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脉的循行特点及主治规律

合集下载

奇经八脉之阴跷脉、阳跷脉

奇经八脉之阴跷脉、阳跷脉

奇经八脉之阴跷脉、阳跷脉
上节给大家介绍了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和作用,本节继续给大家介绍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和阳跷脉的循行路线及功效。

1、阴跷脉
【循行路线】: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着大腿的内侧进去前阴部,沿着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入盆缺,上行于喉结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尖,连属眼内角,与阳跷脉会和,再相并上行入脑。

【功效】: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
2、阳跷脉
【循行路线】:阳跷脉,起于足外踝下申脉穴,沿着外踝上行,经股外侧分布于胁肋,循行于肩外侧,上达口旁,到达目内眦,与阴跷脉相并上行,到达风池穴,从项后两筋间风府穴入脑。

【功效】: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

【扩展】: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

如果出现嗜睡、易困的情况,可以沿着经络循行拍打阴跷脉;相反如果出现失眠,可以沿着经络循行方向拍打阳跷脉,疗效明显。

阳跷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跷脉

【特异性】
阳跷、手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
清热熄风,明目退翳。
Jǜliáo(ST 3)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 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白内障,结膜炎, 鼻炎,上颌窦炎,牙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6寸,局部酸胀; 2.向颊车方向透刺治疗面瘫等; 3.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疗面 瘫、近视等。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居髎Juliao
【配穴】
1、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2、配腰夹脊穴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
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
经麻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 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上臂内收时, 当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取穴。
【特异性】
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 脉交会穴。
【标准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 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 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 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 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 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功用】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 跷 脉
四.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
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
,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
、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
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

阳跷脉阴跷脉讲义

阳跷脉阴跷脉讲义

阳跷脉
二.生理功能: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同 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阳跷脉
三.主要临床表现:
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 的足外翻,癫狂、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 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跷脉
五、阳 蹻 脉 常 用 腧 穴(交会腧穴):
穴,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 收。
2、配丰隆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居髎Juliao
【定位】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
侧卧位,在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之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 【特异性】
阳跷、阳维、足少阳之交 会穴。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居髎Juliao
【配穴】 1、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2、配腰夹脊穴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
、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 麻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 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上臂内收时, 当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取穴。
Jiānyǘ(LI 15)
【标准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
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 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 即为本穴;
仆参 Pucan
【主治病症】 1. 运动系统疾病:足跟痛,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2. 其它:尿道炎,癫痫,鼻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阴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阴跷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以下是阴跷脉的一些作用和功能主治的列点:1.通络活血:阴跷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能够促进气血的流通,畅通经络,活血化瘀,有助于治疗经络阻滞、气血不畅等相关疾病。

2.温经散寒:阴跷脉是体内阴气的主要流动渠道,在寒气侵袭的时候,阴跷脉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有助于治疗寒疾、阳痿遗精等疾病。

3.调理脏腑:阴跷脉通过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可以调理脏腑功能,平衡体内阴阳,改善内脏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如肝郁、脾虚等。

4.缓解疼痛:阴跷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缓解各种痛症,如头痛、风湿痛等。

5.养护精神:阴跷脉和心经有相互连接的关系,通过调理心经,阴跷脉可以养护精神,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失眠等情绪相关问题。

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阳跷脉同样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在中医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以下是阳跷脉的一些作用和功能主治的列点:1.活化阳气:阳跷脉作为阳气的主要流动渠道,可以通过调理阳气的运行,活化阳气,有助于治疗阳气不足、寒疾等疾病。

2.强健体魄:阳跷脉可以通过活化阳气,增强体质,强健体魄,提高抵抗力,有助于预防疾病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3.开窍醒脑:阳跷脉与头部有相互联系,通过调理阳气的运行,可以开窍醒脑,改善头晕、头痛等问题。

4.改善气滞血瘀:阳跷脉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如痛经、痛肩等问题。

5.调节内分泌:阳跷脉对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内分泌的平衡,缓解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经闭、月经不调等。

阴跷脉和阳跷脉作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两条重要脉络,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通过恰当调理和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相关疾病和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奇经八脉辨证论治方法七:阴跷脉经脉辨证论治方法

