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理念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三课。

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后续课。

教材由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推测与验证三个连续的结构活动组成。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

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食盐。

实验二是学生做一杯盐水,验证盐水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实验三是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是通过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体现的。

最后的实验是对本课的扩展:把软木塞放在油上、把葡萄放在糖浆上,把铜砝码放在水银上,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设计教学中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和事实现象的矛盾冲突中引发出新的问题“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无关,那么是否和液体有关?”使学生在问题中将探究活动自主的引向新的方向。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引出研究问题,以及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大胆推测、设计验证方法上。

使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改变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在这个液体中的沉浮状态。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问题—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

进一步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主动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引出研究问题,从而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平、烧杯、马铃薯、量筒、豆油、蜂蜜、葡萄、塑料块、软木塞、味精、糖
学生准备: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蜡烛、钢匙、火柴、玻璃片、橡皮泥、塑料小匙、牙签、食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
出理由”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想法进行推测。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学生把桌上的马铃薯分别放在烧杯里,验证猜测。

现象:有的小组两个马铃薯全沉,有的小组两个马铃薯全浮。

提出问题:马铃薯的沉与浮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分析。

活动二:(由于时间关系,A、B两大组同时进行)
(A组:若干个小组)实验证明烧杯中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什么液体。

1、学生猜测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是什
么液体。

2、学生设计实验方法。

3、学生动手实验证明。

(B组:若干个小组)学生自制一杯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

1、学生设计实验方法。

2、学生动手实验证明。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小组配制的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

活动三:通过实验验证盐水与清水哪个轻?哪个重?
1、提出问题: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呢?
2、学生推测并汇报。

3、教师演示实验验证。

(三)拓展延伸
1、了解死海知识。

2、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实验。

(三种不同的液体:蜂蜜、清水、豆油;三种不同的物体:葡萄、
塑料块、软木塞。


3、学生结合教材谈一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体会,通过概括所学
知识,将知识系统化,突出了教学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
1、问题--科学探究的起点
问题的功能机制是引起学生的思维。

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会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

在“激趣导入”环节,我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出理由”在学生推测后,我没有自己演示,而是让学生亲自实验,这样学生的想法和实验现象发生冲突,随即学生在矛盾中引出新的问题“马铃薯的沉浮可能和液体有关”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展开探讨:使马铃薯上浮的可能是什么液体?自己动手配制一杯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们意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改变液体的性质(往水中加盐、味精、糖等),可以改变物体在这个液体中的沉浮状态。

2、亲历—科学探究的价值
学生们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活动中经历了典型的“观察—发现问题—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尊重学生的发现与创造是设计本课的重要出发点。

当有的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认定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可能是盐水时,就顺着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设计实验证明。

还有的小组想自己配制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就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验。

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飞学生探究的心灵,使探究活动真实化,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受到成功是享乐。

教学中,关于死海知识,我安排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可是,在学生探讨“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有的同学就把有关死海的知识说了出来,还根据这一知识认为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可能是盐水。

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让同意这一观点的同学设计实验证明“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可能是盐水。

”并在拓展延伸环节删掉了这一部分。

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跟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发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关注学生,是新理念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