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人的适应性非理性及其防控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原因及治理对策

①
黄尔梅:《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司法政策案例指导与理解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 0 1 4 年 版 ,第 1 8 4 页。
②
2 0 1 1 年 -2012年 ,齐某利用班主任职务之便,多次对多名未成年人进行强奸、猥 亵 ,2 0 1 8 年 ,最高人民法院作出
终 审 判 决 ,认 定 原 审 被 告 人 齐 某 犯 强 奸 罪 ,判 处 无 期 徒 刑 ,剥 夺 政 治 权 利 终 身 ;犯 猥 亵 儿 童 罪 ,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在年龄上集中于18-65岁 ,占比最大的为 18-30岁 ,其次是31-50岁 ,65岁以上最少。从统计 数 据 来 看 ,犯罪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其 中 , 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涉罪问题,18周岁以下涉 罪人员有25名 ,占比5 % 左右。而相关统计显示, 在316起案件中,未成年人实施的性侵害案件有44 起 ,占案件总数的13.92%。® 由此可见,该数据虽 与前述统计数据与有一定差距,但也表明绝对不 能忽视未成年人性侵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
- 48 -
性 M 米成年人犯罪现状、原闪及治理对策
总第345期
性 侵 未 成 年 人 犯 罪 现 状 、原 因 及 治 理 对 策
王 燕 飞 * 黄 路 路 **
摘 要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日益增多,降低其发生率和保护未成年人相关权利成为社会关注 的话题。未成年人由于 身 心 发育还不成 熟, 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差,相较于成年人而言更 易 成 为 性 侵 对 象 。性 侵 未 成 年 人 犯 罪 原 因 ,既 有 内 在 的 生 物 学 、心 理 学 与 社 会 学 因 素 所 导 致 ,也有 我国治理诸环节存在问题有着外在关系。虽然我国在治理此类犯罪现象中探索出了一些治理经验, 但面对现实还需要继续完善。推进治理对策发展与成熟需要在三个层面努力:在立法上,完善我国 刑事立法、增加精神损害赔偿、完善从业禁止法律制度等;在司 法上,推动少年司法专门机构的进 一步完善,真正落实建立一站式询问机制,并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在社会治理角度上,建立校园性 教 育 及 法 治 教 育 机 制 ,促 进 入 职 查 询 制 度 在 全 国 推 广 ,强 化 亲 权 性 教 育 保 护 责 任 。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动机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动机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者内心思想、动机和行为的学科。
它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旨在深度解析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在刑事案件中,通过了解犯罪动机,可以帮助警方、检察机关和法院更全面地认识犯罪嫌疑人,推断罪证,制定更科学的侦查策略和法律手段。
犯罪动机是犯罪者犯罪的原因和目的。
它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类。
一、内在动机内在动机主要来源于犯罪者的个人原因、特质和心理状态。
它们可能是以下几种:1. 社会适应失调:一些犯罪者由于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或社会关系问题,导致他们对现实世界感到不满、失望或无力应对。
他们可能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宣泄”和满足个人需求。
2. 傲慢和自恋:一些犯罪者因傲慢自负,认为自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他们在犯罪行为中寻求权力和满足自我欲望。
3. 反社会人格:一些犯罪者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例如缺乏同理心、冷漠无情、无法抑制冲动和回避风险。
这种人格特征使他们更容易违反社会道德规范,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主要包括由犯罪者在外部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刺激和挑战。
它们可能是以下几种:1. 经济动机:经济困难是造成某些犯罪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人由于贫困、失业或债务问题,选择通过犯罪来获取经济利益。
2. 社会要求和压力:一些犯罪者可能受到社会阶层、家庭关系和其他群体压力的影响。
他们可能出于对地位、尊严或其他社会期望的追求而犯罪。
3. 媒体和互联网:现代社会的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给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工具。
一些犯罪者可能受到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网游暴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了解犯罪动机不仅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更准确地推断犯罪嫌疑人和犯罪团伙的行为模式,还可以为法院提供更科学和合理的判决依据。
在犯罪案件调查和审理过程中,犯罪心理学专家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和心理分析等手段,梳理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变化和潜在风险,帮助建立更完整、准确的证据链。
网络犯罪的心理分析

网络犯罪的心理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犯罪越来越普遍。
网络盗窃、网络欺诈、网络诈骗等各种形式的网络犯罪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和危害。
那么,网络犯罪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是什么驱使着犯罪分子们不断开展各种网络犯罪活动?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成就感和刺激希求网络犯罪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犯罪者通常会在网络上显摆自己的“成果”,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例如,黑客们在攻破被人看作高度安全的系统之后,会发布攻击成功的截图或游说公开的攻击代码,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和技术水平,以此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这种心理动机,是因为网络犯罪活动可以很快地让犯罪者获得一种刺激的成就感,这种刺激感可以很好地弥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欠缺感。