奇经八脉辨证论治方法七:阴跷脉经脉辨证论治方法

奇经八脉辨证论治方法七:阴跷脉经脉辨证论治方法一、阴跷脉经脉循行及病候意义辩析(一)阴跷脉经脉循行意义辨析《奇经八脉考》云:“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

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之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咽咙,交贯冲脉,入颃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

”1、“阴跷脉”“阴跷”者,根于诸阴也。

跷,有矫健、强盛之义,主左右一身之阴。

(1)阴跷脉司目之阖从经脉循行来看,足太阳膀胱经入脑,属目系,阴跷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睛明穴。

卫气出于目,通行于跷脉,以濡养眼睑,行于阴跷脉则脉中阴气盛,阴气盛则目闭。

故《灵枢·寒热病》云:“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阴气盛则瞑目。

”(2)与阳跷脉协同,调节肢体运动功能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引用张洁古之言曰:“跷者,捷疾也。

二脉起于足,使人跷捷也。

”阴跷脉起于足跟之内,行于肢体内侧肌肉之里,升举而上,其脉中运行阴气,主一身左右之阴。

阴跷脉通过阴气的濡养的作用而滋养所过之处筋脉,行于下肢而主腿部及足部屈收,行于阴器及胸腹可使筋脉柔顺而不挛急,行于面部而司口、眼部之合,其与阳跷脉中阳气协同,使阴平阳秘,筋脉不缓不急,故可调节肢体运动。

2、“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

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足少阴肾经始于足部,而阴跷脉与足少阴肾经皆为阴经,是足少阴肾经在足部的经脉延续,故其脉起于跟中。

此处是阴跷脉从足跟而起,在体表循行路线有腧穴点的起始处,分布有阴跷脉与足少阴肾经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之一的照海穴,为阴跷脉所生,中寓真阳,水中有火,肾水在此可化气飞升。

补之则能补肾益精,调理经血;泻之则能滋阴泻火,利咽安神,是治疗肾阴虚所致失眠、夜发癫痫、咽喉以及经带诸疾之常用穴。

阴跷脉循行路线图片,阴跷脉的作用

阴跷脉循行路线图片,阴跷脉的作用

阴跷脉循行路线图片,阴跷脉的作用
阴跷脉循行路线图片
1
阴跷脉起于足内踝直下,上行内踝的上面,向上沿大腿内侧,进入阴部,上行腹,沿着胸里,进入锁骨上窝,经过人迎的前部,过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跷脉相会。

阴跷脉腧穴走向
2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行于缺盆穴,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阴跷脉的作用
3
阴跷脉从下肢内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功能的作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卫气的运行主要通过阴阳跷脉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阴,主目闭而欲睡。

阴跷脉辩证论治
4
二跷脉起于足跟,阴跷脉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内侧,主一身左右之阴,阴跷脉患病,故内侧经脉拘急,外侧经脉弛缓,而下肢痉挛足内翻,或嗜睡而闭目不醒。

阴跷脉气失调,出现肢体的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

主治咽喉
气塞,小便淋沥,癃闭,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痉挛,胃气上逆,打嗝,咽喉肿痛等。

经络讲记丨阴阳二跷脉

经络讲记丨阴阳二跷脉

经络讲记丨阴阳二跷脉阴阳跷脉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之一,属于奇经八脉,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的支脉,上会于目内眦。

《内经》中有关跷脉的内容散见于《灵枢·脉度》、《灵枢·寒热病》等篇中。

阴阳跷脉循行及主治各具特点 , 与头面部联系密切 , 简要探讨如下。

跷脉的循行与生理特点关于阴阳跷脉的分布,《灵枢·寒热病》中记载:“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 , 正属目本 , 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 , 入脑乃别。

阴跷、阳跷,阴阳相交, 阳入阴, 阴出阳,交于目锐眦。

”足太阳经脉于项部两筋间当风府穴处入脑 , 由此分为阳跷、阴跷 , 两脉交会于目内眦 (睛明穴)。

《灵枢·脉度》中记载:“(阴)跷脉者 , 少阴之别 , 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 , 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 , 入缺盆上, 出人迎之前, 入鼽 , 属目内眦 , 合于太阳, 阳跷而上行。

