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受田小学于学军【原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要求:1、引领学生通过观察马铃在水中的不同沉浮现象,鼓励学生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2、使学生意识到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不仅是物体本身的大小与轻重有关,还与物体所浸的液体有关浮;3、让学生经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解释的过程;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4、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活动准备:小组实验观察:装150ml水的一次性水杯(1个)、一次性筷子(2根)、食盐(数包)、小马铃薯(一个)、抹布(一块)。
教学演示:食物油(1杯)、糖水(1杯)、天平(1架)、量筒(只)、眼罩(1个)两只玻璃水槽分别盛放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现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能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究竟什么是科学,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寻求对世界的解释。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实验,带领学生寻找证据,搜集证据,试图用证据来寻求解释。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科学三下沉浮单元的第三课,主要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物体的沉浮不仅与物体的本身有关,还和所浸的液体有关。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并内涵丰富,顾此及彼的教学往往会浮于表面,而不能深入学生的思维发展,故分解为两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在“小班”这样一个有利的时空资源里,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为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充分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理想象、尊重证据等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
二、学习主体分析通过沉浮单元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与物体的“轻重”与“大小”有关,当轻重一样时,大的物体容易浮,小的物体容易沉;当大小一样时,轻的物体容易浮,重的物体容易沉。
五年级科学下册一单元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及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及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导4分钟
我们知道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 力,同学们见过这种现象吗?
1.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 浮,有的沉,这是为什么呢?
2.物体的沉和浮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思15分钟
仔细阅读教材及导学提纲的学习目标, 认真观察17页的图片。
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 1)推测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是沉还是浮。 现象:马铃薯放在清水中是沉的。 把大小相同的两块马铃薯分别轻轻放入清水中和
不知名的液体中,观察。 现象:放在清水中沉,放入不知名的液体中浮。 2.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三)、我能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
完成导学提纲深入学习了解感知、迁 移运用。
议9分钟
比照屏幕改了解感知。
小组议 深入学习和迁移运用。
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量能 列出依据。
(一)我能完成下面各题的填空。
展9分钟
1.原来不知名的液体里(溶解 )了其它物质,使马铃薯浮了起来。
2.马铃薯放在清水中( 沉 ),放在浓盐水中( 浮 )。
8.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 ) 9.对于不知名的液体,不能随便使用尝的方法辨别。( √ )
10.特别重的物体在水中不会受到浮力。( ×)
1.是不是液体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 薯就一定能浮起来?怎样调制一杯能使马铃 薯浮起来的液体?
答:水中放入一定量的物质并使它达到一定浓度, 马铃薯才能浮起来。
评9分钟
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状 态不同。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科版科学三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时,教科书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了解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密度、形状、体积等因素有关。
教科书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该现象的原理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体浮沉的原理,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精神,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学生能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体浮沉的原理,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教师学生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师准备马铃薯、容器、水、尺子等实验器材。
2.学具:学生准备实验记录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吗?它是怎么发生的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教科书中的实验,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结果,让学生对物体浮沉现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记录实验结果。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沉与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人教版科学第四册第三单元水)(每组桌上摆放着一个装有清水的烧杯,大小不同的土豆各一个)师:今天为每组同学准备了土豆,既有土豆“大哥”(大土豆)也有土豆“小弟”(小土豆),如果把它们放在装水的烧杯里可能会怎样?生:沉!生:浮!师:究竟是沉还是浮,让我们试试吧!(学生将土豆放入水中,观察土豆的沉浮情况。
