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之争给我们的启示
传统文化的优秀素材5篇
传统文化的优秀素材5篇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宏大的中华儿女,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根基。
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文化。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优秀作文素材,盼望对大家能有所关心。
传统文化的优秀作文素材1在中韩端午节相争韩国最终申遗胜利后,举国感到忿忿不平,国人们纷纷指责韩国卑劣,下贱,无耻,抄袭中国申遗项目的人各有人在。
但是,又有多少国人能够反思自身呢?与其说是韩国抢走中国的端午节,不如说是国人自己扔掉它罢了。
其实,韩国申报胜利并非是坏事,恰恰相反,还是件好事。
何解?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讨论员刘魁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韩国申遗胜利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宝,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
”是的,正是由于这次大事,让那些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人们打响了警钟;给以那在背后骂骂咧咧,指责韩国过错的无知国人们一记洪亮的耳光;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件大事进行深刻反思。
时常在一些电视节目中观察被岁月给尘封,被快速进展的经济社会所掩盖的传统建筑,传统文艺,甚至传统风俗。
面对灯红酒绿,层楼叠榭的摩天大楼,谁会甘愿住在那破旧,老土的四合院,窑洞,吊脚楼,过着原始土着民般的生活呢?谁还会对那传统的造物技术——简洁粗糙的物件和纯手工高强度劳力而放弃学习更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从而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在眼球经济,泡沫经济盛行的今日又有多少人能够保存住中国的国粹——京剧……少之又少罢了。
今日,大多数80后,90后,00后不过传统节日而喜爱过洋节。
在一次学校生问卷调查中,有记者特地“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目,结果几乎全部同学都填写了“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挨次,端午竟成为孩子们眼里最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
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同学们更情愿过圣诞节等洋节。
“我最喜爱过圣诞节了,能收礼物和贺卡,大家还能一起玩,很快乐。
端午节就很平淡了,盼头就是放假,就连吃粽子也是平常就能吃到。
从韩剧看其跨文化传播的得与失_刘鸣筝
从20世纪末开始,韩国电视剧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韩国电视剧进口数量的增加和受众人群的扩大,我国普通民众对韩国的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哈韩”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
一般来说,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信息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强势的一方流向弱势的一方。
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来看,中国在各个方面都是领先于韩国的。
首先,从历史上看,中国汉代在朝鲜半岛设四郡,唐代在朝鲜半岛设羁縻府州,到了元代,韩国(朝鲜)正式成为中国的内属国(1)。
其次,中国是政治大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影响广泛;再次,从文化上看,中国和韩国都属于中华文化圈,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对韩国影响至深。
因此,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中国对韩国都有很大优势。
然而,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韩国电视剧流行带来的中韩文化交流,却有悖于跨文化传播中一般信息流动规律。
中国悄然兴起的“哈韩”现象表明,在这一次中国与韩国的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国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人受韩国影响巨大。
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上都处于弱势地位的韩国,为什么竟会在这次的跨文化传播中居于主动地位,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一、韩国电视剧特征分析1.韩国电视剧的种类引进中国的韩国电视剧按照内容来分,大体可以分为家庭伦理剧、都市爱情剧和励志剧等,按照叙事时代来分,可以分为现代剧和历史剧,本文以内容为标准对进入中国的韩国电视剧进行简单分类。
家庭伦理剧以《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人鱼小姐》《黄手帕》等为代表。
这些电视剧的时代背景一般为现代,围绕几个家庭的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展开,集中表现不同家庭之间的恩怨纠葛。
此类电视剧一般情节进展缓慢,善于通过描述家庭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等琐事,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真、善和美。
这类电视剧中最为集中的矛盾冲突是朋友之间和恋人之间暂时的误会、长辈与晚辈在婚姻选择中的分歧以及婆媳矛盾。
浅谈中韩文化交流现状及展望
浅谈中韩文化交流现状及展望1. 引言1.1 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韩文化交流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韩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而文化交流则是促进两国相互理解、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
通过文化交流,中韩两国可以更好地学习彼此的文化特色、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增进民间感情,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中韩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提高两国人民对彼此国家的认知度,促进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合作。
加强中韩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和友谊,也有助于推动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200字】2. 正文2.1 中韩文化交流现状分析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也逐渐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韩文化交流呈现出多样化、深入化的趋势。
在文化领域,中韩两国之间的电影、音乐、时尚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
韩流文化在中国受到热烈欢迎,韩国影视剧、音乐等作品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中国传统文化也在韩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和认可。
