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第四课时
《赤壁赋》教案范文6篇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范文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正音壬rén戌xū 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愀qiǎo然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舳zhú舻lú 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蜉fú蝣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3.知识了解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习文本1、第一段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讨论明确: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ppt课件

苏轼是大家, 《赤壁赋》 为奇文,具有融情于景、情景 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 苏轼复杂深刻的情感,而这些 情感又不是阅读单篇文章即能 深度理解的,因此反复朗读, 主动查阅资料研读显得尤为重 要。
谢谢!
水月三重存天地 平生一赋冠古今 体会景情理交融的表达方式
二 任务驱动
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研习任务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与情感变 化,把握景情理融合、主客问答的表达方式。 通过合作探究与表达练习,体悟作者的丰富思 想内涵,体会苏轼在困境中的救赎方式,理解 作品表达的人生感悟与豁达情怀。
四 活动落实
水月三重存天地 平生一赋冠古今
学习活动一
入画——寻赤壁入扇图
学习活动二
题诗——选折扇题画诗
学习活动三
落款——落款印赠先贤
活动一:入画 —— 寻赤壁入扇图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课后作业
活
动
一
:
环节1:诵读赋文,探访赤壁,赏读画意
入
画
| |
如果让你选择《赤壁赋》中最主要的意象
寻
画面作为折扇的背景元素,你会选择什么?
课段
课时
课时主题
授课内容
阅读与鉴赏
(精读)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南北秋景美何异 ·味到深处见精神 天地大美虽无言 · 生命之惑景中明 水月三重存天地 ·赤壁一赋冠古今
《故都的秋》精读 《我与地坛》精读 《赤壁赋》精读
第四课时 赤壁已然成观止,地坛何以知死生 《我与地坛》《赤壁赋》联读
梳理与探究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融情寓理生妙趣 ·精雕细琢绘我境
《赤壁赋》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赤壁赋》2. 课程类型:文学作品鉴赏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目标:了解《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提问:“赤壁”在文学中的意义和影响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原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赤壁赋》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心得4. 艺术特色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5. 思想内涵解读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哲学等角度解读《赤壁赋》的思想内涵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感悟进行分享三、课堂练习与拓展1.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有关《赤壁赋》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2. 拓展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赤壁赋》中的场景各组汇报表演成果,教师评价并给予建议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 教师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2. 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3. 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赤壁赋》的感悟和思考,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2.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法。
《赤壁赋》教案优秀3篇

《赤壁赋》教案优秀3篇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简介“赋”的体裁特点三、简介苏东坡及其在黄州的生活经历四、指导诵读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
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可根据以下要求,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间天然仙第二段桨光方慕诉缕妇第三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第四段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第五段酌藉白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
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举酒属(zhǔ)客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临江驾一叶之扁(piān)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五、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一、研习课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讨论题:(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讨论提示:(1)清风、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2)“怨”“慕”“泣”“诉”---“哀”“凄切婉转”。
(3)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
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2.齐读课文,体会其语言特点。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文原文及教案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板书:赤壁赋苏轼无台诗案死里逃生东坡居士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属zhǔ客窈yǎo窕tiǎo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横槊shuò余音袅袅niǎo
幽壑hè扁舟piān嫠妇lí愀然qiǎo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赤壁赋》教案完美版

连州市第二十届中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赤壁赋》教案未接来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轼及作品,了解“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学习和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2、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学习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2、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三、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四、课时安排: 3 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赋这种特殊的文体学习和积累第一段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段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并分析第一段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先来猜猜这位古人是谁?有这一位古人,他才华横溢,精通诗、词、散文,擅长书法、绘画;同样也是这位古人,他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一生中经历了:一次入狱,两次流放,三次贬官。
他是谁呢?他就是苏轼。
1、请学生回忆苏轼的有关常识,并补充介绍本文的背景。
苏轼( 1037—— 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 ,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之时。
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
先后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最后病死于常州。
他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1080 年,苏轼被贬黄州。
黄州城外有一块红色的岩壁,相传是三时期赤壁大战的战场。
苏轼在此期间经常与朋友夜游赤壁,月下泛舟。
写下了光耀千古的《赤壁赋》2、文体介绍——赋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关于《赤壁赋》教案6篇