”是说阴跷脉起于然骨之后 , 以内踝下的照海为主穴 , 交信为郄穴, 沿内踝的上方、大腿内侧上行入阴部, 经胸部、缺盆 , 于颈部人迎的前面左右交贯冲脉, 上鼻旁, 与足太阳膀胱经及阳跷脉交会于眼内角的睛明穴 , 会合阳跷通过目系属于脑。

总之,阳跷、阴跷两脉的循行,上部均与头面相联系,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的支脉, 起于足跟 , 上达头面部 , 同会于目 , 并联系于脑, 与头面部联系密切。

跷脉的生理功能阳跷脉交通左右两侧阳经的脉气, 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脉交通左右两侧阴经的脉气,主一身左右之阴,所以阴阳跷脉有协调一身左右阴阳经气的功能。

《灵枢·脉度》曰:“ 气之不得无行也, 如水之流 , 如日月之行不休, 故阴脉荣其脏 , 阳脉荣其腑 , 如环之无端 , 莫知其纪 , 终而复始 , 气流溢之气 , 内溉脏腑 , 外濡腠理。

”“ 男子数其阳 , 女子数其阴 , 当数者为经 , 不当数者为络也。

” 意指男子多动 , 以阳跷为主;女子多静 , 以阴跷为主。

中医经络之——17、阳跷脉、阴跷脉

中医经络之——17、阳跷脉、阴跷脉

行健疾,此脉所能,故因名也。”《太平圣惠方》也
说:“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曰
跷脉焉。”
阳跷脉
一、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
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
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
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跷脉
四.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
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
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
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
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
脉虚为虚弱之象。
的风池穴。
阳跷脉
阳跷脉
阳跷脉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
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
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
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
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于手足阳
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复会任脉于承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申脉 Shenmai(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配穴】 1、配肾俞穴、肝俞穴、百会穴治眩晕。 2、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
肢痿痹。
仆参 Pucan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 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 赤白肉际处。

奇经八脉动态图解及针刺方法

奇经八脉动态图解及针刺方法

奇经八脉动态图解及针刺方法《射雕英雄传》里有这样一段对话:郭靖喜道:“师父,这可好了,原来不须旁人相助,奇经八脉自己也能通的。

”洪七公奇道:“甚么?”黄蓉道:“靖哥哥背熟了的那篇叽哩咕噜、咕噜叽哩,一灯大师译出来教给了我们。

他吩咐我们跟你老人家说,可以用这功夫打通自己的奇经八脉。

”很多武侠小说都会提到“奇经八脉”,因为打通奇经八脉后,经络就会通畅,功力就能快速提升。

那么奇经八脉到底是什么呢?是怎样循行的?又有什么作用呢?什么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奇者,异也。

指的是十二经脉(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所以被称为“奇经”。

它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有这三个:①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②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③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共同生理功能:奇经八脉的有哪些共同生理功能呢?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

二跷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

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奇经八脉循行任脉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

阳跷脉

阳跷脉

【2018.06】轩岐纵横经络图解□孙立艳阳跷脉阳跷脉是“奇经八脉”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与阴跷脉相对应。

它同阴跷脉一样,也不是独立的经脉,没有所属的脏腑器官及穴位,是由足太阳膀胱经分出的支脉。

阳跷脉具有调节人体肌肉运动的作用,尤其能使下肢运动轻健跷捷,对于腿部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的疾病有明显治疗作用。

同时,阳跷脉能使人体阴阳之气运行顺畅,使阴阳调和,由于阳跷脉交会于人的目内眦,故认为其有濡养眼睛和掌管眼睑开合的作用。

阳跷脉盛则眼睑不易闭合而失眠,故临床认为失眠多与阳跷脉有关。

一般中医认为,失眠症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病症,它的临床表现主要就是难以人睡,或者睡而多梦,或者睡中易醒,或者醒后无法再入睡,甚至是睡中不时惊醒,睡不安稳,严重的还可致整夜辗转难眠等等。

失眠症有多种,但绝大部分都跟阳跷脉经气过于旺盛有关。

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病而不得卧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

”由此可见,失眠与阳跷经脉满盛有关。

因此,对于失眠的患者,则可以多按摩阳跷脉。

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阳跷脉。

一、阳跷脉循行阳跷脉起于外踝下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小腿、大腿外侧,再向上经腹、胸侧面与肩部,由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二、阳跷脉病变阳跷脉发病主要表现为腿部肌肉瘦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的足外翻,癫狂、失眠,内眼角红肿疼痛,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