二、非理性的报复心态网络犯罪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报复心理,而网络成为了他们报复的渠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的匿名性为这些犯罪者提供了天然的遮蔽,他们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来骚扰、恶意攻击、掌握他人私人信息等等行为,来“报复”那些自己最不喜欢或曾经“受过伤”的人,以此来促使自己获得某种满足感。
这种逆来顺受的感觉,让他们觉得自己拥有某种特权,而这也是许多网络犯罪者不断去做这件事情的原因之一。
三、自尊心得到提升网络犯罪还可以让犯罪者体现出自己的“英雄”本色。
尤其是在网络欺诈等犯罪类型中,不管是利用某些交友软件骗取别人的信任,或者是利用虚假网站欺骗别人的钱财,犯罪者总有一种征服他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权利”,就像是一个能力超群的超级人物展露自己的技能,得到许多人的崇拜和羡慕一样,这种自尊心的满足可以让犯罪者陶醉其中。
总之,网络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极其复杂,包括成就感和刺激希求、非理性报复心态以及自尊心得到提升等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纵容这种犯罪现象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法律手段来打击和制止这些网络犯罪分子们的行为,进一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互联网时代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安全。
论犯罪人的理性思维

论犯罪人的理性思维——以犯罪预防为出发点王晓东李锡海【内容提要】在犯罪实施过程中,理性思维参与了犯罪成本评估、犯罪机会选择和犯罪过程策划。
其实,犯罪过程中表现出的犯罪人的理性思维,属于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讲,任何犯罪行为都是受非理性思维支配的。
从犯罪预防的目的出发,我们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守法光荣、违法丢人、犯罪可耻”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使“不能犯罪”的理性思维在社会产生和巩固;要改进立法和司法,增加犯罪成本,促使“不敢犯罪”的理性思维在社会产生和巩固;要在基础设施保障、先进科技手段运用、人力资源运用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促使“没有机会犯罪”的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巩固。
【关键词】理性思维人性犯罪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⑴。
人的活动之所以和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活动是在理性思维支配下进行的。
正如马克思所言:“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⑵。
人类拥有得天独厚的理性思维,因而扩大了人类的体力,增长了人类的才干,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使其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变得日益强大起来。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理性思维给人类带来了不幸。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促进了犯罪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加剧了人类心灵的痛苦。
本文试从犯罪预防的目的出发,就犯罪人的理性思维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利用人的理性思维,有效预防犯罪发生问题,略述己见。
一、犯罪人的理性思维与犯罪成本评估在经济学中,成本是指投资人为获得某种利益必须付出的代价。
犯罪也是一种投资,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在获得一定好处的同时,也要付出必要的犯罪成本。
所谓犯罪成本,就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和承担犯罪后果时必须支付的一种代价。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于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一直都十分关注。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对于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一、心理学解释犯罪行为的理论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环境中的犯罪行为而学会犯罪。
这一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特别是亲密关系和家庭教育对于个体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
2. 心理动机理论心理动机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由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欲望驱使所产生的。
个体可能因为求得物质利益、满足权力欲望或者寻求刺激而从事犯罪行为。
此外,心理动机理论还强调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犯罪行为的影响。
3. 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与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缺陷有关。
根据心理发展理论,个体在幼年期经历的安全感和爱的满足对于成年后的道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缺乏爱和安全感的个体更容易在成年期表现出犯罪行为。
二、心理学预防犯罪的方法1. 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对个体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和社会宣传等途径进行。
心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个体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加其对于犯罪行为的认识和避免犯罪的意识。
2. 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针对犯罪倾向的个体进行的一种心理干预措施。
通过对个体的心理冲突和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其找到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对于犯罪行为的依赖。
心理疏导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形式进行。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对于个体的关心和重视程度。
