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学
自学考试《教育法学(专业课)》

概念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法律关 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 成损害时,依法请求恢复和补救
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
及时性
对受到侵害的权利要及时进行救 济,防止损害扩大。
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与方式
途径
司法救济、行政救济、社会救 济。
司法救济
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如 起诉、上诉、申诉等。
行政诉讼
相对人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行为不服,可以提起 行政诉讼。
国家赔偿
因教育行政部门的违法行为给相对人造成损失的, 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06
教育法律救济
教育法律救济的概念与特点
合法性
必须依法进行,包括救济途径、 方式和程序的合法性。
权利救济
为受到侵害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的权利提供救济。
公正性
自学考试《教育法学(专业课) 》
目
CONTENCT
录
• 教育法学的概述 • 教育法律关系 • 教育法律规范 • 教育法律责任 • 教育行政执法与监督 • 教育法律救济
01
教育法学的概述
教育法学的定义与性质
教育法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法律规范及其发展规律的 学科,它以教育法律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法 律规范的产生、发展、实施和变化的过程。
按照承担责任的主体,可分为 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
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承担方式
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论是否存在过错,只要造成损害,就应当承担责任;
过错责任原则
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承担方式
• 公平责任原则:在无法确定过错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由各方分担损失。
教育法学

教育法学名词解释:1、教育法: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2、家庭教育权:是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他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
3、教育法的渊源:法的渊源简称法源,从不同的意义出发,对法的渊源有不同的理解。
通常情况下,人们从形式意义来使用法的渊源这一概念,它指的是国家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不同效力和地位的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教育法的渊源则是指教育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4、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者占有、使用人,在对不动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时,相互之间应当给予便利或接收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6、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以此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所取得的主体资格。
8、法律上的教师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对教师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它是依法产生的,并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
9、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而应当依法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10、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11、教育法律现象:是指教育法在产生、发展、实施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关系,以及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具体表现于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等。
12、教育法的规范: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
13、社会教育权:是指来自于行使国家教育权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他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
14、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教育法学

第二章 教育法的概念
一、定义:调整教育关系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 分解:A、教育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与教育 直接相关的教育性社会关系; B、并非教育领域的所有社会关系均是教育关系 C、其本质是具有教育性的社会关系; 如:学校管理关系、国家教育管理关系、教育民事 行为(教职员工的招聘行为、教师与学生间的教 学和学习行为、学生与教育机构间的缴费与收费 行为等)
A、对年满12周岁不满16周岁“有严重不良行为”不适宜在原学校学习但又不够 劳动教养或刑事处罚 刑事处罚的学生,包括自动退学、流浪社会的, 送工读学校学习 劳动教养 刑事处罚
5)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 A、对女子受教育权利的保护;(“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
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 助学金、 贷学金、 B、对贫困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我国建立了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 助学金 贷学金 勤工助学基金制度以及学费减免和捐资助学办法,为家庭贫困学生接受教育提供了保 障。
C、对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保护;《高等教育法》第九条规定:“高等学
校必须招收符合规定和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第一章 教育的内涵
本章重点: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意义; 三、教育理念及其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1、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 A、儒家教育观,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 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 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 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 A、人本位的教育理念,注重教育者个性的培 养; B、教育的目的:学会主动自我发展与完善
4、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 1)主体:依法享有教育权利、承担教育义务的人或 组织; 2)客体: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各种教育行为 3)内容: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 A、教育权利(三大类) 教育职权:教育行政机关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依法 享有的权力、 受教育权:自然人依法享有的接受各种知识、技能 及其他方面教育的权利; 教育权: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受教育者的 监护人和社会依法享有的具有教育性质的权利;
第三部分 教育法学 2

