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韩文化之争看中国文化的传承

合集下载

“韩流”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对中国的启示

“韩流”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对中国的启示

“韩流”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对中国的启示一、本文概述“韩流”是指源自韩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音乐、影视、时尚、美食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并赢得了众多粉丝的喜爱。

近年来,“韩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中国,其影响尤为显著。

这一现象的成功传播不仅展示了韩国文化的魅力,也为中国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韩流”跨文化传播成功的背后因素,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启示,以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韩流”现象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起源、发展及在中国的影响等。

随后,将分析“韩流”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文化共鸣、创新性的传播方式、营销策略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韩流”成功传播对中国的启示,包括如何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跨文化交流、创新传播方式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韩流”现象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韩流”现象概述“韩流”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输出形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现象以韩国影视、音乐、服饰、饮食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元素为载体,通过跨文化传播的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全球,特别是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广泛关注。

在影视方面,韩剧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致的制作赢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

同时,韩国电影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国际影坛的认可。

在音乐领域,韩国流行音乐(K-pop)以其独特的节奏、动感的旋律和炫目的舞台表演,赢得了全球年轻人的热爱。

“韩流”还体现在服饰、饮食等多个方面。

韩国时尚,如韩式潮流装扮、oversize版型大衣、高领针织毛衣等,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追捧。

同时,韩国的饮食文化,如韩式烤肉、泡菜等,也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然而,“韩流”现象并非一帆风顺。

近年来,随着韩国娱乐产业的发展缓慢,以及部分韩国明星的不良行为,韩流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批评。

韩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

韩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

韩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样一个与中国有着几千年联系的国家,各种认同感必然会导致这样一种流行文化的盛行。

但是,我们还是不禁会问:为什么韩国文化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席卷全国并形成潮流?其实,从文化背景来说,中国和韩国自古以来在文化、历史、地理、人文,甚至族群上就有很深的渊源。

通过几千年来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两国极为相似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和知识信仰。

因此,两国之间的文化很容易被对方认同。

再者,即便是在相近的文化也有差异,韩国文化所流露出的人情世态、风俗时尚和文化蕴含,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这也就是导致“韩流”在中国流行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我们所欠缺和需要学习的地方。

一、韩国影视:与众不同的自强精神其实,对韩国文化在中国的广泛流行,究其根源,韩国影视首当其冲,正是它的流行为“韩流”的跨国之旅创造了条件。

中国和韩国自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后,1993年第一部韩剧《嫉妒》在中国cctv 播出,此后一系列有关家庭伦理,男女爱情的韩国电视剧开始出口中国,从此“韩流”开始了。

此后,《星梦奇缘》《蓝色生死恋》《浪漫满屋》等一系列韩剧的陆续引进,在中国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热潮。

韩剧到底会对我们国家产生怎样的影响,应怎样对待韩剧也值得中国人深思。

首先物质上带来了经济效应,带来了空前的收视率。

走在各大城市的繁华地带,可以看到很多专门出售韩式服装的专卖店。

尤其是年轻人,往往把韩式服装看作时尚的风向标。

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兴起了韩国料理热。

韩国料理味道独特,观众看到那些俊男靓女在韩剧中享受韩国料理的美妙神情,自然也想要亲身尝试一下。

无形中带动了韩国的旅游业。

导演们的镜头下,韩国是个美丽富饶的国家,看惯韩剧的中国观众自然也想身临其境地感受韩国的美丽风光。

对于韩国旅游,韩国政府巧妙利用影视的影响,一度掀起中国游客去韩国旅游的热潮。

从更深的层面上说,精神上对中国观众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从中韩文化之争看中国文化的传承

从中韩文化之争看中国文化的传承

从中韩文化之争看中国文化的传承中韩文化之争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

从这个问题出发,可以探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而庞大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传承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在传承和外在传承。

在内在传承方面,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文化传统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宗教和哲学等方面进行。

首先,中文作为中国语言的代表,一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语言不仅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媒介,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中国人民之间传递着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其次,汉字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字系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汉字以其独特的象形特点,成为了中国人民记录历史、交流思想和宣传文化的工具。

不仅如此,汉字还通过书法、篆刻等形式,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传承。

此外,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也对中国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教义,给中国人民提供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考的渠道,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智慧的养料。

在外在传承方面,中国的文化传承也在不断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其他世界各国一直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交往,这种交往促使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和交流。

在与韩国的文化争议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韩国的影响确实不可忽视,例如汉字和汉字文化在韩国的影响非常深远。