在教育领域,中韩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每年有大量的中国学生赴韩国留学,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韩国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
这种人才交流为两国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旅游、体育、文化节庆等领域,中韩两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中韩间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韩文化交流在不断蓬勃发展,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流的不断深化,中韩文化交流的前景将更加广阔和美好。
2.2 中韩文化交流的困难与挑战中韩文化交流的困难与挑战主要包括语言障碍、历史文化差异、政治因素以及文化认知偏见等方面。
语言障碍是中韩文化交流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
中文和韩文在语言结构、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双方在交流中往往会出现沟通困难。
历史文化差异也是中韩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之一。
中韩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中韩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中韩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1998年起,韩国在金大中领导下全面推行“文化立国”这一大政方针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中韩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一改禁止、控制与围堵转变为支援、扶持与推动,其文化产品对我国12-36岁的主流人群段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比较韩国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基于我国地缘辽阔、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提出采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并辅之以政府与市场共同引导,打造几家大型的传媒集团,主管部门主动疏导外来文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与吸引优秀的创意人才这三大策略来构建中国文化安全大战略。
关键词:韩国文化、以人为本、传媒集团、文化安全、人才引进2014年12月3日Mnet Asian Music Awards(MAMA)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举行。
据统计,网络直播、电视直播等方式可收看此颁奖典礼的人数已覆盖超过19亿。
作为韩国本土的音乐颁奖典礼之一,现已是其第四次走出国门并加入到海外市场的竞争行列。
如果说MAMA是韩国文化发展之路上显现的一座里程碑的话,那么从上世纪末韩国的金大中总统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以来,韩国从电影、电视和音乐等多角度全方位大量输出了文化产品,并把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作为文化产品主要的输出地区。
甚至,韩国外交通商部宣称,韩国文化要力争占到中国文化商品市场10%的份额。
近来各界学者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与该国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情况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通过详细分析中韩两国近10几年来文化产品的输入与输出情况,寻找适合一个国家文化传播的核心,从而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一个国家所需的文化安全战略。
1韩国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作为亚洲四小龙成员之一的韩国,在金大中政府的带领下重新梳理了韩国的发展战略,即以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阵地,全面推进“文化立国”这一大政方针。
截止2014年,这短短15年的岁月变迁,见证了一个曾经被好莱坞文化和港台文化全面入侵的国家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上的快速崛起。
异质维度下中韩节日文化对比——以中秋节为例
异质维度下中韩节日文化对比——以中秋节为例□罗馨茹/文中秋节在中韩两国都是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
近年来,特别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获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后,中韩两国人民对两国节日的相关争论变得十分激烈。
若能加强两国人民对两国节日文化的了解,能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同时能促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进两国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本文以中秋节为例,对两国节日进行了简要对比与分析,希望通过起源、食俗、习俗等方面的对比促进对两国节日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1 中韩两国中秋节节日对比1.1 两国中秋节的起源1.1.1 中国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不仅起源较早,而且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说法有很多,在此笔者列举认可度较高的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秋节最早源自天象崇拜,是由“祭月”演变而来。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其中的“夕月”便是祭月的意思。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秋起源于古代农事。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许多节日的起源都与农事有关。
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正是秋收时节,中秋节也可称为“秋收节”,古人便在作物收获的时节饮酒起舞,高兴地庆祝丰收[1]。
《周礼·春宫》中最先记载了“中秋”一词;《唐书·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注:有观点认为《唐书·太宗纪》中“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内容为尚秉和(1870-1950,晚晴进士,官员,著名易学家)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的误写。
)唐宋时中秋节便作为民俗节日形成,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浪漫色彩。
北宋时期,正式将恰逢三秋之半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明清时期,中秋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1.1.2 韩国秋夕的起源韩国的中秋节又称为“秋夕”“中秋”“仲秋节”“ga yu nar(嘉俳日)”。
《三国史记》中有着关于韩国中秋节起源的最早的记载。
中日韩三国文化比较心得[修改版]
