1 (H:309)
此处,霍克斯采用归化,用译语中的面粉和面包取代大米,餐碟代饭碗,平锅变长柄锅,典型的中餐摇身一变成西餐,给读者的印象似乎是中国原来并不是传统的农业国(米、碗、筷、锅等为居家特色),中国人也跟欧洲人一样吃的就是西餐(面包、碟、刀叉、长柄锅等为特色)。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霍这里传递了错误的文化背景知识,译语读者可能认为中国人也吃面包,饮食跟他们一样。
如果说中国现在想向西餐为主的外国人推崇中餐的话,霍的这种译法可能使本想来中国享受美食的西方客人“原来中国人也和我们吃的一样”而提早收场。
这样的文化交流的损失可委实不小。
31文化意象·宗教+制度
311 在第一回,《好了歌》第一句,“世人都晓神仙好”
A ll men l ong t o be i m mortals。
(Y:21)
A ll men know that salvati on should be won1(H:63)
宗教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通篇蕴涵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精神。
杨将“神仙”直接译成i m mortals。
因为在中国,神仙是道教的概念,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肉体的永久,由此杨用了一个忠于源于文化的i m mortals;而霍则采用“归化”,使用salvati on,因为基督教强调的是受苦受难,从赎罪中人的灵魂得到拯救,这明显的是服务于译语读者,消解源语文化,展示译语文化。
同样:
312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 an p r oposes,Heaven dis poses。
(Y:116)
M an p r oposes,God dis poses。
(Y:152)
杨以源语为中心,采用异化,因而保留了中国的“天”文化。
在中国“天”是在“主宰”。
故有“天命”、“天子”之说。
而霍译为God,明显的是因为译语读者中God是自然界的主宰,所以我们在口语中表示感叹时常常听到他们说,God hel p me;God hel p those who hel p them selves,etc1。
而中国人则说:天哪!杨译却再现了原语文化的异域特色,读来给人以可触摸的文化氛围和实在的历史感。
例中杨译则套用了现成的英语谚语,巧改God为Heaven,从而很好地保留了原有的宗教色彩;霍译则未作任何改动,直接援引,对译入语读者而言理解是轻而易举了,只是如此一来,一个信佛的被想当然地认为原来都是信基督的,似乎世界上除基督教以外什么都不能信。
在极力回避原文的宗教色彩方面,还可以从其对原文无处不在的“阿弥陀佛”或“念佛”的翻译中见到:Holy name!(pp1113,170,207,273)/ B lessed na me of the l ord!/blessed you,my dear!(p1156)You see!You see!(p147)/B less us and save us!(p1265)/Lord Bud2 dha!(p1307)God bless my s oul!(p1169)/Now p raised be! (p1399)。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它集中体现了封建制度下女性无地位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
下面以第四十六回“鸳鸯女誓拒鸳鸯偶”一处对女性地位的杨译的异化和霍译的归化所带来的效果。
313 他哥哥只得将贾赦的话与他,又许他当家作姨娘。
鸳鸯只咬定不愿意。
他哥哥无法,少不得回贾赦。
Her br other t old her what Lord She had said and what dignity she would have as his secondary wife1(Y2:336)
W hen they were home,her br other t old her all that J ia She had said,p r om ising that if she accep ted,her positi on would be an honored one:she would become M rs1J in1(H2:422)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
反映在婚姻生活中就是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
只要有钱有势,只要看上某个女子,不管自己年龄和她相差多大,人家婚配与否,是否愿意,就可强占为妾,即“姨娘”(而西方文化中却没有这样象对应的文化)。
其地位又受正室(大老婆)的操控支配打骂虐待,简直就是奴婢的奴婢,处于从属的地位。
为了将这种吃人礼教所特有
521
第1期 付智茜: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的文化送到译文读者那里,杨译为secondary wife,体现了鸳鸯作为一名女仆的被人宰割的悲惨地位。
在贾赦看来他娶她并许诺给她“姨娘”的地位都象是“天大的恩赐”。
多么讽刺,恶人反倒成了“佛祖”。
这样杨译就传神地将源语文化意蕴传达出来。
而霍克斯译成M rs1J in(金夫人)显然就抹杀了一个女孩悲惨的生活,让人搞不懂为何一个丫头誓死都不愿嫁给贾赦。
从而将“姨娘”这个特有的文化意象给抹杀了。
那《红楼梦》一个重要的文化输出就这样被遮掩了。
41文化意象·颜色
色彩词语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往往带有很丰富的联想意义。
不同民族对颜色的感受往往不尽相同,导致文化意象的差异。
关于书名的翻译,杨译为A D ream of Red M ansions,与中文书名《红楼梦》很近似,带有一种优美而又神秘意境。
因为《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由兴旺走向衰败的故事。
梦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幻灭,最终一场空。