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个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减少其从事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加强社会扶助等方式来实现。
4. 创造积极环境创造积极环境是指通过塑造社会环境,使其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包括改善经济条件、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加强社会安全保障等方面。
金融维权非理性投诉应对与法律风险控制

金融维权非理性投诉应对与法律风险控制安玉书编者按: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非理性投诉及防范相关法律风险也引起关注。
本文将非理性投诉分为冲动类、报复类、牟利类和取证类四类,并对非理性投诉引发的行政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和刑事法律风险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增强守法提示,引导投诉人依法表达诉求;实施分类指导,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严守工作纪律,确保投诉办理不越權、不违规;规范办理流程,保障投诉人的合法权利;加强部门联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多样,以及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维权通道不断顺畅,人民银行受理的金融消费纠纷数量急剧增加,其中,非理性投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何应对好该类投诉并防范相关法律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在对金融机构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人民银行的投诉处置实践经验,对金融维权领域非理性投诉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参考相关司法诉讼案例,探讨应对非理性投诉的有效方式,并就依法防范和妥善处置非理性投诉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注非理性投诉的必要性非理性投诉概念界定笔者认为,判定金融消费者投诉是否理性,主要从动机和诉求两个方面进行甄别:一是其投诉动机是否背离解决金融消费纠纷的初衷;二是其诉求是否具有充足的法律和事实依据。
据此,可将非理性金融投诉界定为,概指金融消费者并非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解决金融消费纠纷为出发点,而是出于冲动、报复、牟利、取证或其他非理性动机,向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要求予以处理的投诉。
非理性投诉受理依据目前,人民银行受理金融消费投诉的法律法规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实务中适用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根据《实施办法》,只要属于人民银行法定职责范围内和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消费者投诉,且没有第36条规定的不予受理的情形,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均应受理。
浅析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分析

浅析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人是指从事犯罪行为的人,根据他们的行为类型,可以分为偷窃者、谋杀者、贩毒者、诈骗者等。
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体验性犯罪心理。
这种心理是指犯罪者主动冒险,追求罪行行为带来的快感,犯罪是给自己带来快感的一种方式。
二是社会心理,即犯罪人模仿在社会环境中,有某些人行为可以带来社会认可,大多数犯罪人也是为了获取这样的认可而行犯罪,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是反制心理,即为了反制某些理由而犯罪,例如,一些犯罪者可能为了报复老师、家长或社会而犯罪。
四是安全心理,即满足自身需求而犯罪,这种心理常常出现在涉及金钱和财产的犯罪中。
五是怀疑心理,在面对相关问题时,犯罪者确信自己无法解释、无法把握,急于彰显自己的自立性,以罪犯的方式制造紧张的处境,最终达到其自身的心理需求。
从上文可知,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复杂的,应根据具体犯罪情况而定,要把握好各种心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分析犯罪人的思维特征,从根本上预防犯罪。
犯罪心理学犯罪类型心理

犯罪心理学犯罪类型心理犯罪心理学:犯罪类型与心理深层探索人类的心理世界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领域,而犯罪心理学旨在探索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犯罪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犯罪者的思维方式、行为动机以及可能的心理异常。
本文将着重讨论几种常见的犯罪类型,并深度探索这些犯罪类型的心理特征。
一、杀人犯杀人犯在犯罪心理学中被称为“凶杀犯”。
凶杀犯的心理特征常常与暴力倾向、愤怒、报复心理以及心理疾病等有关。
一些凶杀犯可能具有过度依赖他人和不健康的依赖关系,当得不到自己期望的满足时,会产生极度的恼怒和不满情绪,从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此外,一些杀人犯也可能患有心理疾病。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听到幻听或产生妄想,导致其做出致命行为。
对于杀人犯的心理评估和治疗非常重要,以便为社会的安全提供保障。
二、性犯罪性犯罪是指以性行为为目的的违法行为,包括强奸、性侵等。
性犯罪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些性犯罪者可能具有控制欲望、恶劣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受到过性虐待或其他心理创伤经历的影响。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性犯罪者的行为往往与他们对权力和支配的渴望有关。
他们可能通过控制和卑劣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并将其合理化为对受害者的“惩罚”。
三、金钱犯罪金钱犯罪是指为了金钱利益而犯罪的行为,如贪污、贩毒等。
与其他犯罪类型相比,金钱犯罪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但心理层面的因素同样至关重要。
金钱犯罪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贪婪、不道德行为以及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一些金钱犯罪者可能受到欲望的驱使,无论是出于满足个人欲望还是满足与他人的竞争欲望。
他们可能出于报复、嫉妒或其他动机而从事非法活动。
四、网络犯罪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网络犯罪包括网络诈骗、网络盗窃和网络欺诈等行为。
网络犯罪的心理特征显示出了一种深度的技术犯罪素养和对非法获利的渴望。