韩国在古代曾接受过很多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服饰、音乐、国画等等。

而韩剧、韩流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

但同时,中国也吸收了韩国文化的一些元素,例如韩国流行音乐、电影等在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这种互动和交流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使之更具活力和魅力。

然而,中国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可能面临着被忽视和逐渐丧失的风险。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中国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相对较少。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近年来,韩国不断致力于申遗中国文化遗产,这一行为不仅表明韩国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可和尊重,也体现了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从韩国申遗中国文化来看,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韩国文化及全球文化的影响。

首先,从韩国申遗中国文化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涵盖了艺术、建筑、文学、哲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例如,韩国恭州高句丽王陵申遗成功,这一遗产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之处。

高句丽王陵是高句丽王朝的王室陵墓,以其复杂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壁画而闻名,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绘画技巧。

此外,中国的文学经典也在韩国得到了高度关注,如《论语》、《诗经》、《孙子兵法》等。

这些经典作品代表了中国哲学、文化和军事智慧的精粹,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从韩国申遗中国文化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韩国作为中国的东邻,历史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广泛影响。

韩国申遗中国文化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更是对韩国文化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证明。

例如,韩国申遗成功的项目中,有许多与中华文明紧密相关,如韩国的“张仲景医学传统”、刻有佛经的石窟寺庙等。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对韩国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韩国申遗的石窟寺庙则是韩国佛教与中国佛教交流的重要见证,体现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通过申遗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展示了自身的独特性,并向世界传递了中韩两国文化交往的历史沉淀与成果。

最后,从韩国申遗中国文化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力。

秉承“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共同性”理念,在保护自身文化遗产的同时,中国也传播与推广其文化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韩国申遗中国文化的成功,无疑为世界提供了更多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机会。

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申遗成功,中国文化得以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为世界各国了解并尊重中国文化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韩流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讨

韩流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讨

韩流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讨概要:近几年,尤其是韩流文化不断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韩流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一、韩流文化概述“韩流”这个词如今在中国已是耳熟能详。

韩流起初是中国媒体为了描述韩国歌手在中国的演出受到中国青少年热烈欢迎的热潮所创造的新造词语。

韩国文化也压倒了同时在中国的所有境外文化,毫无疑问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是主导,如今韩流文化即为韩国文化的代名词。

二、韩流文化盛行中国的原因(一)儒家文化的同根性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在广泛领域就有着密切的交流,中国的儒学文化在韩国不断传播开来并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两国同属于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为本质的汉文化体系。

韩剧表面上看起来新潮热闹,但是骨子里却是质朴保守的,这种质朴保守,就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体现,所以,相对于欧美国家的文化,我们更容易接受韩流文化。

(二)韩国文化的磁吸性韩国文化范围极广,包括社交礼仪、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影视文化等等。

以大家为之痴迷的韩剧为例,韩国电视剧给人的感觉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交相辉映,使得剧中的生活非常美丽。

俊男美女、浪漫风景、精致画面,加上用爱情、亲情、友情三大主题演绎人生悲欢离合,用健康向上、坚定执著的生活基调谱写人生真情,用时尚元素和巧妙的包装把传统美德与现代都市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全球文化的交互性随着各国交流的加强,文化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而产生了文化全球化。

在此推动下,韩国文化以其强势经济为后盾,经过较长时间,也正是由于长时间特殊的文化积淀,它的灵气被激活和迸发出来,进而冲击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大有引领时尚之势。

三、韩流文化对我们生活影响的具体体现(一)服装:韩剧《浪漫满屋》播出后,短外套铺天盖地,胸下切分的上装,端到胸口的外胎小背心比比皆是。

大街上的流行女装店,随意一打量就不难发现有“韩味”。

最深刻的改变,是你觉察不到的改变。

不少满身韩服的女孩子,并不承认自己在学明星,而是认为这本来就是她们喜欢的样子。

中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比较

中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比较

中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比较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中韩传统文化作为两个东方文明的代表,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对中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两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提出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中韩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比较研究;现代社会引言:中韩两国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文化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精妙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而韩国文化则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美食等方面吸引了广大的国际观众。

传统文化作为两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两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比较两国在传统文化保护、创新和融合等方面的实践,可以发现它们在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上存在差异,同时也存在相互借鉴和受益的可能。

本文将从中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发,对两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一、中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比较1.中韩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比较1.1 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中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下降,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民众的关注,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得到了重视。

例如,中学校将传统文化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传统文化的传承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弘扬。

1.2 韩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相比之下,韩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相对较好。

韩国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艺术等,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韩国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也是韩传统文化传承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韩流的传播和国内外对韩国文化的兴趣增加,韩国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有所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韩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韩文化差异

