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青少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阶段,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来说,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对于塑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成长。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心理特点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明显的改变。
青少年面临身体和认知的快速发展,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交关系、性别认同等方面的挑战。
心理特点的突出表现包括情绪波动、自我意识增强、探索和自我认同形成的需求。
二、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青少年时期,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
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1. 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为了促进青少年学习和心理发展,教育者应该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
这包括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让青少年感受到尊重和支持;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集体中学会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2. 关注青少年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教育者应该关注并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这包括倾听和尊重青少年的情感表达,理解他们的困惑和焦虑;提供情感支持和引导,帮助青少年正确处理情绪问题,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为青少年提供稳定和温暖的情感支持。
3. 培养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时期,教育者可以通过相关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来帮助他们建立自我管理能力。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大全五篇)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大全五篇)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 可见,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说白了就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多一年的工作中,观察到学生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为矫正这些不良习惯,我注意从思想入手,”对症下药“,加强学生自主教育,让学生在自我认识、自制自律中不断提高。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 。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目前,导致中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是多方面的,现就中学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粗浅的分析一下其成因及采取的教育措施。
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1.心理因素的影响(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受社会的影响风气以及一些影视书籍的影响,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
(2)某些合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一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
有的教师惟我至上,不关心、不尊重学生。
导致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青春期是人生旅程中最为关键和动荡的阶段之一,它涉及到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和调整。
如何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
首先,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
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迅速,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引发荷尔蒙分泌的增加,导致情绪波动和性欲的增强。
同时,大脑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特别是前额叶皮质和大脑回路的发育,从而带来思维能力和执行功能的提升。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更加关注自身形象和社交关系。
其次,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紧密相关。
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挑战,促进他们的成长。
例如,教育者可以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青少年对知识和技能的探索和研究。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提供社交机会和合作学习的环境,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意识。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重视青少年的情感培养,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首先是自我认知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个性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发掘自己的潜能,并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是情感和社交关系的发展。
青春期是情感波动和社交关系调整的重要时期。
教育者应该帮助青少年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关系。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重视他们的友谊和亲密关系的培养,以及情感和性教育的开展。
最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需要注重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此外,社会也需要为青少年提供发展的机会和资源,包括教育、文化和体育活动等。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文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文篇一《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研究》【摘要】社会发展,时代进步。
人才的培养成了教育面向未来的主要课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才真正纳入大家的研究议题中来,笔者以理论依据、方法论原则、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培养模式展开了全面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整合研究当今世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大多是在以如何减小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积极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因此,造成了当前对个人心理发展、社会心理规范以及教育发展的等方面的研究广泛。
一、整合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模式和研究实践同属于整合研究的范围,整合研究主要根据以下内容被提出且被实践。
要将社会变革和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改变统一考量,当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中的变化程度太大、太快。
所以,我们要对“变”这双方面的因素分析要遵循理论研究、实证支撑、实践促进等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探索,着重分析“变”的原因、表现内容、规律和教育方式等内容。
二、整合研究的方法(一)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
以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等为依据,结合科学性及针对性两种原则,将现实研究对象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化。
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现状,一定要结合科学理论及规范方法将这一问题解决。
因此,就可以根据路径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典型分析,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造成因素、状况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促进青少年的积极适应。
研究问题要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向来实现,以研究方法、出发点、思路、干预措施及实施解决方法为依据,在素质教育的现状情况下,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依托,找到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帮助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以改善,让他们不仅愿意适应学习周边环境、适应生存、适应人际关系及社会准则等问题也要让他们逐渐找到更好的发展自我的空间,例如,智能、创造性、个性等方面。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青少年期是一个人从儿童成长为成年人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化,需要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帮助。
本文将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几种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身体和心理变化的双重挑战。
首先,身体上的变化导致了性征的发育,使得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关注和好奇。
其次,在情感和认知方面,青少年经历了与父母、同伴和社会结构的重新定义,开始追求独立和自主,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和意识形态。
最后,在社会角色方面,青少年逐渐从孩子变为成年人,需要学会承担责任和面对各种社会压力和期待。
