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
葬后祭祀
按远近亲疏时间不同分为"五服" 一是"斩衰"(崔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丧服,断处外露, 不缉边,儿子与未嫁女儿,承孙皆为父母丧服,妻为夫 丧服,服三年. 二是次重之"齐衰",用粗生麻布制成,剪断处缉边.为祖 父母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个月,为高祖父母服一个 月. 三为"大功",孝服用熟麻布做成,为伯叔父母,堂兄弟, 未嫁堂姐妹丧服九个月. 四是"小功",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为从祖父母,堂伯祖父 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服 丧五个月. 五是"缌(思音)麻",用最细熟麻布做成,为从曾祖父母, 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姐妹,表兄弟,岳父母丧服三个月.
亡灵祭祀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 做七或犯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 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 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 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 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 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 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 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 淋七。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 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 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 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3:烧百 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 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 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 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 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 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 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 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 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 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浅谈中国的丧葬制度和礼仪
浅谈中国的丧葬制度和礼仪“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
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丧葬制度的传承1、先秦时期山顶洞人就已经有了埋葬死者的行为,他们在死者周围撒以红色的赤铁矿粉粒,并有石器和装饰物陪葬。
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了灵魂的概念,同时也希望灵魂能够永远不死。
殷商时期,这一观念愈加丰富和强化,当时的人认为灵魂来自于天,属阳,主管人的精神知觉;魄来自于地,属阴,主管人的形骸血肉。
魂魄相合人则生,相散人则亡。
二者离散之后,魂升天,魄入地,最后复归于天地之气。
魂入天后转化为神,魄入地后腐化成水归入土壤,魂对后人有庇护之效,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
这就是为什么从殷商之后,中国人喜欢厚葬的原因。
山顶洞人葬礼丧葬制度是一个讲究身份地拉的制度。
贵贱阶层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墓室大小不同。
贵族墓室小则几十平米,大则超过上千平米;而平民的墓室一般仅有几个平米。
二是棺椁档次不同,贵族除装殓尸体用棺外,棺外还套以木椁,棺椁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并涂以多层漆,附贴上麻布和绢以装饰保护棺椁。
殷商时期社会生活而平民的墓葬则有棺无椁,甚至连棺也没有,仅将尸体埋于墓坑中。
其三,贵族墓葬中有人陪葬,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甚至上百人,而平民墓葬中无人陪葬。
其四,贵族墓葬中陪葬品数量多,档次高,不仅有玉器陶器,还有青铜器爵和鼎,而平民的陪葬品仅为陶器或者是一些日常使用的石铲、蚌镰等物品。
地位更为低下的奴隶,“厚之以薪,葬之中野”,他们死后被抛弃在沟壑之中,其尸体任野兽撕啃。