第一篇:中日韩三国文化比较心得中日韩三国文化比较心得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三国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三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和国民性格。
在此,我们可根据一些粗泛的方面来探讨中日韩文化的特色。
首先,可以对比一下日常生活中三国国民的行为:中,日,韩三国人坐地铁,日本人一声不吭,只订着一个地方目不转睛;中国人眼睛乱转,一刻也闲不住地东张西望;韩国人则吵吵闹闹,喋喋不休。
关于吵架,韩国人光吵不动手,是儒教式的;日本人只动手不吵,是武士式的;中国人则是又叫又动手,是充满谋虑的立体战。
韩国的妻子们重感情,对丈夫强势而热情;日本的妻子们对丈夫百依百顺,温柔体贴,很难了解其内心;中国的妻子们既重感情,又有城府,将丈夫们训练的服服帖帖。
中国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象征荣华富贵;日本人喜欢樱花,刹那盛开,瞬间凋零,象征残酷之美;韩国人喜欢木槿,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不屈不挠顽强生存。
中国人喜欢看[三国演义],讲国家大事,规模宏大,象百科全书,将文治武功溶于一炉;日本人喜欢[忠臣藏],讲武士搏杀,刀光剑影,残忍冷酷;韩国人喜欢[春香传],讲才子佳人,对诗传情,和美优雅。
日本人最诚实,一般不说谎;而中国人的谎话是一大特产;韩国人不说谎却有说大话的可能。
当我们将三国的国民行为与其地理位置相对应的时候,不难发现:中国是大陆德行,圆滑世故,雍容大度;日本是岛国德行,心胸狭窄,细致认真;韩国是半岛德行,自尊心强,心怀怨恨。
中日韩三国国民心理上的比较: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与其他优秀古老民族一样,其民族心理中有自信自强博爱善待外族文化的一面,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他民族对于中国文化自然是顶礼膜拜,古代中国人民也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但这种差异并没有使中国人不平等地对待外国人。
自古以来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国(族)使者上朝,都是会受到我国政府的礼遇,一般而言,我国政府赏赐给他们的物品,价值远大于他们带来的贡品,而且中外经济交流中我们一贯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更没有想过要侵犯他国主权乃至统治世界!且不说汉唐时中国军队是何等的所向披靡,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的明朝,郑和下西洋一次所带的军队就足以灭掉一个中小国家!中国人向来以和为贵,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政府都宣布永远放面对历史上曾经多次伤害过中国人民的战败国-日本,弃向日本索取战争赔款的权力.我们的人民深知,既然自己受了伤害,何必又要把这种伤害强加于别人呢!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历史上也曾有过"仇视外洋事物""照抄照搬苏联经验"的经历,但纵观历史长河,总的来说我们还是坚持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而且也能做到客观评价他国历史.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明治维新""日本六十年代经济腾飞"的描述都是十分称赞的,不因日本曾给过我们深通的回忆,甚至现在还在否认其侵略历史而改变.我相信一个民族只有达到一种理性,才能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任何固步自封闭目塞听的民族终将走向落后! 众所周知,日本民族骨子里有"欺弱怕强"的特性。
浅析中韩文化争论的原因及其影响和应对策略
浅析中韩文化争论的原因及其影响和应对策略【摘要】在中韩双边关系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近年来两国的文化冲突却有增无减。
本文主要对这种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韩国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强硬急躁的“半岛性格”、回忆自身历史时带有的历史悲情主义情绪、“汉江奇迹”带来的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中韩两国对于彼此的认知“错位”等因素引起的。
并在此基础上简析中韩文化争论对于中韩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韩文化争论韩国民族主义民族性格历史悲情主义中韩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文化的同质性是双方关系深入发展的背景因素,因为在文化思想方面两国都受着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东亚文化思想传统的深刻影响,两国民众的天然亲近感和相近的文化传统使两国国民比其它国家的国民之间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这为双方加强交流、增进彼此间的理解、扩大相互间的共识、深化全面的互利合作关系提供了天然的结合点和认同感,使两国更容易“寻求友谊、繁荣文化”。
中韩正式建交以来,在“韩流”“汉风”的浪潮下,两国的文化交流更上一层。
然而,在这种交往密切的大趋势下,两国却时不时出现抵触情绪,尤其是近几年,两国民间不和谐声音日益强大,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中韩两国在历史文化问题上的争论。
一、近年来中韩民间文化争论的表现中韩民间文化争论主要体现在韩国对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这种对于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自韩国经济腾飞以来即已经开始。
建交以来,中韩双方在中韩关系和韩国历史文化问题上的争论,本质上属于韩国明确其身份认同的争论,中国因其与朝鲜半岛的特殊历史,被动的卷入了这个争论过程。
以下是目前在网络上盛传的关于中韩文化争论的事件:两国在中医针灸、活字印刷、书法,以及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国籍等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论。
例如,2007年8月,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2007年6月,某韩企声称豆浆是韩国人所发明,更引韩剧《大长今》画面将之称为“韩国国饮”; 2007年3月,韩国历史剧《朱蒙》,遭中国网友痛批丑化汉朝,美化韩国,扬言抵制;2006年10月,韩国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甚至有韩国学者“考证”认为,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高丽人;2006年10月,一篇在网上流传的《韩国史》地图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版图……但是经过官方证实的、引发较大影响的文化争论事件如下表所示:在上述可以确认的争论中,除了领土问题之外,其他问题都属于所谓“软权力”的问题。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以端午祭申遗成功为视点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以端午节申遗成功为例,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 们学习。首先,韩国政府对端午节申遗给予了高度重视,组织了专门的团队进行 研究和申遗工作。其次,韩国在端午节申遗过程中,注重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 味,并创新性地融入了现代元素。此外,韩国的申遗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 认可,这得益于他们在国际宣传和推广方面所做的努力。
二、政策概述
二、政策概述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目的: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旨在保护和传承韩国的历史和 文化传统,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二、政策概述