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教育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身体上的变化,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提高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心理教育还可以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1.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学校和家庭可以组织心理辅导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互动和倾诉的空间。
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讨论、示范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青少年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
2. 提供情感支持:父母和老师可以主动与青少年建立情感联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理解。
倾听和接纳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情感态度。
3. 培养社交技能:社交能力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参加社区服务和培训课程等方式,帮助青少年学习与人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技巧,提高社交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质量。
4. 引导积极心态:心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业压力、家庭问题、社交困难等。
为了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学校和家庭应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育措施。
介绍:青少年时期是人们生命中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诸多身心变化和挑战,如性别认同、自我认知、社交技能等。
而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个人发展和他们的未来产生长远的影响。
因此,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 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通过正面的心理性格培养,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
2. 增强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效地沟通和解决冲突。
这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3. 应对学业压力和心理困惑:青少年常常面临来自学业的各种压力和困惑,比如考试焦虑、未来规划等。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他们提供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 预防和管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并预防或及时处理这些问题。
它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到心理困扰并主动求助,避免问题进一步发展。
可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措施: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青少年有关情绪管理、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2. 家庭支持和沟通:家庭应支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注重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分享。
家长可以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3. 社区心理健康活动:社区可以组织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服务等,以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资源。
结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共同合作,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并采用可行的教育措施,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一《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作者简介:莫肖杰(1972.09-),男(壮族),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山北乡民族初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数学和德育教学。
从教二十年,多次荣获覃塘区优秀教师奖、教育教学成果奖、素质教育管理奖。
【摘要】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
加强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需要在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其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初期;中学生;心理教育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角度上定义是以年龄为划分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心理学一般将未成年人心理发展阶段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初期——十七八岁。
小康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未成年人是我国公民不可学少的一部分——我国现有未成年人约3.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
未成年期是个体生理、心理的各项指标活跃发展并成熟的时期,因此,是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时期。
心理健康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全的未成年人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同时,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现本文着重对青少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中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
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为11、12岁~17、18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
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益成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篇一《深究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在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美满幸福。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本文仅从家庭因素方面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
如果儿童从小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的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如果儿童在家庭里受到不良的教育,就会使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生困难,学校久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去矫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
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它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成败。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
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2)
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2)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篇二《心理健康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摘要:“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开发潜能,为他们的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正是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的辅导理念。
本文的思想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发展结合在一起,在当今社会发展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全面发展作者简介:刘聚红(1975-),女,河南濮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08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正文:心理健康是成长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是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以及适应人际关系等操作性能力。
在社会实践和学校生活中通过心理训练并反复强化,形成并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在一生中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是在各种先天,后天,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交互影响下,个体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主张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心理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人们重视。
心理健康与否,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业发展,乃至职业生涯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课题组在东北地区的18所中学和5所小学采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随机抽取30000余名学生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约32%的中小学生存有心理异常表现。
1994年,黑龙江牡丹江市报告:1414名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17%。
在所有的心理疾病中,神经衰弱,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
个别学生因为适应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离家出走或自杀。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隐患和危机,同时,这也说明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提交小论文一篇(50分)论文题目自拟,主题是有关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的或者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培养的。
