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浅谈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于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来讲,是不得不读的经典经济学著作中的经典。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被凯恩斯大师的思想所折服,这本书所创造的价值以及留下的深远影响是无法估计的,包括对当今的中国。
《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
因此,研究《通论》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封为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通论》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
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
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
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
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二、凯恩斯主义的成功《通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风行了半个多世纪,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曾奉若神明。
美国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一、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概述凯恩斯主义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迅速崛起。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有时可以通过干预来提高整体经济状况,这一思想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市场,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理论对后世的经济政策制定和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应用在各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
二、中国供给侧改革概述2015年以来,中国开始了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解决过剩产能、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减少政府对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干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这一改革思想与传统的需求侧政策相比,更加强调激发市场活力和提高生产效率,旨在解决产能过剩、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供给侧改革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通过调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目标。
其与中国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和影响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中国供给侧改革也强调通过财政政策来激发市场活力和提高生产效率,即通过财政政策来保障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顺利进行。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而中国供给侧改革也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企业的创新投资。
可以说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为中国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基础和支持,帮助中国政府更加有效地实施宏观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还在于其理论指导作用。
凯恩斯主义提出的需求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指导了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是经济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他认为政府干预经济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采取了市场化改革政策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
然而,市场机制的推行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资源分配不均、外部环境影响等。
为此,中国在2015年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政策,希望通过改革供给体制和结构,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稳定经济发展。
从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出发,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也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首先,凯恩斯认为政府需要采取逆周期调控的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避免经济的波动过于频繁。
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为了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内部需求的变动,政府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经济调控措施。
例如,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抗击措施,避免了中国经济的崩溃,实现了平稳发展。
其次,凯恩斯还强调,政府需要引导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扶持一些关键产业和技术创新。
这符合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即加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率型”的转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引导和扶持一些重要的基础产业,例如高科技、文化产业、服务业等,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还强调了政府需要建立稳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这对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建立稳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可以更好地稳定市场的信心,推动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好地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对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政府需要在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特点,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持续推进经济发展。
浅谈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浅谈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摘要:凯恩斯主义作为西方重要经济思潮之一,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彰显出其巨大的价值。
研究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分析其在中国的实践状况,对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与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凯恩斯革命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我国实施了凯恩斯主义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扩大内需,应对当时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应当肯定的是,这一政策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其预期效果也不尽理想。
如何看待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是一个具有高度宏观意义的议题。
一、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凯恩斯主义"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1883-1964)提出的以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为核心,包括赤字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政策和扩大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一整套稳定经济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通过"凯恩斯革命"对"古典经济学"的变革而建立的。
早期的凯恩斯曾是"古典经济学"的信奉者,他崇拜市场机制的作用。
认为自由放任的政策确保"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发展"。
但是一战后资本主义制度矛盾尖锐,特别是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长期的大萧条,将"古典经济学"宣扬的"自由放任"和"市场机制乐观论调"一扫而光。
凯恩斯作为一位面向现实的经济学家,比同时代的许多人都更早、更敏锐地觉察和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经济理论与"一战"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格格不入。
于是,他逐步走向了"怀疑、批评和修正古典经济学"的道路。
在1930年至1936年间,凯恩斯首先在失业、保护关税等实际问题上同"古典经济学"决裂,同时也在理论上独辟蹊径。
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应用
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应用
布莱恩·凯恩的主义,简称凯恩斯主义,是一种主张以产品实物为导向,崇尚“人民至上”宗旨的经济理论,在经济中被广泛应用。
随着金融危机,世界一些国家在经济思想上的转型,中国也在这方面开始重视凯恩斯主义,并加以运用。
首先,凯恩斯主义强调将着力点放在实物生产上,以强化经济的实力,以求达到满足市场需求,以提高社会生产率。
