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表格一单元

合集下载

2021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

2021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整理与复习第五单元分数除法第六单元确定位置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数学好玩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总复习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

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

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_)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 ,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s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要求: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2.完成练习一第2题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学过程:一.教学例3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3.出示第 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5.做练一练的第1题二.教学例4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3.完成试一试4.完成练一练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三.巩固练习1. 做练习一的第3题2.做练习一的第4题3.做练习一的第5题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五、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50=50 50+10=50+10 解: X+10=50x+a=50+a 50+a-a =50+a-a X-10=50-10X=40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第三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二.教学例5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X=20 2x=20×23x 3x÷3=60÷3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7.等式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8.P5“试一试”⑴指名读题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6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7.P5练一练解方程:X÷0.2=0.8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四.巩固练习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0.6x=7.2 方程两边应同时x÷1.5=0.6 方程两边应同时2.化简下列各式8 X÷8 50+X-40X÷9×9 X-1.4+13.P6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X+0.7=14★ 0.9x=2.45★ 76+x=91x÷9=90 ★ x-54=18★ 2.1x=0.84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X=20 2x=20×2 40X=9603x 3x÷3=60÷3 解:40X÷40=960÷40X=24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X=40是原方程的解·第四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教学目标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教学难点: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18+17=35 x=1 12-Y=4 S+12=4921-b<24 x=14+78 16+a=27+ba +b=6 b-8=100 X+10 4X=602.让学生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1)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X+25=37 X-23=52 0.7X=3.5★X÷0.5=12 48-X=25★ 4.8÷x=20★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算理·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1)X-20=30 (2)5x=2.4解: X=30○□解:x=2.4○□X=□ x=□(3)3.6+X=5.7 (4)4.8÷x=12解: X=5.7○□解:x=4.8○□X=□ x=□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二.指导练习1.p7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2.P7第11题:pp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学生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3.P7第13题学生口答练习4.出示小黑板判断题(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的用处大吗?四.作业1.P7第10题2.P7第12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题12x=31.2 9.6y=48解:x=31.2÷12 解:y=48÷9.6X=2.6 y=5第五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7.P9练一练.P11练习二第1~5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2.使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学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式的两个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写出方程的数量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其本质是一样的·2.课件出示例7: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有:①去年的体重+=今年的体重②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米根据学生的回答列方程解答·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X+2.5=36 36-X=2.5你是怎样检验的?在小组里交流后.集体交流·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二.完成“练一练”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三.完成练习二的第1~5题·1.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3.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4.完成练习二的第4题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5.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三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再向同桌说说解方程的注意点:写上“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一步一步解出x的值.最后要检验·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五.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第六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P9例8.P10练一练.P11-12练习二第6~8题教学目标要求:1.能准确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2.使学生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3.渗透转化思想.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4.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教学难点:渗透转化思想.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找出下列关键句中的数量关系: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足球的个数比篮球多35个鸽子的只数相当于麻雀的5倍多9只语文书的4倍少10本正好是数学书的本数2.应用等式的性质说说解方程的过程:4x = 56 x+15 = 30 x÷9 = 23x - 98 = 100 5 x – 6 = 9你觉得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办法解方程?二.新授教学1.学习例8:师出示题目.说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生自由说再指名校对)你有什么解题方法?列方程解答的步骤是怎样的?(先找出数量关系.再设未知量为x.列出方程.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你们想自己先试试看吗?(生尝试练习.两生板演后反馈)解:设小雁塔的高度为x米·2x-22=64(数量关系: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大雁塔的高度)2x-22+22=64+22(等式的性质)2x =86x=86÷2x=43这样就做完了吗?(还要检验)如何检验?(先自己检验一下.