网络犯罪者通常具有高度的技术能力,能够利用网络漏洞进行非法活动。
他们可能具有社交工程学、心理操纵以及虚假身份等技巧,用于欺骗受害者和逃避被识别的风险。
监狱工作论文浅析限制减刑类罪犯的改造对策

监狱工作论文浅析限制减刑类罪犯的改造对策在现代社会中,刑罚除了惩罚罪犯之外,更应该起到改造和重建罪犯的作用。
对于限制减刑类罪犯来说,其改造对策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监狱工作中限制减刑类罪犯的改造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了解限制减刑类罪犯的特点限制减刑类罪犯是指那些犯罪时间较长,危害性较大或有不良表现的罪犯。
他们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惯犯特征:限制减刑类罪犯大多数是惯犯,已经有过多次犯罪记录,犯罪情况比较严重。
2. 适应性差:由于长期处于监狱环境,很多限制减刑类罪犯对社会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不适应,导致在获释后再次犯罪的机率较高。
3. 心理问题:长期的监禁生活容易导致限制减刑类罪犯产生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二、加强心理矫治工作心理矫治工作是改造限制减刑类罪犯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调整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1. 建立心理咨询机制:监狱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小组,定期为限制减刑类罪犯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
2. 心理教育培训:通过心理教育培训,让限制减刑类罪犯增加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并学习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
3. 狱内心理康复活动:组织一些心理康复活动,如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以缓解限制减刑类罪犯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康复。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限制减刑类罪犯在监狱期间,除了接受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之外,还应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
1. 制定职业培训计划:针对限制减刑类罪犯的具体情况,制定职业培训计划,选择适合他们的职业方向,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2. 开设技能培训班:建立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班,如电脑维修、烹饪、汽车修理等,为限制减刑类罪犯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
3. 推动就业帮扶: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推动就业帮扶,为减刑类罪犯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资金,帮助其顺利融入社会。
四、加强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限制减刑类罪犯在改造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预防和矫正策略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预防和矫正策略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安全和财产带来了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矫正犯罪行为,心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犯罪行为预防和矫正策略中的应用。
一、犯罪预防策略心理学在犯罪预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的心理特征和环境因素是导致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了解并干预潜在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1. 心理教育与意识形态塑造心理教育是犯罪预防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提高道德修养和自律能力,从而减少犯罪倾向。
此外,对于潜在犯罪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了解自身心理问题,解决内心冲突,减少犯罪的可能。
2. 犯罪人格特征分析与干预心理学研究表明,犯罪行为与特定的人格特征相关。
通过对犯罪人格的分析,可以为犯罪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心理学可以帮助识别具有侵害他人倾向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并通过干预措施,如心理训练、行为疗法等,帮助他们克服犯罪倾向,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3. 社会环境调整与重建心理学可以帮助分析社会环境与犯罪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减少贫困、失业、家庭矛盾等不利因素,能够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此外,在犯罪预防中,心理学还可以通过建设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培养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个体抵御犯罪行为的能力。
二、犯罪矫正策略当犯罪行为发生后,心理学也能够为犯罪矫正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心理学的干预,帮助罪犯重新认识错误,调整心理状态,降低再犯率。
1. 刑罚执行中的心理干预刑罚执行是犯罪矫正的一种主要方式。
心理学干预可以帮助罪犯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再犯率。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训练、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罪犯理解罪行的破坏性、后果和社会影响,引导他们健康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并帮助他们进行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重建。
解密犯罪心理学:深入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

解密犯罪心理学:深入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1. 引言1.1 概述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通过深入分析罪犯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犯罪以及他们背后隐藏的动机。