第三部分教育法学第1章、法与教育法一、法的概述1、法的含义:法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P2112、法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3、法的渊源:法的渊源简称“法源”,有多种解释,但是所有诠释的共同点是:认为法的渊源:正式法的渊源与非正式法的渊源二、教育法与教育法规1、教育法概述(1)教育法的含义: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和规范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系统的行为规范。
(2)教育法的特征:具有国家意志、强制性、规范性、普遍性。
(3)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单向性、民主性、柔软性、指导性。
广泛性。
P243(4)教育法的功能: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强制功能。
2、教育法的渊源(1)法的渊源:也称“法源”或者“法律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2)教育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教育条例和规定。
3、教育法规的含义(1)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范、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也是人们对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教育法规类型: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创制方式和表达方式)根本法和普通法(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实体法和程序法。
(内容)一般法和特殊法。
(适用范围)(3)教育法规体系结构纵向结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部门规章。
横向结构:教育的基本法、基础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终身教育法或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财政法。
第2章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P2491、教育法律的含义: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教育法学

第一编总论第一节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法学的含义及特性(一)教育法学的含义●(二)教育法学的特性1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指向性2 、教育法学具有较强的社会性3 、教育法学具有综合性4 、教育法学具有边缘性●二、教育法与教育法学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是指组成教育法学体系的各项基本知识的总和。
●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内容三个层面:●1、教育法的基本理论●2、教育法学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3、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四、教育法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教育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学分支学科,既属于应用学科,又属于边缘学科。
●(一)教育法学与法学的关系●(二)教育法学与教育学的关系第二节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法学的产生●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1957年,德国学者黑克尔(Heckek)的《学校法学》●二、教育法学的发展●1、教育法学逐渐从行政法学中脱离出来●2、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更为系统●3、出现了教育法学的专业学术组织和专业学术杂志●4、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课程●5、出版教育法学著作第三节学习教育法学的意义及其基本方法●一、学习教育法学的意义●(一)学习教育法学是深入了解现行教育法的需要●(二)学习教育法学是完善教育法学科的需要●(三)学习教育法学是促进以法治教的需要●二、学习教育法学的基本方法●(一)自学法●(二)文献阅读法●(三)调查研究法●(四)比较研究法(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五)系统思考法●(六)案例分析法第二章教育法的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法概述●一、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综合。
●二、教育法的特性●教育法的特性是指由教育法特定的调整对象和特定的内容所决定的不同于其他法律的个性特点。
●具有强制性、普遍性、规范性的特征第二节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全部教育法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准则,是制定和执行教育法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教育学与教育法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教育法学的关系教育学和教育法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互相独立的学科,它们都与教育相关,但侧重点和研究方法有所不同。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而教育法学则侧重于研究教育法律和法规。
一、教育学的概述教育学是一门涉及教育的学科,它研究教育的目的、方法、过程和效果等。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教育。
教育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如学习记忆、认知发展等。
2. 教育学派与教育思想:研究各种教育学派的理论和教育思想,如行为主义教育学、社会构建主义教育学等。
3. 教育评价与测量:研究教育评价和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制定和应用。
4. 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教育领导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如学校管理、教育政策制定等。
二、教育法学的概述教育法学是研究教育法律和法规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教育活动中的法律问题。
教育法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育法律体系:研究教育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如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
2. 教育法律主体:研究教育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如学生权益保护、教师职责等。
3. 教育法律程序:研究教育法律程序,如教育纠纷的解决途径和程序。
4. 教育法律实践:研究教育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执行,如学校纪律管理和教育裁判等。
三、教育学和教育法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它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相互影响和互相促进。
首先,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法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保障和实施。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可以为教育法律制定提供理论指导,确保法律制度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相适应。
另外,教育学派和教育思想的研究也为教育法律提供了各种理论模式和实践思路。
其次,教育法学为教育学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约束。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法律起着指导和监督的作用,规范和保护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法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法学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法学则是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
教育法学旨在研究和规范与教育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关系,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法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作用。
一、教育法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教育法律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法律制度和规范的研究,探索合理的教育法治原则和方法。
教育法学旨在建立和完善与教育相关的法律体系,保障教育的公平、公正和高质量发展。
二、教育法学的内容教育法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法律制度:研究国家、地区或机构在教育领域中所制定的法律和法规,例如教育法、学校法和学生权益保护法等,以及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的管理制度。
2. 教育法律关系:研究在教育领域中各种主体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包括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关系,以及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等。
3. 教育法治原则:研究教育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例如平等原则、自由原则、公正原则和质量导向原则等,指导和规范教育法的实践。
4. 教育法的适用和解释:研究在具体教育案件中如何适用和解释教育法律,考虑到不同情境和实际需求,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5. 教育法的执法和司法: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执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职责和权限,以及相关诉讼程序和执行程序。
三、教育法学的作用教育法学在教育学专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保障教育公平:教育法律制度和规范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保障每个人接受公平而充分的教育机会,避免因个人因素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2. 促进教育质量:教育法律关系的规范和管理,可以提高教育质量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保护教育权益:教育法律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可以保护学生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
4. 解决教育纠纷:教育法的适用和解释,可以有效地解决教育领域中出现的纠纷和争议,维护教育秩序和稳定。
教育法学概述