)师:土豆放在水中怎样了?生:沉!师:看样子,不管是土豆“大哥”还是土豆“小弟”,放进水中以后它们都沉了。
谁能跟大家解释一下,土豆在水中沉下去是怎么回事?生:因为土豆比它同体积的水要重。
师:同意他的分析吗?生:(齐)同意!师:让我们把他的分析记录下来。
(教师板书:土豆比同体积水重,会沉。
)评:教师以观察和解释土豆“大哥”、土豆“小弟”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拉开本节科学课探究活动的序幕,营造童趣氛围,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为后续教学活动埋下了“伏笔”。
另外,这个观察分析活动还有两个好处,一是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为本课的研究作了知识上的铺垫;二是研究了土豆在水中下沉的原因,为后面的学习理清了思路。
师:今天我要给大家表演一个有趣的节目,给你们的土豆施一点“小魔法”,让土豆从水中浮起来,信不信?(学生半信半疑。
教师有意挑选了土豆“大哥”,在对其稍施“魔法”之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一烧杯盐水中。
大部分学生在观察到土豆在水中浮起的现象后齐呼“是盐水”)师:你们认为我的“魔法”在哪里?生:烧杯里面装的是盐水。
师:如果你们有盐水也能让土豆浮起来吗?生:可以!师:你们要想让自己的土豆“小弟”、土豆“大哥”浮起来,准备怎样做?生:拿一袋精盐把它全部放进水中去。
师:我这有盐和小勺,你们认为放几勺盐到水中去以后就可以让土豆浮起来?生:3勺生:5勺生:1勺……师:咱们今天来试一试,看看你们做的盐水是不是也能让土豆浮起来。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盐和勺分发到各小组,其中有些小组得到的盐是刚好能使土豆在水中浮起的,而另外一些小组只有他们一半的盐量。
小学三年级科学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精神在于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
本课设计分四个环节:质疑——定案——实证——迁移,意在引领学生经历猜测质疑的兴奋,自设方案的冷静思考,实验初步成功的满足,由此追寻科学本质精神,让学生学着像科学家一样探未知的科学世界。
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中的第三课。
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
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
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最后是对本课的扩展。
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问题、推测、证实的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3、在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进一步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溶液比清水浮力大,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教学难点:探究不同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师: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塑料杯两只;多媒体课件。
2、学生:蜡烛、火柴、不锈钢勺子两把,玻璃杯、搅拌棒、食盐、糖、味精、清水、马铃薯、毛巾。
教学过程:一、质疑1、以马铃薯兄弟比赛潜水的故事引入。
2、猜一猜两只大小不同的马铃薯是沉还是浮?生1:大的重会沉,小的轻会浮生2:不一定,小的体积小会沉,大的体积大会浮。
实验教学案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教学案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名称: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实验实验目的:观察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分析马铃薯的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1.马铃薯2.清水3.大碗或容器4.秤5.尺子6.实验记录表7.针或其他小尖锐物体(用于刺破马铃薯的表面)实验步骤:1.将大碗或容器填满清水。
2.称量一颗马铃薯的质量,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3.使用尺子测量马铃薯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小心地将马铃薯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
观察马铃薯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使用针或其他小尖锐物体轻轻刺破马铃薯的表面。
再次观察马铃薯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6.反复刺破马铃薯的表面,观察马铃薯的浮沉情况是否有所改变,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实验原理:浮沉是由物体的密度和浮力决定的。
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则物体会沉入液体中;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则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
浮力是由液体中位于物体下方的液体对物体施加的一个向上的力。
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液体对物体施加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所以物体沉入液体中。
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步骤中的观察和记录,可得出以下实验结果及其分析:1.初始状态:马铃薯在水中通常会沉入底部,这是因为马铃薯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受到重力的影响而沉入水中。
2.刺破马铃薯表面:当刺破马铃薯的表面后,马铃薯会浮上水面。
这是因为马铃薯内部含有大量的空气孔隙,并且刺破表面后,空气能够进入到马铃薯内部,使得马铃薯整体的密度减小。
此时,马铃薯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浮力大于重力,马铃薯就会浮起来。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及其分析可得出以下实验结论: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取决于马铃薯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当马铃薯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马铃薯会沉入水中;当马铃薯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马铃薯会浮在水面上。
