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脑血管解剖脑膜中动脉大体解剖
脑血管解剖脑膜中动脉大体解剖创刊词在我们脑血管病外科医生的脑海中,人体的脑血管犹如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仿佛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有着一种无以言状的美。
而真正的脑血管其中的盘根错节,复杂性要远甚于一颗大树的结构。
当你认识它和利用好它,脑血管可以是一个可爱的天使;当你激怒它,脑血管就犹如洪水猛兽,一发不可收拾。
脑血管的解剖学习是认识和治疗脑血管病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在欧美国家,脑血管病的解剖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成就。
特别要感谢法国的Lasjaunias教授和美国的Rhoton教授的工作,创造性地将脑血管病解剖的基础知识,与神经介入和显微手术紧密结合,为我们脑血管病医生理解脑血管解剖和脑血管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脑血管病解剖的知识点,犹如一颗颗珍珠,既详细描述于如《Gray's Anatomy》这样的解剖学巨著,也贯穿于Lasjaunias和Rhoton教授等大咖的著作,还隐藏于茫茫的外文文献中。
我在紧张的临床工作之余,通过阅读有关脑血管病的著作和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体会,整理了一些有关脑血管病解剖的学习笔记。
这些脑血管病解剖笔记,是我以一个既从事神经介入、又从事脑血管病显微手术的神经外科医生的角度,整理的对临床工作有较大指导价值的知识点。
得益于新媒体的发展,现受“神经介入资讯”的邀请,将自己的学习笔记首发于“神经介入资讯”上。
计划两周一篇小文,与脑血管病同行分享,自己觉得也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
初次接到这样的写作任务时,心中十分忐忑,担心自己写不好。
其中自己的一些理解,甚至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但又一想,坚持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让广大的读者斧正,不也正好可以纠正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不更可以提高自己吗?所以也非常希望读者多指导,给我提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不断地修正完善。
在新的2019年来临之际,祝各位脑血管病同行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工作顺心!赵沃华神经介入资讯编委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2019年1月作者简介赵沃华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出血性脑血管病区主任。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梗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梗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部位梗死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病例,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分为脉络膜前动脉组、分水岭组、中央支组和主干组。
梗死后4~16个月电话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比较各组间mrs和adl评分及高血压、糖尿病和胆固醇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
根据mrs评分,将病例分成预后好组与预后差组,逐步判别分析筛查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入组88例,其中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组2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组15例,脉络膜前动脉组40例,分水岭组11例。
四组之间的mrs和adl评分比较,分水岭组adl评分最高,mrs评分最低,脉络膜前动脉组adl评分最低,mrs评分最高(p0.05)。
见表1和表2。
2.3 根据预后情况进行分组情况预后较好组:男31例,女17例,平均(68.79±9.69)岁,其中大脑中动脉分水岭组10例、脉络膜前动脉组28例、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组7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组3例。