以德国、美国、日本为例
1、1933年美国爱德华兹的《法院与公立学 校》被认为是最早的学校判例法的研究著 作。 2、1963年诺尔特和林恩的《学校法教师手 册》建立的教育法学的理论体系。 3、1954年“全美教育法问题研究会”成立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全国性教育法学学术 组织。该研究会致力亍教育法律知识的普 及,1972年出版了《法律与教育》杂志。
二、促进教育法学发展的需要
目录
4
教育权的基本涵义
什么是教育权?
教育权戒称受教育权,是公民权的 一个组成部分,是指法律规定的公 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待遇等权利。
教育权利的基本涵义
1、入学机会均等 2、在受教育的内容、学校类型、课程 设置等方面体现平等原则。 3、受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机会均等。
教育权的特点
以德国、美国、日本为例
1、德国是立法最早的国家乊一,也是较早研 究教育法律问题的国家。1957年德国国际教 育研究会的黑克尔和西普合作,发表了《学 校法学》,对学校制度的法律构成及其管理 、教师的法律关系、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 校的权利与职责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共论述。 该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教育法学 著作。 2、1972年亨内克《国家与教育》的出版。
教育法学概述
目录
1
教育法学的概念 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教育法学的意义 教育权的基本涵义
2
3
4
目录
1
教育法学的概念
教育法学的概念和性质
教育法学是一门以法学和教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 教育法律及其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法、分析法、 比较法、推理法以及系统法等多种方法对教育法律及 其问题进行研究,揭示教育法律法规,构建教育法律 理论,指导教育法律实践的法学和教育学的交叉性分 支学科。 ——《教育法学》黄崴
教育法学

教育法学名词解释教育法学: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
教育法体系:是指一个由多种教育法律规范和教育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效力高低有序、纵横协调统一的教育法律系统。
教育法的遵守:是指在该法适用范围内的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教育法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正确享有法律权利,切实履行法律义务。
教育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违法行为紧密相连,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是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者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诉讼或者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以使自己受害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是指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教育制度的活动。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希望的使命。
受教育者:一般是指通过学习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人。
广义而言,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并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切人;狭义而言,受教育者仅指在正规学校接受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并取得一定学历的人。
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基本主体,直接承担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简答题教育法学的特征:(1)教育法学的时代性。
教育法学的时代性,是指教育法学及时反映了现代商品经济和现代科技的进步;(2)教育法学的边缘性。
它是指在教育法学领域法学和教育学两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3)教育法学的社会性。
它是指教育法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4)教育法学的综合性。
它是指在教育法中,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互融会贯通。
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教育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教育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探讨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中的法律问题。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教育法学具备一系列基本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了解教育法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介绍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法律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律制度的特点以及教育法的本质特征等。
一、法律与教育的关系法律与教育密切相关,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教育是法律的客体,法律是教育的重要保障。
教育法学研究的就是这种关系,旨在解决教育活动中的法律问题,确保教育制度的正常运行。
法律规范教育活动,保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规范了教育者的行为,使教育活动符合法律的要求。
二、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律制度是指为规范教育活动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制度包括宪法、教育法律法规、行政法规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等。
它们规定了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组织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的设立与管理等方面的规范。
教育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教育领域稳定运行和保障受教育者权益的重要保障。
三、教育法律制度的特点教育法律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法律与教育的关系融洽:教育法律制度是法律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体,同时满足法律规范性与教育自由性的平衡。
它保障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保护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2. 稳定性和连续性:教育法律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即基本原则和法律规范的持续有效。
这为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序的法律环境,确保教育制度的稳定运行。
3. 灵活性和适应性:教育法律制度灵活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
法律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同时也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教育法的本质特征教育法是独立的法学分支,它具备以下本质特征:1. 教育法具有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性质决定了教育法是一门以维护社会利益为目的的法学学科。
它旨在规范教育活动,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公正。
2. 教育法具有专门性:教育法以教育为对象研究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中的法律问题,具备一定的专门性。
教育法学