殷商墓葬由于殷人尚神鬼,所以在殷商时期十分崇尚厚葬,不仅陪葬物品丰富,而且越来越精致豪华。
各民族的葬法
各民族的葬法各民族的葬法因地区文化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葬法。
1. 汉族:汉族葬礼通常会在逝者入土前进行。
家属穿着黑色或白色孝服,为逝者祈福。
除尘洒香、奠酒颂词之外,也有送柩的习俗。
根据地区、社会阶层和习俗不同,汉族可能有舞蹈和鼓乐等仪式。
2. 藏族:在西藏,葬仪有“空葬”和“实葬”两种。
空葬是将逝者遗体放在露天的地方,由天鹰等飞禽啄食。
实葬是将逝者遗体放在土坑里,并加入某些草药等来加速腐烂。
葬礼前,家人要请僧人进行佛事,向主持僧人求得逝者超度的经文以及重建逝者的联系的灵魂之道。
最后,家人将逝者的遗体搬到葬坑处,焚烧基督教圣经象征着逝者的净身。
3. 瑶族:瑶族葬礼要求摆放十年之久。
葬礼的第一天,由祭师和乐师带领父母、兄弟姐妹、亲戚和朋友在逝者居住的地方举行仪式。
所用的乐器包括锣、鼓、笙、箫等。
葬礼第二天,逝者的遗体被放进祠堂内,并享受全家人的抚养。
第三天,家属将逝者的遗体放进小棺材,交给乐师搬运。
葬礼期间,祭师会进行示均、射形、捏土拜坎、颂经等祭祀活动,祭师的身份非常重要。
4. 傣族:傣族葬礼通常都很简朴。
在举行葬礼前,要请长老唱经和吹唢呐,家庭食物和药物也会向宾客赠送。
葬礼的关键是开棺听声,即在逝者入棺后要找出每个人的头盖骨、哈达和银装的亡灵笛,以示死亡与未死之间的区分。
此外,傣族人还会组织扯旗子来祭祀逝者。
5. 朝鲜族:朝鲜族葬礼通常会举行祭告、安灵和做饭三个环节。
祭告时,棺材上要放上祭品,并请师傅念经陪祭。
安灵时,先请师傅为逝者超度,然后将遗体放入棺材中。
做饭是在家庭灶台点燃火缸,做七样饭菜和七碗酒,再请客人前来一起食用,有的地方会摆放白色桌布,喜马拉雅风格雕刻天气预报的社群臭豆腐作为谢师宴的代表性菜肴。
以上是几种民族的葬礼形式。
不同民族在葬礼中遵循的仪式、习俗有所不同,每种葬礼都反映着人们尊重逝者的心情和对生命的珍视。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是指汉族在死亡、埋葬、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对汉族丧葬风俗的介绍:
1. 停尸仪式:在古代,当有人去世后,丧家在其咽气后的三至五日之内必须停尸。
同时为亡者穿上整齐的衣服,将香烛点燃,食品供奉,并安排好丧事活动的进程。
2. 入殓仪式:接下来,丧家会给亡者洗澡更衣,并让他们穿着寿衣入殓。
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棺材下铺上五谷,如小麦、大豆、玉米、稻谷、高粱等,寓意五谷丰登。
3. 祭奠仪式:祭奠仪式是丧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追思会、祭祀仪式等。
祭奠仪式的意义在于表达对亡者的缅怀和哀思之情。
4. 墓葬仪式:在完成祭奠仪式后,丧家会为亡者举行墓葬仪式,将棺材埋入墓地。
在墓葬过程中,丧家会进行一些特殊仪式,如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以示对亡者的尊重和祈求保佑之意。
此外,汉族丧葬风俗中还有一些其他习俗,如烧纸钱、送灯等。
烧纸钱是汉族丧葬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墓地或家中烧纸钱,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送灯则是将灯笼送到寺庙或家中,为亡者照亮道路,使其平安到达彼岸。
总的来说,汉族丧葬风俗是人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时所表现出的悲痛和缅怀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习俗虽然具有传统性和地域性差异,但都是为了寄托哀思、尊重亡者和祈求保佑之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逐渐被简化或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或咨询当地人。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
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
是人类特有的感情。
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
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
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
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
入殓,俗说"入棺"、"收殓"。
安葬,俗说"过山"、"出葬"。
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
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风水宝地" 。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
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
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
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
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
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汉族丧葬仪式研究综述
汉族丧葬仪式研究综述汉族丧葬仪式起源于古代礼仪制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仪式。