实验拓展:1.通过实验可以发现,马铃薯刺破后浮起的原因是因为表面和内部产生了气体。
教科版科学三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与反思课一开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大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水槽里全是沉的,在第二个水槽里却浮了?然后,再进一步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提出推测——“可能两种水不一样吧?”最后,再让学生来观察比较两种水有什么不一样以及马铃薯在不同浓度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本节课执教者试图以这样的矛盾冲突以及产生的问题作为引导和驱动。
从而推动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活动过程(片断)……(二)推测与验证: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把马铃薯放在第一个水槽里全是浮的,而放在第二个水槽里又全是沉的”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评:通过让学生产生大胆的猜测激发他们要寻找原因的欲望。
】生:是不是一个是热水,一个是冷水呀?(师: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妈妈做荡的时候我看见里面的菜开始的时候是沉的,烧开以后就浮上来了。
(师:是吗,你对日常生活观察的真仔细。
请你上来,来摸一摸看是不是热水和冷水。
生:不会是白醋或是白酒吧?师:怎么区分是或不是?生;很简单,闻闻就知道了。
生:没有气味。
生:我觉得1号水槽里面可能是盐水。
师:你怎么认定1号水槽里面是盐水?生:我在电视上看过,海水很咸,会产生很大的浮力。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丰富,那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确定是盐水呀?生:我尝尝就知道了。
师:用嘴尝是一种非常简便的区别方法,可是现在我们不清楚两个水槽中到底是什么“水”,这样做就不安全了,所以我们不能做。
师:从马铃薯在两个水槽中的沉浮现象中,同学们一致认为1号水槽中的水与2号水槽中的水是不一样的,还大胆猜测测可能是热水、盐水或白酒等,并且积极尝试用看、摸、闻等办法破解水槽中水的秘密。
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看对大家研究这两个水槽中的水有没有帮助。
(在你们书桌堂的档案袋里,打开来看一看)【评:以上环节教师为学生创设产生问题的情景,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的经过,同时又让他们再一次经历了分析原因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小学科学《马玲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这节课的教材选自教科版的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三课。
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
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
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最后是对本课的扩展。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②让学生体验“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二、说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
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说教学法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
2、培养实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提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能力。
3、激发课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A、教师用:马铃薯水槽(分别盛清水和盐水)。
天平1架、量筒1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2只,食用油等。
B、学生小组实验观察用:水槽、玻璃杯、大小马铃薯各1个、搅拌棒、食盐、盐勺等。
教学重点:改变盐水的浓度,使马铃薯悬浮在水面上。
难点:马铃薯沉浮还跟液体有关。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引入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今天我们桌上放着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我们把它放进水里,看看是沉还是浮。
你打算怎么把它放进水里去?课件引导(学生淹马铃薯)观察到了什么?是沉还是浮?(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老师也试一下,怎么浮了?谁愿意到老师这儿试试,给大家看一看?(结果都浮了。
)这是为什么?是老师的水缸大?水多?马铃薯有轻重?还是有另外原因?讨论:两缸水一沉一浮的原因。
马铃薯的沉浮1.跟马铃薯的大小有关系2.跟水的多少有关系3.跟放进去的动作有关系4.跟水有关系老师的这缸水跟你们的水不一样,能观察出来吗?三、选择研究方法,组织探究这水有什么不同?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老师的水里有什么?(不知道水里有什么,不能用嘴尝!)设计实验,证明老师的水槽里是盐水。
实验一验证水中有盐(演示)操作步骤:1.取铁皮木夹;2.取水1-2滴;3.点燃蜡烛;4.加热把水烤干,观察留下什么。
第一阶段小结: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清水中马铃薯是沉的。
新问题:盐水中马铃薯为什么会浮?实验二:自己制作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
1.分发刻度杯;2.指导实验方法:取水200毫升,再一勺一勺地加盐,边加边搅拌,同时观察实验中的变化。
记录下用了多少盐,刚好使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加太多会融化不了。
(进行计时)。
汇报加盐多少。
加盐(勺)1 、2、3、4 、5 、6 、7、8沉浮情况第二阶段小结:现在你知道了,盐水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马铃薯就浮起来了。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实验课,题目就是《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老师先给我们做了个实验,把两只大小不一样的马铃薯分别放在两个盛满水的水漕里。
在放之前老师先让我们猜测哪个是沉,哪个会浮。
同学们纷纷猜小的会浮,大的是沉的。
结果老师做好后,发现正好相反。
而且把它们放在同一个漕里是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都沉,另一是都浮。
同学们感到很好奇。
最后我们都说肯定是和水有关。
老师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
老师把漕里的水分别让我们取一些,然后放在铁片上给酒精灯烧,结果发现一个水漕里的水烧了后,铁片上有一层白色的东西,而另一个上没有。