2、实施方式:韩国采用国家、地方自治团体和国民共同参与的方式,对非物 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 相关政策。
主题阐述
其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韩国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宣传和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广大民众对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我国也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 公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主题阐述
最后,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韩国政府注重与民间组织合作,鼓励公民参与 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我国也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韩国端午:特征与韩中端午申遗后的文化反思
韩中端午申遗事件引起了广泛的文化反思。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关于文化 遗产的争议,实质上却涉及到文化传承、民族认同和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首先, 对于文化传承而言,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更好的 传承和发扬。申遗不是目的,而是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手段。中国应当学习韩国的 经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端午节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中韩文化差异报告
中韩文化差异报告这学期我选修了中韩文化差异这门课,期间老师给我们讲了中国与韩国在大学、饮食、婚恋、茶文化、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差异,使我有了很多收获,对中韩之间的差异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1.大学的差异韩国大学生大部分是走读。
中国大学生大部分是寄宿在学校。
原因韩国比中国小,交通相比之下也更方便。
中国的大学生来自中国各地,距离一般比较远,很多地方偏僻交通还不是很方便,统一管理一般是硬性的要求学生住校。
中国大学生比韩国大学生谈恋爱的情况更多,分析其中原因对于韩国大学生来说他们认为恋爱会影响学习,男女接触的机会也不是特别多。
而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是远离家乡寄宿在学校不像韩国学生都是走读所以缺少亲情会感觉心里空虚,对于合得来的两个人更容易走到一块。
课程安排,韩国没有午休,早中晚都有课。
中国的根据季节的不同都有一定的午休而且晚上一般没有课。
还有,韩国课程都是自己申请,所以韩国的学生大部分周五都没课,都集中在某两天或三天。
中国的课程安排都是统一的周一到周五都有课而且分布均匀,同一班级的课程除了一些选修课以外都是一样的。
2.饮食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韩文化冲突探析
中韩文化冲突探析作者:李艳绮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9期摘要:长时间隔离结束后,中韩两国终于在1992年建交,重新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中韩双边关系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近年来两国的文化冲突却有增无减。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中韩双方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相互认知的错位,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今后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前景,也必将影响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文化冲突;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63-01一、中韩文化交流中冲突的表现第一,韩国“公然掠夺我国文化”,挑起文化之争。
主要表现在:2006年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2009年又出现了经韩国学者“考证”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高丽人的说法。
第二,以“高句丽问题”为代表的历史领域的问题。
在此问题上中国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高句丽是中国古代(隋唐时期)东北边疆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曾建立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亦名高句丽);大约在同一时期朝鲜半岛也出现了一个名为“高丽”的政权,因其统治者姓王,顾学界以“王氏高丽”称之,但经考证韩国历史上的王氏高丽与此高句丽并没有直接渊源关系。
但是,韩国学者包括民间普遍持相反观点,并将此问题从学术争论引入政治领域,向中国抗议干涉相关学术成果的出版与发表。
二、中韩文化交流冲突的归因分析历史原因:从历史角度来看“韩国文化的源流是广泛的接受和学习中国文化并将之发展成为本国的文化的”。
因此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朝鲜半岛也就有意无意的参与了这种共同文化的构建,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但自从上世纪开始,经济上挺起腰杆子的韩国人,无时无刻都在寻求文化意义上的独立,而环视其传统文化却到处都充斥着中国文化的影子。
浅析中韩文化争论的原因及其影响和应对策略
浅析中韩文化争论的原因及其影响和应对策略【摘要】在中韩双边关系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近年来两国的文化冲突却有增无减。
本文主要对这种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韩国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强硬急躁的“半岛性格”、回忆自身历史时带有的历史悲情主义情绪、“汉江奇迹”带来的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中韩两国对于彼此的认知“错位”等因素引起的。
并在此基础上简析中韩文化争论对于中韩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韩文化争论韩国民族主义民族性格历史悲情主义中韩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文化的同质性是双方关系深入发展的背景因素,因为在文化思想方面两国都受着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东亚文化思想传统的深刻影响,两国民众的天然亲近感和相近的文化传统使两国国民比其它国家的国民之间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这为双方加强交流、增进彼此间的理解、扩大相互间的共识、深化全面的互利合作关系提供了天然的结合点和认同感,使两国更容易“寻求友谊、繁荣文化”。
中韩正式建交以来,在“韩流”“汉风”的浪潮下,两国的文化交流更上一层。
然而,在这种交往密切的大趋势下,两国却时不时出现抵触情绪,尤其是近几年,两国民间不和谐声音日益强大,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中韩两国在历史文化问题上的争论。