论文格式完成,以《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格式为准,字数在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条以上。
结业成绩是开卷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的总和。
青少年学生挫折心理的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浅析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矫正对策摘要:自卑的心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仅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并不会造成多大的问题,但长期的自卑心理会使中学生在许多方面的发展受到阻碍,即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等方面受到阻碍,也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笔者通过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研究中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找出矫正对策,引导有严重自卑心理的中学生健康、自信的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自卑心理;成因;矫正对策Inferiority of the caus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Countermeasures inAbstract: The inferior mentality 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only the inferiority of the students and will not cause much problem, but the long-term inferiority complex in many ways, students would be hindered development, namely, to some extent, so that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life, ability and hampered, but also affec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is phenomenon should arouse enough attention to teachers and parents, I passed from the psychology, education point of view of inferiority because students find out corrective measures, and guide students with serious mental health of low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grow.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feriority complex; causes; Corrective一、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所见人人都有自one 卑体验,仅有自卑心理的中学生并不会造成很大的问题,若长期自卑无法摆脱,就会形成多种性格和行为上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几点:(一)自信心缺乏过度自卑的学生常会过多地贬低、批评和指责自我,他们对自己非常失望,以至自暴自弃,憎恨自己。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心理健康与否,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业发展,乃至职业生涯都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篇一《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摘要:同一性问题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核心。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现象和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文试图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该理论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关系以及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启示。
关键词: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84-02在作为自我同一性理论之父,埃里克森的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他将社会文化与个体的教养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且这种发展贯穿于人的毕生。
在他将人生发展分成的八个阶段中,青少年期(12-18岁)是埃里克森关注的重点,这一阶段个体主要是获得同一性。
该理论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做出了明确而清晰的阐释,为我们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一扇明朗的窗户。
一、自我同一性理论涵义自我同一性又称自我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将会怎样”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具有主观同一性的人会体验到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过去、现在、将来的自我都是自己认同的自我。
青少年常常会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思考。
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完成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危机,就会阻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同一性强闭。
青少年由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成熟,对自己将来生活理想的设计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和信心,因此便过早的接纳了来自长辈和社会赋予自己的种种社会角色。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这个时期不仅涉及身体的生理发展,还包括心理和认知方面的变化。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因为它对个体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从儿童向成人转变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经历了身体、认知和社会方面的巨大变化。
身体方面的变化包括青春期的到来,使得他们的身体发生许多变化,如身高增加、性征的发展等。
这种身体发展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需求与儿童和成人时期不同。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追求独立和自主性,他们希望能够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如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的变化等。
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对于他们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3.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问题青少年时期也是心理问题出现的高发期。
青少年可能面临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教育至关重要。
4. 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针对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教育也应该相应地进行调整。
一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也需要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5.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并学会有效的应对方法。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需要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支持,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6. 管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策略对于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策略来管理和预防。
这包括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支持,鼓励青少年进行身心锻炼和参与社交活动,以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论文
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心理透视及疏导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接近或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日益增强,中学生谈恋爱现象引起了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
到了谈“早恋”老师、家长变色的程度。
中学生“早恋”是现实的、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我们务必认真分析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和表现,正确对待和疏导中学生出现的早恋问题。
一、早恋的定义和表现早恋是指中学生过早的对异性发生爱慕的感情,并以恋爱的方式进行交往的现象。
早恋主要表现为:朦胧的爱(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茅盾的爱(既想接触有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和多变的爱(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进入早恋的学生,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双方交往频繁,相互倾心,导致恋爱的发生。
但这样的恋爱,是由性冲动和外在吸引而产生,缺乏思想情感方面的考虑;彼此往往是由双方身上的某一方面的优点产生倾慕之情,缺乏对对方的全面评价;而且,早恋的双方缺乏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极易发生越轨行为,给当事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不利的因素。
二、早恋产生的原因引起早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生理原因外,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或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处理好与异性交往的关系,早恋就可能不会发生。
还有一部分是因身边的环境而变得孤独和空虚引起的。
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家庭因素。