预后较差组:男27例,女13例,平均(62.82±12.54)岁,其中,大脑中动脉分水岭组1例、脉络膜前动脉组12例、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组15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组12例。
2.4 影响预后因素的判别分析以预后较好和较差两种结果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年龄、分水岭区梗死两个因素进入判别方程,年龄的危险系数为0.682,分水岭区梗死的危险系数为0.853(p<0.05)。
3 讨论大脑中动脉梗死是颅内动脉梗死最常见的一种,其提供脑组织中大部分区域的血液供应,因此普遍受到关注。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研究96例患者后发现,在所有颅内动脉梗死中,大脑中动脉占66%[6]。
但是,有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部位梗死的对比研究却比较少,因此,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关心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部位梗死的预后。
脑血管解剖图 ppt课件
ppt课件
9
脑动脉两大体系
颈内动脉系 椎-基底动脉系
颈外动脉
ppt课件
10
中央支和皮质支
动脉未入脑实质之前成为脑实质外 动脉,入脑实质后成为脑实质内动 脉。脑外动脉的分支可以分为两类, 即中央支(或旁中央支)和皮质支 (或回旋支)。中央支和皮质支之 间彼此几乎不相衔接,各成体系。
ppt课件
29
颈内动脉的临床相关病变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 )为颈内动脉海面窦段破裂造 成的结果,多由外伤引起。动脉破裂后,
同时造成海绵窦内皮相继破裂,动脉血涌
入海绵窦造成海绵窦内压力增高,导致眼
静脉、大脑中静脉及脑膜中静脉血液回流
障碍,同时海面窦内神经受压。出现:搏
C1 C2
C3
C4
C5
ppt课件
22
颈内动脉
Fisher分段:颈段、岩段、破裂孔段、海面窦 段、床突段、眼动脉段和交通动脉段,共七段
C7
C6
C5
C4
C3 C2
C1
ppt课件
23
颈内动脉
(1)岩骨段(C5) 从颞骨岩部的颈动脉 管外口起至穿过硬脑膜进入海绵窦之前止。 此段自颈动脉管外口上行,骤然转弯以近 乎水平位由后外走向前内,出颈动脉管内 口至破裂孔,向前上穿过硬脑膜,续为海 面窦段。特点:全程大部行于骨性管道内, 且通常在穿过硬脑膜进入海面窦时形成一 个正常环状狭窄。分支:颈鼓动脉、翼管 支。
ppt课件
11
中央支和皮质支
中央支发自Willis环和大
脑血管各支供血区分布
•
• •
中央支和皮质支
• 动脉未入脑实质之前成为脑实质外 动脉,入脑实质后成为脑实质内动 脉。脑外动脉的分支可以分为两类, 即中央支(或旁中央支)和皮质支 (或回旋支)。中央支和皮质支之 间彼此几乎不相衔接,各成体系。
中央支和皮质支
• 皮质支进入软膜后先吻合成网,然后 从吻合网上发出细小的分支,以垂直 方向进入皮质。各皮质支之间广泛吻 合,侧支循环容易建立。
–
大脑前动脉
•
– –
皮质支
胼周动脉 pericallosal artery 指大脑前动脉主干在胼胝 体沟内行走的部分,即胼周段,位置恒定,是定位胼胝 体上缘和扣带回下缘的良好定位标志。 胼缘动脉 callosomarginal artery 从胼周动脉向上发出 的分支,总称胼缘动脉。胼缘动脉可以有一条主干也可 以没有,由前向后可发出额内前、额内中、额内后以及 旁中央动脉,在内侧面上行,至半球上缘翻越到大脑半 球背外侧面,与同测大脑中动脉分支形成广泛吻合。主 要供应扣带回、额上回、旁中央小叶、额中回上缘以及 中央前后回的1/4。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支为旁中央动脉, 主要供应旁中央小叶。
二、大脑前动脉供血
二、大脑前动脉供血
二、大脑前动脉供血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
眶额动脉 额极动脉 胼胝体缘动脉 胼胝体周围动脉 旁中央动脉 楔前动脉
大 脑 前 动 脉
大脑前动脉
• 皮质支
– 眶额动脉 orbitoforntal artery 约在大脑前 动脉上行段的起始部,距前交通4-10mm处 ,供应直回、嗅叶及眶回内侧部分,在眶回 外侧部与大脑中动脉的眶额动脉吻合。 额极动脉 frontopolar artery 约在胼胝体膝 部附近从大脑前动脉膝段发出,沿额底沟向 前至额极,供应额叶前部和额极内外侧面。
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与分布
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与分布1. 引言1.1 概述体循环动脉是供应全身组织和器官血液的重要系统,起着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功能。
它由多个主要分支组成,这些分支在体内分布广泛,并为各个部位提供血液和氧气。