根据史书记载,汉族丧葬仪式包括三个主要环节:辞丧、设灵和下葬。
辞丧是即将举行丧葬仪式前家属的悲痛表达,通过哭丧来纪念去世者,并且向亲友告知丧事。
设灵是丧家设立守灵堂,供奉去世者的遗像或灵牌,供亲友前来吊唁。
下葬是将去世者的遗体安葬于地下,包括入殓、送轩车、引灵、安葬四个程序。
这些环节在汉族丧葬仪式中持续存在至今,成为了传统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汉族丧葬仪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科技的发展使得殡葬服务更加规范化和现代化,很多家庭选择了火化代替传统的土葬。
同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都市化也影响了丧葬仪式的举行。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简化丧葬仪式的程序和规模,以减轻经济和精神负担。
此外,多元文化的交融也对汉族丧葬仪式产生了影响。
随着人们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些异域的丧葬习俗也逐渐被融入到汉族丧葬仪式中。
例如,有些家庭会在丧葬仪式中举行喪事會、宴请亲友等活动,这些做法旨在悼念去世者的同时,也传承了其他文化的一些习俗。
此外,个性化的丧葬仪式也逐渐兴起。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意识,对于丧葬仪式的要求多样化。
有些人倾向于举办隆重的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而有些人则更注重私人的追思和祭奠。
这些趋势使得丧葬仪式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
总结而言,汉族丧葬仪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历史沿革、变迁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丧葬仪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无论是传统形式的丧葬仪式还是现代个性化的丧葬仪式,都彰显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悼和追思之情,使得汉族丧葬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丧葬习俗
丧葬文化习俗汉族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
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
而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法律、崇拜等,汉族丧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一丧葬文化中禁忌与讲究旧礼中的繁文缛节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讲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学道理。
在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过去了”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
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
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
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
同时,主家门外挂“命纸”,贴“丧榜”,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
人死以后,直系的晚辈要披麻戴孝,表示后代对逝者的孝意和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
人倒头之后要设立灵位。
按丧俗,要点一盏长明灯,长燃不灭直到埋葬。
人没咽气前,就要剃头、洗脸、净身,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装裹”。
穿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
老衣忌缎和皮毛。
“缎”谐“断子绝孙”意,皮毛是因为顾虑来生托生为畜类。
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
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
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
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
埋人不叫埋,叫“入土为安”,有尊奉之意。
另外,孝子们围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泪掉入棺内,说是对亡者不好,其实是变相地劝人节哀。
又如,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二丧葬文化中孝悌文化农耕文明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孝道文化。
“孝”是丧葬文化的精神内核,丧葬从始到终,集中贯穿着一个“孝”字。
服丧期间,重孝者白天黑夜孝服不离身。
所有孝子的服饰必须黑白二色。