老师还让我们,把这白色的东西用手沾一点放在舌头上,结果大家都叫了起来,“哦,是咸的”“老师,这是盐”。
老师对我们的回答,表示赞同,并且还表扬了我们。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明白了原来盐水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
为了证明这个,老师接下来让我们,自己动手做。
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盐不能太少,只能到达一定的浓度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为什么盐水能让它们浮起来呢?老师又给我们称了盐水和清水的重量,结果又发现盐水重了许多,而且盐份越多,分量越重。
分量越重,它的浮力也越重。
所以,马铃薯能够浮起来。
简评:本文是一篇观察日记,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了细致地刻画,表面写事,实际蕴含了深刻的科学知识。
语句虽无华丽的词藻,但句句真实、贴切,尊重事实,体现科学日记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语句简练、自然,有真情实感,层次清晰,鲜明有效地说明了一个科学道理。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1《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我上的三年级上册的一堂科学课。
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
因为我这一节课是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当中,把课一节一节的上好上优的。
并且在这一节课当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
回顾前后教学,成功之处主要有这样几点:1、着眼细节,体验“新课标”,给科学探究“把把脉”我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
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考虑、落实进去。
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
可是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
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然而在课后我就立刻找来有关科学新课标的书籍,认真地阅读、寻找解决的方法。
就在这探讨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
于是,我就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思考。
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探讨“另一杯是否是盐水”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
我原来的设计只是让个别学生说说“就过去了”,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
因为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周密性。
没料到这一小小的设计“变化”,让学生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出是否是盐水的方法,比如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品尝”一下,用酒精灯烧剩下物质等等。
小学科学(心得)之谈《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教学
小学科学(心得)之谈《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教学学校科学论文之谈《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教学一、对教材的熟悉《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两个步骤,首先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结果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沉,另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浮。
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这一步骤意在让同学推想马铃薯的沉浮可能与它的大小以及液体不同有关。
然后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一个水槽中全沉下去了,放在其次个水槽里全浮现来了。
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其次步骤意在使同学明白马铃薯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没有关系,只可能与液体本身有关。
其次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想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大多数同学都想到尝,老师提示除了尝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从而争论出烧的方法。
同学利用老师供应的仪器做试验,观看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发觉一只勺子里只有些印迹,另一勺子里有明显的白色颗粒物,这是什么呢?由于有些同学有关于死海的学问,认为可能是盐,或许盐能使马铃薯上浮,我们来做一杯盐水试试,结果的确使沉在水底的马铃薯浮起来了,这时再介绍死海的学问。
第三部分是通过前面的推想、试验、观看发觉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浮,为什么会消失这种现象呢?教材设计了比较盐水和清水哪个重的试验,这样必需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比较物体的轻重需要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要测量它们的体积,就需要引入测量体积的仪器,如量筒;其次,两杯体积相同的盐水、清水它们的重量差异很小,又需要能精确测量物体重量的仪器,如天平。
比较出清水与盐水的轻重后,把物体分别放在比水轻的油中,比水重的糖浆中是什么样的呢?通过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使同学明白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二、试教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教材的编排,进行了反复的试教,发觉了几个问题1、在进行了第一部分的教学时,许多同学不由自主地偷偷地尝盐水,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了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水槽中装的是盐水,这样不仅影响了同学学习的爱好,而且也给后面的教学带来了许多麻烦。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2020最新《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范文尊敬各位专家、评委、在线的同仁,大家好。