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检验)注意:要将x的值代入题目中检验才比较准确·答:小雁塔高43米·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有没有其它想法?(为什么不利用等式的性质先将左右两边都÷2.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同学们理解这里将2x看作一个整体的未知数来解·先求出2x的值是多少.再求出x的值是多少.要两步解·揭题:两步解的方程3.从读题后找出数量关系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你觉得哪里很关键.哪里还有些困难?三.专项练习1.根据关键句说说数量关系:杭州湾大桥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多0.8千米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猎豹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故宫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一个驼鸟蛋长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2.练习二第6题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生独立完成后校对·3.练习二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4.练习二第8题生独立完成.两生板演后校对·四.总结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在脑子里回忆一下解两步方程的过程.再同桌互相交流解题的注意点·五.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第七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P12练习二第9~15题教学目标要求:1.渗透数学中的语感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2.使学生掌握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找出下列句中的数量关系:松树和杨树一共56棵学校的建筑面积是总面积的一半底楼高3.4米.其余三层平均每层高2.8米.这幢楼高多少米?小亮现在的身高比出生时的3倍高0.04米三瓶墨水的价钱比一个文件夹便宜2.8元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9题指名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说说注意点和解两步方程的步骤·2. 练习二第10题先要求学生只列出方程.校对所列方程根据的等量关系后再解方程·3. 练习二第11题生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交流·4. 练习二第12题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校对.说说题目的意思.注意要求两问·5. 练习二第13题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找准对应的量.提醒学生有2问·集体交流·6. 练习二第14题生独立完成后校对.其中12题的物品有“文件夹”和“墨水”.各一个与12瓶.总价25.10元·7. 练习二第15题学生利用公式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三.总结师:今天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有哪些进步?四.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第八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教学内容:教科书P9例8 P10练一练. P11练习二第4~7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出示相应图片)今天我们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二.自主探索教学P9例81.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题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学生想到的等量关系式:①小雁塔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题目中相关文字下作出标志.并要求学生进行完整地表述2.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5.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①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②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③解出方程后.要即使进行检验·三.巩固练习1.做P10“练一练”(1)先将练一练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2.做练习二第5-6题·四.你知道吗?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方程的由来.了解古代数学就家李冶五.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六.课堂作业:P11练习二第7~8题·板书设计:第九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7】教学内容:教科书P12第9~15题教学目标要求:1.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列方程.不计算·(1)每支钢笔x元.购买4支钢笔要60元.(2)小明有x张邮票.小军邮票的张数比小明的3倍还少5张.小军有邮票55张.(3)修路队x天修2.4千米的公路.平均每天修0.6千米.(4)商店运来苹果a千克.运来的橘子是苹果的5倍.运来橘子200千克.2.我当包公.判一判.(1)0.5是方程3x+0.7=1.6解(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3)方程3x+3=27与方程2x+2=18的解相同(4)X+2=2+x是方程3.择优录取.选一选(1)方程4x-2=10的解是()A.x=2 B.x=3 C.x=32 D.x=48(2)甲乙两地间的铁路长48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不正确的方程是() A.65×4+4x=480 B.4x=480-65 C.65+x=480÷4 D.(65+x)×4=480(3)六(1)班植树68棵.比六(2)班植树棵数2倍少8棵.六(2)班植树多少棵?解:设六(2)班植数x棵.下列方程错误的是()A.2x-8=68 B.2x=68+8 C.68=2x+8(4)张强今年a岁.李东今年(a-7)岁.再过c年.他们的年龄相差()岁.A.7 B.c C.c+7(5)x=1.5不是方程()的解·A.5x+6x=165 B.10×5-6x=41 C.3x-1.8=2.7二.综合训练1.P12第9题解方程下面3条2.解决问题.我能行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独立解方程(1)P12第11-12题小瓶容量×3=1.5。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整体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学生将能够:- 理解并掌握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相关知识点;- 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动机。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下册所有数学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整数及其运算- 概念:正整数、负整数、零- 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应用:温度、海拔高度等实际问题第二单元:分数- 概念: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运算: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应用:材料的分配、时间的计算等实际问题第三单元:小数- 概念: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运算: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应用:货币计算、图形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第四单元:图形与坐标- 概念:不同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运算:平移、旋转、对称- 应用:图形的绘制和描述第五单元:方程与方程组- 概念: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 运算:解方程- 应用:实际问题的建模与求解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直观形象的实例为切入点,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内容;-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培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研究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利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研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 通过日常教学和作业的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掌握程度;-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集体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图形模型、计算器等- 多媒体教学资源:PPT、教学视频等教学安排- 时间:每周5节数学课- 每节课时长:40分钟- 教学顺序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取得良好的进步和成绩。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1单元 全单元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1单元 全单元教案