一、近年来中韩民间文化争论的表现中韩民间文化争论主要体现在韩国对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这种对于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自韩国经济腾飞以来即已经开始。
建交以来,中韩双方在中韩关系和韩国历史文化问题上的争论,本质上属于韩国明确其身份认同的争论,中国因其与朝鲜半岛的特殊历史,被动的卷入了这个争论过程。
以下是目前在网络上盛传的关于中韩文化争论的事件:两国在中医针灸、活字印刷、书法,以及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国籍等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论。
例如,2007年8月,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2007年6月,某韩企声称豆浆是韩国人所发明,更引韩剧《大长今》画面将之称为“韩国国饮”; 2007年3月,韩国历史剧《朱蒙》,遭中国网友痛批丑化汉朝,美化韩国,扬言抵制;2006年10月,韩国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甚至有韩国学者“考证”认为,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高丽人;2006年10月,一篇在网上流传的《韩国史》地图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版图……但是经过官方证实的、引发较大影响的文化争论事件如下表所示:在上述可以确认的争论中,除了领土问题之外,其他问题都属于所谓“软权力”的问题。
中韩文化矛盾的冲突
班级:10G物流二班姓名:徐晴晴学号:10103080232中韩文化矛盾的冲突韩中之间经济交流日趋活跃,但两国国民间的文化矛盾却时不时就浮出水面。
这其中,有在受大众过激情绪支配的大环境下,两国一些个人的失误被网络迅速传播,并被扩大和戏剧化的原因。
但在此,我想对中国大众文化主权意识的扩散现象深表担忧。
文化并不能像一种商品或发明主张所有权。
如果一种文化具有普遍价值,便会被世界人民所共享。
如果中国文化传统能够在世界各国流行,那么这不是对中国主权的一种侵害,而是对中国文化优越性及其普遍价值的一种证明。
而且,一些中国曾经舍弃过的文化在其他地区得到完好保存和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曾遭五四运动否定的儒教文化,在韩国就得到很好的保存,并变身为一种独特的韩国文化。
同样,仔细观察中国的独特生活文化,也可以发现其融合了世界很多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与文明。
这些就是文化的属性,即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进行交流、传播、变形和修改。
中国曲阜的孔子祭奠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韩国儒学者就在复原其传统仪式上提供过帮助。
一种文化和文物均源自某个地区或组织,但这些都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产。
在保护和尊重文化的同时,应该视文化为可共享的公共财产。
因此,我们不能主张文化主权或否定某种文化在其他地区以特殊形态存在,而是应该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解释文化。
在分析为何韩中之间的文化矛盾尤其突出的时候,将文化商业化是不合理的。
当下的中国遵循“经济第一”主义,把所有东西套进经济利益的框架内,文化也被视为商品。
于是,企业间的竞争意识就被用来处理文化问题。
此外,将文化视为政治手段,助长文化爱国主义,也是值得商榷的。
虽然韩中之间的文化交流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对于韩中文化交往的未来,我是持乐观态度的。
两国建交时间短,对文化理解的不足,文化交流的不够充分,才会导致如今韩中之间出现“成长痛”的现象。
所以,今后一段时间,两国的知识分子、媒体和文化产业从业者们都应作出认真而积极的努力,并扩大两国人民的直接接触和交流。
韩日独岛之争背后蕴含的韩国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韩日独岛之争背后蕴含的韩国民族精神韩日独岛的历史背景韩日独岛(日方称为竹岛)之争问题由来已久,其最早的记载当可追朔到朝鲜《成宗实录》一书。
据朝鲜时期(1392-1910年)的《成宗实录》所载,朝鲜1881年正式命名独岛,1914年行政区域改编时又划入庆尚北道。
而且当时日本政府也确认独岛是韩国的领土,并禁止日本渔民在两岛附近捕鱼。
对此,史书上都有相关记载。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认识到独岛的重要价值,于当年2月22日单方面地将独岛改称为竹岛,并划入日本岛根县。
此后又一直主张对独岛的领土所有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联合国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把日本占领的连同独岛在内的韩国领土自动地归于大韩民国政府。
根据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独岛重回朝鲜怀抱。
此后两国为此进行过多次纷争,不得其果。
1953年5月,日本趁朝鲜战争仍在酣战之际,曾派兵一度占领了该岛,并在岛上建立了领土标志碑。
1953年7月12日,23岁的韩国人洪淳七领导附近的居民组成了“独岛义勇守备队”开赴独岛,将日本军人赶走。
至此,独岛完全在韩国的实际控制之下。
现在,独岛被韩国控制,上面驻有韩国的警备队,在岩石上修建房屋,并建造了简易的码头。
2002年两国曾为独岛争执过一次,此后还算相安无事。
2006年,日本海上保安厅突然宣布,将从4月14日至6月30日在竹岛(韩国称独岛)周边海域进行海洋调查与勘测。
日本在有严重争议的海域单方面采取行动引起了韩国强烈反弹,韩国坚决要求日本取消这种非法行为。
而到了2008年7月14日,日本政府更是决定在初中社会科目的新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书中提及独岛(日本称为竹岛)问题,这在韩国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14日下午,韩国外交通商部发表声明,对日本将独岛表述为日本领土一事表示强烈抗议,并要求日本立即对有关内容加以修正,而后大约40名韩国议员当天前往独岛抗议日方的举动,韩国政府召回驻日大使以示抗议。
至此,韩日独岛之争的危机迅速升级,双方剑拔弩张,军事对抗累次有一触即发之势。
“韩剧现象”对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启示6页word
“韩剧现象”对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启示一、韩国影视产业的媒介生态环境所谓“媒介生态环境”就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主要由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
其中政策环境对媒介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传播学角度讲,媒介控制主要包括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以及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这三方面,其中以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影响最为突出。
1.文化立国曾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痛苦挣扎的韩国,在短短几年内,经济重新堀起。
其背后最活跃的因素,恰恰是文化精神和文化产业。
金融风暴后,韩国政府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并于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国策方针。
在随后的几年里,韩国政府陆续制定和修改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如:《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等等。
充分发挥了立法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政府机构主动理顺管理机制,设立专门文化产业促进机构,如“文化产业振兴院”和“文化产业振兴局”等,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专门拨出巨额资金,对文化内容产业进行扶持:同时通过减免关税税收等手段,大力推进影视、音乐、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出口。