中国经济做法的一贯特点就是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主体,不断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以求制造出更多更高质量的产品,带动经济上升。
其次,凯恩斯主义提倡人民至上,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关注居民收入的增长,保证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
中国政府将“减贫”,“增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作为解决民生疾苦的首要政策,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调节热点社会问题,以求让每位公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最后,凯恩斯主义不能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要求政府对经济运行起到主导作用,并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出反应,从而维护国家的经济环境。
中国政府在实施管理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时,强调市场机制的发挥,注重政府在事后监管中的重要性,制式完善市场秩序,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围绕实物经济,注重民生福祉的发展,以及做适度监管的政府管理,才能让经济在有序发展的轨道上走向持续发展。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凯恩斯主义是指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后,提出的一种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调控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对于中国当前和过去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阶段,但在现阶段面临着外需下降、内需不足的问题。
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过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有效需求,可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可以通过采取财政政策来提升政府支出水平,并通过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失业问题。
中国当前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提供职业培训等手段来刺激就业,并借此缓解失业压力。
中国政府可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等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凯恩斯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公平与收入分配问题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调节税收体系和社会保障机制,来实现社会公平和收入分配的目标。
中国当前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加大等问题,需要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收入再分配,提高弱势群体收入水平。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借鉴,通过适当加大对富人的税收负担,减少富人的收入,增加对穷人的财政支出,提高穷人的收入,进而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此外,凯恩斯主义还提出了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在经济运行中,周期性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采取逆周期政策,即在经济低迷时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以刺激需求和投资;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避免经济过热。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凯恩斯主义的时机原则对中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凯恩斯主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引言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被视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其理论体系在20世纪经济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并且经历深刻转型的国家来说,凯恩斯主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何在?二、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政府干预经济、经济周期波动理论和有效需求理论。
其中,政府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以实现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和调节。
有效需求理论强调了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供给的作用。
三、凯恩斯主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1. 财政政策与经济稳定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强调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国政府在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上提供了重要参考。
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的稳定。
2. 经济周期调节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周期性的波动。
在这方面,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提供了对经济波动的理解和调节思路,对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消费低迷等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3. 消费和投资的促进凯恩斯主义主张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对于我国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引导消费、促进投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个人观点与总结凯恩斯主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政府干预经济、经济周期调节和有效需求管理等方面。
而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适当吸收和借鉴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精髓,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当然,借鉴不等于照搬,我国在吸收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需要与自身国情相结合,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和政策执行力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凯恩斯主义的借鉴意义。
五、参考资料1.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原理》,约翰•梅瑞2. 《凯恩斯主义的历史与经济学原理》,哈佛大学出版社3. 《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我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这是一篇以凯恩斯主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为主题的文章,结合了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在我国经济中的具体应用,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文章。
客观评价凯恩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被公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之一,其创造的价值以及留下的深远影响是无法估计的,包括对当今的中国,如何看待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是一个具有高度宏观意义的问题,在此通过对我国政府采取的一些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分析,力图对凯恩斯主义作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凯恩斯经济理论扩大内需一.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经济思想及政策主张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它诞生于“大萧条”时期,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根据。
(一)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他认为,资本主义未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又是三大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性偏好作用的结果。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收入和就业水平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总需求可分为两大类: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资本主义之所以出现失业现象,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们消费不足或投资不足所致。
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而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从而出现“富裕中的穷困”的矛盾现象。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办法就是扩大社会需求,具体讲就是增加消费和投资。
只有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二)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他曾多次批评自由放任主张,认为在自由放任条件下,投资引诱不足,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很快,而利率由于制度和心理的因素不能以同样速度下降,就业和生活标准不能达到生产技术所能提供的合理水平。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与我国现实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与我国现实1. 引言1.1 凯恩斯主义概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在自由竞争下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增长,需要政府通过干预来调节经济。