本单元内容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安排的。

主要内容有: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以及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方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主要内容,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而小学中的简易方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方程的内容,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

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关系的过程。

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建模、化归。

方程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接触现实的问题,学习建模,学习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把具体事物抽象化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从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的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一次飞跃。

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从列算式发展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飞跃,这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简易方程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接触一些代数知识,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准备和铺垫。

本单元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或□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年龄段的学生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

鉴于这些特点,我认为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要,给学生较多的机会回答问题和进行小组讨论,老师应及时反馈,鼓励学生,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1. 通过具体情境,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 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每步计算和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证明。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整理)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整理)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和与积的奇偶性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球的反弹高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补》第一单元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新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打电话 第 7 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 8 单元 数学广角——找次品 第 9 单元 总复习
1 数与代数 2 空间与图形 3 观察物体与统计
1
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内容:观察物体(三) 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
过观察简单物体,能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 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 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以学生的实 践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使学生经历“观 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从不同 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使学生初步认识 整体和局部、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 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 套相应的学具。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只有在 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 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 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 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 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 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应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 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 教案 (新教材 )
特别说明: 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 (新版) 配 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 1 单元 观察物体(三) 第 2 单元 因数与倍数 第 3 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探索图形 第 4 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 5 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 第 6 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 游戏。请用手中的 4 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 下你的摆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内含教学反思),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1单元观察物体(三)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探索图形第4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5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第6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打电话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第8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第9单元总复习1 数与代数2 空间与图形3 观察物体与统计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4.9,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54.7%。

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

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

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BS) 第一单元 分数加减法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BS) 第一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相转化等。

由于分数加减法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运算,它与整数的加减法相比,学生在理解运算的意义与掌握运算的方法上要困难得多,所以,为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一比较突出的困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运用操作活动探索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并展现方法的多样性。

(2)注重直观模型和“转化”思想的运用,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与思维经验。

(3)在注重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同时,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和不同的侧重点。

第1节折纸教材第2~4页的内容。

1.经历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过程,理解计算道理,体验分数直观模型和数学“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活动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重点: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把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教材中的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实物投影仪。

生:每人准备两张大小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彩笔。

师:折纸发源于中国,是一种有益身心、开发智力和思维的活动。

在大部分的折纸比赛中,多数要求参赛者用一张无损伤的完整正方形纸张折出作品。

淘气和笑笑合作参加了折纸比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现场情况。

(相机板书课题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设计意图:由折纸比赛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情境,为后面学生的动手画图活动奠定基础。

师:观察教材情境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笑笑折小船用了这张纸的12。

生2:淘气折小鸟用了这张纸的14。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3: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生4: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探究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法和算理1.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怎样列式?生:12+142.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生1:以前学习的分数加法,分母相同,但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相同。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一单元 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一单元 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学习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语言,如“减去”、“更多”、“相等”等。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简单的算术技能。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数数并用符号记录数字。

2.加法和减法。

3.不等式。

4.字符的认识和运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数数并用符号记录数字1.让学生分为小组,向他们展示一些常见物品,让他们统计物品数量,并记录在黑板上。

例如,笔、纸、书、椅子、桌子等。

2.学生可以在课本上找到关于数数和数字记录的例子,并通过小游戏和实际操作加深记忆。

第二步:加法和减法1.调用两个学生到黑板前,展示两个数字,如“2”和“3”,然后让他们进行加法运算并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再让他们进行减法运算并写下答案。

2.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例如,5 + 3 = 8, 10 - 5 = 5。

第三步:不等式1.向学生展示两个数字,例如“5”和“8”,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两个数字谁更大。

然后让学生尝试使用小于号、大于号或等于号来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自己创造几个不等式,使用小于、大于或等于的符号来表示不同数字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字符的认识和运用1.向学生展示几个常见的数学符号,例如“+”、“-”、“=”、“>”、“<”等,让他们猜测符号的意义。