中韩文化差异

一.中韩文化差异中国文化一种震撼——中国功夫中国功夫源远流长上千年,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更因其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为中外所瞩目。

事实上,中国功夫亦因一代巨星李小龙的一系列动作电影而大放异彩并风行全球,里面所展露的中国拳脚功夫,更受到国际间高度的重视,使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功推向了世界,成功的打响了中国功夫这块金字招牌。

一种智慧——儒家文化思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多年来,儒家学说做为中国学说的主流学派,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异彩,独领风骚。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历来以思想政治方式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在西方,尽管形态不一,但儒家思想还是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也就是说,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至今还在人类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一种精神——茶道精神君山银针、西湖龙井、安吉白茶、云南普洱茶……这些享誉海内外的"东方树叶"以其色、香、味俱全的特质赢得了众多外国人的心。

绿茶的清淡、红茶的幼滑、普洱的愈存愈香……品完之后回味无穷,清香留在唇齿间。

这都是中国茶叶所独具的魅力。

除了舌尖的诱惑之外,饮茶所浓缩的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精神追求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这就是茶道精神,值得中国向全世界推荐。

一种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出来的。

十大古曲、各种传统乐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有着庞大的体系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岁月积淀和总结中形成了专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特色。

从西周开始民间就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秦汉时流行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

一种"china"——瓷器China就是中国的意思,英国威廉王子大婚,婚礼上的瓷盘也是中国制造。

中韩文化矛盾的冲突

中韩文化矛盾的冲突

班级:10G物流二班姓名:徐晴晴学号:10103080232中韩文化矛盾的冲突韩中之间经济交流日趋活跃,但两国国民间的文化矛盾却时不时就浮出水面。

这其中,有在受大众过激情绪支配的大环境下,两国一些个人的失误被网络迅速传播,并被扩大和戏剧化的原因。

但在此,我想对中国大众文化主权意识的扩散现象深表担忧。

文化并不能像一种商品或发明主张所有权。

如果一种文化具有普遍价值,便会被世界人民所共享。

如果中国文化传统能够在世界各国流行,那么这不是对中国主权的一种侵害,而是对中国文化优越性及其普遍价值的一种证明。

而且,一些中国曾经舍弃过的文化在其他地区得到完好保存和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曾遭五四运动否定的儒教文化,在韩国就得到很好的保存,并变身为一种独特的韩国文化。

同样,仔细观察中国的独特生活文化,也可以发现其融合了世界很多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与文明。

这些就是文化的属性,即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进行交流、传播、变形和修改。

中国曲阜的孔子祭奠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韩国儒学者就在复原其传统仪式上提供过帮助。

一种文化和文物均源自某个地区或组织,但这些都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产。

在保护和尊重文化的同时,应该视文化为可共享的公共财产。

因此,我们不能主张文化主权或否定某种文化在其他地区以特殊形态存在,而是应该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解释文化。

在分析为何韩中之间的文化矛盾尤其突出的时候,将文化商业化是不合理的。

当下的中国遵循“经济第一”主义,把所有东西套进经济利益的框架内,文化也被视为商品。

于是,企业间的竞争意识就被用来处理文化问题。

此外,将文化视为政治手段,助长文化爱国主义,也是值得商榷的。

虽然韩中之间的文化交流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对于韩中文化交往的未来,我是持乐观态度的。

两国建交时间短,对文化理解的不足,文化交流的不够充分,才会导致如今韩中之间出现“成长痛”的现象。

所以,今后一段时间,两国的知识分子、媒体和文化产业从业者们都应作出认真而积极的努力,并扩大两国人民的直接接触和交流。

韩国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与交流

韩国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与交流

韩国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与交流在东亚地区,韩国和中国一直以来保持着紧密的文化联系和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中国是东亚地区的文化中心。

韩国汲取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同时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和发展。

首先,韩国在汉字的传入和使用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在公元前4世纪,韩国半岛上的三国时代,韩国的贵族阶层开始使用汉字。

这些汉字主要用于书写官方文件和记录历史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渗透到韩国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一种重要的书写工具。

其次,韩国古代文学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东亚地区的瑰宝,对韩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韩国的古代文学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的影子。

例如,《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在韩国的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韩国的古代小说《西京杂记》就是受到《三国演义》的启发而创作的。

此外,韩国的传统艺术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在韩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在韩国也有一定的影响,韩国艺术家在创作山水画时常常借鉴中国的技巧和风格。

此外,中国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在韩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韩国并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他们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和创新。