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观点,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投资、调节货币供应等手段来促进充分就业和稳定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强调了有效需求对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增加总需求才能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问题。
凯恩斯主义对于解决长期失业和经济衰退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
1.2 有效需求不足的概念有效需求不足是指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足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现象。
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私人部门的支出不足以刺激经济增长时,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投资来填补需求缺口,从而刺激经济活动。
有效需求不足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经济周期波动、收入不均等、投资不足、消费不足等。
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减少生产,导致就业下降和经济增长放缓。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就业至关重要。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可以有效地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然存在,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2. 正文2.1 我国经济现状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庞大,实力雄厚。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GDP持续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我国的制造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出口贸易规模居全球前列,吸引了大量国外投资。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智能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
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实力强大,而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是指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体系,旨在通过政府干预来调节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增长。
在中国,凯恩斯主义思想对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影响:
1. 政府干预经济:中国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相对干预主义的政策,即通过计划经济和政府性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种做法与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倡导相符。
2. 经济刺激政策:在经济危机与疫情影响下,中国政府也采取了类似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政策,例如地方政府债务扩大、基建投资和税收优惠等。
3. 对就业的重视:凯恩斯主义强调对就业的重视,因为创造就业机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外出务工农民工的支持等来促进就业。
4. 储蓄率与消费率的平衡:凯恩斯主义提倡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来缓解经济危机,并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支出。
在中国,政府也在努力调整储蓄率与消费率之间的平衡,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
总之,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但影响了政策制
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对外开放和自我调整能力的提升。
浅谈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浅谈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摘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一本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书中凯恩斯反对了传统的经典学派的就业理论,提出有效需求不足,重新解释了充分就业的概念。
虽然凯恩斯就业理论是基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的,但其部分理论也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对于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凯恩斯经济学思想就业理论充分就业有效需求不足不自愿失业政府干预“由政府出钱雇人挖坑,再出钱雇人把坑填上,虽然看上去毫无意义,但确实能刺激经济。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一、凯恩斯印象在我印象中,最早接触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是在《微观经济学》中学到的“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认为,在流动性偏好一定时,利息率与货币供应量成反比关系。
但是,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利息率并不是无限下降,而是在一定水平上保持不变,也即出现了凯恩斯学派无法解释的“流动性陷阱”。
这就是我对凯恩斯的最初印象。
后来在《宏观经济学》和《中央银行学》的课本中又多次接触了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
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凯恩斯特别重视利率指标的作用,他认为直接对产量、就业和国民收入产生影响的是投资,而货币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
至此,虽然对凯恩斯经济学思想只是略知一二,但也可以感受到凯恩斯对于西方经济学界的重大贡献。
如今在陈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凯恩斯的一部伟大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虽然不能做到全部读懂,但是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及其现实意义,仍然感受颇深。
书中所阐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着力于提出一种理论依据和原则,流露出的那种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想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种思想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推动一场思想革命的动力。
凯恩斯在这本书中阐述了许多经济学思想,这些思想有别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主要有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三大心理规律、乘数原理、工资与物价理论、危机理论等,这些理论既各自成为独立的理论,但是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
浅谈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于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来讲,是不得不读的经典经济学著作中的经典。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被凯恩斯大师的思想所折服,这本书所创造的价值以及留下的深远影响是无法估计的,包括对当今的中国。
《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
因此,研究《通论》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封为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通论》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
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
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
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
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二、凯恩斯主义的成功《通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风行了半个多世纪,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曾奉若神明。
美国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
凯恩斯政策在中国的应用
凯恩斯政策在中国的应用翰·梅纳德·凯恩斯,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的经济理论在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红及一时,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由兴起到鼎盛,在较长时期内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实用。
他的财政政策是国家把税收、公债制度和财政支出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并企图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和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银行体系,按照垄断资本的要求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需要,控制货币供给、利率和信贷,调节投资,从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
收入政策是国家为了垄断资本的利益强制地或非强制地限制工人的工资,并试图抑制通货膨胀。
他的这些经济政策在当时非常有效,为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促成了新的现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到来。