2.让学生自己创造几个算式并使用符合来计算。

例如,“5 + 3 = ?”,“8 - 2 = ?”。

教学评估1.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技能,如数数、加减法和不等式的概念。

2.可以通过考试或小组比赛的形式测试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3.学生可以站起来回答问题并进行口头表达,以便老师更好地评估他们的掌握情况。

教学时间安排本单元共计两周时间,每周三次课。

每节课时间为45分钟。

教学反思此教学方案好处是容易理解,操作简单,但缺点是过程略显单调。

学生容易审视自己失败的地方,而忽视成功的地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整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整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整理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一课时分数乘法(一)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学生列出算式3×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学生1:3× = = ;学生2:3× = = = = ……)教师和学生总结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2个的和是多少?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板书设计:分数乘法3× = =3× = = =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分数乘法(一)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电子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学内容:观察物体(三)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 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积木。

授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难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

任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任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教学课时:10课时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解析:要求巨杉有多少吨,就是求蓝鲸体重的18.7法计算。

150×18.7=2805(吨)
学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求出这几个图形的面积。

6.25×3.2=20(平方厘米)
4.5×4.5=20.25(平方厘米)
3、汇报
行驶里程收费标准
6.3km 3km以
内7元超过3km,每千米1.5元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7题
五(1)班35名师生照相合影。

每人一张照片,一共需付多少钱。

2、解决问题
A城市的出租车在3千米以内收费10元,超过3千米后,每米加收1.60 元。

李师傅乘坐了14千米,要花多少。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教案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教案
能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的立体图形。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自主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动手操作,并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边学边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任务: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如下:
请你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要求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如上。
小学电子备课表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第1课时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1)设计者:使用者: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具体观察活动,能体会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形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立体图形。
要求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中会的同学教会不会的同学。
学习任务:现有4块积木,如何摆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如图:
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三:汇报展示。要求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中会的同学进行补充。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3页练习一中的1、2、4、5题。
正面、上面、侧面三方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可以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反思:画出摆放的立体图形还是难点。
师: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我们发现从一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不能还原出立体图形的全貌,但从正面、上面、侧面三面观察的图形的形状则可以本第2页练习一中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到第四页的第3、6、7题。
五:拓展延伸。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三)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主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包括方程的认识、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和简单的数学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方程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重点: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3.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方程的实际意义。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如小黑板、粉笔等。

4.教学资源:收集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关系,引出方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如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等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求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1、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竖着对折2次,然后再横着对折2次,涂也3/4和1/4。
2、思考:3/4×1/4=?
从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反馈3/4×1/4=3/16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分数乘法练习
1.算一算:
4/5×1/2= 1/3×5/6=
5/8×2/7= 2/3×4/7=
3/7×2/3= 4/5×1/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每小时织布8/9千米,2/3小时织布多少千米?
二、课后、讨讨“七折”、“八折”的意思
3、交流
4、分数表示
5、再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提出合理的问题。给予肯定,对质量单位的换算巩固。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完成练习第10题注意:“吨”和“千克”的换算。
3、完成练习第11题
引导学生先算再验证结算的结果的合理性。
你会填吗?
1/6+1/6+1/6+1/6=1/6×()
3/4+3/4+3/4+3/4+3/4
=3/4×()
2/25+2/25+2/25
=2/25×()
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用分数的分子( ),分母( )。
学生先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后进行约分。
学生进行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那种方法简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星期日的安排》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星期日的安排》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一单元《星期日的安排》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时间单位(如小时、分钟)。

2. 学生能够计划并安排一天的活动,包括起始和结束时间。

3. 学生能够计算活动的时间长度,以及活动之间的时间间隔。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情境,培养时间管理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

2. 学生能够体验到合理安排时间的乐趣,培养自律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时间单位的概念与运用。