1、教育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最初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西德、美国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教育法学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
教育法学的特征:时代性、边缘性、社会性和综合性。
3、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
可分为三个层面:本质、实践、理论层面。
本质层面:即研究教育法律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产生与发展的规律。
实践层面:即研究教育法律的制定、适用和遵守,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等实际运用方面的问题。
理论层面:即研究教育法律的观念、学说和原理,教育法律现象与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关系等理论问题。
4、教育法律: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是的,调整教育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5、教育法律现象:指教育法律、法规在产生、发展、实施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关系,以及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作用等。
6、教育法学以教育立法发展水平为基本条件。
我国的教育法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最早的学校判例法研究著作之一就是爱德华兹的《法院于公立学校》。
7、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行政学家施泰因开创了对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
德国是教育立法最早的国家。
在全球范围内,教育法学的研究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最强。
8、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施行,不仅是我国确立义务教育法律制度和依法治教的标志,也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法制的开端。
9、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于同年9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她的颁行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0、教育法学体系,构成教育法学的相互衔接并有机结合的基本知识框架系统。
11、教育法学的内容,即教育法学的研究范围,是指组成教育法学体系的各项基本知识的总和。
包括九个方面:①教育立法的基本原理②教育法学的基本原理③教育行政的基本原理④教育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⑤教育法律关系及其特征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⑦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⑧部门教育法律制度⑨对教育的法律保护。
教育学专业教育法学

教育学专业教育法学教育学专业教育法学是教育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探讨教育领域中的法律问题,以及构建和维护一个公正、公平和高效的教育法律体系。
本文将从教育学专业教育法学的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学专业教育法学的定义教育学专业教育法学是指教育学领域中研究教育法律问题的学科。
它以法律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研究法律与教育的关系,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法律指导和保障。
教育法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知识。
二、教育学专业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学专业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法律制度:研究教育法律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包括教育法律的形式、层次、内容和衔接等方面的问题。
2. 教育法律政策:研究教育法律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包括教育法律政策的目标、原则、措施和效果等方面的问题。
3. 教育法律实践:研究教育法律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包括教育法律的执行、监督和维权等方面的问题。
4. 教育法律研究方法:研究教育法律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包括教育法律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
三、教育学专业教育法学的重要性教育学专业教育法学对于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指导教育实践:教育法律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和规范,能够为教育机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从业者提供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2. 保障教育权益:教育法律的存在和实施,能够保障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权益,维护公正、公平和高效的教育环境。
3. 培养法律素养:教育法学的学习和研究,能够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在教育领域中的法律应用能力。
四、教育学专业教育法学的应用前景教育学专业教育法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参与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法学专业人才可参与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为教育决策者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
教育法学