韩国在传统音乐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韩国传统舞蹈中的韩舞和传统音乐中的箫等乐器,都是韩国文化中独有的元素。

韩国的传统绘画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朝鲜时期的屏风绘画和宫廷画等。

此外,韩国的传统建筑也有自己的特点。

韩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结构上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也加入了一些韩国独有的元素。

例如,韩国的传统宫殿建筑中常常使用独特的屋顶瓦片和彩绘装饰,这些都是韩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之一。

总的来说,韩国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双向的。

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不可忽视,但韩国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种交流和影响不仅在古代存在,而且在现代也依然持续。

中韩文化遗产之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中韩文化遗产之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中韩文化遗产之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近年来,中韩之间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争议日益加剧,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争议不仅涉及到两国之间的历史和文化认同,更涉及到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的争论。

中韩文化遗产之争给我们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首先,中韩文化遗产之争让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国家级的重大事务。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积淀的象征。

而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遗产保护项目,更是一个文化、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工程。

在中韩文化遗产之争中,韩国政府积极参与到争议之中,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传达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这种态度激发了韩国民众、媒体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网络。

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似乎还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缺乏国家级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支持,对于争议和问题的解决也显得有些被动。

因此,中韩文化遗产之争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使我们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全国性的战略任务,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和推动。

其次,中韩文化遗产之争提醒我们应准确把握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目的。

保护文化遗产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保护一个实物,而应该是为了保护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传承。

在中韩争议中,有关古代文物归属权的争论,本质上是对于文化价值和精神传承的争夺。

中国古代文物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在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时,我们应该以文化价值和精神传承为核心,以历史和现实的传承为导向,保护好每一件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中韩文化遗产之争提示我们要加大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文化遗产保护既是一门学科研究,也是一项复杂的实践工程。

在中韩争议中,韩国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支持,还广泛吸纳了学界和专业机构的力量,并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韩历史文化纠葛和历史遗产

中韩历史文化纠葛和历史遗产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汉字文化圈”或者“儒教文化圈”等等都是经常用来描述韩中两国关系的词句,还有我们常常使用的“唇亡齿寒”和“隔海相望”等词语也都反映了韩中两国关系的特殊性。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向韩国开放,两国之间的交流大幅度增加,两国人民也开始了相互间的重新认识。

两国人民逐渐认识到,虽然韩中两国同属“儒教文化圈”或者“汉字文化圈”,但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思考和行为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对于两国人民来说,从未有过“美流”或者“日流”的说法,但是却出现了“韩流”和“汉流”这样的新词,这些正说明了韩中两国之间存在的距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韩国文化的源流是广泛地接受和学习中国文化并将之发展成为本国的文化”的说法并不为过。

如果想进一步探究韩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历史文化问题势必发展成为两国民族感情和政治关系中的纠葛。

现在,继政治和经济问题以后,文化问题正在成为韩中两国关系发展的核心议题。

对韩中两国之间文化的重新认识,掀起了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重新认识文化重要性的新的学术潮流。

“冷战”结束以后,“文化”和“认同性”即“认同”的问题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理论中备受关注。

例如在讨论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文化”和“认同性”时使用的“建构主义”理论正是反映了这种潮流。

从历史观点和现实问题的角度来看待韩中两国关系中的文化问题,必将对两国关系的新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随着“韩流”和“汉流”的不断发展,以及两国之间有关历史文化关系争论的不断持续,我们有必要从展望未来的角度出发,重新研究两国的历史文化因素。

谈到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历史关系时,最主要的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以及有关学习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问题。

韩国、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体制下,几乎完全套用了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再应用于本国社会并不断将其发展完善。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天下体制具有很强的礼仪和形式特点,并且是通过具有这种特点的册封和朝贡关系来维持和发展的。

中韩两国文化的异同评析

中韩两国文化的异同评析

中韩两国文化的异同评析中韩两国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

为了深入了解这两个国度之间的不同和相似之处,我们有必要从不同的方面,如宗教、习俗、语言等方面来进行评析。

一、宗教在宗教方面,中韩文化的异同可以从佛教、儒教、基督教、道教等方面进行比较。

在佛教方面,中韩两国都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但在佛教的宣扬和信仰方式上却有所不同。

韩国的佛教信仰更加注重个人修行和禅修,强调清心寡欲,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而中国的佛教信仰更加注重于求助和供奉佛祖,其信仰更为崇敬神明和祖先。

在儒教方面,中国的儒教文化占据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而韩国的儒教文化虽然在历史上的影响很大,但在现代社会中已渐渐被其他文化所替代。