对于法律与社会管理领域来说,了解犯罪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有助于提供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干预手段。
本文旨在全面阐述犯罪心理学,并探讨不同的理论、犯罪类型以及相应的心理特征。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预防与干预措施,在保护社会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深入剖析研究结果和案例,本文将揭开犯罪背后深层次的动机和行为模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详细介绍犯罪心理学及其相关内容。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目标和结构;第二部分是对犯罪心理学进行概述,包括该领域定义、历史发展和应用领域;第三部分将介绍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包括社会认知理论、心理动机理论和行为模式分析;第四部分将详细探讨不同类型犯罪背后的心理特征,如违法与合法犯罪对比、凶杀犯罪心理特征分析以及财产犯罪背后的动机解析;最后一部分是关于预防与干预措施的讨论,包括犯罪预防策略的探讨、心理治疗在矫正中的应用以及高危人群干预方法的分析。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解密犯罪心理学,揭示与犯罪相关的复杂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通过了解这些内在因素,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为什么个体会选择犯罪行为,并提供相应的预防与干预措施以减少潜在危害。
同时,我们还希望借此启发读者对于社会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和综合性思考,促进社会管理和治安建设领域的发展。
通过掌握犯罪心理学知识,我们将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犯罪现象,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全做出贡献。
2. 犯罪心理学概述2.1 犯罪心理学定义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者心理过程、动机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它涉及对犯罪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深入探讨,旨在解析犯罪背后的心理驱动力和作案模式。
2.2 历史发展犯罪心理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犯罪心理学解读分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解读分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学科,通过深入分析犯罪心理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并为犯罪预防、犯罪心理疾病的治疗以及法律实践等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读分析。
一、罪犯的心理特征1. 自利心强:罪犯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利心,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利益,他们会冒险并不择手段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种自利心的强烈驱使下,他们常常不顾他人的利益,从而犯下各种犯罪行为。
2. 缺乏同理心:罪犯往往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缺乏理解和同情,无视他人的权益。
他们常常具有冷酷无情的心态,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无动于衷,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将别人当成犯罪的对象。
3. 冲动和欲望无法抑制:罪犯通常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的欲望和冲动往往无法得到适当的控制,从而导致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
他们常常不能有效地分辨是非与后果,难以抵制外界的负面诱惑。
4. 自卑感和挫折感:一些罪犯在生活中常常感到自卑和挫折,他们缺乏自信和自尊,无法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
为了摆脱这种痛苦感,他们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虚幻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二、罪犯的行为模式1. 犯罪动机:罪犯的行为往往存在明确的动机,比如金钱、报复、满足某种欲望或谋取权力等。
根据犯罪动机的不同,罪犯会选择不同的犯罪方式和对象。
2. 犯罪计划和准备:罪犯在犯罪之前通常会有一定的计划和准备,他们会选择最佳的犯罪时机和地点,并寻找可行的犯罪手段和工具。
这种计划和准备的过程显示了罪犯的谨慎和理性。
3. 犯罪手段和技巧:罪犯在犯罪过程中会运用一系列手段和技巧,以避免被发现和逃避法律制裁。
他们可能利用科技手段、心理欺骗或暴力威胁等方式来实施犯罪行为。
4. 潜逃和保护自己:在犯罪得手后,罪犯通常会采取相应的躲避和保护措施,以免被抓捕。
他们可能会改变住址、伪造身份或使用假名,以此来迷惑警方和摆脱追捕。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作者:赵楠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2年第10期◎文/赵楠当前,在青少年犯罪中,激情犯罪尤为突出,涉案学生及其家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学校教学和管理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干扰,也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
因此,探析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青少年激情犯罪的概念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激情犯罪是指在强烈而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下实施的毫无理智、不计后果、失去自我控制力的突发性的违法犯罪行为。
青少年正处于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Hall)在《青春期》一书中指出,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
这一时期的人情绪跌宕起伏,剧烈波动,情绪体验广泛且丰富多彩,表现出明显的爆发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二、青少年激情犯罪的特点(一)突发性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没有明显的犯罪动机或明显的作案目标,很少有预谋和准备阶段,常常是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导和激发下,临时起意,瞬间发生的,因此具有突发性。
他们在激情状态下,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甚至头脑“一片空白”。