和丧事有关的诸多事物,都带有个“孝”字,直系或旁系的晚辈,叫“孝子”;主家要给亲友散发一绺白布,“孝带”;男人头顶勒一个白布圈,叫“孝帽”;人们穿的白色长衫,叫“孝袍子”等。
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如下:
报丧:死者去世后,家人会立即向亲友报丧,告知死者去世的消息。
报丧的方式包括口头通知、电话通知、发讣告等。
守灵:在死者去世至下葬期间,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守灵,陪伴死者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守灵期间,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祈祷,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平安幸福。
入殓:在死者去世一段时间后,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入殓,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木中。
入殓前,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净身、更衣,让死者体面地离开人世。
出殡:在死者去世后的特定日子,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举行出殡仪式,将死者的棺木送到墓地安葬。
出殡仪式通常包括抬棺、送葬、路祭等环节,以表达家人和亲友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安葬:在墓地,家人和亲友会将死者的棺木放入墓穴,然后封土、立碑,完成安葬仪式。
安葬后,家人和亲友会定期扫墓、祭奠,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墓地祭奠:在墓地或守灵的地方,家属会点燃纸钱、纸金元宝和其它纸制品,以供亡灵使用。
穿白色丧服:在汉族葬礼中,家属必须要穿着白色丧服,头发也要整齐梳理,以此表示牵念已故亲人,并帮助亡灵获得更多的神灵庇护。
总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汉
族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亲人的关爱。
虽然现代社会的丧葬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基本的传统观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丧葬习俗
丧葬文化文化地理展示课任课老师:李丽雅资一1002李妍李艳玲鄂志英程思涵丧葬文化丧葬活动是生者纪念死者、表达哀思之情的一种方式,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既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反映,也代表着社会风气的走向。
丧葬文化习俗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中渐渐形成。
有丰富深邃历史文化内涵的围绕死者而展开的丧葬活动,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在现代社会丧葬习俗仍与人们息息相关,在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一、丧葬活动的起源历史《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其颡有泚,睨而不视。
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梩而掩之。
”正是由于对亡者尸体真情的表现促使亲人返回去用藤蔓和灌木掩埋尸体。
基于对死者的怀念与敬畏,人们由弃尸不理转变到有意识的埋葬死者。
这一思想逐渐演变为儒家所说的“孝”。
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发展史,丧葬习俗受到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又汲取了道家和佛教的诸如“转世、轮回”等思想。
在儒、道、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铺张大办、香骡纸马、打幡招魂的丧葬习俗。
古时人们相信灵魂不灭。
所谓“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人们幻想的寓于人身而又主宰人体的观念。
在原始社会中期,由于观念的产生,人们认为,死者虽然离开人世,但是其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
丧葬之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人们对死去的亲人,除了有感情上的怀念以外,还盼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所以就形成了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崇拜礼仪“制度”。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
二、丧礼的仪式丧礼是指死者临终前直至落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行为。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解密中国农村九大丧葬习俗
解密中国农村九大丧葬习俗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