随着现代单亲家庭和隔代抚养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生长的孩子由于缺乏母爱或父爱,在与异性的接触中会产生愉快的心理,这是他们在家里从没有体会过的。
这样与异性的交往就会频繁,从而发生早恋的情绪。
或有些父母没有离异的,由于生活和工作的种种压力,动不动就对孩子说教、呵斥,甚至动手,孩子在家中没有发言权,容易引起其心理不平衡和压抑。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6篇)
第1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关键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率一度居高不下,国家高度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先后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实施意见。
尽管国家重视、专家呼吁、教育工诚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教育工作中缺乏方法方式——方式简单、甚而是粗暴,但诸如此类的现象表明,更多的是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上的不成熟,遇事不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能清楚自己应当承担的各种责任,严重缺乏责任感。
等待事情严重了,才知道后悔和遗憾,流着伤心和痛苦的泪水求助于父母、老师和社会。
社会的进化速度与我们的教材不成正比,以致造成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发育上接近成年人,但内在的心理却非常贫瘠,不具备正确的道德观,更不要说使之约束自己。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在生理成熟前面,至少应该保持同步。
只有水到了渠才会自然成,否则会是渠成了而无水,使之失去意义。
在未成年人中,有一部分缺乏健康而良好的心理,最怕他们变成“有才而无德”和“无才又无德”的人,那将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给国家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颇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如胎儿在母体中,母亲没有注重调节自己的情绪;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等以至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父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工作好、生活好和玩得好,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沟通;在我国当前更为严重的是,受经济浪潮的影响,外出务工,只管挣钱,却把子女留在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身边,以至管理不到位等;其次是学校的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渡过的。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15篇(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与教育启示)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15篇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与教育启示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人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
在教育事业中,我们希望可以通过适当的改变教育方式,让下一代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
就学前儿童来说,其各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健全。
对于社会的认知也较为片面。
关键词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论文心理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与教育启示摘要: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顺序是固定、呈阶梯形的,从渐进性的量变到跃进性的质变,表现出若干个连续的阶段。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从静态来看,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从动态而言,“活动”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内外因的矛盾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抓住“关键期”,及时施教;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综合家庭、社会、学校各种资源实施教育。
关键词: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阶段性;教育启示心理的发展是指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如同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会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会静静地流淌,如此循环往复,循规变化。
心理的发展不是“旋转门”,而是“螺旋梯”。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心理和生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不断地变化。
心理的发展除了依靠生理结构机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在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心理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按照什么原理或规律发展变化?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些规律在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被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阶段。
无论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还是潜在的生物发展过程,都以一系列小的、互相关联的、可测定的数量增减的形式出现。
心理发展的顺序是固定、呈阶梯形的。
在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的发展有一定的秩序,并且可以作出预测。
因此,心理的发展可以用客观的词语作出描述、解释和预测,用数学手段进行测定,用增长曲线和轨迹的形式描述出来。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与需求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在教育中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1. 身份认同的探索阶段青少年时期,年轻人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包括性别、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
他们可能会试验不同的角色,以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份。
2. 自我独立性的培养青少年逐渐追求独立,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他们需要有机会去尝试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并从中学习。
3. 情感起伏的增加青少年时期,情感上的波动变得更加明显。
他们可能经历情绪的高低起伏,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情感变化敏感。
4.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渴望结交朋友、建立亲密关系,并从中获得情感支持与认同感。
二、教育中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法1. 提供积极的社交环境学校和家庭应该创造积极的社交环境,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交活动。
这可以包括学校俱乐部、团队项目以及社区服务活动等,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育者应该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自主学习任务和项目来培养青少年的自主性。
这样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定目标,为未来做好准备。
3. 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持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持,帮助青少年应对情感方面的挑战。
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掌握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技巧。
4. 培养情绪管理与社交技能教育者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
这可以通过开展情绪管理和沟通技巧的课程来实现。
青少年可以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有效地表达和处理情感,并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互动。
5. 强调积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育中应该强调积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青少年需要知道如何培养积极心态、处理挫折和压力,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育者可以通过鼓励积极的自我对话、肯定个体的成就和提供资源等方式来实现。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指导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指导青少年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不仅体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心理发展也呈现出显著的特点。
了解和引导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以及相应的教育指导。
一、身份认同与自我意识青少年时期,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任务。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是谁,他们与他人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尝试不同的身份,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
教育者应该鼓励青少年积极地探索自己的身份,并且给予他们支持和引导。
二、情感与社交发展情感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也表现出积极的特点。
他们开始体验更加复杂和深刻的情感,友谊也变得更加重要。
与此同时,青少年也面临社交压力和挑战,他们在同伴关系中寻找认同感,并且渴望被接受和理解。
教育者应该帮助青少年学会处理情感,培养健康的社交技巧,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自主性与责任感青少年逐渐意识到他们在个人决策和行为中的自主性。