三、对应经络阳跷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向上循行时与阴跷脉和足少阳胆经交络,因此,阳跷脉与膀胱经、胆经及阴跷脉均有联系。

48轩岐纵横经络图解四、阳跷脉养生阳跷脉能使人体阴阳之气运行顺畅,使阴阳调和。

反之,当人体阳跷脉气血运行不顺畅时,就使得原本供应脏器的气血量减少,淤积的毒素和垃圾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人就会感觉到劳累和疲乏。

阳跷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跷脉
穴,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 收。
2、配丰隆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
22
居髎Juliao
【定位】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
侧卧位,在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之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 【特异性】
阳跷、阳维、足少阳之交 会穴。
【特异性】
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交 会穴。
【功用】散风清热,明目止泪。
.
44
承泣 Chéngqì(ST 1)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 眼,色盲,夜盲症,睑缘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 缩,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
4
阳跷脉、阴跷脉
关系密切,只有跷脉功能正常,人们才能保持“昼精 夜瞑”.
另一方面,跷脉起于足,与人的肢体运动,特别 是下肢运动有密切关系。杨上善《太素》注:“人行 健疾,此脉所能,故因名也。”《太平圣惠方》也说 :“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曰跷 脉焉。”
.
5
阳跷脉
一、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 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 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 的风池穴。
.
6
阳跷脉
.
7
阳跷脉
.
8
阳跷脉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
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

让您夜夜安眠无梦的阳跷脉

让您夜夜安眠无梦的阳跷脉

让您夜夜安眠无梦的阳跷脉
失眠有很多种,但是大部分失眠都跟阳跷脉的经气过于旺盛有关。

想办法让阳跷脉里的气息畅通无阻了,您就能拥有好睡眠。

阳跷脉从脚跟部开始,沿着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经过胯部上行到肩膀,再沿脖颈和脸颊到达内眼角,然后绕过头顶,进入后脑勺的风池穴。

阳跷脉经气过旺,人就有可能失眠
阳跷脉的经气过于旺盛,则“目张不欲睡”。

现在失眠的朋友非常多,很可能就是阳跷脉出问题了。

因此,您如果经常睡不好,赶紧去检查阳跷脉吧。

用手指沿着阳跷脉的循行路线一路按压过去,按着感觉疼痛、有硬结或凹陷的地方就多加按摩,或者用小保健锤和拳头敲也可以。

阳跷出问题,申脉来救急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申脉是通向阳跷脉的穴位。

它能治疗的疾病如《针灸大成》中的歌诀所言:
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
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
吹乳耳聋鼻衄,癫痫肢节烦憎;
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这首歌诀告诉我们,弯腰不便、腿肿、怕风、自汗、头疼、目赤、眉毛处的骨头痛、手脚麻木痉挛、手臂冷、耳聋、流鼻血、出汗等毛病都可以用
由于申脉穴通,那么阳跷脉出问题所导致的许多疾病,您都可以取申脉穴来治疗。

本栏目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文章摘自《易经经络使用手册》栾加芹著




2017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培训中心学术交流年会暨首届中医针灸名家学术交流论坛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黄帝内经》经络养生法之阳跷脉

《黄帝内经》经络养生法之阳跷脉

《黄帝内经》经络养生法之阳跷脉“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难经·二十八难》阳跷脉阳跷脉为奇经八脉之一。

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

他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主司肢节运动。

跷,有跷捷轻健之义。

跷脉从下肢内外侧分别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节肌肉运动的功能,主要能使下肢运动灵活跷捷。

二是主管眼睑开合。

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故认为跷脉具有濡养眼目和主司眼睑开合的作用。

很多用电脑的人,眼睛痛,其实和阴阳跷脉不通有关。

阳跷脉循行路线: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

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阳跷脉主要疾病:阳蹻发病主要表现为运动系统疾病、神志病等。

如筋肉屈伸运动障碍(伸肌紧张)、眼睑开合失常、失眠、惊痫、腰背疼痛、身体强直等,失眠,目痛从内眦始等。

阳跷脉特效穴1.申脉穴本穴物质中既有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性同跷脉之性,具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的作用。