在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下,短短几年内韩国的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2.广播电视产业体制广播电视产业(以下简称:广电业)成为了“文化立国”国策方针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韩国广电业通过数次调整,电视市场格局由两强KBS(韩国广播公司KoreanBroadcasting System)、MBC(文化广播公司Menhua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独占转化为KBS、MBC与SBS(汉城广播公司SeoulBroadcasting System)的三足鼎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与“两强独占”、“三足鼎立”相伴,韩国广电业又一大特征是“制播合一”,三大电视台不但联合垄断了韩国电视收视市场和广告市场,并且各自垂直整合节目制作流通和传播环节。
九年级语文下册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训练(部编本)
2019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训练综合性学习(一)近年来,襄阳市掀起“四城同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热潮,目的是想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抓住新的经济发展机遇。
阅读下列题目并作答。
1.某中学为了配合文明城市建设,争做文明小市民,想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请你为学校出谋划策。
活动一:“文明小市民从我做起”主题演讲赛。
活动二:活动三:2.文明行为深入于细节中,但有些同学很不注意一些细节场地的文明行为,请你为下列场地各写一句宣传标语,倡导同学们的文明行为。
(1)餐厅里(2)楼道里(3)垃圾箱旁3.假如你是活动一的主持人,请你拟写一份活动开场白。
(60字左右)试题答案1.(二)“懂礼仪,亮言行”主题班会(三)征文大赛或文明班级评选或文艺演出等。
2.略3.略二,综合性学习(15分)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明就里,竟同意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也成功了;论证孔子、老子是韩国人,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也早被划入“韩国籍”;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指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最近一家韩国媒体又宣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是韩国人。
由此中韩两国在网络上引起了一场空前的文化之争。
针对这种情况,你的班级打算组织一次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语文活动。
(1)假如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之一,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为这次活动设计至少三个活动板块。
(3分)(2)假如你是班长,你打算邀请镇文化站的张站长参加你们的活动,你会如何打电话邀请他?(2分)(3)假如你是主持人,你怎样设计开场白?(4分)(4)假如你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你能否为弘扬民族文化活动拟一条宣传口号。
(2分)(5)针对中韩文化之争,谈谈你的感受?(4分)答案,(1)朗诵古诗歌、讲传说故事,演小品等(只要围绕活动主题,任何板块都能得分)(2)示例:张站长,您好!我们班级想举行一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
中韩文化之争
中韩文化之争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通过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在向一个个高台阶延伸去了。
我们社会的繁华,人民生活的改善,很多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到很满足现状。
但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我们的文化,似乎已经脱离我们的生活了。
我们崇洋媚外,过情人节,忽视我们传统节日,以致有了今天的中韩文化之争。
了解了何为文化,文化的作用,我们再回头看中韩文化之争就不难解其中之意了。
一个有欲望称雄于世界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而韩国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上述欲望的民族,一个正处于民族主义亢奋时期的国家。
但50余年的文化沉淀并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凝聚力,更不可能使其民族强大于世界。
于是他们需要回顾历史,然而历史与现实一样残酷的告诉他们韩国的文化早已寻不到踪影,所以欲望“逼迫”他们编造了6000年的文明。
但文明的表现是各个方面的,诸如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
在他们的历史上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也只是像“孔子、大禹治水、针灸医疗”等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
中韩文化之争便愈演愈烈。
祖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对中华名族智慧的象征,是一种骄傲的成绩,是一种探索的精神,现在的我们一味的关注金钱,商业,CPU,GDP。
那些古朴的文化,久远的智慧,不息的精神,在岁月中慢慢流逝,现在我们的文化却被我们的一个小小邻国给偷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正了解过文化吗?何为文化?它又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在我看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范畴。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则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
中韩就高句丽问题的争论及我国外交对策
中韩就高句丽问题的争论及我国外交对策延边大学本科论文摘要当今在东北亚地区出现的种种纠葛,其背后隐藏着历史上积淀下来的种种宿怨。
中日韩三国为了争夺解释历史的主导权,彼此间的利害关系可谓是针锋相对。
不仅如此,各种歪曲历史的问题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现,其程度也愈演愈烈,其中高句丽问题就是中韩突出矛盾之一。