了解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和其分布对于理解人体循环系统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从整体到局部,逐步介绍了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与分布情况。
首先,我们将对全身血管系统进行简单介绍,包括心脏主要供血动脉和体循环动脉系统。
接下来,将详细讨论每个主要分支动脉及其在人体内的具体分布情况。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每个分支的功能特点、疾病发生机制以及相关临床意义。
最后,通过讨论一些常见病理变化,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与之相关的临床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与分布情况,并深入探讨其功能特点、疾病发生机制以及相关临床意义。
通过了解体循环动脉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性,并能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此外,本文还将展望未来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以期为相关医学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以上是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撰写,请根据需要进行编辑和修改。
2. 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与分布2.1 全身动脉系统简介全身动脉系统是人体中负责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部分。
它由主动脉和其分支组成,负责将新鲜的血液从心脏泵出,供应给各个组织和器官。
2.2 心脏主要供血动脉体循环动脉的起点是主动脉,它将氧合血从左心室通过升主动脉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其中,冠状动脉是心肌供血最重要的支路之一。
冠状动脉从主动脉根部发出,被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两个主要分支。
左冠状动脉进一步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负责供应心肌的前侧和侧面区域。
右冠状动脉则负责供应心肌的右心室和下壁。
2.3 主要体循环分支动脉及其分布除了冠状动脉外,体循环还包括颈動、大臂動、髂动、腿动、肠间膜、取支至结肠和骶恶质前壁等分支动脉。
脑血管解剖(脑动脉系-颈内动脉系)
C1 C2
C3
C4
C5
颈内动脉
• Fisher分段:颈段、岩段、破裂孔段、海绵窦 段、床突段、眼动脉段和交通动脉段,共七段
C7
C6
C5
C4
C3 C2
C1
颈内动脉
• (1)岩骨段(C5) 从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 外口起至穿过硬脑膜进 入海绵窦之前止。此段 自颈动脉管外口上行, 骤然转弯以近乎水平位 由后外走向前内,出颈 动脉管内口至破裂孔, 向前上穿过硬脑膜,续 为海绵窦段。特点:全 程大部行于骨性管道内, 翼管支 且通常在穿过硬脑膜进 入海面窦时形成一个正 常环状狭窄。分支:颈 鼓动脉、翼管支。
颈内动脉
• (5)终段(C1)
指颈内动脉参加
Willis环一段而
言。此段短,但 ACA
是颈内动脉所有
主要分支,包括 C1 后交通动脉、脉
C2
络膜前动脉、大 脑前动脉和大脑
MCA
中动脉均由此段
发出。
C4 C3
大脑后动脉直接起自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的临床相关病变
• 颈内动脉闭塞 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初发血栓多起于颈动
中央支和皮质支
• 动脉未入脑实质之前成为脑实质外 动脉,入脑实质后成为脑实质内动 脉。脑外动脉的分支可以分为两类, 即中央支(或旁中央支)和皮质支 (或回旋支)。中央支和皮质支之 间彼此几乎不相衔接,各成体系。
中央支和皮质支
• 中央支发自Willis环和大
脑前、中、后动脉邻近
Willis环的动脉主干上。
颈内动脉的重要分支
颈内动脉的重要分支
• 眼动脉 ophthalmic artery为颈内动脉的第一个较大的分 支,起源于颈内动脉的前面,初位于视神经外下方、动脉 及外展神经内侧,然后在视神经和上直肌之间通过,分为: 眼支,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体动脉,供血视网膜及脉 络膜;眶支,泪腺动脉及无名肌支(供血眼外肌及眶部骨 膜),泪腺动脉供血泪腺及结膜,其重要的分支为脑膜返 动脉,向后穿过眶上裂与脑膜中动脉的分支吻合;眶外支, 眶上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鼻背动脉、睑动脉、额 内动脉及滑车上动脉。这些动脉与颈外动脉有广泛的吻合 支,其中筛前动脉发出大脑镰前动脉,供血大脑镰。其中 最重要的一支为视网膜中央动脉 central artery of retina。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梗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梗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部位梗死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病例,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分为脉络膜前动脉组、分水岭组、中央支组和主干组。