取穴方法: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

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养生按摩:按摩申脉穴,对头痛、晕眩、腰腿酸痛等症状,都具有良好的治疗、调理作用。

按摩时以拇指指腹揉按申脉穴,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

2.跗阳穴阳跷脉郄穴。

郄,孔隙也。

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跷脉。

但由于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阳跷脉郄穴。

部位:跗阳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主治疾病: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养生按摩:每天按摩两到三分钟,常用于治疗脚气、头痛、外踝肿痛。

阴跷脉:经络循行图、穴位图、用药及主治疾病

阴跷脉:经络循行图、穴位图、用药及主治疾病

阴跷脉:经络循行图、穴位图、用药及主治疾病
阴跷脉,“奇经八脉”之一,乃足少阴肾经之别脉。

阴跷脉起于跟中,起于足少阴肾经之然谷穴,再循内踝上行腹股、生殖器、胸腹,再上行至咽喉,并至睛明穴。

《难经》:“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

”患阴跷脉疾病者,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欲闭目而睡。

基本功能:
跷,有跷捷轻健的含义。

跷脉的主要功能有:
1、主司下肢运动:跷脉从下肢内、外侧分别上行于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节肢体肌肉运动的功能,主要可使下肢运动灵活跷健。

2、司眼睑开合: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故认为跷脉具有濡养眼目和司眼睑开合而影响寤寐的作用。

阴阳跷脉用药: 肉桂防己穿山甲虎骨
阴跷脉经脉循行图: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的内踝上,直上沿大腿内侧,经阴部,上行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进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阴经和阳跷脉相会合。

《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鼽,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

阴跷脉循行方向:足→ 目
阴跷脉联系脏腑:咽喉、眼目、脑。

阴跷脉循行路线示意:起于足内→ 内踝→ 大腿内侧→ 阴部→ 胸内→锁骨上窝→人迎→ 颧→ 目内眦
阴跷脉主要病候:多眠,癃闭。

其病变主要表现为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以及嗜睡等。

患阴跷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阳气不足,阴气偏盛,常常多眠。

阴跷脉交会腧穴;照海、交信(足少阴经)、晴明(足太阳经)。

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什么是跷脉?跷脉,又称为跷脉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疗法。

主要通过刺激体表特定的穴位,以调节人体经络和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效果。

2. 跷脉的作用跷脉作为一种特殊的灸法,在中医理论中具有以下几个作用:•疏通经络:跷脉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的畅通,改善经络的气血循环,从而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

•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刺激跷脉相关的穴位,可以对脏腑器官产生刺激作用,进而起到调理脏腑功能的效果。

比如跷脉可以帮助消化系统的运作,提高肠胃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祛邪驱寒:在中医看来,许多疾病都与外邪入侵有关,特别是寒邪。

跷脉能够通过温热的刺激,驱散寒邪,改善阳气不足的情况,从而达到祛邪驱寒的作用。

•舒筋活络:长期的劳累和不合理的生活习惯会导致筋骨疲劳和僵硬。

跷脉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活络筋骨,舒缓肌肉的紧张,减轻疼痛和疲劳感。

•调整情绪:心理疾病和情绪不稳定与体内的气血紊乱和经络堵塞有关。

跷脉可以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节体内的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3. 跷脉的功能主治跷脉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以下是跷脉的部分功能主治:•颈肩腰腿疼痛:跷脉可以消除颈椎、肩周炎等疼痛症状,缓解腰腿部位酸胀、酸痛、麻木等不适感。

•消化不良:跷脉的刺激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功能,缓解消化不良、胃胀、泛酸等症状。

•失眠:跷脉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和入睡困难的问题。

•呼吸系统问题:跷脉可以舒缓肺部气滞、气喘、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

•预防保健:跷脉作为一种中医养生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阳气,增强体内气血循环,提高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跷脉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特殊人群如孕妇、患有血液疾病等应慎重使用,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跷脉治疗。

总而言之,跷脉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祛邪驱寒、舒筋活络等作用,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养生。

阴跷脉和阳跷脉

阴跷脉和阳跷脉

阴跷脉和阳跷脉阴跷脉和阳跷脉【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

阳跷脉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

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

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

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3.主要临床表现: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的足外翻,癫狂、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4.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5.病机分析: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阴跷脉】起于内踝下照海穴,经过内踝后,沿下肢内侧上行,经阴部,沿腹、胸进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阴蹻脉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阴蹻脉主阴气,司下肢运动。

