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教案(正式)

合集下载

《七根火柴》教案3

《七根火柴》教案3
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幺精神才能像杨绛先生那样尊
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
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
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
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
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
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
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
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
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
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
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课标点击]
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

《七根火柴》教案(正式)

《七根火柴》教案(正式)

《七根火柴》教案(正式)第一篇:《七根火柴》教案(正式)1、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根据题意,请说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小说以“火柴”为线索,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

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这“火”由火柴点燃,因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根据线索,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

(开端)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

(发展、高潮)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

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

(结局)3、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⑴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

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

)⑵ 无名战士是怎样献出火柴的?(14、15、20段,着重分析无名战士的语言、动作。

从这些语言、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珍藏火柴,献给部队,因为它关系到战士们的生死存亡。

这样,就充分表现了无名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⑶在描写无名战士献火柴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渲染献火柴的庄严气氛,揭示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作者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句,请划出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主要的比喻句有三处:①“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

”——揭示了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世界,那跳动的火焰使人仿佛看到了无名战士那一颗跳动的红心。

七根火柴 教案

七根火柴 教案

七根火柴教案教案标题:七根火柴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火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火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火柴的种类和用途。

3. 火柴的安全使用和存放。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准备七根火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火柴的外观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火柴的用途和功能。

知识讲解:1. 介绍火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火柴头、火柴杆和火柴盒。

2. 分类介绍不同种类的火柴及其用途,如普通火柴、防风火柴、长柄火柴等。

实践探究: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七根火柴。

2. 要求学生利用这七根火柴,创造出不同的形状或物体,并给予命名。

3. 每组学生展示他们创造的作品,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讨论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的创作过程,分享他们的想法和体验。

2. 引导学生讨论火柴的安全使用和存放方法,强调火柴的易燃性和防止火灾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 让学生在家中进行火柴的安全使用实践,如点燃蜡烛或炉灶时的注意事项。

2.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火柴用途,如厨房、露营等场景。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2. 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和贡献。

3. 学生对火柴安全使用和存放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七根火柴2. PPT或黑板3. 讨论记录表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思考和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火柴的安全使用和存放的教育,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火柴并防止火灾的发生。

《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教案《七根火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分析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分析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以及细节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教学步骤: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935年,由于我们党内某些领导人的失误,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长征。

历经一万多里的行程,红军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留下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就为我们讲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之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聆听七十年前那个悲壮的故事,感受火柴在长征途中的巨大作用。

二、走进课文,感知故事。

1、问:这篇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明确:火问:课文几处写到火,请勾画出来。

明确:课文六处写到火:“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问:哪几处写的是想象中的“火”,哪几处写的是真实的“火”呢?明确:前四点写的是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由此可知本文的线索是“火”。

2、问:围绕这个“火”字,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那样分?明确: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个部分,这时无名战士还没出场;需火6—22段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写的就是无名战士;献火23—26段是第三部分,这部分写的是无名战士牺牲之后的事。

送火如果我们给每个部分加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怎么加呢?三、走进人物,感悟品质1、问:故事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几个?最让你感动的人物是谁?2、我当导演,我为英雄拍感动镜头。

《七根火柴》教案(正式)

《七根火柴》教案(正式)

七根火柴一、教学目标1、感受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的无比忠诚和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现身精神。

2、学习从环境、动作、语言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词句品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七根火柴的意义。

三、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疏通生字词2、圈划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其表达作用教学过程:一、自读课文1、正音解词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试分析人物形象。

课文导入:1、从长征谈起。

2、作者简介: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人,现代作家。

1954年起开始创作短篇小说。

其代表作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二、研读课文1、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根据题意,请说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小说以“火柴”为线索,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

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这“火”由火柴点燃,因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根据线索,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

(开端)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

(发展、高潮)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

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

(结局)3、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⑴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看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七根火柴》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学会对比手法,理解课文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红军战士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七根火柴》的主要内容。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革命精神。

2. 教学难点:(1)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七根火柴》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红军战士、老乡等。

(2)学生对比课文中的不同情节,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革命精神。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珍惜幸福生活,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红军长征的小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内容与策略1. 教学内容:(1)深入学习课文《七根火柴》中的细节,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初中语文《七根火柴》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七根火柴》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七根火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根火柴》故事情节,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学会使用相关词汇和句型表达故事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填写表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责任感,并借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学会使用相关词汇和句型表达故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材:《七根火柴》故事2.教具:课件、黑板、电子白板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画,画中有七根火柴和几个数字。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根据火柴的排列和数字的位置回答问题:猜一猜这幅画的主题是什么?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选举一名代表发言。

4.引导代表发言,激发学生猜想并产生兴趣。

Step 2 阅读故事(30分钟)1.学生阅读《七根火柴》故事,大声朗读,并适当停顿。

2.教师辅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回答一些问题,例如: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的性格特征如何?他们分别做了什么选择?3.利用电子白板或黑板,呈现故事情节的要点,让学生填写故事的大纲表格,以帮助他们整理思路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Step 3 深层理解(35分钟)1.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探讨,问题如下:a)为什么小姑娘会去买火柴?b)小姑娘为什么没有生气?c)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选择?你认为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吗?d)故事背后的大意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辅助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3.教师进行总结:告诉学生该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初衷,要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受他人的影响。

Step 4 学以致用(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节?你在类似的情况下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为什么?2.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七根火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感悟作品中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七根火柴》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象征意义的分析3. 教学难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七根火柴》;(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3)学生总结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课堂拓展:(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红色文学作品,交流阅读感受;(2)教师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5.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3)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2. 请谈谈自己对本课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和收获;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红色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2.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阅读分享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根火柴一、教学目标1、感受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的无比忠诚和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现身精神。