教育法学与教育法制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并逐步发展的一门社会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具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教育法学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教育法学的特征:教育法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时代性、边缘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征;现代教育立法萌芽于16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世纪欧美各国的义务教育立法;德国是教育立法最早的国家,1957年,黑克尔出版与人合著的《学校法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美国第一部成体系的教育法学著作,是诺尔特和林恩合著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日本的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了飞跃性的转变,美国式的民主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奠定了日本教育改革和教育立法的基础。
我国的教育法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2次修订)是我国确立义务教育法律制度和依法治教的标志,也是建立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法制的开端,它成为我国教育界和法学界进行教育法学理论研究的起点;我国教育基本法即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行是我们教育发展史上的划时代里程碑;是我国教育事业根本大法;它的颁行,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
其法律地位由其制定机关、性质、特点以及特定作用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决定;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一般认为教育法学在一定意义上是行政法的分论,不是独立的教育法学学科,行政法学对教育法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研究教育法学的方法:历史考察法,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研究教育法学的意义:健全教育法制的需要,加强教育行政的需要,完善教育法学的需要,全面依法治教的需要;依法治教的关键和实质在于“依”字,即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推进,都要依照法律进行;依法治教的重点是规范教育行政;法的产生经历了由氏族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从习惯发展到成文法的渐进过程。
教育法学

第一章教育法的概念本章主要讨论教育法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教育法是什么,特点有哪些,功能和作用有哪些,内容和结构是什么,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怎样。
第一节教育法的含义一、教育法的含义概述(一)法律的定义“法”字中文古体是“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灋’,刑也。
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这一解释表明:第一,中国古代的法和刑是同义的。
第二,把法喻作水意味着法体现着公平。
第三,廌从去,表示正义之义。
(廌zhi 一种独角神兽,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的判断力。
)“律”字体现出平均奇一、统一的思想。
这些说明,“法”“律”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
但中国古代的“法”主要作刑律解,而“律”则为刑典之正宗,如秦律、汉律、隋律、唐律、清律等。
尽管在文献中偶尔也会出现法律合用,但主要还是重律。
这表明中国古代重律,而不是法。
《辞源》对“法”的解释是:法则、法度、规章;刑法,法律;标准,模式;方法,作法;效法,遵守;佛教的宇宙的本源、道理、法术。
西方主要民族语言中的法,分为主观法和客观法。
主观法主要指属于主体的并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而实现的合法权利;客观法指抽象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和行为而客观存在的法律规范。
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法律是从整体意义上或抽象意义上来说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行为规范)的总和。
狭义的法律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利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二)教育法视野中的教育教育法主要涉及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问题。
教育法律调整的核心是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视野中的教育活动指正规的教育。
所谓正规的教育也即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的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但教育法律不涉及非组织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法的内涵教育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根据制定教育法律的主体性质不同,广义的教育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教育行为规范体系及其实施所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总和。
专业课《教育法学基础》教案整理版

专业课《教育法学基础》教案整理版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教育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法律制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法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掌握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3. 理解和运用教育法律制度;
4. 培养学生的法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和法律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教育法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 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4. 教育法律制度的组成和功能;
5. 教育法律实务案例分析;
6. 教育法律文书写作和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2. 案例分析:引用实际教育法律案例,讲解相关法律条文的解
释和适用;
3. 讨论研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教育法学的相关问
题和研究方向;
4. 研究文献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教育法学专业书籍和论文,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平时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考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占总成绩的30%;
2. 作业成绩:包括课后作业、小组研究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教育法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进
行考核,占总成绩的30%。
以上为《教育法学基础》课程的教案整理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教育法学知识。
教育法学

1、答:教育法是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存在依托,教育法学则为教育法提供学科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而教育法学是法律科学的分支学科。
2、答:教育法的特性是指由教育法特定的调整对象和特定的内容所决定的不同于其他法律的个性特点。
如果将教育法作为法律整体的一部分而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较,它便具有一般法的强制性、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征。
如果将教育法作为一个独立组成部分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教育法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是调整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
3、答:(1)主体不同。
教育权的主体主要是以国家、机构或组织的身份存在的,受教育权主权是以公民的身份存在的;(2)来源不同。
国家教育权是公民所赋予的,是一种权力,是不可以放弃和转让的,受教育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权,是由于人的存在而存在。
1、: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法规来管理教育事业。
现实意义:(1)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针在教育领域的体现;(2)是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3)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法律关系的日趋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2、(1)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为终身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谁都不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获得终身享用的知识,因此,必须不断学习补充能量;(2)在现代科技、现代生产、现代社会条件下,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打破人的一生中仅限于青少年时期的正规学校教育,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
这些教育包括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胎教、幼教、普教、高教、职教、成教和继续教育、回归教育,就业和生计教育、老年和闲暇教育等;(3)《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终身教育原则。
如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等。
《教育法学》