犯罪过程比较突出而且简单,犯罪动机形成的时间极短且不复杂,往往事先并无预谋,在心理亢奋的状态下恣意妄为,不计后果,而在犯罪行为停止,情绪平静下来后,面对自己一时冲动所酿成的悲剧,往往又后悔莫及。
(二)情境性激情犯罪人在实施犯罪前并没有犯罪的动机和目的,只是被出乎意料的挫折或打击而激怒,产生了报复行为。
所谓挫折或打击主要有两种:一是被害人自身的言行,如语言刺激(谩骂、讽刺等)和行为刺激(侮辱、殴打等);二是案发现场当时的情境。
在行为者看来,实施报复行为是出于“正当防卫”的需要,是由于自己受到侵犯和挫折而导致的,这种“合理化”心理倾向使大脑皮层和皮下神经兴奋失调,出现许多盲点,导致意识障碍,道德和法律的心理监督功能丧失,把不符合道德和法律的反社会的犯罪行为当成合理的。
罪犯的分类处遇名词解释

罪犯的分类处遇名词解释罪犯是指犯罪行为的人,根据罪犯的行为特征、社会危害程度和个体情况的不同,可以对罪犯进行分类处遇。
这种分类处遇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惩罚与矫正的平衡,保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宁,并帮助罪犯在刑期内得到有效的教育和改造。
一、偶发性犯罪者偶发性犯罪者是指没有长期犯罪史的罪犯,他们通常是在特定情况下因为一时冲动或者无法控制的错误行为导致的犯罪。
这种类型的罪犯在犯罪前通常没有长期的犯罪倾向,因此其分类处遇的重点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其认识到犯罪的严重性,并帮助其改正错误,避免再次犯罪。
二、习性犯罪者习性犯罪者是指具有长期、连续犯罪行为的罪犯,他们可能存在犯罪记录或多次犯罪事实。
习性犯罪者的分类处遇旨在遏制其犯罪行为,防止其继续对社会造成危害。
对于这类罪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强化惩罚力度,加大刑罚力度,并通过监狱内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其改造和复员的机会。
同时,必要的心理疏导和社会融入帮助也很重要。
三、再犯罪者再犯罪者是指服刑期满出狱后再次犯罪的罪犯。
对于再犯罪者,实施分类处遇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再犯,减少罪犯再次伤害社会的可能性。
针对这类罪犯,需要采取更加严厉的处遇措施,如加强监督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法治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及为其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其重新融入社会。
四、精神病犯罪者精神病犯罪者是指在犯罪行为中存在明显精神疾病的罪犯。
这类罪犯对于社会的危害性不仅仅来源于其犯罪行为本身,同时还联同精神病的影响。
对于精神病犯罪者的处遇,需要在保障社会安全的前提下,注重医疗和心理治疗,为其提供必要的治疗和康复机会,并确保其在医疗和社会监管之下,不再对社会造成危害。
分类处遇的目的是使罪犯得到教育和改造,帮助其重新回归社会。
在分类处遇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个体化原则个体化原则意味着根据罪犯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不同的教育和处遇方案。
不同类型的罪犯在教育和改造需求上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罪犯的特点和需求,为其提供适合的分类处遇措施。
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认知与干预

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认知与干预犯罪行为是社会中的一大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安全和不稳定的因素。
为了探讨和解决这一问题,心理学对犯罪心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干预。
本文将从认知角度探讨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认知与干预,以期帮助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并为矫正和预防犯罪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首先,要理解犯罪心理,必须对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和动机进行深入的研究。
心理学通过观察和分析犯罪者的思维模式,试图了解他们是如何评估和决策的。
犯罪者的心理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特质、成长环境、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决定了犯罪者的行为。
一方面,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些犯罪者存在心理缺陷或异常。
例如,心理上的创伤、精神疾病和人格障碍等都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另一方面,社会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犯罪者的家庭背景、朋友圈和社会支持系统都可以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
在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下,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往往存在漏洞和扭曲,对他们来说,获取利益或避免风险的方式可能显得扭曲和错误。
基于对犯罪心理的认知,心理学提出了一些干预措施来矫正和预防犯罪行为。
首先,认知矫正程序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
此方法通过帮助犯罪者认识到自己思维错误或扭曲的方式来改变他们的犯罪动机。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犯罪者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替代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例如,通过认知矫正,犯罪者可以学会如何评估风险和判断后果,使其意识到犯罪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心理学还强调了社会和环境因素在犯罪预防中的重要性。
社会支持和心理社会干预是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干预中的另一重要方面。
社会支持可以帮助犯罪者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提升其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通过提供心理社会支持和咨询,帮助犯罪者解决内心的冲突和压力,有助于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并寻求非犯罪的出路。
总之,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认知与干预是应对犯罪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对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寻找干预的突破口。
犯罪思想总结汇报