2、学习从环境、动作、语言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词句品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七根火柴的意义。

三、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疏通生字词2、圈划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其表达作用教学过程:一、自读课文1、正音解词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试分析人物形象。

课文导入:1、从长征谈起。

2、作者简介: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人,现代作家。

1954年起开始创作短篇小说。

其代表作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二、研读课文1、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根据题意,请说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小说以“火柴”为线索,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

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这“火”由火柴点燃,因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根据线索,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

(开端)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

(发展、高潮)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

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

(结局)3、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⑴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看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

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

)⑵无名战士是怎样献出火柴的?(引导学生看14、15、20段,着重分析无名战士的语言、动作。

从这些语言、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珍藏火柴,献给部队,因为它关系到战士们的生死存亡。

这样,就充分表现了无名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⑶在描写无名战士献火柴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渲染献火柴的庄严气氛,揭示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作者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句,请划出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主要的比喻句有三处:①“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

”——揭示了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世界,那跳动的火焰使人仿佛看到了无名战士那一颗跳动的红心。

②“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惜。

这一动作凝聚着无名战士牺牲前为革命事业贡献最后一点力量的心愿。

③“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形象地表明无名战士临死前仍不忘红军前进的方向,体现他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⑷总结一下这位无名战士的形象?——有忠诚的信念,大公无私,为整个集体着想,让火柴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作业1、抄写词语2、举例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质疑问难,深人理解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课文,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疑问?请讲出来大家讨论。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明确: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

本文的题目是“七根火柴”,这七根火柴来自无名战士。

无名战士献出七根火柴,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献出的火柴在长征途中的暗夜里终于点燃了一簇簇篝火。

这一过程虽然是通过卢进勇的活动展开的,但小说着力表现的人物还是无名战士。

2.既然无名战士是主人公,为什么作者连个名字都没给他写上?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很自然地交代这位战士的姓名,因为当他在曙光中揭开党证,党证中定然会清楚地出现这位战士的姓名。

作者有意不写这位战士的名字,正是他匠心独运之处。

庄子曾有“大象无形”之说。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无数的革命战士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集体,为了战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可是他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

无名战士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典型,有名固可忆,无名亦光辉。

3.如果说无名战士是小说主人公的话,那么为什么作者用了许多笔墨去写卢进勇?明确:卢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

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

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

他对战士充满阶级爱、同志情,他对火的渴求同样表现在无名战士身上,他对战友的救助也出于牺牲自己为战友的崇高思想。

因此,这就明确地启示我们:无名战士之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阶级情谊和团结奋斗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的。

卢进勇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在小说中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将无名战士的高人形象映衬出来。

4.描写篝火有什么作用?篝火给战士带来了温暖,带来了谈笑,带来了煮热的野菜,带来了革命活力。

这熊熊烈火正是从无名战士手中接过来,在无数战士的手中燃烧起来,冲破黑暗,放出了光明,必将带来革命的最后胜利。

这也是烘托描写,它充分揭示了无名战士献火柴的深刻意义。

5.卢进勇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为什么以异样的声调数着:一、二、三、四……?明确:表达了对无名战士的深切怀念,也表示了革命战士的决心:一定要接过革命火种,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

6.小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例如结尾部分写了战士们在篝火中烤衣服、煮野菜的情景。

这表明无名战士保存下来的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小的火柴为战友们带来了光、热和欢笑,为走出草地提供了保证。

熊熊的火光,正象征着无名战士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必将形成燎原之势。

对草地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草地变幻莫测的“怪”气候以及沉浸在雨雾中的荒凉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反映红军草地行军的艰辛。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火柴就能得到温暖,吃到粮食,得以生存,这也就暗示了火柴具有特殊的价值。

二、拓展学习1.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的故事,使你受到哪些启迪和教育?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是集体,是革命事业,也就是他人第一,革命第一,这样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心灵美丽的人。

②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党的事业。

③应该珍惜革命成果和先烈们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学习他们崇高的思想品质,继承他们的遗志。

奋勇前进。

2.你认为以《七根火柴》为题好吗?大家能不能继续发挥创造性,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个标题呢?明确:“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的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

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

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

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3.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先用一根火柴?是不是太傻?有的同学会赞同无名战士用一根火柴,其理由是尊重个体生命,自我保护,更好地完成任务,应该提倡这种保存实力、保护生命的做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关于“生命”话题的讨论,这是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和拓展,也是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社会、时代风貌相勾连。

明确无名战士不傻,他舍不得用一根火柴,可见其是对党的无限忠心,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是对红军战士这个生命群体的最大尊重,他虽死犹生,他的生命之火永远大放异彩,实现了他人生的最大价值。

我们就是要学习无名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为集体、为尊重红军这个生命群体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的崇高思想品质,做一个爱国家、爱集体、爱他人的人。

(这个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同时也教会学生要怎样做人。

从而更好地学习红军战士为了解放,为了光明,无怨无悔地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提升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结课文:《七根火柴》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时的故事,故事赞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年代大放异彩。

火柴虽小,从中却体现出革命战士崇高的品质,王愿坚解释:创作者有了丰富的生活感受,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涵,写出了这个“小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就是常说的‘以小见大’。

三、作业《七根火柴》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时的故事,故事赞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年代大放异彩。

那么和平时期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还需不需要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生命的革命英雄?请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提示:作者王愿坚创作的小说,其创作思想是明确的:“我们今天走着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的时期,革命英雄主义仍然需要。

只是这种需要应该转化形式了,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的都是革命英雄主义,过去战争时期有革命烈士,现在和平时期,有杨立伟,有桑兰,甚至还有刘翔。

这些人都是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