注:《高等教育法学》实际上指的是《教育法学》。
因为《高等教育法学》还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样编排教材,主要是为了高校教师培训讲述的需要。
第一章 教育法学与教育法制 1.教育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最初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2. 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
3. 教育法学的基本特征:时代性;边缘性;社会(应用)4.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1)本质层面,研究教育法律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产生与发展的规律(2)实践层面——研究教育法律的制定、适用和遵守,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等实际运用方面的问题(3)理论层面——研究教育法律的观念、学说和原理,教育法律现象与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关系等理论问题。
5. 在全球范围内,教育法学的研究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强。
6.现代教育立法萌芽于16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世纪欧美各国的义务教育法。
德国的施泰因开创了对教育立法问题的理论研究,这是教育法理论研究的开端。
7. 我国的教育法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8.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即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行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9.我国的教育行政有2层含义:(1)执行国家意志的教育行政机关(2)国家教育事务的决策、组织和调控等活动或过程,以执行国家意志,即国家教育行政管理,简称教育行政。
10.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1)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的各项活动的进行必须依照法定的职权、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教育行政主体的责、权、利紧密联系,特别是要求教育行政主体切实承担起教育行政责任)(2)教育行政的革新促使依法治教持续发展(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教育行政的革新,有利于教育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行政管理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为依法治教提供了动力;教育行政领域内的立法、执法、司法乃至法制监督的各个阶段的完善,直接成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法学》复习提纲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法学》复习提
纲
一、教育法律体系
- 教育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 教育法律制度建立的历史进程
二、宪法与教育基本法律关系
- 宪法中的教育法律规定
- 教育基本法的立法背景和制定途径
三、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
- 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
- 教育立法的基本方式和程序
四、学校法律制度
- 学校法律制度的概念和种类
- 高等教育法律制度、基础教育法律制度
五、师生法律权利与义务
- 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律基础
-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法律规定
六、教育管理与法律
- 教育管理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学校与教师应如何进行法制教育
七、特殊教育法律制度
- 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 特殊教育的教育个案与法律问题
八、未成年人教育法律制度
- 未成年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 未成年人教育的法律制度和保障措施
九、教育行政法律制度
- 教育行政管理法律制度
- 教育行政法律制度的实践与创新
十、教育财经法律制度
- 教育财经的法定框架
- 区域经济与教育财经的协调与开发
十一、教育法的适用
- 教育法律适用的总体规则
- 教育法律份额的运用和妥善处理
以上就是教育法学的复习提纲,希望能对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复习有所帮助。
教育法学汇总

第一章绪论一、教育法学的含义与内容(一)定义教育法学又称教育法律科学,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1、教育法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对教育法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深理解:(1) 统治阶级意志教育法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教育意志的,这个意志是阶级的集体意志,而不是个人的意志。
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这种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最基本的统治需求,而不是最高境界的理想。
(2) 国家制定或认可这里的含义是国家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采取法定方式来立法。
国家立法机关主要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法定程序对于不同级别的法律有不同的规定。
法定方式包括制定和认可。
在我国主要依靠制定,认可的情况很少。
(3) 国家强制力指教育法的实现最终依靠国家暴力,具有强制性。
这是教育法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根本区别。
例如,法律与纪律,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政策,法律与规律等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体现在这里。
(4) 教育社会关系这里突出教育法律的调整范围,使教育法区别于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卫生法等法律。
教育社会关系重点突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法律关系。
(5) 行为规则教育法所规范的应该是行为。
尽管教育法反映一定的思想,但是教育法是以确立的思想规范确定的行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又是人们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如果行为违法仍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教育法律现象是指教育法在产生,发展,实施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关系,以及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具体表现于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等。
3、发展规律主要研究国内外教育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教育法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
同时探讨有关教育法的各种规律,如教育立法,教育行政,教育司法等方面的规律等。
(二)研究内容教育法学{总论,分论,责任与救济论………二、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法学的产生是教育立法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
教育法学概述