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以政府干预为中心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局部地改善了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端。
这一切对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而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一番影响和作用,经过我的收集和整理,现做如下分析:2001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适度,广义货币余额为15.8万亿元,狭义货币余额为6万亿元;通货膨胀率为0.7%;现金净投放量减少,为1036亿元;企业存款稳步增长,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4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加速,为5.2万元;各项贷款稳步增长,各项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增加,达2122亿美元;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为1美元兑8.2766元人民币。
我国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7.0%;城镇从业人员就业率为32.8%,乡村从业人员就业率为67.2%;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为进口2436亿元,出口2662亿元。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与我国现实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与我国现实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种经济理论,对于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即经济体中消费者和企业的支出不足以维持一定水平的经济增长。
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在中国,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也存在,尤其是在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国内消费和投资疲软等因素的影响下。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实中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并分析一些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政策。
1.投资增长放缓近年来,中国经济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尤其是制造业投资。
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饱和,而新兴行业的投资增速也明显下滑。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中的投资需求不足,直接影响了整体的经济增长。
2.消费增速下滑中国经济的消费增速也明显下滑。
尽管中国有着庞大的中产阶级,但他们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一方面是受到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消费不足。
3.外部需求不足国际贸易战给中国外部需求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一旦外部需求下降,将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
中国的外部需求不足也是有效需求不足的一种表现。
二、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建议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来看,有效需求不足的解决办法主要包括两种政策,一是货币政策,二是财政政策。
在中国的情况下,这些政策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以解决实际问题。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需求水平。
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可以通过降低利率以鼓励更多的投资,加大信用支持力度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
但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需要权衡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可盲目放开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则是通过政府的开支和税收政策来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需求水平。
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可以通过增加政府的投资开支,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等方式来刺激需求。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是20世纪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历史阶段,主要针对经济萧
条时期出现的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和理论观点。
而中国供给
侧改革则是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创新推动
经济发展,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
在实践中,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和中国供给侧改革
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互动。
然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经济增速下降,经济结构方面也出现了问题,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也加剧。
因此,中国推
出了供给侧改革,努力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优化
企业生产并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进而提高GDP质量和效益。
同时,定向调控和精准扶贫政策也有助于解决贫困问题和城乡差异,促进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在
推行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中国还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与全球经济紧密合作,推动了经济
全球化进程。
总之,中国供给侧改革在实践中本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这些实践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中
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同时又超越了其局限性。
这种互动和发展保证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
和可持续发展。
凯恩斯政策在中国的应用
凯恩斯政策在中国的应用一前言1776年,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为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石。
后来,瓦尔拉斯、帕累托等人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又证明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可以实现福利的最大化。
然而,1929年发生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大量产品过剩,企业倒闭或停产,工人失业,建立在充分就业假设前提下的古典经济学面临着挑战。
凯恩斯主义,又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思想源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该理论发现了“社会需求不足将导致经济大萧条”的现象,并因为“政府需要调控经济”的主张有效地解释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进而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推崇。
在《通论》中,凯恩斯提出在三大心理定律的作用下,即使是完全市场下的资本主义也会发生总需求不足而引发的经济危机。
只能通过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及投资克服总需求不足带来的经济危机。
二流派发展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暴发,西方世界出现了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
这一时期,西方世界出现了货币学派、新制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类经济理论。
但占据主流经济理论地位的还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
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市场的完整性,是否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是为应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而产生的,但新凯恩斯主义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复活,而是凯恩斯主义的再生。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关键假定,它认为价格和工资在对各种冲击做出反应时,其变动往往是缓慢的,并不是完全弹性的,而是粘性的,经济政策在短期内可影响经济变量。
三政策有效性立足于经济结构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影响,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在危机或萧条时期,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货币政策是不起作用的。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思想之一,其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命名,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思想而著称,强调政府应通过干预经济运行,调节经济波动,并积极推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中国供给侧改革是中国政府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发展要求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改善供给质量、增加供给数量和降低供给成本,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转型升级。