梗死后4~16个月电话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比较各组间mrs和adl评分及高血压、糖尿病和胆固醇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
根据mrs评分,将病例分成预后好组与预后差组,逐步判别分析筛查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入组88例,其中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组2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组15例,脉络膜前动脉组40例,分水岭组11例。
四组之间的mrs和adl评分比较,分水岭组adl评分最高,mrs评分最低,脉络膜前动脉组adl评分最低,mrs评分最高(p0.05)。
见表1和表2。
2.3 根据预后情况进行分组情况预后较好组:男31例,女17例,平均(68.79±9.69)岁,其中大脑中动脉分水岭组10例、脉络膜前动脉组28例、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组7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组3例。
预后较差组:男27例,女13例,平均(62.82±12.54)岁,其中,大脑中动脉分水岭组1例、脉络膜前动脉组12例、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组15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组12例。
2.4 影响预后因素的判别分析以预后较好和较差两种结果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年龄、分水岭区梗死两个因素进入判别方程,年龄的危险系数为0.682,分水岭区梗死的危险系数为0.853(p<0.05)。
3 讨论大脑中动脉梗死是颅内动脉梗死最常见的一种,其提供脑组织中大部分区域的血液供应,因此普遍受到关注。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研究96例患者后发现,在所有颅内动脉梗死中,大脑中动脉占66%[6]。
但是,有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部位梗死的对比研究却比较少,因此,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关心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部位梗死的预后。
小脑解剖(血供及周围解剖关系)
小脑解剖1后循环血供椎动脉及其分支、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共同组成椎-基底动脉系,即后循环。
前循环与后循环借助后交通动脉相连、椎动脉颅内段得主要分支就是:小脑后下动脉。
基底动脉得分支主要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内听动脉(即迷路动脉)以及脑桥动脉与无数小得深穿支、后循环主要血液供应范围就是延髓、脑桥、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后部与丘脑。
当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这两支动脉病变可出现头晕或眩晕症状,这两支血管来源于椎动脉与基底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PICA)就是椎动脉颅内段最大一个分支,其供血区就是延髓、第四脑室、脉络丛与小脑。
PICA 供血区梗死眩晕得发生与PICA 供血前庭神经核得下半部与有分支供应小脑半球有关,常伴有呕吐、眼球震颤、呃逆、躯体及面部感觉异常与吞咽困难、声嘶、共济失调等症状与体征,但一般不出现听觉障碍及意识障碍。
因PICA来自椎动脉,因此椎动脉形态结构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会直接影响PICA得血液供应范围。
小脑前下动脉(AICA)就是基底动脉得分支,AICA 发出迷路动脉供应内耳得血液,有时迷路动脉也可直接由基底动脉发出。
迷路动脉在内耳又分为 3 支即前庭支、前庭蜗支及蜗支,这三支均为终末支。
前庭支供应椭圆囊、球囊与外、上半规管。
前庭蜗支供应耳蜗、前庭与后半规管。