在基督教方面,虽然中国的基督教信仰和韩国的基督教信仰都是从西方传入的,但在其传承和发展方面,两国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基督教信仰更注重宗教的传承和发展,更加强调圣经的教义;而韩国的基督教信仰更注重行动,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的信仰。

在道教方面,中韩两国同样都有着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但在其教育和实践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道教文化更加注重修炼身体和释放自我,追求气功的境界和无为而治;而韩国的道教文化更加注重打破束缚和超越自我,以独特的方法获得独特的智慧。

二、习俗在习俗方面,中韩两国文化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韩国饮食更加注重独立性、美味和食品配搭,而中国的饮食更加注重健康和饮食文化的传承。

2、婚礼----在婚礼方面,中韩两国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韩国的婚礼更加注重个人的意愿和感觉,强调新人之间的爱情;而中国的婚礼则更加注重传统和家庭的意愿,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婚姻的稳定。

3、服装----在服装方面,韩国更加注重服装的美学和时尚潮流;而中国的服装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和礼仪文化。

三、语言虽然中韩两国都是用汉字来进行交流的,但其语言却有所不同。

从中韩端午之争谈中华文化观的树立

从中韩端午之争谈中华文化观的树立

从 中 国传 过 去 的 , 陵 端 午 祭 中没 有 半 点 纪 念 屈 原 或 江
伍 子胥 等 人 的 痕 迹 是 因 为韩 国 的端 午 祭 只 是 借 用 了端 午 节 的 名 称 和 时 间 , 把 自己 民 族 的 传 统 文 化 放 到 这 并
个 节 日里 , 换 了 原 来 的 内 容 。 替
论 一 片 哗然 , 体 网 络 纷 纷 出 现 了“ 国人 抢 走 了我 们 媒 韩
的端 午 节 ” “ 平 ” 声 。为 什 么 中 国 土 生 土 长 的 传 等 不 之
时 代 范 围来 说 , 国式 的 端 午 节 较 早 , 韩 国 式 的端 午 中 而 祭 较 迟 。从 活 动 内 容 来 说 , 国式 的 端 午 祭 仍 有 许 多 韩
从 中韩 端 午之 争谈 中华 文 化 观 的树 立
邹 函奇
摘 要: 0 2 5年 1 0 1月 , 国江 陵 端 午祭 被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宣 布 为 “ 类 口 头 和 非 物 质 遗 产 ” 韩 国 申 遗 的 成 韩 人 。
功, 引起 了 中韩 两 国对 “ 午 节 ” “ 午 余 ” 热 烈 讨论 , 端 和 端 的 同时 也 引起 了 国人 对 如何 看待 本 国文 化 和 他 国 文化 、 何 保 如 护 和 发展 中华 文化 的反 思 。本 文将 以 中韩端 午之 争 为 起 点 , 析 中 国文 化 发展 中存在 的 问题 , 而探 讨 文化 全 球 化 的 分 进

端 午 节 与 端 午 祭 的 异 同
中 韩 两 国 的 民 间 风 俗 节 日 中 , 有 端 午 节 。 从 内 都 容 来 看 , 者 存 在 着 较 多 的 差 异 性 , 具 民 族 性 与地 域 二 各 性 。 但 是 , 者 的 关 联 性 也 是 非 常 清 楚 的 。 从 风 行 的 二

儒家文化在中国和韩国的发展历程上是否存在不同?

儒家文化在中国和韩国的发展历程上是否存在不同?

儒家文化在中国和韩国的发展历程上是否存在不同?儒家文化以其温和而深远的智慧深深影响了中国和韩国的文化发展历程。

两国之间的文化联系很密切,但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上是否存在一些不同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历史渊源的不同中国的儒家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5年左右的春秋时期,而韩国儒家文化则是在公元1392年朝鲜王朝时期产生的。

尽管中韩两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都相当漫长且具有相似的意义,但这两个文化体系的起源和渊源却存在明显的不同。

小点内容:1. 中国的儒家文化根植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目的是要建立一种道德、稳定和互惠互利的社会秩序。

而韩国的儒家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修养和反思,更强调对生命的珍惜和人性的尊重。

2. 韩国的儒家文化不同于中国的儒家文化,起源于儒家学者观察和理解韩国特有的宗教和民间文化现象。

这样的起源特点使得韩国的儒家文化在哲学意义上更加灵活和多元。

二、儒家思想的实践层面尽管中韩两国儒家文化在渊源和起源上存在不同,但是在儒家思想的实践层面上,两国有相似之处。

儒家思想的实践与普及对于两国的道德、政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小点内容:1. 中国和韩国的哲学家都注重儒家思想的实践。