犯罪思想总结汇报犯罪思想总结汇报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是一种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犯罪思想是指犯罪行为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动机,是导致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犯罪思想的总结汇报,可以深入了解犯罪的本质和发生机制,为犯罪预防和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
犯罪思想的核心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
犯罪者常常将自身利益置于首位,无视他人权益和社会法律的约束。
他们往往不顾后果,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的,采取违法手段实现目标。
犯罪思想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个人贪婪、欲望得不到满足、非理性冲动、心理变态等。
个人贪婪是导致犯罪思想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个人欲望无法得到合理满足时,一些人可能会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富。
比如,一些人可能涉足黑社会组织,从事非法活动,以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经济利益。
个人贪婪使得犯罪者对法律的约束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他们不再将法律视为道义规范,而是将其视为规避和突破的障碍。
欲望得不到满足是另一个导致犯罪思想的重要原因。
当个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逃避”心理,寻找其他途径来实现目标。
一些人可能会寻求非法的快感,例如抢劫、赌博、吸毒等,从中寻求短暂的满足感。
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绪会迅速积聚,并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除了个人贪婪和欲望得不到满足外,非理性冲动也是导致犯罪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犯罪者可能因为一时冲动而犯罪,他们可能没有考虑到行为后果的严重性,仅仅追求短暂的快感和刺激。
比如,一些人可能因为情感纠纷或者私人恩怨而采取过激行为,导致他人受伤甚至丧生。
这种非理性冲动的犯罪行为常常给受害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
心理变态也是导致犯罪思想的重要原因。
一些人可能患有心理疾病或者人格障碍,导致其思维和行为偏离常人的道德观念和规范。
这部分人对于犯罪行为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强迫”或者“迷失”,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性,从而陷入犯罪的泥潭中。
总体而言,犯罪思想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个体的社会背景、教育程度、家庭环境、道德观念等都可能对犯罪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在当今社会,犯罪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有效地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逐渐受到重视。
犯罪情境预防,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犯罪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干预和改变,从而减少犯罪的机会和可能性。
这一理论并非着眼于犯罪人的个体特征或内在动机,而是将重点放在犯罪发生的外部情境上。
其核心理论基础包括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活动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会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如果犯罪的成本增加、收益减少或者风险增大,他们就可能放弃犯罪。
而日常活动理论则指出,犯罪的发生需要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有犯罪动机的犯罪人、合适的犯罪目标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管。
那么,犯罪情境预防具体有哪些方法呢?首先是增加犯罪的难度。
比如,加强建筑物的安保措施,安装坚固的门窗、监控设备和报警系统,让犯罪分子难以轻易进入。
在公共场所,设置复杂的道路和出入口,增加巡逻警力,都能让潜在的犯罪分子感到作案的难度加大。
其次是提高犯罪的风险。
比如,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巡逻频次,提高破案率,让犯罪分子意识到一旦作案,被抓获的可能性很高。
同时,加强社区的治安管理,鼓励居民之间相互监督和守望相助,形成一种无形的监督力量,也能增加犯罪的风险。
再者是减少犯罪的收益。
比如,对于盗窃犯罪,加强对贵重物品的管理和保护,减少犯罪分子可能获取的财物价值。
在金融领域,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监管,打击非法洗钱活动,让犯罪所得难以变现和使用。
另外,消除犯罪的诱因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比如,减少一些容易引发冲突和犯罪的场所,如治安混乱的酒吧、夜总会等。
对于一些容易诱发犯罪的商品,如管制刀具、毒品等,加强管理和控制。
为了更好地实施犯罪情境预防,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实际的问题。
例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犯罪,其情境因素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策略。
同时,犯罪情境预防措施的实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理性 与非理 性 的界定标 准
性是 指人 对 自己的行 为欠 缺 自我 约束和 控制 能力 , 在
讨论 犯罪 人 的非 理性 , 首先 需要 明确 理性 与非 理 日常生活中, 受某种非科学的信仰 、 某种情绪情感 、 习
性 的界定 标准 , 而明确 什么是 理性 , 么是 非理性 。 惯 等支 配而不 能恰 当地 安排 自己行 为 , 取理 智 的行 从 什 采 但是 , 于理性 与非 理性 的界 定 , 同的时代 、 同的 动 。 对 不 不
的非理 性需要 从 司法 惩 处 和教 育 引 导 等 方 面多 管 齐 依 靠说 服而 不是依 靠 武 力 ; 次 , 谋 求 使用 者 所 相 其 它
下。
信 是完 全正 确 的观点 , 进行 说教 ; 再次 , 在提 出意见 的
虽 然犯 罪不是 一 种 可 以用 某 种 单 一 理论 解 释 的 过 程 中 , 它尽 可 能使 用 观察 和归 纳 , 可 能地 少 用 直 尽 单 一现 象 , 是 , 者认 为 , 罪 和犯罪 人 中确实存 在 觉 。 l 。 但 笔 犯 ”6 因此 , 应 地 , 认 识 理 性 的 意 义 上 , 理 相 从 非
罪人 是理 陆的。建 立 在心 理 享 乐 主义 学 说 基 础上 的 引起 的” 犯罪 行为 起 因于 个 体 与生俱 来 的生理 或 心 ,