3.主要临床表现:阴蹻为病,肢体外侧肌肉驰缓而内侧肌肉拘急的足内翻、腿腹肌削,痿痹无力喉痛、嗜睡或失眠,眼睑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跷脉的循行特点及主治规律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跷脉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古代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为依据,分析了跷脉循行的特点,并从跷主肢体功能异常,跷主眼目开合,跷主神志异常三方面对阴阳跷脉的主治规律加以总结。

[主题词]阳跷脉;阴跷脉;阳跷阴跷病证/针灸疗法;经络循行
阴阳跷脉属奇经系统,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之一,最早散载于《内经》,在《难经》中已有专篇论述,至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跷脉理论已趋完善。

无论从古代文献记载,还是从现代报道来看,阴阳跷脉由于其循行及主治各具特点,临床确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必要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以下简要论述跷脉的循行特点及主治规律。

1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
《灵枢·脉度》中记载:”(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前,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
行”。

《难经·二十八难》曰:”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奇经八脉考》在此基础上又加以补充:”阴跷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会于睛明而上行”。

以上文献记载说明阴跷脉是足少阴肾经之别出,起于然骨之后方,上内踝前方,沿下肢内侧上行至阴部,经腹部、胸部,至缺盆、咽喉、面颊,而达目内眦睛明穴[1]。

关于阳跷脉的分布,《内经》中未见记载,《难经·二十八难》也只是简约述之:”阳跷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奇经八脉考》中详述其循行曰:”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
外踝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于太阳、阳维于 俞,上行于肩膊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会手阳明、少阳于肩 ,上人迎夹口吻,会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 ,复会任脉于承泣,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
明、阴跷五脉会于睛明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

总结阳跷脉的循行,说明阳跷脉是从足太阳经别出,起于足跟,沿下肢外侧,经胁肋部、肩背部上达人迎、口吻,经过面部至目内眦,然后从目内眦上额循头终达风池而止。

2阴阳跷脉的循行特点
2.1跷本一脉,分行于阴阳。

《灵枢·脉度》篇说:”跷脉有阴阳……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医学纲目》解释道:”当,谓当脉度一十六丈二尺之数也。

男子以阳跷当其数,女子以阴跷当其数”。

《太素》阴阳跷脉注:男子以阳跷为经,以阴跷为络;女子以阴跷为经,阳跷为络也”[4]。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认为阴阳跷脉为同一经络的两条分支,因此,《医经理解·二经一脉》中总结说:”跷本一脉”,跷脉分阴阳是根据其循行分布和男女当数而论,阴阳跷脉分别沿下肢内外两侧上行至腹胸及肩背部,上达于目内眦,合二为一[3]。

2.2跷脉与多经交会形成网络
阴跷脉从足少阴肾经别出,上交贯冲脉,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四阳经会于睛明穴;阳跷脉别出于足太阳膀胱经,在其循行过程中与手足太阳、手足阳明、手少阳、任脉、阴跷脉多条经脉交会于肩、颈、目内眦等处。

阴阳跷脉在目内眦合二为一,又与足太阳经相并上行[3]。

因此,阴阳跷脉的另一循行特点是跷脉与多经联系,形成网络。

2.3跷连脑髓
《灵枢·寒热》篇说:”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之间入脑,乃别于阴跷阳跷。

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说明跷脉与头目、脑髓有重要联系。

此外,跷脉在循行中不直接入于脏腑,但在所过之处的腹胸部,与五脏经气相感应。

3阴阳跷脉的主治规律
根据阴阳跷脉的循行特点,其主病多为四肢、头目、及脑的阴阳失调。

以下从此三方面加以论述。

3.1跷主肢体功能异常
杨玄操注《难经》曰:”跷,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所之由,故曰跷脉焉”。

两跷脉皆起于跟中,行于下肢内外侧、身体前后而终达于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若跷脉气机阻滞不畅,则脏腑失养,腠理失濡,肢体阴阳拘急,活动异常。

因此,《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说明阴阳跷脉为病可分别在其循行所过部位反映出肢体内外两侧的肌肉拘挛、疼痛及功能活动受限[4]。