教育法学概述第⼀章教育法学概述第⼀节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育法学及其学科性质教育法学是研究教育法规这⼀特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法学是教育科学、法学研究的⼀个分⽀领域,是在教育科学与法学之间出现的⼀门边缘性分⽀学科。
教育法学⾸先是法学科学的⼀个分⽀。
法学科学是⼀个庞⼤的学科群,其分⽀学科有不同的分类⽅法。
按照法律类别进⾏划分,可分为:(1)国内法学(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各部门法);(2)国际法学(包括国际公法、攻击私法和伙计经济法等);(3)法律史学(包括法制史、法律思想史);(4)⽐较法学和外国法学。
(沈宗灵主编:《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学出版社1994年版:3)在我国,⼀般将教育法作为是⾏政法的⼀个分⽀。
但是,教育法也是⼀个相对独⽴的法律部门,是法学的⼀个分⽀学科。
教育法学也是法学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形成的边缘学科。
教育科学即包括其本体学科教育学,也包括与其他学科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如教育管理学、教育⾏政学、学校管理学等。
教育法学就是在教育科学与教育法学之间产⽣的边缘性学科。
教育法学是⼀门新兴的学科,产⽣于20世纪50年代。
作为⼀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教育法学作为独⽴学科的地位正在逐渐确⽴。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教育法学属于教育学的⼆级学科。
尽管归属于教育学科,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绝不仅仅限于教育领域,法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也是其研究内容。
由于教育法学的这种学科性质,使得教育法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跨越了法学和教育学。
在教育法学的产⽣和发展过程中,教育法学也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法。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法学是研究教育法规这⼀特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关教育的⾏为规范的总和。
因此教育法学就主要围绕教育法规进⾏研究。
教育法学是⼀个学科群。
根据教育层次的不同,我国的教育⼤致可以划分为基础教育、⾼等教育两个主要部分。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法学研究的深⼊,教育法学也在逐渐向着更加专门化的⽅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法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教育法的规范: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
2.社会教育权:是指来自于行使国家教育权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他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
3.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4.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5.教育法的遵守: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严格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行事,使教育法得以实施的活动。
6.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以此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所取得的主体资格。
8.法律上的教师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对教师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它是依法产生的,并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
9.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而应当依法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二、简述题1.为什么说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所谓公定力,是指教育法规定的事项,是表达国家对于教育的要求和意志的,为此,该事项具有公认而确定的效力,即公定力,他人不得自行否定其效力。
这与民法、刑法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民法和刑法一般都涉及当事人双方,如原告和被告双方,最后依据民法、刑法裁决。
教育法则不然,它所规定的大多数法律关系,在当事人之间一般都具有不对等性,也就是说,不论这种关系的对方意见如何,只要国家机关依法下达了指示或命令,这种法律关系就形成了,关系的相对方就必须履行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
任何个人无权否定教育法规定的法定效力。
2.学生提起申诉需要符合哪些条件?首先,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或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小,可由监护人代为提出。
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作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
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内。
最后,提出申诉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3.教师聘任制有哪些特征?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通过聘任确定双方的法律关系。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学生的基本权利有哪些?(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5社会在实施义务教育中有哪些职责?《义务教育法》所称“社会”,是指社会的各种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除适龄儿童少年及其家庭以外的其他公民和个人。
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其主要职责有:(1)依法办学;(2)捐资助学;(3)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不得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4)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5)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应当保证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6简述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相互关系。
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教育权与受教育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两者的共同特点为:第一,两者都是教育法所确认和保障的一定主体所享有的利益。
第二,二者都是教育法所赋予一定主体的一种资格。
第三,二者都是教育法所保障或允许的,一定主体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2)两者的不同特点为:第一,二者的主体不同。
第二,二者的来源不同。
其次,教育权与受教育权之间是相互依托的,其主要表现在:(1)受教育者的存在是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的基础。
(2)教育权主体与受教育权主体通过一定的权利与义务使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
(3)教育权的滥用或不合理设定会导致侵害、限制或剥夺一定主体的受教育权。
7简述教育法制监督的作用。