本文拟就中韩两国专家及学者在不同时期对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的不同观点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两国专家及学者理论的学习,深入了解高句丽历史的发展及演变和高句丽归属问题的争端,并通过我国所实施的外交对策作出分析说明,达到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手段,和平解决问题,共同为维护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实现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句丽归属问题;战略合作;文化交流;学术化;分歧AbstractNowadays various quarrels that appeared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concealed various old scores that accumulated in the history. The three countries, China, Japan and Korea, gave tit for tat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contend for the predominance power on explaining history. Moreover, different kinds of problems now emerged and again, and the extent also got much stronger, among which Gao Gou Li's problem is a prominent one. This paper expected to do some research on different ideas of the two countries’ scholars, and inquire into the Gao Gou Li history’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and the problem of Gao Gou Li’s ownership.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our diplomacy, it aimed to find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a peacefu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moreover,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the stabilization and prosperity of the northeast region and the whole world. Keywords:The ownership problem of Gao Gou Li;Strategy cooperation;Cultural interaction;Academic turn;Rift目录引言 (1)第一章高句丽问题争论的由来及焦点 (2)1.1高句丽问题争论的由来及现状 (2)1.2中韩关于高句丽归属问题争论的焦点 (3)1.2.1高句丽民族的起源 (3)1.2.2高句丽的政权性质 (4)1.2.3高丽与高句丽是否存在继承关系 (4)第二章高句丽问题争论的影响 (6)2.1政治方面 (6)2.2经济方面 (6)第三章针对中韩两国存在的矛盾我国的应对举措 (7)3.1全面推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7)3.2加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8)3.3不要把学术问题政治化 (9)第四章前景展望 (11)结论 (12)注释 (13)参考文献 (15)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韩流”现象及给中国文化产业的启示
“韩流”现象及给中国文化产业的启示“韩流”现象引人注目。
“韩流”这一名词出现在中国大陆开始于20世纪90年,主要以韩国的电视剧、电影、娱乐节目、流行音乐、小说等为传播载体,“韩流”这一文化形式,受到中国广大青年人的喜爱,一时间在中国迅速流行起来。
“韩流”在中国青年中的影响是重大的,但我们除了看到韩国的电视剧、电影、娱乐节目、流行音乐、小说等对人们娱乐生活的影响,也必须看到韩国将韩国化妆品、服装、电子产品、旅游等多个产业大众文化产品,以娱乐的形式向外传播,韩国的娱乐业带动韩国相关经济发展。
中国与韩国都属于东亚文化圈,文化交流渊源流长,中国在“韩流”的影响下,应该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时吸取有利于文化传播的方法。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文化上的复兴也将是必然趋势。
一、“韩流”在中国的现状中韩两国间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中国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古朝鲜时期,儒学通过不同的方式传入朝鲜半岛。
三国时代、百济、统一新罗、高丽王朝、朝鲜王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喜好对儒学的重视程度不同,传播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主要的的方式是书籍传播、儒学者讲学。
值得一提的是“朝鲜王朝时期”也称“李氏朝鲜”。
这一时期,儒学大量的传入朝鲜半岛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官方学说,出现许多儒学大家。
官府在中央发展成均馆,在地方设乡校、乡约、书院等教育机构学习儒学,可见对儒学学习的重视。
但当今“韩流”这一文化传播形式与中国儒学传播的形式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文化接受者是自發的接受,不是政府引导的。
中国的儒家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是深远的,最近几年的“韩流”文化却对中国文化产业产生了冲击,我们应该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学习其长处。
(一)大众文化所谓的“韩流”就是指韩国大众文化产品广泛流行的现象,研究这一现象首先应从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概念上理解。
“从意识形态上看,现行的大众文化不是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所支配的文化,而是大众自发的文化形式,是一种适应人们休闲需要并商品化了的文化形式”。
从端午节争端看中韩两国的文化冲突
从端午节争端看中韩两国的文化冲突陈连山中国、韩国山水相连,文化上也非常相似,1994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政治上彼此相安,经济上互相合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按照一般想象,双方应该成为非常友好的邻邦。
但是,偏偏在双方非常相似的文化上,彼此冲突不断,其中包括端午节争端,叶舒宪事件,郑在书事件等等。
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两国国民之间的感情和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文化合作。
本文将以端午节争端为个案,还原事实真相,并探讨导致中韩文化冲突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由于我不懂韩国语,只能读韩国古代文献和现代翻译为中文的文献,论文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中韩两国专家批评指正。
一、端午节争端的出现2004年4月14日,《光明日报》报道韩国的文化部门正在为“江陵端午祭”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进行积极准备。
但这条消息没有引起多少反应。
5月6日,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刘玉琴的《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近日东北一位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一石击起千层浪。
很多国人,包括学者、政治家都觉得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成为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感情上无法接受。
网络上更是骂声一片,认为韩国的申报是偷窃中国文化遗产。
这就是所谓的“端午保卫战”。
这种说法经过时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批评、经过民俗学家贺学君等人现场考察韩国江陵端午祭并详细说明它跟中国端午节有区别之后,并没有消失,至今还有流传。
我认为:这场冲突的起因很复杂。
其表层原因是中韩两国国民对于对方文化的误解,为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考察中韩两国端午节(包括韩国江陵端午祭),还原事实真相,以消解误解。