关于《赤壁赋》教案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关于《赤壁赋》教案6篇关于《赤壁赋》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拓展课——探究苏轼的精神世界教学准备学情分析《赤壁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赤壁赋》是苏轼和朋友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之作,是用散文的手法写的赋,也就是散体文赋。
作为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叙事简括清晰,写景清爽怡人,抒情情思幽渺,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运用联想和想象,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凄切婉转,悲咽低回,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苏子愀然”,由欢乐转入悲凉。
作者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的消极的人生观,其实这也是作者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的思想的一方面。
接下来苏轼针对客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释,时间无限,个体生命有限,但人类生命是永恒的,以宽慰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展示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
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占有的角度进一步解说,思想情感由此深化,心胸由此开阔。
客人听了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首尾呼应,从游赏吟诗饮酒之乐,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分剖解析,层层深入。
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巧妙自然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篇文章波澜起伏,文思兼美,诗情画意俱现。
整篇文章很好的体现了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自我坚守,既能淡然入世,又能洒脱出世。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件 苏轼 人教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四、课时安排:4课时
赤壁赋
苏轼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努力寻求解脱 超然物外 襟怀旷达 (道)
评价:身处险境而不颓废,难能可贵 并非对生活充满信心希望的乐观主义
赤 壁 赋苏轼 (情景交融)
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景(乐)
情(悲)
理(乐)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山水之乐
达观之乐
小结:
1.主旨: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 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 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 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 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 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 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赤壁赋教案教案大全(9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赤壁赋教案教案大全(9篇)1、知识学习目标①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
②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③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文言句式的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3、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赋”与《赤壁赋》的知识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瞻的,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饰,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声律的限制,挥洒自如,具有灵活性,叫做文赋。
苏轼的这篇《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融诗、赋、文一体,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议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二、字词句梳理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③山川相缪缪,缭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2、活用词: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②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③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3、特殊句式: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4、成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三、诵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抽读。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1读,正音。
2按时间、地点、环境、活动、感受找出相关的句子;突出欢乐;表达方式是叙述。
二、学习第二段1读,正音。
2教师引导。
歌:歌唱,歌词,歌声。
箫声:怨、慕、泣、诉;突出悲凉。
三、小结两段组织朗读。
①全体齐读两段,要求不错一字,读出感情。
②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高中语文_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感脉络。
2.鉴赏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学生笑对苦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一、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
2.找出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1--5组同学对应朗读1--5段,朗读完成后另一生评价。
问:作者的情感在全文中有没有变化?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情感变化的关键词,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学生回答后明确:(乐甚)乐——(愀然)悲——(喜而笑)乐(总结后板书)三.再读课文,鉴赏手法学案表格中任选一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完成“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引导和分析,通过对“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的解析理解,让学生明白景。
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老师再通过对语速、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来逐句品读。
例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和“徐”语音加强,语速慢,语调要轻柔,要读出那种优美的意境。
例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回于斗牛之间。
“明月”“窈窕”声音要延长,语调要比前一句高一些。
后一句语速慢一些,语气舒缓些,仿佛看到月亮缓缓移动。
指导完成后个读展示朗读效果。
问:作者如此高兴,为何又“愀然”转而为悲了呢?悲从何来?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明确。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歌词“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政治失意。
赤壁赋教案(通用18篇)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通用1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构思特点;3、鉴赏本文善于取譬、蕴涵哲理的语言特点。
4、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达观的处世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本文重点语句的哲理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行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X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重点理解了《赤壁赋》各段的文意,积累了文言知识点,今天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探讨苏轼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二、鉴赏课文主旨,探讨苏轼的人生观。
1、研习课文:提问:散文创作,一般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本文也不例外,谁能说说本文表达感情的词语都是什么?明确:课文中“乐甚”、“愀然”、“喜而笑”表达了苏轼和客的“乐-悲-乐”的感情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点拨:(1)提问:“于是饮酒乐甚”,为什么?生:思考、回答。
师点拨: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明确: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三组对偶句)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这一风一水,苏子与客才能泛舟而游,怡然自得。
“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乘舟缓行,满目美景,一定是极有雅兴的。
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教案(通用11篇)