2. 一天活动的计划与安排。

3. 活动时间长度和间隔的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时间单位的概念与运用。

2. 一天活动的计划与安排。

教学难点1. 活动时间长度和间隔的计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闹钟或计时器。

2. 日历或日程表。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时间单位的知识。

2. 展示一个星期日的日程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安排时间。

新课内容1. 介绍时间单位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

2. 讲解如何计划并安排一天的活动,包括起始和结束时间。

3. 讲解如何计算活动的时间长度和间隔。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计划并安排一个星期日的活动。

2. 学生计算每个活动的时间长度和间隔,并记录在日程表上。

总结与讨论1. 每组分享他们的星期日安排,并讨论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和技巧。

板书设计1. 时间单位的概念与运用。

2. 一天活动的计划与安排。

3. 活动时间长度和间隔的计算。

作业设计1. 学生自己计划并安排一个星期日的活动,包括起始和结束时间。

2. 学生计算每个活动的时间长度和间隔,并记录在日程表上。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时间单位,计划并安排一天的活动,计算活动的时间长度和间隔。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时间冲突、活动间隔不合理等,但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他们能够找到解决方案,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2、用5个小正方体摆一摆,从正面看是的图形。

画出你的摆法。

3、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是这样形状的图形(如下图1),这个物体至少需要()个小正方体,摆一摆。

3、如右图: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

正面右面左面上面4、用8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摆出哪些有趣的图形?课后请摆一摆,把你摆出的结果画下来或者写下来。

六、小结反思: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课题:观察物体(三)教学目标:对所学观察物体知识进行巩固梳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辨认形状并摆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组合物体的实物立体图。

教学过程:二、导入明标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的一些知识,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学习目标:对所学观察物体知识进行巩固梳理,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辨认形状并摆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组合物体的实物立体图。

二、自学质疑设问导读以小组为单位回顾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说一说都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汇报。

三、小组交流让学生实地摆拼观察、体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小组内交流、质疑。

四、展示点拨五、训练拓展1、如图所示: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至少需要( )个小正方体。

从左面看从正面看。

2、数一数,画一画。

先数出每个立体图形中小正方体的个数,再分别画出从左面和上面方向看到的物体的的形状。

左面上面左面上面3、这是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形状,请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

前面看()左面看()上面看()4、由4个拼成了一个图形,小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样的图形(如下图),这4个可能是怎样拼的?(试拼一拼)5、如下图,按要求填空。

6、完成课本P3-4页练习一第4~7题六、小结反思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折纸教学目标: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教学重点: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

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长方形白纸、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

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二、启发思考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

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

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六、作业课本P3、4页练一练 1、2、3、4、5、6、7、8板书设计:折纸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练一练 1、2、3、4、5、6、7、8教学目标: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教学重点: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电子教案模板>:<数学电子教案模板>:一、复习准备11/3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

3/4又表示什么呢?2什么是分数?3用200cm2的纸板做8个学具,平均每个学具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二、导入新课三、进行新课1教学例2:出示例2。

把4m的长度平均分成5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板书:用算式计算用分数表示)同学们可以从中选一个问题来研究,一会儿老师听听你们的意见。

把4m平均分成5份,每份的长度用算式表示是4÷5,用分数表示是45,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完成第4页例2下面的“议一议”引导学生完成第5页的试一试。

指导学生说出因为除数、分数的分母都不能为0,所以在这个等式中也要强调除数、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2、教学例3 出示第5页例3。

从图中我们知道了些什么?要求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应该怎样列算式?由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算出2÷3是几分之几吗?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己解决鸡是鸭的几分之几和图中其他的数学问题。

3总结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除法:分子相当于被除数,是一种运算。

分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是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

<数学电子教案模板>:一、复习准备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填空。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2)3/4的分数单位是(),3/4里面有()个1()。

(3)4/5里面有()个15,3/5里面有()个15。

(4)7/10里面有7个1(),7/9里面有7个1()。

二、走进新课,探究新知1教学例1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1)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片,判断两张纸的大小?<数学电子教案模板>:1“试一试”第1题、第2题。

3课堂活动。

4完成练习三的练习。

<数学电子教案模板>:1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展示教材主题图: 请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二、动手操作、导入新课1分纸折纸,初步感受师:拿出4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分给组内的同学,用对折的方法分别把4张纸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和8份。