他们希望能够独立地做出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教育者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空间,鼓励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行动,同时也需要教导他们如何承担责任和后果。
四、认知发展青少年时期的认知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特点。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抽象思维,并且逐渐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他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情绪和危险行为的影响。
教育者应该鼓励他们培养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提供良好的信息和引导,以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五、未来规划与职业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开始规划未来并探索职业兴趣的阶段。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做出努力。
教育者应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并提供相关的职业指导和建议,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总结起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指导密不可分。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学
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随着学龄人口的增加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教育界和社会的共识。
本文将深入探讨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如何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教育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性青少年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面临身体和认知上的巨大变化,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
教育在这个阶段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
通过学校教育,青少年可以接受到系统性的知识训练,培养各种技能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教育为青少年提供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
其次,教育能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育应该不仅仅侧重于知识传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文关怀。
通过教育的引导,青少年可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最后,教育能够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
青少年期间,情绪波动较大,面临着身份认同、自我价值等问题的探索。
教育者应当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或者成立心理健康俱乐部,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解决困惑和焦虑。
二、教育如何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1. 建立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
学校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尊重和关爱。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鼓励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学校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15篇(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与教育启示)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15篇(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与教育启示)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15篇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与教育启示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人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
在教育事业中,我们希望可以通过适当的改变教育方式,让下一代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
就学前儿童来说,其各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健全。
对于社会的认知也较为片面。
关键词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论文心理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与教育启示摘要: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顺序是固定、呈阶梯形的,从渐进性的量变到跃进性的质变,表现出若干个连续的阶段。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从静态来看,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从动态而言,“活动”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内外因的矛盾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抓住“关键期”,及时施教;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综合家庭、社会、学校各种资源实施教育。
关键词: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阶段性;教育启示心理的发展是指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如同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会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会静静地流淌,如此循环往复,循规变化。
心理的发展不是“旋转门”,而是“螺旋梯”。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心理和生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不断地变化。
心理的发展除了依靠生理结构机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在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心理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按照什么原理或规律发展变化?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些规律在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被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阶段。
无论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还是潜在的生物发展过程,都以一系列小的、互相关联的、可测定的数量增减的形式出现。
心理发展的顺序是固定、呈阶梯形的。
在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的发展有一定的秩序,并且可以作出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青少心理发展与教育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浅谈“问题”中职学生姜靖(银川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750101)摘要:本文通过对问题进行表述继而引出问题学生的含义,在对问题学生含义进行分析时指出中职学生中所具有的问题学生,并叙述问题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形成因素,列举出因素后,对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找到解决办法。
关键字:问题学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正文:中职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一直以来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中职学生为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可是我们在看到这些的光芒时却很少有人去反省,中职生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中职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尚处在青春期,正是人格发展和健全的关键时刻,所以除了关注中职生的技术技能成长时更应该关注他们内心的成长。
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大纲中提到,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众所周知,在初中升学考试中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最后才会选择上中职学校,所以由此就有一个现象,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比较爱捣乱比较容易出岔子,学生整体而言存在诸多问题,对于中职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大难题。
一、什么是问题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在一则报道中提出,在我国当时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之众的青少年被当时的评价标准划入了“差生”行列。
而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法国、十个瑞士、一百个卢森堡的人口。
有的研究认为,学业不良学生在所有学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为8%——12%。
揭示问题学生的内涵,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问题。
英国心理学家茱莉娅贝里曼等人曾指出:“什么样的幼稚举动预示着可能存在某种行为异常,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与关注心理问题是否表现出某种能够透露原因的迹象或症状,需要得到专家的指导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在儿童行为中问题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不过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并不存在任何简单答案与明确公式。
问题一词是一个非常含糊、难以把握的术语,人们经常处于各种不同的理由(而且是明显不合理的理由)将它应用于不同儿童身上”①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人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并非一致。