蜗支供应基底膜、进入到内耳及前庭神经核得供血均为终末动脉,这些终末血管与颈内动脉得有关分支保持一定得吻合,但就是这种吻合又就是不充分得吻合,当供应该处血管发生病变时常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因此在后循环发生缺血时,头晕或眩晕常就是首发得甚至就是唯一得症状、球囊、椭圆囊与半规管对血液供应得变化相当敏感,只要通过得血流略有减少,即可产生平衡障碍、头晕与眩晕、恶心、呕吐等[27]。
对于缺血这种变化前庭系统比耳蜗更为敏感,当后循环缺血时更容易损伤前庭系统得功能,而耳蜗得功能损失相对较轻一些[28],所以临床上后循环缺血患者出现前庭症状多于耳蜗受损症状[28],多表现为头晕、眩晕。
脑血管解剖及脑组织供血
横突孔段(V1段) 自第六颈椎到第二颈椎横突孔内上升 的一段;
横段(V2段) 从枢椎横突孔开始向外的一段; 寰椎段(V3段) 从V2外端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椎 横突孔为 止的一段;
枕骨大孔段(V4段) 从V3上端急弯,水平向内 行一小段,再弯向上 垂直 上行入枕骨大孔;
二个来源 : 二类分支 :
一 个 环:
一对颈内动脉,一对椎动脉
大脑前、中、后动脉发出皮质支和中央支
皮质支→大脑皮质及髓质浅部
中央支→基底核、内囊及间脑
大脑动脉环
大脑动脉环
颈内 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二、脑的动脉系统
来源及分布
颈内动脉系:小脑幕以上结构;顶枕沟以前 (大脑前3/5、部分间脑)
椎—基底动脉系:小脑幕以下结构;顶枕沟以后 (大脑后2/5、部分间脑、小脑等)
粉红色部分为大脑中动脉终末支供 血区
黄色部分为大脑后动脉终末支供血 区
浅蓝色部分为 大脑前动脉终 末支供血区 粉红色部分为 大脑中动脉终 末支供血区
•浅蓝色部分为大脑前动 脉终末支供血区
为左、右大脑后动脉。
主要分支和分布:
(1)小脑下前动脉 发出后向外斜行,分布小脑下面的前 部。
(2)迷路动脉 很细,伴随第7、8对脑神经入内耳门,供 应
内耳 迷路。
(3)脑桥动脉 (4)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椎
基
底
动
脉
脑
迷 路
的 主 要
桥 动 脉
动分 脉支
脊髓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终段(C1段)
脑梗死影像表现
慢性过程
DWI高,ADC低,高灌注↑ NAA↓ Cho和Lac↑,
脑脓肿
急,感染症状,实验室检查
灰白质交界区 环形强化 DWI高,ADC低 Lac↑,余变化不明显
脱髓鞘
慢性过程
侧脑室周围 不规则斑片状强化或 无强化
Cho↑
谢谢
脑梗死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概念 ➢ 脑动脉供血区 ➢ 病理 ➢ 临床表现 ➢ 影像学表现(CT/MRI) ➢ 小结 ➢ 鉴别诊断
概念
➢ 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或中等管径 的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所引起的病变 血管供应区脑组织坏死
➢ 腔隙性脑梗死: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 起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
➢ MRI vs CT:更敏感、显示脑干、小脑的梗死 更优
鉴别诊断
临床
部位及形态 增强 DWI,PWI MRS
脑梗死
脑肿瘤
急,中老年,动脉硬化、高脂血 症等危险因素,休息或睡眠时起 病
大动脉供血区
不均匀强化(脑回状、环状、条 状、结节状)
DWI高,ADC低,缺血半暗带
NAA、Cho和Cr↓ Lac↑
非梗死区
缺血半暗带
缺血半暗带:局部脑缺血后局部血流量降低,该组织恢复血供后仍可存活 的区域,当PWI异常信号区大于DWI异常信号区时,两者不匹配区即为半暗 带
MRS
小结
➢ 诊断要点:分布与某一血管供应区相一致,呈 楔形或扇形;CT上低密度,MR长T1长T2灶, DWI↑,ADC↓,MRS:NAA、Cho和Cr↓,Lac↑; 同时累及皮髓质,增强脑回状强化
状强化
动脉致密斑
岛带征
岛叶外侧缘灰 白质消失
低密度灶
临床脉络膜前动脉结构、供血区示意图、梗死后影像学特征表现及典型病例展示
临床脉络膜前动脉结构、供血区示意图、梗死后影像学特征表现及典型病例展示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前动脉(AChA)是颈内动脉的重要分支之一,解剖结构变异较多,供血范围广且分布范围变异大,人群中约96%〜99.5%的AChA起自颈内动脉后壁的小动脉,距离后交通动脉发出点约2〜5mm,侧位上位于后交通动脉之上。
AChA行程长,弯曲多,管径细小,极易阻塞,引起不良后果,虽然AChA 与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分支间有吻合支,尤其是与大脑后动脉发出的脉络膜后外侧动脉之间吻合支丰富,但分支至内囊后肢的前穿支动脉缺乏侧枝循环,此处最易发生梗死。
梗死后临床上常表现为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三联征,即AChA综合征,其中以偏瘫最为常见,致残率较高。