孔子曾经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意思是说,如果领导者能够用德治理,他们的道德就像北极星一样,贯穿整个精神宇宙,将激励所有的人去追求道德行为。

2. 韩国儒家学者在现代发展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寻求出路的朝鲜王朝寻求富强之路,正是韩国儒家文化尤其是李滉找到的。

现代韩国在发展中秉持着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不断创新和实践,以确保自己在全球化中有足够的竞争力。

三、文化传承的差异我们都知道,儒家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文化都有不同的传承方式和方式,因此所传递的思想和观念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和韩国,儒家文化的传承方式也有所不同。

小点内容:1.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是传递儒家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主要途径。

传统茶道、书法、绘画等文化形式也不断地传承儒家文化。

针对韩国偷窃我国端午节旗袍中国结等传统文化的现象我的看法

针对韩国偷窃我国端午节旗袍中国结等传统文化的现象我的看法

针对韩国偷窃我国端午节旗袍中国结等传统文化的现
象我的看法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

争了那么久,端午这个传统文化终于还是花落别家,对此,很多人都会觉得伤感,因为端午说不重视其实也是很重视的,说到端午就想起了屈原、粽子和龙舟,能够成为世界遗产,说明端午对世界文化都是有很深的影响的,正是基于这个因素,端午被韩国申请成功,这让我们这些屈原的后代感到悲哀。

其实我们真的没有悲哀的理由,因为端午在没有申请之前,我们谁会重视这个传统,看看端午节渐渐变成了粽子节,一到这个节日大家只记得粽子,大江小河也几乎看不到龙舟的影子,传统文化渐渐被遗忘。

等到韩国人提出申请的时候,我们才感到端午的重要性,可是我们并没有为它作什么,最终结果也就很正常了。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说过,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这次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迪: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
义。

话虽如此,在感情上我们还是一时难以接受,可是该怪谁呢,很多东西只是失去的时候才觉得珍贵。

“丢了”一个端午,我们该吃粽子还是要吃,纪念屈原的仪式还是要继续,端午不会因为被韩国人申请了世界遗产而变得陌生,想想我们所拥有的那些文化传统吧,如果我们不能发扬光大,如果不能和现代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就算申请了世界遗产又如何。

中韩文化之争

中韩文化之争

中韩文化之争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通过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在向一个个高台阶延伸去了。

我们社会的繁华,人民生活的改善,很多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到很满足现状。

但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我们的文化,似乎已经脱离我们的生活了。

我们崇洋媚外,过情人节,忽视我们传统节日,以致有了今天的中韩文化之争。

了解了何为文化,文化的作用,我们再回头看中韩文化之争就不难解其中之意了。

一个有欲望称雄于世界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而韩国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上述欲望的民族,一个正处于民族主义亢奋时期的国家。

但50余年的文化沉淀并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凝聚力,更不可能使其民族强大于世界。

于是他们需要回顾历史,然而历史与现实一样残酷的告诉他们韩国的文化早已寻不到踪影,所以欲望“逼迫”他们编造了6000年的文明。

但文明的表现是各个方面的,诸如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

在他们的历史上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也只是像“孔子、大禹治水、针灸医疗”等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

中韩文化之争便愈演愈烈。

祖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对中华名族智慧的象征,是一种骄傲的成绩,是一种探索的精神,现在的我们一味的关注金钱,商业,CPU,GDP。

那些古朴的文化,久远的智慧,不息的精神,在岁月中慢慢流逝,现在我们的文化却被我们的一个小小邻国给偷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正了解过文化吗?何为文化?它又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在我看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范畴。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则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

韩国频频争夺中国文化遗产

韩国频频争夺中国文化遗产

韩国频频争夺中国文化遗产"中韩文化申请遗产之争"轰轰烈烈持续了很多年,关键是韩国人热衷于申遗的背后,申请的项目都是发源于中国,代代相传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到最后却被韩国抢先申遗。

王其亨是中国建筑专业的一名老教授,为了拾起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底蕴,找回中国古建筑的尊严,他曾慷慨激昂地说,"出门就被车撞死,我也无憾",为了这个目标,他整整花了36年。

一、"抢"得不亦乐乎的文化遗产申请项目在韩国的存在着这样的一些说法,活字印刷术发源于韩国,甲骨文是从韩国传入中原大陆的,甚至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诸神们,都因为曾经在韩国高丽时代的古墓壁画中出现过,最后这些神话故事就成为了韩国的起源。