衡量问题学生的标准应该是客观的,要从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问题与学生的发展是相互伴随的,个体的不断发展是建立在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
首先,问题就像矛盾一样是具有普遍性的。
每个学生个体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都存在或者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指有问题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
其次,问题是具有社会性的。
问题是相对而存在的,由当时的社会形态所决定的,不符合、偏离社会发展规律的就是问题。
另外,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问题只表现在某一个方面,不可能全部都有问题。
随着事物的发展,问题也在不断变化,所以问题具有可变性。
最后,问题是具有发展性的。
问题伴随着学生个体的发展,那么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年龄段,不同环境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变化环境的改变,问题也随之改变。
二、问题学生的内涵关于问题学生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问题学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较差,经常不遵守纪律,具有许多不良习惯和缺陷的学生。
②2、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者行为上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3、所谓问题学生是指有学习障碍、有不良行为或心理发展不讲康等特点,并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③4、问题学生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自我心理因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性格发生偏差,情感意志和思维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
④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所谓的问题学生就是指与同龄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上等方面存在非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另外我国学者关文信认为问题学生可分为三类:学习问题类、行为问题类和心理问题类。
学习问题类学生常有的问题主要为:厌学、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较差;行为问题类学生常见的问题有:多动症、具有攻击性行为、顶撞老师、随意说谎、抽烟喝酒等;心理问题类学生常见问题有:早恋、迷恋网络、不和群、自卑、耐挫性差和考试焦虑等。
由上可知,关于问题学生的分类不同地区不同学者有各自不同的划分,但是综合而言都变现为外在问题和内在问题两大类,由此我们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关于问题学生的成因。
三、问题学生成因赫伯特奎伊对55项因素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将问题学生划分为两类:1、行为障碍。
表现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不负责任、不服从、恶劣的人际关系等。
2、情绪问题。
表现为恐惧和害怕、抑郁、社会性抑郁制等。
⑤关于问题学生的成因上来讲一般包括外因和内因。
内因主要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比如人格、智力、身体等。
而外因主要是指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
其中对于学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
社会因素对中职生的影响要超与普通高中学生。
因为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外出到工厂或者企业进行实习,外出老师对于学生的监管就会相对困难,是得他们接触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机会大增,由于他们尚处于青少年时期,心智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中职学生大多思想不成熟、定位不准确,没有详细的职业规划,自卑心理较重,自我管理意识差。
⑥更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例如明星吸毒、干部贪污受贿、买官卖官等等不良风气都在影响,比如学生为了避免没交作业而受到老师的处罚,私下贿赂课代表,学生要求家长贿赂班主任,有的学生甚至模仿自己喜爱的明星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另外还受到文化冲突导致社会价值流变带来的危害,比如日韩文化的流入,一些学生痴迷于漫画。
空间差异决定了文化传播不能无视民族传统,忽视了文化的时间差异,不同文化间的相溶性就变成了冲突性,一旦这种冲突超越了应有的张力和纬度,就会引起社会价值的迷乱。
反映在中职学生身上就是追求及时满足,否定工具价值,寻求感性刺激,甚至丧失理性批判。
或者是无视社会公德,蔑视规章制度,为人冷酷无情⑦。
另外网络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很大,一些游戏网站和色情网站都在使得中职学生在人格形成期就错误的追求刺激,最终导致成年后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其次学校教育对问题中职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技术技能为主要任务,有些学校在制定相关的教学任务使可能会忽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潜意识里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也不知道正确的行为规范以及合理的心理成长路线是什么样,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迷途。
另外由于中职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样的大环境也使得他们自身忽略了人格方面的发展。
另外,面对纷繁的世界复杂的人性,在中职教师队伍中有可能存在一些师风败坏的老师,通过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向学生传输一些不良的思想,不注重对学生的进行育人工作。
还有些老师掌握不好如何正确管理学生,对暂时后进的学生动辄挖苦讽刺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得学生丧失了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厌学情绪滋生,逐渐对学校和课堂失去兴趣。
另外,家庭对于问题中职学生的影响也尤为显着。
据了解发现中职学生中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低,且父母间离异比率远远超过普通高中生⑧。
父母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的高低对于孩子的成长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视野狭隘,思想愚钝,谈吐粗野,生活方式不良,甚至迷信赌博,对孩子的恶劣影响不言而喻。
问题家长必然会导致问题孩子。
父母离异对于子女会有六个阶段感情变化的影响:第一阶段:愤怒、痛苦。
第二阶段:喜怒无常。
第三阶段:流动、出走。
第四阶段:终日忙碌、闭门不出。
第五阶段:渴望、思索。
第六阶段:获得新生⑨。
学生在情感上的变化会影响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影响学习能力带来一定的困难。
据学者调查,离婚家庭子女在品德方面表现出问题行为的人数高于完好子女好多。
且离异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长期性的⑩。
四、如何教育问题学生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一样,问题学生也与众不同所以在教育问题学生的过程中,第一、因材施教。
根据个体所存在的差异性,找准个体的问题所在。
个体差异是指每个学生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差异。
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以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
另外由于中职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在不同专业间学生所呈现出的行为特征也不尽相同。
比如会计专业入门程度要求较高,个人素养上较其他专业较好,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对待问题学生要给与足够的爱,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正确的意识。
面对问题学生要有科学的态度,就某一个问题学生的表现要深挖出存在其背后的相应的教育学或心理学理论,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并给予足够的爱相信必会药到病除。
二、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
问题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只是某一方面,他还有很多地方是做的对的甚至是出色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放大学生的优秀品质,并间接的讲述一些其他学生身上和他类似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评判去发现错误去感触不足之处,最终慢慢诱导他发现并改正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人与人平等,和谐、关爱的人际关系为出发点。
三、忽略问题。
在日常生活教学中抛开问题,假设他没有问题,暗示学生自己没有问题,弱化问题机制对于学生的影响,老师通过避免责罚学生的问题,鼓励问题处稍微优越的品质进而消弱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问题学生心理脆弱,自我安全感低,更需要被尊重,不应给他们贴上问题的标签。
老师保持中立将有利于问题学生的改造。
四、循序渐进。
要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关注问题,从简单的外显行为去体察隐藏在背后的复杂个体心理问题与外部环境影响。
遵循人生发展各个阶段来分析问题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具有的特点。
要循序渐进的重建问题学生与同学与老师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能急于求成,反而酿成苦果。
参考文献:①茱莉娅贝里曼等着.陈萍、王茜译.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②阮为文.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③杨青.转变“问题学生”之我见.深圳清华实验学校网④李燕青.“问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⑤赖晓红.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⑥杨帆.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学报,2003.⑦唐士红,陈乾雄.中小学“问题学生”产生的伦理文化探讨.河北师范大学⑧张冲,孟万金,王新波. 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J]. 中国特殊教育,2012,03:80-85.⑨张铁城等:《离异家庭子女情感特点及变化过程》,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1)⑩林崇德.教育与心理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陈虹波. 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及矫正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2.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