深层原因则是双方都有文化自我中心主义思想,我将在本文第三部分加以分析。
二、中韩两国端午节的事实我在《话说端午》(2008年)一书中全面考察过中国端午节的起源、流传变化和基本性质。
中韩文化遗产之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中韩文化遗产之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近年来,中韩之间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争议日益加剧,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争议不仅涉及到两国之间的历史和文化认同,更涉及到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的争论。
中韩文化遗产之争给我们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首先,中韩文化遗产之争让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国家级的重大事务。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积淀的象征。
而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遗产保护项目,更是一个文化、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工程。
在中韩文化遗产之争中,韩国政府积极参与到争议之中,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传达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这种态度激发了韩国民众、媒体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网络。
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似乎还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缺乏国家级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支持,对于争议和问题的解决也显得有些被动。
因此,中韩文化遗产之争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使我们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全国性的战略任务,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和推动。
其次,中韩文化遗产之争提醒我们应准确把握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目的。
保护文化遗产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保护一个实物,而应该是为了保护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传承。
在中韩争议中,有关古代文物归属权的争论,本质上是对于文化价值和精神传承的争夺。
中国古代文物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在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时,我们应该以文化价值和精神传承为核心,以历史和现实的传承为导向,保护好每一件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中韩文化遗产之争提示我们要加大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文化遗产保护既是一门学科研究,也是一项复杂的实践工程。
在中韩争议中,韩国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支持,还广泛吸纳了学界和专业机构的力量,并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文化之争给我们的启示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通过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等等……在我们为这场沸沸扬扬的文化之争感到愤怒或者不懈的同时,是否应该问一下自己——何为文化?它又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在我看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范畴。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则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化即智慧,一个民族的智慧。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世间只有两种力量,那就是智慧与剑;而从长远来看,智慧永远掌握着剑”。
我们前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
就此足见文化之强大作用——一方面它是改造世界力量,另一方面它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纽带,一个民族存在和强大的根基。
了解了何为文化,文化的作用,我们再回头看中韩文化之争就不难解其中之意了。
一个有欲望称雄于世界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而韩国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上述欲望的民族,一个正处于民族主义亢奋时期的国家。
但50余年的文化沉淀并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凝聚力,更不可能使其民族强大于世界。
于是他们需要回顾历史,然而历史与现实一样残酷的告诉他们韩国的文化早已寻不到踪影,所以欲望“逼迫”他们编造了6000年的文明。
但文明的表现是各个方面的,诸如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
在他们的历史上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也只是像“孔子、大禹治水、针灸医疗”等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
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中韩文化之争。
韩国人在剽窃中国文化的时候也很清楚文化的范畴太广,所以他们选择了那些文化的脊梁——孔子、甲骨文、中医、印刷术……韩国正是想通过这样掠夺的方式来重新凝聚和强大自己的民族。
然而反观中国对文化的态度,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会让韩国人有机可乘了。
改革开放后30年的中国,年轻人早就习惯了欢度“情人节”、“圣诞节”,谁还晓得重阳、端午,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重阳、端午的历史意义呢!大学里英语没有四级证也就没有学位证,却没听说国语不过级拿不到学位证的。
英语也只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已,且其应用人群、范围远不及国语,何以就如此尊贵?明明是自己丢掉的传统文化,却怪别人抢了去。
就像是丢“东西”的人埋怨拣“东西”的人是强盗,可笑之余犹显可悲!再回头看韩国因为丢掉了传统的东西,以致于今天抢夺中国人的“遗产”,等到明天我们也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去抢别人的东西吗?既是抢到了,又真的能够传承下去而强大国家民族吗?好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出现了些力图保护中国文化的人,尽管力量还不强大但已经有了开始。
诸如: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百家讲坛等文化研究与传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面对韩国的文化掠夺,我们已经是亡羊在先,今不补牢将更待何时?文化保护的星星之火已经燃起,但更需要的是全民行动的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