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那么,中国农村有哪些丧葬习俗呢?一、为何穿孝服孝服亦称丧服,已流行两千多年。
古代行“五服制”,由最粗生麻布到最细熟布分五个等级差别,相继标志直系血缘关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尊、卑、亲、疏的差异,现在人们常讲“出了五服”或“还没出五服”就是这个意思。
现行的“穿白戴孝”就是由“五服制”演化而来的丧葬礼仪。
冀中地区孝服过去以白粗(土)布为之,也有用白纱布做孝帽的。
今以白平纹布为主,四缘及袖口均不缝,毛口翻出。
腰间系一束麻。
孝衣的繁简大小,以辈份亲疏为据。
头扎“T”字形白布,谓之“孝帽”,帽前挂小棉絮球数个,棉絮球个数多辈份长,少则辈份小,鞋面蒙一白布,尺寸亦以辈份为据,缝之马虎,据曰:破的快,富的早。
吊唁者至,必给以白(黑)布一块,约六、七尺不等。
“五服制”与“披麻戴孝”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丧葬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城市通常已采用佩戴黑纱、白花或小绒球等做为哀悼标志,已改变了孝衣的形式和意义,不过在农村穿白戴孝仍很普遍。
还有些村做公用孝衣,供村民租凭,穿后交回,只做为标志,已失去了原始的迷信意义。
黑纱具有简单、文明、社会化乃至国际化的特点。
据传佩戴黑纱的哀悼形式起源于英国,古代英国的贵族死后,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丧服到哀。
有一位贵族死后,他的仆役购不起丧服,就用一块黑纱致哀(因为那里的丧服是黑色的)。
后来这种简易丧礼传播到世界各地,也传到了冀中。
它本身就是丧葬习俗由繁向简的一个例证。
二、扎纸活的演变扎纸活起源于明清,用纸扎的人形在墓前焚烧,取代了陶本俑殉,当时是一大进步。
这些丧俗传入了冀中,之后又用纸牛、马、车、金银箱、宅院等各种纸扎活,眼下还出现了纸电视、冰箱、轿车等。
汉族丧葬习俗
汉族丧葬习俗汉族丧葬习俗宙生日月东升西降,时逢白昼轮回复始;草木皆季春发冬眠,人生时命终就归魂。
和政地区汉族丧葬文化习俗传承祖先崇拜和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形成了延续至今习俗并蓄的礼仪和祭祀程序。
汉葬基本实行土葬,辅之以火葬(火葬者多为恶性疾病、月间产、孕妇、年轻突发死亡者)。
老年人病逝或寿终正寝者,一般不会火葬。
如果那样,会遭到别人的"笑话"。
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既注重亡故者归土后的安葬,也崇尚来世的修行和对灵魂超度,更以孝道而显昭世人。
汉族的丧葬仪式一般有几个主要过程。
一、净身冥灯。
每当人老或病危时,儿女或请村中长辈给垂危弥留之人洗浴净身。
如剃头、修面、剪指甲。
在病人咽气(断气)前,要在病人房中、院落、大门点燃"佛灯",意为亡魂一时进入阴间,双目不能适应黑暗,点着冥灯可以让亡魂顺利走上黄泉之路。
二、穿寿衣。
人咽气后既要给遗体闭目合嘴,还要请本村庄与亡者平辈中的年长者为死者穿寿衣。
寿衣须衣、鞋、袜齐全。
无论冬夏均着棉衣,一般要穿上五下三,有衬衣、棉衣、罩衣;家境富裕的可穿五件、七件不等。
后将遗体仰面安放在正堂(上房)靠后墙中央的灵床上,将两足并拢用麻衣片束捆,面盖冥钱。
三、带打狗饼。
挺好遗体后要在亡人左右手腕上带两串小饼(俗称打狗饼),便焚化纸钱,孝子连续哭喊三声。
民间传说亡人亡故后,要赴黄泉之路,到阴曹地府报到,路遇恶鬼和恶狗挡道,亡魂可以用打狗饼打狗,使狗贪吃而放魂,亡魂携带的纸钱全用来贿赂挡路恶鬼,使亡魂顺利到达阎君地府。
然后在灵床前遮以幛幔,幔下设供桌,摆放亡人遗像,点着"长明灯",摆放祭祀献碗、茶酒及亡者身前喜娱之物等,另放民间手工纸货。
有金童玉女守于供桌左右,供桌前摆放烧纸盆。
灵堂布置完毕后在灵堂地铺上一层麦草,称为草铺。
亡人之子女和亲近晚辈(称孝子)执香跪于幛幔下的草铺,日夜守灵,焚香烧纸正式开始。
四、告丧。
在孝男孝女齐备于草铺时,由"总管"(村庄中操办丧事的总负责人)询问奔丧亲友,并一一记下,安排庄子里与亡者亲友熟悉的年轻人第二天凌晨四处奔赴"报丧"。
汉朝的宗教信仰与祭祀仪式
汉朝的宗教信仰与祭祀仪式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朝代之一,其宗教信仰与祭祀仪式也是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之一。
在汉朝时期,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墨教以及一些原始宗教形态等。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在祭祀仪式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独具一格。
儒教在汉朝是主要的国家宗教,它强调人类关系、政治伦理和道德修养。
儒教信徒相信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所以在祭祀仪式中,儒教注重对祖先的崇拜。
每年的秋季,汉朝会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称为祭孝(或称孝行天地)。
在这个仪式上,皇帝和百官们都要向祖先致敬,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同时,也有一些私人祭祀活动,普通百姓会在家中供奉祖先的牌位,每年定期祭拜,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
道教在汉朝中期逐渐兴起,与儒教一样,道教也注重与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的融合。
道教强调修炼内丹和寻求永生,因此在祭祀仪式中,道教也有一些特别的活动。
比如,祭祀仪式中会进行一些道教法术和仪式,以期得到神灵的庇佑和灵验。