界的大国,处于同一时代的唐朝却成为了跟随高句丽的附属国。

2005年韩国端午申遗成功,中国一片群情激愤,端午是中国几千年前的文化积累,是中国人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节日。

随着文化的传播,端午节这一概念才被引入韩国。

而在文化遗产的申请上,韩国却捷足先登,抢先一步认定了文化遗产,这一行为,无疑让中国文化多了一份遗憾。

二、热衷于申遗的韩国:韩国人的民族优越感那么在热衷于申请文化遗产的韩国人印象的表象背后,传达的是怎样的韩国人情怀呢?从端午祭的申遗项目开始,一直到他们持续不断的申请各种源于中国带有鲜明韩国特色的文化遗产项目,可以看出韩国人对于民族文化是相当重视的。

早在1967年就将"江陵端午祭"指定为韩国第十三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并从那个时间点开始,每年定期长期举行庆祝仪式。

比起韩国,中国在对待自己民族文化的时候就稍显懈怠,因为这些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最后却都被别人抢了先,成为了别人创造的文化,打上了别人的烙印。

韩国人的民族优越感抢占了原本起源于中国的文化遗产,原本属于中国历史的果实如今还需要和不相关的人争抢得到,然而与韩国的争夺和刺激也许并不是坏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重视、不爱护,让我们发现了过去对自身文化保护的不足。

中韩文化遗产之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中韩文化遗产之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中韩文化遗产之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前言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和文明的珍贵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全世界人们的共同责任。

中韩两国在历史上曾有过悠久的文化交流和共同遗产,而如今,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以中韩文化遗产之争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

中韩文化遗产之争近几年来,中韩两国因文化遗产问题而发生多起争议,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中国和韩国之间的“汉江时代贡品遗物”、“东北满洲铁路旧址”、“汉城(今首尔)城墙”等多个文化遗产纠纷。

其中,就以“汉江时代贡品遗物”争议最为突出。

这些遗物是中国两汉时期和三国时期向朝鲜半岛贡献的玉器、青铜器等。

在20世纪90年代,这批文物突然出现在韩国的博物馆中,并以韩国政府的名义展出。

这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和民间的不满和声讨,中国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并多次要求韩国归还这些文物。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强调“文物归雁”,认为文物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归雁于中国。

而韩国则主张“归属权由使用权决定”,认为这些文物已经在韩国的博物馆中展出了多年,“使用权”的归属应由此决定。

中韩文化遗产之争的启示中韩之间的文化遗产争议,不仅仅是文物的所有权问题,更是文化认同的问题。

这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和目的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应该从中韩文化遗产争议中吸取教训,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维护人类文化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文物保护意识和教育的重要性文物保护意识是社会公众的基本素质之一,只有当整个社会对文物保护有足够的重视,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物,防止文物的丢失、破坏和盗窃。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加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二、提高文物保护技术的水平文物保护技术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水平,保证文物的保存和传承。

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和韩国有哪些相似之处?

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和韩国有哪些相似之处?

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和韩国有哪些相似之处?在东亚文化的交错与交流中,中国和韩国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文化传承方面,虽然两国之间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

下面将重点介绍中国和韩国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相似之处,以期更好地了解两国文化和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一、强调家庭和尊老敬老中国和韩国作为一个东亚国家,强调家庭和孝道在两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两国传统的价值观中,孝道一直被视作是一种美德。

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尊老敬老是人们从小就被教育的品质要求。

家庭在两国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孝敬父母、家庭和谐常被视为最优秀的品质。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美德依然在两国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积极的体现。

二、注重文化传承的教育文化传承是中国和韩国始终保持着的重要方面。

在教育方面,两国一直注重文化传承。

特别是在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方面,两国都致力于通过学校教育,弘扬传统文化,让年轻一代得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例如,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不仅涵盖语文、历史、地理等传统文化课程,同时也注重品德和文化素质的教育。

而韩国的教育体系中,文化传承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融合了大量的文化元素,不断的加强文化传承的宣传和教育,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重视文物和传统手工艺中国和韩国在文物和传统手工艺方面同样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

两国均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符号,如丝绸、瓷器和民间故事等等。

这些文物代表着两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文物和手工艺,两国都在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保护力度。

在各地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内,人们可以欣赏到许多珍贵的文物和手工艺品。

总之,作为东亚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和韩国在文化传承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两国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地推动和影响着东亚的文化发展。