本文将通过对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和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的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启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崭露头角,凯恩斯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一系列对现代宏观经济管理至关重要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凯恩斯主义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对流动性陷阱的理论认识,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认识,对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理论认识等,这些观念对后世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增长,而总需求的增长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
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拉动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重振信心。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大力投资,扩大公共支出,对企业和个人提供利率适当的贷款,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
凯恩斯主义也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市场机制不能保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因此需要政府干预以调节经济运行,并且通过政府的干预,可以达到更高的就业水平和更高的产出水平。
二、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解决产能过剩、资源配置不合理、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改善供给质量、增加供给数量和降低供给成本,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改革。
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发展要求的背景下,提出并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包括削减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成本等。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应对经济萎缩。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实践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即政府应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改变供给侧结构,以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旨在增强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含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降低税收和减少繁琐的财政审批程序,为企业减轻负担,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此外,政府还需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等措施,改善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产业链配套环境,以提高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节,刺激经济增长。
例如,在当前经济低迷、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就需要财政部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加强对公共支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公共支出的钱被用在刀刃上,真正发挥经济刺激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遵循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政府需要关注长期目标而不是短期收益,在财政支出时不能过度考虑当下的财政收支平衡问题,需要把眼光放远,注重未来长期的稳定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在进行财政支出时需要特别注重公共支出的效益,不能盲目铺大路、修桥梁、造花坛,需要关注公共支出的实际效果,确保公共支出真正带动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在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实践中,政府需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改变供给侧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遵循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原则,注重长期目标,注意公共支出效益,以确保财政支出发挥最大的经济刺激作用。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与我国现实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与我国现实凯恩斯主义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国民经济中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凯恩斯主义认为,如果不采取措施对有效需求进行干预,就会导致失业率升高,经济增长放缓,甚至经济萎缩。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降低利率等手段,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提高有效需求水平,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目标。
然而,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观点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首先,我国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大量的投资,而不是消费。
因此,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消费刺激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影响较小。
其次,我国的就业问题并不完全源于有效需求不足。
相反,我国的就业问题与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素质不足等问题相关。
另外,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结构调整,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从传统的需求驱动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和供给侧结构调整型。
这种转变使得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并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经济问题。
相反,我国当前的经济问题包括制造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环保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通过创新政策和改革措施来解决。
因此,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观点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政府需要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入手,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素质不足等问题,以提高就业水平。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虽然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问题并不仅限于有效需求不足。
政府需要制定适合当前情况的经济政策,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我国经济稳健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摘要:凯恩斯主义作为西方重要经济思潮之一,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彰显出其巨大的价值。
研究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分析其在中国的实践状况,对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与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凯恩斯革命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我国实施了凯恩斯主义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扩大内需,应对当时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应当肯定的是,这一政策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其预期效果也不尽理想。
如何看待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是一个具有高度宏观意义的议题。
一、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凯恩斯主义"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1883-1964)提出的以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为核心,包括赤字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政策和扩大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一整套稳定经济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通过"凯恩斯革命"对"古典经济学"的变革而建立的。
早期的凯恩斯曾是"古典经济学"的信奉者,他崇拜市场机制的作用。
认为自由放任的政策确保"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发展"。
但是一战后资本主义制度矛盾尖锐,特别是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长期的大萧条,将"古典经济学"宣扬的"自由放任"和"市场机制乐观论调"一扫而光。