教育法制监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教育法制监督是保证教育法正确运行的有效手段;(2)教育法制监督是保证各种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3)教育法制监督可以推进我国依法治教的进程。
三、论述题1.试述教育法律关系的基本特点。
教育法律关系就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型的法律关系,也称行政法律关系;另一类是横向型的法律关系,也称民事法律关系。
教育行政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其教育行政权力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这一关系反映的是国家与教育的纵向关系,其实质是国家如何领导和管理教育的活动。
教育行政关系与一般行政关系相比,虽有共同的特征,但又有很大的差异性。
这是因为学校活动是在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下进行的,参与这一活动的主体教师、科研人员以及学生是脑力劳动者,从事着精神领域中的创造性活动。
它要求尊重知识、尊重创见和实践,尊重教育客观规律。
这就要求法律在调整这方面的关系时,不能将它与一般的行政关系同等对待。
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是在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学校与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这类法律关系是在共同意思表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个平等主体之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引起的财产所有和流转是这类关系的基本内容。
教育法律关系涉及面颇广,有些具有明显教育特征的民事关系,往往并不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如近些年来办学体制出现的多元化等,这一类特殊的具有民事性质的社会关系,单靠民法调整是很不够的,必须由教育法和民法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2.依据我国《教育法》,谈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特点。
公益性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别于企业组织的根本性特点。
所谓公益,就是公共利益,全体人民的利益。
在我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特点,主要包括:(1)不以营利为目的。
《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而划分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的标准在于是否将办学和其他经营性活动获得的收入用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是否用于填补自身办学经费的不足。
(2)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这是排除宗教对教育教学活动非法干预和渗透,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护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和重要举措,是保证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益性的重要标志。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律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1)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之间也可以结成各种关系。
而要使一定的教育社会关系成为一定的教育法律关系,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法律规范的调整,使其在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而在此之前,它仅仅是“一种(个)普通的社会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于它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这一特点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它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要体现教育的特点,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于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设定之中。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其主要指政府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垂直的行政法律关系。
2)学校与教师的关系。
其主要指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受教育主体产生影响。
3)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其主要是指在教育法学范畴内,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它是以法律赋予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前提的。
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其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其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6)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其主要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学校,与社会之间依法存在着权利和义务关系。
4.联系实际,说明你对学校权利的理解和认识。
(1)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校享有以下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国家保护学校的上述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如果其受到非法侵害,国家将对违法行为实施制裁。
(3)学校应依法行使自身的权利,不可滥用权利。
(4)结合自身实际,对学校的相关权利进行分析和阐述。
5. 结合实际,谈谈对未成年学生人身权的法律保护。
(1)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权利。
一般而言,人身权包括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人身安全权、人身自由权、心理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信用权、婚姻自主权、著作权、监护权等多项具体权利。
(2)《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侵犯未成年学生人身权利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种对权利的侵犯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名誉荣誉权等方面。
身心健康权是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学生的生命健康权、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隐私权是指学生有权要求他人尊重自己个人的、不愿让或不方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
对这一权利的法律保护主要表现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不得隐匿、毁弃、非法开拆未成年人的信件。
名誉荣誉权是指学生有权根据其日常生活行为、作风、观点和工作表现获得关于思想品德、学业表现或其他方面形成的积极社会评价以及特定社会组织授予的称号。
未成年学生的名誉荣誉权受到法律保护,他人不得诽谤、诋毁,非法定程序,他人不得剥夺。
否则,就构成了对学生名誉荣誉权的侵犯。
(3)对未成年学生人身权的保护是多方面的,除上述提及的具体方面外,在管理和教育学生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们的著作权、肖像权等等。
由于学校或教师的故意或过失而造成对学生这些具体权利的侵害,学校或教师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