古典 犯罪 学 派认为 , 人类 的行 为都是 在考 虑快 乐和痛 理结构 , 无论 处 于强势还 是弱 势都使 他们 实施 反社会 『 坤。 是 苦 的基 础上进 行 的 。“ 一 种 行 为 中获 得 的预 期 快 行为 。2 实证 犯罪 学 派认 为犯 罪 人 是 非 理性 的 , 从 乐 , 能会抵 消预 期 的痛 苦 , 可 或者说 , 一种 行为 的快乐 与一般 人不 同的 , 至少 在实施 犯罪 行为 的倾 向方面 是 和痛苦 的代 数之 和 , 能会 与另一 种行 为 的快 乐和 痛 如此 。我 国有 学 者 也 秉 持 犯 罪 人 是 非 理 性 的观 点 。 可 苦 的代 数之 和保 持 平 衡 。 _ 2 ”l O世 纪 6 O年 代 以来 王牧教授认 为 :不但 犯罪人不是理性 的人 , “ 正常的 兴 起 的理 胜选择理 论 所 使 用 的那 套 假设 与古 典 犯 罪 人也 不 总是 理性 的人 。 ”
本 文所 涉非 理性特 指 犯 罪 人在 犯 罪 前 和 犯 罪 时 的非 从 实践 理性 的角 度看 , 理性 指 的是 人 的行为 中 的
理 性 ; , 失 刑 事 责 任 能 力 的 人 不 存 在 理 性 , 者 理性 , 它 主要 指 的是 人 的行 为 自觉性 , 包 括 行 为 二 丧 或 “ 这 说 , 们 的非 理性 是 基 于精 神 障碍 , 他 因此 本 文所 涉 犯 的选择 是在 冷静 的情 况 下 经 过认 真 思 考 和谨 慎 筹 划 罪 人特 指精 神正 常 的犯 罪 人 ; , 失 犯 罪 非犯 罪 人 的 , 为 的结 果 是早在 预料 之 中或基本 符合 原先 的设 三 过 行
【 键 词】 关 非理性
低 自控
低 自珍
适应性非理 性
【 中图分类号 】 F9. D 726
【 文献标识码】 A
惩 治 和预 防犯 罪 的有效 性 很 大 程度 上取 决 于 我 尔 的理性选 择理 论 “ 同意 那种 认 为 所有 行 为 ( 括 都 包 们 对 于犯 罪人 的本质 属性 的全 面 、 深入 、 正确 的理解 。 犯罪 行为 和非 犯 罪 行 为 ) 是 对 个 人 利 益 的 理 性 追 都
为, 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 , 一旦他们认为从犯 法解释 一个 理 I 生的人为什 么会 产生 非理性 的举 动 ; 而
罪 行为 中所 获取 的预 期 收益 将 会 超 过从 非 犯 罪行 为 实证犯 罪学 派关 于犯 罪 由犯 罪 人 无法 控 制 的 因素所 中所获取 的 预 期 收 益 , 们 就会 实 施 犯 罪 行 为 。 因 引起 , 罪人 是非 理 性人 的观 点 , 有告 诉 我 们 为什 他 犯 没
”2 犯罪人是理性的。 而论及 犯 罪人 的本质 属性 , 则又无 法 回避这 样一个 问 求的观点 。 _ 在他们眼里 ,
题 : 罪人 是理 性 的还是非 理性 的? 犯
与古 典犯 罪学 派 以及 现代经 济学 理论 不 同 , 实证
在具 有悠 久历史 的功 利 主义犯 罪分析 中, 罪被 犯 罪学 派认 为犯 罪行 为 “ 犯 由不 受 制 裁 体 系制 约 的力 认为 是基 于成本 收益 衡量 所做 出 的理 性选择 , 因而犯 量所 引 起 ” [e “ 罪 是 由犯 罪 人 无 法 控 制 的 因素 , ]o 犯 2l
作者简介 : 陈和华( 9 1一) 男, 16 , 浙江宁波人 ,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 司法学院教授、 犯罪学教研室主任 , 研究 方向为刑事司法学 应 性 非 理 性 及 其 防控 犯
5 5
上来 说是 非理 性 的 , 至少 在犯 罪行 为 的抉 择 时是非 理 真 理 , 这一 点上 它不 同于信 仰 , 者依 靠对权 威 、 在 后 神 性 的 。这 种非 理性 的根 本是违 背 了人 的趋利 避害 、 求 或 人 的信 赖 ; 理性是 通 过逻辑 的运 用而 非仅依 靠表 象 在这 点上 它不 同于感 觉 、 直觉 。 l 英 ”5 乐避 苦 的理性 。犯 罪 人 的非 理 性 主 要 表 现为 低 自控 而 获取 知识 , 和低 自珍 ; 且这 种非 理 性 是 一 种适 应 性 的非 理 性 , 国哲学 家罗 素 的看法 也 基 本如 此 。他 指 出 : 所 谓 理 而 “ 亦 即非 理性 的生 成是 环 境 适 应 的结 果 。防控 犯 罪 人 性 , 际上 可 以用 三个 特 征 作 为它 的定 义 。首 先 , 实 它
为 的后果 , 明了其是 非理性 的, 说 这种非理性 主要表现 为低 自控和低 自珍 。犯 罪人 的非理性 的生成是环境适应 的结 果, 可以把 犯罪人 的非理性 看作 为适应性 的非理性 。犯罪人非理性的防控是犯 罪预 防的根本环 节, 应该从加 强司法 惩 处和教 育宣传等方 面出发 , 引导理性 。
|’ 从人 的行 为 选 择 来 看 , J 工具 理 性 实 际 上 就 是 够鉴 别 、 判断 、 估 、 评 认识 真理 以及使 人 的行 为符合 特 性 。9,
必要 的也是可 行 的 。为 了 避免 在 讨 论 犯 罪人 非 理 性 觉 、 意识 、 无 冲动 、 灵感 、 情绪 、 感应 和神 秘 的体验 等盲 问题 时引发不 必要 的歧 义 , 要对 相关 概念 做 以下 限 目的力 量 。这种 非理 性 的认 识形 式包括 直觉 、 需 灵感 和 定: , 一 犯罪人 的非 理性 通过 犯罪 行为体 现 出来 , 因此 想 象 等 。
学派类 似 , 理性选 择 理 论 的 中心 思 想 就是 认 为 , 人 个 古典 犯罪学 派 和理 性 选 择理 论 关 于 犯 罪是 犯 罪 选择犯 罪行 为是 因为 有 利可 图。这 种 观 点 的最 有 影 人 理性选 择 的结 果 , 罪人 是理性 人 的观点 虽然 在刑 犯 响力 的论 述之 一 , 是 由加 里 ・ 就 贝克 尔发表 的 。他认 事 惩罚 对犯罪 人 的威 慑方 面具 有很 强说服 力 , 却无 但
着某 种 共 同特征 , 通过 这种共 同特 征来 理解 犯罪 和犯 性 是指 超越 一 切 理 智 的 直 觉 、 悟 和感 应 能 力 的总 顿 罪 人 , 而提 出针 对性 的 防治 和 干 预犯 罪 的策 略 , 从 是 和 , 它是 超逻 辑 的 、 条 理 的 , 要 包 括本 能 意 志 、 非 主 直
性 。4 |
《 牛津 法律 大词典 》 理性 一 词 的解 释 基本 择理 论所 说 的 ‘ 性 ’ 就 是 解 释个 人 有 目的 的行 动 对 理 ,
上是从 人 的认识 理 性 角度 来 做 出界 定 。 “ 性 , 能 与其 所 可 能 达 到 的 结 果 之 间 的 联 系 的 工 具 性 理 理 指
陈和 华
( 东政法 大学刑事 司法学院 , 华 上海 204 ) 002 【 内容摘要 】 犯罪人在 本质 上可以认 定为非理性的 。界定理性和非理性的标准 , 从犯罪心理学意义上说 , 就是看行 为
人能否考虑和愿否考虑行为的后 果。犯 罪人在神 智正常的情况 下, 不能考虑犯 罪行 为的后果 , 者不愿考虑犯 罪行 或
学科 、 同 的学 者 有 不 同 的看 法 , 因角 度 不 同 。尽 不 盖
( ) 具 理 性 和 价 值 理 性 二 工
管 如此 , 我们还 是 可 以从 最一 般 的意义上 对人 类 的理
从 工具 理 性 的 角度 看 , 谓理 性 , 的是通 过 实 所 指
性 与非 理性做 出界 定 。笔者认 为 , 我们 可 以从 以下 理 践 的途 径确 认 工 具 ( 手段 ) 的有 用 性 , 而 追 求 事 物 从 性 表述 的三对 概念 中分 析并 提 炼 理 性 与 非理 性 的基 的最大 功效 , 为人 的某 种功利 的实现服 务 。工具理 性 本 界定 。这 三对概 念 是 : 识 理 性 和实 践 理 性 、 具 强 调人 在行 动与 目的之 间 完 全基 于 个 人 利 益 的最 大 认 工 理 性和 价值理 性 、 过程理 性 和实质 理性 。
( ) 识理性 和 实践理 性 一 认
化 而采 取有 效 的 手 段 。 “ 具 理 性 的原 则 主 要 体 现 工 在操作 手段 的选 择和 功利 目标 的追求 上 , 论选择 何 不
从 认识 理 l 生的角 度看 , 所谓 理 I 指 的是概念 、 生, 判 种手 段 , 达 到 了 目标 就 是 实现 了合 理性 选 择 , 只要 至 断 、 理等 思维 活动 或 能力 , 者是 划 分 认 识 能 力 或 于选 择过 程 中的意识 形式 与心 理状 态 , 在根据 工具 推 或 都 ”8‘ _理 认 识 能 力 发 展 阶 段 的 用 语 , 应 的 是 感 性 与 知 理性 原则 去 研 究 理 性 选 择 的视 野 之 外 。 _ ‘ 性 选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