并用涂色的方法分别表示出1/2,2/4,3/6,4/8。

师:请大家把4张纸条的左端对齐平放在桌上,观察比较:涂色部分面积的大小怎样?师:实验做完了,结果怎样?2观察对比,概括分析1能对分数的性质进行简单应用。

2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复习引入师:请同学们在上面的分数中分别找出和2/4,4/6相等的分数。

(出示:4/2,4/8,2/3,10/12)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二、教学新课1把3/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30页例2)怎样才能在不改变分数大小的情况下,完成题目的要求呢?师:你是怎样把3/4化成和它相等的分母是8的分数的?师:为什么要分母和分子都乘2呢?师: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找出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知道什么是互质数,能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

3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交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1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理解什么是约分,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复习准备1口答: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2写出28和42的公因数,并指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什么是互质数?在3和8、12和18这两组数中,哪组数是互质数?4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48化成分母是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来探讨一个新的问题——约分。

(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出示例2。

引导学生说出把全部卡片平均分成50份,彩色卡片占其中的30份。

彩色卡片占全部卡片的30/50。

现在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大,你能把这个分数1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倍数?你能找出50以内3的倍数、7的倍数和9的倍数吗?2 27是哪些数的倍数?3请你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要应用这些知识来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探讨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找出4的倍数和6的倍数,你们发现了什么?12,24,36,48……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所以,我们把12,24,36和48叫做4和6的公倍数。

(板书:公倍数)引导学生说出: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20以内2和3的公倍数有哪些呢?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呢?小结:两个数的公倍数有许多,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找出8和12的最小公倍数。

2学习用短除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引导学生回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把这个短除法板书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从倍数和因数的角度看,作为除数的“2”是4和6的公因数,作为商的“2”和“3”是4和6各自的因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哪些因数的乘积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先用短除法来除,除到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除数和商相乘,乘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试一试:用短除法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三、课堂小结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六第1理解通分的意义。

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地进行通分。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渗透转化和比较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复习旧知,设疑激趣12/5里有()个1/5,4/5里有()个1/5。

24/7=( )/28 3/8=15/( ) 3/7=( )/213求下列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187 96和304 出示例2主题图。

师:怎样比较哪个工人检验得快?生:看7/8和5/6谁大,谁就检验得快。

二、探究发现师:比较7/8和5/6时有困难,能说说为什么吗?板书: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分母相同的分数.1第24页课堂活动。

2通分:2/7和5/11 3/10和7/20 5/9和4/15<数学电子教案模板>:1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一、复习准备1、(1)0.3里面有3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2)0.12里面有12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0.016里面有16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2、把下面各个分数写成除法算式。

2/3 5/6 8/43、揭示并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教学例1出示例1:把3/4,11/25,23/8化成小数。

师:怎样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呢?对照复习的内容,你觉得可以用前面学习的哪些知识来把分数化成小数呢?能说一说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再求商。

在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要求学生完成第28页课堂活动第2题板书:能除尽(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4,3/5,7/10。

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12,6/7,11/15小结: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除了质因数2和5,还含有其他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教学例2出示例2:把0.4,0.8,0.85,1.125化成分数。

联系小数的意义在下面的直线上填上合适的分数?现在大家知道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4=4/10=2/5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4=4/10=2/5谁来归纳一下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对口令游戏:由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小数,另一个同学迅速地把这个小数化成分数,看谁做得又快又对三、课堂小结1通过分数与小数比大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说出“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和“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两个方法。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2)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师:在这两种比较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比较方法呢?为什么?2解决问题师:同学们会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来解决问题了吗?下面我们找一个更难一点的数学问题来解决。

小黑板出示:6个小朋友在对话,小红说:“我身高0.98米。

”小青说:“我身高9/10米。

”小丽说:“我身高0.9米。

”小娟说:“我身高93/100米。

”小强说:“我身高1.03米。

”小勇说:“我身高1.05米。

”提出问题:“这6个小朋友,哪个最高?哪个最矮?”三、课堂小结作业设计练习七第<数学电子教案模板>:1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