《赤壁赋》教案(通用11篇)《赤壁赋》优秀教案篇1一、复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根本篇目中消失的通假字的含义。
3、把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4、理解文言特别句式。
二、重点:文言学问复习三、难点:体会心情的变化,理解对人生的态度。
四、复习步骤:1、导入由课前歌曲《赤壁赋》导入本课。
2、回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爽豪健,善用夸大比方,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见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重温作背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的牺牲品。
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在这里年近半百的他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3、朗读观赏,检查背诵4、分组复习一组找出多义字并为重点字注音,二组找出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三组找出文言句式和分析课文构造,四组找出本文的线索和分析苏轼对人生的态度。
5、分组展现争论结果。
6、本课小结本文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文赋,以美丽的文笔描述了主客泛舟江上,欣赏赤壁美景,饮酒放歌及探讨人生态度的生动场面,文中的抒情、写景、说理挥洒自如,自然融合。
7、课后练习8、课堂赠言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他认为苏轼在黄州这段炼狱般的经受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成熟是一种光明而不刺眼的光芒,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沉着,一种最终停顿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睬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淡,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教案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教案一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赤壁赋》执教者刘桂凤课时两课时所属教材目录《赤壁赋》是高中语文新课改教材必修二模块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中的第二篇。
教材分析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
这个单元的作品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在文本审美的基础上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本文被放在这个单元中,应侧重引导学生把握由自然景物引发的人生感慨。
本文就在描绘自然风物的同时倾诉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但也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精神。
但这些情感的表达并不是明显的、直接的;而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学情分析 1、高一阶段的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所以借助工具书,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再加上和其他同学的相互探讨,关键时刻老师加以点拨,就能具备读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的基础和能力;但另一方面对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感受文辞之妙、情景之美尚可以努力做到,但要理解千年之前的苏轼此文在人生哲理上的感悟并能产生一些思想情感的共鸣却还是并非易事。
《赤壁赋》教案精选三篇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
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分析】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任务分析】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设计思想】分两步: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美读成诵(一)导语(投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8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8篇)前赤壁赋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把握。
本文作者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开阔雄浑、刚健清新的特点。
本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映衬烘托的写作技巧,进而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审美品位。
按“听—读—品”的步骤进行,力求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积累与运用兼容。
教学目标1.在诵读品味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学习深入地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豪情壮志,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新课。
2.倾听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调动起每一个感官去体会、去领悟。
①听第一遍,整体感受,想象词的画面美。
②听第二遍,感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
③听第三遍,领悟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的感情。
3.朗读听别人的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词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意象。
要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感情、韵味还要我们自己来读。
①读第一遍,整体把握,读准字音。
读时语音要饱满圆润。
学生齐读。
②读第二遍,注意语气,体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诗人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就是说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进行再表达,要注意诗的节奏、停顿和快慢。
大家各自体味一下。
③读第三遍,进入情境,把握好语气,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诗歌要具有抒情性,作到个性化的朗读。
所谓个性化就是要融入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融入自己的性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朗读。
4.品味指导诗词鉴赏技法。
“品”即妙点揣摩。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揣摩这首词好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妙处?师生共同回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
赤壁赋教学点评

赤壁赋教学点评赤壁赋教学点评: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
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
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
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
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
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
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
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
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赤壁赋教学反思:(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赤壁赋》简要教案教学反思

《赤壁赋》简要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难点:领悟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尊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对文学的贡献,引导学生对《赤壁赋》产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理解基本内容,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赤壁赋》中的重要词句、篇章结构、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赤壁赋》中的主题、情感、人生态度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强调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尊重。
四、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在课堂讲解中需要更加详细和深入的解析。
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方面也存在问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鼓励。
我觉得本次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习《赤壁赋》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要求学生阅读其他苏轼的作品,加深对苏轼文学风格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参加有关苏轼或《赤壁赋》的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等,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赤壁赋》中的主题和意义。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乐等,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时
苏轼
整体感知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客-悲观 苏子-乐观 苏子- 乐 悲 乐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分为几部分?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分为几部分? (1) 月下泛舟 (2---3) (2--3) 吊古伤今 (4---5) (4--5) 阐述哲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 也?” 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月明星稀,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 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 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 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 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 第三节 遗响于悲风。 遗响于悲风。”
于
第一节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 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 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 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三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 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 月明星稀, 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 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 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 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 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 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乎骤得歌之。歌曰: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 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 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四节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 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达 则
积极进取,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兼 济 天 下
望 如 之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每月十五。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眺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眺望。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动词。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像,动词。 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 纵一苇之所如。 往、到、动词。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间不译。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 结构助词, 惟江上之清风。 结构助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 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不译。 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不译。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 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表被动。 介词,表被动。
第五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思路、手法
感情线索: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 时间线索:月初出 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 主问客答—主辩 听曲—主问客答 主辩—客喜 叙事线索:夜游 听曲 主问客答 主辩 客喜 全文融景、 理于一炉。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 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 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 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 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 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 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 移情于理。 显,移情于理。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 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 寻求人生的平衡点 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 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 气度的宽宏 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