此外,道教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讲究宇宙的运行和人类的生活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在祭祀仪式中,道教会强调尊崇自然,特别是山、水和星辰等自然元素。
在汉朝的宗教信仰中,墨教也占有一席之地。
墨教是一种继承自墨子和墨子学派的思想体系,强调爱和普世利益,主张以仁爱行事。
在祭祀仪式中,墨教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墨教教义中有一个重要的仪式称为“志同”,它是指志同道合的人们通过仪式来达成共识和承诺。
这种仪式在宗教信仰中也十分重要,墨教信徒通过祭祀活动来体现他们对爱与和平的追求。
此外,汉朝时期的宗教信仰还包括了一些原始宗教形态。
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涉及神灵崇拜和祭祀,与儒教、道教和墨教不同的是,原始宗教信仰更加注重自然力量和神秘主义。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供奉一些自然元素,如水、火、土等,以此来祈求自然的力量和神灵的庇护。
这种宗教信仰和仪式既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又展示了日常生活与宇宙密不可分的理念。
中国古代丧葬的详细流程
中国古代丧葬的详细流程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丧葬仪式是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后祭奠,也涉及到了社会秩序、宗族关系以及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丧葬的流程非常繁琐,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讲究和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丧葬的详细流程。
首先,我们将从古代丧葬的起源与背景开始讲述。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死者还有来世的存在,丧葬仪式是为了保证逝者在来世能够得到安宁与尊重。
同时,古代丧葬也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密切相关,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丧葬仪式和规范。
丧葬仪式的严谨程度也反映了家族的地位和社会地位。
其次,我们将介绍丧葬仪式的准备工作。
在古代,丧葬仪式通常需要经历多个环节。
首先是入殓,即将逝者的遗体净化并放置在棺材中。
入殓仪式通常由专业人员进行,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程序。
接下来是丧家准备,包括悼词的撰写、守灵的安排以及告别仪式的细节准备等。
这一过程需要家族成员共同参与,各种细节和形式都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
通过对中国古代丧葬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到它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并且与社会、文化和宗教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丧葬仪式的复杂性和严谨性体现了古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同时,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深入了解古代丧葬的流程,对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丧葬的详细流程,旨在使读者更加了解古代丧葬的背景、意义和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对于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步展开对古代丧葬的讲述,并深入探讨其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丧葬的流程。
本文将从丧葬的起源与背景开始阐述,然后讲解丧葬仪式的准备工作。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将探讨古代丧葬的意义与影响,并给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将逐步了解古代丧葬的全过程,并对其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
汉民族传统丧葬风俗
汉民族传统丧葬风俗原创/梁沫之丧葬制度是一个种族乃至民族文化习俗的重要特点。
各个民族的风俗特点,在丧葬方面也显现出不同之处。
在古代中国,等级制度还是相对很严格的。
因此在丧葬方面,也会有相应的体现。
同样是死,在说法和称呼上面就有尊卑、贵贱之差别。
皇帝、皇后曰:崩。
公侯贵戚曰:薨。
大臣要员曰:卒。
士曰:不禄。
平常的百姓庶人曰:死等。
平常汉人家人中有人死,则禁止婚娶娱乐等活动。
过三日开始服丧。
要服素服。
披麻戴孝。
妇人要除去首饰。
从服丧日开始,满27日才可以释服。
个别出仕做官还需要辞官守孝3年。
服丧要戴麻布冠。
扎麻制腰带,麻制鞋。
每日晨要设置香案进行哭丧。
汉族丧葬习俗,更多的是一种传统孝道。
汉族传统的葬式为土葬。
这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死后都会用棺材装殓尸首,曰:灵柩。
汉人传统喜爱以优质的松木、楠木等制造棺材。
很多汉人以死后能得一副好棺木为最大幸事。
同时土葬必有坟墓。
殡葬还需要有陪葬。
根据社会阶层等级不同陪葬物品等也不同。