凯恩斯作为一位面向现实的经济学家,比同时代的许多人都更早、更敏锐地觉察和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经济理论与"一战"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格格不入。
于是,他逐步走向了"怀疑、批评和修正古典经济学"的道路。
在1930年至1936年间,凯恩斯首先在失业、保护关税等实际问题上同"古典经济学"决裂,同时也在理论上独辟蹊径。
1936年,他发表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以"反危机"为目的,系统地提出了他的经济理论以及相应的经济政策纲领。
这本书轰动了资本主义世界,西方经济学家把凯恩斯主义称之为"凯恩斯革命",把《通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甚至还有人将凯恩斯比作经济领域的达尔文和哥白尼。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当代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1936年首创,从而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它的理论框架,通常被认为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哲学基础,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主张国家采用需求管理政策,在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性政策,以此来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凯恩斯以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为根据,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扩大政府支出、刺激消费、降低利息率、提高有效需求,以实现长期的充分就业。
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革命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理论上对萨伊定律进行了革命,摒弃了"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以及"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危机不会发生"这种传统观点;第二,在政策上对传统的自由经营论进行了革命,摒弃了通过市场自动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第三,在分析方法上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波动的原因,以区别研究单个商品、单个厂商、单个消费客户的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理论和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通论》问世10年之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便登上了西方世界"官方经济学"的宝座。
二战以后,以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传统凯恩斯主义者,发展并完善了这一理论的分析框架和政策内涵,主张政府通过财政、货币等调控手段稳定经济,推动了战后两方经济的长期繁荣。
此后一直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都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资本主义似乎进人了"凯恩斯主义时代"。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现状从1997年10月开始,我国物价水平开始负增长,经济不景气度进一步增加。
1998年春天,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张被政府采纳,凯恩斯主义被请到中国。
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扩张性财政政策已付诸实施。
首先,当年国家财政直接投资亿元,1999年进一步扩大了财政直接投资。
为此,政府大量举债,1998年年初计划发行国债2808.5亿元,下半年又追加了1002.5亿元。
1999年初计划发行国债3415亿元,后又增加了6000亿元。
其次,政府在扩大投资的同时,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费。
1999年,国家财政为增加居民收入共支出540亿元,使全国8400万人受益。
但在2002年夏天,市场疲软,连续几次降息,对刺激消费毫无成效。
基于凯恩斯的理论:为了刺激经济,货币政策作用不大,得靠财政政策。
于是,一些经济学家拿来了凯恩斯的办法,即运用财政或准财政手段加大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公共性投资主要靠政府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这也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再次使用。
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凯恩斯理论对治理中国的通货紧缩起了一定的作用,阻止了经济的继续下滑。
但是,国家经济还没有走出不景气的阴影: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连续26个月负增长,企业经济困难。
凯恩斯的根本目标是扩大投资刺激消费,但恰恰在这个点上效果不佳。
其表现在于:首先,政府投资没有带动民间投资,投资还很不景气。
这就进入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投资不景气——需求不足,二者互为因果。
其次,以上措施并没有达到刺激消费的效果。
凯恩斯认为,提高居民收入可以扩大消费需求。
中国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提高居民收入,消费需求还是扩大不多。
这有中国的具体情况:收入差别不大,少数高收入的人该买的都买了,没有什么需求;多数低收入的人有需求而没有支付能力。
这是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失效的原因分析1998年7月份的长江洪灾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预期急转的导火索。
市场上弥漫着悲观情绪,此时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于11月份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
然而凯恩斯主义政策实施的效果被反向预期紧紧拖住,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较大,1999年传媒对"买方市场"、"通货紧缩"的大量披露又加剧了人们本以脆弱的悲观预期,投资者信心指数伴随着消费者信心指数快速下滑。
投资者和消费者预期恶化极大地抵消了凯恩斯政策的效果。
正是由于预期的不断恶化,使得扩大内需的凯恩斯政策一步步落空。
1、从需求方面看,凯恩斯认为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流动偏好"规律。
这些规律适应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
而目前我国受传统二元经济影响,农村工业化速度缓慢,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速度慢。
企业改革过程中造成失业现象增加,大多数人属于低收入阶层。
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也出现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会出现低于收入增长的现象,但绝对人数少对消费总量的影响也小,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收入水平是相对下降,同时由于医疗、住房、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人们预期的收入下降而支出上升,在心理上引起消费需求紧缩,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金融投资工具相对缺乏,使人们对交易、投资需求量减少,使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践出现失灵。
2、在投资需求上,由于我国企业的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制约投资需求增长,体制性因素对民营企业投资的制约作用更为突出,现有的金融体系难以为多种类型的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3、在供给方面,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
多年来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数量扩张模式以及多年来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各地重复投资,使企业组织、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大量无效供给。
总之,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我国实施的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除了其内在的缺陷之外,还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特点有着直接联系。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有其暗含的适用条件;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远不成熟,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机制和运行有其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凯恩斯扩张性财政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不尽理想。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小,这与凯恩斯关于货币政策在对付衰退和萧条时作用有限的判断是一致的。
2002年起我国经济明显好转,增势强劲,中央针对部分行业的过热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局部过热的局面已于2004年上半年得以有效控制。
这些说明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对我国基本适用,尽管显得有些"不服水土"。
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日趋成熟,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适当运用将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凯恩斯主义没有被更好的理论取代的话。
参考文献:[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3]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4]刘涤源.凯恩斯经济学说评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5]刘志阳."凯恩斯陷阱"与中国宏观经济现实[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6).[6]林晨萍.从日本的财政危机看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J].北方经贸,2002,(5).[7]王初根,丁鹏.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伦理思想[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