3.2跷主眼目开合
根据前面所述,跷脉循行至头面,在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经五脉交会后,又与足太阳并行交于目锐眦。

由此可见,跷脉与眼目有两次联系,而第2次联系途
径又有脑的参与 [5]。

跷主眼目开合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主治眼睑开合失调;二是主治失眠、嗜睡。

(1)?跷脉调节眼睑开合失调
由于跷脉在眼部与多经交会,所以能秉承正经之气的渗灌达于上下眼睑,从而起濡养眼睑、
利于其开合功能的作用,在临床中无论是内因或外因所致的跷脉失调,眼睑失养,眼闭不能睁,眼开不能合,均可选跷脉的照海、申脉、跗阳、交信为主穴进行调治。

虽然《灵枢》中认为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纲,寒则筋急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王叔和《脉经》又强调”脾之候在睑,睑动则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则睑涩嗜卧矣”。

但李时珍认为”数说皆论目闭,目不瞑,虽不言及二跷,盖亦不离乎阴阳营卫虚实之理,可互考者也”。

说明李氏强调眼目开合与二跷脉有关,对治疗目失开合的疾病,不能忽视阴阳跷脉气血的虚实。

(2)跷脉调节睡眠异常
人体睡眠正常与否与卫气在体内的运行有关。

《灵枢》中指出”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

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此外,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也指出:”跷脉之剽悍,同于卫气,而皆出目眦……”说明卫气在目眦(会合处)有一个出入关系。

根据昼夜节律变
化,人体卫气出入于阴阳。

白昼卫气行于阳则阳跷满盛,目张而不寐;夜晚阴气盛则阴跷满盛,目闭而欲寐。

因此,调节跷脉的阴阳盛衰,可治失眠、嗜睡等睡眠异常。

3.3跷主神志异常
阴跷脉别出足少阴肾经,上连脑海,阴精循经而上,益脑填髓;阳跷脉别出足太阳膀胱经,上出于脑,主持阳气。

阴阳跷脉同入脑主脑中阴阳,因此,跷脉功能失常,则可能导致脑中阴阳失衡而引起神志异常。

《千金方》说阳跷主”卧惊,视如见鬼”“百邪癫狂”。

《医学入门·奇经主病》指出:”阳跷之病,阳急而狂奔,阴跷之病,阴急而足重”。

此外,《奇经八脉考》也认为:”邪在阴维、阴跷则发癫,邪在阳维、阳跷则发痫。

痫动而属阳,阳脉主之,癫静而属阴,阴脉主之”。

张洁古又提出了”癫痫昼发灸阳跷,夜发灸阴跷”的治疗方法。

现代临床亦有相关报道[1,6],如选用照海、申脉主治失眠、癫狂、中风等,因为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经穴,阴跷脉脉气所生,补肾壮水、通调阴跷;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阳跷脉脉气所生,可镇静安神、畅通阳跷。

二者内外相应,补泻相宜,以调脑中阴阳。

综上所述,阴阳跷脉虽非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从古代文献所载的循行和主治内容,足可见历代医家对跷脉应用的重视程度。

《针灸大成》列出以照海为主穴,配合其他穴主治脏腑之疾的30余症;以申脉为主穴,配合其他穴主治中风九症等20余症[7]。

现代临床中,阴阳跷脉以主治头目、四肢、脑之疾病为主,阳跷脉多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疾,阴跷多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二脉又同至头目、入脑,因此,在治疗神志病、目疾、睡眠障碍、肢体拘挛、中风偏瘫、足内外翻、手足麻痹、腰背强直以及疝气、崩漏、胁肋疼痛、少腹痛等疾病过程中应重视跷脉的应用。

4参考文献
1刘清国.跷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上海针灸杂志,1999;18(2):24
2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针灸大成》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75,689,988
3程建斌,等.论中医脑的经络.中国针灸,1997;17(6):334
4徐惠德.针刺跷脉的临床应用.上海针灸杂志,1999;18(2):26
5胡玲香,等.跷脉与眼睑的联系及应用初探.中国针灸,1999;19(12):737 6李万瑶.论李时珍对奇经八脉研究的贡献.中国针灸,1996;16(6):30
7黄葆华.奇经八脉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上海针灸杂志,1999;18(2):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