帝王公侯肯定陪葬的要高级。
寻常老百姓也就可能很普通。
在帝王的陪葬品中,有不少贵重金银物品。
这也导致了历代汉族社会中盗墓这一职业的存在。
最近很流行的《盗墓笔记》就是根据盗墓这一职业所写的悬疑历险小说。
其实在古代盗墓是被人很看不起的。
首先是对死者的不尊敬。
古人对先人逝者是很尊敬的,这关乎到一种传统孝道,是一种社会伦理。
同时对逝者坟墓的位置、安葬时间等也是很讲究的。
有些坟墓要求有好的风水。
好的风水,对逝去人也是一种安慰,对活着的家人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荫庇。
可以保佑后人祖祖辈辈家族兴旺繁荣。
盗墓者盗墓,偷取陪葬品。
无疑是破坏了风水。
对逝者亲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逝去人的灵魂无法得以安慰。
盗墓在某种程度上无疑等于掘人祖坟。
当然,现在社会很多地方也不讲究风水了,也就无从再强调了。
再者,汉族传统风俗讲究厚葬。
因此有很多陪葬品是可以考究的文物。
盗墓者盗墓为了个人利益,无疑对历史文化也是一种客观上的破坏。
汉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汉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汉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
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
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
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
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
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
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
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
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
奔丧者均要丧服。
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
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
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
送葬又叫出殡。
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
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
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
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汉族民俗之丧葬
汉族民俗之丧葬汉族民俗之丧葬我国汉族丧礼,根源于上古社会的丧葬习俗,与灵魂不灭的观念有关。
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习俗逐渐礼仪化,经统治阶级的推广实行,至周代大致定型,成为人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秦汉及隋唐,丧礼臻于完备。
主要包括丧葬仪规、丧服制度、祭祀活动三个方面。
丧葬仪规,有属纩、招魂、停尸、小敛、报丧、吊唁、入敛、出殡、下葬。
丧服制度,按血缘的亲疏远近,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服期不一。
祭祀活动有奠、虞祭、卒哭、袝、小详、禫祭等。
其核心为丧服制度。
它具有重嫡系轻旁系,重长子轻庶子,重男轻女的显著特点,为儒家肯定和坚持,表现了对宗族内尊卑长幼秩序的维护,具有用宗法伦理道德思想教育族人,团结宗族的作用。
其影响广泛涉及到政治、法律、婚姻等各方面,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汉族丧葬习俗的传承,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而有所变化;统治阶级与庶民实行的情况,亦不尽相同。
加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出无数多姿多态、风格特异的丧葬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心理。
汉族丧礼在历史上曾影响过亚洲的日本等国家以及国内的部分兄弟民族。
蒙、满、回、藏等少数民族,也有本民族固有的丧葬礼俗。
收殓送终病人在弥留之际,其子女和至亲、至友-必须赶到床前守候,聆听遗言,临终分别。
俗称送终,在弥留之际,应迅速卸下蚊帐,不然,据说会打入“网丝层“(枉死城),要专做“法事“破解。
焚烧纸钱给死者。
买路钱甩之,焚烧纸扎轿马,给死者乘坐,以免徒步去阴曹地府,趁亡人身体僵硬前穿好寿衣寿鞋,称为“装尸“。
全家号哭,以表死别之悲。
下榻此即易篑。
尸忌停于房中,故将尸迁于厅堂,地上铺上竹席或床单,将尸从床上移放其上(脚朝大门),身着寿被,头盖黑巾,俗称“遮脸布“,有招魂归来之意,如是男子手执桃树枝,女子则手执木梳;脚头点油灯,并置镜子一面,置于死者胸部。
报丧差人遍告亲友,称为“报丧“,有的在门前张贴。
“讣告“,公布死者姓名、字讳、年龄、简历,死因,死期及祭奠,葬礼等日期。
汉族葬礼详细资料大全
汉族葬礼详细资料大全汉族葬礼说的是一种丧葬礼俗,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记述下来,目的是让后人知晓,我们的祖先原来是这样“打落”(打发)逝者的。