纵然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曾向命运抗争,曾生活在殷实的家业的庇护下,但最终也只得“含恨归天”,“遁入空门”,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Red mansi ons点明故事发生在曾风光的大家族内。
在中国古代,只有大户名豪方有“朱颜”(即red)房,是繁华权势的标志,而普通老百姓住宅则曾灰白色。
杨为了传达“中国红”可以说是想当“忠”。
因为在中国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
如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含有“红”字的词语:红利、红包、红得发紫、红晕当头、开门红等等。
逢年过节中国人总喜欢挂红灯笼。
但与之相反,红色在西方却不受欢迎,在他们看来,红色意味着暴力、流血、不吉利。
他们习惯把不好的与红色联系起来,如:Red shin(印地安人),out of red(扭亏为盈),in the red(亏损)。
因此,霍克斯译为The St ory of the St one,将“悼红轩”译为Nostalgia Studi o,“怡红院”译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Yang’s versi on: Happy Red Court)。
“悲金悼玉的《红楼梦》”译为A D rea m of Golden Days,“怡红院”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而“怡红公子”则成了Green Boy。
三、结语
以上是我们对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分别就《红楼梦》中涉及到文化意象的一些翻译时所采用的策略作了一些粗浅的透视。
郭老曾说过“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可能永远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1……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读者对象的不同,翻译就必须遵循不同的原则,所产生的两种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所引起的作用也就不一样”(郭建中,1999:285, 286)。
但总的说来,杨宪益译文多取“异化”方式,重原语文化;霍译则“意译的成分更多一些,语言形式和比喻形象更接近译文文化”(冯庆华,2000:334),多取“归化”,从而造成文化意象的缺损和丢失。
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因而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对文化意象的保留至关重要。
由此说来,异化在某种程度上虽给读者造成“陌生化”,但也正是“陌生化”使读者对源语文化产生好奇,进而主动地了解和学习译出语国家的文化,延长其审美的过程并加深这一理念。
关于“陌生化”这一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人之一什克罗夫斯基曾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就指出:“艺术的目的是要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
”异化的文学翻译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将作为文化意象的含义“陌生化”,从而推进文学翻译的读者向原语文化靠拢,并最终获取对这种文化的理解和享受。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样两种文化才产生了真正的较量和沟通,并起了互通有无的作用,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使目的语从多方面接触外域文化,由于吸取了外域文化的滋养,上升为一种更有生命力,更适应新的历史生态条件的新文化”(刘宓庆, 1999:261)。
[参考文献]
[1]Ha wkes,David trans1The St ory of the St one[M]1Har monnd2
s worth:Penguin,1973-19801
[2]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trans1A D ream of Red M ansions
[M]1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11
[3]曹雪芹,高鹗1红楼梦[M]1长沙:岳麓书社,19871
[4]冯庆华1译者的风格[A]1谢天振1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
化透视[C]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5]郭建中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A]1文化与翻译
[C]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
[6]刘宓庆1文化翻译论纲[M]1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
[7]什克罗夫斯基1作为技巧的艺术[A]1朱立元1当代西方
文艺理论[C]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
[8]王东风1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1中
国翻译,2000,(4)1
[9]谢天振1译介学1[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
(责任编校:张 蕾)
621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