但临床上很少同时出现三联征的症状,主要是由于AChA与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后动脉以及大脑中动脉有丰富的吻合。
AChA分为两段,近侧(脑池段)段主要供应海马头部、颍叶钩部的一部分、杏仁核以及外侧膝状体的外侧部等。
远侧(脉络丛段)段主要供应内囊后肢后加的下部,邻近的视辐射及听辐射,内侧苍白球及尾状核尾部等。
放射冠区侧室旁后部也由AChA供血。
图1,脉络膜前动脉和脉络膜后动脉MRA解剖图脉络膜点:指AChA走行由脑池段进入侧脑室脉络丛中间的一个点,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为AChA脑池段和脉络丛段的分界,在影像学上,AChA 在脉络膜点会有一个明显的弧度向外(前后位)、向下的拐弯(侧位)。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示意图及梗死后影像学特征表现图2.不同层面主要血管供血区域分布,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供血血管(其中粉色为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AChA急性闭塞后与其他部位表现类似,供血区域出现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性变化为内囊后肢后部、侧脑室旁、豆状核内侧、丘脑后部的深部分支区域梗死,可同时累及包括颗叶内侧及海马区、视束、膝状体、大脑脚中部的浅部分支区域梗死,但其核心梗死区为内囊后肢后2∕3o3脉络膜前动脉常见解剖变异起源变异:可起源于颈内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动脉分布规律
动脉分布规律动脉分布规律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担着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重要功能。
了解动脉分布规律不仅对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还对医学领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动脉的分布特点。
在人体内,动脉可以分为主动脉和分支动脉。
主动脉是体内最大的一根动脉,其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胸主动脉从心脏出发,沿着胸腔脊柱旁分为两支,分别供给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器官组织。
腹主动脉则从胸腔出发,沿着腹部分布,供给腹部和盆腔的器官。
分支动脉则从主动脉或其他大动脉上分出,向各个部位辐射。
其次,动脉的分布规律与身体结构和器官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需求量非常大。
因此,头部和颈部是动脉分布最为丰富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我们可以找到颈动脉和椎动脉等供血大动脉。
另外,胸腔和腹部的器官组织也是动脉的重要分布区域。
在胸腔中,支配心肺功能的冠状动脉和肺动脉是最关键的动脉。
在腹腔中,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肝动脉、肾动脉等提供血液供应给消化系统和内脏器官。
此外,上肢和下肢也有自己独立的动脉分布。
上肢的动脉主要为深动脉和浅动脉,包括桡动脉和尺动脉等。
下肢的主要动脉有股动脉和腘动脉等。
动脉的分布规律也与生理状况密切相关。
例如,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肌肉组织的动脉供应相对丰富。
而在疾病状态下,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动脉的供血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相关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
总之,了解动脉的分布规律对于医学领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动脉的分布特点,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器官的供血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手术操作。
同时,对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学生来说,了解动脉分布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人体机能和结构的关联。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动脉分布规律的研究和学习,为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脑前动脉供血
二、大脑前动脉中央支梗死
三、大脑中动脉供血