过去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
基本介绍•中文名:汉族葬礼•类型:葬礼•年代:50年代•岁数:50岁介绍,装裹,安床,讣告,入殓,搭灵棚,择日,报孝,打墓子,吊孝,破孝,吊唁,安鼓,点纸,叫夜,起灵,出殡,下葬,卸孝,谢孝,复三,过七,百天,周年,守丧,合葬,冥婚,犯墓虎,介绍临终汉族葬礼到了近现代,七八十岁才算寿终,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天的人们认为80岁以上才算是寿终正寝。
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称为“送终”。
当地有“人死时,子女谁守在身边送了终,谁才是真儿女”的说法,显然是“百善孝为先”的孝悌文化的俗化。
装裹寿衣,当地俗称“装老衣”。
旧时,人到了六七十岁时,就要自己缝制寿衣。
自己没有能力缝制的,子女为其缝制或预先购置。
人在临终时候,亲属为其剃头、洗脚、穿戴“装老衣”(寿衣)等,俗称“装裹”、“装穿”。
有的地方则在咽气后进行装裹。
装穿时,还要呼唤著“爹(妈),给你穿衣裳,穿上衣裳再上路”。
未咽气穿上寿衣时,*** 鞋,只待咽气后,才将鞋穿上。
所谓,一穿鞋就“走了”。
“装老衣”包括内衣(?子)、单衣、袷衣、棉衣,据说穿得越厚越好。
当地讲究。
一忌穿戴有皮毛的衣服、鞋帽等。
传说怕下到阴间脚底长毛变为墓虎重返阳间伤人,“著毛变畜,错胎转生”。
二忌穿白色的衣服,白色如同一块冰,背在背上是不吉的。
三忌穿黑色的衣服,怕后代绝子绝孙,即“黑门”。
四忌穿缎,因“缎”与“断”谐音,害怕断了根,绝了后。
寿衣的颜色基本为紫、蓝色。
没有扣,都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
男性头上要戴一顶兰色的帽子,帽顶上要用红布做成桃疙瘩,用来驱除煞气,这样,对子孙有吉祥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灵、堂奠厅中设灵堂,由孝子当天跪写灵牌。亲友吊唁,须携"奠仪"、(用白纸包)、挽联、香烛、冥镪等物。孝子孝孙跪地谢吊,无人搀扶不得起身。堂奠又叫"家堂祭"。吹班在下厅奏哀乐,孝男、宗族、戚族、外家、生前友好等顺序随礼进行祭奠,丧属在孝幔内跪谢。除家祭外,还有于扶柩还山途中举行祭奠,叫"拦路祭"。
超度请僧人、道士为死者念经诵咒,行"烧官钱"、"沐浴"等仪式以超度亡灵(魂),俗称"做半夜光"。有钱人家则夜以继日请僧道做法事,称"做斋",有的长达七天七夜。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报丧孝男孝女跪请家族长辈主持丧事。请阴阳先生择定大殓成服扶枢还山吉期,然后印发"讣闻",派人遍告亲友。如丧母,须及时向"外家"报丧。接讣告者须给报丧人吃红蛋。
大殓、成服由"八仙"(抬柩者)给逝者盖棺,钉棺,称"大殓"。"母死怕外家,父死怕叔伯"。母死,大殓前必先让外家过目。大殓时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叫"成服"。丧属须反穿衣服,孝子腰围稻草绳,手持"孝杖棒"(父死用竹,母死用桐)。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 作者:
———————————————————————————————— 日期:
ﻩ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做七葬后,以死亡日始,每逢七日,丧属备香烛至坟前哭奠。四十九日为"满七",须在坟前烧化冥镪及纸扎冥具。明、清时,孝男百日内不得剃头,今已无此忌。
出柩出柩前,棺木上矗纸扎白鹤、仙童,取"驾鹤归仙"之意。抬棺木杠称"龙杠",绳称"龙索"。"八仙"抬棺起柩后,孝子孝孙沿棺号哭,亲戚世友擎竹幛列队送柩。至村外,由僧道诵经咒,"八仙"引孝子捧灵牌沿棺做法事。行别棺仪式后,送柩者即可归家。由僧道、鼓吹引孝子由别路人家祠安置灵牌。安葬毕,备盛宴谢"八仙",每肴必双碗。旧时"八仙"多为义务性劳动,不取报酬。现有发给工资。旧时富豪之家,为选择坟山或等待吉日,常停柩在家几年不葬,今无此俗。
我国汉族丧葬习俗大体如下:
建国前,道教、汉人"重死轻生,厚葬薄养",对葬礼极为重视,致有"生时不孝顺,死后哄鬼神"之谚。未成年者及非正常死亡者方可草草掩埋。人死在外,不得抬入家门,一切从简。老人去世,葬礼繁褥,大体有:
小殓男死称"寿终正寝",女死称"寿终内寝"。临终时遗体厅堂,咽气后由亲属为逝者穿寿衣。寿衣逢单数,衣上口袋要撕去,以免有碍后代。外裹"抖尸被"、"盖面被"。入棺暂不加 盖,称"小殓"。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什么是七七四十九天?ﻫ七七四十九天的超度起源于佛教,佛教给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带来了“七七追荐”等仪式,是一种超度死者亡灵的大法会。佛教认为,人死亡以后到转生完成之间有一个很短的缓冲期,称为“中阴”,时间很短,只有四十九天。在这四十九天内亡者的灵魂谓“中阴身”,中阴身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六道轮回,否则就会灭失。这四十九天中,除了极好的人可以直接升天,极坏的人立即下地狱外,绝大多数人要通过超度赎罪,才能投个好胎。也有民间传闻说人又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七满魄尽,所以要“做七”和“三周年”(注:因为魂未散尽,故需守孝三年)。要在“七魄”没有散尽前请出家人来超度,尽力改变他转世投生的类别。如果过了这四十九天再超度,只会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投胎的类别了。还有种说法称,在死者去世之后的四十九天内,每隔七天阎王就要审问亡魂一次,就像经历七灾一样。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风水宝地" 。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