我是黑河市第五小学科学教师吴杰。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时《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课做一个简略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在会用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从物体所浸液体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教材主要安排三部分内容: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并推测原因。
二、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的不同,验证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三、比较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的重量,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物体沉浮原因的理解。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设计理念:1、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
教学流程的设计,要围绕学生探究为核心,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观察时间、有充分的思考提问时间,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不断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三、学生分析:我们黑河市第五小学是一所市内的窗口学校,大多数的学生是城市的孩子,见识比较广,知识丰富,对科学学习有积极的热情。
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三年级上册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敢于提出问题,乐于合作交流。
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又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中实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在“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的实验里,学生对“体积”概念的不清楚及同时使用量筒和天平两种精密仪器对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由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较液体的轻重过程,寻找马铃薯在盐水中上浮的原因对学生来说是有点难度的。
小学叙事马铃薯的浮沉小实验
马铃薯的浮沉小实验
三年级时,我们的科学老师叫我们做一个小实验――“马铃薯在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如果加上盐呢?”我们班同学拿来了桶,老师给大家发了一些盐,然后给大家一块土豆让我们一起做实验。
我们小组的成员有四人。
我拿来了桶,叶然来放马铃薯块,林岳新来做记录,黄启迪来放盐。
我提来装满水的小水桶,叶然把马铃薯块放到水里,林岳新写下记录:马铃薯在水里是沉下去的。
然后我们叫黄启迪放了一点盐,盐化了,可是马铃薯还是在水底好好地坐着。
我们又叫黄启迪放下一半杯的盐,马铃薯终于升起来了,浮在了水中心,我们赶紧把剩下的盐全倒进桶里去,那个“小家伙”总算浮出了水面!成功了!大家兴奋地叫了起来。
林岳新不慌不忙地又写下记录:在有马铃薯的水桶里放盐,半杯盐马铃薯会浮在水的中心里面,一杯盐会浮在水的上面。
老师问我们观察的结果,林岳新大胆地举手发言,后来由于时间来不及,老师对我们的小组发言还没有听完整就已经下课了,我们决定就按照林岳新写的下次报告老师。
这个实验虽然成功了,但是浪费了我们很多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沉和浮
3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1.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小组实验观察用:蜡烛、铁片、木夹。
小组实验观察用:玻璃杯、搅拌棒、食盐等。
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两只,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准备食用油、糖浆、水银等。
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推测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观察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在两个不同水槽中的沉浮。
(一个沉、一个浮。
)·怎样解释两个马铃薯沉浮的不同?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有哪些?
·如果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会怎样?
·观察: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一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浮;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二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沉。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2.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
·这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吗?怎样能知道?
·从两个水槽里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从留下的痕迹看,两种水一样吗?
·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水是什么水?
·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3.马铃薯在盐水中为什么能浮。
·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里沉、在盐水里却变浮了?
·盐水重还是清水重?
·怎样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
·是因为盐水比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盐水里浮吗?
4.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
·把物体分别放在比水轻的油中和比水重的糖浆中,物体的沉浮会怎样变化?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
·铜和铁在液体中能浮吗?
·铜在水银中也会浮(实际演示或图片展示)。
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5.阅读本单元的“阅读与拓展”内容,课后去做一做“改变鸡蛋的沉浮”的实验并思考有关问题。
6.布置下次课前自制好一只小船,并收集有关船的图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