• 1皮质支:大脑半球背外侧面,包括额中回以下,中 央前、后回下3/4,顶下小叶,枕外侧回、颞下回上 缘或上半以上部分,颞极内、外侧面,额叶眶部外侧 半及岛叶各部皮质。
• 2大脑中动脉中央支:双称纹体外侧动脉或中央支前 外侧群。
• 内侧豆纹动脉:又称内侧穿动脉、内侧纹体动脉、豆 丘动脉。供应:壳核前部、苍白球外侧部、内囊膝部 、丘脑前核与外侧核。
六、小脑下后动脉供血
• 小脑下后部和延髓后外侧部。
六、小脑下后动脉
六、小脑下后动脉供血
六、小脑下后动脉供血
七、小脑下前动脉供血
• 小脑下前动脉供应:小脑下面的前部和脑桥基底尾侧、桥臂上部 及延髓最上部。
七、小脑下前动脉供血
七、小脑下前动脉供血
八、小脑上动脉供血
• 脑干:参与组成脑桥上部长旋支、中脑下部长旋支、短旋支及四 叠体下动脉,分别分布于脑桥上段被盖部、中脑下段被盖部、脚 底外侧部、下丘和结合臂。
九、椎动脉延髓支及延髓动脉分布
九、椎动脉延髓支及延髓动脉分布
十、基底动脉脑桥支
• 分三组:旁正中支、短旋支、长旋支分别支配脑桥旁正中区、前 外侧部和背外侧部。
十、基底动脉脑桥支及脑桥动脉分布
十、基底动脉脑桥支及脑桥动脉分布
十一、大脑后动脉中脑支
• 可分为三组,旁正中支与来自脑桥基底动脉和后交通动脉根部分 支汇合、短旋支与起自小脑上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分支汇合、长 旋支与四叠体动脉汇合(丘体动脉)分别支配中脑旁正中区、前 外侧部和背外侧部。
、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枕和丘脑网状核。而 Phecheron 认为它不参与供应严格意义上的丘脑。
一、脉络膜前动脉及梗死
二、大脑前动脉供血
•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大脑半球内侧楔前回前2/3以前 的全部,于前外侧面达额中回上缘或上半、额上回、 中央前、后回上1/4、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上缘又及 额叶底面眶部内侧半。
四、大脑后动脉穿支供血
四、大脑后动脉中央支供血
• 中脑支:可分为三组,旁正中支与来自脑桥基底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根部分支汇合、短旋支与起自小脑上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分支汇合、 长旋支与四叠体动脉汇合(丘体动脉)分别支配中脑旁正中区、前 外侧部和背外侧部。
五、大脑半球动脉供血Leabharlann 布五、大脑半球动脉供血分布
十一、大脑后动脉中脑支及中脑动脉分布
• 外侧豆纹动脉:又称外侧穿动脉、外侧纹体动脉、豆 纹动脉。供应:外囊、壳核、苍白球、内囊后肢前 3/5和尾状核。
三、大脑中动脉供血
三、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梗死
四、大脑后动脉皮质支供血
• 大脑后动脉皮质支:主要以颞叶底面和枕叶内侧面为主,包括海 马回、梭状回、颞下回、舌回、穹隆回峡、楔叶、楔前叶后1/3 部分及顶上小叶后部。
• 大脑前动脉中央支:又称纹体内侧动脉或中央支前内 侧群。
• 内侧前穿动脉:又称:Herbner返动脉。供应:壳核前端、 尾状核头及两者之间内囊前肢和眶面内侧部的皮质。
• 外侧前穿动脉:尾状核头部及尾状核体前部的内侧面。此动 脉还有一些纤细支向内侧至视上部和胼胝体膝部等处。
二、大脑前动脉供血
二、大脑前动脉供血
• 小脑:小脑半球上部和上蚓部。
八、小脑上动脉供血
八、小脑上动脉供血
九、椎动脉延髓支
• 与脊髓前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脊髓后动脉共同 组成延髓环旋支,不完全环绕延髓前部、侧面、后部,沿途发出 旁正中支、短旋支、长旋支分别支配延髓旁正中区、前外侧部和 背外侧部。
九、椎动脉延髓支及延髓动脉分布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一、脉络膜前动脉供血
• 1:基底节区:包括内囊膝部及后肢的后下部、苍白 球内侧部、尾状核尾部。
• 2、视觉传导路:视束、外侧膝状体前外侧半及视放 射起始部。
• 3、中脑:大脑脚基底部中1/3、黑质。 • 4、颞叶内侧面:钩回、杏仁核后内侧。 • 5、侧脑室下角脉络丛。 • 6、丘脑:Rhoton等认为脉络膜前动脉供应丘脑底部
• 脉络膜后内侧动脉:起于大脑后动脉远侧端近后交通动脉吻合处,供应 大脑脚、膝状体、丘脑枕、丘脑背核及松果体、第三脑室脉络丛。
•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自大脑脚外侧面从大脑后动脉远侧端发生,供应海 马连合、穹隆脚、穹隆柱和穹隆体、丘脑背内侧核大部分和丘脑枕以及 外侧膝状体、侧脑室脉络丛,并于脉络膜前动脉吻合。
四、大脑后动脉供血
四、大脑后动脉供血
四、大脑后动脉中央支供血
• 丘脑结节动脉:起自后交通动脉,分布于垂体、漏斗又及下丘脑结节区 及丘脑前部和内侧部。
• 丘脑穿通动脉:起自大脑后动脉近侧段,分布于下丘脑乳头体、丘脑底 部以及丘脑内侧核团和中脑被盖部、脚底内侧部。
• 丘脑膝状动脉:起自大脑后动脉远侧端,供应丘脑尾侧的大部,包括内、 外侧膝状体、丘脑枕和外侧核群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