两国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通,对于加强东亚文化的互动和互补意义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有欲望称雄于世界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 强国之列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而韩国正是这 样一个充满上述欲望的民族,一个正处于民族主义 亢奋时期的国家。但50余年的文化沉淀并不能形成 一个很好的凝聚力,更不可能使其民族强大于世界。 于是他们需要回顾历史,然而历史与现实一样残酷 的告诉他们韩国的文化早已寻不到踪影,所以欲望 “逼迫”他们编造了6000年的文明。但文明的表 现是各个方面的,诸如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 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在他们的 历史上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也只是像“孔子、大禹治 水、针灸医疗”等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所以,才 有了今天的中韩文化之争。韩国人在剽窃中国文化 的时候也很清楚文化的范畴太广,所以他们选择了 那些文化的脊梁——孔子、甲骨文、中医、印刷 术……韩国正是想通过这样掠夺的方式来重新凝聚 和强大自己的民族。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颁布的《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 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 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 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 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 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按这个定义,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 秋等,差不多都具备申遗的资格了,可是,即使具备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传统节日目前在中国内地的传 承和重视程度,只是一些促销商机而已,忙碌的人们象征性 的吃点个性食品,连个假日都享受不到,有几人还有心思去 团圆、赏月、祭祀?又何论传承文化?
假面舞
过年
韩服/婚礼
韩餐
年轻人过洋节成为潮流,传统文化被忽视
洋节盛行
是抵制还是接纳洋节?网上议论颇多。博士们认为,大部分
国人在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 欢行列。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 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结果,中国人接纳圣诞节是可以理解的, 过不过圣诞节也确乎是个人的自由。而小孩子、年轻人热衷 过圣诞节,确也很少考虑文化层面的因素。但不能不承认, 这种舶来文化会对我们的年轻一代产生影响。 我们当然不应该去责怪年轻人、小孩子们,而更应深思: 如何让中国人更热爱自己的传统节日、亲近自己的传统文化? 许多人戏言,端午节就是大伙吃粽子、少数地方划龙舟,中 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已没有年味。的确,中国的这些传统 节日,历经岁月更迭,附着于农业社会的“传统内涵”已被 消磨殆尽,而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时代感”尚未被拓展确立。 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是,如何继承与创新我们的传统节日文 化?
今后应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年轻人应该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历史更为悠久的中国端午节,为何 遭遇他国抢注?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伤了我们的 自尊心。可是,既然是遗产,终归是历史形成的, 现在谁传承得好,以及保存和保护得如何,恐怕 是更为重要的――历史上的所有并不都能成为现 实归属的有效证据的。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 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举行假面舞剧、投 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 校足球赛等活动,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 端午节是韩国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在课本中就有 端午节的详细介绍。 要知道端午节在中国也是祭祀活动,可是我们 保存得如何?还有多少特色呢?
韩国把它仅有的文化“扩大化”可是我们呢?
小国,历史短暂——韩国 大国,历史悠久——中国 物以稀为贵——韩国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中国 文化渗透——韩国 面临着文化遗产被抢走的风险——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落得如此地步, 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应该思考的更多
传统文化为何会落得这样的局面? 我们都做了什么?
从中韩文化之争 看传统文化的传承
10中韩 方瑞年
端午节之争
2005年端午节,就在全国各地正在纷纷举行各种活动,庆祝传统节日—
端午节时,媒体突然曝出韩国率先申请“端午节”为该国文化遗产的消 息。最终,韩国称其申请的只是“江陵端午祭”而非“端午节”,并提 出由中韩共同申遗的解决方案。 “端午节.cn”已经于2005年10月13日被注册,注册者信息显示为 “YunHeeCoIncR.O.K.”,韩国企业,注册时间为一 年。韩国公司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最终决定是否批准韩国申遗请求 的前夕,注册“端午节.cn”这一中文域名,意味着韩国率先占据了 “端午节”这一传统文化品牌在互联网上的阵地。不管联合国最终公布 情况如何,在互联网上,“端午节.cn”将指向韩国网站而不是中国。 2005年11月底,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 为世界级 非物质文文化的举措: 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通过 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成功了;论 证孔子是韩国人;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 《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 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等等……
在我们为这场沸沸扬扬的文化之争感到愤怒或者不懈 的同时,是否应该问一下自己——何为文化?它又能 够带给我们什么?在我看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 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 属于文化范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 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则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共 同构成了文化。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化即智 慧,一个民族的智慧。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世间 只有两种力量,那就是智慧与剑;而从长远来看,智 慧永远掌握着剑”。我们前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说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就此足见文化之强大作 用——一方面它是改造世界力量,另一方面它是凝聚 一个民族的纽带,一个民族存在和强大的根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